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2 第七章 温里药

3 第七章 温里药 含义: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第七章 温里药 含义: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物多味辛性温热,主入脾胃、肾、心经,兼入肝、肺经,主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部分药物还具温补脾胃、补肾助阳等作用。

4 第七章 温里药 主治:里寒证(脏寒证、亡阳证)。 1.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吐泻利、脘腹冷痛、食欲不振等脏寒证,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
第七章 温里药 主治:里寒证(脏寒证、亡阳证)。 1.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吐泻利、脘腹冷痛、食欲不振等脏寒证,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 2.心肾阳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证,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5 第七章 温里药 使用注意: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及阴虚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第七章 温里药 使用注意:温里药性多辛温燥烈,易于伤津耗液,凡属热证及阴虚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回阳救逆:恢复阳气,解除厥逆证侯,为救治阳气将脱的一种方法,如干姜、附子。

6 附 子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 子根的加工品。

7 附 子 回阳救脱的第一要药 性能特点:本品性味大辛大热,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上可补心阳而通脉,中能温脾阳而健运,下会助肾阳而益火。乌头的母根为川乌,有大毒,为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良药。

8 附 子  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9 附 子 主治: 1.亡阳欲脱证。见昏迷、面色苍白、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本品能够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常配伍干姜、甘草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如四逆汤。

10 附 子 2.阳虚证。本品辛热温煦,能通行十二经脉,温一身之阳气,善于补火助阳,可用于多种阳虚证。 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酸脚弱,阳萎,尿频;②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浮肿;④心阳衰弱,胸痹心痛;⑤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者;⑥卫阳虚自汗者。

11 附 子 3.痹痛。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宜,用之能祛除寒湿,温经止痛。 用量:3-15g。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12 附 子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附 子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或慎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干姜能缓解附子中毒症状,既相须又相畏,酒与附子同用易引起中毒。 用法注意:应先煎30-60分钟,至品尝无麻味为度。与乌梅、干姜、甘草同煎可减少毒性。

13 附 子 备注: 中药附子的毒性反应及预防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性大热,味辛甘,有毒。生附子极毒,其化学成分中含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次乌头碱0.048%。乌头碱有毒,有抑制呼吸、引起心律失常等毒性作用,但去甲猪毛菜碱、去甲乌药碱为水溶性强心有效成分,棍掌碱有明显升压作用。附子具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用于元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胸腹疼痛,虚寒吐泻等症。内服用量3~15g,孕妇忌服,阴虚火旺者忌用。附子不宜与半夏、贝母、白及、白蔹、瓜蒌同用,畏犀角。

14 附 子 附子是中医处方常用的温里药之一,在临床的使用中应严格注意其毒性作用,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 1.必须经过严格加工炮制
附 子 附子是中医处方常用的温里药之一,在临床的使用中应严格注意其毒性作用,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 1.必须经过严格加工炮制 生附子含有极毒的乌头碱,在炮制的过程中,用稀明矾水或姜汁闷润等处理后,分别蒸至4~8小时,如此反复加热炮制后,乌头碱才能被破坏、分解或含量减低、毒性减弱。据实验报道,小鼠口服初加工生附子,LD50为5.49g/kg,口服加工后的附子,LD50为161g/kg。但炮制后,其所含强心成分去氢乌头碱不受影响,并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15 附 子 目前,已发现有未经规范加工炮制的附子混入中药房。据报道,有患者煎服制附片9~10g(与蜜糖配伍)后立即出现中毒反应。经调查,发现所服附片为粗加工品,即粘附有乌头的母根及小子根(即为川乌,毒性大),加大了毒性作用,临床医生虽按常规剂量处方,亦发生中毒症状,出现口麻、流涎、恶心、呕吐、头昏乏力、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瞳孔散大,最后可因心脏麻痹、呼吸衰竭而死亡。因此,生附子必须经过严格加工炮制后方可内服。

16 附 子 2.严格掌握剂量 按《药典》规定附子内服常用量为3~15g,原则上大于15g以上必须先煎30~60分钟。有些地方有用附子炖肉的习俗,应防超量中毒。南北地区气温相差较大,据医生处方经验及文献报道,附子用量北方大于南方5~10g左右。因本药是温热回阳药,据医生临床用药经验,成年人应根据患者体格及体质的差异而用药,如寒体者,附子用量偏大亦不会出现反应;热体者,即使用小剂量也可出现毒副作用。

17 附 子 3.煎煮时间 据有关部门了解,有相当多医院的中医处方中,医生对附子的用法不作必要的标注,而中药调剂员也只按处方用量称量,没有另包,以致患者将附子投入整剂生药中同煎内服。笔者认为如此配方存在中毒的危险。根据有关实验报道,经120℃处理40分钟后,附子的毒性仅为生附子的1/5~1/350。有临床报道,某患者将制附片18g与其它药同煎20分钟后,一次空腹服下,半小时后即出现中毒反应。后按医嘱将附子先煎30分钟以上,未再出现不良反应,故附子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用量较大时更需久煎1小时以上,一般煎煮至入口无麻辣感为宜,如此才能使其极毒的乌头碱水解为毒性较小或无毒的生物碱。

