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环境科学专业: 现状、战略与规范 张远航 2010年9月18日 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济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环境科学专业: 现状、战略与规范 张远航 2010年9月18日 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济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环境科学专业: 现状、战略与规范 张远航 2010年9月18日 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济南

2 主要内容 环境科学专业的现状特征 环境科学专业的机遇挑战 环境科学专业的战略思考 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规范

3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规范编制过程 2006年,立项启动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研究,成立多个专题工作组。
十次教指委工作研讨会:苏州、杭州、桂林、北京、徐州、长春、呼市、广州、昆明、上海 2008年12月环境科学战略研讨会(历届教指委主要成员、环保部、中科院、环科院专家) 近200所大学的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全国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研讨会(~300参加) 案例研究:吉大、东北师大、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云大

4 一、环境科学专业的现状特征 平稳发展(2003-) 2009年,全国214所高校设立环境科学专业(占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比例为32%),同时,学生数量也大规模扩招。 全面发展(-2000-) 探索积累(1980s) 萌芽起步(1970s) 新增专业数量及总量的演变

5 环境科学现状特征:地区分布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设立了 环境科学专业。
华东地区占到了全国环境科学 专业总数的33%,中南、华北、 东北、西南、西北分别为18%、 14%、13%、11%。 江苏和浙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 8%和7%,是设有环境科学专 业最多的两个省; 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一 些西部地区高校也有1~2所设 置有该专业。

6 环境科学现状特征: 师资情况 师资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异。

7 环境科学现状特征:办学层次 整体办学层次较高,体现了教育、经济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发展的特点。 博士+硕士+本科:21% 硕士+本科:74%
本科: 5% 很少数的学校仅培养专科生

8 环境科学发展现状:专业规模 2009年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招生规模主要可以分为4个区间。 平均招生规模为56人,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
除了少数院校,大部分院校的招生规模都小于100人,地方院校的招生规模要大于重点本科院校

9 环境科学现状特征:毕业去向 重点院校:大多以考研和推荐研究生为主,比例在40-60%,部分学校超过60%
一般本科院校:直接就业的压力大,普遍地考研比例达到了30~60%,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 处于特殊经济圈的高校,直接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比如珠三角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直接就业率较高,而考研比例相对较低。 院校 就业 考研 出国 重点本科 15%~90% 10%~60% 5%~30% 一般本科 10%~95% 5%~70% 不足5%

10 环境科学现状特征 总体上,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已经进入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阶段 需要充分认识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与机遇
需要整体把握环境科学专业发展战略,识别环 境科学专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需要严格制定环境科学专业规范,引导环境科 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11 二、环境科学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现实背景: 国家意志: 针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都具有重大国际影响
国家发展的阶段属性,决定着经济将持续高速发展,势必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环境问题表现出全球化与政治化趋势 国家意志: 国家对环境问题解决的高度重视 生态文明理念与两型社会建设 针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都具有重大国际影响

12 二、环境科学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有魅力的学科 ~ 当前的困惑 复杂环境问题对环境学科发展提出的挑战: 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再思考
环境科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面临巨大的需求和挑战,如何推动环境科学的发展? 中国的环境科学在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中应该占有什么 地位? 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再思考

13 三、环境科学专业的战略思考 环境科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需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重点

14 1、环境科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概念界定: 三大基本特征: 主要研究任务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
问题导向型、综合交叉型、社会应用型 主要研究任务 探索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化规律;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及其支持系统的影响; 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影响; 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与方法。

15 2、环境科学专业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环境科学发展的特色 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规范教育与特色教育的关系 能力培养的宽与厚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运用哪 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奏效 的,也不是若干学科研究成 果的“叠加”能完成的。 环境科学从一开始就显现出 特别鲜明的交叉性、综合性 。偏离了“综合”,环境科 学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实 践不断丰富着环境科学的内 容,深刻着它的内涵,给环 境科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规范教育与特色教育的关系 规范是前提、特色是根本 能力培养的宽与厚的关系 优先厚,兼顾宽 教学工作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分类指导、分类培养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注重本科与研究生两个阶段的衔接 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15

