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弟子规 俞萍 2015年5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弟子规 俞萍 2015年5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弟子规 俞萍 2015年5月

2 接触 学习 实践 愉悦 分享 活泼生动的人生实践课 非呆板空洞的说教

3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每个人都希望幸福,如何让人生幸福?
人生所有幸福的感觉,都是下对了决择。例如:择偶、择业、择友、择食。 下对了点点滴滴的决择,才会走向幸福的大道。 人生也要决择轻重缓急,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这先后顺序也要下对决择。

4 几道抉择题 教孩子一辈子重要的,做人、做事态度重要?还是分数重要? 影响企业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还是员工的德行?

5 分数、患得患失、烦恼、击败别人、相处能力低、包容胸襟小,人生不大可能幸福。
责任心、担当、读书的目的、人生的理想 成功的特质:责任心、诚实、、、、、、 有责任心、有理想、有孝心的孩子要让父母放心,会不断提升德行和能力,这样会大有发展。从小要 扎德行根。苟不教,性乃迁。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决择影响世世代代。 再看企业:几百年基业,因为员工不轨行为而化为乌有。

6 怎样才能下对决择? 要具备正确的判断力,才会下对决择。 要通过学习,增长理智和智慧,才会有正确的判断力。
学什么?读很多书,有没有理智?忧郁症。看错书,《穷爸爸富爸爸》例子。 到底学哪些书本、哪些教诲才能建立理智。 中国圣贤的智慧,是已经经历几千年的人类共同印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确确实实是所言不虚的真理。比如孝,这样的真理值得我们好好去追求。

7 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 需要学习与实践孔孟学说
现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多,冲突的根源根本就在思想,因为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为中心,第一个先想到谁?自己,所以会损人利已。竞争再提升变什么?斗争。斗争再提升,战争;战争再提升,末日。要根本解决问题,要从人的思想改变。当道德都沦丧的时候,是世界真正的末日到了。我们不希望道德沦丧,就应该从自己做起,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8 孔孟学说的核心在哪里?仁爱,有仁爱之心的人自然就会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所以当我们都重视每个人的德行,重视孩子的德行,整个社会慢慢就会呈现祥和之气。所以怎样的人生规划才是正确的?小孩从小就要培养他的仁爱之心,从小都会为人设想、替人设想,他将来一定会奉献社会、造福社会,晚年一定会享福。从小读圣贤书的孩子,得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减少很多无谓的摸索。

9 《弟子规》简介 学习要重视次序,《三字经》上说: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是一本朱熹编的童蒙养正的书籍,教导孩子怎么孝养父母、尊重长辈以及洒扫应对之礼。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根据小学里面最重要的内容,依据孔子《论语》里的一句教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举出七个纲目,编成弟子规。所以弟子规的总叙第一句话是:弟子规,圣人训。这个弟子不专指小孩子,而是我们每一位愿意学习圣贤教诲的学生,都称为弟子。规是规范,我们遵守这样的规范,就能够让自己的德业日渐提升。

10 道德与五伦关系 中国圣哲的教诲,用两字来说,就是道德。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地做人,此之谓德。道俗称伦常大道,五伦关系就是道,所谓五伦,即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天地万物都有运行的轨迹,才不会发生冲突,人也与万物一样,遵守五伦关系,就会相处融洽,不遵守,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父子有亲,当孩子知道感恩父母的辛劳付出,他这份对人的感恩心就会油然而生,他在社会上遇到很提携、栽培他的长辈和领导,自然而然就会生起君臣有义,会效忠他的领导者,所以古代有一句名言: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兄弟姐妹长幼有序,在家里懂得互相照顾、互相帮忙,跟同学、同事相处,朋友有信的态度自然就会表现出来,就会交到很好的朋友。

11 夫妇有别的学问 五伦关系都很重要,中庸提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关系影响深远,夫妇和睦,孩子的成长环境好,自然父子很亲、兄弟很和。夫妇有别,别是指责任不同。家庭两大主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古代男主内,解决经济生活,女主内,搞好精神生活,教育好孩子,现在男女平等了,夫妇都要共同把物质和精神生活做好。家庭第一件大事,至要莫如教子,要把孩子教育好。孩子的成长不可能重来一次,要靠自己,不可交给辅导班、保姆、祖辈,更不可交给电视和电脑。

12 电脑电视电磁波,催眠,影响思考。举例:超市小孩。
父母要做到四德:德、言、功、容。德,有德行,有身教,言语行为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言,言语温和、包容、谨慎。功,会做家事,家庭环境整洁,煮一手健康的好菜,家人都喜欢回来吃饭。容,打扮端庄、朴素,不要不修边幅,举止大方文明、彬彬有礼。要恩威并施、只恩只施、白脸黑脸、怎么演。训斥、安慰、指正、收尾,落脚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记忆中停留在处罚。教儿教女先教已,首先提升自己,做好身教工作。

