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职业健康监督管理
2
主要内容 主要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基本要求 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评估
3
一、主要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
4
统计分析表明,我国职业病患者有逐年递增趋势,如果不加以干预,累计数目将会巨大惊人。2003年-2008年全国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6
2000、2006、2007、2008年 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构成分布图
7
原因分析 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 特别是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自身管理薄弱,生产工艺落后,设施、设备简陋,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低,投入不足,忽视甚至漠视劳动者健康现象严重。 政府对职业病防治重视不够。 部分政府对职业病的危害性以及预防、控制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信息沟通不畅,各部门间协作配合不足。 劳动者主动维权意识不强。 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落后于职业病防治工作发展需求。 监管力量不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缺乏、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不健全、法规规范不完善等。
8
职业危害因素定义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与特定职业相伴随,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损害或者产生健康影响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放射、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9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1.按照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2.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性质分类。
10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按照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十大类。
11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性质分类:
化学因素 包括:①外源性化学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三氯乙烯、正己烷等;②生产性粉尘:如二氧化硅粉尘、硅酸盐粉尘、金属粉尘、炭系粉尘、有机粉尘、混合粉尘等。 物理因素 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12
生物因素 如引起职业性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等,引起谷痒症、稻田皮炎等的昆虫和尾蚴。
生物因素 如引起职业性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等,引起谷痒症、稻田皮炎等的昆虫和尾蚴。 职业损伤性因素 如精神紧张、劳动性疲劳、强迫性体位、不合理工具、个别器官或系统的过度紧张等。 社会心理因素 如职业性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因素等。 猪型链球菌感染
13
怎样会损害健康和造成职业病? 不同的作业环境 有害健康 不同的途径 If > OEL 超过可以接受的暴露水平(OEL) 工人的暴露
呼吸 不同的途径 If > OEL 超过可以接受的暴露水平(OEL) 吞咽 皮肤吸收 工人的暴露 OEL –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 职业暴露限值 物质来源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3 13
14
这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出现于 不同企业的作业环境
03/03/2017 这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出现于 不同企业的作业环境 化学性危害 后果严重性 物理性危害 出现可能性 生物性危害 心理压力 人因工程危害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4 14
15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皮肤病 肌肉骨骼疾病 神经及感觉器官病变 呼吸道疾病 心脏血管疾病 心理疾病 癌症 化学性危害 金属中毒 气体溶济蒸气中毒 皮肤病 尘肺症 农药中毒 物理性危害 异常气压 听力损失 人因工程危害 腕隧道症候群 生物性危害
16
职业病分类 我国的职业病分为10大类共115种。 职业病的10大类:
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疾病,生物因素所致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17
职业健康卫生的工作范围 相佩合 使用物料和接触途径 作业环境和控制 作业装置、工具 作业内容和暴露水平 接触工人和能力 17 17
1. 預估危害因子的存在 2. 認識工作場所潛在危害的種類 3. 評估工作場所危害的程度 4. 控制危害的發生或程度 使用物料和接触途径 作业环境和控制 作业装置、工具 相佩合 作业内容和暴露水平 接触工人和能力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7 17
18
二、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基本要求
19
主要内容 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前期预防 材料和设备管理 工作场所管理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履行告知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 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 群众监督
20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制定本单位职业卫生方针 遵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应符合本单位实际,适合本单位的规模和活动性质; 保证全员参与。
21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设置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 法定代表人是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最高责任人,全面负责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法定代表人可在最高决策层任命一名或几名人员作为分管职业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其职责是: 建立、实施、定期评审职业卫生管理体系; 定期向最高管理层报告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绩效; 组织并推动全体劳动者参加职业卫生管理活动。
22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设置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续) 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的组成: 法定代表人 管理者代表 相关职能部门 工会代表
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的主要职责: 审议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和方案; 布置、督查和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
23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组织执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方针政策;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计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及量化指标,并组织实施; 组织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以及劳动者之间(包括劳动者及其代表)的合作与交流,以全面实施其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要素;
24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续) 负责确定职业危害识别、评价及其控制人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并告知劳动者;
制定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方案,以识别、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及工作有关疾病; 监督管理和评估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和职工职业健康监护。
25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用人单位应明确相关组织的职能
用人单位应明确工会、人事及劳动工资、企业管理、财务、生产调度、工程技术、职业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26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用人单位应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用人单位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配备专(兼)职人员,职工人数少于300人的用人单位至少配备1名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
27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
用人单位在制定生产经营整体规划时,应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定代表人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通过层层分解的目标使下属机构都有相应的职责、任务、目标、进度和考核指标。
28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制定的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应包括目的、目标、措施、考核指标、保障条件等内容。实施方案应包括时间、进度、实施步骤、技术要求、考核内容、验收方法等内容。 用人单位每年应对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并撰写年度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书面评估报告应送达决策层阅知,并作为下一年度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参考。
