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教新课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教新课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教新课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2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3 《望海潮》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 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 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望海潮》是
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 名当取其意。

4 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5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 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 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 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 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一)

6 听朗读,感知课文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7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8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绿柳含烟,画桥流水,门上悬着挡风的竹帘,窗上挂着翠绿的帷幕,还有那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这里大约住着十万户人家。

9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把“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参天绿树环绕江堤,汹涌的波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奔腾不息的钱塘江绵延无边,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把“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10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竞豪奢。 市场上的店铺里陈列着珍贵的珠宝玉器,家家户户摆满了绫罗绸缎,一家比一家富贵豪华。

11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

12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笛声悠扬;明月照耀下的湖面采菱的歌声不绝于耳。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13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一面吟诗作赋,一面观赏着湖光山色。

14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希望日后把这如诗如画美景描绘下来,待其回到京城升官时,向同僚们把这里的繁华景象夸耀一番。

15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16 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惊叹 赞美 艳羡

17 → → 点 染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抽象的评点 具体的描述 问题探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钱塘自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钱塘自 古繁华 抽象的评点 具体的描述 点 染

18 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钱塘自 古繁华 民生安乐之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 古繁华

19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0 雨霖铃 [宋]柳永

21 走进柳永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22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23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
1、写都市生活和风光; 2、写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 3、写羁旅行役之苦。 作品以白描见长,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24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25 风格比较 豪放派 婉约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26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只是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想而知,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27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2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

29 全文结构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30 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伤离别

31 伤离别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实) 融情入景 (虚) 离别环境 寒蝉 长亭 骤雨 凄切悲凉 离别场面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难分难舍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难分难舍 此去行程 (虚) 烟波 暮霭 楚天 惆怅伤感

32 思念苦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因情造景 情景交融 过 渡 今 宵 杨柳 晓风 残月 酒醒伤情 经 年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过 渡 伤离别 清秋节 思念苦 因情造景 情景交融 今 宵 杨柳 晓风 残月 酒醒伤情 经 年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33 词中描写的景物 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 烟波、暮蔼、楚天 (实写) (虚写)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 (虚写)

34 虚实相生 借景抒情 上片 下片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词中描写的景物 凄切悲凉 寒蝉、长亭、骤雨 烟波、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杨柳、晓风、残月
实写 寒蝉、长亭、骤雨 勾勒环境 渲染气氛 烟波、暮霭、楚天 苍茫落寞 虚写 别后去向 下片 杨柳、晓风、残月 凄清孤寂 别后情景 感情基调:凄凉哀婉

35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情事 情态 点旨 别后生活

36 写景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 ——哀景写哀情 ——孤寂、痛苦

37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不止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不止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都门帐饮无绪”的悲苦凄凉气氛,而主要在于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时值深秋,作者与恋人在城外的长亭里饯别,寒蝉凄切的嘶鸣使人倍添愁苦,面对着美酒,却毫无心情。骤雨初歇,暮色苍茫,这时候无论如何都该启程了。不想走而又不得不走,作者心中矛盾而又痛苦。

38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黯淡的离愁。作者要去的地方,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辽阔无边的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漂流着一叶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寂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这一去不知何处才是归宿,也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前途茫然,作者心中无限悲戚。

39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之后,看到岸边的杨柳的枝条在晓风中徐徐飘拂,再加上那一弯残月的映衬,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

40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41 名句欣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惆怅晓莺残月—— 韦庄
惆怅晓莺残月—— 韦庄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白 原为西南风 长逝人君还 —— 曹植

42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 杨柳:柳有“留”意, “柳岸霸桥”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风: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寄扬州判官》)

43 名句欣赏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 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 李清照

44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词人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写出了“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

45 总结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46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47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48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 2.诵读,背诵。

49 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 代表作品。 1.苏轼生平 2.趣闻轶事 3.后人评价 4. 地位影响

50 目标2. 诵读,背诵。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2、学生齐读课文。(看准字形,读准字音,有气势。)

5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2 小组比赛,找一句你最拿手的句子朗读。看谁读得好…
鲜红的旗帜奖给谁 小组比赛,找一句你最拿手的句子朗读。看谁读得好… 如果能全文朗诵就更棒了……嘿嘿

53 积累名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4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5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6 浣溪沙 蝶恋花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7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58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 1.分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结构,概括大意。 2.分析《定风波》结构,概括大意。
3.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 ”这一细节的意义?

