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邓智华 zhihuadeng001@126.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邓智华 zhihuadeng001@126.co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邓智华

2 课程要求 一、课堂关闭手机。手机铃响者,请做俯卧撑20个,男女平等。 二、不迟到,不早退。凡迟到者做俯卧撑20个。
三、两次课堂作业未交,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3 课前寄语 2、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1、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2、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3、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5、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4 第一讲:导言 “曾国藩”现象的缘起 唐浩明与《曾国藩》

5 曾国藩之像

6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 ),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因剿灭太平天国、捻军有功,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升任武英殿大学士,得封云骑尉世职。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因办理“天津教案”不利,回任两江总督。1872年3月,猝于总督任上,终年六十一岁。清廷特发上谕,罢朝三日,追赠其为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百余年来,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赞其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人物”;毁之者称之为“汉奸”、“刽子手”。

7 曾国藩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精细的整修后,前来参观的人,除了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大家最感兴趣的,要数这个封建皇朝货真价实的“高干”之家,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8 一、缘 起 二十年前,一部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轰动了华夏文坛,同时引起了海外华人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一时间,社会各界人士竞相购买、阅读、议论,广播影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从不同角度宣传它,称赞它的成功。 特别不同的是,此书引起海峡两岸政界高层人士的关注。1993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来湖南参加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时,就问及这部小说的有关情况。刚到任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将此书送给江总书记。江总书记在回京的路上就看了起来,回京后,又委托秘书给湖南方面打电话,赞扬这部书确实写得好。

9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百忙中翻阅此书后也称赞作者做了件好事,1994年9月他还说:“《曾国藩》写得好,我在看第二遍。有时间我会和作者直接联系。”湖南省委原副书记孙文盛调任山西省省长时,给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去的见面礼,即是二十套《曾国藩》。 当时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从政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

10 《曾国藩》在海外引起的反响更是始料不及。此书一出,在新儒学盛行的港台地区、东南亚及北美华人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特别是在台湾,《曾国藩》热更加高涨。
1993年底至1994年春,作者唐浩明应邀以学者身份赴台湾参加“曾国藩逝世双甲子学术研讨会”,并以《曾国藩的生平与功世》为题做了长达一百分钟的演讲。九十四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原“行政院长”李焕、原“考试院长”孔德成等一大批政要显贵都端坐台下,自始至终听完了唐浩明的演讲。会后,陈立夫还特意赠给唐浩明“年青有为”的条幅。一本普普通通的历史小说,竟把两岸的距离拉近了,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少有的现象。

11 二、唐浩明与《曾国藩》 唐浩明又名邓云生,湖南衡阳人,著名作家、湖南省出版协会副主席。因创作长篇历史小说而闻名,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被称为“晚清三部曲”。作品先后获国家图书奖、姚雪垠历史小说奖。 1946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一个国民党官员家庭,父亲唐振楚曾任国民党蓝山县县长,1946年至1949年升为蒋介石的随从秘书。后到台湾,始为蒋介石“总统府秘书”。后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1978年入蒋经国”内阁”,任“考选部长”。1984年退休后仍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

12 1949年唐振楚去台湾途中,曾回过衡阳接家小。但因过于仓皇,只接走了当小学校长的妻子,而将三个幼小的孩子撇在了老家。当时,唐浩明两岁,姐姐四岁,哥哥六岁。兄妹三人从锦衣玉食的名家子弟,突然沦为无人照看的弃儿,其中苦楚,可想而知。年迈的伯父除了要承担家庭出身和国民党台属的政治压力,还要承担家庭子女多、经济困难的重担,所以,伯父根本无力对付这突然增加的三张小嘴。

13 唐浩明的姐姐因经受不住失去父母双亲的精神痛苦和物质生活困乏的煎熬,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两年后,伯父又忍痛把不满四岁的唐浩明送给了衡阳城里一个姓邓的剃头匠为子,改名邓云生。唐浩明只是后来从事写作的笔名和昔日的乳名。 身份改变的最大好处使唐浩明有机会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然而,从小就有着对文学和历史浓厚兴趣的唐浩明,1965年高考时却阴差阳错地考上了华东水利学院,学的是水利测量规划专业。大学第一年,他扎扎实实地学了很多基础知识。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文革”爆发。在一片动荡中,唐浩明捧着从校图书馆借来的那套二十四史,度过了四年狂热而无聊的光阴。1970年他大学毕业时,在“三学”(学工、学农、学军)的风潮中他被分配到江西省高安县一个劳改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4 在高安,唐浩明待了近三年。生活的繁重和现实的残酷,让他开始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这个时代发生的种种变化。1972年12月,唐浩明回到老家,在衡阳市水利局谋到一份工作。尽管他长年累月与测绘、图纸、数字打交道,但他对文学的兴趣仍十分浓厚,尤其是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 1978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政策。唐浩明非常兴奋,他报考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重新回到校园的唐浩明如饥似渴地扎到了书堆里。他学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他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新成立的长沙岳麓书社当编辑。 唐浩明上班不久,正赶上岳麓书社首次争取到编辑出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古籍整理规划的“六大全集”任务,书社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委派唐浩明负责《曾国藩全集》的编纂任务。书社同时决定首先出版《曾国藩家书》一书,并为此专门召开了编委会会议。

