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2.2 農地水土保持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Farmland)
2
等高耕作. 山邊溝 山邊溝植草 平台階段 寬壟階段 台壁植草 石牆法 草帶法 覆蓋 敷蓋 綠肥 坡地防風 農地沉砂池.
3
2.2.1.1 定義:在坡面上沿等高方向所實施之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業。 2.2.1.2 目的: 1. 增進水分入滲與保蓄。
2.2.1 等高耕作 定義:在坡面上沿等高方向所實施之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業。 目的: 1. 增進水分入滲與保蓄。 2. 抑制逕流及減少土壤沖蝕。 等高耕作示意圖
4
應用說明及設計 凡行坡面耕作時實施。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經山邊溝、寬壟階段、石牆等處理之土地,以該處理為基線,從事耕犁、作畦及栽培等作業。 2. 沿各基線上方等高行畦之長行數,宜在4~6 行左右。 3. 短行以留置兩基線中間部分為原則。 維護管理 等高耕作之土地,雨後如發生沖蝕,應即時整修。
5
2.2.2 山邊溝 2.2.2.1 定義 在坡面上,每隔適當距離,沿等高方向所構築之淺三角形溝。 2.2.2.2 目的
1. 減短坡長,分段截洩逕流以防止沖蝕,增進水土保持效益。 2. 提供田間作業道路,建立坡地省工經營基礎。 圖說
8
VI=垂直距離(m) ,S=原地面坡度(%), HI=水平距離(m)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以坡度40%以下之坡地為原則。 2. 配合草帶法及外斜式平台階段時,可適應較陡之坡地。 3. 覆蓋完密之果樹園地、牧草地,可適用至坡度55%。 4. 溝距:溝與溝間之地面距離,按垂直距離決定,其公式為其中 VI=垂直距離(m) ,S=原地面坡度(%), HI=水平距離(m)
9
根據土壤滲透性、沖蝕程度、作物種類及保育耕作情形等項加以研判,必要時得將溝距作25%範圍內之增減。在草生地,溝距可增加100%,放牧地暫定增加50%。均應參照作物行距、機械作業寬度設計,並盡量減少短行。在果樹園,於山邊溝容許溝距範圍內,依1~3 行果樹之行距而決定 其溝距。 5. 採用型式:緩坡地採用寬型(溝底寬2m)為宜,較陡坡地則可採用窄型(溝底寬1.5m),外斜階段處理區可用前列二型或採用梯型施設於階段內側,採用梯型時頂寬30 公分以上,深度20 公分以下。
10
6. 降坡:一般以1-1.5%為原則,但為配合地形、作物,必要時得局部放寬至5%。
7. 長度:單向排水之山邊溝,以不超過100m 為原則,超過時可作雙向排水或中間排水。 8. 過水路面:一般山邊溝排水以中間會合排水為原則,溝與溝之銜接處應以鋪磚石及植草等構築寬底拋物線型明渠,以利農機通過。必要時得改用小型涵管。 9. 出水口:出水口應酌予增加其斷面寬度及降坡,與排水道連接處必須平順,必要時增設護坡或溝面保護工。 10. 宜配合實施上下邊坡及溝面植草。
11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勘查規劃:應先作全區勘查,依據地形、土壤、沖蝕及天然排水情形,決定排水位置及採用型式。 2. 決定溝距:就山邊溝所橫跨之坡面測出平均坡度後,查溝距表,再參酌勘查結果,及作物種類決定溝距。 3. 測定樁線:通常自出水口開始測定,每5~10m 測定一樁,遇急彎處應增加樁數。樁線修正:樁線測定後,應加檢視,並作必要之調整,以消除急彎或減低彎曲程度。 4. 構築順序:應先自最上一條山邊溝依次向下構築。 5. 預留土壤沉陷率:填土應視土壤條件增高約10%,預留為沉陷率。 6. 整修:初步完成後,應作校正測量。按照設計之斷面及降坡分別校正,從事整修。 7. 山邊溝經過窪地或溝蝕時,應加填實,斷面亦須加強。 8. 配合處理:截水溝、等高耕作與覆蓋作物或敷蓋、山邊溝植草、安全排水系統。
