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隋代造船與航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隋代造船與航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隋代造船與航海

2 西元581年,北周外戚大貴族楊堅廢掉年僅9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自立為帝,國號隋,改元開皇,都長安。他就是隋文帝(西元581—604年在位)。

3 “五牙”大戰艦 隋文帝派大將楊素在永安(人複縣,今四川奉節白帝東)營建各種戰艦,最大的稱為“五牙”大戰艦,上有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設置六個拍竿,高50尺,可以拍擊敵船。可載士兵800人,旗幟加於上。

4   五 牙 戰 艦

5 黃 龍 船 其次是“黃龍船”,可載士兵百餘人。西元587年(開皇七年),隋疏浚了揚州境內的山陽瀆,以利舟師通過。

6 廣通渠(富民渠) 西元584年(開皇四年)隋文帝命宇文愷率水工開鑿了廣通渠(富民渠)引渭水自大興城(隋文帝所建新都,在長安舊城東南,今陝西西安)東到潼關長300餘里,漕運便利。至隋煬帝楊廣西元605年即位後,就三次下令開運河。

7 第一次: 第一次:西元605年(大業元年)開通濟渠和進一步開通邗溝,以作為游幸江都(今江蘇揚州)行駛龍舟之用。故又名“禦(御)河”。

8 通濟渠“水面闊四十步,通龍舟;兩岸為大道,種榆柳,自東都至江都二千餘里,樹蔭相交。每兩驛置一宮,為停頓之所,自京師(長安)至江都,離宮四十餘所”

9 第二次: 西元608年(煬帝大業四年)開鑿永濟渠,主要利用自然水道,從汜水縣(今河南滎陽)東北引黃河北連沁水、淇水,至臨清到天津會白河入海,又北通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全長2000餘里。

10 第三次: 西元61O年(煬帝大業六年),修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水入錢塘江。江南河即在舊有江南小河基礎上拓寬加深而成全長800餘里,寬十餘丈。大運河全部修成僅用短短六年,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11 大 運 河 大運河北起涿郡,南達杭州,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全長2700餘公里,修成後,“運漕商旅,往來不絕”(《通典·州郡典·河南府》),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直至後世仍有深遠的影響。

12 “七年冬,大會涿郡。分江淮南兵配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別以舟師濟滄海,舳艫數百里,並載軍糧。”(《通典·漕運》)船隻前後相接數百里,船運的聲勢何等浩大!

13 隋開大運河,過度地徵用民力 開通濟渠時,徵發河南、淮北民百餘萬。
開永濟渠時,“又發河北諸郡百餘萬眾……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婦人從役。”(《通典·漕運》) 修邗溝也徵發淮南十餘萬人。民工相繼于路,民怨沸騰。據《隋書·元弘嗣傳》:“大業初,煬帝潛有取遼東之意,遣弘嗣往東萊海口監選船。諸州役丁苦其捶楚(杖刑),官人督役,晝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無不生蛆,死者十三四。” 這一方面說明造船工匠、民工的苦難,也可知隋煬帝時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是隋的重要造船基地。

14 龍 舟 古代人認為龍是極為神聖的龐然大物,如能乘龍過海上九天就成神仙了。要過海,就得乘龍舟,我國歷代帝王都自命為真龍天子,他們要借助龍威來加強在民間的統治。他們在地上有巍峨華麗的宮殿,他們在水上就要住鳳閣龍舟。

15 隋煬帝造龍舟 隋煬帝窮奢極欲,不惜濫用民力。他多次徵發大批民工在江南採伐大木料大造龍舟和各種名目的船隻數萬艘。人民不堪苦役,死者十有四五。
第一次:大業元年(西元605年)三月下令開通濟渠,八月乘大龍舟巡遊江都。大業二年(西元606年)四月還洛陽。 第二次:大業六年(西元610年)三月游幸江都,次年二月禦龍舟,入通濟渠,至涿郡。 第三次: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七月游幸江都,至十四年(西元618年)被殺,隋亡。

16 隋 煬 帝 的 “大龍舟” 隋煬帝所乘龍舟體勢高大,計有四層,高45尺(隋尺折今29.51釐米),長200尺,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二層有120個房間。這些船都“飾以丹粉,裝以金碧珠翠,雕鏤奇麗”(杜寶《大業雜記》)。下層是內侍居住之所。

