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21世紀 新興生活習慣病 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 代謝症候群 同義字 胰島素阻抗症候群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代謝)症候群 X ((Metabolic) Syndrome X) 代謝不良症候群 (Dysmetabolic syndrome) 多發性代謝症候群 (Multiple metabolic syndrome) 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相似的命名,因各學者研究的組合定義略有些許不同,也命名不同,如胰島素阻抗症候群、X 症候群、代謝不良症候群、多發性代謝症候群,但是這些命名皆有相同於新陳代謝症候群概念,就是一群心臟血管危險因子的聚集。

3 + 胰島素阻抗 增加胰島素阻抗 高胰島素血症 脂質代謝不良 -cell failure 高血壓 葡 萄 糖 不 耐 症 大、小
第二型糖尿病 -cell failure 增加胰島素阻抗 + 大、小 血管疾病 脂質代謝不良 ↓ HDL ↑LDL ↑ TG 高血壓 高胰島素血症不僅使葡萄糖不耐趨向惡化,也由此變化成第2型糖尿病,此外,脂質代謝的異常使血中VLDL 與 TG 升高,降低 HDL,而且可能與高血壓有關,促進血液凝固,與血管內發炎,種種因子合併即可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

4 代謝症候群 葡萄糖不耐症 高血壓 肥胖症 第二型糖尿病 動脈粥狀硬化 內皮細胞功能不良 減少 fibrinolytic 活性 增加發炎現象
脂質代謝不良 肥胖症 第二型糖尿病 代謝症候群 動脈粥狀硬化 內皮細胞功能不良 減少 fibrinolytic 活性 增加發炎現象 不僅臨床實驗室檢查的異常,在研究中也顯示導致血管粥狀硬化相關的內皮細胞功能不良、減少血中纖維素溶化活性減低、增加血管內發炎現象,由此不難了解,新陳代謝症候群會與動脈粥狀硬化之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有顯著相關,也與糖尿病的發生率有關,而近年也發現新陳代謝症候群與棘皮症、多囊性卵巢症和高尿酸有關。 多囊性卵巢症 高尿酸血症

5 以下五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以上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界定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93年台灣) 以下五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以上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危 險 因 子 異 常 值 腹部肥胖(central obesity)或 身體質量指數(BMI) 腰圍(waist): 男性 ≧90 cm 女性 ≧80 cm ;或BMI ≧27 血壓(BP)上升 SBP ≧130 mmHg / DBP ≧85 mmHg 空腹血糖值(Fasting glucose)上升 (前期糖尿病) FG ≧110 mg/dl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 男性 <40 mg/dl 女性 <50 mg/dl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上升 TG ≧150 mg/dl 備註:上項危險因子中「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之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 血壓或降血糖 等藥品(中、草藥除外),血壓或血糖之檢驗值正常者。

6 我國十大死因 (92年) 與 代謝症候群 相關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總計(134.4/106)已超過惡性腫瘤(124.9/106)
(1)惡性腫瘤;(2)腦血管疾病;(3)心臟疾病; (4)糖尿病;(5)事故傷害;(6)慢性肝病及肝硬化;(7)肺炎;(8)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 (9)自殺;(10)高血壓性疾病;順位與上年相同, 惟糖尿病與肺炎之死亡數增幅均在一成以上 與 代謝症候群 相關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總計(134.4/106)已超過惡性腫瘤(124.9/106)

7 92年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健保費用 項目 就診人數(萬) 門診費用(億點數) 住院費用(億點數) 合計 (億點數) 糖尿病 98.6 95.0
18.2 113.2 高血壓 211.2 129.3 4.0 133.3 心臟病 119.5 57.6 86.1 143.7 腦血管病變 45.5 51.8 55.0 106.8 小計(缺洗腎) 474.8 333.7 163.3 497 佔率(給付總計) 23.1% 17.3% 13.61% 15.9% 癌症 31.7 93.0 127.6 220.6 代謝症候群/癌症 3.59 1.28 2.25 資料來源:衛生署9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

