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山大学 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子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山大学 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子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山大学 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子通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中山大学 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子通

2 现代心肺复苏术实施50年,全世界救活了多少人?

3 上世纪60年代把 Pater safar发明的口对口人工呼吸、Kouwenhoven发明的胸外按压术、Lown发明的同步电除颤术等三项技术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现代心肺复苏术。

4 1992年美国心脏学会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即早期发现,早期心肺复苏(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学会 (AHA)分别于2000、2005、2010年制订了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成为全世界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行动指南。

5 CPR作为一项基本的救命技术,经过50年的实践,不断尝试,改进,创新。50年过去了,心肺复苏的最终临床效果仍然令人失望。无论是院外还是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生存率均不尽人意。
在过去五十年,许多新的干预措施和技术提高了院外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院外心脏性猝死的生存在过去50年里有提高吗?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生存有所改善,从五十年前几乎零到今天介乎于1-15%。

6 据国内不完全资料统计,院外心脏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最近我们作珠三角地区191. 5万人口的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出院生存率为2
据国内不完全资料统计,院外心脏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最近我们作珠三角地区191.5万人口的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出院生存率为2.87%。 虽然我国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迅速,城市院前急救反应速度已经很快(不到1分钟),但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平均10分钟左右,国外7-8分钟),已经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不能有效提高院外SCD患者的生存率。

7 院外心脏骤停在过去50年,可总结治疗的5个里程碑: 1. 胸外按压。 2. EMS。 3. 体外除颤器应用。 4

8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肺复苏的模式 1.建立院外心脏性猝死的预警机制。 2.普及CPR技术培训。 3.自动体外除颤仪进入家庭及公众启动除
颤计划。 4.建立新型家庭—社区—医院医疗、急救 网络平台,形成社区院外心脏性猝死综 合防治网络。

9 Wolf Creek XI Conference

10

11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修改要点

12 生存链(旧版) (Chain of Survival)
早期识别和启动EMS 早期CPR 早期除颤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13 生存链(新版) (Chain of Survival)
立即确认心脏停止并启动EMS 尽早CPR,并强调先做胸部按压 进行快速除颤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14 生存链与急诊医疗体系 快速反应的医疗急救体系(120系统) 早期预警 早期启动EMSS 早期心肺复苏 早期电除颤 早期ACLS

15 修改要点(新指南) BLS的步骤由 A-B-C→C-A-B (A 打开呼吸道、B 检查呼吸、C 胸部按压)

16 从A-B-C变更为C-A-B!通气之前实施胸外按压
修改要点(新指南) 从A-B-C变更为C-A-B!通气之前实施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患者的初始心律多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关键措施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可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并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利于第一目击者立即施救(不会开放气道或不愿意人工呼吸的非专业人员),可提高存活率

17 修改要点(新指南) 刪除“看、听和感觉判断呼吸”步骤 在提供 30 次胸外按压后,单人施救者直接打开患者呼吸道并提供 2 次呼吸。
理由:依照新的「先提供胸部按压」步骤,CPR 应于成人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无正常呼吸时执行。因此,在检查心脏停止时已短暂检查呼吸状态。

18 修改要点(新指南) 胸部按压速率:由大约100次/分钟更改为至少 100 次/分钟。
理由:CPR 期间每分钟实施的胸部按压次数,是恢复自主循环 (ROSC) 以及存活后维持良好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 较多按压次数可提高存活率,而较少按压次数则会降低存活率 尽量减少CPR的中断比保证按压速率更重要!

19 修改要点(新指南) 胸部按压深度:成人胸骨的压下深度由4-5cm更改为至少 5 cm,对儿童及婴儿则至少胸部前后径的 1⁄3,分别约5cm和4cm 理由:按压主要是透过增加胸內压并直接按压心脏以产生血流。按压至少 5 cm深度时较按压4cm时更有效!