12
2.2.6 維護管理 1. 雨季前後應加檢視,如有損壞應立即整修。 2. 溝內淤泥、雜物等務必隨時清除。
13
2.2.3 山邊溝植草 定義 在山邊溝溝面及上下邊坡種植適當之草類。 目的 1. 穩定斷面,減少維護工作。 2. 減少除草等管理工作。 3. 上邊坡植草,可穩定坡面,減緩坡面坡度。
14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溝面草種以類地毯草、百喜草、假儉草、地毯草、百慕達草、兩耳草等為原則,亦可選用野生匍匐性草類。 2. 上下邊坡及溝緣以種植百喜草為原則,行株距30cm×30cm。 3. 百慕達草則可切段撒播後覆土,並行壓實。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山邊溝構築完成後,儘速種植。 2. 採用草苗種植時,以分株法三角形密植,使用種子時宜採用噴播或植生帶。 養護管理 1. 防止鼠類棲息。 2. 應維持良好覆蓋,缺株即予補植,必要時酌施肥料。
15
2.2.2.4 平台階段 2.2.2.4.1 定義 在坡面上每隔適當垂距,沿等高方向,所築成多條連續之水平或微斜階段。
目的 1. 抑制逕流,防止土壤沖蝕。 2. 適應坡地耕作需要,達成安全土地利用。
17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有相當深度土壤之較陡坡地,視作物經營、機械施工、保育需要而採用。 2. 栽培勤耕作物之陡坡地採用。 3. 採用外斜式階段,階段外緣配合加植草帶。 4. 應用其他較經濟方法已能有效控制土壤沖蝕時,即毋須採用。 5. 台寬:視坡度、土壤深度、作物行株距及作業機械等因素而定。外斜式台寬以不超過山邊溝間距之1/2 為原則。 6. 台壁:一般斜率挖方部份為1:0.5,填方部份為1:1~1.5,仍視土壤條件、植草、砌石等因素而調整,外斜式必須種植覆蓋良好草類。
18
7. 降坡:內斜式為0.5~1%,外斜式則與山邊溝降坡相同。
長度:同一流向長度以不超過100m 為原則。 8. 內斜高:內斜式經沈實後之內斜高,應在10cm 以上,台寬在3m 以上時 為5cm。 9. 外斜率:外斜式台面之外斜率,應在10%以內。 10. 台埂:水平式之台埂,頂寬及高度各為20cm。 11. 出水口:在銜接排水溝處台埂上,構築深10cm、寬20cm 左右之出水口。 11.外斜率:外斜式台面之外斜率,應在 10%以內。 12.台埂:水平式之台埂,頂寬及高度各為 20cm。 13.出水口:在銜接排水溝處台埂上,構築深 10cm、寬20cm 左右之出水口。
19
2.4.5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勘查與規劃:就地形、坡度、土壤深度、土壤質地、含石量、沖蝕程度及排水位置等作全面勘查,配合耕作、機械作業道路系統等決定採用形式,進行設計。 2. 測定樁線:選取坡度較均勻位置,就所設計寬度,自上而下測定基本樁,從基本樁開始,每隔5~10m 定一樁,依次測樁線、台面應盡量等寬,以利耕作管理,遇地形變化較大以短行、局部調整降坡等補正。樁線應加檢視,遇急彎應加調整平順,並注意排水溝之銜接。 3. 清理地面:施工前地面上所有草類、樹木根株、石塊等均應剷除清理。 4. 人工挖填作業:挖掘中心線上側土方,移至中心線下側,應注意與下層原有土壤密接,填土應每30cm 左右為一層逐層壓實,務求穩固。 5. 砌築台壁基礎:如有石塊可利用砌築台壁,應按台壁線先掘基礎後砌石,宜由下行而上依次溝築,砌石填土應配合進行。
20
6. 整修:階段施工中或初步完成後,應按設計台面及降坡隨時整修,務必符合規格。