8 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 健康危害
空腹血糖 mg/dl (前期糖尿病) 空腹血糖 ≧126mg/dl 死於心臟病 增加 50% 死於糖尿病 增加 4 倍 死於糖尿病及 心臟病 增加 70% 總死因 增加 60% 死於心臟病 增加 100% 死於糖尿病 增加 16 倍 死於糖尿病及 心臟病 增加 200% 資料:我國糖尿病前期演變率、健康危害及其預防因子之研究(溫啟邦,2003年

9 91年底末期腎臟疾病患者接受透析治療之原 發病因 糖尿病佔26%(約1/5)
91年底末期腎臟疾病患者接受透析治療之原 發病因 糖尿病佔26%(約1/5) (N = 34,859) 慢性間質性腎炎 TSN 2004

10 72年至92年臺灣主要死因死亡率趨勢圖 腦血管疾病 心臟疾病 糖尿病 標準化死亡數 (每十萬人口)
註:標準化死亡率係以民國七十年臺灣地區年中人口年齡結構為基準。

11 我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2002年 隨年齡↑而↑, 由20~29歲的 5.1% 升高至70~79歲的32.8%。
新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由20~29歲的 5.1%,升高至70~79歲的32.8%,男女在不年齡盛行率上升曲線並不相同,女性隨著年齡緩慢上升,但在50~59歲停經後急速增加超過男性,男性的年齡別盛行率在20~49歲平緩上升,高於女性而無急速竄升,之後呈現趨緩,於50~79歲時低於女性。 隨年齡↑而↑, 由20~29歲的 5.1% 升高至70~79歲的32.8%。 女 隨年齡緩升;停經後速增,超過男性。 男 20~49歲緩升,速竄升,之後呈現趨緩,於50~79歲時低於女性。

12 代謝症候群個案的主要成份組 人數 佔代謝症候群個案(1023)百分率 代謝症候群 1023 100% 肥胖 852 83.3%
肥胖+高三酸甘油酯症 696 68.04% 肥胖+高三酸甘油酯症+高血壓 457 44.67% 肥胖+高三酸甘油酯症+高血壓+低的高密度膽固醇 232 22.68%

13 台灣代謝症候群及其危險因子盛行率 86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91年三高盛行率調查 男 女 合計 代謝症候群* 16.9% 13.8%
86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 91年三高盛行率調查 合計 代謝症候群* 16.9% 13.8% 14.99% 組成因子 高血壓(15歲↑) 24.9% 18.2% 21.38% 高三酸甘油酯 20.3% 11.3% 15.6% 高低密度膽固醇 6.5% 6.3% 6.4% 高血糖 3.7% 5% 8.8% 7.2% 8.0% 糖尿病前期 3.2% 高膽固醇 10.8% 10.9% *91年代謝症候群:(定義:以5個危險因子,大於等於3個計之。五個危險因子:1.腹部肥胖:男腰圍≧90公分、女腰圍≧80公分;2.三酸甘油脂:≧150mg/dL;3.HDL-C:男≦40 mg/dl、女≦50 mg/dl;4.SBP≧130/DBP≧85mmHg或服用降血壓藥;5.空腹血糖≧110 mg/dl或服用OHA)

14 代謝症候群年輕化 肥胖 6-18歲:糖尿病盛行率 【其中type2佔54.2%; type1佔9.5%; 尤以13-15歲風險最高】高危險因子:肥胖、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 (88-91年研究,台大魏榮男等, 92年JAMA) 心血管疾病

15 代謝症候群個案體重 新陳代謝症候群個案明顯比正常組較常見體重過重與肥胖,中心性肥胖以腰臀比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5,腹部肥胖以男性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新陳代謝症候群個案明顯比正常組較常見(65.5 vs 17.1%, vs 18.8%),

16 臺灣營養調查兒童肥胖盛行率 調查對象及指標 男生 女生 體重 過重% 肥胖% 第四次(2001~2002) 6~12歲
BMI=BW(kg)/BH(M)2 15.5 14.7 14.4 9.1

17 糖尿病病程 前期糖尿病演變為 糖尿病之年演變率(%) 男16.4 女13.6 (93年研究,溫啟邦) 大、小 血管病變 神經病變
前期糖尿病演變為 糖尿病之年演變率(%) 男 女 (93年研究,溫啟邦) 大、小 血管病變 神經病變 失明、洗腎、截肢、中風、心血管疾病