17 皇后乘坐的龍舟叫“翔螭〔Chī癡〕”,比皇帝的龍舟稍小一些,裝飾也極盡奢華。
隋 煬 帝 的 “大龍舟 皇后乘坐的龍舟叫“翔螭〔Chī癡〕”,比皇帝的龍舟稍小一些,裝飾也極盡奢華。

18 隋 煬 帝 的 “大龍舟” 船隊中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還有稱為漾彩、朱鳥、蒼螭、白虎、玄武、飛羽、青鳧、淩波、五樓、道場、玄壇、板漯〔tà踏〕、黃蔑等各種名號的大船數千艘。奴侍、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按品位分別乘坐。另有一部分船載帝後以下所有乘船人使用的物品。

19 隋 煬 帝 的 “大龍舟” 共用挽船士八萬餘人。其中挽煬帝龍舟的要幾百人,挽“漾彩”級以上船的有9000人。這9000人被稱為“殿腳”,都穿著錦繡衣服。

20 隋 煬 帝 的 “大龍舟” 十二衛士兵又乘船數千艘,都是自挽而行。船的名稱是平乘、青龍、艨艟、艚〔cáo曹〕■等。船隻航行時首尾相接200餘里,照耀川陸。騎兵夾岸護送,旌旗蔽野。所過州縣500裏內居民都要來“獻食”,多的一州要獻100抬。食物都是美味佳餚、水陸奇珍,後宮吃不完,出發時就挖坑埋棄。人民傾家蕩產,無法生活下去。

21 隋代造船能力之強,技術之高 在大業九年(西元613年)楊素之子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黎陽(今河南浚縣境)反隋,進圍東都時,大龍舟等都被燒毀。
大業十一年(西元615年)煬帝令再造龍舟等數千艘,規格要超過舊船。 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7月,江都龍舟已造成並送至東都洛陽。煬帝作詩留別宮人“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遂第三次巡遊江都。 大業十一年令造龍舟數千艘,只用一年就造成 。

22 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連 大龍舟高數層,船體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長度有限,這就要求把許多較小較短的木料連結起來。同時,船體的骨架與板之間,船體與上層建築物之間的連結技術要求很高,連結不好就不堅固,所以在龍舟的結構強度中,連結是極重要的。隋代大龍舟的連結方法是採用榫接結合鐵釘釘連。用鐵釘比用木釘、竹釘連結要堅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廣泛採用了這種先進的方法。

23

24 隋煬帝的軍事航海 公元588年,隋軍五十餘萬人,水陸並進,大舉攻陳。楊素統領的長江上游水軍,自永安發船,出三峽,順江而下,隋軍以四艘五牙戰艦衝擊敵陣,滅掉偏安江南的陳王朝。 隋代還有比五牙戰船次一等的黃龍船,可載戰士一百餘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戰船

25 煬帝三次遣臺灣 第一次:大業三年(西元607年)三 月,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 求訪異俗。何蠻同去,遂至 流求(臺灣),因島上居民
言語不通,僅帶回一名島民

26 第二次: 大業四年(西元608年)。煬帝再次遣朱寬往流求,招撫流求不從,取其布甲而還。

27 第三次 大業六年(西元610年)。煬帝複遣虎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今浙江金華)兵萬餘人,自義安郡(今廣東潮州)渡海,經澎湖列島,到臺灣。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多來軍中貿易,陳稜等率兵登岸,流求王渴刺兜遣兵拒戰,隋軍破其都邑,斬渴刺兜,俘萬餘人而還。

28 隋四次征高麗 隋時,高麗常派使臣朝貢,表面仍臣屬於隋。

29 第一次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西元598年),高麗國王高元結靺鞨〔mòhé墨合〕之眾萬餘,侵擾遼西,被隋軍擊退。
隋文帝以漢王楊諒、王世積並為行軍元帥,發水陸兵3O萬擊高麗,六月,漢王楊諒大軍出臨渝關(今山海關),因水深運輸受阻,軍中缺糧,又遇疾疫。周羅睺水軍自東萊橫渡黃海赴平壤,因遭風,船多飄沒。九月俱無功而還,軍士死者十之八九。 但高麗王高元也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罷兵,兩國恢復邦交。

