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规划纲要解读与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暨强省的思考
江 苏 省 教 育 厅 副厅长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 院 长 丁晓昌 教 授 博 导
2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解读
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解读 三、江苏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四、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3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4
今年7月13日、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前,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我们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5
(一)序言 (二)总体战略 (三)发展任务 (四)体制改革 (五)保障措施
6
(一)序言 序言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教育的意义和功能。 二是教育的历史性成就。
高等教育已经从1994年接近600万人的规模发展到现在3000万人的规模,相当于15年前的5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这在13亿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是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现阶段教育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概括起来有两个不适应: 一是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不适应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国家全面实现小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还是有很多新的任务要完成,因此要制定《纲要》。 四是《纲要》内容的概要表述。
7
(二)总体战略 《纲要》的指导思想 《纲要》的工作方针 《纲要》的战略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指导方针,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立足国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即政府和全社会尽最大努力,努力实现教育的基本现代化,但是又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难以实现的目标,还要考虑我们的现实条件,保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纲要》的工作方针 五句话二十个字,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是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南。优先发展是教育在整个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这点是必须讲的。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今后一段工作的重点。 《纲要》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8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总体战略目标的主题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这样定义的:在2020年,教育发展水平达到目前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有关专家对这个目标曾有不同的意见。
我们目前人均GDP现价已经达到3000多美元,估计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10000美元,现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界定为 美元。通过各种测算和模拟,最后确定2020年我们可以在教育方面达到2005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9
国际比较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综合入学率 即一个国家从小学到博士各级学历教育的在校生总数占这个国家6-22岁人口总数的比例,2008年我国的综合入学率是69%,经过测算,根据我们的规划,2020年可提高到83%,现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综合入学率是76%,发达国家是90%。2020年我国三级教育综合入学率可以超过现在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这些国家包括俄罗斯、捷克、匈牙利、墨西哥等。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 发达国家的综合入学率 我国的综合入学率 83% 90% 76% 69% 2008年 2020年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发达国家
10
第二个指标是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现在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是51%,我们提出到2020年毛入学率达到75%,目前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是36%,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是62%,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75%,其中一些高福利国家达到90%。 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其它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学率 90% 75% 75% 51% 62% 36% 2009年 2020年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高福利国家
11
第三个指标是义务教育完成率 现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相当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低水平了,2020年估计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第四个指标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2009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9.2%,我们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90%,随着人口的逐年下降,按照现有4600万在校生规模的水平,就可以保证2020年90%的水平。
12
第五个指标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4%,我们提出到2020达到40%。学龄人口在逐年下降,2008年的18-22岁的学龄人口是1.24亿,经过测算,2020年该年龄段学龄人口会下降到0.85亿以下。由于下降了4000万学龄人口,即使高等教育保持现有规模,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会净增10个百分点,达到35%。另外,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等形式的高等教育现在还没有完成计算在内,或者是打折计算的,现在以学历教育注册的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总规模可能已接近3300万。另外 ,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电大每年还将增长50万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5%,在校生规模可能达到 万。《纲要》中提出40%的目标是留有余地的。
13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起初也是有争论的。
有专家认为,学习型社会在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做到,而我们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下更不可能达到。 我认为,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标志是每个公民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能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一方面可以借助发达的的网络技术进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学龄人口的下降,学校可以挤出一部分校舍资源和利用周末、假期时间进行继续教育。 另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全社会的事情,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情。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不仅仅是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而且对现有存量劳动力的素质也要进行提升。世界公认的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国民教育体系,而不是一次性的教育体系。
14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战略也有过不同意见的讨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来,2020年要进入人才强国行列,没有教育做支撑也是无法实现的。 人力资源强国主要有四个指标: 一是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二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三是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四是人力资源规模。
15
一是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现在OECD国家是11. 5年左右,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是10. 5年,2009年我国是9
9.5年 10.5年 11.2年 11.5年 我国2009年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我国2020年 OECD国家
16
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二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OECD国家现在是14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是12年左右,我国现在是11年,已经接近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三是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发达国家现在是26%,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大概是15%左右,我国现在是9.9%,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20%,也超过了目前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26% 14年 20% 15% 12年 发达国家 OECD国家 9.9% 11年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我国2020年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我国现在 我国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
17