18 心血管疾病病程 基因 胰島素阻抗 肥胖 血脂異常 葡萄糖不耐 糖尿病 30 歲 40 歲 50 歲 70 歲 高血壓 腦中風心臟病
可以想像新陳代謝症候群是個案原本有遺傳基因的因素,在隨著不良的環境因素影響之後漸漸出現種種代謝不良的危險因子,出現之種類的組合聚集可能每人有些差異,但是皆會影響心臟血管疾病, 葡萄糖不耐 糖尿病 高血壓 腦中風心臟病

19

20 慢性生活習慣病之共同特徵 慢性疾病 潛伏期長 多病因 病程慢 長期治療 不可逆 殘障 費用高 復健期長

21 影響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之因素 腹部肥胖 缺乏運動 不適當飲食 靜態生活 工作忙碌 科技進步 腰圍(waist):
男性 ≧90 cm, 女性 ≧80 cm ; 或BMI ≧27 缺乏運動 靜態生活 工作忙碌 科技進步 不適當飲食 人口結構 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9.02%(2002年) 平均壽命:男性73.35歲 女性79.05歲 (2003年)

22 過什麼生活,就有什麼病 吸菸、喝酒、壓力大 沒時間運動 個性急躁、要求別人完美 遍嚐餐廳與小吃,喜歡精緻飲食 加上「啤酒肚」或「鮪魚肚」
蘋果型身材

23 代謝症候群的治療 肥胖 高血壓 胰島素阻抗 或糖尿病 血脂異常 動態生活 健康飲食 減重 健康生活 輔以藥物(危險因子) 定期追蹤

24 肥胖是一種慢性病 肥胖是一種帶有基因異常 或多病因的疾病 肥胖是一種如糖尿病及 高血壓的慢性疾病 需要長期的控制治療 極難治癒的疾病

25 減重 積極減重 7~10% 體重 可以改善各種新陳代謝的異常 如減少血中三酸甘油脂、LDL、胰島素、尿酸值
研究顯示在降低 15% 體重時,胰島素血中濃度明顯降低,但當病患回升體重時,胰島素血中濃度會隨體重回升而上升,故必須注重維持已下降的體重

26 肥胖原因還是在於生活習慣 減肥必勝絕招 改去暴飲暴食或 少運動壞習慣

27 速效減重藏危機-1 利尿劑 ~ 只脫水不減油 ~ 電解質不平衡 哇!復胖太快了吧

28 速效減重藏危機-2 瀉藥 ~ 下痢到沒力氣 ~ 肚子絞痛到急診 哇!全身虛脫

29 速效減重藏危機-3 非常低卡飲食 ~ 餓到暈倒 ~ 飢餓焦慮反彈大啖 哇!反而更胖,怎得了!

30 減重好方法的標準 減重速度 天減 1 公斤 減油不減水 瘦脂不瘦肌肉 精神好、活力多 健康不傷身

31 肥胖的治療 注意:不再要求降至理想體重 改為減少體重5%-10% 與長期維持降下的體重 減重時不會減少細胞數 僅使脂肪細胞變小
注意:不再要求降至理想體重 改為減少體重5%-10% 與長期維持降下的體重 減重時不會減少細胞數 僅使脂肪細胞變小 重視減重平緩期時維持體重

32 研製腰圍皮尺 關注自己及家人等之健康, 早期預防疾病, 並考量臨床實務之推動, 及未來衛教宣導之推廣 ~~ (2005年 )
引發民眾藉由測量腰圍, 關注自己及家人等之健康, 早期預防疾病, 並考量臨床實務之推動, 及未來衛教宣導之推廣 ~~

33 宣導「成人腰圍測量方法」2005.9.20會議決議 圖示:(皮尺置放於虛線處) 1.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肋骨下緣 (Last rib margin) 腹部中線 (Mid distance) 腸骨上緣 (Iliac crest) 1.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2.以皮尺繞過腰部,調整高度使能通過左右兩側腸骨上緣與肋骨下 緣 之中間點 (圖),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並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3.保持正常呼吸,於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4.若腰圍:男>=90公分、女>=80公分時,表示「腹部肥胖 (Central obesity)」,宜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

