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2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3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 掌握常见虾、蟹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4 技能目标 掌握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及疾病的鉴别

5 教学要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等

6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虾、蟹类疾病的症状、流行情况、防治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应用。

7 课程导入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虾蟹类养殖面积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急剧增加,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严重。因此,解决病害的问题已经成为保持虾蟹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采取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适度控制养殖规模等措施,才能使我国的虾蟹养殖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8 第一节 病毒性虾蟹病

9 一、白斑综合症(即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病)
【病原体】 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虾停止摄食,行动迟钝,游泳无力,漫游水面或静卧水底,不久即死。病虾体色有时轻度变红或暗淡退色,典型的病虾在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肉眼可见。白点在头胸甲上尤其明显,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但在有些地方病虾的白点不明显,甚至没有。病虾头胸甲与其下方的组织分离,容易剥下。

10 对虾白斑综合症

11 二、河蟹的颤抖病 【病原体】 该病可能由病毒引起,据陆宏达等报道,一种无囊膜,球状的小RNA病毒是该病的病原;病毒颗粒直径约为6585nm。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蟹食欲下降,活动减缓,对外交刺激不敏感,并伴有蜕壳不遂的特征,但四肢尚能伸直。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的指节前端开始出现微红色,并逐渐向上延伸。此时观察病蟹,常出现步足将身体支撑的现象,而且支撑的时间逐渐变长,进而可发现支撑的步足出现“颤抖”现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步足中的长节和腕节肌肉出现病变、萎缩,解剖发现部分肌肉呈现水样状,步足不能回伸,站立不稳,附肢抖动不停,全身抽搐痉挛,无力翻身。病蟹不脱壳,体内积水,3~4天后即会死亡。解剖病蟹,可见鳃丝呈灰黄色或黑褐色,肝脏病变十分明显,肝胰脏囊肿呈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出臭味,肠道无食,而且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三角膜出现水肿,打开腹甲有明显的炎症。

12 流行情况 河蟹“颤抖病”是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 该病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发病蟹体重为3~120g,100g以上的蟹发病最高。一般发病率可达30%以上,死亡率达60%~90%,蔓延速度极大。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15~30天。发病季节为5~10月上旬,8~10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水温为25~35℃。江苏、浙江两省流行严重。

13 防治方法 以预防为主,尚未有效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池,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机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幼蟹养殖期间慎用药物,尤其是对器官损害性大的药物应禁用。 3、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定期泼洒生石灰mg/kg,使池水的PH稳定在7.5-8.5。 4、为池塘栽植水草,栽种水草的种类可因地制宜,但栽种面积已不少于1/3宜。 5、外购蟹种应经检疫,确认为健康无病害的蟹种才能放养:对蟹种进行放养前消毒。方法为:用5~8µl/L福尔马林或3%的食盐浸泡消毒。消毒时间可根据蟹种及病原体种类、数量情况而定。 6、饲料中添加免疫增效剂,增强蟹体免疫

14 第二节 细菌性虾蟹病

15 一、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体】 该病主要是一些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侵袭所致。从病灶上分离出来的细菌有许多种,主要有贝类克氏菌,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巴斯德氏菌、黄杆菌等约30余个菌种。但由于人工感染没有成功,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刺激及营养失衡也会导致黑斑病,因此认为该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病因可能有下列四种: (1)上表皮先受机械损伤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从伤口乘机侵入,引起甲壳溃疡。我国亲虾越冬期的褐斑病,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点。 (2)先是由于其它细菌破坏了上表皮,然后具有分解几丁质能力的细菌侵入。 (3)由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这一点在龙虾的褐斑病中已证明。 (4)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等引起的。蟹类的甲壳溃疡病的病原与对虾褐斑病的病原基本相同。

16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虾的体表甲壳发生溃疡,出现黑褐斑。溃疡无固定部位,躯干和附肢均可发生,但以头胸甲和第1~3腹节的背侧面较多。越冬期的亲虾,除了体表的褐斑以外,附肢和额剑也会烂掉,断面也是黑色。溃疡的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对虾蜕皮时就随之蜕掉,在新生出的甲壳上不留痕迹,但如果溃疡已深达皮之下,在蜕皮时往往在溃疡处的新壳与旧壳发生粘连,使蜕皮困难,严重者细菌侵入甲壳以下的内部组织,引起对虾死亡。

17 蟹类甲壳溃疡病 病蟹的外骨骼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在蟹的腹面较为常见。有时呈现铁锈色或被火烧焦的样子,所以也叫壳病,锈病或烧斑病。早期症状为一些褐色斑点,斑点中心部稍凹下,呈微红褐色,到晚期,溃疡的斑点扩大,互相联结为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的溃疡,边缘变为黑色。溃疡一般达不到壳下组织,在蟹子蜕皮后就可消失,但可继发性感染其它细菌或真菌,引起病蟹死亡。

18 流行情况 该病在我国海水养殖的越冬亲虾中最为流行,危害性也最大。此外,青虾、淡水的罗氏沼虾的幼虾和成虾以及龙虾、蟹类、褐对虾均可发生该病。一般病轻时,可随着生长蜕壳后自愈,病重时,因造成蜕壳受阻使虾大量死亡。发病季节一般在越冬的中后期,即1~3月份。死亡率可达80%以上。

