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臺中教育大學 謝寶梅 江志正 呂錘卿 張淑芳 曾榮華 102年1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臺中教育大學 謝寶梅 江志正 呂錘卿 張淑芳 曾榮華 102年1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臺中教育大學 謝寶梅 江志正 呂錘卿 張淑芳 曾榮華 102年1月
教學觀察- 評鑑指標、參考 檢核重點及示例 臺中教育大學 謝寶梅 江志正 呂錘卿 張淑芳 曾榮華 102年1月

2 教學觀察: 教師教學的情形-檢核項目 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之對應: A-4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習成效 B-1 建立有助於學生的班 級常規 B-2 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 氣氛 教 師 教 學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其他 班級經營

3 1.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1 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1-2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1-3 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1-4 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1-5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 價值觀 1-6 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1-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4 1-1 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老師教學時,能夠提列教學目標並說明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一開始便能掌握學習要點。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說明:上課一開始,教師經由口頭、條列授課大綱、呈現組織架構圖、寫出教學目標或待答問題…等方式,明白告訴學生這堂課預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重點。 2.教師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及重點,有助於引導其學習專注。 老師教學時,能夠提列教學目標並說明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一開始便能掌握學習要點。

5 1-1 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觀察重點
1.老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即能利用板書、投影片、口述、學習單之填寫、或讓學生回答討論等方式,對學生提示該堂課的學習目標。 2.老師在上課時,進行任何一個小單元的教學,都會在剛開始進行教學時,運用適當方法提示該段教學的重點。 觀察實例 上國文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第十四課,單元主題是再別康橋。 自然課說明完實驗流程之後,再將步驟列舉提醒學生掌握。 5

6 1-2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1.有組織:指依照由易到難、由近而遠、由淺至深…等原則來組織教學內容。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2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1.有組織:指依照由易到難、由近而遠、由淺至深…等原則來組織教學內容。 2.條理:能以提綱挈領方式,循序漸進提示教材內容重點。 3.呈現方式:以語言、文字或圖表…等呈現。 老師教學時,能把握由簡單到複雜、由近到遠等原則,以循序漸進,一個概念一個概念的方式來呈現教材。

7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2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觀察重點 1.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會從簡單的概念先呈現,再呈現複雜的概念。 2.老師在教學時,會運用教過的簡單概念,綜合成複雜概念。 觀察實例 老師先教導單字及片語,然後再運用這些單字及片語進行句型的說明與應用。 老師先教導數學相似形的概念與三角函數的性質,然後再運用這些概念及性質進行三角測量的說明與應用。

8 1-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1.教導概念,要清楚呈現概念的重要屬性(或特徵、條件),並進一步舉正例和反例,幫助學生掌握該概念。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1.教導概念,要清楚呈現概念的重要屬性(或特徵、條件),並進一步舉正例和反例,幫助學生掌握該概念。 2.教導原則,要清楚解說原則的由來,並進一步多方舉例作練習。 3.教導技能,要以條列呈現步驟,清楚示範每個步驟如何進行,並提供練習或實作以精熟學習內容。 老師於上課時能清楚說明教材內容重點,並解答學生疑惑。

9 1-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2.能針對學生問題清楚說明。 觀察重點 老師上課時:1.能清楚講解教材內容重點。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觀察重點 老師上課時:1.能清楚講解教材內容重點。 2.能針對學生問題清楚說明。 觀察實例 上生物課『化石演化』,教師清楚地說明化石的定義,並介紹化石相關概念,如活化石、化石系列等。

10 1.實作或練習:包括紙筆、口語或是操作性、重覆性或延伸性學習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得以精熟學習內容。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4 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1.實作或練習:包括紙筆、口語或是操作性、重覆性或延伸性學習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得以精熟學習內容。 2.教師在提供學生實作或練習時,可透過個別、小組或全班…等方式進行。 老師在某階段的教學後,安排作業活動,提供學生實作或練習,協助學生瞭解並熟練學習內容。

11 1-4 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觀察重點 1.每一單元或概念講授完後,老師會在課堂中,提供應用此概念的練習活動。2.每一教學單元或教學段落結束後,老師會分派作業,來幫助學生學習。 觀察實例 上國文課時,老師會在現代詩選單元講解鄭愁予的新詩「錯誤」後,讓學生仿作一首新詩。 上數學課三角測量時,老師會要求 運用三角測量去測得升旗台旗杆的 高度及校園建築物中的無障礙空間坡道的設計。