四是人力资源规模,谈强国还可加入规模的权重,现在美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700万,印度是 万,5月27日,教育部公布了《二O O三年至二O O 九年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综述 》,该文件透露我国每万人中高校学生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72.3人增加到2009年的212.8人,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另据综述,2008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18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实际上这五个内容都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定性指标。据统计,现在我国人均教育经费160美元,美国3000多美元,韩国1800美元,世界平均水平400多美元,这是以全口径教育经费统计,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我国现在仅105美元,因此我们必须从国情出发。另外,我国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极不平衡。
19
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20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 36% 24.2% 2009 2015 2020
21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5年 10.5年 11.2年 2009 2015 2002 9.9%
15% 20% %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2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13.5年 13.3年 90% 12.4年 87% 67%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23
《纲要》的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 德育为先,这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即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有社会责任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要守法,包括职业道德等。 能力为重。随着教育普及率与学历层次的提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纲要》提出要知行并重,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能力,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三)发展任务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25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中央国务院文件第一次把学前教育单独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这体现了终身教育,体现了对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高度重视。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6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在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结构问题,包括高等学校定位问题,高校存在综合性、研究性大学热,一流大学热,造成很多学校丢弃原来的特色,特别是原来单科型、专门型、多科性的理工类大学、财经类大学相当大部分也改做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高度重复设置,结果是扬短避长。 二是质量问题,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为企业服务的意识都削弱了很多,部分用人部门在总理座谈会上为此对高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另外,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研究生导师选拔等方面也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此现在高校如何办出特色、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27
6、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各级教育机构要为终身教育服务,同时要发动企业、全社会参与终身教育,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继续教育,现在学校重学历教育,轻为企业培训服务、为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服务,校舍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是一个缺陷。刘延东同志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讲: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国际资源都要充分开发利用。
28
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
29
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
30
(四)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办学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教育开放
31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考试体制等问题,在《纲要》中是摆在第一位的。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如果高考指挥棒不解决,招生制度不改革,那么基础教育的课业负担、择校问题也无法解决。
32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一项重要改革。现代学校制度涉及两方面:一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一是学校的内部关系。国外除义务教育以外的学校,基本上有董事会或理事会。董事会或理事会由学校的投资者、举办者、用户、企业代表和教师、管理者代表组成,对学校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对校长有推荐权、弹劾权,也是对学校必要的外部约束。仅仅是学校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是不全面的。如果仅仅是给学校放权而没有外部约束,校长权力越来越大,可能行政倾向更严重。现在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人员有限,如何管理数量众多的高校?
33
形成学校的公共治理模式很重要,成立学校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由政府代表、当地的知名人士、行业、企业、社会利益相关单位代表,还有退下来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知识精英,再加上学校的教授代表等组成,形成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模式。关于学校内部教育行政化的问题,核心是教育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分配,管理人员和教师教授的权力分配问题。 高校出现教育博导要竞争副处长的现象,原因是做了副处长就有了支配资源的权力,可以领导教授,还可以同时做课题,当博导,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是在国外,学校职能部门是为教授服务的,教授对行政人员有评议权和弹劾权。可采取的办法是教授、博导行政任领导期间,不要申请、承担课题、申报奖项,要切实履行服务职能,等任职期满以后,可以再去做教授、博导。
34
办学体制改革。 总理谈到民办教育时指出,要废除一切歧视民办学校的法规、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办学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公办或民办,还应该有混合性体制,比如国有民营、公民合办等。 《纲要》中办学体制改革中指出来一些方向,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共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实验。联合办学也可以跨地区,也可以公办民办合作,也可以优势学校兼并弱势学校,品牌连锁。
35
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36
扩大教育开放,这次专门作为一章列出。 现在中国拥有美国国债80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正在由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另外由于能源、矿产、森林等资源短缺,而支撑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进口资源,每年进口1.5亿吨石油,70%的铁矿石依靠进口,需要应对价格和关税壁垒。 中国有2.3亿农民工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出廉价的符合一定质量的中低档产品打向全世界,有几百种商品销量全世界第一。现在我们正在由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转变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与非洲、拉丁美洲合作,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人员,大量招收当地工人,中国和当地国家的企业合作发展经济。 与此相适应的是,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跟出去,教育要培养大批的的国际化的、适应在全世界工作的工程师、教师、医生、管理人员、商务人员、翻译等,估计将来会有几百万人走向世界。
37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是推进依法治教 五是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
38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待遇、教师的社会地位等。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纲要》提出,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但仅仅4%是不够用的,据测算,全国总教育经费要占GDP的7%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剩下3%的缺口必须由全社会来补充,即企业、行业、老百姓共同投资教育。政府这几年从3%增加到3.5%,但是来源于全社会的多渠道教育经费从2005年的1.8%跌到1.3%,企业、行业对教育的投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曾经达到教育总经费的百分之十几,现在跌到不足1%。我们应该提倡学校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与社会、行业、企业、个人进行等价交换。
39
另外,民办教育的问题,有人认为民办教育是暴利行业,这是完全错误的。现在全国民办教育积累的总资产超过4000亿元,民办教育既满足了老百姓接受教育的需求,又节省出一部分资金用来再投入,大多数民办教育是在前期外部少量投入的基础上依靠自身滚动发展。现在政府用于各级教育拨款 亿元/年,4000亿元相当于国家一年用于各级教育基建的7-8倍,为全国提供了2000多万个可供选择的学位。从数据上分析得知,把民办教育当作是赚钱的、谋利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对民办教育要求太苛。民办教育在面临资金、师资等诸多不利条件中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能够进入相对公平的环境中与公办学校竞争?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40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开展普法教育。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严格落实问责制。
41
五是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发展民族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42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43
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44