13 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首孝悌。这个首提到做人的根本在孝道跟悌,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悌里面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的提升、不断地流露出来。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悌,他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至简,很深奥的道理,其实都是很根本、很简单的。

14 周朝孝悌的启示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周期历史最悠久,国运最昌盛,八百年。周文王开国,文王爷爷太王,太王三个儿子:泰伯、仲雍、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生了周武王和周公。泰伯、仲雍让位,周文王、周武王孝,周公悌,太庙祈祷文,辅佐周成王。 孔子家风两千多年不衰。 一个有孝心的人,会推已及人,看到别人的父母也会恭敬对待。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15 次谨信。谨是谨慎,谨言慎行。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孔子重视四个学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言语为什么摆在仅次于德行的重要性?因为人与人的互动跟交往,使用言语的频率最高,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让家庭和乐,一言也可以让家庭纷争不断。

16 泛爱众,广泛地爱众人。而亲仁,亲近仁德之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我们把这些立身处事的行为,这些德行都扎实地学好,还有空余的时间,还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

17 弟子规第一单元 入则孝 孝是会意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老指上一代,子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体,就是一个孝字。父母时时想着把孩子教好,但是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好的方法。《礼记学记》提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父母要清楚,长他的什么善,导正他哪些过失。苟不教,性乃迁。 现在的孩子有哪一些习惯和行为需要修正?顶撞父母、懒惰、叛逆、没有责任心、生活没有规律……原因都在哪里?一是没有孝心,没有恭敬心,当然对父母言语、行为就会有冒犯。二是父母没有做出榜样给他看,内心不服气。三是没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子之道。家里人都为他服务,培养了自私的性格,比如夹菜先给谁夹。四是没有耐心教给孩子做家务、做事的方法,只要他念好书就行,培养了懒惰的行为。这些坏习惯,只要长了一个善就能解决,长哪一个善?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开。一个有孝心的人不会自私,一个有孝心的人不会和父母顶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他知道身为伤,贻亲忧,他的生活不会颠倒,当他知道德有伤,贻亲羞,他会有责任心,当他知道亲所好,力为具,他会很勤劳,希望能让父母欢喜,让父母安慰。

18 孝心一开,除了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因为兄弟发生冲突,谁最难过?父母。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个人真有孝心,他对其他人的父母也会有恭敬之心,他也不会欺负别人的孩子。因为他知道当别人的孩子受伤害,他的父母最痛苦,这份同理心就自然而然延伸开来,所以一个人的仁慈之心是从孝道扩散开来。所以学入则孝就特别重要。

19 从哪些方面力行孝道 母亲怀胎十月很辛苦,养育、教育更是辛苦。父母的恩德我们这 一生是不可能报得了,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做到为人子的孝道。当能够做到弟子规里面的一条,就是尽到一分孝心,当把弟子规统统做到了,孝就做得很圆满。从哪些方面来力行孝道?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0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够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这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 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小孩一生影响很深远。当他在与父母应答之间所形成的是孝心、恭敬心时,就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父母叫我们时拖拖拉拉,那就是一种傲慢,恭敬心就没有了。子游问孔子:以很丰厚的生活奉养父母,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呢?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么养父母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哪能叫尽孝呢?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爱敬心为基础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联系起来。当一个人在家里养成了这种对父母温和柔顺的态度与恭敬的存心后,踏入社会,他的这种修养一定会引起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尊敬,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这样的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对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当一个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举例:孩子对长辈的不恭敬,嫌烦嫌唠叨,有时是父母没有做好榜样。父母要求我们办的事,有时反而懈怠、遗忘,父母是我们最亲、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更应该守信。大家想一想,有没有曾经答应父母的事现在还欠着,赶快去补上。古代很多孝子,不等父母命令,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动去做。三国时代孟宗哭竹。

21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假如父亲他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不要!因为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是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可能你父亲本来火气很大,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已经平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像骂孩子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地打打圆场。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的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可不能马上又说:爸爸,怎麼样?要跟我和解了吗?不要这麼死脑筋,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会提升。当父母愈尊敬你,以后你跟父母就很好沟通,他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所以父母教,须敬听。

22 父母有责罚,甚至有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麼父母这麼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裡?有一次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他很生气,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为说「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动都不动给爸爸打,结果爸爸出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麼?孔夫子就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比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那儿子死了,谁最伤心?父母,对!所以孔夫子说,「小杖则受」,拿小棍子可以乖乖的接受处罚;大杖用跑的,以前的人比较斯文,「大杖则走」。所以,看父亲拿起来的棍子可能会打死你,赶快跑!不能陷父母於不义。 当父母在责罚孩子的时候,当他在生气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要几天身体才会恢復正常?要三天左右。没有人喜欢骂人,骂人对身体这麼不好。父母是因为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寧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孩子学坏。我们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存心,为了让孩子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不会堕落,他才要教训责罚孩子,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这一分关怀、爱护。 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有时候是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非常凶,同样都是对孩子的这一分爱心。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这个脾气不能白发,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所以我们记住这次错误,要懂得挨骂要能换得进步,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顏渊的德行,要能「不二过」。这次被父母骂完了,一定要记住,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伤心的事。当孩子有这样的心态,他就不会觉得很难过,他所记住的就是下一次不能再犯。

