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高血壓 王鳳英副教授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
高血壓 高血壓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又稱溫柔殺手、無形殺手或寂靜殺手(Silent killer),常因與中風、動脈硬化、心臟病、腎衰竭而合併致人於死。 所謂血壓是指血液流經血管時,對管壁所產生的壓力。當心臟收縮時,動脈血管內壓力較高,此壓力稱為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當心臟舒張時,動脈血管壓力變低,此時稱為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
3
收縮壓與舒張壓: (1) 邊際型高血壓(Borderline hypertension),即在140/90 mmHg〜159/95 mmHg之間。 (2) 一般高血壓:是舒張壓大於95毫米水銀柱(mmHg),收縮壓大於160毫米水銀柱(mmHg)。
4
收縮壓: (1) 邊際獨立型收縮高血壓(Borderline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mmHg (2) 獨立收縮高血壓(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160 mmHg
5
舒張壓: (1) 正常舒張壓:<85 mmHg (2) 正常略高:85-89 mmHg (3) 溫和型高血壓:90-104 mmHg
6
不同年齡層血壓正常值會有不同 <6歲:<110 / 75 mmHg 6-10歲:<120 / 80 mmHg
7
一般高血壓診斷的標準如下: 正常高血壓:130/85 mmHg 略偏高高血壓:130-139/85-89 mmHg
8
高血壓的成因 若為遺傳、肥胖、壓力、飲食及抽煙等因素引起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如因疾病(如腎病變、腦性病變)或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則稱為續發性高血壓。
9
易罹患高血壓 年齡55歲以上易罹患高血壓,且男生多於女生,種族方面則黑人比白人易於罹患高血壓,其他如肥胖、遺傳、飲食習慣(口味重,即嗜太油膩或太鹹者)、鈉攝取量太高,鉀攝取不足或鈣攝取不足者、纖維素攝取不足者、酗酒者、熬夜、急躁、生活無規律、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皆易罹患高血壓。
10
高血壓常見的症狀 為頭昏、頭痛、記憶力衰退、視力減退、失眠、耳鳴、呼吸急促、重聽、腸胃不舒服、心悸及噁心等。
11
高血壓的治療方法1 藥物: 對於輕、中度高血壓患者可採用利尿劑(Diurectics),但會有副作用如血鈉過低(hyponatremia)、血氯過低(hypochloremia)、血尿酸過高(hyperuricemia)、血糖過高(hyperglycemia)等現象,即常見有口乾、虛弱、眩暈、肌肉無力、心搏加速、姿勢性低血壓,而電解質嚴重缺乏時,引起噁心、嘔吐、胃燒熱感及心智混亂等。
12
高血壓的治療方法2 有氣喘、鬱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或腦血管機能不全者,不可服用交感神經抑制劑(Sympatholytic agents)。
可服用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能擴張血管使血壓降低,但會有頭痛、心搏加速、臉潮紅、呼吸窘迫及易發生低血壓等副作用。
13
高血壓的治療方法3 對於中、重度高血壓者採用神經節阻斷劑(ganglionic blocking agents)但同樣的也會有依些副作用如姿勢性低血壓、視力模糊、口乾、便秘、痲痹性腸阻塞及尿滯留等。而鈣離子阻斷劑僅能以漸進式服用,無法快速降低血壓。
14
飲食治療1 減少食鹽的攝取,每日鈉限制為500-1000毫克 應限制熱能,控制體重,每日供給1200-1500卡,視理想體重而定。
醣類方面則佔總熱量的50-60%。 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
15
飲食治療2 取用植物性脂肪代替動物性脂肪,以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宜少喝酒,有益於降低血脂肪。 避免咖啡、茶及抽煙等刺激性食物
多攝取蔬菜、水果類這些高鉀、低鈉蔬果類,有益於降低血壓。
16
鈉含量換算為鹽 鈉含量換算為鹽的計算公式為: 1 mEq鈉=23 mg,100 mEq=2.3 g鈉
1 g鹽=0.4 g鈉,1000 mg鈉=2.5 g鹽
17
高血壓的預防1 定期做血壓及身體檢查 遵照醫師、營養師指示 注意自己的體重,維持在理想體重(IBW) 採用限鈉、低油飲食 定時定量 少量多餐
18
高血壓的預防2 多攝取蔬果類食物 多喝水 經常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發生 勿以太冷或太熱的水洗澡或浸泡 每天做適當適量的運動
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生活有規律 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 勿抽煙喝酒 培養良好嗜好,心情放鬆,參加正當社交活動,紓解壓力,不緊張憂愁、焦慮,更不應輕易激動發怒。