29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用人单位应根据国际、地方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涵盖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作业场所管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护设施管理、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危害告知等方面。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部门、职责、目标、内容、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要素。
30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设置岗位操作规程
岗位操作规程应经科学论证,并与岗位职责相对应,其内容还应包括职业卫生防护的内容,可张贴或以其他方式,方便劳动者了解,提示劳动者遵守。
31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是职业病防治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也是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参考依据。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制定专(兼)职人员素质,并应对档案的借阅做出规定。 职业卫生档案应包括: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产量、职业性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及其汇总、职业健康监护结果、职业病病人档案、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转及维护档案等内容。
32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名册应按照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分别建立存档。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 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一般概况; 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33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检测及评价制度应包括应检测的车间(分厂)、岗位、职业性有害因素、经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确定的检测岗位点分布图及应测点、应测样品数、检测周期、委托的检测机构(有相应资质)和经费保障等内容。
34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确保职业病防治管理必要的经费投入
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包括人员配备、机构设置、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治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配置与维护、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配置与维护、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病人诊断、治疗、赔偿与康复、工伤保险等方面。 职业病防治经费在生产成本中列支。 用人单位应定期评估职业病防治、管理经费投入是否与生产经营规模、之二也危害的控制需求相适应。
35
(一)组织机构各规章制度建设 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36
(二)前期预防 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进行申报。
37
(二)前期预防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均应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并作为下阶段工程设计编制职业卫生专篇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依据。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内容和要求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有关要求执行。
38
(二)前期预防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卫生审查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还应经对本项目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施工。
39
(二)前期预防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卫生验收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在试运行12个月内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向对本项目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卫生验收。建设项目未经卫生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40
(三)材料和设备管理 应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的规定,选择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包括选择清洁无害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密闭化、自动化,劳动者远距离操作、机械操作,体力劳动强度和紧张度较小,在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较小而且容易通过工程技术加以控制。
41
(三)材料和设备管理 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架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用人单位应了解国家明令禁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并不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这些设备和材料。
42
(三)材料和设备管理 企业使用的主导原材料供应商应符合《职业病防治法》要求
用人单位在选择主导原材料供应商时,应要求主导原材料供应商承诺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并出具与用人单位同等的职业卫生方针的承诺文件主导原材料供应商应建立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采取相关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并为用人单位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原材料的完整、真实、可靠的中文物质安全数据清单(MSDS)。
43
(三)材料和设备管理 对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和材料不隐瞒其危害
用人单位应在醒目位置对有职业危害的技术、工艺和材料用中文公示,并采取各种措施告知劳动者,包括以职业卫生培训的方式告知。
44
(三)材料和设备管理 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应有中文说明书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等职业有害因素.因此.用人单位购进或售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时,应索取或提供中文说明书。中文说明书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建立设备台账,包括型号、厂家、厂家联系方式,责任人、维修记录、中文说明书、是否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中文警示说明是否规范。 用人单位应使相关的劳动者了解中文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45
(三)材料和设备管理 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用人单位购进或售出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时,应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中应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修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用人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设置或指定专职(兼职)人员负责做好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管理工作。
46
(四)工作场所管理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应符合GBZ2.1,GBZ2.2的要求。
47
(四)工作场所管理 生产布局合理 生产布局应按照GBZ1的规定,尽量考虑机械化、自动化和远端操作,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生产布局应包括总体布局和车间内生产工艺设备的布局。 车间内生产工艺设备布局应重点考虑达到防尘、防毒、防暑、防寒、防噪声与振动、防电离辐射、防非电离辐射等的要求。
48
(四)工作场所管理 生产布局合理(续) 总体布局又包括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
平面布置厂房或车间时,应重点考虑在满足主体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将污染危害严重的设施远离非污染设施.噪声声级高的车间与低的车间分开,热加工车间与冷加工车间分开,产生粉尘的车间与产生毒物的车间分开,并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车间与其他车间及生活区之间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绿化带厂房为多层建筑物竖向布置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作业应布置在建筑物的高层;噪声与和振动较强的设备应放置在底层;含有挥发性气体、蒸气的废水排放管道不能通过仪表控制室和休息室等生活用室的地面下。
49
(四)工作场所管理 有害和无害作业分开 产生粉尘、毒物的工作场所,其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逸散不同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性大的作业与毒性小的作业应隔开,无毒的作业和有毒的作业应隔开;粉尘、毒物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自然通风的下风侧;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逸散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来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50
(四)工作场所管理 有害和无害作业分开(续)
无毒和有毒作业的分开方式可以采取有毒作业密闭化、管道化,或者将有毒作业局限在某个独立的操作间,并采取通风净化的方式将有毒气体排出。
