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0考纲解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10考纲解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0考纲解读

2 2010考纲解读 2010考纲解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现代文小阅读(论述类文本) 根据文体的特点确定备考的重点 论述文: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考查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鉴赏的成分不大,主要是信息阅读,考查的重点是理解分析能力,复习着力点应放在如何理解文章的内容上(学会检索信息、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理解含义、把握观点) 训练点:抓准论点、找准论据、断准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意。

4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3、明确要求,审题干 ①直接宣布新发现、新假想、新推测、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解题步骤 1.克服不良的解题习惯。  ①做选择题只看题目不看材料的浮躁心态。  ②不先阅读材料,直接看题目然后到文中找答案。 2.快速整体把握文章 ⑴抓关键语句,作简要勾画。善于抓住四种关键语句  ⑵按写作模式预测行文,逐段概括内容。 其结构模式一般是:简介对象(新发现、新观点)→逐一解说其内涵、特点、理论依据、研究过程等→评价、意义、运用。 ①直接宣布新发现、新假想、新推测、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 ②阐述或说明上述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体现论据或操作过程的句子。 ③对上述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 ④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结论句 3、明确要求,审题干

5 2009大现代文考查方向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3.分析与概括
文章的结构思路、要点中心、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手法

6 2009年大阅读的设题与答案: 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4分)
答: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     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19.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分) 答: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纯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     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引起下文     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答: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对比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7 2010现代文主观题的发展趋势 09与05-08年阅读相比较,会发现以下变化:
1、选文内容的变化。都是散文,但从关注人生感悟到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看树、造心、雪野里的精灵、敦煌、老屋),但都是同一人称,“我”。 2、18-19题,设题不再是前几年的“标准化”般的笼统问法,而是将问题具体化,一一问来,赋分点很清晰。 3、20题无变化。 4、尽管设问的方式不同,实际上还是在“理解”“概括”“欣赏”这三个维度上做文章。

8 历年天津高考大阅读题各题目比较 选择题部分:
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 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就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 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头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以蜜蜂造巢、蚂蚁造穴起兴,引出人类要塑造美好心灵的话题。 B.“心可以很硬”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 C.“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世界,包含品格、智慧、情操等在文中的意思是说人的精神决定的成就。 D.结尾以船喻心,以下水远航象征开启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灵可以使人直面困难,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 E.本文意象新奇、联想丰富、文笔灵动,是一篇优美的富有哲理的散文。

9 07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只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大生命。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E.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

10 09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将寂寥尘封的老屋呈现在读者面前。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其中“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一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 C.作者通过描写自家老屋的破败和友人新楼的豪华,表现了自己告别过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D.文章末尾通过写朋友的儿子不满意自家新楼,反映了当代青年不理解老一辈创业的艰辛,追求时髦的风气。E.本文运用插叙手法,辅以心理描写,呈现出时空交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的艺术特点。

11 通过选择题的分析,以及09年(20题)主观题,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思考:必须加强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复习,尤其是表现手法。 请看下面例题

12 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4分)  ⑸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 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 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 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 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⑹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 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 一样美丽动人。 

13 这篇散文富有诗意美、人情美,请结合五、六两段,就其表现手法方面的特色,作简要的赏析。(4分)
错误率极高,几乎都回答拟人、修辞,追究原因,将表现手法与修辞混淆。 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主要是衬托,以芦花衬托女子的美丽,以男子的粗犷、笨拙衬托女子的柔美、灵巧。

14 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具体包括什么?作用是什么?
明确:表现手法的主要类型有: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托物言志、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开门见山,联想想象等等。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15 表达方式有5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明确它具体的分类和作用:
2.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达方式有5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明确它具体的分类和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16 3.表现手法与修辞的区别 8种修辞:描绘类、结构类、表达类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17 07 18.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4分)(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16字)
主观题分析:概括类题型 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或启迪(8分) 春天看树:心灵得到净化 夏天看树:心情昂扬振奋秋天看树:得到自我完善 冬天看树:激励自己坚毅执着 (答案:26字)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6分)(第三段: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  第四段: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42字) 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4分)(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16字) 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4分) 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 迈着舞步的马 美丽的菩萨 童子嬉戏图 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 顶天立地的佛像 (41字) 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2分) 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28字) 分析:分值越来越少,相应书写量减少。从05-09的试卷来看,有一个清晰地发展轨迹,考察者有意识地希望学生从形象化语言提炼直白总结性语言(小标题式)四季读树、材料、方法成就心、雪野小花、灿烂敦煌、儿时嬉戏图。