15 会上,唐浩明疑虑重重地说:“曾国藩是反动人物,出版他的书有人喜欢吗?”唐浩明当时对曾国藩的认识也仅限于此。但是随着编辑工作的不断深入,唐浩明对曾国藩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他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到《曾国藩全集》的编辑工作去了。 历史知识渊博且年富力强的唐浩明,编辑《曾国藩全集》一炮走红,新书一上市就收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为岳麓书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久他被破格晋升为副编审,而后又被提拔为岳麓书社副总编辑。

16 唐浩明每每谈到自己精心编纂的这部全集,总是深有感触地说,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不论在何时何地,也不管战事、政务如何紧张,曾国藩都不忘让身边的文书将他自己亲笔写作的所有奏疏、书信、诗文和日记录成副本,并派专人按期送回老家湖南湘乡荷叶塘保存。他死后,这批文书材料就成了曾家的传家宝,世代典守,秘不外示。 土改时,有人主张烧掉,但当时主持湖南省文物工作的人很有头脑,将这批材料保存起来,并送到长沙,藏于湖南图书馆。这样,这批材料又在尘封中默默地度过了三十年。当有唐浩明整理编辑的二卷本《曾国藩全集·家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美国《北美日报》称其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化禁区的突破,“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在唐浩明的辛勤主持下,《曾国藩全集》一册册的编辑出版,到1995年,一千五百万字三十大册全部出齐。

17 为了编好《曾国藩全集》,唐浩明找来了过去出版的几乎所有研究曾国藩的论著。他风趣地说:我和曾国藩打了十年的交道,进行了十年对话。我和他可谓知心了。因此,我自信我是最了解他的人。
正是对这一千五百万字曾国藩资料的阅读、研究、整理和编辑、出版,唐浩明才得以从政治、学术、人才、美术思想等方面对曾国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发表了十余万字的论文。其中《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与知人善用》一文被中央组织部选为全国首次人才研究会论文,而另一篇论文《曾国藩非汉奸卖国贼辩》更是语出惊人,发表后立即被美洲《华侨日报》摘要刊登。

18 在研究、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的同时,曾国藩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诱发了唐浩明浓厚的兴趣。身为文学硕士的唐浩明,一直为曾国藩逝世一百多年来,没有一本以他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问世而遗憾,他决心填补这个空白。于是,“千古罪人”和“一代完人”从一个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从发黄的故纸堆中走出来。一部写曾国藩出山的五万字的中篇小说应运而生了。 1987年夏天,唐浩明托人将自己精心撰写的这部中篇小说交给时任湖南文艺出版社大型文学期刊《芙蓉》的编辑部主任、现为该社副社长的朱树诚。老朱读完小说后,欣然约作者一叙,他发现唐浩明对曾国藩的理解、把握之深刻,非一般人所及。朱树诚觉得这样丰富的素材,仅一个中篇太可惜了,他建议唐浩明扩展为一个长篇来。两人一连畅谈了三天,内容涉及大到小说的整体构思与框架、人物的艺术处理,小说的出版,细到小说开头、结尾的构思和布局。

19 从这以后,唐浩明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的艰辛历程。为了一心一意写作《曾国藩》,他于1988年毅然辞去了岳麓书社副总编辑的职务,之后又婉言谢绝了领导要他出任总编辑的好意。他每天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构思、写作,心无杂念。星期天、节假日,他都用上了;走亲访友,游玩聚会,他全都放弃了。 1988年,长篇小说《曾国藩》第一部《血祭》近四十万字终于完稿。然而,在申报选题时,有关方面认为出版以曾国藩为主人公的书,不太合适,选题未获批准。为此责任编辑多次“抗疏”。但一直拖到1989年下半年,小说的出版问题摆到了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新党组的面前。局党组破例传阅了书稿,最后拍板同意出书。

20 当时,台湾黎明文化公司得知了这个消息,也要求出版此书。早在1985年黎明文化公司就重印过《曾国藩全集·家书》,这之后,他们多次寻求机会与整理编辑者联系。当得知唐浩明写出了曾国藩的历史小说后,立即上门索稿。唐浩明请人以繁体直行的书写方式将书稿誊抄一遍,托回乡探亲的台湾亲友带过海峡。 1990年11月,小说《曾国藩》第一部《血祭》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这是两岸同时出版的第一部长编小说,而唐浩明成为两岸同时以原稿排印出书的第一人。1991年初,《曾国藩》二、三卷也先后脱稿。这时,唐浩明应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之邀,赴法讲学一年。他将两部厚厚的书稿交给了责任编辑朱树诚,便兴奋地飞往巴黎,第一次走出国门。谁知,到法国才三个月,唐浩明便接到老朱的来信,要他赶紧回来修改《曾国藩》二、三卷书稿。

21 老朱一连三封信,令唐浩明再也坐不住了。他毅然回国一头扎在书稿里。1992年4月,小说《曾国藩》二、三部《野焚》、《黑雨》相继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台湾黎明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2 关于《曾国藩》小说主人公的文化定位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农家,家境并不富裕。祖祖辈辈与功名、官场无缘。但他二十八岁就中进士入翰林院。十年间连续七次升迁,三十七岁获得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腥风血雨中屡立战功,屡获升任,封一等毅勇侯,跻身卿贰,这在清代湘籍人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曾国藩是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头号“功臣”,又是以儒学为主体、理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近代史上的许多政治领袖都受过其深刻影响。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推崇曾国藩,而蒋介石更是将其奉为楷模。