今年8月28日至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8月26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实现江苏“两个率先”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的重要任务,为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号角,必将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率先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会议和纲要的精神上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措施推动全省教育在新的起点上率先实现现代化。
45
(一)会议召开和规划纲要制定的时代背景 (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主要特点 (三)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四)我省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战略 (五)今后一段时间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 要任务 (六)进一步推进我省教育体制改革 (七)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46
(一)会议召开和规划纲要制定的时代背景
47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召开过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第一次会议之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二次会议之后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次会议之后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这次会议颁布并启动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 可以说,每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有一个带有历史性的纲要性的文件出台,推动了30年来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48
1992年,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 2005年,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上次会议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进入了关键的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全省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两个率先”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又一次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49
一是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召开这次会议、印发省教育规划纲要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一是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四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50
一是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江苏作为沿海经济、文化发达省份,要想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考,及早谋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51
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全省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强省必先强教,迫切需要对未来10年教育进行整体战略规划。
52
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谋划教育的未来改革与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53
四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江苏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事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素质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需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54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印发省教育规划纲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发表重要讲话,曹卫星副省长作了总结讲话,郝平副部长代表教育部对江苏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殷切期望。
55
(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主要特点
56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主要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开放、民主、透明的方式,为教育规划纲要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三是牢牢把握基本原则,为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57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规划纲要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订工作,省委书记梁保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纲要编制工作给予指示;罗志军省长亲自担任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今年5月中旬,罗志军省长专题听取汇报,对规划纲要修改完善工作提出重要指导意见。罗省长还三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各界代表对纲要的意见和建议。何权、曹卫星副省长、徐南平省长助理也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对纲要制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8
在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年)》送审稿,梁保华书记、罗志军省长、曹卫星副省长等许多领导同志对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对于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纲要,对于开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于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59
四个广泛: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 广泛凝聚各方面共识 广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是坚持开放、民主、透明的方式,为教育规划纲要研制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四个广泛: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广泛深入地开展调研 广泛凝聚各方面共识 广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60
三是牢牢把握基本原则,为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把握了七项原则: 一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1
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纲要的落脚点; 五是坚持立足省情实际,深刻认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 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注意与国家规划纲要和省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62
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的文本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很好地对接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又回应了全省人民群众的关切;既符合省情实际,又反映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教育发展的趋势;既有长远战略谋划,又部署了近期的任务;既有理论上的创新成果,又有扎实的政策举措,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是一份指导我省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优先发展的具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的文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认为我省规划纲要谋划了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长远思路,符合江苏省情实际和教育发展的规律。
63
(三)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规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64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的主题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基本精神集中在梁保华书记和罗志军省长讲话当中。
65
推进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二是必须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四是必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是必须大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66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 二要落实发展规划。 三要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
努力做到“三个高于”,确保“两个重点”,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67
二是必须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 一要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要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三要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
68
三是必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要着力推进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公平。 二要健全助学体系。 三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
四要注重教育规则公平。
69
四是必须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二要努力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 三要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四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70
五是必须大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 二要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三要积极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