51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是指可能发生毒物、强腐蚀物质、刺激性物质泄漏等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急性危害的工作场所。
52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续)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物质是指那些急性毒性大、刺激作用强和(或)危害大的,或者短时间接触可能产生刺激作用、慢性或不可逆的组织损伤、麻醉作用足以增加可能的意外伤害影响目救能力并降低工作效率的物质。具体有毒有害物质的确定参考《高毒物品目录》及GBZ2.1。
53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续)
上述报警装置必须经相关部门检定通过,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班前及定期检查,及时维修保证报警装置能够正常运转。
54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现场急救用品包括发生事故时急救人员所用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如携气式呼吸器、全封闭式化学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靴等:以及对被救者施救所需的急救用品,如做人工呼吸所需单向阀防护口罩、现场止血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给氧器,有特殊需求的可配备急救车、防护小药箱等。
55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急救用品的配置应根据现场防护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考虑生产条件、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和用量。急救用品应存放在车间内或临近车间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故.应保证在10秒内能够获取。急救用品存放地的醒目位置应有警示标识,确保劳动者知晓。应使劳动者掌握如何使用急救用品。 上述现场急救用品应安全有效,并应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每日巡检,及时维修或更新,保证现场急救用品的安全有效性。
56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冲洗设备
冲洗设备主要指冲眼器、流动水龙头以及冲淋设备在可能发生皮肤粘膜或眼睛烧灼钱、有腐蚀性、刺激性化学物质的工作场所应配备上述冲洗设备,特别强调冲洗设备应用取方便,且不妨碍工作,保证在发生事故时.劳动者能在10秒内得到冲洗。冲洗用水应安全并保证是流动水。设置冲洗设备的地方应有明显的标识,醒目易找。 上述冲洗设备应保证能正常使用,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每日巡检,及时维修。
57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应急撤离通道
应急通道须保持通畅,设置应急照明设施,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撤离通道的宽窄应根据需要设置,如需用车辆、担架的,宽度应能保证车辆、担架顺利通过。 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保证应急通道畅通。
58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必要的泄险区
根据生产条件、所使用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和用量考虑泄险区设置的位置、大小和选材。泄险区周围不能存在可能与排放到泄险区的有毒有害物质发生易燃、易爆等化学反应的物质泄险区四周的选材不应与泄险物发生反应,泄露物质和冲洗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59
(四)工作场所管理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必要的泄险区(续)
应在泄险区周围的醒目位置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以及中文警示说明.定期泄险要在中文警示说明中说明定期泄险的时间、泄险的物质和注意事项;事故性泄险应制定泄险预案,明确泄险的条件、泄险命令的发布人、泄险时如何进行人群疏散、泄险物质的无害化处理、消除发生次生事故的危险、泄险后的善后处理工作还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负责泄险的日常管理,并保证无关人员不能进入泄险区。
60
(四)工作场所管理 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源储存场所设置警示标识
存在放射线的工作场所都应设置射线警示标识。警示标识的设置按照GBZ158使用指南设定。 警示标识包括图形标识(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标识)、警示线(红、黄、绿)、警示语句和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源储存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卡。
61
(四)工作场所管理 核设施、辐照装蓝、放射治疗、工业探伤等使用强辐射源的工作场所设置安全连锁和超剂量报警装置
所设的安全连锁和超剂量报警装置应保证有效,并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维修,保证能够正常运转。
62
(四)工作场所管理 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警示标识的设置
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警示标识的设置按照GBZ158使用指南和GBZ/T 203设定。生产、储藏和使用一般有毒物品的工作场所应用黄色区域警示线将其与其他区域分隔开。高毒工作场所和事故现场都设定红色警示线。
63
(四)工作场所管理 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车间淋浴间
高毒作业应设置车间淋浴间.男女分别设置,淋浴间由更衣间、浴室和管理间组成。淋俗间内部构造应易于使用清扫卫生设备,并采取防水、防潮、排水和排气措施。应设置不断水的供水设备并保证用水卫生。淋浴器的数量应根据高毒作业的人数确定,一般4-8人设1个淋浴器。高毒作业女用浴室不能设浴池。
64
(四)工作场所管理 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更衣室
高毒作业场所应按规定设置更衣室。更衣室应配置闭锁式衣柜。更衣室中便服、工作服应分柜存放以避免工作服污染便服。离开高毒作业场所时,应更换衣服,不可将工作服带出车间。
65
(四)工作场所管理 高毒作业场所应设置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
有毒物品应实行分类存放。对于高毒物品,应根据生产条件、所使用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和用量来考虑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设置的位置、大小和选材。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应在醒目的位置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其内部存放的物品不能相互发生燃烧、爆炸等化学反应。 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负责有毒物品存放专用间的日常管理,并保证无关人员不能进入物品存放专用间。
66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检测方式 检测手段 检测要求
6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检测方式 直接测量 电子测量仪器(瞬时直读式) 气体检测管(利用颜色显示-较大误差) 受环境及其它污染物影响
6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检测方式 间接检测(需要采样) 短/长时间空气采样 需要有化验所检验 主动式采样/被动式采样
个人/区域(环境)采样法
6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检测手段 采样 检测
7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采样 采样前准备: (1)现场调查 (2)采样仪器的准备 采样方法 (1)定点采样 (2)个体采样
7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采样前准备 (1)现场调查
为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必须在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
7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采样前准备 调查内容:
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7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采样前准备 调查内容(续):
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7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采样前准备 (2)采样仪器的准备 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要求。
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的空白、采样效率、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 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在校正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 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
7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采样方法 (1)定点采样 ①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②采样点数目的确定 ③采样时段的选择
7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定点采样 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7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定点采样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
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 1个采样点。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台设置1个采样点;4~10台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
7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定点采样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续):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
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 逸散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上条确定。