23 曾国藩又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一百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他在世时就兼有“曾剃头”的绰号和“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他死后,褒者把他捧上了天,认为他的道德文章、学问事功达到了顶峰,誉为“治世能吏”、“国家股肱”、“旷代之奇才”,是“千古完人”、“一代楷模”。贬者却把他打入地狱,斥之为“乱世之鬼枭”、“罕见之酷吏”,是“汉奸、卖国贼、刽子手、虚伪的假道学、民族的罪人‘。

24 唐浩明是怎么来定位的呢?他认为,曾国藩这个人物既不是什么圣贤完人,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深刻悲剧内涵的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自己的理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的矛盾。他生在一个千疮百孔、行将就木的腐朽王朝,而他却幻想化腐朽为神奇,重建周公、孔孟伟业。这就注定了他只能扮演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悲剧角色。其信仰愈坚定,才干愈突出,悲剧色彩就愈浓重。 作为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而成长起来的封建士大夫,曾国藩严格按照中国儒家文化来规范自己、铸造自己。他一生进取、爱国、慎独、严于律己,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而他的忠君、循礼;为了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为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又是其负面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两重性,反映在曾国藩身上便是两面性。

25 以往论者多习惯于从政治上或道德上给他定位,既不能深刻探寻人物本质,又难免失之偏颇。
唐浩明独辟蹊径,将曾国藩定位于文化层面,还曾国藩的历史本来面目。他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曾国藩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把曾国藩置于血雨腥风的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下,从文化的层面来塑造中国近代史上这个充满悲剧内涵的人物的艺术形象。既不避讳曾国藩知人善任、坚韧果断的政治才干和孜孜不倦、俭朴勤勉的书生本色以及雄才大略、舍己为公的中兴名臣形象的一面,又深刻地揭露了他阴险虚伪、冷酷残忍、机巧权变乃至杀人如麻而获”曾剃头”恶名的一面,使“天使”和“恶魔”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孔令人信服地统一在“曾国藩”这一艺术形象上,从而超越了比较狭隘的政治评价和那种非甲即乙的简单的道德评判。

26 第二讲:曾国藩遗嘱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nan)。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27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28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29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30 第三讲:家世、科举与早期仕途 一、 家世 (一)祖父辈 曾祖名竟希,祖母彭氏。 祖父名玉屏,字星冈,祖母王氏。
一、 家世 (一)祖父辈 曾祖名竟希,祖母彭氏。 祖父名玉屏,字星冈,祖母王氏。 父亲曾麟书,字竹亭,湘乡县学生员(塾师),母亲江氏。 江氏,江沛霖之女。贤淑秀丽,坚韧刚强,勤劳能干。曾国藩称其母“来曾门,事舅姑四十余年,造次必躬,在视必恪,宾祭之仪,百方检饬”。生有五男四女。

31 (二)兄弟辈 五个兄弟,四个姐妹,老大是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 曾国潢: 。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 曾国华: 。字温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三子,因为出继为叔父曾骥云之子。后战死于三河镇。

32 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
曾国葆: 。字季洪。后更名贞干。是曾国藩五弟。病逝于军中。 (三)后裔辈 曾纪泽: 。字劼刚,号梦瞻,是曾国藩长子。官至兵部左侍郎。 曾纪鸿: 。是曾国藩次子。对数学颇有研究。

33 曾纪静:1841-?。字孟衡,曾国藩长女。她与丈夫袁榆感情不和,久而忧郁成疾,终身未及生育,晚景凄凉。
曾纪耀: 。字仲坤,曾国藩次女。夫家经济困窘,但她牢记父训,多方筹划家务以尽妇道,且与家人和睦相处,虽未生育,但深得两个嫂子信任,继养两个女儿,其次女后来成为民国要人朱启钤的第一夫人。病逝于巴黎。 曾纪琛: 。字凤如,曾国藩第三女。丈夫罗允吉( ,其父罗泽南是湘军早期重要将领),性情暴躁固执,婆母悍厉刻薄。

34 曾纪纯:1846-1881。曾国藩第四女。她的丈夫郭依永(1845-1869,其父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英年早逝,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含辛茹苦抚育两个幼子,35岁时就病亡。
曾纪芬: ,晚号崇德老人,曾国藩幼女。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不仅年寿最高而且比四个姐姐命运要好。丈夫和儿子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三女婿张其煌系清光绪年间进士,民国初年曾任湖南军政府军事厅长。五女婿瞿宣颖系晚清重臣瞿鸿机之子。

35 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又名伋安,曾纪鸿长子。他是一位典型的世家贵公子,生活放荡无忌,但思想比较开明,不干涉儿女婚姻、信仰等自由。
曾广铭:曾纪泽第二子,幼殇。 曾广銮: ,字君和,曾纪泽第三子,承袭一等毅勇侯。 曾广阳:曾纪泽第四子,八岁时病亡。 曾广镕: ,字理初,曾纪鸿第三子。