16 3、环境科学专业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 (1)加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环境科学从“局外者”、“边缘者”演变至“中心者”的 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推 动环境科学的不断完善,环境科学的每一项重大进展也都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环境科学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学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予分 不开:起初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现在是人文社会 科学,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和伦理学。

17 (1)加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环境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观念、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中加以解决。因此环境人文社会学科的参予和融入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对完善环境科学体系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物理学的兴起引领人类走上了工业文明时代,环境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引领人类走向“环境文明”的新时代。

18 (2)重点突破环境科学的方法学 学科的基本方法学,是学科独立存在的基石。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命题(特别是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与传统学科比较,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体系而非纯粹体系。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应正确解决“分析”与“综合” 关系的问题:“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以综合作归宿”。 目前,与“分析”相比,“综合”还很不成熟。因此,必须对“综合”给予特别的关注,并据此创建中国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19 四、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规范 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指导思想

20 1、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厚 基础 宽 口径 有 特色 重 能力 较深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如数理基础
与宽口径相比,更应强调某方面具体知识的扎实程度 口径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知识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当前应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 特色 各高校结合自己的研究传统进行特色专业或知识教育 结合学生特点与兴趣进行因材施教 能力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能力培养比具体的知识传授更加重要 分析与解决复杂环境问题能力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21 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 四种类型的人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环境保护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继续深造的专业人才。 四种类型的人才 环境科技的学术人才 (Scientist) 环境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 (Technician) 具有环境专业素质的管理者 (Administrator) 环境领域的实业人士 (Enterpriser)

22 环境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内容 素质结构要求 能力结构要求 知识结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知识能力 知识结构要求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

23 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方法论的建立是学科的立命之本,针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复杂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多要素实时在线观测方法,多要素复杂系统模拟和模型方法等 综合分析与系统集成方法论:认识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多要素的系统解析方法,解决环境问题也必须采用多要素的系统综合方法 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 “问题 - 科学 - 技术/工程-管理 - 决策”一体化的全过程的整合研究; “基准-标准-监测-评价-控制-管理”的系统研究

24 2、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D12 基于环境科学的界定,尤其考虑环境科学的交叉和综合性特征,将环境科学的教学体系概括为“D12”框架。
设计的基本理念 先问题(环境问题)后科学(环境科学) 先通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后专业(环境学) 先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后合(环境科学)再分(环境自然技术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25 “D12”体系框架 环境问题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环境自然技术科学 环境学 人(社会) 自然环境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26 在“D12”体系中 第一个“12”构成了环境科学的“入门”体系 后一个“12”构成了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1”代表环境科学的入门学“环境问题”,体现了环境科学的“问题导向型” “2”代表两类对环境科学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学科基础:基础自然科学和基础人文社会科学,体现了环境科学的“跨学科特征” 后一个“12”构成了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 “1”代表的是作为一门成熟学科的专业基础“环境学”,体现了环境科学的“独特性” “2”代表环境科学主要包涵的两大类别,即环境自然科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体现了环境科学的“专业性”

27 3、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体系 环境学 知识体系: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 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5个知识领域;19个核心知识单元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环境技术科学 专业实验与实践 环境自然科学 知识体系: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 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5个知识领域;19个核心知识单元 环境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12门(涵盖所有核心知识单元)

28 知识领域与知识单元 几点说明 ①核心知识单元是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选修知识单元用于体现学科发展特点和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
ES-ENV 环境学 ENV1 环境问题(18) ENV2 环境学原理(10) ENV3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4) ENV4 环境调控(16) ES-ENS 环境自然科学 ENS1 生态过程与效应(32) ENS2 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48) ENS3 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32) ENS4 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32) ENS5 环境物理过程与效应(16) ENS6 环境数学模拟(16) ES-ETS 环境技术科学 ETS1 水污染控制(32) ETS2 大气污染控制(16) ETS3 土壤污染控制(8) ETS4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8) ETS5 环境监测(32) ETS6 环境影响评价(32) ETS7 物理污染控制(16) ETS8 生物污染防治(8) ETS9 区域污染调控(8) ETS10 生态修复(8) ES-ESS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ESS1 环境管理(32) ESS2 环境法律(16) ESS3 环境经济(32) ESS4 环境规划(16) ESS5 环境伦理(8) ESS6 全球环境问题及对策(16) ES-EEP 环境科学实验 与实践 EEP1 环境科学专业实习(2周) EEP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16周) EEP3 环境化学实验(48) EEP4 环境生物实验(32) EEP5 环境监测实验(32) EEP6 环境工程实验(32) EEP7 环境信息实验(32) 几点说明 ①核心知识单元是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选修知识单元用于体现学科发展特点和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 ②核心知识单元及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主要通过核心课程实现,本规范规定的12门核心课程全面覆盖“实验和实践”知识领域以外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 ③规范强调,各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覆盖80%以上的核心知识点。