四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71
(四)我省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战略
72
省教育规划纲要,除了序言之外,由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组成,共10章50条。
总体战略:教育规划纲要的总纲,系统地阐述了指导思想、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主题。
73
指导思想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三是阐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74
24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促进公平 改革创新 提高质量 服务社会
75
战略目标: 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 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
76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77
科学合理地确定战略目标是研制规划纲要的重要前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划纲要提出了总体战略目标。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重要体现。建成学习型社会是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
78
纲要对战略目标进行了细化: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 建成更加先进的教育设施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
79
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8%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9%以上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表一: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 表二: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 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98%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9%以上 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5%以上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以上 5、留学生占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比例 5%以上 6、高校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 80%以上 7、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年终就业率 70%以上 90%以上 8、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9、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 10、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11、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以上 1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2.2年 25.8% 13、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14、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15、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高于中央核定比例 16、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高于GDP增长比例
80
还有一个是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指标。 教师学历比例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表二: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学历指标 还有一个是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指标。 教师学历比例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68% 14% 90% 35% 100% 60% 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81% 31% 95% 普通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 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 70% 0.66% 5% 8% 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4% 12% 20% 职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3%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9% 30% 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73%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 50% 85%
81
(五)今后一段时间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82
明确了五项改革发展任务 高水平普及15年教育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江苏特色的教育新体系
83
教育新体系的三个鲜明特征: 一是继续强调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是教育的三大重点或三个主要领域。
二是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了终身学习平台、终身学习网络构建、开发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等内容,构建起涵盖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是特别强调素质教育这一当前教育的薄弱环节,并且列专章予以规划和强调。
84
体系的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其中重点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公平程度。 二是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特别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85
三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四是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普遍建立学习型组织、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形成学习型社会。 五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创优精神,形成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合力。
86
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第二、关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问题。
87
第一、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前一段时间,国内媒体广泛报道了“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和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教育系统同志们的沉思。这个问题关系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大、中、小学的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改革社会的人才评价和选用制度,改进教育评价制度。规划纲要在全面部署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章里,专门列了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条目,鼓励和支持一些学校探索和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争取有所突破。
88
第二、关于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问题。 46% 世界平均水平 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我国 中等发达国家 25% 24.2%
89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我省提出了60%的目标。“十一五”以来,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2009年达40%。由于我省人口运行骤升骤降的波动特点,自2008、2009年我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即18岁至22岁)渡过高峰后,“十二五”期间适龄人口将快速下降,2015年预计为450万人左右,2020年预计为350万人左右。
90
2015年,我省各类高等教育学生预计为2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2020年各类高等教育学生预计共21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
91
(六)进一步推进我省教育体制改革
92
六项重点改革任务: 第一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第二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第三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93
第四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按照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基本思路,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社会监督。
第五是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突破制约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 第六是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海外办学,提高我省教育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94
四个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关于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关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第三、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 第四、关于高考改革。
95
第一、关于管理体制改革。 一要改进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切实减少对学校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更多运用法律、政策、标准和公共财政等方面的手段调控和支持教育发展。 二要健全分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三要完善中介机构参与机制。
96
第二、关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制定完善各类优惠政策,将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在政策上进一步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管理上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保证金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行业自律和规范办学。积极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
