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湄湖英语论坛 Mei Hu English Foru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湄湖英语论坛 Mei Hu English Foru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湄湖英语论坛 Mei Hu English Forum
第一讲:超验主义思想与 美国浪漫主义学 主讲人:刘永杰(博士)

2 超验主义思想与 美国浪漫主义学 主讲: 刘永杰(博士)

3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4 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超验:超越经验,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 兴起时间地点:19世纪30年代 ,新英格兰 实质: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 代表人物: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 重要著作:《论自然》(Nature) ;《论超灵》 (Over-Soul) 、《自助》 (Self-Reliance)

5 超验 : 德文 transzendent 在康德的哲学中,同“内在”相对,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非人的认识能力可以达到。感觉之外的物质世界“自在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感觉;但是人们通过感觉只能认识到它的现象而不可能是其本体。 超验主义一词“transcendentalism”来源于拉丁动词“transcend ere”,意为“超越界限”。超验主义被定义为人通过知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知觉的力量,相信人们可以通过感官认知外部世界。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精神的象征。精神高于物质,且无处不在。它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才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相信你自己”(爱默生语)是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爱默生的观点为抒发个性、主张自由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6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 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7 超验主义兴起的原因(1) : 18世纪的西方世界,人们趋向于理性思维,认为自然世界是建立在实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钟摆总在左右摆动着,一个极端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有另一个极端的出现。所以,一种更为浪漫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不那么理智,更注重内在洞察力,更感性的思维方法。

8 超验主义兴起的原因(2) : 在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后的30年,一群以新英格兰人为主的学者,教士试图为美国赢得文学的独立。他们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从新柏拉图主义,从德国理想主义哲学,从东方神秘主义,从印度,佛教经典,从中国的孔子,孟子中汲取思想源泉,形成了美国超验主义或称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或称美国的文艺复兴 。

9 超验主义兴起的原因(3) : 到了50年代,随着工业化引起的种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作家们敏锐地感受到民主制的弊病。

10 超验主义兴起的原因(4) : 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为了据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派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祟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对美国作家产生不小的影响。

11 加尔文教派观点 加尔文教格外重视先定论。认为上帝万能,对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先知先决,包括对每一生命的诞生方式。有些人能得到拯救,有些人则罚下地狱,上帝早就知道,早就作出了决定。 加尔文教徒不承认教会从属于国家,不承认任何政府(国王、国会和城市地方行政官员)有权制定有关宗教的法律。

12 康德先验论 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 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 心主义先验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 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 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 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 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 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 于经验而存在的。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 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 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 主观自生的。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13 超验主义思想内核有三个: 灵魂或圣灵 ——圣灵是全能的,无所不在的。 “个人” ——“个人”是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 ,强调个人的重要性。
象征 ——自然万物是圣灵的体现和象征。

14 超验主义思想第一个内核:圣灵 超验主义者认为灵魂或圣灵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元素。圣灵是全能的,无所不在的。万物来自于圣灵,归属于圣灵。于是,超验主义者们代表了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这显然是对18世纪牛顿学说的反抗。18世纪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也是对美国的资本化,机械化的反抗,对美国在世界事务中领跑而忽略精神富足的反抗。

15 超验主义思想第二个内核:个人 社会的更新进步只有通过个人的更新进步才能得以实现。如果人依靠自己,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他可以变的更好甚至完美。正象爱默生所说,“人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可能性是无止境的”,“每个人的灵魂都居住在上帝的灵魂中”。在爱默生看来,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只是比上帝差一点点。无处不在的有灵的上帝通过在人的灵魂中“起作用”而使人变的神圣,圣洁。人的完美,自我教养,自我提高,而不是对财富的追求是超验主义者第一关心的。他们一直告诫人们要依靠自己得到精神世界的完美。个人因与圣灵的相交而变的神圣。至此,超验主义又代表了一种新的看待人的方式。每个人应该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他们的,这个世界为他而存在,他应该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每个人应该理解,他通过塑造他的世界而塑造了自己,通过塑造自己而塑造了这个世界。所以,爱默生说,“要知道世界为你而存在,因此建立你自己的世界”,“相信自己”,“塑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这个世界是你的。这就是爱默生的希望:人能够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最好的人。这又是对加尔文主义的一种反抗,加尔文主义认为人虽然有上帝赐予的自由意志,但并非象上帝一样完全而全面,上帝的预知和预定超越了人类有限的自由。人是邪恶的,有原罪的,而且上帝的仁慈和恩宠是人得救的唯一途径。这也是对资本主义大发展中人类失去人性的反抗,工业化把人类变成了非人类,人失去了个性变的有序统一。超验主义者们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通过重申个人的重要性唤醒人们重获个性,希望人重新鲜活起来。

16 超验主义思想第三个内核:象征 对于超验主义者们来说,自然不再单纯是物质的,宇宙是由自然和圣灵组成的。他们认为自然是最纯洁的,对人的道德有最神圣的影响,他们提倡直接用内心的洞察力去感知这位有灵的无所不在的上帝。在自然中,他们感到完全与外在世界融合了,完全沉浸在自然中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灵魂超越了身体的物质界限而分享了上帝的无所不知。也就是说,灵魂完全超越了个体的有限成为上帝的一部分。爱默生认为上帝的圣灵无处不在,不仅在人的灵魂中,也贯穿在自然中。

