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印象派 概論(一) 西元1874年 4月15日在法國舉行「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諷為印象派( Impressionism )而得名。 也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主義畫派,並包括技法革新在內的印象主義美術思潮及其廣泛深遠的影響。 莫內《印象:日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印象派 概論(一) 西元1874年 4月15日在法國舉行「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諷為印象派( Impressionism )而得名。 也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主義畫派,並包括技法革新在內的印象主義美術思潮及其廣泛深遠的影響。 莫內《印象:日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印象派 概論(一) 西元1874年 4月15日在法國舉行「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諷為印象派( Impressionism )而得名。 也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主義畫派,並包括技法革新在內的印象主義美術思潮及其廣泛深遠的影響。 莫內《印象:日出》

2 印象派 概論(二) 印象派產生的背景(1)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封建政權,帶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歐洲各國的民主改革。1792到1853年法國又經三次共和政權的更替,反應多變的政局,法國藝術思潮也發生激烈的變動,產生四次藝術史上重大的運動--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當時的法國畫家力圖創新,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也反對當時已經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紀文學中尋找創作靈感、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 竇加〈芭蕾舞首席女星〉

3 印象派 概論(三) 印象派產生的背景(2) 莫內〈乾草堆〉
在柯洛的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的寫實作風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十九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攝影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界光線的研究和表現。 反對西方百年來在畫室中作畫的傳統習慣,主張到室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在繪畫表現上開闢了新的領域。 印象派還從荷蘭的風景畫派、西班牙的委拉斯貴玆、英國的泰納、康斯泰伯的作品中吸取營養。日本浮世繪、中國繪畫對印象派畫家的探索和創新都起過促進作用。 莫內〈乾草堆〉

4 印象派 概論(四) 印象派畫風特色 所描寫的對象本身並不太重要,光線在物體上面所顯示的變化,及陰影底下的微妙色彩,才是印象派畫家所要表現的題材。 否定傳統的黑色陰影,轉而運用明亮的色彩,如青、紫之類來觀察和處理。 印象派畫家們把表現身邊的都市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自己的課題,反對以宗教神話為主題的保守作風。 泰納〈雨、蒸汽和速度〉

5 印象派畫家&畫作(一) 莫內 (MONET, 西元1840-1926) 法國人,被稱為「印象派之父」
莫內生於巴黎,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是在哈佛港渡過,所以海水及諾曼第特有的多雲天空,一直對莫內影響很大。其後他結識畫家布丹, 布丹鼓勵莫內嚐試實物寫生,對莫內一生的畫風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莫內逃至倫敦,意外發現英國風景的清新和運動員﹑工人洋溢出來的熱情,對莫內的畫風深具影響。 莫內與藝術同好不願作品被死板地衡量品評,所以不參加沙龍展,而決定另外辦屬於他們自己的展覽。1874年,首次的展出有一幅莫內的〈印象.日出〉,媒體便戲謔地 稱他們為「印象派」了。莫內被視為這群畫家的代表。 莫內的作品沒有繁複的人物和龐雜的畫面,呈現的是純淨的自然情景。他為了接近自然,捕捉印象,還常乘小舟寫生,描繪水波蕩漾﹑山林夕照瞬間的美感。為了不停的畫畫,他走訪了許多地方(大部份在靠地中海或大西洋海岸),旅行寫生,依季節﹑氣候﹑時刻﹑光影的變化而完成許多大型連作。

6 莫內晚期的一些連作(約1890年以後--白楊樹 [Poplars]、 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乾草堆 [Haystacks]等..於同一主題在不 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幻無窮的外觀。因而油彩記錄下來的,不是所見物體的本身,而是觀照的過程。莫內晚年的作品以睡蓮系列尤其受注目,整整掛滿橘園美術館的兩個陳列室                                                            

7 為了強調光線的瞬間變化,莫內將顏料一點一點、一條一條的畫上畫布,他不事先調和,而是讓觀看的人透過眼睛去混合,所以在欣賞莫內的作品時,應該站在離作品稍遠的地方,才能看到莫內想要表達的效果。
夏末早晨的乾草堆                                                                                               夏末黃昏的乾草堆