36 曾广铨:1871-1930。字靖彝,曾纪泽嗣子,是曾纪鸿第四子。是一名翻译家,精通英、法、德及满文。
曾广钟: ,字君融,曾纪鸿第五子。 曾广璇: ,曾纪泽长女,丈夫李经馥,是李鸿章弟弟李鹤章第四子。 曾广珣:?-1899,曾纪泽次女。 曾广珊:曾纪鸿独生女,丈夫俞明颐,1904年前后担任过湖南学政。儿子俞大姻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另一儿子俞大维曾任台湾国民党当局国防部长。

37 二、科举道路 曾国藩5岁发蒙,6岁开始读书,7岁起跟随父亲学习,8岁开始学习《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9岁就已经读完“五经”,开始学作八股文章。 曾国藩练字,先后临摹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了黄庭坚字帖。 道光十年(1830),曾国藩到衡阳唐氏家塾读书,师从汪觉庵;1831年,回到湘乡,肄业于连滨书院,院中山长刘元堂、郭嵩焘、胡林翼、左宗棠、刘蓉、刘长佑等后来都成了他湘军中的将领。

38 1834年,曾国藩进省城岳麓书院读书,同年8月,参加乡试中举,第36名。同年冬,只身进京,参加次年礼部的会试。
1835年3月,首次会试不第。1836年,再试不第。 1838年3月,会试及第,中三甲第38名;四月,殿试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五月初,得皇帝召见,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科举时代的翰林,号称“清要词臣”,前途最是远大。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外则总督、巡抚。

39 曾国藩读书极为刻苦。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一天,曾国藩在家背书,可有一篇文章就是背不下来,这时有个贼正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准备等他背完睡觉后动手行窃。可曾国藩因一时背不下来,就是不去睡觉。贼等不及了,跳起来大骂道:“你这个笨蛋,背了这么多遍还背不下来,我都听会了!”说完,那个贼果然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40 为磨练自己的志向,曾国藩还曾两次改名。 21岁时,曾国藩将当时的名字“子城”改号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28岁时,在中进士的鼓舞下,曾国藩又将名字改为“国藩”,取其意“为国藩篱”的意思,以表达自己誓做屏卫国家的重臣。

41 三、早期仕途 1840年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1841年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42 1843年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自书其书舍曰:“求阙斋”。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知学须返本务要,“执两用中”。

43 1847年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 1849年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9月,署兵部右侍郎。

44 1850年4月,上《应诏陈言疏》,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7月,兼署部(兵部)左侍郎。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1852年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10月初抵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

45 第四讲:平定太平天国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内讧,1864年失败。 拜上帝教 曾国藩与湘军

46 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国领袖,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1851年1月11日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之议,固守天京。1864年四月病卒。

47 关于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建国前,由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农民革命组织。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冯云山和洪仁干等人成为最早的信从者。他们模仿基督教戒律“摩西十戒”制定“十款天条”作为会规,使会员服从和统一于严格的纪律。拜上帝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总会之下设有若干分会。会员主要为贫苦群众。

48 曾国藩与湘军 湘军,又称湘勇,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一种称呼。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农民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从此大权落入汉族重臣,权力格局形成外重内轻,客观上又加快了清王朝的灭亡。

49 对湘军的评价 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历来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湘军是帮助了满清政府,消灭了农民起义军,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湘军所发展的淮军人物李鸿章作为众多不平等条约签订者,更是被认为是民族罪人。洋务运动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湘军亦成为开创近现代军阀割据的源头。 肯定湘军的人认为消灭太平天国并非过错。太平天国自身也并非能够改变封建社会,其宣布的一套根本无法实行;太平天国的将领也贪图享乐,鱼肉百姓,争夺权力,实际与满清统治者无异。湘军的出现也客观上让满清政府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落入汉族,中央政府的权威极大地弱化,和民国初的军阀也有渊源关系。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改变中国沦落的状况,但至少让中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使政府和人民懂得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思想。洋务运动也带来了许多改变,如选派留洋学生,建立北洋舰队等。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湘军人物的一大功劳。

50 湘军名臣与幕僚 湘军在镇压晚清的各地农民起义中迅速成长,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当时他的幕僚多达三四百人。 除了曾国藩外,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壮举,更是被誉为民族英雄。 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被史学界称为“中兴三名臣”。

51 湘军主要人物(一) 包括由湘军发展到淮军的人物: 曾国藩,湘军统领。 曾国荃 曾国葆 曾国华
李鸿章,晚清重臣。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并创立淮军。 江忠源 胡林翼 左宗棠,晚清重臣,民族英雄,曾收复新疆。 杨岳斌 彭玉麟 湘军长江水师将领 刘长佑   

52 湘军主要人物(二) 李续宜 李续宾 刘 蓉 刘坤一 程学启,本为太平军将领,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编入淮军。
刘 蓉 刘坤一 程学启,本为太平军将领,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编入淮军。 丁汝昌,本为太平军将领,1861年投降湘军,1861年底编入淮军,曾指挥黄海海战。 蒋益沣 刘檡(zhai)昭 刘锦棠 罗泽南 王 錱 孙开华,后在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 塔齐布