7. 構築次序:一般自坡地最上方之第一條依次向下構築,便於作業及整修,並可防止施工中遇雨受損。如作表面處理或砌石台壁時,得自坡面下方向上構築,但遇雨時視需要開掘臨時截水溝保護。 8. 表土處理:如需表土處理時,方法有二: (1)上行表土下移:階段構築後,將上一行之表土移置台面,依次類推。 (2)同行移置:將表土分段或沿中心線堆集,俟挖填作業後再將表土鋪回。 9. 使用推土機作業時,施工中及施工後,台壁應配合人工整修。 10. 構築完成後,台壁應儘速植草。 11. 平台階段因地形或障礙物限制而需跌段處理時,應加強排水及防止土壤沖蝕措施。
21
2.4.6 維護管理 1. 構築完成後之挖方部份,應行深耕,並作土壤改良措施。 2. 耕作中應注意維持台面原有標準斷面,損壞時立即整修。 3. 注意台壁草類之管理,保持完密覆蓋。
22
2.2.5 寬壟階段 2.2.5.1 定義 在坡面上沿等高方向,每隔適當距離所構築之寬壟淺溝。 2.2.5.2 目的
1. 截短坡長,抑制土壤沖蝕。 2. 蓄積水分,促進作物生育。
23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適用於土層深厚之緩坡地(坡度12%以下)。 2. 排水型:坡度2~12%,或滲透速度慢之土壤。 3. 蓄水型:坡度0.5~5%,或滲透速度快之土壤。 4. 間距:與山邊溝同。 5. 降坡:排水型階段之降坡可用 %。土壤滲透性不良或階段長者採用較大降坡,一般多用0.3%或0.5%。蓄水型階段之降坡為零。 6. 長度:單向排水之階段長度以300m 為限,超過時可作雙向排水或中間匯合排水。 7. 橫斷面:階溝之橫斷面積應有0.23~0.28m2,以便容納逕流,階溝與階壟之邊坡為1:4 至1:6,以利耕作。 8. 出水口:同山邊溝。
24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測定樁線: (1)從田區頂端之最高點開始測量地面坡度,並決定階段之間距。 (2)測定之基線,排水型應以階溝溝底相合,蓄水型應以階段頂端相合。 (3)測量後應檢查,如有過於彎曲,應加調整,使基線圓滑而便於機械之構築與耕作。 (4)為減少短行之發生,定線時可調整降坡,儘量使各基線平行。 (5)如地面坡度均勻時,可實施平行階段之定線。平行階段之關鍵階段定線法與上述者同。其餘各階段之基線,由甲乙兩人用繩或卷尺測定;甲持線之一端,沿已定妥之階段基線行走,乙持線之另一端,其長度與階段之水平距相等,甲乙兩人垂直平行走動,每遇一測站,即將測樁釘入地中。
25
2. 構築: (1)整理地面:填平蝕溝,清除雜草及枯葉等,以便構築。 (2)農機具依移動土壤方法之不同而分碟犁、板犁、推土機、挖土機、剷土機。 (3)構築方法:碟犁或板犁之翻滾法(如圖 坡-2-7)。推土機或剷土機 (如圖 坡-2-8)。 (4)構築速率:因農機具、土壤水份、地面坡度、階段長度及操作者之技術與經驗而不同。各種農機具之相關構築率為:板犁,1.0;碟犁,1.1;推土機:剷土機:板犁之實際速率,每小時約為50~100 公尺。 (5)校正測量與整修:階段築完後,往往未能達到標準,必須校正測量。排水型階段之階溝不可過深或過淺,降坡亦需平順。蓄水型階段之階埂須有適當高度,不可存有陷凹處。所測出不符標準處,應作記號,以便修整。階段兩端因曳引機無法構築,需要人工予以完成。
27
維護要點 1. 階段構築後應常檢查;如發現下陷、缺口或沖毀等,應立即整修。階溝降坡必須維持設計標準。 2. 各種耕作應與階段平行。 3. 為維護階段,應實施如圖 坡-2-9 之適當耕犁方法,對階段維護頗重要。 4. 植畦之排列,先平行下方階段之階溝,築4~6 條長行之植畦,然後平行上方之階溝,逐次往下方築畦,直到與該4~6 條長行植畦相遇為止,短 行插於其中。
28
2.2.6 台壁植草 定義 在平台階段台壁上種植適當之草類。 目的 防止台壁沖蝕,保護階段安全。