34 針灸、蒟蒻、高纖、代餐、代糖、代用油、及其它健康食品(體內環保)
飲食控制 均衡飲食、熱量限制 運動 強心肺、強肌壯骨、促進全身血循、訓練毅力、 有氧運動、慢跑、騎單車、打球,持續 行為治療 認知、獎懲、刺激控制、飲食吃習慣的調整 藥物 抑制食慾、產熱、減少脂肪吸收 外科手術 綁下顎、胃間隔、腸繞道、抽脂、脂肪切除 其他 針灸、蒟蒻、高纖、代餐、代糖、代用油、及其它健康食品(體內環保)

35 食物熱量 運動熱量 可樂1瓶 30分鐘有氧舞蹈 米飯1碗 慢跑45分鐘

36 低熱量飲食 採取低熱量飲食增加纖維質 例如全榖類或蔬菜 纖維含量與胰島素血中濃度呈負相關 降低胰島素阻抗

37 飲食:應注意 有機飲食(非生機飲食) 最毒的水果(第1、2、3名?) 綠豆芽、荔枝

38 運動 運動20分鐘內=燃燒肝糖及葡萄糖 運動>20分鐘=開始燃燒脂肪 燃燒脂肪必須每次運動連續30分鐘以上

39 運動好處多多 促進新陳代謝 加速燃燒過多的脂肪,減少體脂肪% 提昇肌肉瘦肉組織比例 協助長期的體重控制維持 突破減重平緩期
改善情緒,促使正向積極性格 減少或改善慢性病,降低死亡率 降低骨質疏鬆症 運動可增加胰島素敏感 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每天中等強度的運動如快走 30分鐘 每週快走150 分鐘以上

40 改善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的運動建議 運動類型:跑、跳、快走、跳舞、騎腳踏車、游泳、打球,具節律性之有氧運動 運動次數:3次↑/ 週
運動時間:30分鐘↑/ 次 運動強度:稍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還說出話的程度

41 行為改變技巧 自我監測法、刺激控制法、認知重建和壓力處理、自我肯定訓練、社交技巧訓練
飲食行為改變第一步做自我記錄表 1.每次進食的內容(量和種類) 2.進食的方式(地點活動同伴) 3.記錄當時情緒

42 刺激控制法 做計劃:練習在每次進食前先做好計劃要吃多少東西 減少暴露於危險食物之中 : 收好或丟棄 練習將殘存的食物留在杯盤中
減少暴露於危險食物之中 : 收好或丟棄 練習將殘存的食物留在杯盤中 練習如何拒絕食物

43 長期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決定減重後 維持體重的效果
 行為治療決定減重後 維持體重的效果 適當的行為治療 1.規律運動 2.自我監測體重(每週至少量一次) 3.低脂飲食 4.記錄攝取食物(至少每個月3天) 5.發展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6.規律就診

44 階段性的健康減重 階段性的健康減重 1. 前3個月減去5 % - 10 %體重 2. 後3個月維持體重
階段性的健康減重 1. 前3個月減去5 % - 10 %體重 2. 後3個月維持體重 3. 再3個月減去3 % - 5%體重 4. 最後3個月維持體重 5.一年減去10 ~ 15% 體重

45 健康生活-身體 不吸菸 不喝酒 不宵夜 不熬夜 不靜態生活(電腦、讀書) 適當休息 定期健檢(成人健檢、整合式篩檢,尤以高危群)
環保與大自然:芬多精、免疫力

46 高危險群健康促進 1.界定群體 (1)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之家族史 (2)曾罹患妊娠糖尿病(GDM) (3)肥胖 2.早期健康促進
(1)重點 a.體重控制 b.均衡營養 c.體適能促進 (2)對象 a.學校 b.職場 c.軍中

47 篩檢項目及正常值 項目 /單位 正常值 飯前血糖(AC)/ mg/dl 飯後血糖(PC)/ mg/dl 睡前血糖 / mg/dl <100
項目 /單位 正常值 飯前血糖(AC)/ mg/dl 飯後血糖(PC)/ mg/dl 睡前血糖 / mg/dl <100 <140 <110 血壓(BP) /mmHg <130/80 總膽固醇(TC) / mg/dl <200 三酸甘油脂(TG) / mg/dl <150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mg/dl 男≧40 女≧50

