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重塑二十一世紀的 高等教育課程 兼論未來人才培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重塑二十一世紀的 高等教育課程 兼論未來人才培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重塑二十一世紀的 高等教育課程 兼論未來人才培育
重塑二十一世紀的 高等教育課程 兼論未來人才培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國恩 校長

2 大綱 壹、前言 貳、高等教育機構挑戰 參、重塑高等教育課程 肆、結語

3 前言 高等教育機構主要透過兩種方式影響社會發展: 人力資本的養成 對真理的追求 個體的自我實現和收入的提升
新世紀的大學雖強調知識創造,本質仍與宇宙精神相繫:使更多人獲得啟蒙,引領文明創新。 高等教育機構主要透過兩種方式影響社會發展:第一是人力資本的養成,包括個體的自我實現和收入的提升;第二是對真理的追求,新世紀的大學雖強調知識創造,其本質仍與宇宙的精神相繫:使更多人獲得啟蒙,引領文明的創新。

4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1/9) 一、 政府補助 減少與大學商業化傾向 二、 國際化與 全球競爭 三、 科技發展 帶動世界 變化迅速 四、
青年缺乏 自主學習 能力與素養

5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2/9) 一、政府補助減少與大學商業化傾向
政府補助減少與大學商業化傾向:國家經濟成長率下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低就業人口的結構性因素,在稅收不容易調高的現實條件下,政府被迫在教育領域緊縮花費。為維持高教品質,高等教育費用逐漸由政府轉移到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機構更在市場化的潮流中,不得不與企業的關係日漸密切,如何在辦學的基本理念及創造收入兩者之中取得平衡?以及,如何彰顯大學的教學功能,使更多的學生受惠?遂成為高教機構必須直面的兩難困境。

6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3/9) 國家經濟成長率下降、高齡化社會,以及低就業人口的結構性 因素,在稅收不容易調高的現實條件下,政府被迫在教育領域 緊縮花費。 為維持高教品質,高等教育成本逐漸由政府轉移到高等教育的 直接受益者;更在市場化的潮流中,與企業的關係日漸密切。 政府補助減少與大學商業化傾向:國家經濟成長率下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低就業人口的結構性因素,在稅收不容易調高的現實條件下,政府被迫在教育領域緊縮花費。為維持高教品質,高等教育費用逐漸由政府轉移到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機構更在市場化的潮流中,不得不與企業的關係日漸密切,如何在辦學的基本理念及創造收入兩者之中取得平衡?以及,如何彰顯大學的教學功能,使更多的學生受惠?遂成為高教機構必須直面的兩難困境。

7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4/9) 二、國際化與全球競爭
國際化與全球競爭的挑戰:麻省理工學院史隆學院前院長梭羅(Letet Thurow)認為,在國際關係日益緊密的今天,教育應賦予一個人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在全球各地運作自如」的能力,這項能力不僅在於外語能力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文化的行為、思考模式。其次,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加速人才的跨國流動,大學之間的競爭更形激烈,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趨勢亦漸趨顯著;大學不能再固守傳統的授課模式,而是應更強調彈性與創新,成為學習經驗、步驟與環境的設計者。

8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5/9) 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加速人才的跨國流動,大學之間 的競爭更形激烈,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趨勢亦漸趨顯著。
21世紀國際競爭的焦點不僅是人才的競爭,也是全民素質 的競爭。在國際關係日益緊密的今天,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就是「在全球各地運作自如」的能力:不僅在於外語能力 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文化的行為、思考模式。 國際化與全球競爭的挑戰:麻省理工學院史隆學院前院長梭羅(Letet Thurow)認為,在國際關係日益緊密的今天,教育應賦予一個人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在全球各地運作自如」的能力,這項能力不僅在於外語能力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文化的行為、思考模式。其次,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加速人才的跨國流動,大學之間的競爭更形激烈,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趨勢亦漸趨顯著;大學不能再固守傳統的授課模式,而是應更強調彈性與創新,成為學習經驗、步驟與環境的設計者。

9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6/9) 三、科技發展帶動世界變化迅速
科技發展帶動世界變化迅速:哈佛大學教授李維(Frank Levy)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莫南(Richard Murnane)研究過去五十年美國工作的變化後指出,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未來的工作不再是藍領與白領的區別,而是重複性工作和非重複性工作的區別:科技發展迅速的社會需要能勝任複雜任務的勞動力與彈性,這代表人們必須具備橫向關鍵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對專業領域的深層理解,以及不斷學習的能力。