17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1):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也跟宇宙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呢?为什么不能有一种凭直觉而不是依靠传统的诗歌与哲学?为什么不能有一种不是依据他们的历史传统而是直接启示我们的宗教呢?”(Why should not we also enjoy an original relation to the universe? Why should not we have a poetry and philosophy of insight and not of tradition, and a religion by revelation to us, and not the history of theirs?)。这实际上是在宣布一种独立精神。

18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2): “每个人自身的状貌便是对他提出的疑难所做的形象的答复。”(Every man’s condition is a solution in hieroglyphic to those inquires he would put.),这句话给他的观点“人是自己的神”做了恰当的注解。以独立的、全新的眼光看待自然界。

19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3): 爱默生从哲学角度考虑,认为宇宙由自然界和精神组成(Philosophically considered, 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Nature and the Soul.) ,并且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

20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4): 大自然具有丰富意蕴。爱默生眼中的自然都是人的精神化身,欢乐的自然呈现着欢乐,哀愁的自然则又显得哀愁。“为了寻得孤身独处,人有必要走出书斋,退出社会,回归自然。”(To go into solitude, a man needs to retire as much from his chamber as from society.)。

21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5): 他主张修心养性,只有在孤身独处时人的各种内在天赋才可得到充分发展。同时爱默生又写到“自然界即外界多种事物给予的完整的印象”(the integrity of impression made by manifold nature objects.)。表明爱默生视大千世界为一有机整体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他主张人应回到原始物质状态去,单纯地观察世界。

22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6): “我站在空地上,头沐浴在和煦的空气里,仰望着无垠的太空,小我的一切都消失了,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本身不复存在;我洞察一切;上帝的精气在我周身循环;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Standing on the bare ground, my head bathed by the blithe air and uplifted into infinite space, all mean egotism vanishes. I become a transparent eyeball; I am nothing; I see all; the currents of the Universal Being circulate through me; I am part or particle of God.)。这是表明爱默生超验主义观的名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这是爱默生浪漫主义思想的主体,也是《论自然》一文的钥匙。

23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7): “大自然永远带着精神的色彩”(Nature always wears the colors of the spirit.),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物(Nature is the symbol of spirit.)。他主张发挥人的超验作用。在他看来,精神渗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为精神之象征。世界万物有其表状,也有其内涵(particular natural facts are symbols of particular spiritual facts)。

24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8): 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他称之为上帝或超灵(the Over Soul)。超灵为人所共用,每个人的思想都存在于超灵中,人以直觉观能同他交流。

25 《论自然》超验主义思想节选(9): 爱默生赞美人的发展潜力无限,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提出“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信、自尊、自助”。人有神性,只要潜心修养,洁身自好,便可成为完人;而个人的完善则是世界进步的基础。

26 爱默生 超验主义的思想根源(1): 家庭——在著名的波士顿第一教堂作自由派牧师的父亲和在其少年时代鼓励他写诗,大胆、激进、而充满活力的姑母都成为爱默生孕育思想的坚实后盾。青年的爱默生就独立于“公认的真理”和“至高的权威”之外,挑战长辈们的信仰,并敢于用那颗好奇、不安之心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强烈的反叛性格。在其父亲去世后,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的岁月里,兄弟间互相帮助、亲密无间的关系,成为他精神生活的源泉。他辞去牧师职位的惊人之举正是他个性独立和自由精神的突出体现。

27 爱默生超验主义的思想根源(2): 历史环境 ——随着美国拓荒者的持续开发,西部地区已成为挑战东部和南部政治上盟主地位的重要力量。到了19世纪40年代,“普通人”的时代已经到来,杰弗逊“自然贵族”的概念已被“所有白人都平等,都享有政治领导权”的平等主义所代替。随着美国进入工业、城市社会以及当时文化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起源于欧洲的浪漫主义在19世纪的早期传播到美国。由于其价值观念和个性主张适合于旧的革命传统以及新拓荒者的平等主义,便很快在新英格兰扎下了根。爱默生思想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拍打着东海岸的德国与英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思潮,新英格兰清教徒清心寡欲的理想主义与当时在英国盛行的较为放纵的德国理想主义结合,在美国掀起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高潮。

28 爱默生超验主义的思想根源(3): 新柏拉图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某些东方神秘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 :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29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 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30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前期)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31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后期)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麦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32 美国浪漫主义主题: 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
美国浪漫主义所倡导的重视个人、追求自立的思想(与当时依然浓重的宗教感情和宿命思想针锋相对)。 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国浪漫主义具有鲜明的美国特点。

33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 在思想上,北美早期移民受清教主义传统影响,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为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土壤和范式;
在政治上,自由和民主制度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政治保障.此外,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部开拓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创作素材和表现舞台,为其产生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物质基础.同时,美国方式也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美国民族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

34 实质:对古典主义的反动 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 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造物的表现 浪漫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古典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 浪漫主义强调自由、个性、个体,古典主义强调服从、共性、整体


Download ppt "湄湖英语论坛 Mei Hu English Foru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