97
第三、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议论比较多,看法也不尽一致。规划纲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这么几条: 一是要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是要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学校内部管理上,要充分尊重学术权力,充分发挥教授在办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是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高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98
四是高等学校要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作用。
五是高校应该面向社会,完善社会合作制度。扩大高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与共建的模式。设立高校理(董)事会,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构建社会支持和监督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99
第四、关于高考改革。 一是要按照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试行普通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入学考试。 二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把测试评价结果作为不同层次高校的入学资格。 三是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省统考和学校考试办法,进一步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四是探索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 五是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完善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等录取办法,增加考生选择机会。 六是规范各类招生加分政策,维护考生利益,促进教育公平。
100
(七)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101
六项保障措施、保障任务: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的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是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法制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从严治教,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是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 四是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五是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六是强化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102
三个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关于增加教育投入。 第三、关于目标任务分工和改革试点 。
103
第一、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教师准入、退出机制,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科学核定并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 二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地位和待遇。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农村任教。 四是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制。
104
第二、关于增加教育投入。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规划纲要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就是中央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总书记和总理也在讲话中特别指出到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梁保华书记讲话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省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做到“三个高于”、突出“两个重点”。
105
“三个高于”,就是确保财政教育增长支出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06
2009年,我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是14. 88%,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了0
2009年,我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是14.88%,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了0.95个百分点;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都比上年增长,高校比上年增长了3.5%;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总体比上年增长,高校比上年增长了3.1%。
107
2009年我省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7.96%,教育支出成为我省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2009年教育投入总量达到1105亿元,增长10.95%,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继续位居第二。在投入总量中,社会投入占33.02%,财政性教育经费占66.98%,体现了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108
“两个重点”,就是大幅度增加生均公用经费,通过3—5年的努力,使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大幅度增加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大规模培养培训教师,大力度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09
第三、关于目标任务分工和改革试点。 规划纲要围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专门设计了目标任务分解书。省政府将成立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根据国家安排,结合我省实际还将开展一批改革试点项目。各地各校也要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110
三、江苏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 础、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111
江苏高等教育的外延发展已经完成,江苏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后大众化阶段,各项指标处于全国前列。
规模:普通高校124所、在校生176.73万人,均位列全国第一。 普及率:毛入学率4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列前五,在各省区中低于浙江,位列第二。 重点高校:“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1所,总数居全国第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7所,总数为全国第一。 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个、项目384个,总数为全国第一。
112
重点学科: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9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64个,总数为全国第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为全国第二。
师资力量:专任教师近10万人,其中教授占9.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2.4%。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9人,占全国的9.5%;国家级教学名师38人,位列全国第二。 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43.3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0%,总量居全国首位。
125
教学改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52项;51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233个;精品课程341门;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38个;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38个,以上各项均位居全国第二。
培养质量:高校毕业生年终总就业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9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为92.72 %,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126
国家和省“质量工程”建设情况统计表 (截止2010年10月)
项目名称 合计 国家级教学成果(2009年)奖 一等奖8项;二等奖52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33个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 891个,其中品牌275个,特色616个 精品课程 国家级34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45门;省级1337门 省级精品教材 1096部 教学团队 国家级86个;省级122个 教学名师 国家级38位;省级192位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51个 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101个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38个;省级331个 实训基地 国家级39个;省级91个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5641项 优秀多媒体课件 特等奖5项;一等奖30项;二等奖145项 教改课题立项建设 897项
127
科研力量:全省高校有科技人员4.6万人,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4个,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17个,全国第二。
科研成果:近3年全省高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一、二等奖321项(其中国家奖75项),获奖数量与等级均居全国各省市前列,90%以上的获奖项目系产学研合作成果;在2009年度全省十大专利金奖项目中,全省高校5项专利入选,占全省专利金奖总数的50%。
128
江苏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 努力扩大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规模。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对接区域创新重点领域。 “战略行动项目”推手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129