10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7/9) 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未來的工作不再是藍領與白領的區別, 而是重複性工作和非重複性工作的區別:可以重複操作的工 作,可以用程序解決的問題,用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很快 就會被科技取代。 因為知識更新太快,很難靠「一技之長」活一輩子。科技發 展快速的社會需要能勝任複雜任務的勞動力與彈性。越有價 值的工作機會,越需要適應力去處理變化多端的事。 科技發展帶動世界變化迅速:哈佛大學教授李維(Frank Levy)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莫南(Richard Murnane)研究過去五十年美國工作的變化後指出,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未來的工作不再是藍領與白領的區別,而是重複性工作和非重複性工作的區別:科技發展迅速的社會需要能勝任複雜任務的勞動力與彈性,這代表人們必須具備橫向關鍵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對專業領域的深層理解,以及不斷學習的能力。

11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8/9) 四、青年缺乏自主學習能力與素養
青年缺乏融入公民社會所需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素養態度: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先進國家的勞動市場已無法在低價競爭中拔得頭籌,歐美各國的經濟產業正朝向專業服務及高附加價值的製造領域發展。換言之,知識經濟社會將產生知識和技能密集的高階職缺,而這些高階職缺要求青年具備專業知識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資訊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與企業精神源自於知能的培養和性格的模鑄(character formation)。為回應新工作新技能的挑戰,高等教育機構應發展素養取向的自主學習系統。

12 高等教育機構挑戰(9/9) 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先進國家的勞動市場已無法在低 價競爭中拔得頭籌,歐美各國的經濟產業正朝向專業服務 及高附加價值的製造領域發展。 知識經濟社會將產生知識和技能密集的高階職缺,這些職 缺要求青年具備專業知識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資訊、 學習,以及創新與企業精神,這些能力源自於自主學習和 性格的模鑄。 青年缺乏融入公民社會所需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素養態度: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先進國家的勞動市場已無法在低價競爭中拔得頭籌,歐美各國的經濟產業正朝向專業服務及高附加價值的製造領域發展。換言之,知識經濟社會將產生知識和技能密集的高階職缺,而這些高階職缺要求青年具備專業知識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資訊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與企業精神源自於知能的培養和性格的模鑄(character formation)。為回應新工作新技能的挑戰,高等教育機構應發展素養取向的自主學習系統。

13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1/13) 四、運用數位科技和評量機制以培養基本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 三、增加流動的學習經驗以轉化為關鍵能力
一、鼓勵跨域學習以促進多元理解 二、掌握知識系統並將其運用於真實世界 三、增加流動的學習經驗以轉化為關鍵能力 四、運用數位科技和評量機制以培養基本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

14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2/13) 一、鼓勵跨域學習以促進多元理解
鼓勵跨域學習以促進多元理解:社會問題日趨複雜,學術領域界線逐漸消失,跨越學術領域的學習,有助於學生運用不同知識觀點、分析社會複雜問題、拓展學習視界、增進批判思考能力、培養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技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為兼顧學生學習需求,培育學生專業及多元跨域能力,大學宜依學校特色、學術發展趨勢及學生畢業就業需求,調整各系所專業領域課程與非專業領域課程比例。此外,大學必修課程的學分數宜減少,讓學生有較多的選修機會,以利其深度學習與主動求知,發展終身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後,大學更應關注專業和通識教育的平衡,教師應將通識教育廣泛融入專業課程,由全體教師肩負起通識教育的責任;或是鼓勵學生跨學院選修輔系、雙學位或學程,避免學生文理素養發展不均,成為單向度的專業人。

15 調整專業領域課程與非專業領域課程比例,減少必修課程的學分數,以利其深度學習與主動求知。 專業和通識教育的平衡: 全體教師負起通識教育責任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2/13) 跨越學術領域的學習,有助於學生運用不同知識觀點、分析社會複雜問題、拓展視界、增進批判思考能力、培養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技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調整專業領域課程與非專業領域課程比例,減少必修課程的學分數,以利其深度學習與主動求知。 專業和通識教育的平衡: 全體教師負起通識教育責任 鼓勵跨域學習以促進多元理解:社會問題日趨複雜,學術領域界線逐漸消失,跨越學術領域的學習,有助於學生運用不同知識觀點、分析社會複雜問題、拓展學習視界、增進批判思考能力、培養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技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為兼顧學生學習需求,培育學生專業及多元跨域能力,大學宜依學校特色、學術發展趨勢及學生畢業就業需求,調整各系所專業領域課程與非專業領域課程比例。此外,大學必修課程的學分數宜減少,讓學生有較多的選修機會,以利其深度學習與主動求知,發展終身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後,大學更應關注專業和通識教育的平衡,教師應將通識教育廣泛融入專業課程,由全體教師肩負起通識教育的責任;或是鼓勵學生跨學院選修輔系、雙學位或學程,避免學生文理素養發展不均,成為單向度的專業人。