23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为人子女, 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二十四孝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来要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知恩报恩的心。我们要知道,从孩子有了生命那天开始,父母就对子女百般呵护,衣食住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作为感恩,子女关注留意父母的冷暖,这是天经地义的,况且子女给予父母的关爱比起父母的付出,万分之一也不及。而当一个人爱护父母养成了习惯后,他待人、处事、接物都有那种温、良、恭、俭、让的态度,这种人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这样的人生虽是平凡,确是现今社会中的不凡之人了。 从冬温夏凊我们就体会到,他是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我们常常去关怀?「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应该去关怀。假如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在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回去的时候带些水果、带些蔬菜回去。其实让孩子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触,他就能够感受到天伦之乐,这也很重要。常常回去,就能够在食物当中去观察到,可能米快没有了,油快没有了,我们都主动帮父母去买,父母一定会觉得非常温暖。另外,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

24 「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裡面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这裡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你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会不会快乐?也不会;他可能边吃还边帮我们提心吊胆。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心裡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於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论语》说,君子要有「九思」,第一个是「视思明」,第二个是「听思聪」,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心裡的需求。比方说我们很久没跟父母打电话,母亲打过来,还等父母打给我们,我们已经太失礼了。父母过来跟你问问你现在的工作状况,虽然是在问你的工作状况,事实上我们应该能听出来,他已经在想念我们,甚至於是想念孙子。我们听得出来,我们就不等父母开口,主动要回家去探望。其实人只要上了六十岁以上,老得就会愈来愈明显,所以我们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机会,善体亲心,常常去关怀、去问候。

25 「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孝经》裡面有一句话,「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谁?是父母,还有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

26 「晨昏定省」,最重要的要安父母的心。只要我们固定,比方说礼拜六晚上,打回家裡去电话,妈妈一定坐在那裡,甚至於电话声一响,她马上可以判断是儿子、女儿打来的。而在每个礼拜的电话当中,我们一定详详细细把我们在这一个礼拜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跟妈妈报告,让她了解,让她不要操心。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己的言语、行为跟德行能不让父母操心,这个最重要。假如我们面对工作、面对家庭没有办法处理好,纵使每天打三通电话给你妈妈,你妈妈会放心吗?所以我们学习要抓住每一句教诲的本质,好好去落实。

27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不变 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父母批准了我们才可以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貌。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长大以后,应居有定所、事业专注,切勿荒废、空过一生,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一个孝子心里常常存着父母,因为心里存着父母,所以他必然就“出必告,反必面”。如果心里面把父母忘了,很可能这些细节他也就忽略了。我们要体会到,它主要告诉我们对父母要常常惦记在心,常常有安慰父母、让父母安心的这个意念。

28 除了在家裡要出必告,反必面,我们在工作,在单位裡面,也应该出必告,反必面。比方说,你临时有事要出去处理,假如你没有告诉其他的人,到时候临时有一件事一定要问你,大家又不知道你去哪,那会怎麼样?大家会非常的焦急,领导对你也会颇有怨言,到时候对你就觉得不大信任,做事不稳健。

29 所以,「出必告,反必面」就是让我们很敏锐的了解到,让身旁周遭的人,不要因为不知道我们去哪裡而焦急。然后我们也常常体会,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否有造成别人的负担,从这裡去用心、去用功。

30 居有常。业无变。生活要很有规律,你的学业、事业、家业才能经营得当。要让孩子学业上轨道,生活有规律,养成固定的读书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晚餐后不要看电视、玩乐,要读书,放假了也不要夜里不睡,早晨睡懒觉。父母对学习起居有常,孩子也起而效法。面对事业也要「居有常」,假如我们工作不稳定,常常换来换去,最担心的莫过於父母。还有我们的家业,夫妻相处和乐,父母放心,下一代能够教育好,也让父母放心。