59 6.有人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消极成分,与全文豪壮情调不合,你怎么看?
7.《定风波》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8.“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句,并不是真的在风雨中,“竹杖芒鞋”而行比骑马还要轻快是作者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9.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两句,有人认为体现了苏轼风格中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即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似先“执”后“破”。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60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对滚滚长江壮美景象的描绘合对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周瑜的追忆,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雄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流露出年华空逝、事业无成的苦闷。 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61 定风波 苏轼

62

63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64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6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66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芒鞋:草鞋。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67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睛之笔。「已而遂睛」,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68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69 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70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71 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72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73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74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75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76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77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78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排挤陷害,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79 少有宏愿 一生求索 壮志难酬

80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81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82 掌握生字读音;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83 翻译

84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

85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移情及物

86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

87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

88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89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

90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91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92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93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

94   《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95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96 【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山岭,引起忧愁怨恨,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看着腰间利剑,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领会。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女子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97 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

98 思考: 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99 上片小结 景色: 江天、山景、落日、断鸿 寓情于景 比喻 上片: 动作:看、拍、会、登 

100 思考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 江天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山景 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落日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断鸿

101 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思考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 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102 下片小结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叹时光流逝 反面 用典 — 为国为民 下片: 正面

103 张翰 :乐于归隐 用典 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反例 许汜:谋取私利 不学、不愿, 赞赏,志在为国为民
张翰 :乐于归隐     反例 许汜:谋取私利  不学、不愿, 用典 赞赏,志在为国为民 刘备 :雄才大略  正例 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 桓温 :叹时光流逝

104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用典 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

105 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106 归纳总结 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 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内涵,体现了稼轩词擅长用典、“以文为词”的特色。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106

107 小 结 1.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小 结 1.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2、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108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109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110 学习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11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词牌名。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11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上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下片

113 [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 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114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115 孙权 词中用典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116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英雄 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草草 赢得 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可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 凭谁问

117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 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 的热情。

118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119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对比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120 词全总结: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

121 作业 1、背诵《京口北固亭怀古》 2、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写一篇 200~300字的赏析文。

122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23 注释: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 ②蛾眉,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 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 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平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

124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125 醉花阴

126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旷世才女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127 走近李清照 1084-?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被誉为“婉约正宗”。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切都在其作品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李清照南渡前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南渡后常有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有《漱玉词》。

128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129

130 朗诵体会

13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132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133 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134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135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136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137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暗香”,菊花的幽香。“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138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139

140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141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142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143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抓重点字句鉴赏词的语言美; 3、鉴赏表现方式。
总结提高  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 1、想象画面,鉴赏意境;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抓重点字句鉴赏词的语言美; 3、鉴赏表现方式。

144 回味:视频欣赏

145 课后练习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作者为何提到重阳佳节?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作者为何提到重阳佳节? 3、你认为上片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 字? 4、下片写了那些意象?试举两例写出与之 相关的词句。 5、“莫道不销魂”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146 声 声 慢 李清照

147 一.整体感知 思考:你从这首词里 读出了什么?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愁,词眼)

148 二.分析鉴赏 1.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49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寻寻觅觅 肃杀 凄清 冷冷清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凄凄惨惨戚戚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体现
从 入手 结果 肃杀 凄清 眼前景 冷冷清清 引发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愁情 凄凄惨惨戚戚

150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加以分析。

151 意象: 淡酒 黄花 梧桐

152 酒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153 黄花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南楼令》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花:喻女子容颜的憔悴

154 雁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1、雁声凄惨。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李清照《一剪梅》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李清照《一剪梅》 (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155 梧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156

157 北雁南飞人难归

158 满地黄花何人赏

159 细雨梧桐到黄昏

160 作业: 把《声声慢》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161 谢谢,再见!


Download ppt "人教新课标 必修四 第二单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