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老人醫療照護 游山林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2
公共衛生 基於社會正義與人道關懷, 透過有組織的政府與民間力量, 謀求全民身、心、靈的健康, 積極從事推動健康促進、疾病預防、
環境衛生、醫藥研發、食品安全、 適切診療、身心復健、安寧照護、 生活品質提升。
3
老化 由於生物學上的老化分為三個層次 老年人身心健康與保健醫療需求除了老人疾病外,有很大的一部份需歸因於身心功能狀態的持續退化所致
包括原發性老化 外加因素引起的老化 心理的老化, 老年人身心健康與保健醫療需求除了老人疾病外,有很大的一部份需歸因於身心功能狀態的持續退化所致
4
老化是什麼? 老化(aging)一詞泛指有機體一生中的所有變化,這些變化有的好、有的壞,也有的無傷大雅。年少階段稱做「發展」或「成熟」期,因為一個人從出生到青春期,社會及外觀上都在還發展、接著成熟。過了30歲,人體會出現更多變化,反映器官功能的下降,這是正常現象,稱做「衰老」(senescence)。「衰老」現象逐漸遍及整個人體,到最後減低了體內不同系統的功能,也減低了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老化過程在不同文化及社會中,差異極大。
5
「老」是個象形字。甲骨文中「老」字是個老人的形象,象一個駝了背,長了鬍鬚,頭上有一縷稀疏的頭髮,扶著手杖的樣態。
6
「老歲(廢)仔」的解析 日曆年齡 心理年齡 生理年齡 社會年齡
7
老化過程 自然老化(chronological aging):人自出生後一直進行的老化過程。
生物老化(biological aging):指的是物理上的改變,減低了器官系統的使用效率。如肺臟、心臟及循環系統。是一種隨著有機體自然老化,細胞繁殖數會減少,又稱功能性老化(functional aging)
8
老化過程 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包含感官和知覺過程的變化,心理功能的變化(如記憶力、學習能力及智慧)、適應力的變化及人格的變化。因此,一個人若是心智上還很活潑(intellectually active) ,也很能適應環境,就可說他心理上還很年輕。 社會老化(social aging):指的是個人的角色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的轉變:家人和朋友間、有酬及無酬的生產角色內以及各種組織內,如宗教和政治團體。人的自然年齡、生物年齡或心理年齡若老化,則社會角色和社會關係也會隨之改變。社會環境(social context)會隨著不同的人有相當程度的變化;個人老化的定義,以及老化經驗是正面或負面,都是由社會環境來決定的。
9
何謂老人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六十五歲為老人。
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65歲以上人口>7%,高齡社會(Aged society):65歲以上人口>14%,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65歲以上人口>20%, 老人醫學(Gerontology) :「診治所有老人與老化相關的健康上的特殊問題的醫學領域,包涵與老人健康有關的社會學或歷史學。」
10
年齡分級 我們的一生在整個社會結構的位置,一直在改變。每個都是一年齡分級的(age-graded),亦即不同年紀的人,在社會上都有不同的角色、期待、機會、地位及限制。 社會大眾對於就學年齡、就業年齡、生育年齡及退休年齡都有定見。 年齡是一個社會構念(social construct),有其社會表面意義及涵義。 年齡分級於不同文化或歷史時期中有所差異。
11
老人身體功能的改變 老年人身體功能的改變可因老化或疾病所引起,身體機能的老化包括神經、肌肉、骨骼、呼吸、循環、內分泌、眼、耳鼻喉、泌尿、皮膚等各系統器官均會有程度上的改變,而姿勢的變化、平衡的失常、記憶與判斷能力的失常等也會造成功能上的改變或障礙,進而影響老年人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例如老年人易發生跌倒的原因,常是步態改變、姿勢不穩定、肌肉功能控制不良、視力與聽力不良、平衡協調能力失常,甚至於短暫的記憶失常等多重功能退化與障礙所引起。
12
1996-2005年台灣老人健保醫療照護使用情形 單位:%
年台灣老人健保醫療照護使用情形 單位:% 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局
13