31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也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而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孩子第一次犯错, 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一定要给予正确的纠正,不能迁就和纵容孩子,不能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许任 性,要让他懂得哭闹毫无意义,做任何事情必须讲道理,这样他会终身记住,不会再犯。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而等他一错再错,再来纠正就不容易了。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批评,并心平气和地把道理给他讲清楚,再教他正确的做法,使孩子接受起来口服心服。这种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既充满关爱,又不失威严,并且能够加深母子之间的感情。当我们有了这些正确的做法时,孩子犯错,自然而然就会意识到,这正是教育他的最佳时机,就不会因为乱发脾气,而把教育的机会点错过了。 孩子在家庭中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苟且,太随便了,往后出去就会有犯大过失的可能性。对于孩子有很多事我们要多多叮咛,尤其安全方面,也要提醒孩子只要对别人会造成危险的动作,绝对不能做,在规矩方面,告诉孩子要守规矩,不可以随便丢垃圾,当丢垃圾已经成为习惯,不只

32 丢家里的脸,还有可能丢国家的脸。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写着中文“请把垃圾丢在此”,在泰国皇宫厕所上写着中文“便后请冲厕”。在巴黎圣母院也写了汉字“请勿大声喧哗”。这些都是小事,一个是讲话,一个是冲厕所,一个是丢垃圾,三件小事已经形成一个大事,什么大事?中国人的脸已经被这些小动作丢到全世界去了。我们要感到羞耻,不能丢自己国家的脸,从自己好好开始做起,不要乱丢垃圾,处处维护公共卫生,公共安宁。

33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地私藏起来。 一旦被发现,父母心里一定十分伤心生气。即使小到一颗糖果,如果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私自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是小偷。这种行为会让父母蒙羞,感到是一种羞耻。所以,我们为人父母要在这些方面特别谨慎注意,应该经常查看孩子的书包、口袋,看是否有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是多出了一些文具或用品。如果有的话,可能孩子的手已经犯了不干净的行为。谚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不及时制止,发展下去就会对品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很可能就因此而毁了他一生的前途。

34 养孩子的不贪,在他往后是养他廉洁之心。廉洁非常重要。我们古代说「举孝廉」,为什么要「孝」跟「廉」来衡量一个人能不能替国家服务?我们来看一下,「孝,德之本」,做人的本在孝,「廉」是做事之本。有廉洁的时候,他在办事当中才不会图谋自己的私利,才能大公无私,把事办好。所以,做人做事的根本就在孝跟廉。一个国家的政治好跟不好,从哪里看?从廉不廉洁,所以,廉就是政治的根本。我们今天假如看到从政的人不廉洁,这个国家人民生活起来就很辛苦。

35 「勿私藏」,一来是不贪,再来有时候自己的东西也不要占为己有,就自己享受,应该懂得付出,然后培养孩子有慷慨的一种态度。不然孩子假如想到东西统统只希望自己吃,那他会愈来心胸愈狭窄。「财散则人聚」,人要有慷慨才能赢得人和,人生跟事业才会有所发展。汉代杨震、举荐王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36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当子女的应该尽力去准备齐全,父母亲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包含自己的坏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言一行都要以父母作为主要的考虑。要从衣食住上细心观察,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要时时顺着父母的心意,使其心生欢喜。读懂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相反,当我们起了一个坏的念头,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争斗的心以及不好学进取、种种不善的念头,这都是对不起父母啊!这些我们都要小心地把它去除掉,所以这个孝心要从这点点滴滴去养成。

37 但是我们要思考一点,现在的父母到底「好」什么?假如父母的好是好名、好利,这样对于孩子有什么影响?可能孩子也好名好利;当他这个态度一形成,对他一生会有很不好的影响。所以,当父母的所好还要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古代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纣王送妲已象牙筷子,箕子断定亡国。一个家带错风气,家会垮,一个国的国君带错风气,国就垮。

38 父母所爱好的东西,子女会起而效法。当父母所爱好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人生,孩子他也会立志往这个方向走;假如父母所追求的是虚华的人生,那孩子可能就会耳濡目染受影响。我们常说人生要追求富贵,什么是真正的富贵?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者要清楚认知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什么是富?很有钱叫富?什么叫贵?当官当得很大叫贵?我们要引导孩子,富绝对不是钱很多叫富。比方说他今天假如不知足,纵使钱给他再多他也不会觉得快乐跟满足;一个人真正知足,他内心常常觉得很充裕,知足者才能够常乐。所以真正的富在知足。很有钱的人,他们有没有觉得他很够了?有很多就更想要再增加,因为人的欲望只要一打开,就很难收回来,所谓「欲是深渊」,这个深渊踏下去不见底。所以我们不要追求虚华的人生,应该是追求真实,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而当我们这样引导孩子,他这一生懂得知足,才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才不会崇尚虚华。