12 1-5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5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1.澄清:對於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能事先規劃於教學活動或在教學中發現時,給予澄清。 2.迷思概念:是指數學或自然科學學習時,容易錯誤的概念。 3.易錯誤的類型:是指語文學習、數學運算、技能操作時,學生容易唸錯、寫錯、算錯、做錯的情形。 4.價值觀:是指學習社會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生活領域時,學生容易產生偏差的觀念。

13 1-5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5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常發生的迷思概念、錯誤類型加以澄清,或引導討論和建立價值觀。 觀察重點 1.在學生容易發生的迷思概念的學習內容,老師利用表格及圖形等不同的表。2. 引導學生談日常生活經驗,以了解其迷思概念。3. 應用概念改變教學—引發動機、認知衝突(區別)、替換(改變原有概念)、概念統整 觀察實例 上自然科學時,老師以鐵釘生鏽的金屬氧化現象為題,引發學生的迷思概念—可能說出: 本質不變的物理變化、氧化後的物質會消失。而後經由概念改變教學,引討學生真正理解。

14 1.設計教學情境:指教師運用佈題、發問、製造兩難情境或是利用學生觀點差異比較、預測答案等方式,引導啟發學生思考。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6 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1.設計教學情境:指教師運用佈題、發問、製造兩難情境或是利用學生觀點差異比較、預測答案等方式,引導啟發學生思考。 2.思考與討論:是指經過引導後,學生參與討論的行為,包括師生討論、小組討論…等。 老師能設計學習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學習內容,並促進同儕之間的討論。

15 觀察重點 1.老師能設計與主題有關的情境。 2.該情境可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6 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觀察重點 1.老師能設計與主題有關的情境。 2.該情境可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 觀察實例 在「環境與生活」的教學單元中,以自然環境破壞的影片引發學生討論環境問題,形成新的社會認知及對規範的認同。

16 1-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1.適時:包含學生學習完一部份重點後,或在一堂課結束前。 2.歸納方式:可由教師自行或引導學生歸納學習的重點。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1.適時:包含學生學習完一部份重點後,或在一堂課結束前。 2.歸納方式:可由教師自行或引導學生歸納學習的重點。 3.為幫助學生學習,建議於課堂中因應學習重點做歸納,結束前也可由教師複習,或引導學生總結該堂課的重點內容。 老師在每節課的過程中或結束前,能適時將該節或該段落的教學內容加以摘要,並總結學習要點,幫助學生學習完整概念。

17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觀察重點 1.每一章節或教學過程中的段落結束時,老師能運用各種方式,例如在黑板(以板書方式)或以口頭問答方式等,進行重點歸納。2.在一節課結束前,老師能運用各種方法,總結該節課的學習要點。 觀察實例 上英語課指導發音,老師列舉了許多英文單字最後一個字母為有聲子音,其後+ed,音都讀成【d】,老師最後歸納,除了最後一個字母是d之外的其他有聲子音,其後+ed,音都讀成【d】 。 歸納各種三角測量的實際運用及作法。

18 1-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在「三角測量」的教學單元中, 討論臺北101大樓及埃及古金字塔 的高度。在實際實做討論的過程中,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1-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觀察實例 歸納各種三角測量的實際運用及作法。 在「三角測量」的教學單元中, 討論臺北101大樓及埃及古金字塔 的高度。在實際實做討論的過程中, 引導學生討論測量建築的高度有哪些方式

19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教師能透過示範操作實驗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輪軸,並觀察輪軸的傳動方式。
觀察記錄示例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教師能透過示範操作實驗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輪軸,並觀察輪軸的傳動方式。 提供實驗讓學生熟悉學習內容。 實驗結果由學生紀錄結果共同思考與討論歸納學習重點。 觀察結果:優良 (小六-自然-槓桿的運用) 1-1 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1-2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1-3 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1-4 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1-5 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1-6 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1-7 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20 2.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1 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2-2 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2-3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2-4 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2-5 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2-6 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2-7 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2-8 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21 2-1 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1.引發學習動機:是指課堂教學實施之初,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1 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1.引發學習動機:是指課堂教學實施之初,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2.維持學習動機: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技巧使學生持續參與學習。 老師在教學初始時,能引起學生好奇、探索、控制、嘗試等內發性的行為動機;在後續的教學過程中,能提供相關的教材或活動,吸引其專注於學習活動。