53 曾国荃(一) ,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九弟。1852年举优贡。1856年招募壮勇二三千人增援江西吉安,助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所部称吉字营,成为曾国藩的嫡系。 1857年秋,奉命统领江西各军围攻吉安,12月击败增援之太平军石达开部。次年9月陷吉安,升知府,加道衔。 1859年占景德镇,焚烧全城,升道员。 1860年5月起围攻安庆,为湘军主力,屡败太平军援军。9月攻陷安庆。 1862年授浙江按察使,旋迁江苏布政使,4月会同湘军水师东下进屯天京(今南京)城外雨花台。

54 曾国荃(二) 1863年4月擢浙江巡抚,1864年7月攻陷天京,纵兵烧杀抢掠,大火七日不熄。清廷赏加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旋为掩盖吞没财宝等劣迹,从曾国藩命称病开缺回籍。次年夏授山西巡抚,不就。1866年春调湖北巡抚,8月奉命帮办军务,镇压新捻军,屡战屡败。次年5月复称病退职。 1875(光绪元年)授陕西巡抚迁河东河道总督。翌年调山西巡抚。1881年升陕甘总督,旋乞病开缺。1882年5月调署两广总督。1884年2月署礼部尚书。8月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中法战争起,受命督南洋水师赴援闽、台,阳奉阴违,敷衍搪塞,11月被革职留任。翌年开复。1889年加太子太保衔。1890年11月死于任上。谥忠襄,有《曾忠襄公奏议》存世。

55 曾国葆 1829─1862年,字季洪、又字事恒, 曾家五兄弟年最幼者(国藩、国潢、国华、国荃、国葆)。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1862年12月病死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

56 曾国华 字温甫,人称老六。湘军副将,1858年与湘军大将李续宾战死于三河,死后追赠道员。

57 李鸿章 (1823—1901 ),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人。晚清重臣。由曾国藩一手提拔,并创立淮军。有《李文忠公全集》。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才大心细,劲气内敛”——曾国藩

58 江忠源(一) ,湘军初期统帅。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1837年举人。1844年,在籍办团练,灌输忠孝礼义,教兵法技勇。1851年7月,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奉命赴钦差大臣赛尚阿广西军营。旋在籍募勇500赴桂,号“楚勇”,为湘军之雏形。次年,所部扩至1500人。 1852年5月,在全州以北之蓑衣渡伏击太平军,夺其船只辎重,打破其沿湘江北攻长沙的计划。旋尾追太平军入湖南,援长沙,抢占城东南高地蔡公坟,使太平军局处城南一隅陷入被动。1853年2月,赴任湖北按察使。5月,奉命帮办江南大营军务,奏陈严法令、汰弁兵、明赏罚、戒浪战、严约束、宽胁从等整顿军务的主张,为湘军组建积累了重要经验。

59 江忠源(二) 1853年6月,太平军将攻南昌,江忠源应江西巡抚张芾之请率部先期入城助守,采用分守城垛、对挖地道、构筑月城、抢堵缺口等办法,多次破坏太平军的“穴地攻城”。寻上奏清廷,请设长江水师以与太平军水师抗衡,对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水师有一定影响。授官安徽巡抚。 1853年10月,以太平军从南昌撤围西上,急赴湖北田家镇(今武穴西北)增防,被太平军击败,退至武汉。12月率部入守庐州(今合肥),陷入太平军的重围。因兵单粮乏,援兵不至,庐州城于1854年1月14日被太平军攻破,投水自杀。被清廷追赠总督,谥忠烈。有《江忠烈公遗集》传世。

60 胡林翼(一) 1812—1861年,字贶生,号润之,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1840年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 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

61 胡林翼(二) 1854年春,出黔抗击太平军;7月,升四川按察使,仍驻防岳州;9月调湖北按察使,赴援九江。1855年3月,升湖北布政使,率大军回援武昌;4月,武昌失守,奉诏署湖北巡抚,负责南岸军事,与曾国藩策划围攻武汉。次年12月,破武昌城,实授湖北巡抚。此后,援赣、谋皖、图江南,全力支持曾国藩。 1858年攻陷九江,次年谋划攻取安庆。1860年移营莫山。次年进驻太湖,调兵遣将,出谋划策,并大力筹饷,以厘金、盐课为主,兼行各种捐输。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调节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守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有功,与曾国藩、左宗棠被史学家并称为“中兴三名臣”。

62 胡林翼(三) 1861年春,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湖北,武昌势危,他急回援。9月5日,所遣之军会同曾国荃湘军攻陷安庆。同月30日,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所著《读史兵略》46卷,奏议、书牍10卷等,辑有《胡文忠公遗集》。曾绘制《大清一统舆图》,为我国早期较完整的全国地图。 胡林翼为人文武双全,且能诗能文,为官清廉,且重视教育,生前倾其所有,在益阳石笋瑶华山,修建了箴言书院“以公邑人”,培育人才,造福桑梓。后人蒋介石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或“润之”。