7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定点采样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续): 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米设置1个采样点。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
8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定点采样 采样时段的选择: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季节。 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8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采样方法 (2)个体采样 ①采样对象的选定 ②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8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个体采样 采样对象的选定: 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
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范围。 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
8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个体采样 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
在采样对象范围内,能够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其中应包括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 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3名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 劳动者数 采样对象数 3~5 2 6~10 3 >10 4
8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个体采样 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续):
在采样对象范围内,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 每种工作岗位不足 6 名劳动者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 劳动者数 采样对象 6 5 7~9 10~14 7 15~26 8 27~50 9 50~ 11
8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粉尘检测 物理因素检测
8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1.实验室检测 2.现场检测
8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实验室检测 将现场采集的样品送至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 是目前最常用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
8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实验室检测 常用方法: (1)分光光度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用于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
8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实验室检测 常用方法(续): (3)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多种离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4)电化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催化极谱法、电位溶出法)测定氟及一些金属化合物时灵敏度高。
9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实验室检测 使用注意事项: 与职业卫生标准配套的国家标准方法多是实验室检测方法,可实验室检测方法并非都是标准方法; 要严格执行实验室质量控制。 优点: 适用范围广,可测定各种毒物和各类样品; 测定灵敏度高和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现场检测 用于需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出迅速的判断评价,例如,发生事故后的工作场所的检测,有剧毒物质存在的工作场所的常规检测等。 常用方法:检气管(气体检测管)法、气体测定仪法
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化学物质检测
现场检测 使用注意事项: 检测方法是否成为我国的标准方法,能否用于职业卫生状况的评价。 主要用于事故检测和日常检测。 优点: 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 操作比较容易。
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粉尘检测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测定包括: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石棉纤维的测定。 遵循GBZ/T 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9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粉尘检测 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称量法。 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测定:预分离-滤膜称量法。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溶解涂片法,自然沉降法。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线衍射法。 石棉纤维粉尘计数浓度的测定:滤膜/相差显微镜法。
9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物理因素的检测 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不同于化学性有害因素,必须使用特别的仪器,根据其有害因素的特点进行测量。
1.噪声 2.高温 3.射频辐射 4.振动 5.照明
9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物理因素的检测
噪声 测量参数。稳态及其他非脉冲噪声:A计权声级、等效声级、频谱。 测量仪器。作业场所噪声测量:精密声级计或0、Ⅰ型(IEC)声级计;作业场所频谱分析;倍频程滤波器。 测量方法及要求。详见WS/T 《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当噪声强度超标时,应对噪声声源进行频谱分析。
97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物理因素的检测
高温 测量参数。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黑球温度、定向辐射热、风速、体力劳动强度。 测量仪器。WBGT指数仪、通风干湿球温度计、风速仪、定向辐射热计、肺通气量计。 测量方法及要求。详见GBZ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有关高温测量的规定。
9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物理因素的检测
射频辐射 测量参数。高频: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微波:功率密度。 测量仪器。近区场强测量仪、微波漏能仪。 测量方法及要求 超高频测量详见GB 《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 高频测量详见GB 《作业场所高频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 微波测量详见GB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9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物理因素的检测
振动 测量参数:加速度、频率。 测量仪器:振动测试仪。 测量方法及要求: 局部振动的测量详见GB 《手传振动测量规范》、GB 《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中有关局部振动测量的规定。 全身振动的测量详见GB/T 《人体全身振动》中有关全身振动测量的规定。
10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物理因素的检测
照明 测量参数:照度、均匀度。 测量仪器:照度计。 测量方法及要求:照明的测量详见GB 《室内照明测量方法》。
10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监测要求 专人负责 定期检测并整改 存档 定期报告
10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监测要求 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
用人单位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1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监测要求 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评价并提出整改措施
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结果的处理等应按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 定期检测、评价机构应是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其检测、评价结论应保证客观、公正、科学、准确。 用人单位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
104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监测要求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委托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记录与评价报告,均应按年度存档,妥善保存。 检测、评价结果定期向所在地职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105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估 职业接触限值的概念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危害因素评估
106
1、职业接触限值 定义 职业接触限值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标准,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 分类 (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2)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107