8 印象派畫家&畫作(二) 雷諾瓦(RENOIR, )   在法國印象派畫家中,畫人物最出色的兩個畫家,一是竇加,另一個就是雷諾瓦。竇加喜歡畫賽馬的騎士和舞女,而雷諾瓦最擅長的是畫婦女與兒童。 雷諾瓦的藝術主調是歡樂和愉快。美麗的婦女和鮮花、可愛的小孩、迷人的醇酒、歡笑的晚會等描繪巴黎生活中的喧嘩景象和氣息,都是他鍾愛的題材。畫中景物密集,予人一種親切之感,而粉紅與淺紫的色調,散發出一種馥郁的女性氣息,畫面洋溢著幸福感與美感,因此有「快樂畫家」之稱。 雷諾瓦〈拿噴水壺的女孩〉

9 雷諾瓦〈煎餅磨坊〉 雷諾瓦〈船上的午宴〉

10 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系列

11 印象派畫家&畫作(三) 秀拉(G. Seurat.1859~1991)   出生於巴黎,是中期印象派畫家,他將莫內已經不斷在使用的‘’點描法‘’ 予以徹底化, 也就是對光的效果進行特殊的點狀呈現。秀拉最有名的畫作‘’ 大傑特島的星期日午後‘’, 最足以代表他具有的特殊畫風,讓人有種如夢境般的感受,這種玄妙的意境,就是中期印象派的特徵。 秀拉〈大傑特島的星期日午後〉

12 秀拉〈日光浴〉

13 印象派畫家&畫作(四) 塞尚 (Cezanne,Paul 1839 ~ 1906) 塞尚〈穿紅背心的少年〉
●當印象派反對學院派而蓬勃發展之時,在他們之中, 有的畫家又走出另外的道路,他們既反對學院派的思想僵 硬,又反對印象派的追求,把瞬間即逝的自然現象作為追 求的目標,他們是追求事物永恒的色形,要把事物的內在生 命和畫家自己獨特的感情表達出來。這個畫派被稱為後期印象派,塞 尚、高更和梵谷是主要代表人物。   ●1870年代時,塞尚已融會貫通了印象派畫家們發展出來的色彩與光線的理論,他雖然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肯定了其成就。但他認為印象派的表現太表面,進而自身去探索不同於印象派的表現法,注重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並且用色彩的對比來表現物像的體積感。 塞尚〈穿紅背心的少年〉

14 塞尚的最大成就,是對色彩與明暗前所未有的精闢分析。這與印象派畫家捕捉表面的印象,並快速作畫的方式完全不同。他的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理論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義─他曾說:「當色彩的豐盛達到極致時,形式也就隨著充實起來」、「一切物體成於圓形、圓錐形及圓筒形」他觀察自然的形態,用圓形、圓錐、圓筒單純化的色塊、色面組合。在這裡,塞尚無疑影響日後立體主義﹝Cubism﹞的基本理論,就是畫家必須從自然中尋找圓椎體、球體和圓柱體。因塞尚對20世紀畫壇的影響深遠,所以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靜物畫〉

15 1879年後,塞尚整天不是出去寫生,就是沉思,觀察靜物,就像是隱士一樣。他潛心研究內在生命和色彩與外形的結合追求永恒,實在的事物。面對自然,塞尚深深感受到一種屬於這個世界的神秘感,他發現萬物的存在無不與其周圍發生關聯:萬物都具有色彩與重量,且他們的色彩和體積都會影響彼此的重量。塞尚窮其一生,就是企圖了解這其中的法則。他認為大自然是由幾何圖形為基礎所構成,他以圓柱體,球體,錐體來進行描繪。 塞尚〈聖維多利亞山系列〉

16 印象派畫家&畫作(五)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
高更為印象派後期的法國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曾與梵谷共同生活一段日子。主張藝術應具備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徵,以捨棄細節及特徵,並經過壓縮的感覺,強烈而集中地表現印象、觀念和經驗三者的綜合。1891年後,他到大洋洲東南部的大溪地生活和創作,描寫原始自然界的姿態,創造出樸素天真的畫風自然奔放極具想像力,有別於早期印象派的繪畫。高更兒童時期曾在秘魯度過,被那段記憶所刺激,高更很鍾愛熱帶異國風情,被稱為「野蠻的秘魯人」。.