16 師大課程重塑策略─ 推動多元學習,提升學生跨域知能(4/13)
建立多元學習機制 鼓勵學生跨域學習 簡化輔系及雙主修之申請 提升學生修習人數 規劃外語課程及相關活動加強學生外語文能力 建置數位學位專班 培養未來學生 推動專業與通識融通課程培養學生貫通知識的能力 推動專業課程通識化 提高學生的吸收力 健全通識課程,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及跨域知能 辦理各領域大師講座 提高學生視野 鼓勵跨域學習以促進多元理解:社會問題日趨複雜,學術領域界線逐漸消失,跨越學術領域的學習,有助於學生運用不同知識觀點、分析社會複雜問題、拓展學習視界、增進批判思考能力、培養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技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為兼顧學生學習需求,培育學生專業及多元跨域能力,大學宜依學校特色、學術發展趨勢及學生畢業就業需求,調整各系所專業領域課程與非專業領域課程比例。此外,大學必修課程的學分數宜減少,讓學生有較多的選修機會,以利其深度學習與主動求知,發展終身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後,大學更應關注專業和通識教育的平衡,教師應將通識教育廣泛融入專業課程,由全體教師肩負起通識教育的責任;或是鼓勵學生跨學院選修輔系、雙學位或學程,避免學生文理素養發展不均,成為單向度的專業人。

17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5/13) 二、掌握知識系統並將其運用於真實世界
掌握知識系統並將其運用於真實世界:OECD教育與技能部執行長施萊賀(Andreas Schleicher)指出,未來將進入「技能、工作、成長」三位一體的工作型態。為使教育與訓練系統培育的人才勝任未來的工作,大學的課程設計需聚焦於學生學習成效,並透過跨系所的矩陣式學程(學系課程偏重專業;跨系所學程則偏重整合與實作),加強培養學生的跨界整合與實作能力,使學生具備畢業後進入職場所需的重要技能,回應新工作的挑戰。 在理論與實務的平衡方面,各系所應該加強自身特色,一方面就教師專長開設具競爭力與就業力的課程;另一方面與當地產業合作,運用業界資源、師資與設備,開設專業學習課程,培養學生實務操作的能力。未來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培養跨領域的專業能力,更需要總整式(Capstone)課程,彌補學生學習面向過度專業化且缺乏動手經驗的缺點。

18 未來將進入「技能、工作、成長」三位一體的工作型態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6/13) OECD教育與技能部執行長 未來將進入「技能、工作、成長」三位一體的工作型態 加強系所自身特色:就教師專長開設具競爭力與就業力 的課程;與當地產業合作,運用業界資源、師資與設備, 開設專業學習課程,培養學生實務操作的能力。 透過跨系所的矩陣式學程(學系課程偏重專業;跨系所 學程則偏重整合與實作),培養學生跨界整合能力。 掌握知識系統並將其運用於真實世界:OECD教育與技能部執行長施萊賀(Andreas Schleicher)指出,未來將進入「技能、工作、成長」三位一體的工作型態。為使教育與訓練系統培育的人才勝任未來的工作,大學的課程設計需聚焦於學生學習成效,並透過跨系所的矩陣式學程(學系課程偏重專業;跨系所學程則偏重整合與實作),加強培養學生的跨界整合與實作能力,使學生具備畢業後進入職場所需的重要技能,回應新工作的挑戰。 在理論與實務的平衡方面,各系所應該加強自身特色,一方面就教師專長開設具競爭力與就業力的課程;另一方面與當地產業合作,運用業界資源、師資與設備,開設專業學習課程,培養學生實務操作的能力。未來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培養跨領域的專業能力,更需要總整式(Capstone)課程,彌補學生學習面向過度專業化且缺乏動手經驗的缺點。

