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2 一、诸子散文产生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 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二)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 (三)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
“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被私人讲学所取代,一些来自社会下层的人也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三)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 (四)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

3 二、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以及《礼记》、《易传》等等。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以及《礼记》、《易传》等等。 墨家:《墨子》,道家有《老子》、《庄子》和《列子》等。 法家:《商君书》、《韩非子》等。 兵家:《孙子兵法》等。 杂家:《吕氏春秋》。

4 1、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2、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1、关注现实,崇尚理性。 2、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5 第一节《论语》

6 一、《论语》的编纂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散文集。此书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大约成于战国初年。
《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三种不同的传本。 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而编定的,共分《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7 二、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的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由于宋国发生内乱而迁到鲁国。到他的父亲叔梁纥时,家境已经衰落。孔子早年丧父,曾为人管理仓库和牛羊,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通过勤学好问,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三十四岁起,开始收徒讲学。

8 次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到了齐国,齐景公曾向他问政,深表赏识,但未予重用。后来他又回到鲁国,先后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这时鲁国由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专权,孔子对这种局面极为不满,适逢季孙氏接受齐国送来的女乐,孔子便愤然离开鲁国。

9 从55岁时起,孔子带领弟子到处奔波,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一直未能奏效。六十八岁时,满怀失望的孔子又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数年后,在潦倒中中溘然逝去,终年七十三岁。

10 三、孔子的思想 1、在政治上,孔子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他对当时的礼坏乐崩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激烈抨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反对各种越礼行为。

11 鲁国季氏僭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他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强调为政必先“正名”,也就是要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12 他极为向往西周的盛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提出这些主张,是由于他看到当时历史变迁中的消极面:各国诸侯、贵族以及新兴的实力人物为满足私欲而争权夺利,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篡夺、战乱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灾难。他希望结束这种混乱状态,重新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13 2、孔子关于”仁”的学说 (1)仁的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
孔子主张在不破坏等级名分的前提下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他极为推崇“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要求弟子“泛爱众”(《论语·学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4 从仁的原则出发,他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反对过度剥削。弟子冉有为季氏聚敛,他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论语·先进》)

15 他提倡用文德安抚百姓,反对用暴力掠夺和征服,认为
“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16 他主张对百姓进行教化,反对滥施刑罚,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他主张举贤才。 孔子这些主张是对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发展.。

17 (2)仁同时又是孔子提倡的道德修养。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此,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他提倡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献身,指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8 第二节 《墨子》和《老子》 一、墨翟 1、墨翟的生平和《墨子》一书
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同被称作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著作。

19 2、 《墨子》的写作特点 《墨子》文章的一大特点是 尚实尚质讲究实用,不重文采。 《墨子》文章的另一大特点是 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墨子》还在文体因革方面,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墨子

20 二、《老子》 1、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楚国人,曾任周 守藏史。

21 2、 《老子》 的思想 《老子》一书的思想体系是围绕着关于道的理论而展开的。 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保留着古代风俗的小农经济的社会 。
他主张经常使自己处于柔弱、谦下的地位,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由柔弱战胜刚强,由“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

22 3、《老子》的文学性 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 的情感; (2)全书常用形象的比喻来 阐明玄妙的哲理。采用大量的
(1)《老子》一书包含有作 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 的情感; (2)全书常用形象的比喻来 阐明玄妙的哲理。采用大量的 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 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 化多端,如哲理诗一般。 老子骑牛图

23 第三节 《孟子》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关于他的其生卒年,历来有不同说法。根据有关记载推断,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 。有“亚圣”之称。

24 二、孟子的思想主张 1、仁政主张 他指责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他坚决反对当时的不义战争,认为发动战争的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2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26 2、民本思想 他不仅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而且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思想。
齐宣王向他提起汤放桀、武王伐纣之事,并问他:“以臣弑君,可乎?”他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同期管家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27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上面这四种心,就是履践仁义道德的基础。

28 三、《孟子》的散文艺术 2.充沛的感情 强劲的气势 3、精彩的比喻和寓言 4、语言浅显自然而又明快畅达,语汇丰富,富于表现力,
1.浓厚的论辩色彩 高超的论辩艺术 2.充沛的感情 强劲的气势 3、精彩的比喻和寓言 4、语言浅显自然而又明快畅达,语汇丰富,富于表现力,

29 《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0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设饮,驰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尽心下》

31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32 第四节 《庄子》

33 第一节 庄子的生平、著述

34 一、庄子的生平 庄子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
据《史记》说,庄子名周,是蒙地人。战国时宋国蒙地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 生活在战国中期,大约与梁惠王、齐宣王以及孟子同时。近人马叙伦根据他的行事推断,其生年最迟不晚于公元前369年(梁惠王初年),其卒年最早不早于公元前298年(赵惠文王初年)。

35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 显示超然世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度,以及视富贵荣华如敝屣的生活态度。

36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庄子却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出使秦国,秦王赏给他百辆车子,他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轻蔑地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37 二、庄子的著述 外、杂篇多伪作 ,为庄子学生和庄子后学之作。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一书在汉代有五十二篇,但现在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成果之后删订而流传下来的。 外、杂篇多伪作 ,为庄子学生和庄子后学之作。