30 第二次 煬帝大業六年(西元610年)開始大規模準備對高麗作戰。造車造船,集中軍隊於東萊和涿郡兩個水陸進攻基地。下令在山東“增置軍府,掃地為兵” ,全國陸軍不分遠近都要到涿郡集中。又徵調江淮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cuān汆〕手三萬人充當水軍北上。令全國富人出錢買戰馬,命河南、淮南、江南的人民造戎車五萬輛送到河北高陽(河北定縣),供載運衣甲帳幕之用。令元宏嗣在東萊海口督造戰船300艘以供水軍,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隻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船隊首尾千餘裏,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晝夜不絕,死者相枕于道,臭穢盈路,民怨鼎沸,天下騷動。

31 戰爭失敗 大業八年(西元612年)正月,煬帝誓師親征。兵分左右各十二軍,凡 人,號稱200萬。日遣一軍,相隔40里,連營漸進,40日發完,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亙960里,急趨平壤。渡過遼河,擊敗高麗兵,乘勝圍遼東城(遼寧遼陽)。 水路船艦首尾相接數百里,出師之盛亙古未有。來護兒率水軍登陸,進至距高麗都城平壤60裏的灞水,與高麗軍相遇,隋軍初勝,便冒險輕進,攻平壤,高麗以伏兵大敗隋軍,來護兒急撤軍,士兵生還者不過數千人,損失慘重,來護兒將殘軍退至海口不戰,以待陸軍。 煬帝見陸軍久圍遼東不下,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率軍繞道攻平壤,宇文述等軍渡過鴨綠江,高麗大臣乙支文德率軍迎戰,他見“隋軍士饑色,故欲疲之。每戰輒走,(宇文)述一日之中七戰皆捷” ,將士驕傲恃勝前進,至距平壤30裏的薩水(清川江),高麗軍乘隋軍半渡薩水之際,以優勢兵力戰勝隋軍,隋軍逃還遼東。355000人大軍渡江,生還者僅2700人。資儲器械損失難以計算。 來護兒聞宇文述大敗,自動從高麗撤兵回國。七月,煬帝被迫下詔班師。

32 第三次 大業九年(西元613年)正月,再征各地兵集涿郡,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四月,煬帝至遼東。遼東城久攻不下,煬帝聞大貴族楊玄感起兵攻打東都洛陽,大懼,立即班師,平亂。軍資器械堆積如山都棄而不顧。

33 第四次 大業十年(西元614年)二月,煬帝命百官再征高麗,數日,無敢言者。煬帝一意孤行,下詔征天下兵,發起第三次對高麗的戰爭。煬帝三月到涿郡。七月到遼西懷遠鎮督戰,此時,農民起事遍佈全國,所徵兵多不能按期到達,逃亡士兵很多。水師仍由來護兒率領。 這次因風險很大沒有走第一次對高麗作戰的橫渡黃海線路,而是走渤海、黃海沿岸線路,比較平穩。即從山東東萊出發後,縱渡渤海海峽,在遼東半島南端登陸攻打卑奢城(今遼寧大連市金縣大黑山外),擊破高麗守軍後乘勝直趨平壤。高麗因連年戰爭,困疲不堪,只得遣使乞降。煬帝遂班師,十月還至東都洛陽。

34 繁 榮 的 盛 唐 造 船 業

35 盛唐造船業的繁榮 唐朝(西元618—907年)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 它經歷了初年唐太宗(西元626—649年在位)的
勵精圖治,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安定局面,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到了唐玄宗(西元712—756 年在位)時,出現了“開元盛世”。唐朝進入全盛 時期。在農業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國家富 強,科學技術文化發展,對海外亞非各國的貿易 及其他各種性質的海外交往也加強了,促進了造 船和航海業的進一步發展。

36 唐朝多造船基地 如宣(今安徽宣城)、潤(今江蘇鎮江)、常(今江蘇常州)、蘇(今江蘇蘇州)、湖(今浙江湖州)、杭(今浙江杭州)、越(今浙江紹興)、台(今浙江臨海)、婺〔wù務〕(今浙江金華)、江(今江西九江)、洪(今江西南昌)、揚(今江蘇揚州)等地。 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廣州,東方沿海的登州(今山東煙臺)。 這些造船基地設有造船工廠,能造各種大小船隻、海船、戰艦等。

37 龐大的造船能力 貞觀十八年(西元644年)太宗以高麗不聽勿攻新羅諭告,決意興兵擊高麗。命洪、饒(今江西波陽)、江三州造船400艘以運軍糧。命張亮率兵四萬,戰艦500艘自萊州泛海取平壤 唐代肅宗、代宗時,理財家劉晏為諸道鹽鐵轉運使時,在揚子(江蘇儀征)設10個造船工廠,置專知官督辦造千石大船,說明唐時有極強的造船能力。 每年建造的船隻越來越多,僅明州(今浙江寧波市南)、溫州兩地就每年可造各類船隻600艘,不但造船數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藝水平日益先進。