18 附 子 4.合理配伍 附子有反半夏、贝母、白及、白蔹、瓜蒌及畏犀角等配伍禁忌。但附子与甘草、干姜(如四逆汤)同煎时,其毒性大为降低,因为四逆汤中甘草含甘草甜素,水解后产生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葡萄糖醛酸具有结合解毒作用,甘草甜素具有吸附作用等。干姜含挥发油,油中成分姜烯、姜酮、姜醇、柠檬酮等能促进血液循环,能反射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升高,中毒症状缓解。因此选择适当药物配伍,可减少附子的毒性、增强疗效。

19 附 子 5.不宜与酒同用 据报道,在34例附子中毒中,以白酒为药引而发生中毒者有6例,其中5例停止饮酒,再服原剂量附子,则未发生中毒。因为附子中所含乌头碱在乙醇中溶解度较大,且乙醇还能促进乌头碱的吸收,故附子与酒同用易发生中毒。

20 干 姜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根茎。

21 干 姜 温中散寒之要药(善于散脾胃之寒) 性能特点:本品辛热,主归脾胃经,既能祛脾胃寒邪,又能助胃阳气,为温中散寒之要药,故外寒内侵之实寒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均可应用。兼归心经而能通脉回阳,但药力单薄,故常配附子治亡阳欲脱。兼归肺经而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嗽常投。

22 干 姜 性能: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23 干 姜 主治: 1.亡阳证。中药中有一句话说“附子无干姜不热”。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脾肾经,温肾暖脾,走而不守,起效快捷,但不持久;干姜大热,温脾散寒,守而不走,起效虽慢,但药力持久,二者合用,起效快捷,药力强而持久;干姜又能减轻附子的毒副作用。故有――。

24 干 姜 2.脾胃虚寒。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本品为温经散寒的要药,无论实证、虚证均适用,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同用,如理中丸。
干 姜 2.脾胃虚寒。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泄泻等。本品为温经散寒的要药,无论实证、虚证均适用,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同用,如理中丸。 3.寒痰咳嗽,形寒肢冷。本品入肺经,功能温肺化饮,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用量:3-10g。注意:孕妇慎用。

25 肉 桂 来源:樟科植物肉桂 的干皮或粗枝皮。

26 肉 桂 命门火衰之要药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性热,纯阳温散。既主归肾经,长于温补命门之火而益阳消阴、引火归原,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又兼入脾经,善温脾胃、散寒邪,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还兼入心肝血分,善散血分阴寒而温经通脉,为治寒凝瘀诸痛及阴疽所常用。

27 肉 桂 性能: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28 肉 桂 主治: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常与附子、熟地等同用,如肾气丸。 2.寒痹证、阴疽证。黄芪、当归-阳和汤。
肉 桂 主治: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常与附子、熟地等同用,如肾气丸。 2.寒痹证、阴疽证。黄芪、当归-阳和汤。 3.中焦虚寒证。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疝作痛,干姜、高良姜、荜茇-大已寒丸。 4.痛经,闭经。少腹逐瘀汤。

29 肉 桂 在补益气血药方中,常佐以少量肉桂,可达到温运气血效果。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旺行者及孕妇忌用。十九中畏赤石脂。

30 吴茱萸 来源: 芸香科植物 吴茱萸、石 虎或疏毛吴 茱萸的将近 成熟果实。

31 吴茱萸 性能: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疏肝下气,燥湿降逆 治中寒肝逆或寒滞肝 脉诸痛的要药

32 吴茱萸 主治: 1.寒滞肝脉的诸痛。本品入肝经,善于治疗肝经的疼痛。如治厥阴头痛(巅顶痛甚,干呕,吐涎沫),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治冲任虚寒瘀血之痛经,常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 2.胃寒呕吐。干姜、甘草-吴茱萸汤。 3.虚寒泄泻。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四神丸。

33 细 辛 善于散肺经之寒(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34 花 椒 长于温中燥湿,散寒止痛,止呕止泻。 功效:温中止痛,燥湿杀虫(味辛性热,有小毒)

35 荜 茇 来源:胡椒科本专科荜茇的未成熟果穗。 温中止痛

36 丁 香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习称公丁香。 治虚寒呕逆之要药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使用注意:畏郁金。

37 高良姜 来源: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之佳品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38 胡 椒 温中散寒,健胃止痛(研末吞服,每次0.5-1g,内服:2-4g。)


Download ppt "中药学 铁岭市卫生学校 中医药教研室 赵立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