29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平台階段除砌石台壁以外所必須實施之處理。 2. 草種以百喜草、類地毯草、假儉草、百慕達草等為原則,亦可選留野生 匍匐性草類。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平台階段構築完成後儘速種植。 2. 採用百喜草苗種植時,以分株法30cm×20cm 行三角形密植。 3. 使用種子時宜採用噴植或植生帶。 維護管理 1. 旱季宜行割草,以減少土壤水分之損耗。 2. 防止鼠類棲息。 3. 應維持良好覆蓋,缺株應予補植,必要時施加少量肥料。
30
2.2.7 石牆法 2.7.1 定義 在坡面上按等高方向,每隔適當距離所砌築之石牆。 2.7.2 目的 1. 就地利用石塊,清除耕作障礙。
2. 減少水土流失,截留下移土壤,逐漸形成平台階段或山邊溝。 3. 減緩耕作面坡度,以利經營管理及機械作業。
31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含石量多之坡地。 2. 作為平台階段或山邊溝之初期處理。 3. 斷面:按土地石塊含量多寡而定,下邊坡以1:0.3 ~1:0.5,上邊坡以 1:0.25~1:0.3 為原則,牆頂儘可能水平,頂寬在30cm 以上。 4. 間距:按下列情形決定 (1)形成平台階段時,石牆按計畫台壁線構築。 (2)形成山邊溝時,石牆按計畫山邊溝線構築。 (3)減小坡度時,按作物行距並參照機械作業寬度構築。 5. 石牆與石牆應儘量平行,減少短行,以利耕作。
32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牆線定樁後,先按基線挖深30cm 以上之基礎。 2. 基層應選較大石塊,下邊坡應力求穩固。 3. 作平台階段初期處理時,牆不宜過高。 4. 作平台階段初期處理時,視石塊分佈情形可分次砌築。 維護管理: 1. 石牆間應實施等高耕作。 2. 作平台階段或山邊溝之初期處理時,淤至相當高度,應加整修,以符合 平台階段或山邊溝之標準。
33
2.2.8 草帶法 2.2.8.1 定義 在坡面上間隔適當間距,沿等高方向栽植之草帶。 2.2.8.2 目的
1. 阻截逕流,促進入滲作用,滯留下移土壤。 2. 減緩耕作面坡度,以利機械作業。 3. 逐漸形成平台階段。
34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果園或種植勤耕作物等之坡地。 2. 地面起伏不均、土壤含石量高、蝕溝較多等不宜採用。 3. 坡度以不超過55%為原則。 4. 草種:百喜草、戀風草或對主作物影響少且易於管理之草類。 5. 間距:按照作物栽培之行距決定,以4~8m 為原則。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以山邊溝為基準線,在山邊溝間距內,測定草帶樁線,每隔5~10m 定樁一支,依次施測;山邊溝溝距應配合草帶位置及其間距調整。 2. 將草帶栽植線上之障礙物清除,地形複雜處酌予整勻。
35
3. 取新鮮草苗以分株法種植時,每穴種植2~3 株,每條草帶植草二~三行,戀風草行株距為20cm×10cm,百喜草行株距在一般土壤為50cm×30cm,但在易於沖蝕之泥岩地區宜採用密植行株距為30cm×20cm,行三角形植法。採播種法時,草帶寬度須達50cm 以上,用草蓆或不織網布等加以敷蓋。 2.8.6 維護管理 1. 草帶應維持生育整齊,缺株應隨時補植。 2. 採用播種法時,可用草蓆、不織布、遮蔭網等敷蓋以增加成活率。 3. 草帶應在離地面刈割,保留生長點使易於恢復生長。
36
2.2.9 覆蓋 2.2.9.1 定義 為可充分保護及改良土壤所選用之莖葉繁茂被覆完密之植物。 2.2.9.2 目的
1. 被覆地表,截阻雨點打擊,抑制沖蝕。 2. 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理化性質。 3. 抑制雜草,降低管理成本。 4. 緩和微氣候及地溫之變化,改善坡地環境。