39  什么是贵?我们要求其真正的意义,「人敬则贵」,当每个人看到你都心生欢喜,都打从心里尊敬你、佩服你,那才是实在的贵。

40 孟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乐,第一乐叫「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第一个,我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是真实的。我们从小都跟爷爷奶奶一起住,假如不跟爷爷奶奶住,当父母的要教孝道,还真不容易教。因为爷爷奶奶一起,父母就能时时关怀自己的父母给他的孩子看。而当我们在回馈父母的恩德,你也会觉得人生非常踏实,非常快乐。「兄弟无故」,兄弟生活、事业都发展很好,因为兄弟是陪我们人生走最久的亲人。家和万事就兴,所以这是人生第一乐事。人生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每天尽心尽力尽自己的本分跟义务,所以活得很踏实,这样才能够做到能吃能睡。假如常常做亏心事,又很怕别人看到,遮遮掩掩,这样的人生绝对不会痛快。「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前犯的错是因为以前没学《弟子规》,所以不算。从今天开始要做俯仰无愧,从今天开始自己的行为要尽心尽力,随顺孔老夫子的教诲。相信你有这样的态度,一定会赢得更多人对你的赞叹,对你的尊敬。这是第二乐。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一乐是不是只有当老师才有?不是。假如今天你非常懂得去协助、关怀别人,你懂得助人为乐,刚好单位里面有新进的同仁。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内心比较焦躁不安,这时候你适时伸出援手,让他熟悉环境,熟悉他的工作,在能力上扶持他。进一步可能他家里有些问题,你年龄又稍长他,还可以把一些好的经营家庭的观念分享给他.

41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有人抱怨说:父母怎么管我这么多?实在是因为你不能让父母放心啊!假如你知道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生活起居饮食有规律,进而让自己更懂事,这样父母就放心了。现在不健康的网络、影视、杂志媒体太发达,人与人之间交流很频繁,假如你没有判断力,又没有理智,就会受到邪恶思想的污染而堕落。到时候不但父母家人蒙羞,甚至连下一代也有可能蒙羞,这是大不孝,所以从小就要学会自尊自爱,保持身心的清净健康很重要。

42 假如我们的道德能够不断的提升,用我们的德行去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就能够做到《孝经》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个就是“孝之终也”。“以显父母”,是不是要父母去世以后才来显?不是!你当下能够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好好奉献社会,你的父母会引以为光荣,那他的后半生内心会非常的安慰。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奉父母,人生第一大事;“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对自己的操持,“守身为大”,也就是守住自己的身、名节,绝对不能做出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而让父母难堪。

43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当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一样孝顺,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即使不慈,也不应成为自己不尽孝的理由。因为父母给予生命并将自己抚育成人,这个恩德太大,做儿女的用任何方法都是无法回报的。但是父母身上可能会有缺点,作为儿女也应该感父母养育之恩而加以包容,不可以以此作为自己不孝的理由,这是功利观,而非道义观。人伦之道的关键是先尽自己一方的责任,而不能以他人尽责与否作为我们是否尽责的前提条件。我们与人相处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无论是父母还是身边所有的人,纵使他们用不对的态度对我,我依然要用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不然我也是跟他一般见识了,根本没有资格去说别人的错。以怨报怨,结果会得造成更加严重的对立矛盾。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才能上演人生一出一出的好戏。周朝闵子骞“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44 在我们的人生中,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三种反应的心理模式: 一种是默默忍受; 一种是自暴自弃、更加消积;
前面的“亲爱我,孝何难”讲的是:当我们接受到善意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体察到善意,并回馈善意。这是“以德报德”的良性互动,培养的是“爱的循环”的能力。 而这句:“亲憎我,孝方贤”讲的是:当我们接受到不良好的信息的时候,我们要主动终止这种循环,尽量淡化它带来的伤害,凭着心中的阳光,主动发出善的信息,来改善环境的互动,从而进入“爱的循环”的状态。所以这讲的是“以德报怨”的能力。 在我们的人生中,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有三种反应的心理模式: 一种是默默忍受; 一种是自暴自弃、更加消积; 一种是跳离出来,然后改变局面。 第一种模式的人,最后很可能导向第二种模式,就是从默默忍受,转为更加消积。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是大多数人的模式。

45 这种突破、超越的能力,分为两种,这完全要看发出负面刺激的一方,与自己是什么关系。
面对负面刺激,我们很容易学会无助,学会逆来顺受。这个不用培养的,天性而已。当面对负面刺激的时候,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选择摆脱、突破、超越。这是需要培养的品性。而这种能力,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具备,这样的人如果对此善加保护,最终会有大的成就。这种品性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可是通过学习和培养,我们却可以在更多的人中,培养这种能力。 这种突破、超越的能力,分为两种,这完全要看发出负面刺激的一方,与自己是什么关系。   一种关系是:我们不是一个系统里的,对方是抱着全然的恶意,是来掠夺、侵入与毁坏的,比如敌国的入侵,此时,这种突破和超越,是战胜对方,是全力的抵抗。古代的“义”、“勇”培养的是这种能力。   而这种情况,多是在非常时期出现的,是会危及自己的生存的。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每天遇到的却是另外的冲突,就是系统内的,在共同的生存过程中,产生的协调性的冲突。   比如婆媳关系,比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大家是在一个系统里面的,不是敌对的,侵略性的,危及生命的冲突,大家还是要在一个家庭里过日子。   此时,这种时候面对负面刺激,这种能力不是战胜与消灭,而是尽量看淡它,然后秉持心中的阳光,发出善的信息,“以德报怨”,来改善互动,从而导入“爱的循环”。舜的例子。