38 俞大娘 大曆貞元年間(西元766—805年)富商俞大娘有大船,這種船稱“俞大娘”。江湖語曰:“水不載萬”,意思是說大船不超載八九千石。然而“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溥〔pǔ普,廣大之意〕,此則不啻載萬也。 洪鄂之水居頗多,與邑殆相半,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 “不啻載萬”,就是說差不多達到一萬石的載重量了。 “開巷為圃”是說船上可以種花果、蔬菜。 駕駛船隻的工人就有數百人之多,我們可以想像“俞大娘”航船規模之大,真像水上居民之鄉了。

39 阿拉伯造船法(兩廣造船法) 唐昭宗(西元889—904年)時,嶺南製造的“賈人船”不用鐵釘,只使桄〔guāng光〕榔鬚繫縛,以橄欖糖泥之,糖幹甚堅,入水如漆。 橄欖糖:橄欖樹枝葉上生脂膏,如桃膏,南人采之,和其皮葉煎之,謂如墨錫,謂之橄欖糖,用泥船舶,幹後,堅如膠漆,著水蓋幹耳。 一說為「阿拉伯船隻的造船法」,一說為「兩廣船隻的造船法」。亦可能外國中國都有這種造船法或類似的造船法。所造船只能航行於南海、印度洋海域中。

40 唐朝的造船技術在當時可稱得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最突出的是在造船工藝上已廣泛使用了榫接釘合(又稱釘接榫合)的木工藝和水密隔艙等先進技術。

41 水 密 隔 艙 水密隔艙是由底部和兩舷肋骨以及甲板下的橫樑環圍構成的水密艙壁。船中部以前的艙壁都安裝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後的艙壁就裝在肋骨之後,使船舷與艙壁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牢固地支撐著兩舷,這就加固了船體的橫向強度。

42 1960年3月,在江蘇省揚州市施橋鎮出土了一條唐代木船

43

44 1973年在江蘇省如皋縣又出土了一條唐代木船

45

46 這兩條唐代木船都採用了榫接釘合技術,而揚州出土的船更採用了斜穿鐵釘的平接技術,比如皋出土的木船採用的垂穿鐵釘的搭接技術更先進

47 中國古代航海木帆船種類很多,沙船、福船、廣船在唐代都已成形。其中沙船是我國最古老的船型中的一種。

48

49 沙船的歷史可追溯到遙遠的年代,早在出土的獨木舟及甲骨文「舟」字就可以看到它的平底、方頭、方艄的特徵。在山東日照等地有許多沙船,相傳是越王勾踐由會稽遷都琅邪時遺留下來的船型,都是沙船的前身

50 沙船簡史 據康熙《崇明縣誌》載,“崇明縣乃唐(高祖李淵)武德間(西元618—626年)湧沙而成”。又載“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太倉松江通州海門皆有……”,可知沙船產生于唐代。沙船的特點是宜於行沙防沙,可安然“坐”在灘上。“江南沙船之往山東者,恃沙行,以寄泊,船因底平,少擱無礙”(《日知錄集釋》),所以又稱“防沙平底船”,至明中葉後嘉靖初始通稱沙船。

51 沙船特性 它又有寬、大、扁、淺的特點,具有穩定性。為了提高航速,大中型沙船都採用多桅多帆。帆大多是密杆硬篷的長方形平衡縱帆。沙船多行於北洋航線,太湖一帶漁民稱沙船為“北洋船”,但在南方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也有使用。江南的稻米、絲綢等多用沙船北運。

52 福船、廣船 福船和廣船以產地而得名,是適應中國南方海闊水深多島嶼地理環境的兩種船型。利於破浪,多走南洋深水航線。

53 福 船 福船船型首尖尾寬兩頭翹,尾封結構呈馬蹄型,兩舷邊向外拱,有寬平的甲板,有連續的艙口,舷側用對開原木厚板加固,強度較大。造船用材主要是就地取福建盛產的松、杉、樟、楠木。有些船的首或尾尖,艙是活水艙也叫浮力艙或防搖艙,隨著船首或尾的上升或下降,活水艙中的水可流入或流出,減少船的搖擺,狹長的舵向前斜插,大桅上懸掛著用布制加筋的疏杆硬篷,帆型略呈三角形。