18 概括型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区位(集中在一段,有时全文归纳) 第二步提取要点(原因) 第三步分点整合答案

19 赏析类 分析:仍保留赏析类,不过重点不是在赏析修辞的好处,而侧重于形象中寄予的情感。
18. 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3分) 把风拟人化,把感情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26字 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  来感染读者。 24字 07 19.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4分)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性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45字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 扬和自由的渴望。 34字 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4分) 分析:仍保留赏析类,不过重点不是在赏析修辞的好处,而侧重于形象中寄予的情感。

20 思考 做“赏析”这样的题分三步走:使用了什么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抒发了什么感情。 讲抒发感情这一步的时候,是否模糊,不细致?
散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发,所以要注意理解形象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而且要结合语境,从文章整体上理解。

21 理解型题(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05 20. 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1字   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4分) 两者强调我手造我心。前者说,造心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后者说,造心 应有正确的目标且严肃认真。 字   07 20.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6分) 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字   08  19.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4分) 用实物来记载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字 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 ……(1分) 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8字)

22 1. 哪些是文中重要句子? ①含义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 ②表现主题思想或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 ③内涵丰富语句,形象生动句子;
④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⑤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 ⑥难理解的比喻句(从喻体找本体) 1、起始句 2、衔接句 5、反问句 4、议论句 3、抒情句 6、引用句 7、比喻句 8、总结句

23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尝试一下对应法 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 ——————————— ———————————————— —————————————————————— ———————————— “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中的“兽类”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 ? “兽类”指野蛮庸俗。 这句话说明了 书籍的作用。

24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2005年全国卷三)《张家界》  14.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咨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指什么,张家界能够“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言外之意是什么。张家界是一处自然风景,能“问鼎” 诺贝尔奖,当然是说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了。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25 又如:(07北京卷)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却也可能是"诅咒",为什么?(4分)
答: 核心能力能给公司带来较为长久的竞争优势(即“福音”),如果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公司最终将因失去应变能力而失败(即“诅咒”)。

26 剥茧法 下面这句话包含哪几个方面的信息? 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可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压缩主干的方法由大到小依次筛选。 答案:包含三方面信息: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出现,(或者“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中生物发展的结果”) ②人类是一种特殊生物, ③特殊性指能改造和征服自然。

27 b.机器取代了手工操作;c.化学在农业的上应用。这三个是马克思做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
4.符号标志: 题目:如何理解“这正是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 这句话?(3分)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近代科学技术刚刚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时代。先是蒸汽机,而后是电力,作为人类驯服自然力的象征,刷新了生产力系统中基础性的动力部分;人类知识的结晶———机器,以它加工的精确和速度取代了灵巧而缓慢的手工操作;化学在农业上的初步应用促进了产量的成倍增长……这一切像魔力一样创造出庞大的财富,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革命家———科学崭露头角。这正是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 参考答案: a.蒸汽机、电力刷新了基础性的动力部分; b.机器取代了手工操作;c.化学在农业的上应用。这三个是马克思做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

28 布局谋篇题型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9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30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31 语言的复习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排比、夸张等)

32 平常阅读强化良好习惯方略 一、作阅读标志 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是没有什么好效果的。 1、作段落标志 2、作语言标志

33 词语方面 关联词语 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
借助这些关联词语,可以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这些词表示不能只限于前面或后面的意思,要追溯下文或上文的意思,“更”则表示意思的进一层 副词 “同时”“另外”“还”“也” 词语方面 表示顺序的词 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 举例性的词语 “例如”“如” 这些词语往往是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表明这些词的前面是观点,后面是例子 解说性的词语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 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 概括性的词语 “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

34 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
二、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 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 ①看问题。 ②看要求。 ③看分值。 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 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 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 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35 认真揣摩题干要求 三、精心组织答案 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
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或与有关的重要信息决定。 认真揣摩题干要求 找到信息,组合 选择合理表达

36 四、复查检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

37 坚持的基本法则 从原文中来 到原文中去


Download ppt "2010考纲解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