46  那么,古人讲这些,仅仅是为了家庭里面改变大人的心态吗?不是的,我一直这样讲,家庭是社会的演练场,你的家里与父母互动的模式,往往就是你在未来的社会中,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我们从家庭中学到的,往往决定了你在社会里面的处事方式。   在社会中,如果别人向你发出善的信息,你要有能力感受到,并回馈给人善的信息,这是“爱的循环”,是“亲爱我,孝何难”里面培养的。但是,这个社会的各个个体,难道会一直向您发出善的信息吗?   实际情况是,没有人有义务必须向您发出善的信息,谁欠着您的啊?所以在生活的行进中,碰撞的机会是很多的,所以,我们每天所见到的,往往是负面的信息扑面而来。   比如,上班发现客户的投诉充满了抱怨和指责,每天,我们会遇到无数的负面的信息,可是,我们是一个体系之内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逃避,我们必须和他们共生,我们不是敌我矛盾。所以,此时你不能去摧毁,而是要维护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行。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选择了忍耐和逃避,可是,这绝对不是长久的办法,人生还有更高的智慧的,这个智慧就是:不管别人如何发出不良信息,我们都秉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坚持发出善的信息,最终将互动引入“爱得循环”的轨道,这样的人生,才能越来越幸福。

47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 孝顺并不是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行为都要以“道义”为准则,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子女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因为父母的过错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损失、伤害,作为子女,爱父母,就有劝导帮助父母的责任,而劝导帮助的关键是你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因此,我们在劝谏时绝对不可板着面孔,一派指责的言语,好似在教训父母一样,这样父母肯定是没有办法接受的。而应当见机行事,以虔敬的心、善巧的言语,或请适当的长者来帮忙,这样效果才更好,也会使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为人父母者,我们读到这一条,也更应该警诫、反省自己有无过失及不良的习惯,如果有,就要及时把它改正过来,这样才能做好榜样让子女效法。

48 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到:第一个是存心,第二个要注意时机,第三要注意态度跟方法,第四还要注意很有耐性。一开始我们劝诫亲友,要先观照到自己的存心,一定是要一颗念念为对方好的心,而不是一种控制:你就是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行。假如我们是这种控制的态度,一种强势的态度,可能会出现反效果。 第二个,时机。什么样的时机规劝人比较好?俗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在称赞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当中讲,因为可以让其他的人“见人善,即思齐”;你给他的肯定,他也会更积极去努力。但是规过,规劝别人的过失应该要私底下,没有其他人的时候。为什么?为什么要没有其他人?因为我们成人最重的是什么?面子!要能够体谅到,要能顾虑别人的面子,所以要“规过于私室”。当你做出这样的动作,对方也会觉得你很替他着想。假如你是在公众讲出来,可能当场就有可能发生冲突、辩论,所以规过于私室,这就是抓对时机。《论语》里面也有一句话提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时机已经到了,你可以劝诫他,但是你却没有劝他,这样“失人”;我们就失职了,失了子女之职,或者失了朋友之职。“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时机还没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讲了,这样是“失言”;你可能就讲错话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恶事,就失言。

49 再谈“怡吾色,柔吾声” 那么,为何要训练我们“怡吾色,柔吾声”呢?这是一个“有效沟通”的训练。 话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容量的增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学者们一直在研究在最近这几万年里,我们到底在进化着一些什么东西。现在大家得到的结论是:除了大脑容量稍有增加,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我们更多地是在进化与群体协调相关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大脑皮质层里面,我们的大脑皮质层,是所有动物中最独特的,充满了皱纹,展开大约有半张报纸大,仅仅有2-3个毫米厚,但是,这么大的皮质层是我们人类的独家武器啊。研究者发现,动物大脑的容量,是与其能共同生活的、可以互相识别互相交流熟悉的群体数量相关,比如大猩猩的群体是20-30个,而人类是70-80左右,这个数字,是互相能熟悉记忆能交流的群体(而不是像蝗虫那样的群体)。也就是说,生活中需要协调的群体中个体的数量越多,动物的大脑容量就越大,人类是这里面的佼佼者。 在群体生活中,每个个体都在调整自己,以便和群体和谐,如果调整不好的,群体解散,个体难以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就很容易被进化淘汰,所以,我们进化出了好多的协调特性和品质。