38 三、庄子的思想 一 、 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所谓自然,是指天然而成,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庄子有时把自然又称作“天”,用来和代表人为的“人”相对立。他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 。

39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小人君子。 ——《庄子·马蹄》

40 二、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

41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矣,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同上)

42 三 、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穷达祸福,庄子主张采取“安命”的态度。这种一切听任命运安排的主张排除了任何主观的努力,使人在必然性面前无所作为。但它引导人们在明知灾祸不可抗拒的情况下采取泰然处之的态度,在遭遇不幸时主动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43 知 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人世间 》 知 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德充符 》

44 四、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是一种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精神自由的境界,是庄子所提倡的体悟大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实质就是摆脱各种局限,超越各种具体条件和现实关系,最终达到在精神上与至高无上的大道合一,从而体会到无所拘系的自由感。(“无所待而游于远穷” )

45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广垠之野” (《应帝王》)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 “乘物以游心” (《人间世》) “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大宗师》)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广垠之野” (《应帝王》)

46 第四节 《庄子》的文学成就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第四节 《庄子》的文学成就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生的。” (郭沫若《鲁迅与庄子》)

47 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 《庄子》是诗化的哲学,哲理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采取一种主观抒情的态度,表现个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表现对自我生命的内在感受,从这种内在感受出发,去把握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一条从根本上解脱困境的途径。

48 1、表现对困苦生活的深切感受 《庄子》一书正是从内心感受的角度去透视和思考生活,写出了庄子的遭遇、命运、个性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2、还大量表现了庄子做为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他在人生旅程中的苦闷、求索、孤独与悲凉。 3.对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热情讴歌至高无上的大道,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

49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知北游》 强烈的激情,他的苦闷、悲哀和愤怒,常常跳荡在字里行间。

50 《外物》: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51 《大宗师》借子桑之口抒发了身处困境的悲慨: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52 《徐无鬼》: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故事在对友人的怀念中流露出世无知音的孤独感。

53 文中所写的“神人”,是这种理想人生境界的体现者: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餐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其描写使人的心胸豁然开朗,有遗世独立之感。

54 《齐物论》这段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令人惊叹的奇想。

55 二、意出尘外的想象 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在书中展开葱茏的想象力,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诡云谲的艺术世界。

56 《逍遥游》: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7 特别是某些抽象事物也被庄子加以拟人化,化作生动而富于个性的艺术形象。
《知北游》中,写知到北方游于玄水之上,登上隐弅之丘,向无为谓询问大道,三问而三不答。知于是返回白水之南,登上狐阕,向狂屈请教。狂屈说:“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58 《至乐》: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dúloú),髐(xiāo)然有形,撽(qiào)以马捶,因而问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为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59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
庄子曰“然。”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 髑髅深矉(通“颦”)蹙頞(è)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60 三、异采纷呈的寓言故事 寓言成为庄子表达哲学思想和人生体验的主要手段,是庄子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基本材料。庄子的很多作品,几乎很少纯理论的阐述,而是连缀许多故事和人物对话,将自己的思想寄寓其中。寓言成为这些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

61 “浑沌凿七窍”的寓言: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62 《庄子》的寓言却独以叙事精彩见长。其中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细致逼真的描绘,能以生动的形象和意趣去感染人、征服人。
《达生》中写吕梁丈人蹈水: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墉下。孔子从而说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

63 故事不长,却通过维妙维肖的对话,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外物》写儒以诗礼发冢: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故事不长,却通过维妙维肖的对话,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这类寓言在其寓意之外,本身就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甚至被称为“后世小说家之祖”。

64 四、洸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庄子》散文的章法自由灵活,变化多端。有些作品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全篇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洋洋洒洒地展开论述。还有的作品仍保留了对话体的特点,篇中通过一些相对独立的段落,从不同角度表达相对集中的观点。

65 他不屑于按固定的程式去组织文章,而喜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
文中忽而议论,忽而譬喻,忽而叙事,纵横驰骋,变化莫测。他常常连缀多则寓言与对话,而故意将行文线索隐蔽起来,使人如入九曲迷宫;文章跌宕开阖,曲折有致,段与段之间似断实连。不仅一篇之内起伏变化,篇与篇之间也变化多端,各不相同。

66 第五节 《荀子》、《韩非子》

67 一、荀子其人及其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 时人尊称荀卿,也称孙卿。其 生卒之年,无从考定,生于赵, 游于齐、秦,仕于楚,曾为兰
陵令,被罢免后终老于兰陵。

68 二、《荀子》的写作特点及其贡献 (1)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系统严整。
(2)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 (3)荀子《赋》篇与《成相》篇在文学史上影响。

69 三、韩非子其人及其思想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 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 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 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 非。”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 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 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 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 非。” ——《史记》本传

70 四、韩非的思想 政治学说基本上是前期法家“法”、“术”、“势”思想的结合。
韩非学说完成了专制集权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专制的重要政治思想工具。但他的理论崇尚暴力,不讲怀柔,主张对下层百姓实行残酷镇压,容易激化矛盾,引起下层百姓的反抗,秦王朝的灭亡就是明证。

71 四、《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1、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 2、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3、还善于运用大量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ownload ppt "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