22 2-1 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觀察重點 1.老師開始上課之初,能選擇和學生生活相關或有興趣的觀念或例子,作為切入主題的起點。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1 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觀察重點 1.老師開始上課之初,能選擇和學生生活相關或有興趣的觀念或例子,作為切入主題的起點。 2.教師能設計安排足以維持學生注意力的事物或學習活動。 觀察實例 老師問學生:「最近大家流行養什麼寵物?小狗?貓咪?黃金鼠?為什麼?」然後引進上課主題「滅鼠週---談公共衛生」

23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2 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1.善於:因應學科教材特性與學生學習風格設計相符合的教學活動。 2.變化教學活動或方法:係指教學活動或方法並非採取單一的講述方式,而是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穿插講述、發問、討論、練習、小組討論、實驗或成果發表…等不同的教學活動,以促進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參與學習。 老師能配合教學內容、場地與學生需要等,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例如:講演、練習、討論、演示等,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24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2 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觀察重點 1.教案設計所選擇之教學方法,能考量學生學習的需要。2.教學過程所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例如:講演、練習、討論、演示等,確實能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 觀察實例 上物理課時,老師先以「影片欣賞教學」讓學生觀賞瓜熟落地的片段,再運用「討論教學法」讓學生針對這一段影片討論學生所發現的,接著使用「發表教學法」讓學生進行發表,最後運用「講述教學法」介紹並引導出『地心引力』的概念。

25 2-3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1.學習策略:包括一般性學習策略與特定領域學習策略兩種。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3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1.學習策略:包括一般性學習策略與特定領域學習策略兩種。 2.一般性學習策略:係指不限定於某一學科領域,皆可適用的學習策略。如:複述、組織、心像、意義化、注意力集中、找重點、學習監控與調整…等。 3.特定領域學習策略:係指閱讀、寫作、數學、自然、社會、藝術等學習領域,各有其獨特適用的學習策略。例如閱讀的「閱讀理解策略」、寫作的「計畫策略」、數學的「解題策略」…等。

26 2-3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教學過程中,視教學內容及情境,將摘要、摘錄重點、記頌、運用時間….等學習策略等指導學生。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3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教學過程中,視教學內容及情境,將摘要、摘錄重點、記頌、運用時間….等學習策略等指導學生。 觀察重點 教師教學過程中所指導學生的各項學習策略 觀察實例 1. 上自然課時,指導學生將學習內容用概念圖的方式繪製。2. 上數學課時,要求學生將不同的解題方法,筆記之後說出其差異。

27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4 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1.轉換與銜接:指教師在變化不同的教學活動時,每一教學活動間的轉換具有關聯性。例如:從教師講述活動轉換為小組實驗,或是從小組實驗再轉換為教師總結實驗結果的過程。 2.順暢進行:指不同教學活動的改變過程是流暢且迅速的。 一節課之教學過程中,有數個活動,其間轉換銜接順暢,有助於提升教學效果。

28 2-4 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觀察重點 教師教學過程中說明幾個學習活動、預告活動結束、清楚指示活動規則….等 觀察實例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4 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觀察重點 教師教學過程中說明幾個學習活動、預告活動結束、清楚指示活動規則….等 觀察實例 1. 上社會課時,分組活動結束前,老師預告討論活動即將結束,並決定報告小組同學。2. 上自然課時,將探究問題的注意事項列舉並說明清楚。

29 2-5 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1.掌握時間分配:不同教學/學習活動有不同的時間安排,老師要能適時掌握,避免影響教學進度。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5 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1.掌握時間分配:不同教學/學習活動有不同的時間安排,老師要能適時掌握,避免影響教學進度。 2.掌握教學節奏:是指教材呈現速度的快慢,能視教材性質作調整。當學習內容涉及重要概念、原則、技能步驟的理解時,教師呈現速度要慢,以便新的概念能深入腦海;當進行精熟練習時,其速度可較緊湊。因此,整堂課的學習活動快慢有序,有如一首音樂的節奏安排。

30 2-5 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老師在教學活動的進行,能考量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需求及反應,彈性地分配時間並維持流暢的教學節奏。 觀察重點 1.教師能以活動性質與學生學習需要,分配各個教學活動時間。2.老師對於教學能夠依據實際狀況,掌握教學節奏以維持教學的流暢性。 觀察實例 上課五分鐘後,數學老師以十五分鐘進行公式說明及例題演示,花費三分鐘在黑板上抄寫二個題目,分配十五分鐘給學生練習,以最後的七分鐘檢討,有80%的學生二題全對。