职业接触限值 (OEL)的分类 急性 慢性 几个月至几十年 几秒钟至几天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 - TWA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time weighted average, 8 hours average, 40 hr week)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 - STEL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 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 15-minutes ) 最高容许浓度 MAC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107
108
(1)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主要是指化学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最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109
(2)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作业、射频辐射、工频电场、振动、采光和照明、紫外辐射、激光、体力劳动分级和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时间有直接关系,可以理解为时间加权平均能量值。
110
我国的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限值分类 物质(因素)总数 MAC TWA STEL 化学物质 330 56 284 286 粉 尘 47 - 70
粉 尘 47 - 70 生物因素 1 6×107(孢子数/m3) 物理因素* 9 * 包括:电磁辐射、高温作业气象条件、高温作业分级、激光辐射、局部振动、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作业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紫外辐射
111
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 使用范围: 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人单位监测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接触化学因素的程度的重要技术依据,也可评估生产装置泄漏情况、评价防护措施效果等。 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于监督监测工作场所工作人员接触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状况和生产装置的泄漏情况,评价工作场所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 对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做以下6点说明:
112
(1)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1)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代表性采样,劳动者各时间段与对应浓度之积的总和除以8。 E=ΣCiTi/8(i=1 to n) E为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Ci 为第i时间段的浓度 Ti为第i时间段持续时间 个体采样器采样测定的浓度,直接计算 主要为防止长期接触导致的慢性健康损害
113
(2)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2)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配合使用,当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应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 对职业危害因素变化幅度大的情况下,要求进行采样测定15分钟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采样15分钟。 防止劳动者接触波动的高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和其它有害效应。
114
(3)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最高容许浓度
(3)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最高容许浓度 作业场所和地点采集的有代表性样本,不允许超过的限值。 对急性毒性、刺激作用和危害性较大的有毒物质制订此标准。保护劳动者免于急性毒性和刺激作用。
115
(4)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经皮吸收物质
(4)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经皮吸收物质 对标有“皮”字的有毒物质,应当防止经皮肤污染而导致的危害。应当采用个人防护措施,防止经皮肤吸收而导致的中毒。
116
(5)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总尘与可吸入尘
(5)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总尘与可吸入尘 分别制订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PC-TWA和PC-STEL。 建议尽可能进行呼吸性粉尘的评价,当不具备测定呼吸性粉尘的条件时,可以测定总粉尘浓度。
117
(6)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存在两种以上职业性有害因素时
(6)正确使用职业接触限值 存在两种以上职业性有害因素时 无联合作用的资料时,分别测定浓度,与标准对比进行分析评价; 当存在联合作用时,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和相同的作用。或者已知存在相加作用时,应当分别测定浓度,按照下述公式计算联合作用系数: I=C1/OEL1+C2/OEL2+…+Cn/OELn I>1 超过接触限值 I=1或者<1未超过接触限值 存在其它联合作用模式时,尚无明文规定。
118
2、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物料 找出工序产生的主要危害和接触途径
认识原物料和产品的化学性质、危害特性、会造成什么危害暴露? 胶水中的苯 苯为无色透明、有芳香味、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即可挥发、形成苯蒸气,温度愈高,挥发量愈大。职业活动中,苯主要以蒸气形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短时间吸入高浓度苯蒸气和长期吸入低浓度苯蒸气均可引起作业工人身体损害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18118 118
119
含苯量-暴露浓度 河北省高碑市白沟镇个体经营者:这样的胶没有检验合格,没证。含苯含得太多,合格的是30。 记者:30是指的什么?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命负责——高碑店“苯中毒”事件追踪 河北省高碑市白沟镇个体经营者:这样的胶没有检验合格,没证。含苯含得太多,合格的是30。 记者:30是指的什么? 个体经营者:30毫升。 记者:每100毫升含30毫升的苯?这种呢? 个体经营者:这样的50都多了。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19119 119
120
会造成怎么健康损害? 吕继香的父母立即把女儿送到许昌市中心医院就诊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输血科主任尹振东:我们通过化验血常规和骨髓性,我们诊断她是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且是一种重型的 五位在河北省白沟镇一带不同的皮包厂打工,而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0120 120
121
苯中毒可分:急性中毒vs慢性中毒 苯的危害与预防-中国职业病网 短时间大量吸入可造成急性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咳嗽、胸闷、兴奋、步态蹒跚。此时如继续吸入则可发展为重度急性中毒,病人神志模糊、血压下降,肌肉震颤,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弱。抢救及时经数小时或数天可恢复健康,但严重者也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发生慢性中毒,症状逐渐出现,以血液系统和神经衰弱症候群为主,表现为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死亡。 职业性急性苯中毒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入大剂量苯蒸气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较长时期接触苯蒸气引起的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空气中低浓度的苯经呼吸道吸入或直接皮肤接触苯及其混合物均可造成苯中毒。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1121 121
122
认识物料有关资料(MSDS) 2017/3/3 122122 Risk Assessment 122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2122 Risk Assessment 122
123
国际化学品安全卡 International Chemical Safety Cards (ICSC)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3123 123
124
苯ICSC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4124 124
125
找出有毒物料的形态(作业方法和环境因)与进入身体的途径相关信息
空气污染物 Aerosols 气溶胶 (Particulates) Fumes 熏烟 Smoke 烟 Mists 雾滴 Dusts 粉尘 Fibers 纤维物质 气体 蒸气 表面污染物 液体 粒状物质 化学性、生物性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5125 125
126
126126 126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預估危害因子的存在 認識工作場所潛在危害的種類
2. 評估工作場所危害的程度 控制危害的發生或程度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6126 126
127
3.评估作业环境,作业内容和车间环境控制措施
主要评估工人接触有害物的风险 有害物于何处使用或产生、怎样使用? 作业环境是否有控制措施和其有效性? 个人防护? 作业环境是否有其他潜在危害? 照明、温度、通风、噪音、振动、环境整顿 127127 127
128
评估工人吸入有害化学物风险的因素 接触途径 暴露的时间 长短 物料的毒性, 物理形态其他特性 使用频率 个人防护 使用份量 作业环境和
2017/3/3 评估工人吸入有害化学物风险的因素 接触途径 暴露的时间 长短 物料的毒性, 物理形态其他特性 使用频率 个人防护 使用份量 作业环境和 环境控制措施 使用方法 操作程序 暴露水平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8128 Risk Assessment 128
129
环境通风 既然这种胶水比一般的胶水含苯量高,那么在使用时就更应该注意防护,注意通风通气才对,那么实际上又是怎样的呢?
打工者:冬天冷了,都不开窗户。 记者:不开窗户,有没有排风扇,或者是通气口什么? 打工者:没有。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29129 129
130
暴露时间 除此之外,这些皮包加工厂大部分都是严重超时间用工的现象。 打工者陈艳艳:活忙了,有的干到清晨一两点。 记者:晚上一直干到凌晨一两点? 陈艳艳:嗯。还有通夜。 记者:还有通宵干的? 陈艳艳:嗯。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30130 130
131