54 廣 船 廣船船型首尖體長,吃水較深,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較大的續航力。船體結構橫向是以密距肋骨與隔艙板構成。造船材料多採用荔枝木、樟木,還有一種產于廣東的烏婪木。舵板上開有成排的菱形小孔,操縱省力,上懸布質硬帆。

55 福船、廣船歷史悠久,它是我國圓底或尖底首部尖削的獨木舟發展而來,它們在唐代已發展成形並在運輸、貿易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56 唐代水路管理 唐承隋制,在水陸交通要道上約30里置一驛站,全國有水驛260所。水陸相兼驛86所,水驛備有船以供官吏往還和政府文書的傳遞。

57 唐代航海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中國舟師以航海技術高超聞名于世

58 航海天文知識發達 亞洲東南方的信風季風規律已被我國舟師充分利用。人們對航海天文知識也較以往有了更多的了解。唐代王維《送秘書鼎監還日本國》詩中有“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句,唐代沈 期在《度全海入龍編》詩中說,“北斗崇山掛,南風漲海牽〞。都說明了航行中觀察天體,利用信風和季風的情況。

59 唐代對海洋潮汐理論的研究和認識 由於唐代航海業發達,對海洋潮汐理論的研究和認識也達到了新的高度。約在唐代宗大歷五年(西元770年)前後,浙江人竇叔蒙著《海濤志》(又名海嶠志》)六章,這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潮汐專著。他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了潮汐變化與月球運動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

60 自唐代以來,中國船舶就以 其堅固、巨大、安全而稱著 於世,當時很多來中國做生 意的阿拉伯人都願意乘搭中 國海船。

61

62

63 唐日交通 唐朝時,封建經濟繁榮,國勢強大,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為了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國的遣唐使並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僅達百濟),還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歸國,派使團前往迎接),兩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專使)。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還有留學僧,其中不乏好學之士和學識淵博之人。

64 第一階段之日本遣唐使 日本遣唐使團航海到中國來,大約分為幾個階段:
唐朝初期(唐太宗貞觀四年—高宗總章二年,即西元630年—669年)日本派出的使團,一般規模較小,船隻一二艘,約200人而已。

65 航線:走北路。自九州博多灣——對馬島——沿朝鮮半島沿岸——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登州、萊州。這條航線需時數十天,比較安全。

66 第二階段之日本遣唐使 唐朝極盛期(武則天長安二年—玄宗天寶十一年,即西元702年—752年):日本派出的使團規模擴大很多,人數都在500人以上,分乘四艘船隻來大唐。

67 航線:這時期因新羅與日本的關係惡化,只好開闢了一條新的航線即南島航線:自九州——日本南島諸島:種子島(多彌)、屋久島、奄美大島——橫渡東海——明州、揚州。這條航線風險大,航程也不短。

68 第三階段之日本遣唐使 唐朝後期(肅宗乾元二年—懿宗鹹通十五年,即西元759年—874年)。由於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的影響,唐國勢日衰,日本遣唐使團規模和人數大不如前。

69 航線:安史之亂後,開闢了一條新航線,即南線。自九州博多灣——長崎以西五島列島(等待順風)——橫渡東海——明州、揚州。這條航線航程短,遇順風10天就可到達,只是當時日本船隻受制作水平及航海知識所限,風險最大。

70 中國人也不斷東渡日本進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
『鑒真和尚』。

71 鑒 真 東 渡 日 本 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日本 僧人榮睿、普照,請鑒真大師親去日本建立受戒制度。
鑒真大師為實現到日本傳戒的誓願,十幾 年間五次東渡失敗、受雙目失明的打擊, 都沒能動搖他東渡傳法的決心和勇氣。終 在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第六次 東渡到達日本,在東大寺的盧舍那大佛殿前 設立戒壇,後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 人授菩薩戒,被尊為日本律宗的初祖。

72 鑒真第六次東渡走的是南島航線,出航時本是橫渡東海指向日本南島諸島奄美島的,但是偏離了航線而到了沖繩島,已在種子島的西南。但是由於日本在南島各島都樹立有標牌,島名、泊船處及去各處的航程、汲取淡水的地名等都標示得很清楚。這些記載說明了南島航線在當時是一條航運繁忙的航線。 鑒真大師

73 鑒真東渡時的船模型


Download ppt "隋代造船與航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