31 發問技巧:指教師設計由淺而深的不同類型問題;發問後能有適當的待答時間,並能繼續延伸;聽答後歸納整理…等技巧。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6 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發問技巧:指教師設計由淺而深的不同類型問題;發問後能有適當的待答時間,並能繼續延伸;聽答後歸納整理…等技巧。 老師能依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程度,由淺而深的設計問題,藉由不同程度的問題,例如: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層次,啟發學生思考。

32 2-6 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觀察重點 1.老師在教學設計時,能預先準備不同層次的問題。 2.老師在教學時,能提出基礎的知識、理解性問題。 3.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再逐步提出較高層次的應用、分析和評價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觀察實例 上物理課「摩擦力」的單元時,以推動拋錨的汽車為例,提問為什麼汽車開始運動前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推動,但一經推動後,則不必太費力即可保持汽車運動?之後,再提出有關摩擦力的相關問題,例如:什麼是靜摩擦力?什麼是動摩擦力?

33 2-7 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1.有助於學生學習:是指教學媒材呈現應以學生認知為優先考量,包括大小適中、符合需求、內容正確。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7 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1.有助於學生學習:是指教學媒材呈現應以學生認知為優先考量,包括大小適中、符合需求、內容正確。 2.教學媒材:包含電腦網路和教學媒體(剪報、圖片、影片、教具、模型、補充材料…等)。 3.教學媒材的使用須能協助學生學習。因此,應依教材內容選擇適切媒材,並盡量以多元互動方式進行。

34 2-7 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教師能考慮教材的性質、學生能力、學習風格以及學習場地的條件等,應用各種教學媒體或網路資源。(運用教學科技)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在教案設計中,配合教學場地、教材與活動需要,預先規劃教學媒體或網路資源。2.老師能配合教學活動的進行,選用教學媒體或網路資源。 觀察實例 1.老師在教導四則運算的基本概念時,選用一些四則運算的卡片展示配合進行。 2.老師在教導「劉銘傳治理臺灣」這個單元時,能上網選播一些相關的教學影帶輔助教學。

35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8 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1.教學活動:教師不能只採單一教學模式,而應配合學生個別差異,採用不同的教學活動,例如個別指導、分組教學、合作學習、延伸學習…等。 2.本項重點係考量學生個別差異擬定教學計畫,強調教學中的落實。 老師能於必要時,依據學生個別差異,調整教學內容與步調,協助學生有效學習。

36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2-8 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察覺學生個別差異的狀況。2.必要時採取適當作法,協助學生學習,例如調整上課內容、課後輔導、安排小老師,或是提供個別化的學習機會。 觀察實例 老師原本要進行國一上學期數學科線性代數運算,不過經過一個小測驗後,老師發現全班有一半以上對於運用數學四則運算的解題能力有問題,於是老師決定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複習四則運算。

37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觀察記錄示例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能自我設計教學簡報,清楚呈現課程內容。 運用電子白板互動功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2-1 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2-2 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2-3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2-4 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2-5 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2-6 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2-7 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2-8 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能自我設計教學簡報,清楚呈現課程內容。 運用電子白板互動功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答技巧有改進空間,能給於學生待答時間。 分組個別差異安排,應該考量異質性,避免分組同質性太高。 上下課時間掌握精準。 觀察結果:普通 (小六自然-水溶液的酸鹼性)

38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3-1 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3-2 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3-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3-4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39 3-1 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1.板書:指教師在黑板上書寫的文字、符號、圖形等。
2.正確工整:包括文字、符號、圖形等,須使用正確;字的大小適中、不潦草,並讓學生清楚易讀。 3.有條理:在黑板書寫的位置,要讓全班學生看得到,出現時有順序性,如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等,或能適時標記重點。 4.使用板書時,應考慮不同教育階段的需求,並強調板書的目的在於輔助教學。

40 3-1 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老師在板書時,位置適當、字體正確工整,而且字體大小足以讓最後一排學生容易看清楚。
觀察重點 1.老師板書時,字體工整不會潦草凌亂。 2.老師板書時,字體正確無錯別字。 3.老師板書時,字體大小適中,教室後面及兩旁的學生都看得清楚。 4.老師板書位置適中,教室後面及兩旁的學生都看得清楚。 觀察實例 數學課上幾何證明課時,老師將作圖與證明步驟,以工整的字體,清楚的將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寫下來。 最後一排的學生,能輕易的按照黑板的題目做練習。