非作业暴露 而在这些做工、吃饭、睡觉同在一处的三合一皮包作坊里,工人更是几乎全天候与苯这种含毒的原料共处。 131131 131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31131 131
132
吸入苯是否一定中毒造成健康损害?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副司长苏志:如果不达到一定浓度,或者浓度在极低的情况下,也就是我们专业上说在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以内,原则上,它是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的。” 超过可以接受的暴露水平(OEL)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32132 132
133
怎么才算是〝高浓度 〞?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副司长苏志:像现在,有些小作坊私自生产,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天,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关着窗户,关着门,这个时候没有通风,它的浓度就会很高。再加上工作时间长,这个时候一直在高浓度的毒物的环境中间从事劳动,就很容易造成一些健康损害,甚至发生严重的职业病。“ 超过可以接受的暴露水平(OEL)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33133 133
134
进行暴露评估 工业卫生界所常用之评估方法可分为: 危害监察取样的分类: 物理性因子亦运用不同的测量仪器作为评估工具
作业环境监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生化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 危害监察取样的分类: 空气污染物监测 气体、蒸气、雾气、烟雾、尘埃、纤维 表面污染物质监测 化学性、辐射性、生物性 生化物监测样本 血液、头发、尿液 量度人体内吸入化学品的代谢物 物理性因子亦运用不同的测量仪器作为评估工具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34134 134
135
(六)履行告知 在醒目位置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并在厂区的醒目位置以书面形式公布。包括职业卫生方针、目标、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等。
136
(六)履行告知 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应载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 用人单位应与所有形式的用工者签订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及其后果告知劳动者,将职业病危害告知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使劳动者接触原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告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应如实向劳动者告知并作说明。
137
(六)履行告知 签订的劳动合同应载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 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应载明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
劳动合同签订后,用人单位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使劳动者接触原订立的劳动合同中没有告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时,应如实向劳动者告知新增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并作说明。
138
(六)履行告知 在醒目位置公布操作规程 用人单位应制定操作规程(用中文),并在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告。操作规程应简明易懂、条款清楚、用词规范还应保证劳动者理解掌握。操作规程应保证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安全。
139
(六)履行告知 在醒目位置公布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岗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并在工作场所/岗位的醒目位置公告。应急救援措施公告应简明易懂,条款清楚,用词规范,还应保证劳动者理解掌握。应急救援措施应针对作业岗位的特点,包括事故发生后的报告程序和时限,自救、他救方法和临时应急处理原则等。
140
(六)履行告知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结果告知
用人单位应通过公告栏、合同、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告知劳动者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结果。
141
(六)履行告知 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告知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和应急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142
(六)履行告知 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告知 用人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的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应以适当方式及时告知劳动者本人。
143
(六)履行告知 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进行工伤、工伤申报和工伤保险待遇告知。 用人单位应为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还应通过公告栏、合同、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告知劳动者工伤范畴、工伤申报程序及工伤保险待遇等相关内容。
144
(七)职业危害控制 职业危害控制策略 职业危害具体控制措施 对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145
(七)职业危害控制 职业危害控制的策略 危害消除 工程控制措施 管理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 风险转移
146
(七)职业危害控制 风险控制的策略 管理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 工程措施 超过可以接受的程度 消除危害 可以接受 的程度 工人 危害来源 途径
健康危害
147
(七)职业危害控制 职业病危害控制对策的基本要求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 (2)尽可能消除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3)控制工作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并使之降低在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之内。
148
(七)职业危害控制 选择控制措施的原则 按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等级顺序选择: 直接职业危害防护技术措施:生产设备本身应当具有职业危害防护性能。
间接职业危害防护技术措施: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警示性职业危害防护技术措施: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示等措施。 安全卫生规程、教育、培训和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149
(七)职业危害控制 选择控制措施的原则 基本要求 消除 预防 减弱 隔离 连锁 警告 个体防护
150
(七)职业危害控制 选择控制措施的原则 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选址 总平面布置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建筑设计卫生学要求 卫生工程技术防护措施
应急救援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卫生辅助用室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151
职业危害的控制要从源头、扩散途径及工人着手改善
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 环境管理-作业管理-工人能力和健康 源头 接触途径 工人 Substitution 取代 Process change 变更作业方法 Automation 自动化遥控 Process enclosure 密闭 Process isolation 隔离 Dry to wet methods 湿式作业 Local exhaust ventilation 局部排气装置 Preventive Maintenance 适当的保养维护计划 职前之体格检查: 作为选工之参考 可筛选体质是否宜从事存在危害因子场所之作业 定期之健康检查: 有助于早期发现是否已受到危害因子之影响 Move worker out of path 远离扩散途径 Training and education训练及教育 Enclose围封 PPE个人防护具 Rotation员工轮调 Medical surveillance 职前体检/ 定期健康检查 Change air direction改变途径 Dilution ventilation整体换气 Increase distance增加距离 Erect barrier设立屏障 Housekeeping环境的整洁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51151 151
152
工程控制措施 取代 用较安全的物料取代较危险的物料、粒状物料代替粉状物料 改变生产工序 利用新的生产方式、减少工人面对危害
采取隔离、封闭、遥控操作的方式 洒湿法 通风 运输带取代人力搬运 湿式作业方法,尤适用于粉尘作业 螺钉取代烧焊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52152 152
153
工程控制措施-取代 例如用甲苯代替苯 〝用不含含苯的原料取代含苯的原料是预防苯中毒的关键。佛山市南海区平州是皮鞋制造厂最多的地区之一,南海区卫生监督部门和平州领导从2000年开始在辖区内全面推广使用无苯胶粘剂,取得良好效果。〞 苯的危害与预防-中国职业病网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53153 153
154
工程控制措施-通风 稀释性通风/整体换气 局部排气通风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54154
155
工程控制措施-稀释性通风/整体换气 换气方式有利用 室内温差产生空气对流之自然换气方式 利用风扇之强迫换气方式 155155 155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55155 155
156
工程控制措施-局部排气通风 利用局部排气通风纟统,从污染物的源头,将污染物实时抽走 在有害物尚未扩散前,将之排出
优点:大大减低工人曝露于污染物的机会,适合控制毒性较高的物质 捕集(捉)风速要足够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56156 7
157
管理控制措施 减少暴露的時間 -缩短工作时间(轮班工作) 加强工人的教育和训练 分析作业危害型态,制定各种预防措施,标准作业方法