48 心理與社會健康 正向的人生觀 良好的人際關係 疏壓、少慾 快樂生活 利人利己 暴力 愛、尊重、包容 傷人傷己 憂鬱症 觀過念怨 觀功念恩

49 靈的健康 超越身心 生命宗旨:心靈為主、物質為輔 靈的力量:心力與宇宙 (心與心、心與環境 -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無限生命 : ↑生命本質 改善不良的習氣:利他 ↓自殺

50 健康的環境 無生命部分: 無污染 - 空氣水土氣候 電磁波 清潔劑:界面活性劑、環境荷爾蒙 息息相關 節省資源:儉樸生活
有生命部分:生物 -「和平共處」與「利器之輪」

51 「少吃一塊肉-救自己、救他人、救地球,倍增福氣!」
救自己 少吃一塊肉 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蛋白質、膽固醇之攝取,減少罹患心血管、糖尿病..等疾病之苦 救他人 勸他人少吃一塊肉,少疾病,少給他人帶來負擔,救己,救人!

52 減少-環境污染、自然生態、全世界溫室效應
救地球 減緩-農產業生機的減少 爲了大量生產農產物,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土壤硬化、酸化 減少-表土流失 為了一磅牛排,三十五磅表土永遠流失 一英吋表土自然形成的時間,需要200到1000年 減緩-飲用水源的劇減 全世界50%的淡水是供給畜牧業使用,它包括種植牲口所吃的穀類及牠們所喝的水。 減緩-能源損耗 生產一磅的牛肉需要一加侖的汽油 減少-環境污染、自然生態、全世界溫室效應

53 代謝症候群防治策略 初段預防 次段預防 一般大眾 高危險群 1.早期發現個案,與目前篩檢策略合併,如: (1)成人健檢(健保局)
(2)三高到點篩檢 (3)複合式篩檢 2.參考目前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訂定醫療照護指引 3.提供有效照護 (1)研發個案管理模式 (2)建立品管監測制度 1.多元化大眾傳播促進認知 (1)教材及工具(如腰尺等)之研發 (2)訂定衛教指引 2.導引國人建立健康生活型態 1.界定群體 (1)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家族史 (2)曾罹患妊娠糖尿病(GDM) (3)肥胖 2.早期健康促進 (1)重點 a.體重控制、b.均衡營養 c.體適能促進 (2)對象 a.學校、b.職場、c.軍中 1.衛生局及醫事人員共識之建立及照護能力之提升、2.進行相關流行病學調查及科技研究 3.增強支持系統(包括病友團體等)、4.成本效益分析 1.均衡營養、體重控制(食品處)、 2.拒菸戒菸(衛教中心) 3.壓力調適(醫事處)、4.體適能促進(本局社區健康組) 5.社區、學校、職場等健康營造(本局社區健康組) 疾病照護之健保給付(健保局ICD9之分類)

54 研發教材

55 建置保健網站

56 宣導T-恤&外套製作 辦理Flash創作、填詞競賽 研修糖尿病護照 (2003年 ) ( 年 )

57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發現及健康促進 (2004年 ) 40歲以上 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血糖、血壓、血脂等之檢測)
三合一篩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篩檢) 30-40歲 優先群體 糖尿病家族史、曾罹患妊娠糖尿病者、肥胖等高危險群 包裹式篩檢(血糖、血脂、血壓、體重等) 健康促進方式 飲食、運動、體重控制

58 我國糖尿病共同照護工作模式 縣(市)政府衛生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社區

59 早期發現糖尿病個案、轉介就醫及追蹤 加強宣導,提高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 配合整合式篩檢計畫,早期發現個案
加強高危險群血糖篩檢,及其健康促進 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血壓、 血糖、血膽固 醇三合一社區到點篩檢服務 加強異常個案轉介及追蹤管理