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個人醫療費用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資訊網「94-95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全民健康保險94-95醫療統計年報」
14
醫療費用 隨失能程 度倍增
15
老年病症侯群概念 老貧殘病四種特徵之表現 老人多種慢性病、多重用藥、使用醫療資源頻繁者 貧殘之弱勢族群、諱疾忌醫、老人虐待
器官系統老化、易罹病且病情表現非典型 人老心不老、報喜不報憂 避談死亡、家人隱藏病情
16
老年人疾病的特質 1.多重性疾病(multiple illness): 使得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互相交錯, 必須考量不同疾病間表現與用藥之互相影響 2. 潛隱性疾病(obscured illness): 有些疾病的存在, 必須等到併發症出現才有症狀¸ 如骨質疏鬆症併發壓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 或是緩慢到晚期才出現臨床症狀, 如癌症 3. 未報告疾病(underreporting of illness): 老人很少自訴尿失禁; 憂鬱症的人也很少報告自己的不舒服 4. 歸因於老化(attitude of ageism): 記憶力不佳、行動遲緩、關節酸痛等常被認為是老化的自然現象而未就醫 5. 非典型表現(atypical presentation): 老年人的感染症常沒有典型的發燒及局部症狀, 而以非特異性的胃口不佳、活動力不佳來表現; 老年人的甲狀腺機能亢進常以心律不整來表現等 6. 健康問題的範疇不同(altered spectrum of health conditions): 除了急慢性疾病之外, 心智、情緒、功能的狀態常影響整體的健康 7. 醫源性問題(iatrogenic medical problems): 由於疾病數較多, 多重藥物使用(polypharmacy)的結果, 某種治療藥物的副作用可造成新的問題,
17
老人醫療的特色 老人症狀病因複雜 老年病症候群 周全性評估 老年照護團隊
18
老人醫療照護品質 慢性病控制與管理 醫源性傷害 急性病後之失能預防和復健 老年健康生活型態 正向老化態度 長期照護安置與管理
照護者的身心健康 老人虐待 末期照護 倫理靈性議題 身 心 社會 靈性
19
疾病自然史與三段五級預防
20
老人醫學的目的,是增進老人的 生活品質,而不僅是延長壽命而已
21
全球高齡化的來臨 實際數 預測數 % 義大利 日本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日 本 台灣 臺 灣 美 國 中國大陸 法 國 新加坡 英 國 5
5 10 15 20 25 30 35 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年別 %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中國大陸 臺 灣 日 本 法 國 英 國 美 國 實際數 預測數 15% 20% 30% 10% 資料來源:1. UN Statistics Division ,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Revision , February 2003. 2.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台灣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95年6月。
22
2008年 2005年 臺灣 2009年全球各大洲人口數及2050年預測人口數 日本人口首度出現負成長 世界自然增加率 12‰
世界自然增加率 ‰ 非洲 ‰ 中南美洲 ‰ 歐洲 ‰ 歐洲老年人口全球居冠 日本人口首度出現負成長 臺灣 出生率屢創新低 死亡率 5~6 ‰ 2009年自然增加率 2 ‰ 2009年全球各大洲人口數及2050年預測人口數
23
人口金字塔 已開發國家-零或負增長型 出生率、死亡率皆極低 平均壽命長 老年人口多 中間較寬、上下較窄 已開發國家的人口金字塔圖形(日本)
24
開發中國家-快速增長型 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 平均壽命不長 青少年人口多、 老年人口少 上尖下寬 開發中國家的人口金字塔圖形(巴西)
26