1. 努力扩大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规模 近几年江苏高校围绕服务外包和软件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空间、海洋、地球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设了288个新专业。 加快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培养培训各种层次软件人才30万人,在研究生层次,与国际著名大学、著名软件企业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在本科层次组织17所地方本科院校与印度NIIT整体签署了本科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合作培养协议,在专科层次组织46所高职院校与美国OPPSystems公司合作培养培训软件人才。推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全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达到了50家,各类外包实习实训基地 30多家,年培养培训服务外包人才5万多人次。
130
2.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对接区域创新重点领域 汇编“产业关键技术与重点项目” ,梳理高校为六大新兴战略产业服务的创新平台名单,高校科技创新对接江苏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重点领域。 安排产业化推进项目,重点支持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沿海开发、现代农业、文化产业。 围绕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沿海开发、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前沿、关键、核心技术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安排一批重大项目。 建设了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围绕江苏新兴产业战略发展需要开展专题研究,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131
3. “战略行动项目”推手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围绕深化产学研合作,参与区域振兴和产业调整规划,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对接。 积极参与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加强高校与沿海地区的校地合作。 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组织“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江苏高校无锡行”活动,推动建立了无锡传感网省级大学科技园。
132
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率先发展,抢抓机遇,与时俱进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促进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抓住要害,重拳出击,重点突破 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
133
江苏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主要挑战 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挑战一 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挑战二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有待增强 挑战三 挑战四 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挑战五
134
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挑战一 一是世界先进高校缺乏。英国《泰晤士报》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香港有3所高校进入前50强,我省排名最前的南京大学,仅居第168位。 二是总体办学水平不高。中国管理科学院中国大学研究课题组公布的2009中国大学排行前100名中,我省虽然占14席,但排名靠前的名校不多。其中南京大学(第5位)、东南大学(第20位)进入前20强。 三是国内优势不明显。我省“985工程”高校少于北京(8所)、上海(3所)、陕西(3所)、湖南(3所)四省市,“211工程”高校数也少于北京(22所),与上海市持平。
135
2010年QS亚洲大学排名 QS公布了亚洲前200名大学,其中,日本56所,排名第一,韩国42所,排名第二,中国内地40所,排名第三。在前十名大学中,没有内地大学。在前20名中,也仅有2所内地大学,北大排12名,清华排16名。 在内地40所高校中,北京11所,上海7所,江苏3所。江苏高校中排名最前的是南京大学,排在第27名,东南大学87名,南京农业大学161名。 在内地40所进榜高校中,江苏占居3席,位居全国第三,足以说明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但在入榜数量上还与北京、上海有不小差距,说明江苏高水平大学在国内不占优势。另外,江苏高校排名偏后,最高的南大也仅27名,落后于复旦、中国科大。 江苏3所进榜高校全部为部属高校,省属高校无一入围,说明省属高校的办学水平差距较大,需要进一步提升。
136
TOP200中亚洲主要国家或地区大学所占比例 国家或地区 学校数 百分比(%) 1 日本 56 28 2 韩国 42 21 3 中国 40 20 4 台湾 17 8.5 5 印度 12 6 香港 7 3.5 新加坡 8 其它 24 合计 200 100
137
挑战二 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为“三个缺少”: 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学术成果
国际学术界将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作为评价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南京大学12篇位居2008年全国高校榜首,但国际著名大学一般是数百篇。 缺少在前沿性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 承担家重大科研项目并获得经费资助,是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以“973计划”为例,2009年全国列109个,江苏高校4项;2010年全国70个,江苏高校6项。 缺少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 全省高校每年有 项发明专利授权,但能够转化应用或实现转化运用的不多;每年有 项技术转让项目,但能够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多。高校科技园区缺少可用于孵化的高新技术的充沛源头。
138
主要原因 一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是高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三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 四是高校科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成效不明显。 五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139
挑战三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有待增强 一是“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比较淡薄。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制度性安排。
三是教师教学投入不足。 四是实验实训教学严重不足。 五是高校办学定位不准、学科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全省有近40%的学科专业分布在管理、经贸、文学、艺术、新闻传媒等领域,管理类学科比例近20%,低成本学科专业迅速扩张也加剧了就业矛盾。
140
挑战四 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 高层次拔尖人才少、新兴学科专业人才少、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具体表现为:
一是教师队伍总量偏少,生师比过高。 2009年为17.7:1。美国高校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平均为14.9:1,其中排名最前的10所高校生师比为7:1。 二是缺少具有国际和国内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全省高校师资中硕士学位比例为43.8%,博士学位比例为12.4%。 三是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和国际教师比例偏小。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的教授很多都有欧美学习深造经历。香港高校95%的教授拥有海外大学学位。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许多常青藤高校有超过20%的教师具有海外名校的学习经历,直接在海外名校获得最终学位的达10%左右。
141
挑战五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生均教育支出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2009年我省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全口径)支出为18831元,美国、加拿大、瑞士、瑞典、丹麦等五国的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超过14000美元,法、德、日、英甚至韩国,也都保持较高的生均支出水平,我省的生均支出水平同发达国家比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与韩国这样的国家比也有两到五倍的差距。
142
二是我省教育投入与经济、教育发展地位有不相适应的方面
我省是经济大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十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2.3%;我国又是教育大省,举办着全国最大规模的教育事业。但2009年我省教育经费总投入只占全国的7.5%,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只占全国的6.3%,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总投入的比例是57.2%,尚低于山东(67.6%)、广东(66.6%)。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848元,低于全国980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山东(887元)、浙江(1000元)。我省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水平低于东部沿海的一些发达省份。
143
三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下降态势。
随着教育不断向现代化迈进,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强,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因此,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但我省自2000年以来,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下降态势:2000年23.1%,2007年19.9%,2008年19.1%,2009年17.96%。其中原因,可能有一些有固定用途的专项支出从预算外纳入到预算内管理等因素,可作进一步分析,但总体的下降趋势还是需要予以重视并切实扭转。
144
四是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偏低。 省政府制定了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2010年为4800元),同部属高校7000元,同广东、浙江7000元左右的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2009年我省预算内教育支出高校8352元,居第九位。
145
以上情况表明,我省教育投入的增长还不稳定,机制尚不健全,其原因是对需要稳定增长的生均财政拨款重视不够,研究较少。
我们要认真研究并逐步提高各类学校学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同时确保教育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专项经费,形成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146