50 各位记住了,这是本能,是遗传而来的,是进化给我们留下的神秘的礼物。
比如,我们自私,这是动物本能,但是,为了群体生活,我们进化出了互助的品性,我们会互相照看,互相放哨警告。同时,我们会监督团队其他成员的错误行为,以维护群体的正常运行,我们同时也会维护自己的地位,以便在群体中不会被淹没。 这种维护自己的地位的行为,我们今天叫做维护自尊。这种维护自尊的品性,是在漫长的进化中遗传在我们的大脑中的,比如,任何一个没有经过教育的婴儿,我们如果对他做出厌恶的表情,他立刻会感受到,并且开始哭泣,哪怕他只有三个月大,他才刚刚从母腹中出来,还没有接受我们的教育,他都有感受自尊被侵犯的本能。 各位记住了,这是本能,是遗传而来的,是进化给我们留下的神秘的礼物。

51 此时,他马上想到的,绝对不是你讲的是否合理,而是你讲的事情,他怎么更好地回应你!更好地反抗你,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尊严。
这种本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在办公室的时候,在人群中工作的时候,大脑中有一部分大脑皮质层会随时保持警觉,随时预警着周围人对我们自己的态度,比如,如果办公室有个人用一种蔑视的眼神看了您几眼,我保管您立刻可以警觉起来:“他什么意思,为何这么看我几眼?” 这是人的本能。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指出一个人的问题,比如,办公室大家轮流打扫,您提醒一位同事轮到他了,如果您用一种指责的、严厉的语气,您说:“你自己该自觉一点啊,怎么这事都能忘记啊,轮到你了!” 大家猜猜,您知道他心里首先出现的是什么样的想法吗?他的大脑立刻的预警系统,会立刻首先启动,他会马上进入一种对抗状态:“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能这么对我说话吗?他瞧不起我吗?他想和我为敌吗?我在他心里位置这么低吗?......” 此时,他马上想到的,绝对不是你讲的是否合理,而是你讲的事情,他怎么更好地回应你!更好地反抗你,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尊严。 您所讲的事情,对不起,已经被抛在十万八千里之外了,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很有可能,他会故意不去做,从而证明自己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大家可能会想,您讲的这个太绝对了吧?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

52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令对方更容易接受呢?
办法就是,不要让对方先引起维护自尊问题的警觉,不让这个系统启动,而是让对方将精力集中在探讨问题本身上。 所以,此时指责、严厉的语气是基本不需要的,更多的时候这么做甚至起反作用。如果此时可以“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地与对方沟通,则问题会解决得更好。‘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那些柔软的话语,往往会更具力量,往往会温暖我们的一生。

53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固执不听,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然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因为,有孝心的人是不忍心陷父母于不义的。纵然遭到责打,我们也无怨无悔,不能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不论我们规劝谁,都要建立在对方对我们有很深信任的基础上,而这个信任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你必须要在长期的相处中,时时观察对方的需要,然后真心地去关怀与付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再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规劝,才会有效果。

54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古人熬制中药,在给父母服用之前都会先尝一下,看看温度凉热是否适宜。昼夜侍奉在父母的床前,这是一种孝心的流露。 想一想当子女生病时,做父母的恨不得自己去替孩子生病,那心血的付出是世上少有的。如今父母生病了,最需要自己的子女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我们岂能因为工作太忙或没有时间,就放弃这种尽孝的机会呢?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错过机会,将是终身的遗憾!等父母过世后,才想到要奉养父母,那时就悔之晚矣!孝亲不是难事,只要我们肯承担,只要我们真正生起对父母的报恩之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55 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 学习古代文化,有的内容,是要照着学习,有的内容,要领会精神的。
这里面的“亲有疾,药先尝”的“尝”字,要领会成“了解”。 这句话里面,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因为我们的父母,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他们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做为孩子的,应该想到要学习一些养生的知识,在父母身体出问题的时候,可以帮助到他们。 很多人认为,身体出了问题,就是医生的事情,其实,自己才是家人的保护神,因为医生不能24小时陪着您,可是,自己却能,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最了解,如果有些医学知识,可以提前预防,让自己少生病,也可以在医生治疗的同时,辅助调理。 举个例子,我曾经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讲一位妇女,瘫痪,成了植物人,没有一点知觉,西医已经无能为力,中医只能给扎扎针灸,她爱人每周几次请医生到家里来扎针灸。后来,他就想,这针灸自己能扎吗?于是就向医生学习,自己在自己的身体上练习,后来自己给妻子扎。这样,就可以每天都扎了,有一天,外面打雷,他发现,妻子的手指突然动了一下,于是他信心倍增,继续扎,后来让他的妻子,逐渐身体恢复,不但苏醒,而且还可以活动,后来恢复得越来越好,最后可以外出打太极拳,居然成为了奥运火炬手,还曾经出国参加比赛!