加强厂房整理打扫作业环境的整顿,注意个人卫生 实施物料卷标制度,危害信息系统 制定环境监察与工人身体健康检查制/特殊健康检查 COSHA Beijing Nov Percy 157157 157
158
各种职业危害控制措施 粉尘控制措施 毒物控制措施 噪声控制措施 振动控制措施 射频电磁场控制措施 电离辐射控制措施 紫外辐射控制措施
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
159
粉尘控制措施 1 技术措施 2 组织管理措施 3 卫生保健措施
160
粉尘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 是防止粉尘危害的中心措施,主要在于治理不符合防尘要求的产尘作业和操作,目的是消灭或减少生产性粉尘的产生、逸散,以及尽可能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浓度。 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湿式作业 密闭、吸风、除尘
161
粉尘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应从生产工艺设计、设备选择,以及产尘机械在出厂前就应有达到防尘要求的设备等各个环节作起。 如采用封闭式风力管道运输,负压吸砂等消除粉尘飞扬,用无矽物质代替石英,以铁丸喷砂代替石英喷砂等。
162
粉尘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湿式作业 是一种经济易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措施。 凡是可以湿式生产的作业均可使用。
例如,矿山的湿式凿岩、冲刷巷道、净化进风等,石英、矿石等的湿式粉碎或喷雾洒水,玻璃陶瓷业的湿式拌料,铸造业的湿砂造型、湿式开箱清砂、化学清砂等。
163
粉尘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密闭、吸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产尘岗位,应采用密闭吸风除尘方法。
凡是能产生粉尘的设备均应尽可能密闭,并用局部机械吸风,使密闭设备内保持一定的负压,防止粉尘外逸。 抽出的含尘空气必须经过除尘净化处理,才能排出,避免污染大气。
164
粉尘控制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组织管理是做好防尘工作的关键。 加强领导 加强防尘教育 加强维护管理
165
粉尘控制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领导 各级领导要把防尘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并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三同时”(防尘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五同时”(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防尘工作)。 粉尘作业较多的厂矿要指定一名领导干部分管防尘工作;建立和健全防尘机构,制定防尘工作计划和必要的规章制度,切实贯彻综合防尘措施;建立粉尘监测制度。大型厂矿应设有专职测尘人员,定时定点测尘,并评价劳动条件改善情况和技术措施的效果。
166
粉尘控制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加强防尘教育 做好防尘的宣传教育工作,从领导到广大职工,让大家都能了解粉尘的危害,根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做好防尘工作。 加强维护管理 防尘设施投入使用后,必须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修。同时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和操作制度。
167
粉尘控制措施-卫生保健措施 卫生保健措施属于预防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属于辅助措施,但仍占有重要地位。 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就业前及定期体检
保护尘肺患者
168
毒物控制措施 1 技术措施 2 管理措施 3 卫生保健措施
169
毒物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 密闭与通风排毒
170
毒物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改革工艺 改革工艺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首要措施,它可以根本上消除毒物的危害。
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电脑控制。
171
毒物控制措施-技术措施 密闭与通风排毒 密闭 为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外逸,关键在于设备的密闭。 通风排毒
自然通风 —— 凡工艺上无恒温恒湿要求的,均可采用自然通风,如厂房设置天窗、敞开式厂房、框架式厂房等。 机械通风排毒 —— 常用局部抽风式通风装置将产生的毒物尽快收集起来,防止毒物逸散。
172
毒物控制措施-管理措施 坚持三同时原则 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认真操作和维修 减少接触时间
173
毒物控制措施-卫生保健措施 个体防护 个人卫生 合理膳食 增强体质 职业健康体检 接触控制
174
噪声控制措施 1 技术控制 2 个人防护 3 医学监护
175
噪声控制措施-技术控制 控制噪声的传播 吸声:利用多孔吸声材料进行吸声。 隔声:安装多层玻璃窗。
控制噪声源 噪声源的控制应采取最根本、最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通过工艺改革,机械结构改造,隔声、控制设备振动等措施来实现。 控制噪声的传播 吸声:利用多孔吸声材料进行吸声。 隔声:安装多层玻璃窗。 消声:根据吸声反射、干涉等原理设计消声部件。 防振动:如加大空气压缩机的机座重量。
176
噪声控制措施-个人防护 正确使用和选择个人防护用品 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要合理选择和利用个人防护器材,如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等。
177
噪声控制措施-医学监护 认真做好就业前健康体检,严格控制职业禁忌。对已经从业人员要定期健康体检,对发现有明显听力影响者,要及时调离噪声作业环境。对高频段(3~6kHz)听力下降30dB(A)者,列为重点观察对象,并采取保护措施。 除此之外,必须合理安排作息之间。
178
振动控制措施 1 技术控制 2 管理措施 3 卫生保健措施
179
振动控制措施-技术控制 改革工艺,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如用化学除锈剂代替强烈振动的机械除锈工艺,用液压焊接、粘接代替铆接等,都可明显减少振动。 改进风动工具 采取减振措施,设计自动、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 采取由隔振措施 压缩机与楼板接触处,用橡胶垫等隔振材料,减少振动。
180
振动控制措施-管理措施 减少接触时间 轮流作业 增加工间休息时间
181
振动控制措施-卫生保健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 配备减振手套和防寒服 休息时用40~60℃热水浸泡手,每次10min左右
给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热量饮食 就业前和就业后定期体格检查 凡是不适合从事振动作业的人,要妥善安排其他工作。
182
射频电磁场控制措施 屏蔽 远距离控制和自动化作业 吸收 个体防护
183
射频电磁场控制措施 屏蔽 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将电磁能量限制在规定的空间里,防止其扩散。
电场屏蔽——利用金属板或金属网等良性导体,或导电性能好的金属组成的屏蔽体,使辐射电磁波引起电磁感应,通过地线流入大地。 磁场屏蔽——利用磁导率高的金属材料,如铜或铝,封闭磁力线。
184
射频电磁场控制措施 远距离控制和自动化作业 根据射频电磁场,场强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的原理,进行工艺改革,实行远距离操作或自动化作业。
吸收 在场源周围设塑料、橡胶、陶瓷、石墨等吸收材料,这些材料的吸收效率均在80%以上。
185
射频电磁场控制措施 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主要对象是从事高频和微波人员。在某些条件限制时,不能采用屏蔽,必须采用个体防护。 防护衣 防护眼镜
防护头盔
186
电离辐射控制措施 接受照射剂量限制原则 外照射防护原则 健康监护
187
电离辐射控制措施 接受照射剂量限制原则 射线照射的正规化 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188
电离辐射控制措施 外照射防护原则 缩短被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 屏蔽辐射
189
电离辐射控制措施 健康监护 放射作业人员,就业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严格控制职业禁忌症。
对就业后的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接触射线水平,制定出定期健康体检的间隔时间。 对已经出现职业病危害的人员,要早诊断、早期调离放射作业。每年应安排放射工作人员有一定时间的休息或疗养,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190
紫外辐射控制措施 技术革新 设置防护屏蔽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健康监护
191
紫外辐射控制措施 技术革新 尽量把手工焊接工序改为自动化机械焊接,以减少接触紫外线的机会。 设置防护屏蔽
应避免在交通路口或人群多处从事电焊工作。
192
紫外辐射控制措施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电焊工作人员应备有绿色防护玻璃片的防护面盾。 健康监护
对电焊作业人员要进行就业前和就业后的定期健康体检。
193
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 高温防护措施 低温作业、冷水作业防护
194
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高温防护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
合理布局产生强辐射热的设备,采用较好的隔热技术。热加工铸件及时运到车间外,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车间内温度,必要时可采用机械通风、喷雾风扇或空气浴等降温措施。
195
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高温防护措施 组织管理措施
依据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制定合理的作业制度。根据情况,对高温作业可采用轮流作业方式,使工人得到一定的工间休息。创造优良的生活环境,使高温作业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196
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高温防护措施 卫生保健措施 在高温季节前做好健康体检工作,对患有肝、肾、心血管系统疾病者,不适合高温作业。
在高温季节,生产现场要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水温不宜高于15 ℃ 。 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露天作业者必须戴凉帽。
197
不良气候因素控制措施 -低温作业、冷水作业防护
实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避免或减少低温作业和冷水作业; 控制低温作业、冷水作业时间; 穿戴防寒服(手套、鞋)等个人防护用品; 设置采暖操作室、休息室、待工室等; 冷库等低温封闭场所应设置通信、报警装置,防止误将人员闭锁。
198
对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要求 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199