19
勿飲酒過度 飲酒過度者患高血壓之機率是適度喝酒者的兩倍,酒會提高血清三酸甘油脂及LDL-膽固醇含量,且可加速肥胖之形成。
當水質太軟,會使水中毒性礦物質游離(如鎘、鈷、鉛等)而造成重金屬中毒,也會形成心血管疾病。 水的硬度高會干擾腸道吸收鈉、鉀,使β-脂蛋白降低,增加α-脂蛋白,進而防止血管硬化。所以硬水中的鈣、鎂,具有保護心臟病患心臟之功能。
20
食物中的膽固醇/飽和脂肪指標 食物中的膽固醇/飽和脂肪指標(Cholesterol/ saturated-fat index; CSI)
21
動脈粥狀硬化症(Atherosclerosis)
所謂動脈粥狀硬化症乃是人體內之動脈內壁,因增殖、肥厚及硬塊等而使血管變硬而狹窄的現象。
22
動脈硬化 可能是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類、硫化多醣類(sulfated polysaccharide)、蛋白質及膠質(collagen)等碎渣(debris)所產生的沈澱所造成。 血液內之鈣、鐵及血球等物質附著碎渣或脂肪層上,造成血管內膜更厚又硬,缺乏彈性,內腔變窄,及血栓的情形發生,而引起動脈硬化。
23
腦血管栓塞 如發生於腦部稱腦血管栓塞(cerebral vascular thrombosis),或稱腦中風(Stroke;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 ,有頭痛、目眩、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中風與半身不遂等症狀
24
冠狀動脈硬化 在冠狀動脈則稱為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有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水腫的症狀
25
腎動脈硬化 如發生於腎動脈則稱為腎動脈硬化(Nephrosclerosis),有尿少症、尿多症、蛋白尿、浮腫、高血壓等症狀;發生於下肢則為下肢動脈硬化,又稱跛行症(Claudication),會有間歇性跛行、下肢疼痛、肌肉無力、壞疽等現象。
26
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可能的因素有因高血壓而造成,對於心臟負擔增加,對血管收縮影響,而增加管壁的壓力。
三酸甘油脂過高(150 mg/dl以上),產生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皆易導致動脈硬化。 血脂質增高
27
血脂質增高 當身體脂質異常,血脂質增高,血膽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使LDL—膽固醇在170 mg/dl以上,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大於300 mg/dl,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使HDL—膽固醇小於50 mg/dl。
28
易罹患動脈硬化因素 如有糖尿病、肥胖、壓力高或高尿酸血症(如尿酸高於7.5 mg/dl)均易罹患動脈硬化症。
遺傳、性別(男性比女性易得動脈硬化症)、抽煙,也和此並有關。
29
抽煙 因煙內尼古丁(Nicotine) 會增加心臟需氧量,且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與紅血球結合,使其與氧結合的能力降低,血小板的黏性也增加,脂肪沈澱的機率也會提高,加重罹患動脈硬化的可能性。
30
足夠的運動 如有足夠的運動,可降低LDL、提高HDL,增加心血管帶氧能力,可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
31
飲食因素 飲食中脂肪的形態與含量,直接影響血膽固醇之值,如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膽固醇的量,不飽和脂肪酸則降低其值。
即P/S 之比值大於1時,可降低血膽固醇之含量。
32
魚油 魚油中的ω-3脂肪酸有降低三酸甘油脂、LDL與VLDL之作用,脂肪的攝取不可超過總熱能之30%以上,否則易使血清脂肪酸升高。
33
醣類攝取過多 醣類攝取過多,會增加血漿中三酸甘油脂含量(正常值為150 mg/dl),蔗糖攝取太多,易使血小板凝集,而產生心血管疾病,故攝取量應佔總熱量之50-60%,且以多醣類方式為佳。
34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為多醣類,不被消化吸收產生熱量,如果膠、樹脂等水溶性纖維,具有降低膽固醇之功效。
可經由對膽酸之影響,減少腸內膽固醇吸收,纖維質也會促進膽酸排泄,降低脂蛋白,進而降低血中膽固醇 纖維會改變膽固醇形成之乳糜微粒及脂蛋白之均衡,即使脂蛋白代謝改變。 高纖維飲食可降低肥胖與糖尿病罹患率,進而間接使新血管疾病罹患率降低。
35
預防 每年定期檢查身體並驗血 生活要有規律,並保持身心平衡 肥胖者減輕體重 維持理想體重
並適量運動,如散步、柔軟體操、游泳、慢跑、打太極拳等可鍛鍊心肌,促進血液循環 如有糖尿病、肥胖症及高血壓,應及早治療。 在飲食習慣方面,禁止抽煙、喝酒,飲食少量多餐,少吃高脂肪、高鹽分食品,宜定時定量,切勿暴飲暴食。
36