19 防治方法 1、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保护水质不受污染,定期泼洒含氯消毒剂等。
2、在捕捞、运输、放养、选择等操作过程中,仔细小心,严防虾体受伤。 3、池水用25µl/L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1~2天再用一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及脱壳素投喂,土霉素的添加量为500mg/Kg,连喂2周。

20 二、对虾红腿病 【病原体】 副溶血弧病、鳗弧菌等及气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因此,红腿病的病原可能不只一种。

21 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病虾一般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大;血淋巴液混浊,凝固慢或不凝固;镜检血淋巴液,血细胞减少,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运动活泼的短杆状细菌,在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鳃等组织器官中也有大量细菌。

22 流行情况 红腿病在全国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流行季节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收虾之前。有的池塘在发病后几天内几乎全池对虾死亡。红腿病也是越冬对虾的常见病。该病的流行季节与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 但对虾在环境条件变化或不良时,附肢也会暂时变红,但鳃区不变黄,切在条件改善后很快就可恢复原状,因此,确诊必须在显微镜下检查到血淋巴中有细菌存在。

23 防治方法 1、池塘在冬天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放养虾苗前再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等消毒。 2、夏秋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良好的水质。
3、少投喂或不投喂鲜活饵料,禁止投喂腐败变质的小杂鱼虾。 4、定期(一般10天左右)泼洒生石灰20mg/kg。 5、可用弧菌灭活菌苗浸浴或口服进行预防。 6、发病虾池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1~1.5mg/kg)或三氯异氰尿酸(0.2mg/kg)等。同时口服抗菌素等药物饲料,通常按0.1%~0.5%添加如饲料中,连续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

24 第三节 真菌性虾蟹病 虾蟹的真菌性病以卵和幼体的真菌病危害最大,其次为越冬期亲虾、亲蟹,在养成期间很少发现真菌性病。真菌的菌丝都比较粗大,在显微镜下一般都容易看到。

25 一、水霉病 【病原体】 病原为水霉,其种尚未鉴定。发病原因主要是运输时使虾蟹受伤,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因水流与温度原因也会使卵受感染。

26 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虾尾部及其附肢部有不透明的白色小斑点,继而扩大,严重时遍及全身,最后导致死亡,越冬的罗氏沼虾发病时则多表现为尾扇和头胸甲出现溃疡性黑斑。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伤口部位组织溃烂,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27 流行情况 该病在青虾和罗氏沼虾中均有发生,主要对象是虾苗,越冬的罗氏沼虾也较多发生。此外,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感染,发病率较高,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28 防治方法 1、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饵料,促使其蜕壳。
2、坚持每天排污和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3、池水预先用0.5mg/kg的三氯异氰尿酸溶液浸洗消毒。 4、虾患病时可用200µl/L的福尔马林浸浴30分钟。 5、河蟹患病可用3%~5%的盐水浸浴病蟹5分钟,然后用5%碘酒涂擦患处。

29 第四节 虾、蟹寄生虫病

30 一、蟹奴病 【病原体】 寄生甲壳类蟹奴(Saccµlina sp.)。
【症状和病理变化】 蟹奴附着在蟹腹部,使病蟹的脐部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看到许多个乳白色或半透明的颗粒状虫体。蟹不能蜕皮,严重阻碍了蟹的生长发育,病蟹失去生殖能力,一般不能长到商品规格。患病严重的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吸收突起伸入宿主全身各组织中吸收宿主的营养,破坏宿主的肝脏、血液、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等。蟹奴还影响生殖腺的发育和激素的分泌,使雌雄蟹的第二性征区别不明显。雄蟹在幼小时感染蟹奴以后的发育,就有不同程度的雌性化,随着宿主种和在感染时的发育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是腹部变宽,分节完全,游泳足近于雌性型。受感染的雌蟹雌性化程度低或过度雌性化。病蟹生殖腺发育缓慢和完全萎缩,成为寄生性阉割,不能繁殖。

31 流行情况 蟹奴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多,能侵害许多种蟹类,有时感染率比较高,但大多都是危害天然种群。我国上海、安徽等地时有发生,且在滩涂养的河蟹发病率特别高。通常雌蟹的感染率较雄蟹高。流行季节为7~10月份。

32 防治方法 1、从无蟹奴寄生的地区引进蟹苗,或选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
2、检查蟹苗时发现蟹奴可将它剔除。在养蟹池中发现蟹奴,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mg/kg。

33 二、虾疣虫病 【病原】 虾疣虫,为等足目(Isopoda)鳃虫科中的一些寄生种类,寄生于虾体鳃腔中。
【症状和病理变化】 各种虾、蟹都易感染,主要寄生在虾、蟹的鳃腔中,吸取血淋巴液而促使寄主消瘦、生长缓慢、阻碍呼吸,有的引起生殖腺发育不良,甚至完全萎缩,使虾体失去繁殖能力。临床上可见寄生鳃部隆起如疣状,形成膨大的疣肿,疣肿直经10mm以上,高度3~5mm,由于虫体的寄生可使虾鳃受到挤压和 损伤,呼吸困难而出水面,生长缓慢,长不大。

34 流行情况和危害 在广东、广西从天然海区捕捞的及池养的短沟对虾、日本对虾、沼虾和鼓虾都有寄生,对河蟹的感染强度不高,主要危害是消耗寄主的营养,影响呼吸,影响性腺发育。 【防治方法】 尚未研究。

35 思考题 常见虾蟹类疾病的种类有哪些? 虾蟹类疾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怎样?


Download ppt "第六章 虾、蟹类的疾病 学时安排:理论2学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