41 3-2 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1.口語清晰:指說話時注意速度、咬字、語調、句讀、口頭禪…等。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3-2 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1.口語清晰:指說話時注意速度、咬字、語調、句讀、口頭禪…等。 2.音量適中:指聲音大小讓所有學生都可以聽到,並能運用音量變化,提醒學生注意學習內容。 老師上課時,音量足夠說話速度不會明顯太快或太慢,咬字清晰,沒有口頭禪或贅語,能讓教室內每一個學生都聽得清楚。

42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3-2 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觀察重點 1.老師說話全班學生都能聽到。2.老師說話速度不會明顯太快或太慢。每分鐘約 字。3.老師咬字清楚。4.老師說話沒有口頭禪或贅語。 觀察實例 上數學課時,老師說:「請同學把直尺和圓規準備在桌子上」,最後一排同學能聽清楚老師的指示,做出拿直尺和圓規的動作。

43 3-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1.肢體語言:包括眼神、姿態、表情、動作…等。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3-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1.肢體語言:包括眼神、姿態、表情、動作…等。 2.運用:肢體語言的使用,須能增進師生互動,協助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專注傾聽學生的問答,以愉悅的表情或手勢表達正向鼓勵,同時應避免過度使用肢體動作,造成學生分心。 教師教學過程中除了口語之外運用非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性。

44 3-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觀察重點 教師的臉部表情、手勢、走動等。 觀察實例 教師在學生提問時,表情專注表示興趣,並眼睛看著學生。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3-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觀察重點 教師的臉部表情、手勢、走動等。 觀察實例 教師在學生提問時,表情專注表示興趣,並眼睛看著學生。

45 3-4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1.教室走動: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走動巡視全班,目的在於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情形。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3-4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1.教室走動: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走動巡視全班,目的在於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情形。 2.眼神關照: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眼光能隨時掃瞄全班,以檢視學生專注情形。 3.教室走動或眼神關照,都是管理與溝通的重要方式。 老師上課時,不會只停留在講台上,會適度移動位置或透過眼神巡視顧及多數學生,增進溝通效果。

46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3-4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觀察重點 1.老師在教學時,能依教學需要變換位置。老師移動的方向和範圍,能顧及每位學生。2.老師沒有移動時,可以透過眼神巡視,關照多數學生。 觀察實例 實驗課或藝能課分組上課,老師在講解說明時,能巡視各組使不專心學生注意聽講。

47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字體端正,板書有條理,圖案指法清晰。 男生較有回應,女生較安靜,常只是微笑而已。
觀察記錄示例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字體端正,板書有條理,圖案指法清晰。 男生較有回應,女生較安靜,常只是微笑而已。 觀察結果:優良 (國中藝文-音樂) 3-1 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3-2 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3-3 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3-4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48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4-1 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4-2 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4-3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49 2.當發現學生仍未了解或多數錯誤時,需要及時重新講解或澄清。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4-1 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1.適時檢視: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能以集體/個別口頭問答、上黑板練習、座位上習作、小組實作、口頭報告等不同方式,及時檢核學生是否了解與學會預定的學習內容。 2.當發現學生仍未了解或多數錯誤時,需要及時重新講解或澄清。

50 4-1 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老師在教學時,能透過評量敏感察覺學生學習情形,以作為學生學習相關判斷的依據。 觀察重點 1.老師能在重要概念教學時,透過評量適時檢視學生學習表現,以決定是否進行後續概念教學。2.老師能在次要概念或相關概念教學時,透過觀察、口語問答等評量方式,確定是否需要實施個別輔導等補救教學。 觀察實例 解聯立方程式時,教師觀察到部份學生無法完全理解,所以適時提問一、二位學生,然後根據學生理解困難處,重新教一次,然後再次透過問答確定那些學生可以清楚掌握解題步驟。

51 4-2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1.評量結果:指A-7-2選擇評量工具施測後的結果。
2.適時進行補救教學:補救教學的介入方式有三種 (1)第一種為即時性的補救教學,於課堂中進行;透過形成性評量(隨堂測驗、定期評量…等),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及診斷學習困難,並於課堂上進行即時性的補救教學。 (2)第二種為課後抽離式的補救進行;是對於弱勢且學習成就已有相當程度落後之學生,採抽離班級的方式進行補救教學。 (3)第三種特教學生的補救教學:則為特殊教育之學生學習,有賴特殊教育介入輔導。