38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以果樹園為主,為坡地果園之配合處理。 2. 草種以水土保持常用草類為主(詳植生方法篇6.1)。 3. 一般果園行全面覆蓋,並割草覆於樹冠下方。 4. 幼齡果園,宜作行間帶狀覆蓋及敷蓋(如覆蓋作物示意圖)。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採百喜草以分株法種植時,行株距50cm×30cm,三角形植法,種植前先 行整苗,每穴種植2-3 株,雨天種植尤佳。 全園覆蓋 帶狀覆蓋 果樹 覆蓋 敷蓋 坡-2-23 坡地保育篇 2. 行播種法時,則以拌土條播、植生帶、草帶敷蓋或使用柏油乳劑噴播。
39
維護管理 1. 第一年每公頃施用尿素 kg。 2. 旱季前割草一次,以減少土壤水分之損耗。 3. 注意防止鼠類棲息及火災。 4. 割下之草就近敷蓋於植株四周。行帶狀覆蓋時,則敷蓋於帶間。
40
2.2.10 敷蓋 2.2.10.1 定義 將草類、作物殘株或其他材料敷蓋在作物株行間或裸露之地表上。 2.2.10.2 目的
1. 減少逕流及土壤流失,增進土壤水分含量。 2. 抑制雜草,減少中耕除草。 3. 調節地溫。 4. 增加土壤有機質。 5. 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逕流及土壤流失量大之耕地。 2. 為增加土壤有機質調節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或抑制雜草生長。 3. 以PE 材料敷蓋時,僅能達到抑制雜草、減少中耕除草;調節地溫和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41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割果樹園之覆蓋作物或草類、作物殘株,可用為敷蓋材料。 2. 利用PE 材料或人工纖維等作為敷蓋材料時,以在行畦上敷蓋為宜。 3. 注意病蟲害之防治與防火。 4. 以PE 等敷蓋時逕流必激增,應特別加強排水設施。 5. 粗大殘株應先粉(切)碎後使用。 6. 果園使用有機材料,不宜敷蓋太厚;全面敷蓋宜為條(帶) 狀。
42
2.2.11 綠肥 2.2.11.1 定義 凡經栽培施用於土壤中,作為肥料或改良土壤用之植物。 2.2.11.2 目的
增加土壤養分及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增進團粒構造,減少土壤沖 蝕。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砂地、粘重地或貧瘠地之改良。 2. 經濟作物之休閒期栽培或行間間作。
43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種類: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土壤、栽培容易、生長迅速、產量高、肥料成 分豐富,對主作物或後作物無不良影響且採種容易者。田菁、太陽麻、 紫雲英、營多藤、魯冰、虎爪豆、白花三葉草等較適於坡地。 2. 行距:參照附錄,但間作時應視主作物之行距及生長習性調整。 3. 接種:豆科植物一般須接種適當根瘤菌後播種。 4. 播種:按照行距,於春季或秋季土壤保持適當水分時播種。 5. 割取施用:割取時期因土壤、氣候及主作物而異,通常於開花初期含氮 量最多,柔嫩多汁易於分解,為適當之割犁入時期。 6. 施肥:豆科植物每公頃施氮10kg、磷酸60kg,氧化鉀30kg 為原則。
44
2.2.12 坡地防風 2.2.12.1 定義 為防止或減輕坡地風害,所栽植之林帶或草帶。 2.2.12.2 目的 1. 抑制風蝕。
2. 減少作物因強風造成之生理或機械傷害。 3. 減少地表及作物之蒸發散量。 4. 減少鹽害。