63 左宗棠(一) 1812-1885年,著名湘军将领。晚清军政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1832年中举。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他经常为一件小事而与人大吵大闹;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64 左宗棠(二) 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年,组成中法混合军 ,称常捷军 ,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论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强练兵 。 1865年升任闽浙总督。1866 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 ,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 ,推 荐 原 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5 左宗棠(三) 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并助胡雪岩拿到了象征着慈禧太后近臣的黄马褂。却终因胡雪岩满门抄斩而身败名裂,也因李鸿章的镇压而无能为力。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为晚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6 杨岳斌(一) ,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善化县人。官至陕甘总督,太子少保衔、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赠太子太保,谥勇悫。有《杨勇悫公遗集》。 1853年,曾国藩创水师,他任衡州水师右营营官。1854年,参与攻占湘潭、岳阳、嘉鱼、武汉等各次战役。田家镇战役中与彭玉麟分队毁横江铁锁,从下游延烧而上,共毁太平军船只4000只,擢副将加总兵衔。1855年,曾国藩命其募兵10营,屯驻金口、新堤,擢湖北郧阳镇总兵署湖北提督。 1856年,他与彭玉麟、李续宾水陆攻占武汉,加提督衔。1857年与彭玉麟攻下江西湖口,使被困鄱阳湖清廷水师与长江水师会合,授福建陆路提督。1858年攻九江,擒太平军将领林启荣磔杀之,27000余名太平军将士遭屠杀。 年,他与曾国荃、多隆阿、李续宾攻占安庆,赏云骑尉世职。

67 杨岳斌(二) 同治元年(1862),他避载淳(同治帝)讳改名岳斌,俟后与曾国藩、曾国荃定合围天京之策,并率兵围剿南京长江两岸的太平军。三年,率军入江西、皖南,旋受命为陕甘总督,俟赣、皖战争结束后赴任。及攻陷南京后,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加太子少保衔。次年六月,赴兰州就任陕甘总督。时甘肃回民起义,由于缺乏粮饷兵源,府库空虚,往来镇抚不济,乃多次疏陈困难,请求开缺养病,于六年离任回籍。 光绪元年(1875),杨岳斌受命与彭玉麟整顿长江水师。九年,法军侵略越南,沿海戒严,他奉命会办福建海防,并对抗法战争提出中肯方略,次年又受命往江南帮办军务。十一年,率军布防台南,后驻扎淡水,与刘铭传互为犄角,法军不能得逞,终于达成和约。 他在家乡时,遇灾年,出钱运谷米赈济灾民;喜书法,临摹碑帖,都极神似。

68 彭玉麟(一) 1816~1890,字雪琴,湖南衡阳人。1853年(咸丰三年)从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为营官。次年,参加岳州之战、湘潭击败太平军,任知县。后随曾国藩东下,1855年2月在江西湖口被太平军击败,退往江西整顿水师。 1856年2月,配合陆军败太平军于樟树镇、临江等地,升广东惠潮嘉道,次年,同杨载福等复夺湖口,参加九江之役,协同陆师陷安庆,升安徽巡抚,力辞,改任水师提督,复授兵部右侍郎。 1861年,援湖北,占领孝感,黄州等地,官至安徽巡抚。

69 彭玉麟(二) 1862年(同治元年),调任水师提督,复授兵部侍郎,率水师策应曾国荃陆师沿江东下,堵截天京护城河口参与攻陷天京。尔后,会同曾国藩奏定长江水师营制。一度回籍,嗣后奉命巡阅长江水师。次年与杨载福等破江浦等地,断天京粮道。攻陷天京,加太子少保。 1868年会同曾国藩奏定长江水师营制,次春回籍。 1881年(光绪七年)诏署两江总督,力辞,仍留督江防、海防。 1883年(光绪九年)授兵部尚书,以衰病辞,受命赴广东办防务,后以病开缺回籍。赠太子太保,谥刚直。著有《彭刚直公奏稿》。能诗,书法奇峭,下笔立就,不轻与人书。善画梅,老干繁枝,鳞鳞万玉。

70 刘长佑 ,字子默,号印渠。湖南新宁人。初在湖南办团练,与江忠源友善。1852年以拔贡随江忠源率乡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及天地会起义。次年春因扑灭浏阳征义堂会众起事,擢知县,旋升同知。6月,太平军围困南昌时,奉命独领一军自长沙驰援南昌;旋即偕罗泽南赴援解吉安围,并分兵克泰和,后官擢知府。 1857年袁州太平圩之战,全军溃败,下马引佩刀欲自裁,由刘坤一拥上马退保分宜。1859年回湖南与天地会作战,并追击石达开军。占柳州后,官援广西布政使。次年任广西巡抚。1862年擢闽广总督,旋即调任直隶总督,与鲁西北白莲教起义军张锡珠、宋景诗等部作战。1869年沧州盐民在张六等领导下举行起义,以数千之众,逼近京畿,他以镇压不力被革职。1871年后历任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主张加强边防,抵抗法国侵略,支持刘永福援越抗法。后病逝原籍。谥武慎。著有《刘武慎公遗书》。

71 李续宜 1822—1863年,湖南湘乡人, 湘军将领,与兄李续宾皆为湘军名将。师出罗泽南,官至安徽巡抚,数度击败石达开、陈玉成。1863年11月,卒於家。诏加恩依总督军营病故例赐恤,立功地方及原籍建专祠,谥勇毅。 李续宜治军严整,与兄续宾同负重名。曾国藩尝论其昆弟为人,续宾好盖覆人过,续宜则嫉恶稍严。续宾战必身先,骁果缜密,续宜则规画大计,不校一战之利。