江苏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上看,继续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型高等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有待进一步拓宽; 第二,从高校类型和学科专业结构上看,“趋同”现象比较突出,部分高校盲目追求“升格”,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目不清,缺乏特色; 第三,从体制结构上看,民办高校数量虽然不少,但与公办高校相比,办学规模偏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偏低; 第四,从能级(水平)结构上看,全省高水平大学“高原”初见端倪,但却缺少在全国优势突出的“高峰”大学,与高等教育大省地位很不相衬; 第五,从综合性大学区域布局结构上看,整个苏北地区没有一所综合大学,难以适应苏北崛起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147
四、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148
第一,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坚持把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龙头,着力打造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第三,坚持把服务地方作为重要使命,着力增强高校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第四,坚持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关键,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第五,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主线,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办学效益。 第六,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着力增强高等学校发展活力。 第七,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有效途径,着力增强江苏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第八,坚持把特色发展作为重要原则,着力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
149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省教育规划纲要一共10章50条,涉及高等教育的达9章44条之多。
其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一大战略目标,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三大战略重点,即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作为重要职责,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150
五大战略举措: 一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四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服务发展能力, 五是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这些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最新要求,将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高等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大会和纲要精神,努力推动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创造新辉煌,实现新跨越。
151
第一,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152
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要结合学习贯彻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开展教育观念和教学工作大讨论,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牢牢把握五个重点环节: 一是更加注重创新性,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激活学生创新潜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 二是更加注重综合性,改变单一知识教学,既注重专业的深度,又拓展知识的广度,既着眼能力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实践性,改变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更加注重开放性,改变比较封闭的培养方式,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 五是更加注重选择性,改变学习渠道过窄、教学管理僵化的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
153
二要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 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够突出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重科研而轻教学,弱化了人才培养功能;有的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投入不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现象必须尽快扭转。 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学校领导的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院系、部门的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书记、校长要亲自抓教学工作,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定期研究教学状况和改进措施,帮助解决教学实际困难。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观念,主动地、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全体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学校努力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确保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154
二是注重知行统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学思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着力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是注重知行统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 四是注重多元评价。评价要从以知识考核为主向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模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155
第二,坚持把重点学科建设作为龙头,着力打造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根据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的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当前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组织实施好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目前,《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印发, 今年省财政已安排10亿元优势学科建设资金,逐年增加投入,计划用六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优势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力争使江苏高校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为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评估排名前200名、若干优势学科进入同类学科国际评估排名前100名奠定基础。
156
二是优势学科贡献度显著增强。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群)培养数十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我省人才高地建设;取得数百项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数千项高质量可转化的发明专利,在新兴产业若干领域站立科技制高点,持续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取得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和精神文化力作,推进和谐社会与美好江苏建设。 三是高校改革步伐显著加快。通过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实施一批高等教育实验项目,创新办学思路、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办学特色与优势。
157
第三,坚持把服务地方作为重要使命,着力增强高校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知识经济提出的时代命题,也是高等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又面临着产业升级、体制转轨和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迫切要求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一要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在于源头技术不足。高校应紧紧围绕新能源、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结构、学科设置和研发攻关等方面提前布局,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
158
二要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许多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当前,我省进入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新时期,迫切需要教育为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支撑。江苏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沿海发展战略,高校要积极参与进来,以服务和贡献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三要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在职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参与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服务。 四要成为地方高水平的智囊团和思想库。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立项研究,提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对策建议,积极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和科学依据。高校只有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自身才能实现高效益、强后劲、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确立高校的社会声望和存在价值。
159