60 全家人的照護:糖尿病人與高危險群 以醫院為基礎之模式: (2003年起)
以醫院為基礎之模式: (2003年起) 試以結合婦產科、新陳代謝科、家醫科、內科..等門診及曾住院之糖尿病人或符高危險群者介入健康促進項目。 2003~2004年 共3家 弘大醫院、財團法人天主教聖保祿修女醫院、光田綜合醫院 2005年起 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 共116家

61 全家人的照護:糖尿病人與高危險群 ► 科技研究 以社區為基礎之模式: (20025年起)
以社區為基礎之模式: (20025年起) 試以整合式篩檢發現個案,或結合社區衛生所及基層診所等之糖尿病人家屬,或結合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等符高危險群體者介入健康促進項目。 各縣市衛生局 --以社區為對象(2005年起) 每縣市至少辦理1社區 共約50社區 ► 科技研究 糖尿病患家庭成員篩檢及以家庭為對象的健康促進 (2004~2005年)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

62 全家人的照護:糖尿病人與高危險群 --全國 共430個病友團體 以病友團體為基礎之模式: (2004年起)
以病友團體為基礎之模式: (2004年起) 鼓勵糖尿病人家屬參與糖尿病友團體之運作,藉以提升糖尿病之認知,並及早執行健康促進行為,一來幫助糖尿病家人之疾病照護,一來延緩自己發生糖尿病。 --全國 共430個病友團體

63 年台灣糖尿病友團體數成長圖

64 首創糖尿病病友團體五大功能 參考國內外文獻及專家意見 情緒之支持 集體認同 照護知能之學習 健康行為之重塑 相關權益的爭取

65 強化糖尿病友團體運作 發揮病友團體五大功能 家屬 成員認知 照護行為 全家照護 病人 全國聯盟 辦理優良病友團體選拔、活動競賽
每一縣市成立1示範團體 發揮病友團體五大功能 區域聯盟 家屬 成員認知 照護行為 全家照護 病人 全國聯盟 辦理優良病友團體選拔、活動競賽 增能團體運作架構、策略與人力

66 社區、學校、職場 的照護 〜健康營造 共同營造成(empower) 健康的社區、學校、職場的生活環境。 為改善上述生活型態,可
社區、學校、職場 的照護 〜健康營造 為改善上述生活型態,可 尋求及參與相關支持團體(如糖尿病友團體等) 長期參與社區、學校、職場 的健康營造活動或充擔志工 藉由該等團體或活動的運作,引發生活型態改善的自覺,進而改善行為,擴展自己成長之經驗,影響家人及其他周邊的人 共同營造成(empower) 健康的社區、學校、職場的生活環境。

67 提高糖尿病醫事照護人力 ► 鼓勵醫事專業人員取得糖尿病照護網認證資格 齊一醫事人員素質 ► 各縣市積極辦理繼續教育、個案討論會

68 2002~2006年台灣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認證合格醫事人員數成長圖
合計 護理 醫師 營養 其他 .03

69 2001~2005年台灣地區CDE人數成長圖 合計 護理 營養 醫師 其他 擷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資料 2005

70 相關衛生行政單位 均衡營養、體重控制(食品處) 壓力調適 (醫事處) 拒菸、戒菸(本局衛教中心) 體適能促進、社區與學校健康營造
壓力調適 (醫事處) 拒菸、戒菸(本局衛教中心) 體適能促進、社區與學校健康營造 (本局社區健康組) 疾病預防 (本局成人組) 疾病照護(醫事處、健保局、本局成人組) 疾病照護之健保給付(健保局)

71 全民健保五大疾病論質計酬 改善方案試辦計畫
糖尿病 氣喘 乳癌 子宮頸癌 肺結核

72 活到老更要活得好, 健康管理要趁早。

73 珍愛生命 傳播健康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74 糖尿病填詞比賽第一名作品 青春舞曲版~~ (2003年 ) 血糖下去 明天依舊 爬上來, 把藥吃完醫生還是一樣地開
血糖下去 明天依舊 爬上來, 把藥吃完醫生還是一樣地開 蘭 氏 小島依 然 少 作用, 我的血糖太高又得吃 藥 了 我的血糖 太高又得 吃藥了 , 吃藥別忘了 時間要記牢, 血 糖 平 穩 控 制 才 能 活 的 好 。


Download ppt "代謝症候群 Metabolic Syndrome"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