台灣地區重要人口統計指標 由於出生人數減少、死亡人數增加,我國人口自然增加人數持續遞減,惟受外籍配偶增加而使社會增加人數隨之遞增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總人口每年仍約增加7-8萬人。 由於預期壽命延長,若社會中每一代出生數比上一代少,這個社會的人口就會逐漸高齡化;因此,我國0-14歲人口比率持續下降,而65歲以上人口比率持續上升,人口高齡化程度愈來愈明顯。 年別 出生數 (千人) 死亡數 自然 增加數 社會 三階段人口結構 (%) 0-14歲 15-64歲 65歲以上 1989 315 103 212 -10 27.5 66.5 6.0 1993 326 111 215 -22 25.1 67.8 7.1 1999 284 126 158 6 21.4 70.1 8.4 2005 206 139 66 15 18.7 71.6 9.7 2006 204 136 69 38 18.1 71.9 10.0 2007 141 63 19 17.6 72.2 10.2 2008 199 144 55 24 17.0 72.6 10.4 2009 191 48 35 16.3 73.0 10.6 資料來源: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 1
27
人口問題的背景因素
28
人口高齡化指標 人口成長趨勢 人口年齡結構變遷 人口老化指數 扶養比 潛在支持比 父母膳養比 性別結構
29
人口老化指數 65歲以上人口對0-14歲人口的百分比。 老化指數=(65歲以上人口÷0-14歲人口)×100。
年台灣人口老化指數由38%增至65% 。 由於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影響幼年人口及老年人口估計在2016年接近314萬人老化指數為100 ,於2056年達369.7。 老化指數上升,社會資源在高齡人口與幼齡人口間將出現排擠,有限資源要優先用於幼兒保健及教育用途,或者要優先用於高齡者醫療照護及福利支出
30
台灣人口老化趨勢 年代 65歲以上高齡人口(%) 1990年 6.20 每16人有1位高齡者 2009年 10.63 每9.4人有1位高齡者
2025年 20.1 每5人有1位高齡者 2056年 37.5 每2.6人有1位高齡者
31
亞太國家老化指數 國家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台灣 37.6 39.4 40.9 42.3 44.2 46.6 49 52.1 55.2 58.1 非律賓 9.2 9.4 9.5 9.8 10 10.2 10.1 10.6 10.9 11.2 泰國 24 25.4 26.9 28.4 29.9 31.4 32.9 34.6 36.3 38.1 馬來西雅 11.1 11.3 11.6 11.8 12.1 12.4 12.8 13.1 13.3 13.6 印度 12.5 13.4 13.8 14.1 14.5 15 15.4 15.9 新加坡 30.7 32.7 32.3 38.9 36.9 39.8 41.2 43.9 45.1 日本 107.6 113 119.1 125.1 130.5 135.8 140.3 145.8 152.6 158.8 南韓 30.4 34.3 38.7 41.3 44.1 47.3 51 55.1 中國大陸 30.6 31.9 27.3 28.7 30.1 31.8 33.6 35.6 37.1 38.5
32
不同國家人口高齡化時間之以較 國家 高齡人口 變化所需年數 達7%年代 達14%年代 達20%年代 7%-14% 14%-20% 美國 1942 2013 2028 72 16 日本 1970 1994 2006 24 12 台灣 1993 2017 2025 8 韓國 2000 2019 2026 19 7
33
台灣地區老年人口狀況 年 人口特性 1971 1981 1991 2001 2004 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 3.0 4.4 6.5 8.81
9.48 老化指數 7.8 14.0 24.8 42.33 49.02 出生時之平均餘命 男67.19 女72.08 男69.74 女74.64 男71.83 女77.15 男72.67 女78.44 男73.35 女79.05 老年人口依賴比 5 7 10 12.27 13.31 平均每戶人口數 5.6 4.7 3.9 3.33 3.21 婦女勞動參與率 35.4 38.8 44.4 46.02 47.7
34
2010年及2060年人口金字塔(中推計結果) 2010年人口金字塔為中間大、兩頭小之燈籠形,代表勞動力供給充沛。 2060年人口金字塔將轉變為上寬下窄之倒金鐘型態,社會負擔相對較重。 250 150 50 千人 10 20 30 40 60 70 80 90 100 歲 男性 女性 2060年 2010年
35
性別結構 我國人口老化過程伴隨高齡婦女老化現象,2050年25歲以下性比將出現女多於男。
上寬下窄的倒金字塔人口結構,未來社會之支持體系將出現不穩定。 青少年及高齡人口女多於男的市會發展利弊?