52 4-2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老師根據評量的資料,因應個別差異的存在,對特殊需要的學生採取補救教學或加深加廣的指導。 觀察重點 1.老師能根據評量結果,對學習緩慢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2.老師能根據評量結果,對學習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加深加廣的指導計畫。 觀察實例 上歷史課時,教師隨堂小考後互改考卷,發現學生錯誤很多,於是決定進行該單元之補救教學,說明學生較不清楚之處。

53 4-3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1.學習成果:是指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所學的概念與技能,或將學習到的價值觀實踐於生活中。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4-3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1.學習成果:是指學生能理解並運用所學的概念與技能,或將學習到的價值觀實踐於生活中。 2.預期學習目標:教師事前於教學設計時擬定的教學目標,即包含認知、情意與技能,並預估學生的學習表現。 3.建議於教學觀察前會談時,與教師討論訂定,如全班80%正確完成四則運算,並於教學觀察後回饋會談,請老師省思檢視是否達成。

54 4-3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是指學生課後能理解並運用所學的概念與技能,或將學習到的價值觀實踐於生活中,達成教師預估的學習表現。 觀察重點 1.老師能依據學習目標,採用評量方法與工具。2.老師能運用各種評量方法與工具,例如:口頭發問、學生提問,口試、自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作業練習、實際操作、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參觀訪問紀錄等彈性評量方式,以瞭解學生學習成效。 觀察實例 上完國文課朱自清的「背影」時,老師先詢問學生:「文章中有哪些部分描述父親對朱自清的關心行為?」然後再請每位同學寫一份報告作為該課的評量方式。

55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觀察結果:優良 評量方式以「觀察」、「分享」及「習作完成」,十分適合。
觀察記錄示例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評量方式以「觀察」、「分享」及「習作完成」,十分適合。 觀察結果:優良 (小三-自然-大家來種菜) 4-1 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4-2 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4-3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56 實作練習與 討論 教師教學表現 的觀察記錄

57 5.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5-1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5-2 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5-3 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58 5-1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維持班級秩序所包含的面向包括: 1.消極層面:重在班級秩序的維持,不干擾教學,例如學生循規蹈矩,罕見不當行為。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5-1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維持班級秩序所包含的面向包括: 1.消極層面:重在班級秩序的維持,不干擾教學,例如學生循規蹈矩,罕見不當行為。 2.積極層面:是指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學生認真學習。

59 5-1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觀察重點 1.老師的教學未受到學生不當行為干擾。 2.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形。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5-1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觀察重點 1.老師的教學未受到學生不當行為干擾。 2.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形。 觀察實例 老師發現學生上課吃東西,於是走近學生提醒他將食物收起來,待學生收起食物後,引導全班繼續教學活動。

60 5-2 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1.增強:如立即讚美、加分、貼貼紙…等。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5-2 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1.增強:如立即讚美、加分、貼貼紙…等。 2.良好表現:指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行為舉止合於班級常規,例如學生主動回答…等。 老師能敏於覺察學生的良好行為,並適時予以增強,促使學生由外控的他律轉移到內發的自律。

61 5-2 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觀察重點 1.老師能隨時掌握班級動態。 2.老師能針對具體行為,公正客觀地施予明確獎勵。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5-2 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觀察重點 1.老師能隨時掌握班級動態。 2.老師能針對具體行為,公正客觀地施予明確獎勵。 觀察實例 老師開始上課之後,說:「哇!第一組表現很好!」接著又說:「第三組也很棒!」「第一組坐得很好。」「第四組也很專心。」全班一共四組,小朋友更專心了。

62 5-3 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1.妥善處理:指處理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時,教師能及時有效處理,教學中斷時間越少越好。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5-3 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1.妥善處理:指處理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時,教師能及時有效處理,教學中斷時間越少越好。 2.不當行為:例如打瞌睡、偷吃東西、聊天、傳紙條、吵鬧、打架、走動、作弊、標籤化產生的負向行為…等。 3.偶發狀況:例如學生身體不適、臨時訪客…等。 老師能依據對於教學活動影響的程度,正確地判斷學生不當行為,而明快地決定處理的時機與方式。