19 師大課程重塑策略─ 培育跨域實作人才(7/13)
推動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增進學生知識整合能力 推動系所開設多元的總整課程,整合學生專業知能。 鼓勵教師協同教學,連結專業知識。 規劃成果展,展現學生之總整知識。 建立跨域學習及創作團隊,產學互惠 研發政大、台科大與臺灣師大三校創意工作坊課程,與產業界合作,開創結合研究、人才培育、創意商品研發與技術移轉之精緻文創產業典範。 藉由跨領域學程培養劇本創作、舞台科技、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及流行音樂之多元人才。 以科學和技術,深化音樂、美術、和表演的內涵,拓展文創產業機會 文物保存與典藏 科技化舞台展演 數位化的商品設計與室內設計

20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8/13) 三、增加流動的學習經驗以轉化為關鍵能力
增加流動的學習經驗以轉化為關鍵能力:大學課程的多元面向最終必需能將知識與關心自己週遭的世界兩者整合為一。文化批判大師季胡(Henry Giroux)認為,轉化就是要對知識有所反思並積極地參與這個世界,這也是正視當前人類苦難的一種道德責任。因此,國際化的教育目標應強化學生作為一個世界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視野、理想與實踐。 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從學生流動與跨國合作著手,將學習流動力(learning mobility)融入課程,例如與姊妹校進行多邊多元教學合作計畫,交換學生與交換師資,提供全校師生更多元的「教」、「學」機會。除了與國際知名學府締約提供交換學生、訪問學生、海外短期語言文化學習與實習等機會,另可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志工、國際義工等活動。最後,國際化應不自限於取得國外學位或出國的學生數量,延攬國際學者到校講學,讓學生在本國即有機會親炙國際大師風範,直接接觸各種文化解決社會複雜問題的觀點與方式,拓增研究和學習的視界,同時有利於互相學習最佳範例,避免固守一套思維模式。

21 推動多邊多元教學合作計畫,交換學生與師資。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志工、國際義工等活動。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9/13) 長期依賴一套思維模式,缺乏外來刺激,大家的想法雷同,犯的錯也一樣。學習交流可增加個人的專業、社會、知性技能和就業力,將知識與關心自己週遭的世界兩者整合為一。 推動多邊多元教學合作計畫,交換學生與師資。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志工、國際義工等活動。 延攬國際學者到校講學,讓學生直接接觸各種文化解決社會複雜問題的觀點與方式,拓增研究和學習的視界,避免固守一套思維模式。 增加流動的學習經驗以轉化為關鍵能力:大學課程的多元面向最終必需能將知識與關心自己週遭的世界兩者整合為一。文化批判大師季胡(Henry Giroux)認為,轉化就是要對知識有所反思並積極地參與這個世界,這也是正視當前人類苦難的一種道德責任。因此,國際化的教育目標應強化學生作為一個世界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視野、理想與實踐。 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從學生流動與跨國合作著手,將學習流動力(learning mobility)融入課程,例如與姊妹校進行多邊多元教學合作計畫,交換學生與交換師資,提供全校師生更多元的「教」、「學」機會。除了與國際知名學府締約提供交換學生、訪問學生、海外短期語言文化學習與實習等機會,另可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志工、國際義工等活動。最後,國際化應不自限於取得國外學位或出國的學生數量,延攬國際學者到校講學,讓學生在本國即有機會親炙國際大師風範,直接接觸各種文化解決社會複雜問題的觀點與方式,拓增研究和學習的視界,同時有利於互相學習最佳範例,避免固守一套思維模式。

22 師大課程重塑策略─ 增進全球移動力,發展國際化校園(10/13)
推動師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進行一次 「世界足跡」學習 透過學位雙聯制、交換學生、夏日學校、文化及語言學習及參與志工活動、國際競賽、國際研討會等增加跨國學習經驗。 強化境外招生,以招收12%外籍學位生為目標 開辦國際學位學程,強化全球招生。強化外籍學位生與交換生之專業輔導。建立外籍生校友管理系統,強化海外校友聯繫,持續與海外校友會合作。 目標七:增進全球移動力,發展國際化校園 攜手全球頂尖名校,營造國際移動風氣 1-1.訂定一國一標竿姊妹校,藉以深化雙向學生交換、教師國際講學機制。 1-2.持續洽簽QS 名校,並定期參加世界教育高等論壇,行銷師大全球品牌形象。 1-3.推動師大學生在校期間至少進行一次「世界足跡」學習。 2. 開辦國際學位學程,強化全球招生 2-1.強化境外招生,以招收12%外籍學位生為目標。 2-2.強化外籍學位生與交換生之專業輔導。 2-3.積極與國際頂尖名校合作開辦國際學位學程。 2-4.鼓勵院系所開設全英語課程(學程),以吸引境外生就讀。 2-5.建立外籍生校友管理系統,加強與校友的聯繫,以促進口碑招生的策略。 3. 推動系所課程國際認證,提高國際知名度 3-1.研訂補助機制,鼓勵系所通過國際課程認證,如AACSB國際商管學院認證、IEET國際工程認證等。 4. 促進外籍生與本地生交流,創造國際化學習生活空間 4-1.校園中設立International corner,舉辦各種能促進外籍生與本地生交流的活動。 4-2.強化學生社團招收外籍生的誘因,促進外籍生在校園社團中的參與程度。 4-3.設計國際家族認養制度,結合本校師生與境外生共同體驗生活,深化學習效果。 4-4.改善校園軟硬體設施,推動全校網頁雙語化,營造國際化校園氛圍