20 简化的成人BLS流程(非专业人员)

21 BLS流程(旧版) 判断反应 胸外按压,100次/min,按压:呼吸 为30:2,5个循环检查循环、呼吸 启动EMS 取AED
开放气道 检查呼吸 检查心律, 是否除颤 无呼吸 2 次人工呼吸 每5-6秒一次 呼吸,每2分 钟检查脉搏 可以 不可以 检查脉搏 无脉搏 电击1次,即5 个循环CPR 立即5周期CPR, 每5周期检查心律 脉搏存在 自主循环恢复 复苏后体位

22 专业人员BLS整体流程(新版) 没有反应,没有呼吸, 没有脉搏(判断不超过10秒) 启动EMS,取AED AED到达 可以除颤 不可除颤
(30:2) 可以除颤 不可除颤 电击一次后 继续5个周期CPR 继续 5个周期CPR 自主循环恢复,复苏成功

23 量化波形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以确认并监控 气管插管位置 CPR 质量 监测ROSC(自主循环恢复)

24 二氧化碳浓度监测波形

25 ACLS流程(新指南)

26 预防及治疗MODS,避免过度通气与氧过剩)
复苏后处理 心脏停止后监护 A D B C E 预防及治疗MODS,避免过度通气与氧过剩) 移送至ICU加强监护 维持心肺功能及重要器官血流灌注 控制体温以达到最理想的神经系统复原 对ACS及其它可逆因素的辨识与治疗􁍫􁗆􀔨􀘷􁐕 􁁾􀕉􀋼􀌙􀧕􀎪􀥯

27 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28 火车司机猝死 2009,2,27济南铁路局济西机务段青岛运用车间一指导司机添乘中猝死。2月份添乘18趟,夜班9趟,过度疲劳猝死。享年39岁。
“旅客火车上发病猝死”引网友热议

29

30 飞行员猝死一例报告 临床资料 某飞行学院一初教机飞行教员,男,30岁,已飞1000h, 平素身体健康,每年大小体检心电图及各项指标均正常,患
者发病1周前疗养时各项体检结果未见异常.由于劳累,休息 不好,曾对家人自诉有时胸闷不适,未加注意.于1996年11 月某日晨6:30时许,家人突听叫喊一声,随即发现此病人四 肢抽搐、面色苍白、张口呼吸、意识不清,迅速将其送往医 院,约15分钟至医院时,患者心跳、呼吸均已停止,心电图呈 直线,立即经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注射肾上腺素等一 系列心肺复苏抢救1小时,心跳、呼吸仍无恢复,此时其已面 色发青,口张很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医院抢救无效, 宣布死亡. 王尧等 中国疗养医学 (6)

31 企业家为什么相继猝死? 2008年7月 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心脏病猝死,39岁;
2008年7月 同仁堂股份董事长张生瑜心脏病猝死,39岁; 2007年4月,绿野木业董事长许伟林心肌梗塞猝死,42岁; 2006年1月,中发电气董事长南民急性脑血栓去世,37岁; 2005年9月,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猝死, 岁; 2004年,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大中电器胡凯、 2004年4月,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连 日超负荷的工作猝死;爱立信中国杨迈; 2001年7月,“拼命三郎”青岛啤酒集团老总彭作义猝死; 1999年5月,“中国火腿肠大王”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在实现了春都A股上市交易并从股市募集了4个亿的现金后,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中国企业家“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多。一个个曾经显赫的名字在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感叹生命的脆弱

32 教师 猝死 2007,6,11, 39岁的女语文教师何小容在课堂上制止几名男生打牌时,遭一名男生恶毒辱骂。何气愤难当,在结束两节任课后疑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在学校。 2009,5,16坚守校山村小学34年, 54岁的藏族优秀教师桑培猝死讲台 下午3点半,西安某高校老师猝死在办公室,年龄45岁, 2007,8,22,乌鲁木齐42岁老师谌伟猝死讲台上 三千学子挥泪相送。 2006,10,13,上午9时,海南文昌中学数学科高级教师冯推炽因突发心脏病,猝死在讲台上。 2006,11,6,黄克聪,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了28年,在给学生上 课的时候突然猝死 ,51岁 ,优秀教师。 2005年6月3日青年教师徐宏杰27岁的生命,因心脏病突发,在工作岗位上不幸去世。

33 公安干警 猝死 贵州省检察院毕节检察分院反贪局副局长彭文忠2010,5,6,因公猝死彭文忠,年仅40岁。
公安干警 猝死 贵州省检察院毕节检察分院反贪局副局长彭文忠2010,5,6,因公猝死彭文忠,年仅40岁。 2009,12,9,安徽安庆市潜山县检察院反贪局干警,鲍中明,连续工作20多天,最终因劳累过度不幸猝死,年仅37岁。 重庆巴南区看守所一民警,姓石,27岁,在“大练兵”活动的体能测试中,突然倒地猝死。 12月,重庆市3名民警英年早逝,这在公安系统内部引起震动。 张金文,42岁,靖江市西来镇社区民警 ,09,9,29,因过度劳累突发猝死在派出所审讯室。