禁食的食品 全脂奶、鮮奶、冰淇淋、奶油、乳酪,蜜餞或加糖調製水果,加油麵食,如油酥點心、油條、豆沙餅、包子,雞皮、鴨皮、豬皮、鴨、鵝、烏魚子等,蝦、蟹、蚌、蠣、蠔等甲殼食品,肝、腎、腦、心等內臟食品,奶油、牛油、豬油、椰子油,及禁吃動物油及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 含巧克力飲料及含醣過高飲料均應禁止飲用。
37
製備食品方面: 選擇肉類食品時,含油多的部份要剔除,烹調食物多利用烤、蒸、燴、煨、涼拌等方法,取代油炸、油煎的烹調方式。
做點心時,若需要奶油應以植物油代替,例如麻油、紅花子油、黃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棉籽油等,需用糖調味時,可以果醬、蜂蜜或醋取代。
38
飲食治療: 採用低脂肪、低熱量飲食,每日提供 卡的低熱量飲食,依理想體重而定。所謂低脂肪飲食是依美國醫學會所定之適量脂肪飲食(脂肪佔總熱能的30%)、低脂飲食(脂肪佔總熱能的25%)及最低脂飲食(脂肪佔總熱能的10%)。
39
P/S(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 而P/S之比值則視總熱能而定,及當總熱能1200大卡,P:S=1.1:1;總熱能為1800大卡時,P:S=1.3:1及總熱能2300大卡,P:S=1.5:1。
40
不飽和脂肪酸應佔總熱能的10-11%以上 飽和脂肪酸以低碳鏈飽和脂肪,使血膽固醇量增加較多,相當於同量不飽和脂肪降低膽固醇的兩倍。
預防動脈硬化,飽和脂肪酸不能超過總熱能的10%,而不飽和脂肪酸應佔總熱能的10-11%以上。
41
每日膽固醇不得超過300 mg 美國心臟協會規定每日膽固醇不得超過300 mg,高醣低脂雖可使血膽固醇降低,但三酸甘油脂會增加,尤其是純糖,蔗糖、果糖等單醣及雙醣類,比多醣類易使血中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增加。
42
多醣類取代低醣 動脈硬化飲食應限制醣類攝取(約佔總熱能之40%) 應以多醣類取代低醣。尤其是選食蔬果類或全穀類。
應提供足夠的蛋白質,維持足夠的身體需要。
43
限制脂肪補充脂溶性維生素 因限制脂肪,易缺乏維生素A,應多攝取綠色蔬菜或補充脂溶性維生素。
使用硬水則動脈硬化症發病率低;軟化水因含鈉高,飲用後可能間接促進動脈硬化。 避免採用太鹹或含鈉過高的食物。
44
分階段減少脂肪 第一階段:適合一般大眾的需求,脂肪佔總熱能的30%,其中飽和脂肪佔10%,不飽和脂肪至少10%,膽固醇每天少於300毫克。少用動物性脂肪。 2. 第二階段:脂肪佔總熱能的25-30%,膽固醇每天減少為200毫克。只食瘦肉、脫脂奶。 3. 第三階段:脂肪減少為總熱量的20-25%,膽固醇每天限制為100毫克,醣類佔總熱能之55-60%,肉類及海鮮減少至每天3兩,並改選為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的蛋白質內容。
45
限脂飲食(Pritikin diet) 為針對心臟疾病與動脈硬化的病人所採用的飲食,是大量減少食物中脂肪及膽固醇(脂肪佔總熱能之10%,膽固醇為每日25 mg),長期食用直至血膽固醇降低至160 mg/dl以下。之後每日膽固醇100 mg,醣類佔總熱能75-80%,並於飲食中限制咖啡和酒。
46
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
高脂蛋白血症又稱高血脂蛋白症。是血漿中任何一種或多種脂蛋白,其濃度高於正常值之上限時,稱為高脂蛋白血症 包括高乳糜微粒血症(Hyperchylomicronemia);高超低密度脂蛋白血症(Hyperpre-β-lipoproteinemia, VLDL),VLDL膽固醇在300 mg/dl以上;
47
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Hyper-β-lipoproteinemia, LDL),LDL膽固醇在170 mg/dl以上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ypo-high density lipoproteinemia,HDL),低HDL膽固醇(即HDL—膽固醇在40 mg/dl以下)。
48
脂蛋白 脂蛋白又分為乳糜微粒(是脂蛋白中分子最大、密度最低者),含85%三酸甘油脂、6%磷脂質、5%膽固醇、2%蛋白質、2%游離膽固醇,主要功能為輸送三酸甘油脂
49
極低密度脂蛋白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組成份中含50%三酸甘油脂、8%游離膽固醇、12%膽固醇、10%蛋白質、18%磷脂質,主要功能為將三酸甘油脂由肝臟運送至脂肪組織中
50
中密度脂蛋白 中密度脂蛋白(IDL),為VLDL轉LDL之中間產物;低密度脂蛋白(LDL),為β-脂蛋白,主要成份為膽固醇佔37%,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分子;
51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DL),含50%蛋白質,為α-脂蛋白,幫助膽固醇形成膽酸及提供膽固醇作為類固醇荷爾蒙,並將過多的膽固醇運送至肝分解,可降低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的形成。
52