对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对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要求 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备齐全 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
配备符合要求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并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台账 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职业病防护设施 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应急救援设施
200
对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制定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计划并组织实施 按标准配备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制度 及时维护并定期检测职业病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201
(八)职业健康监护 按规定组织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按规定组织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 按规定组织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禁止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损害的劳动者 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建立符合要求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管
202
(八)职业健康监护 如实、无偿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 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禁止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不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其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禁止使用童工 给予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适当岗位津贴 对接触有慢性毒性化学品的劳动者开展医学随访 离退休人员定期健康监护
203
(九)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形成书面文件予以公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责任人、组织机构、事故发生后的疏通线路、紧急集合点、技术方案、救援设施的维护和启动、医疗救护方案等内容。
204
(九)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设施完好
应急救援设施应存放在车间内或临近车间处,一旦发生事故,应保证在10秒内能够获取。应急救援设施存放处应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应确保劳动者知晓。应使劳动者掌握急救用品的使用方法。 上述现场应急救援设施应是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合格的产品,应安全有效,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到位,有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或更新,保证现场应急救援设施的安全有效性。
205
(九)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 定期演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用人单位应对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做出相关规定,对演练的周期、内容、项目、时间、地点、目标、效果评价、组织实施以及负责人等予以明确。 应急救提演练的周期应按照相关标准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严重程度分别管理,制定最低演练周期、演练要求及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责。应如实记录实际演练的全程并存档。
206
(十)职业卫生培训 用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管理者代表、管理人员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接受职业卫生培训 对上岗前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定期对在岗期间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207
(十一)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 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职业病病人 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疑似职业病病人 向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报告
积极安排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和鉴定 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的职业病诊断 安排职业病病人的治疗、定期检查和康复 调离和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要的资料
208
(十二)群众监督 工会组织职业卫生职责 设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
209
三、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210
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包括: 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档案,前期预防的档案,材料和设备管理档案,工作场所管理档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档案,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档案,职业卫生培训档案,职业病诊断管理档案,群众监督档案。
211
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职业卫生档案包括: 职业卫生基本情况一览表;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表; 生产工艺流程图; 职业病病人名单;
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图; 原辅材料名称及用量清单; 技术、工艺清单; 有毒有害物质清单; 作业岗位清单; 劳动者名册; 历年有毒有害因素动态监测结果汇总表;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表; 职业病病人名单; 疑似职业病病人名单; 职业禁忌证患者名单; 职业禁忌患者调离人员情况清单; 职业病防护设施清单、运转及维护记录; 其他有关资料。
212
四、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评估
213
(一)评估组织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应按年度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也可委托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机构进行外部评估车间班组、职能部门可根据相关职能对本部门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日常评估。 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年度自我评估时,应邀请法定代表人或管理者代表、工会或劳动者代表参加受委托的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机构对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评估时,应邀请法定代表人或管理者代表、工会或劳动者代表参加。车间班组、职能部门的日常评估工作由本部门负责人、职业卫生专(兼)职人员、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负责。
214
(二)评估内容 根据职业病防治通用要求,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特点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实际,参照GBZ/T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附录A,合理确定评估的内容和重点。
215
(三)评估方法 检查表 检查表以表格化详细列出项目、内容、一票否决项、评分标准要点及依据等栏目。内容栏目包括12个大项,95个小项,总分为1000分。在95个小项中,一票否决项为11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评估过程中首先检查是否有一票否决项,如果存在一票否决项,应立即整改。 用人单位按照附录A(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自评估表)的内容和评分标准确定适合本单位的检查表,进行检查。
216
(三)评估方法 检查方法包括 查阅职业卫生工作档案记录; 工作场所巡查; 专题小组讨论; 个人访谈; 典型经验总结; 典型事故分析;
问卷抽样测试; 行为抽样测试: 职业病防治效果。
217
(三)评估方法 评估结果的判定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分为A, B, C, D 4个等级。 A级的标准为: —没有一票否决项;
—每大项得分不低于本项总分的80%; —总得分不低于900分。 B级的标准为: —每大项得分不低于本项总分的65%; —总得分不低于650分。 C级的标准为: —每大项得分不低于本项总分的50%; —总得分不低于600分。 D级的标准为:总分低于600分或出现否决项。
218
(三)评估方法 评定结果的评价 A级;优秀; B级:良好; C级:合格; D级:不合格。
219
(四)评估报告 根据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的内容包括 对现行管理体系的各要素和上一轮措施的描述,提出综合性的评估意见;
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详细的改进意见,包括管理的和技术的意见。 评估报告应报送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并向劳动者公布,职业病防治领导和管理机构应根据评估报告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整改措施和实施方案。
220
保护工人健康,促进身心健康 预防危害为首、控制源头 紧急应变为要、减少伤亡 谢谢!
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的目标是 保护工人健康,促进身心健康 预防危害为首、控制源头 紧急应变为要、减少伤亡 谢谢! 220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