34 医生 猝死 2008年刚刚开始二十天,一位年仅四十岁医生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他叫郑建国,刚满四十岁,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才到北京医院核医学科工作四年。 2007,11,8,广东省人民医院一名脑外科郭医生年仅44岁不幸猝死在手术台前。 2007,10,31,下午1:50左右,北京市海淀妇产医院产科医生耿岩倒在医院的走廊上,年仅32岁 。10月30日,当耿岩终于完成了7台手术准备回家时,夫人苗医生已经在他办公室等了他2个多小时,而此时时钟已经指向了晚上8点。耿岩和爱人正准备离开医院,却被上级领导告知,因为值夜班的同事临时有事,他被安排留下来继续值夜班 。。。

35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我国院外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很低,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美国 我国 SCD人数 35万/年 180万/年 平均死亡频度 1人/min 3.4人/min 生存率 12%~14% <1%

36 全国多中心调查 与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中山市、福州市、海口市、武汉市、西宁市合作,调查分析这8个地区的120急救中心的出车数据
调查结果:共分析 个病例,院前死亡12568例,其中院外心脏性猝死3126例,占1.29%,占院前死亡的24.87%。CPR成功69例,成功率为2.21% 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37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院前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调查
成立珠三角地区院前急救研究协作组:   组长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组员单位: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 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 佛山市华立医院 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 流调人口191.5万

38 流调结果 2.87 人口数 SCD 总数 院前CPR成功率(%) 院内CPR成功率(%) 出院生存率(%) 发生率(10万) 东莞市厚街镇
695975 99 34.88 40.63 3.03 14.23 东莞市虎门镇 552440 91 35.94 22.22 1.01 16.47 佛山市狮山镇 81503 13 7.7 0.00 15.95 深圳市新安镇 585037 46 26.32 50.00 6.52 15.73 合计/平均 249 26.21 33.82 2.87 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38

39 远程实时心电呼吸监测 与预警

40 实用新型专利-心电监护器1992年

41

42

43

44

45 远程会诊即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实现远距离的医疗服务,是现代医学、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融合的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46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是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跨越空间限制远距离实时(或非实时)地提供医学信息和服务。
远程诊断 远程咨询会诊 远程护理 远程教育 网上虚拟医院 远程医学信息服务

47 物联网 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48 远程医疗前景展望 远程医疗是顺应信息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医疗将逐步进入常规的医疗保健体系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预期,在下个世纪内通过应用远程医疗技术有可能实现任何人在任何的时间地点都能获得所需的医疗保健服务,从而极大地提高全球的医疗保健水平。

49 远程生命信息监测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佛山市南海狮山华立医院

50

51 监测统计 正常及其他216例 监测时间:2010年6月—2011月8月 监测例数:336例,共计640天 男236 例,女100例
监测结果:频发室早30例,房颤24例, 房早14例,窦缓及房室阻滞10例 束支传导阻滞14例,心肌缺血28例 正常及其他216例

52 典型病例 欧元巧 女 70岁 冠心病心绞痛

53 典型病例 龙沛英 女 50岁 冠心病心绞痛

54 典型病例 罗友明 女 83岁 冠心病起搏术后

55 干细胞移植在心脏、脑复苏 的应用研究

56 无伦理学问题; 取材方便; 免疫源性低; 具有多种分化潜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目前干细胞研究中应用较多的种子细胞。 无伦理学问题; 取材方便; 免疫源性低; 具有多种分化潜能。

57 干细胞菲立磁标记 及MR活体示踪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

58 复苏装置研发 大鼠心搏骤停 心肺脑复苏模型的建立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

59

60 大鼠复苏模型研究 大鼠生理参数基础值

61 大鼠心电图和主动脉血压变化

62 机械复苏过程大鼠生理参数情况

6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化为搏动的 心肌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64 自体干细胞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65 低温治疗在脑复苏中的应用

66 外周静脉快速输注冰冻生理盐水:对院外CPR后患者,有效、安全和可行的快速诱导亚低温方法。
患者ROSC前应用: 安全? 有效? Kim F, Olsufka M, Longstreth WT Jr, et al. Circulation 2007; 115(24): Nordmark J, Rubertsson S. Resuscitation 2005; 66(3):

67 系统性低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寒战(增加机体氧耗) 代谢异常(动脉血气、血糖)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高钾、低钾) 对心血管系统和血流动力学影响
凝血机制异常 机体免疫力下降(潜在感染威险) Poldeerman KH. Crit Care Med.2009;37(7):s186-s202