17 高更原本是法國巴黎富有的股票經紀人,年紀相當大時才決心成為職業畫家。為逃避歐洲文明社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將自己放逐到大溪地。高更深深被南太平洋強烈的陽光吸引,他把人物造形簡化, 以平塗強烈的色彩表現原始、神秘的氣息,成為高更作品主要特色。 高更〈奇妙源頭〉

18 高更〈我從何處來?我是什麼?我往何處去?〉
高更厭惡歐洲文明,最嚮往“在蠻荒樂園終老,在棕櫚樹間漫步、作畫……”他終於如願以償,生命的熱情把他推向蠻荒的大溪地,把藝術品擠上世界級大師的舞臺。高更在1903年病死馬貴斯群島時,只有當地土著陪著他 高更〈我從何處來?我是什麼?我往何處去?〉 畫充滿了象徵意義,似乎想在這些原始土著身上為人類的前途找出一個方向。畫面中央那個大溪地女郎伸手採摘水果,隱喻著夏娃從樂園中偷摘禁果,為人類帶來無窮的災禍。右前方竊竊私語的人群和左前方像木乃伊般蹲伏的女巫,都似乎潛藏著無限的玄機。

19 高更〈黃色基督〉 高更〈自畫像〉

20 印象派畫家&畫作(六) 梵谷﹝Gogh, Vincent van﹞ ﹝1853 ~ 1890﹞荷蘭人。被稱為「燃燒的畫家」、「太陽的畫家」。一生為精神病所苦。27歲時開始畫畫,37歲選擇自殺結束生命。他的作品反應出激烈不安的情緒,他使用厚塗有力的筆觸、漩渦般打轉的線條、鮮活爆炸似的色彩,表現出內在的狂熱與感動。短短十年的創作生涯,他留下高達八百多件的作品,可說是一個用生命來畫畫的藝術家。 梵谷〈向日葵〉

21 梵谷自畫像 割耳前 割耳後

22 梵谷曾寫道:「與其將色彩用於精確重現我所看到的東西,我將色彩用於更強烈地表現自己。」 對於他自己的畫作「夜晚的咖啡屋」,他說:「我用紅色和綠色來揣摩人性中那種驚人的熱情。」
梵谷〈夜晚的咖啡館〉

23 梵谷善用鮮活的色彩、陰鬱而如火焰般的筆法,充分顯露出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狀態
梵谷〈麥田群鴉〉

24 梵谷〈星夜〉

25 梵谷〈麥田與柏樹〉

26 梵谷〈鳶尾花〉

27 1850年末期開始,歐洲由日本進口茶葉,因日本茶葉的包裝紙印有浮世繪版畫圖案,其風格影響當時印象派的藝術家。梵谷在1885年11月到安特衛普時開始接觸浮世繪,1886年二月到巴黎時與印象派畫家有往來,許多印象派畫家都對浮世繪情有獨鍾,梵谷看過朋友由日本帶回的浮世繪版畫,也在唐基老爹的美術用品店看過,由左右兩圖的背景即可看出牆上貼滿了浮世繪。 梵谷〈唐基老爹肖像〉 日本浮世繪 梵谷繪

28 印象派畫家&畫作(七) 畢沙羅(1830-1903)是早期印象派畫家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影響力僅次於莫內,但畢沙羅是維繫印象畫派組織的中心人物。
畢沙羅的個性誠摯善良,充滿包容力,是協調、凝聚印象派各個性情不同的畫家的長者,也是年輕後進的良師益友: 當秀拉(George Seurat) 將點描法發揮淋漓盡致時,便得到畢沙羅的支持,得以在其他印象派主要畫家的反對聲浪中,參加最後一屆印象派展覽;一向不好相處的高更(Paul Gauguin)在棄商從畫前,曾是畢沙羅的學生、顧客及經紀人,畢沙羅教導高更繪畫,並促成其參與一八七九年第四屆印象派展覽。高更晚年自己也承認,畢沙羅激發了他的的藝術野心。與畢沙羅最親近的是塞尚 (Paul Cézanne) , 一八七二至一八七七年塞尚常到畢沙羅家,與他一起作畫。在塞尚一九○六年展覽的圖錄中,就介紹自己為「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畢沙羅也是印象派畫家中,唯一一位參加了全部印象派八次畫展的畫家。 畢沙羅〈瓦滋河畔〉

29 雷諾瓦: 「痛苦會過去,但美麗會留下」 共勉之~


Download ppt "印象派 概論(一) 西元1874年 4月15日在法國舉行「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諷為印象派( Impressionism )而得名。 也指產生於法國的印象主義畫派,並包括技法革新在內的印象主義美術思潮及其廣泛深遠的影響。 莫內《印象:日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