56 “昼夜侍,不离床”。 我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了,《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当父母身体出了问题,做孩子的,要尽力照顾,最好要做到白天晚上,都关注父母的身体状态,不能松懈。
那么,为何要“昼夜侍”呢?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昼夜侍,可以全方位地观察患者的情况,掌握疾病的规律。这门学问,叫时间医学。

57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如果发现一个症状,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则可以分析是否该经有问题了。
中医里面还有另外的理论,比如经络学说中,有子午流注学说,这个学说认为,人经络之气的循行,是有规律的,按照十二个时辰,流注不同的经络,流注到哪个经络,这个经络就“当令”,也就是说执行任务,甚至连穴位的开阖,也有此规律。这个流注的过程是这样的: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 巳时 (9点至11点),脾经;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 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如果发现一个症状,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出现,则可以分析是否该经有问题了。

58 中医里面,还有一套时间体系,这个体系里面,早晨对应肝,中午对应心,下午对应肺,晚上对应肾,脾是每个时间都对应的根本。这是另外一个时间体系,和前面的子午流注可以共同使用。 在中医里面,这几种时间医学的体系,是共同使用的,有的时候会叠加,有的时候会单独出现信息,每个信息都会有效。 现在,时间医学在国际上也蓬勃发展,西医也发现,人体的激素等等水平,并非全天分泌均匀的,而是有着时间的节律的,所以很多疾病在一天里面,有着明显的发病规律。所以,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理论,一旦父母夜里身体出现不适,我们可以做个初步的分析,或者,可以为医生提供详细的信息,没准就能发现疾病的元凶呢!要知道,根据时间医学的理论,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

59 可见,我们不能小瞧这个“昼夜侍,不离床”,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照顾父母,就可能找出更多的调理身体的信息和依据。它反应了我们做子女的,爱自己的父母,要为父母解除病痛的一种努力。
同时,在照顾生病的父母时,如果能做到“昼夜侍,不离床”也会减少很多父母的痛苦的。有老人,因为生病,常年卧床,如果照顾不勤,没有常常为老人翻身,则老人会生褥疮,褥疮一旦出现,会比较难以治疗,而且患者会非常痛苦。还有些小病,比如感冒,有的时候老人白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可是晚上会发烧,此时,如果心不细,甚至有的时候不能发现老人在发烧。老人晚上22点、24点、2点、4点的体温确实是不同的,老人的体温在不同的时间段是确实有起伏的,这就为医家提供了分析的信息,这样的子女,真的孝子。

60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当父母亲不幸去世,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因而经常悲伤哭泣。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一个孝子他很难接受父母离去的现实,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情绪:当想到父母一把屎一把尿,用尽心力,累到耳聋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弯,行动不便,一生辛苦地把我们培育成人;想到父母待我之慈爱真心,而自己尚未报父母之恩于万一;想到以往跟父母在一起的种种情形,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这种感怀之情,是一个孝子发自内心自然做出来的。父母都离去了,他还会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去花天酒地吗?不可能的,自然而然对那些挥霍、酒肉就不想。这都是对父母一种哀悼的表现。

61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要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敬。《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古礼特重葬礼,而重视丧葬之根本目的是在教化活人,以此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性和反哺报恩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容易夹杂势利的因素而不纯粹,唯有对死者,没有欲望,只有真情。现在当然可以改革葬礼仪式,不必厚葬,但一定要有对父母的真情,切不可流于形式。 父母过世以后,每年要定期(父母的祭日、清明节、冬至节)祭祀父母、祭祀祖先,这是一种缅怀父母祖先恩德的活动。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爱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在了,我们对父母的那种怀念,也是一生不改啊!特别是要更加努力地来做人、行义,不可以做出亏欠父母、让父母蒙羞的事情,要对得起父母的在天之灵,这也是对父母尽孝啊! 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把孝养父母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业,用心努力来完成,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心胸坦荡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千万不要上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悲剧,这种心痛一定会缠绕我们一生……使我们的内心经常会在自责与后悔的阴影下痛苦地煎熬着,无法得到安宁。切记,切记!如果生前不尽心奉养,让父母寒心而去,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那就是太颠倒了,这是大不孝啊! 所以,我们要把孝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心中,尊重、感恩、顶礼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仅此一恩已经足矣,更不用说难以报答的养育之恩。莫论父母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他们也是人,岂能事事明理、处处正确?无论如何,当他们老了,糊涂了,脾气古怪了,不通情理了,我们要把他们当孩子疼、当孩子爱。原谅宽容每一位天下的老人,珍惜老人的好心情,哪个不是我们的白发亲人,我们哪个不会变成别人的白发亲人?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到了终极,是要立身行道啊!要让父母成为圣贤人的父母,这是大孝啊!大孝的人,要以身济世,救济这个世间,正如古人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2 实 践 弟子规是要实践的,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实践中体会她的真义、证解她的妙处。

63 汇报完毕,谢谢!


Download ppt "弟子规 俞萍 2015年5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