68 鼻咽喷射快速诱导脑部低温方法学

69 鼻咽喷射快速诱导脑部低温 鼻咽部喷射制冷诱导低温技术 目前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低温诱导技术 工作原理
该技术主要依靠经鼻腔到达鼻咽部的管路系统,输送高流速氧气将高效制冷剂(碳氟液)喷射入鼻咽腔,制冷剂迅速挥发吸收大量热能从而诱导低温产生。

70 鼻咽部(颅底) 鼻咽喷射治疗通过热传导和机体血流动力学作用产生顺序降温的效果。 全 脑 全 身 降温顺序
全 脑 全 身 Hagioka S. Crit Care Med 2003;31:2502-8 Covaciu L. Resuscitation 2007;Aug epub

71 基础研究

72 实验 1 在心肺复苏早期应用鼻咽喷射诱导脑部低温对于复苏成功率影响研究 动物模型 动物分组: NPC组(低温) 对照组(常温) 主要观察指标:复苏后96小时动物生存率,复苏后动物神经功能评分 Guan J, Barbut D, Tang W, et al. Crit Care Med 2008; 36(11 Suppl):S

73 Yu T, Barbut D, Tang W, et al. Crit Care Med 2010; 38(3):916-21.
实验 2 鼻咽喷射低温技术与冰冻生理盐水快速输注在心肺复苏早期应用对于复苏成功率的对比研究 动物模型 动物分组: NPC组 CSI组 主要观察指标:复苏抢救成功率,体温变化,复苏后神经功能评价 Yu T, Barbut D, Tang W, et al. Crit Care Med 2010; 38(3):

74 实验 3 选择性头部低温在心肺复苏中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动物模型: 家猪心跳骤停与复苏模型 分 组:低温组 和 对照组(常温)
实验 3 选择性头部低温在心肺复苏中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动物模型: 家猪心跳骤停与复苏模型 分 组:低温组 和 对照组(常温) 研究内容:选择性头部低温在心肺复苏中对机体儿茶酚胺浓度的影响 Yu T, Ristagno G, Tang W,et al. Circulation 2008; 118 (18 S 2): S 1469.

75 小 结 鼻咽部喷射制冷诱导低温技术(动物实验) 在头部快速诱导产生头部和全身的亚低温 显著提高长时间心跳骤停动物的复苏成功率
小 结 鼻咽部喷射制冷诱导低温技术(动物实验) 在头部快速诱导产生头部和全身的亚低温 显著提高长时间心跳骤停动物的复苏成功率 缩短低温治疗时间 明显改善复苏后动物的心脏和神经功能预后 提高长期存活率 Tsai MS, Barbut D, Tang W,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1(20): Guan J, Barbut D, Tang W, et al. Crit Care Med 2008; 36(11 Suppl):S Wang H, Tsai MS, Guan J, et al. Crit Care Med 2007; 35(12 Suppl): A94-96.

76 临床应用研究

77 2009年美国心脏学会年会的最新发布的研究成果

78 ROSC 前鼻咽喷射低温效能研究 (PRINCE 试验)
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院前条件下 多中心研究 15个院前欧洲急救系统中心参与 入选条件:目击心跳骤停患者(20分钟内行心肺复苏)200人入选,剔除18人 分组:鼻咽喷射低温组 83人(RhinoChill 装置) 对照组 99人(常规ACLS,常温)

79 结 果 院前低温组 常规复苏组 P值 鼓膜体温 34.2 35.5 <0.001 核心体温 35.1 35.8 0.012 出院生存率* (CPC=1-2) 45.5% 17.7% 0.013 (OR7.52) * 目击心跳骤停时间≤10分钟病例, 目击心跳骤停时间>10分钟病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80 结 论 院外条件下,对心跳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前应用鼻咽喷射低温技术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能够在患者到达医院前迅速降低患者鼓膜和核心温度。
结 论 院外条件下,对心跳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前应用鼻咽喷射低温技术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能够在患者到达医院前迅速降低患者鼓膜和核心温度。 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目击证实心跳骤停小于10分钟患者的神经功能完好出院生存率。 Maaret Castre´n et al. Circulation 2009;120:

81 展 望

82 心肺复苏过程中应用低温的时间窗 院前环境下低温技术的采用: 简单 单一 联合 目标器官:脑部 心脏 最佳的低温程度、时程 低温产生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新型低温技术的开发:药物等 临床应用: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83 谢谢


Download ppt "中山大学 心肺脑复苏研究所 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子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