63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5-3 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觀察重點 1.老師能正確而迅速地發覺學生的不當行為。 2.老師能運用各種彈性的方法處理各種不當行為,促使學生重新回到學習活動中。 觀察實例 老師發現兩位大聲交談的學生,立刻以關注的眼神提醒他們停止交談。

64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遲到學生偏多 教學進行時,秩序良好 能引導遲到學生改進的方式
觀察記錄示例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遲到學生偏多 教學進行時,秩序良好 能引導遲到學生改進的方式 能及時提醒後面學生分心的現象 使用正增強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良好行為 觀察結果:普通 (小三健體-平衡木 ) 5-1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5-2 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5-3 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65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1 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6-2 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6-3 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6-4 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66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1 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專注於學習:例如專心聽講、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完成交代任務、主動回答或提問…等。

67 6-1 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觀察重點 學生是否跟隨著教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任務 教師與學生之間問與答進行情形 觀察實例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1 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觀察重點 學生是否跟隨著教師的指示進行學習任務 教師與學生之間問與答進行情形 觀察實例 例如:當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第xx頁時,學生依指示專注閱讀指定內容 又如:學生會主動舉手提問

68 6-2 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1.布置或安排:包括教學情境、座位安排、硬體設施…等。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2 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1.布置或安排:包括教學情境、座位安排、硬體設施…等。 2.有助於學生學習:教學情境的佈置須與單元教學聯結,座位安排與硬體設施需配合教學方法與學生特性。

69 6-2 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觀察重點 座位安排、教室布置、硬體設備及被使用情形 觀察實例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2 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觀察重點 座位安排、教室布置、硬體設備及被使用情形 觀察實例 教師配合教導世界地理,在教室張貼世界地圖,並擺放地球儀。

70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3 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展現熱忱:係指教學前認真備課、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展現活力,且對學生抱持正向期待。

71 6-3 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觀察重點 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展現熱愛熱情,對知識的探究亦表現興趣。 上課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表現有所期待 觀察實例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3 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觀察重點 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展現熱愛熱情,對知識的探究亦表現興趣。 上課過程中,對學生學習表現有所期待 觀察實例 例如:上數學課時,教師表達:我相信你做得到… 我相信你的能力… 你一定可以表現得更好…

72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4 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公平對待:係指對於班上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且能公正客觀處理學生行為。

73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6-4 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觀察重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回答、實作等機會給每一位學生,點名時也能兼顧所有角落的學生,能妥善處理每一個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並一視同仁的給予鼓勵。 觀察實例 上數學課時,教師以合作學習法安排各組每一位學生分別上台解題,並為自己和小組獲得加分。

74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觀察結果:普通 學生學習認真,上課氣氛相當良好。
觀察記錄示例 6.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教師表現事實摘要敘述: 學生學習認真,上課氣氛相當良好。 師生互動極佳,可以感受到學生很喜歡跟老師討論。 觀察結果:普通 (小三自然-大家來種菜) 6-1 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6-2 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6-3 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6-4 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75 實作練習 與討論 教師班級經營 的觀察記錄

76 教師教學情形 優點 1.利用學生的舊經驗引起學習動機,上課活潑,學生非常喜歡這門課。
綜合評論示例 教師教學情形 優點 1.利用學生的舊經驗引起學習動機,上課活潑,學生非常喜歡這門課。 2.上課時聲音的音量非常清晰並且有條理,能引導學生發言,積極創造學生發言的機會。 3.常常在組間走動、運用觀察等技巧,讓學生專心努力學習。 待改善之處: 1.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加學習學習的動機和意願。 2.老師可能對教材較不熟悉,上課過程中感覺不流暢。

77 學生投入學習情形 正向表現 1.學生投入學習情形良好,有85%以上學生能專心聽講、參與活動、完成作業等。
綜合評論示例 學生投入學習情形 正向表現 1.學生投入學習情形良好,有85%以上學生能專心聽講、參與活動、完成作業等。 2.學生能參與合作學習活動,以小組方式討論並上台完成報告,討論情形相當熱烈。 負向表現 1.一位過動之學生較無法專注學習,出現干擾師生上課或小組報告之情形。 2.小組討論過程中,少數學生會較隨意的走動或丟垃圾。

78 實作練習 與討論 教師教學與 學生學習- 綜合評論

79 The End 新年快樂 事事如意 謝謝參與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臺中教育大學 謝寶梅 江志正 呂錘卿 張淑芳 曾榮華 102年1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