23 四、運用數位科技和評量機制 以培養基本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11/13) 四、運用數位科技和評量機制 以培養基本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數位科技和評量機制以培養基本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民主的生活方式仰賴人民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及建設性應對社會變遷,若缺乏基本素養,人民很難對日趨複雜的世界事務做出精準的判斷。培育更多具備基本素養的世界公民,是大學責無旁貸的責任,而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是否落實才是更關鍵的課題。高等教育機構有必要研發大學生基本素養評量,評量內容可以包括如溝通合作、美感素養、科學思辨、資訊素養、終身學習、創新領導、問題解決、公民社會、生涯發展等面向。學生透過評量結果了解自己在各素養的認知能力與情意、態度表現,並提供多次測量的長期追蹤變化趨勢,再結合數位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自己在各素養的學習成長情形,作為檢視學習成效與發展生涯之參考,培養自主規劃學習的能力。教師則可透過數位學習歷程檔案,輔導學生選課及活動參與,落實選課指導與學習指導。 由於課程和教學改革會不斷地因應社會變遷、知識發展和學生需要而持續進行,除了現有的課程評鑑機制外,基本素養之評量結果亦可提供課程修正的重要依據,使大學的課程改革產生成效與動力。大學可藉由分析學生基本素養評量結果,檢測教育目標及教學成效,作為課程調整與改進的參考。

24 重塑高等教育課程(12/13) 民主的生活方式仰賴人民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及建設性應對社會變遷,若缺乏基本素養,人民很難對日趨複雜的世界事務做出精準的判斷。 學生可透過評量結果了解自己在各素養的學習 成長情形,培養自主規劃學習的能力 基本素養之評量結果亦可提供老師及學校課程修正的重要依據 ,使大學的課程改革產生成效與動力 運用數位科技和評量機制以培養基本素養與自主學習能力:民主的生活方式仰賴人民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及建設性應對社會變遷,若缺乏基本素養,人民很難對日趨複雜的世界事務做出精準的判斷。培育更多具備基本素養的世界公民,是大學責無旁貸的責任,而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是否落實才是更關鍵的課題。高等教育機構有必要研發大學生基本素養評量,評量內容可以包括如溝通合作、美感素養、科學思辨、資訊素養、終身學習、創新領導、問題解決、公民社會、生涯發展等面向。學生透過評量結果了解自己在各素養的認知能力與情意、態度表現,並提供多次測量的長期追蹤變化趨勢,再結合數位學習歷程檔案(e-portfolio),將有助於學生了解自己在各素養的學習成長情形,作為檢視學習成效與發展生涯之參考,培養自主規劃學習的能力。教師則可透過數位學習歷程檔案,輔導學生選課及活動參與,落實選課指導與學習指導。 由於課程和教學改革會不斷地因應社會變遷、知識發展和學生需要而持續進行,除了現有的課程評鑑機制外,基本素養之評量結果亦可提供課程修正的重要依據,使大學的課程改革產生成效與動力。大學可藉由分析學生基本素養評量結果,檢測教育目標及教學成效,作為課程調整與改進的參考。

25 師大課程重塑策略─ 發展素養取向的自主學習系統(13/13)

26 結語:師大願景 跨域整合、為師為範之 綜合型大學 培養人文與科學兼具之領導人才 深化具社會影響力之研究 打造全球頂尖之教育重鎮
建立華語僑教之國際大學 建構藝術體健之創新基地


Download ppt "重塑二十一世紀的 高等教育課程 兼論未來人才培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