36
死亡人數 2010年預估死亡數約15.0萬人。 未來50年,由於高齡人口增加,死亡人數將增為34.1萬人,為目前的1倍以上。
註:2010年高、中、低推計皆為15.0萬人,至2060年三者差異不顯著,2060年高、低推計死亡人數分別為34.2萬人及34.0萬人。
37
人口老化為國人死亡人數增加之主因 86~96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 10年增加5.4個百分點 約近2萬人 死亡人數年齡結構比 14.0
100% 14.0 22.7 21.4 32.3 80% 86~96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 10年增加5.4個百分點 約近2萬人 35.6 60% 39.0 39.0 34.8 40% 50.4 20% 39.6 38.3 32.8 0%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年 0-64 歲 65-79 歲 80 歲以上
38
預期壽命 0歲平均餘命(出生時預期壽命) 2010年預估男性76.1歲、女性82.7歲,相差6.6歲。
2060年推計男性83.0歲、女性89.0歲,縮短為相差6.0歲。 38
39
平均餘命 1957年 2008年 男性0歲平均餘命 59.73 75.59 女性0歲平均餘命 63.25 81.94 性別差異 3.52 6.35 男性60歲平均餘命 12.89 21.09 女性60歲平均餘命 15.82 24.70 2.93 3.61
40
人口推計 總人口成長趨勢 高、中、低推計人口零成長分別出現在2025年、2022年及2018年,總人口高峰分別為23.57百萬人、23.45百萬人及23.35百萬人。 23.57百萬人(2025年)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百萬人) 人口數 -12.0 -8.0 -4.0 0.0 4.0 8.0 12.0 23.45百萬人 (2022年) 人 口 成 長 率 (‰) 23.35百萬人 (2018年) 19.90(高) 18.84(中) 17.19(低)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2060年 高推計人口數 實際人口成長率 實際人口數 中推計 人口成長率 中推計人口數 低推計人口數 1
41
若不考慮國際遷徙之人口變動,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曲線將於2017年交叉後,人口由自然增加變為自然減少。
42
高齡人口 (中推計結果) 65歲以上高齡人口數量增加幅度將愈來愈大,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10年10.7%,增加至2060年為41.6%。
高齡人口中,80歲以上高高齡人口將由2010年60.6萬人,增加至2060年為344.9萬人,占高齡人口比率亦由24.4%增加為44.0%。 年別 總人口 (萬人) 65歲以上高齡人口 (萬人) 合計 65-79歲 80歲以上 2010 2,316.5 248.6 188.0 60.6 2020 2,343.7 381.3 291.8 89.5 2030 2,330.1 568.3 438.1 130.2 2060 1,883.8 784.3 439.4 344.9 年別 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 占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率 (%) 10.7 100.0 75.6 24.4 16.3 76.5 23.5 77.1 22.9 41.6 56.0 44.0
43
人口結構變動趨勢(中推計結果) 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10年11%,2017年增加為14%,達到國際慣例所稱的高齡社會,2025年再增加為20%,邁入超高齡社會,2060年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將高達42%。
44
工作年齡人口 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10年73.6%,增加至2015年達最高峰74.4%後,轉趨遞減,2060年降為48.9%。 工作年齡人口結構亦將趨高齡化,2010年工作年齡人口中,以25-34歲占23.0%最多,而2060年則以55-64歲占28.2%為最多。 年別 總人口 (萬人) 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 (萬人) 合計 15-24歲 25-34歲 35-44歲 45-54歲 55-64歲 2010 2,316.5 1,704.6 319.6 391.7 365.0 368.3 259.9 2020 2,343.7 1,689.8 265.3 327.3 391.6 355.1 350.5 2030 2,330.1 1,511.5 186.9 273.4 328.7 382.3 340.3 2060 1,883.8 921.9 130.8 161.7 176.8 192.4 260.2 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率 (%) 占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比率 (%) 73.6 100.0 18.8 23.0 21.4 21.6 15.2 72.1 15.7 19.4 23.2 21.0 20.7 64.9 12.4 18.1 21.7 25.3 22.5 48.9 14.2 17.5 19.2 20.9 28.2