45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適用範圍 (1)風蝕或強風地區之坡面。 (2)栽培易受風害作物之坡地。 2. 樹種:以選取深根性多分枝之直立樹種,樹幹及枝葉具有彈性及耐風者為宜。如相思樹、木麻黃、琉球松、赤楊、龍眼、檉柳及竹類等。 3. 草種:防風草類以狼尾草、萱草類等為宜。 4. 間距:林帶及草帶間距一般為樹或草高之7 倍左右。陡坡地視地形酌予增減。在防風效能範圍內,宜儘量利用田區界線、稜線、道路邊界等設置。 5. 位置及方向之選定 (1)防風帶與主風向垂直,並自向風面遞次設置。 (2)橫向防風帶,可略沿等高方向設置。 (3)防風草帶位置,避免妨礙田間作業。山邊溝區之防風草帶應上下行佈置。 (4)植防風林帶時,可先在林帶上風方向之側緣植草帶,爭取防風時效,兼可保護幼木,成育後亦有下木功效。
46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按設計原則,決定林帶或草帶位置,選取適合之樹種或草種。 2. 種植方法 (1)按設計原則,決定林帶或草帶位置、選取適合之樹種或草種種植。 (2)相思樹:可播種或苗木種植,播種行條播或點播,穴距0.5~1m,行距1m。 (3)竹類可行單行栽植,莿竹及長枝竹株距1~1.5m,觀音竹及八芝蘭竹株距1m,每穴1~3 株。 (4)狼尾草以扦插法種植,株距20~30cm,行距30~50cm。 (5)萱草以分株法種植,株距20~30cm,行距30 ~50cm。 (6)木麻黃、相思樹等較高大樹種應配合種植草帶或灌木。 3. 種植時期:一般以初春或雨季種植。 4. 林帶種植前應先除草整地,種植後注意管理,並酌施肥料。 5. 應防止與主作物之病蟲害寄生與傳播。
47
維護管理 1. 種植後遇有缺株即應補植,樹木須加修剪,使再萌發密茂小枝,期加強防風效能。竹林應切去不必要枝椏或過多的枝桿,以免妨礙鄰旁作物生 長。 2. 防風林帶在風季宜立支柱及編柵,以加強防風效能。 3. 為防止林帶與主作物爭奪水分,在林帶與耕地間可掘溝,並必須作適度修剪,以防止影響作物生長。
48
2.2.13 農地沉砂池 2.2.13.1 定義 於農地排水路或匯流處,設置用以沉積逕流所挾帶泥砂之構造物。 2.2.13.2 目的
1. 沉積泥砂預防土砂災害。 2. 防止泥砂流出,減少水流污染。 3. 利用沉積泥砂,回補農地。
50
應用說明及設計 1. 適用範圍 (1)臨時性沉砂池:於整地或農地水土保持施工時,以簡易施工方式就地取材所構設之臨時性淤砂。常於整地作業完成後即行填平不用。 (2)永久性沉砂池:整地後土地利用開始時或農地水土保持完成後乃有泥砂流出時需加以阻截淤積所設置之永久性構造物。
51
2. 土壤流失量之估計,由下列三種方法擇一估算之
(1)採用通用土壤流失公式(USLE)估算之,如本篇7.1。 (2)整地中每年每公頃不小於500 m3 之土壤流失量。 (3)完成水土保持處理之新開土地,每年每公頃不少於30m3 之土壤流失量。 3. 沉砂池之規格 (1)沉砂池長度 由下式求出,唯農地之沉砂以留置農地流失之土壤為主,極細之懸浮粒比例不多,以能留滯粒徑較粗土粒為主要目標。
52
4. 沉砂池設計容量,視土壤流出,每年清除次數及沉砂數量而定。永久性
沉砂池以每年至少清除一次為宜,颱風豪雨季節視情況而定增加次數,臨時性沉砂池每在降雨後立即予以清除。 5. 沉砂池深度一般以1.5~3.0m 為宜。 6. 沉砂池之形狀:以長形為宜。 7. 臨時沉砂池以就地取材(土質、砌塊石、編柵或水泥板),永久性沉砂池即以土質加完密之植生或堅固水泥質材料構築之簡易施工方式構設。
53
作業程序及注意事項 1. 開挖整地時間應避開颱風豪雨季節。 2. 依作業面積大小、土壤沖蝕量多寡、採分年分區、分段施工設置。並將整地成之坡面,迅速引進植生以防止土壤流失。 3. 整地或構築水土保持設施,應在上坡面設置截水溝,攔截上方逕流。 4. 整地作業施工中,除設置臨時沉砂池外,應配合設置臨時排水溝,防災小土堤或防砂柵。 5. 確實執行沉砂清除作業,保留安全容量,發揮沉砂效果。 6. 設計深度及沉砂池長度,必須足夠,以免污泥流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