膽固醇 成人中的膽固醇正常量為 mg/dl,膽固醇的主要成份為乙西 輔酶A(Acetyl CoA),由十八分子的乙 輔酶A合成,雖然膽固醇是形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但仍然為體內必需成份,因為細胞膜、維生素D、膽酸及類固醇荷爾蒙,均是由膽固醇所衍生而成。
53
膽固醇主要來自飲食 膽固醇主要來自飲食中,飲食中膽固醇多則吸收量多,先由小腸吸收後送到年膜細胞,在酯化為膽固醇酯,形成乳糜微粒,然後便可經由淋巴系統循環運送至肝中,最後形成VLDL後轉送至血漿中;
54
血液中的膽固醇 膽固醇也能由肝臟合成,即所謂內因性的合成,身體內的膽固醇有80%轉變為膽酸,由膽汁排出。
血液中的膽固醇,受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水解後運送至肝臟,能與部份磷脂類結合而形成HDL
55
高密度脂蛋白HDL HDL經由卵磷脂—膽固醇 移轉酶(Lecithin-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F)將膽固醇轉變為膽固醇酯,再經由LDL再肝臟中以膽酸方式排出。如果飲食中含不飽和脂肪酸量高時,則可能增加HDL之形成量,而降低LDL之含量,具有降低血膽固醇之功能。
56
高乳糜微粒血症 世界衛生健康組織區分: 1. Type I:為高乳糜微粒血症,因缺脂蛋白脂肪分解酶(Lipoprotein lipase)使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量高(>1000 mg/dl)的情形。在嬰兒與兒童期即發病,為遺傳性疾病,有胰臟炎、血中球蛋白異常及紅斑性狼瘡等症狀。
57
Type II: 為β-脂蛋白血症。又可分為Type IIa、Type IIb。
Type II a:為高膽固醇血症,LDL稍高,三酸甘油脂及VLDL濃度正常。可能為遺傳性的因素,易有甲狀腺機能低下、黏液性水腫及腎病的現象出現。 Type II b:為高膽固醇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其血漿之LDL與VLDL均高。常於二十歲以後才發病,易有黏液性水腫、甲狀腺機能低下等現象。
58
Type III: 血中三酸甘油脂( mg/dl)及膽固醇( mg/dl)均高。又稱寬帶β-脂蛋白血症,易有機能不全γ球蛋白血症、甲狀腺機能低下及黏液性水腫等現象。
59
Type IV Type IV:又稱內因性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是國內最常見的。其VLDL高,並有血糖不耐及高尿酸血症的現象,易有糖尿病、腎病等症狀。
60
Type V Type V:稱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乳糜微粒和VLDL均高,三酸甘油脂為 mg/dl。在成人後發病,常有高尿酸血症、肥胖、腎病、骨髓瘤及胰島素減少的糖尿病現象發生。
61
飲食治療 對膽固醇值愈高者效果愈顯著,基礎低密度膽固醇值超過190mg/dl者,可降低41.3 mg/dl,而少於160mg/dl者,僅能降低4.8mg/dl。
62
飲食療法與藥物治療 除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具高冠動病危險因子患者,應同時採用飲食療法與藥物治療
飲食療法是治療高脂蛋白血症的基礎,飲食中膽固醇與飽和脂肪是影響血漿脂蛋白濃度的主要因素,二者均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濃度。
63
燕麥及米糠等食物纖維,能適度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濃度
突然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極低密度脂蛋白濃度會短暫的升高;燕麥及米糠等食物纖維,能適度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濃度
64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過量的攝取熱量,會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及分泌;限制熱量,尤其是對於肥胖者而言,可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酯。
飲食治療的目的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同時維持營養均衡。
65
膽固醇每天應少於200毫克 對於低密度脂蛋白較高的飲食限制為降低總熱量、膽固醇(每天300毫克以內)、及飽和脂肪酸含量(10%以下)。
如果三個月後血脂仍高,則應進入第二期的飲食治療﹕膽固醇每天應少於200甚至150毫克、及飽和脂肪酸含量7%以下。
66
食物的種類及量的選擇 從早餐就選擇全麥的麵包、饅頭、低脂牛奶或豆漿及水果來當做早餐,午餐及晚餐儘量以穀類及蔬菜為主食 避免只吃肉類
選擇蔬菜時可加入豆類蔬菜,如:青豆、豌豆等,豆類可以幫助減少體內的低密度膽固醇 以脫脂或低脂(1%)的牛奶取代全脂或2%的牛奶 儘量食用低脂的優格與起司 多食用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 尿酸高少吃豆芽,其他豆製品還是可以攝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