第四,坚持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关键,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高水平师资是学校的核心要素,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将“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实施范围扩大至部属高校,每年选聘50人,最高每人资助200万元,到2015年选聘200名左右江苏特聘教授。实施“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依托重大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引进1000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做优做强高校“青蓝工程”、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等已有品牌工程。
160
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集群”汇聚机制。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基地为依托,建设、汇聚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建立“江苏产业教授”制度, 年从省内企业选聘300名国家“千人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人选和知名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动企业高端人才向高校集聚。 四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实施“产学研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实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校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计划”,促进高校高端人才带着成果、技术和项目加盟企业,以人才优势构筑产业优势。 五是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办法。通过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形成引导和保障教师专心教学的机制,津贴和奖励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
161
第五,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主线,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办学效益。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发挥高水平大学的辐射牵引作用,加大“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苏中、苏北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力度。优化配置沿江沿海高等教育资源,增强服务沿江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能力。
162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优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163
第六,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着力增强高等学校发展活力。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创新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目前我省正在积极筹备启动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着力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是围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体系结构、改革评价体系。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争把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
164
一要创新管理体制,形成新型的政府与高校关系。
重点是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切实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
165
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新型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
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是这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要鼓励民办高校多样化发展,重点发展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要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密切合作、资源共享的模式,把社会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动员起来,共同支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166
三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形成新型的高校内部治理关系。
要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探索高校理事会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依法按照章程管理学校,建立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发挥好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推进高校科学民主决策。要加快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解决大学教师和职员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实行真正的聘任制和淘汰制。
167
第七,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有效途径,着力增强江苏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必须更加注重国际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江苏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必须继续以扩大开放为重要途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168
一要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要把握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定位,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组织实施大学生海外学习计划,着力造就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到2020年,高水平大学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5%以上、其他院校达3%以上。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与师资培训,提高师生外语水平,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例,提高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中的外语运用能力。
169
二要注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引进消化吸收海外先进课程资源。积极创办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支持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建立教育科研机构。要有计划地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构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
170
三要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鼓励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攻读研究生课程,将我省建成境外人士在中国(内地)学习的重要目标省份。到2020年,在苏学习的留学生达5万人左右,其中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中留学生比例达5%以上。
171
四要拓展教育国际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开发海外教育市场,支持高水平大学在海外举办分校(校园)或建立海外学习中心,鼓励高校联合举办海外办学园区。发挥江苏教育、文化优势,推进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172
第八,坚持把特色发展作为重要原则,着力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化发展。
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优势、看特色。我们讲高水平,主要也是指优势、特色水平。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上水平。怎样根据本校的情况科学定位、办出特色,这是每一个学校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等,确定更高的目标,更加脚踏实地地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173
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贪大求全,不一味盲从,在创建特色上下足功夫,真正把特色做强做优,使特色成为不可替代的优势,创造独特品牌,使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174
二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纵观世界一流大学,虽然并非所有的学科都居于世界一流,但总在某一领域独具特色、水平顶尖。在一些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中,也是因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领先,造就了大学地位的独特,其特色无可比拟,其地位无可替代,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组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要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总揽全局,突出重点,着眼未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化发展战略。
175
三要突出重点、做亮做强。注意抓重点、抓亮点、创特色,实施重点突破;要从国家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影响全局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项目和领域作为增长极,集中优势人财物力,加以重点建设和发展;要实施倾斜政策,花大力气整合现有学科与专业等资源,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有重点地培育若干门优势学科和拳头专业,打造所在学校的特色品牌,创构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特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进一步把品牌做强、做特,以全面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
176
四要科学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加强综合协调,为各类型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要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发挥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的作用,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177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