29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课程 规范强调 各高校制定的课程体系中,本规范规定的12门核心课程不少于2/3(8门),本专业知识领域不得空缺。 知识领域
课程名称 理论学习最低学时 实践学习 最低学时 涵盖或涉及的 核心知识单元 环境学 32 ENV1,ENV2,ENV3 环境自然科学 生态学 ENS1,ENS3 环境化学 48 ENV1,ENS2 环境生物学 ENV1,ENS3,ENS1 环境地学 ENV1,ENS4 环境技术科学 环境工程学 64 ENV1,ETS1,ETS2,ETS3, ETS4 环境监测学 ENV1,ETS5 环境影响评价 ESS1,ETS6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环境管理学 ESS1,ESS2 环境法学 ENV1,ENV2,ESS1,ESS2,ESS3 环境经济学 ENV1,EES2,EES3 环境规划学 ESS1,ESS2,ENV2,ESS4 规范强调 各高校制定的课程体系中,本规范规定的12门核心课程不少于2/3(8门),本专业知识领域不得空缺。

30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课程实验 实习与见习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①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②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信息实验、环境物理实验等。 ③专业实验不得少于5个学分。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实习与见习 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教学、科研与专业特色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鼓励本科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

31 环境科学的人才能力培养方式 环境科学学生能力培养的特征: 在解决环境问题时能够系统学习其他学科关键知识的能力;
能够集成知识,进行定量、半定量综合分析的能力。 环境科学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途径: 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如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环境质量标准; 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环境问题发生的多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社会)做出全面、准确的定性描述; 系统集成方法的能力,能够从相关学科发现和吸取关键的知识和方法,对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做半定量、定量的描述; 将基础科学研究和社会决策相结合的能力。

32 环境科学专业基本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实验条件 教学经费 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及学科带头人
专业教师数量不少于10名、独立承担专业基础课和80%以上的专业课 ;主要专业课程1/3以上由高级职称教师讲授 35岁以下授课教师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实验条件 专业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5.0m2(按学生数最多的年级核算)。专业 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每组学生数≤4人;演示实验每组学生数≤12人。 教学经费 每年的正常教学经费一般不少于学生学费收入的20%。

33 附录1: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体系描述 (1)描述各知识领域的内涵 (2)描述知识领域的各核心知识单元和主要选修知识单元
(3)规定核心知识单元的最少修习学时和核心知识点,作为核心知识单元学习的最低要求 (4)明确各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求,各学校参照执行

34 附录2:环境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描述 (1)核心课程基本概况 (2)先导课程要求 (3)最少学时数 (4)教学大纲 (5)涵盖知识单元
1、环境学 2、生态学 3、环境化学 4、环境生物学 5、环境地学 6、环境工程学 7、环境监测学 8、环境影响评价 9、环境管理学 10、环境法学 11、环境经济学 12、环境规划学 (1)核心课程基本概况 (2)先导课程要求 (3)最少学时数 (4)教学大纲 (5)涵盖知识单元 (6)课程说明

35 几点看法与建议 中国环境问题具有独特性,环境科学具有率先突破的机遇;同时,环境问题的日趋复杂与严重,给环境科学与技术的需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比较传统学科的纯粹体系,环境科学所面对的复杂体系,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 当前,环境科学的战略重点应加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环境科学方法学体系的建设 为实现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推进“环境科学专业规范”与“环境科学专业评估”的工作。

36 谢 谢!


Download ppt "环境科学专业: 现状、战略与规范 张远航 2010年9月18日 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济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