72 李续宾(一) 1818—1858年,宇迪庵,又字克惠,湖南湘乡人。
年轻时,膂力过人,不好读书。因家境贫寒,靠贩煤养活家人并供胞弟李续宜读书。湘乡著名绅士罗泽南欣赏他的“孝友”,把他兄弟二人一齐收为弟子,不仅免其学费,还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帮他供养家人。 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从广西打入湖南,清廷急忙命令两湖地方官,尤其是湖南官员举办团练,协助绿营兵堵剿太平军。湘乡是湖南最早办团练的县之一。这一年,李续宾协助罗泽南办团练,“能以兵法约束子弟,明耻教战,训练尤精”(《李忠武公遗书·褒节录》第38页),深得罗泽南的赏识。此后,他跟随罗泽南与太平军作战,开始了军旅生涯。

73 李续宾(二) 李续宾与太平军首次作战是1853年的赴援南昌。当年夏,太平军围攻南昌。江西巡抚张芾和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守南昌,请求增援。曾国藩遣湘乡知县朱孙诒率训导罗泽南所募湘勇赴援,李续宾隶营官谢邦翰营中。8月底,罗泽南率军进攻南昌七里街太平军营垒,为太平军所败,伤亡500余人。湘勇首次出省作战就遭到太平军的痛击。时泰和县天地会首领邹恩隆率众起义,攻克泰和、万安、安福等县。江忠源命罗泽南率军前往镇压,李续宾也随队前往。于9月15日和20日,分别攻陷安福、泰和,镇压了邹恩隆起义。11月,返回湖南。 1854年春,西征太平军逼近长沙。曾国藩所练湘军誓师出战,在湘潭大败太平军。自此开始,向西征太平军进行反攻,接连取得胜利,连克岳州等地。在岳州高桥,城陵矶等战斗中,李续宾作战勇敢,因功擢升为知县。

74 李续宾(三) 李续宾作战勇敢有谋略,因功官至按察使、布政使、巡抚。1858年11月,李续宾与曾国华战死三河。李续宾自参加湘军至三河败亡,“七年之间,先后克复四十余城,大小六百余战”(《李忠武公遗书·褒节录》第13页),成为镇压太平军十分凶恶的清军将领。 他的战死,对湘军打击甚大。胡林翼哀叹道:“此番长城顿失。……以百战之余,覆于一旦,是(使)全军皆寒,此数万人,将动色相戒,不可复战。”(《胡林翼全集·书牍》卷10)又说:“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丧,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胡林翼全集·书牍》卷12) 曾国藩则“哀恸填膺,减食数日。”咸丰帝闻之也“不觉陨涕”,并命照总督阵亡例赐恤。

75 罗泽南 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咸丰元年(1851)由附生举孝廉方正。笃志正学,好性理书。太平军起,犯湖南,率乡勇与战,所向皆捷。积功由训导至布政使。尝言其兵法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一语。所属部弁,半属其弟子,李续宾、续宜兄弟尤有名。 1856年攻武汉,亲出搏战,中炮卒。临殁,谓胡林翼曰:“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谥忠节。泽南工诗古文,见于各家选本者颇多,著有《西铭讲义》、《姚江学辨》。

76 攻占天京与湘军裁撤 一、1862年5月,曾国荃进逼天京。危急时不可仰仗他人。多隆阿与官文釜底抽薪,拒赴合围天京之约。
二、饷济之争:曾国藩与沈葆桢 三、天京城陷与李秀成之死 四、忠臣与权臣之间:“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 五、韦俊之死与湘军裁撤

77 官文简介 ,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历任蓝翎侍卫、头等侍卫、副都统职。1854年任荆州将军,参加镇压太平军。1855年任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督办湖北军务。1861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勾结英国侵略军阻挡太平军进攻武汉。同年,因破安徽安庆,加太子太保衔。1862年,派军赴河南镇压捻军,晋文华殿大学士。1864年,因征兵筹饷接济湘军攻陷天京,封一等伯爵。1866年,为湖北巡抚曾国荃劾以贫庸骄蹇,解总督职。1876年,召还京,管理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旋代理直隶总督。后病死。谥文恭。

78 多隆阿简介 1817—1864,字礼堂,呼尔拉特氏,满族正白旗人,清朝大将。1853年起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和李、蓝起义军作战,大小上百仗,历战豫、晋、直、鲁、鄂、赣、皖、陕八省。总的看来,他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是清军满人中的一员能战之将。他率部作战,一是靠勇,每战都能亲自督阵,甚至自己带头冲锋。除勇以外,他也讲究用智谋,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偷营、火攻、毒攻、反间、诱敌入伏等办法他都曾成功地使用过。在布阵指挥方面,比较注意正面迎敌和侧翼包抄,善于使用机动兵力,往往能够在最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将其投入战斗。此外,他也很注意马步协同作战,利用骑兵进行奔袭,穿插,也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79 沈葆桢简介 1820-1879,清末大臣。福建侯官(属今福州)人。原名振宗,字幼丹。林则徐女婿,夫人林普晴,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初任监察御史,1861年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捕杀幼天王洪天贵福,1866年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4年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与李鸿章同为筹建海军的主持者。有《沈文肃公政书》。