45
扶養比趨勢(中推計結果) 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所需負擔之總依賴人口,將由2010年36人,2012至2015年間降為34人最低點後,逐漸增加至2060年為104人。 1990年總扶養比開始降至50%以下,總人口中工作年齡人口比重上升,對幼年人口及高齡人口之扶養負擔均相對較輕,人口機會視窗打開,進入所謂的「人口紅利」時期,此人口機會視窗將於2027年關閉。
46
扶養比 扶養比指依賴人口對有工作能力人口的比例。 扶養比=(0-14歲人口+65歲以上人口)÷15-64歲人口×100。
幼年人口扶養比=0-14歲人口÷15-64歲人口×100。 高齡人口扶養比=0-14歲人口÷15-64歲人口×100。 年台灣扶養比由65.5%下降至36.9% 。 由於幼年人口持續下降與高齡人口持續增加,於2054年將出現一個青壯年需承受一名幼兒或老人的社會負擔。
47
潛在支持比(Potential support ratio)
潛在支持比是高齡倚賴比倒數。是65歲以上退休人口對15-64歲經濟活躍人口的比值,以是衡量經濟生產者與倚賴者之間依賴程度。 年台灣潛在支持比由17.9降至9.5。 2017年邁入高齡社會將降至5.2,到2025年邁入超級高齡社會時將為3.4,2056年時為1.4,每1.4名工作人口須承擔一名高齡人口的負擔。
48
勞動市場 高齡會社會勞動市場將使社會呈M形化發展 人口老化改變勞動市場勞動力結構與就業結構 勞動與資本相對結構改變
勞動供給及產品市場消費需求改變 延長勞動者就業時間確保經濟長期穩定
49
金融市場 人口老化對金融資產市場的影響:退休人口拋售資產使金融價格產生下降的壓力,進而發生資產價格縮水
人口老化對金融資產需求的影響:高齡者會避開高風險的金融資產選則收益穩定的固定收益資產 年金與金融市場結構關係:年金需有金融市場制度配合,包括儲蓄工具及健全金融監督制度 建立有效市場監督制度並提供合理資產保險
50
政府財政 勞動力老化結果使支持非勞動人口經濟產出下降影響社會安全支出的財政收入來源,萎縮老人年金及醫療照護體繫恐難以維持,而青壯人口的稅賦可能因而增加,年輕族群教育經費因老人福利支出增加而受排擠引發社會公平及倫理的爭議。
51
經濟成長 當人口負成長後,假設未來的勞動參與率維持在目前的水準,總產出將因人口結構的改變而產生長期下降的趨勢。
面對人口老化如何藉由政策來提高勞動參與率、促進技術進步以提升勞動生產力,或延遲退休年齡,引進國外技術性勞動來填補國內技術性勞動短缺現象是將來經濟成長政策及移民政策的挑戰。
52
健康照護 照顧高齡者認知與態度改變,為了照顧高齡者而犧牲工作的機會成本提高。
家庭結構改變及家庭成員照護功能難以發揮下,照顧高齡者需要社區與政府涉入的需求越來越高。 人口老化,醫療專業人力退休,專業人才短缺。 如何提供照護?由誰負責照護?接受居家照護或入住高齡照護機構?照護成本由誰負擔?如何改善醫療照護的公平性?
53
社會支持系統 公共年金是老年生活保障措施,也是社會安全制度的一環。 統合規畫老人年金追求社會安全建立完善退修給付制度。
54
高齡化的趨勢下,需依據人口年齡結構建構彈性退休年齡體制方可維持勞動市場平衡;奠基於高齡人口消費型態所發展出的新興財貨與勞務市場則將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配合年金制度建立穩健的金融體系可以透過穩定資產價格確保高齡者的生活所需;而退休金制度的改革則可以維持健全的政府財政。提昇高齡者勞動參與率、促進技術升級則將成為高齡化社會經濟成長的有效政策方向。提供高齡者所需的健康照護則是未來政府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透過年金制度建構社會支持系統則是政府目前需立即面對的衝擊及挑戰。
55
人口結構高齡化之社經衝擊 影響面向 社經影響 勞動市場 勞動力高齡化:生產力下降 財貨市場 消費型態改變:生活輔具需求增加 人口 高齡化
金融市場 資產需求改變;資產經營管理服務需求; 國際資本移動;資產溶解假說 政府財政 稅基減少;退休金給付增加; 政府財政持久性(sustainability) 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趨緩 健康照護 慢性退行性病變增加;高齡照護制度需求 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安全與社會福利制度依賴日增; 制度變革之政治與社會壓力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