80 林则徐简介(一) 1785~1850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 鸦片战争失败,道光帝归咎林则徐。1841年5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

81 林则徐简介(二) 道光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1850)九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82 李秀成简介(一) 1823~1864 ,初名以文,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后期军事统帅。咸丰元年(1851)参加太平军。三年二月克金陵,称天京,以功保升军帅、监军。次年,调守庐州(今合肥)。六年春,随燕王秦日纲回救镇江,与清军大战于高资、汤头,解镇江之围,旋大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晋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时当天京事变后,授命为副掌率,与陈玉成同掌兵符,提调军务。八年夏,与陈玉成等共商解京围之策。九月大破清军江北大营。十月,在三河之战中配合陈玉成部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封忠王。十年初亲率大军奔袭杭州,诱敌分兵,然后间道驰还,五路合击,再破江南大营;

83 李秀成简介(二) 又乘胜东取苏(州)、常(州),建立苏福省,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后对天京上游战事重视不足,在二次西征中进兵迟缓,合攻湖北误期,进抵湖北南部后即撤军东下,虽得一浙江而安庆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1862)进军上海,未克。集结各路大军(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战无功而退;又北进江北,半途而返,损折精锐大半,军势大挫。二年,受任真忠军师,主持天京战守。湘军围城日急,他力主“让城别走”,洪秀全固执不从,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护幼主突出重围后被俘。写有长篇供词,记述太平天国后期军事甚详,不久被杀害。

84 李秀成简介(三) 毛主席读了《忠王李秀成自述》原稿影印本,批了几行字:“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

85 韦俊简介 ,太平天国将领、后投靠清廷。广西桂平人。壮族。或作韦十二,北王韦昌辉之弟。曾参加金田起义。1852年底—1853年初,参加第一次攻克武汉之战。1855年随太平军西征军复入湖北;4月,第三次攻克武昌后,任武昌守将年余。胡林翼、罗泽南率清军水陆师发起进攻,他严加守备,频频出击,曾在汉阳大败胡林翼部。1856年3月在武昌大东门外击毙清将罗泽南,同年秋,北王韦昌辉在天京被诛,他因其兄被杀,武昌城内又粮尽,于12月开城门率部出走。1858年,投降清军,被封为参将,驻守安徽池州。1864年为曾国藩所杀。

86 第五讲: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天下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 曾国藩在求才、选才、育才、用才、驭才方面颇有新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才方可谋事 选才应有标准 育才要用仁用礼 用人应扬长避短 驾驭人才要奖罚分明、恩威并用

87 有才方可谋事(一) “鄙人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之外,无一事可恃也。”
求才不择手段。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都曾这样做。其幕僚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 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其所出“告示”中还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薛福成就是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进行洋务运动的得力助手的。 为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弊。时常提醒自己“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妒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

88 有才方可谋事(二) 注意人才之间的互相吸引,每与人通信、交谈,辄恳求对方推荐人才。求贤若渴。李善兰系郭嵩焘推荐,容闳则是李善兰等人推荐。
注重交友。他在礼部复试时,因欣赏“花落春仍在”的诗句而识拔了俞樾,又在朝考阅卷时看中了陈士杰。后来,他们对曾国藩的事业都有过很大的帮助。曾氏认为,“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89 有才方可谋事(三) 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曾氏幕府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
曾国藩用人,放眼五湖四海,声明“用人之道,官绅并用,江楚并用”。在他最重要的89位幕僚中,就籍贯言,湖南21人,占最多;江苏17,排第二;安徽16,列第三;浙江10,居第四;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等省都有人。就人员分布言语,共达九省。就出身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就人缘言,既有曾国藩的同窗同年,乡亲故旧,也有曾国藩的门生弟子,还有一些则“识拔于风尘”。

90 选才应注意标准 取人之式,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 选将:廉明、智略、才识、忠义血性、简默朴实、坚忍耐劳 表现欲过强者不可久用
有大才而性格偏激慎用

91 育才要用仁用礼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 曾国藩培养人才办法三条:课读、历练、言传身教
要求所有部属、僚友按其专业方向学习,既有布置,还有检查,对身边的幕僚抓得尤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身边幕僚进行定期考核,每月两次,亲出题目,亲阅试卷,评定等次。 利用茶余饭后闲暇,结合自己的阅历与读书心得谈古论今,内容切合实际形式生动活泼,使幕僚潜移默化,增长学问,扩大眼界。

92 用人应扬长避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也应用其长。
用人如器,用其长,避其短。以恶止恶,以暴止暴。鸡鸣狗盗之徒对付雄韬大略之人难应付的事,有时是最得心应手的。 用人根本,唯才是用,不论出身、性情、职业,三教九流之徒皆可为用。

93 驾驭人才要软硬兼施 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 智者多诈,勇者多怒。
处置刘铭传与陈国瑞械斗事宜。对刘,李鸿章手下悍将。嘴上严厉斥责,过失不予追究,使其心生悸畏。 陈国瑞,骁勇异常,僧格林沁部下。先抑后扬,使其心服口服,见其莽性难改,请旨撤去陈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陈从此毕恭毕敬。 怀之以德,严之以法。

94 再 见 !


Download ppt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历史人物 邓智华 zhihuadeng001@126.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