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颅内压增高 病人的护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颅内压增高 病人的护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颅内压增高 病人的护理

2 概念 颅内压(ICP)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成人正常值为0.69~1.96kPa(7~20cmH2O),儿童为0.49~0.98kPa(5~10cmH2O);正常情况下ICP随血压、呼吸的波动有微小的变化。 侧卧腰穿测ICP成人持续超过1.96kPa(儿童持续超过0.98kPa),并出现典型的头痛、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时,称为颅内压增高(ICH)。 ICH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和颅内炎症等疾病所共有的征象,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3 病因 1. 颅内容物体积增加 (1)脑体积和重量增加 (2)脑血流量或静脉压的持续增加:如恶性高血压、脑动静脉畸形等
(3)脑脊液(CSF)量增加:CSF的分泌、吸收失调,或循环障碍所致的脑积水 2. 颅内占位性病变 各种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脑寄生虫性肉芽肿等 3. 颅腔容积缩小

4 病理 蒙罗-凯利原理: 颅腔容积=脑组织+脑脊液+血液 (固定) (代偿能力仅 8%~10%)
临床上,每当ICP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生理代偿功能已渐消失,颅内的体积已增长到临界状态,此时只要颅内容物有少量的增加(如颅内血肿),就可引起颅内压的急骤升高,而导致脑疝发生。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①脑血流量减少;②脑水肿;③胃肠功能紊乱;④神经性肺水肿;⑤颅高压危象及脑疝;⑥库欣反应。

5 ICH可分为两种类型: (1)弥漫性ICH:多见于全脑水肿、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及脑炎等。特点是颅腔内各部分没有明显压力差异,脑组织无移位,颅内压可增高较多而不发生脑疝,病人对释放脑脊液减压反应良好,压力解除后脑功能恢复较快。 正常成人每min约有1200ml血液进入颅内。 (2)局灶性ICH:由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压力先在病灶处增高,邻近脑组织因受挤压而从高压区向低压区大块移动,使一部分脑组织卡入颅内薄弱处,形成脑疝;若脑干受压,危及生命,称为脑危象或颅高压危象。

6

7 临床表现 1. ICH“三主征” (1)头痛:是ICH最常见的症状,程度因人而异,一般以早晨及夜间较明显,部位在前额及双颞部。头痛程度随 ICP的增高呈进行性加重,用力、咳嗽、低头等常可加剧。 (2)呕吐:常出现于头痛剧烈时,不伴或可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性,多数情况下与进食无关,但呕吐多发生于进食后,故常因病人惧怕呕吐而拒食。

8 (3)视神经乳头水肿:ICH最客观的重要体征。主要表现为视乳头充血水肿,边界模糊,中央凹变浅或消失,静脉怒张、迂曲,搏动消失,严重时眼底可出现大片状或火焰状出血。

9 2. 生命体征紊乱 3. 意识障碍 急性ICH呈进行性。
开始表现为血压升高、呼吸慢而深,脉搏慢而有力(两慢一高),称为库欣(Cushing)反应。随着脑疝的发展,继而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浅促或潮式呼吸,脉搏细数(两快一低),最后因呼吸停止、心脏停搏而死亡。 3. 意识障碍 急性ICH呈进行性。 4. 其他 双侧外展神经麻痹或复视,头晕,阵发性黑朦,猝倒等症状;小儿有头颅增大,颅缝哆开,囟门饱满隆起,张力高,头皮静脉怒张,叩诊呈破壶音等。

10 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与脑脊液检查 颅内压明显增高时禁止施行。 2. 影像学检查 CT与MRI(最常用)能够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
1. 腰椎穿刺与脑脊液检查 颅内压明显增高时禁止施行。 2. 影像学检查 CT与MRI(最常用)能够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 头颅X线摄片、脑血管造影;放射性99mTc扫描。

11

12

13 脑 疝 任何颅内占位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均可推压脑组织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其中某一部分被挤入颅内生理空间或裂隙,压迫脑干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最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幕上的脑组织(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挤向幕下,称为小脑幕切迹疝或颞叶钩回疝。 幕下的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内,称为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

14

15

16

17

18 临床表现 1.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 (1)ICH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其程度更加剧烈,并有烦躁不安。
(2)进行性昏迷:由于疝入脑组织压迫中脑,阻断了脑干内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表现为嗜睡、浅昏迷以至昏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 (3)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开始时患侧瞳孔短暂缩小,继而患侧瞳孔散大,光反应减弱或消失;病变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病情不断发展,严重者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双侧肢体瘫痪,去大脑强直,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最后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19 2. 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由于颅后窝容积小,对颅内高压的代偿能力较差,病情进展快,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容易误诊。
病人常表现剧烈头痛,反复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头位,生命体征改变出现较早,瞳孔早期无改变,意识障碍出现较晚,个别病人甚至到临终前仍呼之能应。 病人早期可因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20 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二)对病因不明或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人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
处理ICH最理想的方法。如及时切除颅内肿瘤,清除颅内血肿,摘除脑脓肿等;对于梗阻性或交通性脑积水可采用CSF分流手术解除颅内高压。 (二)对病因不明或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人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疗: 1. 应用脱水剂和利尿剂以降低脑水肿 2. 过度通气提高体内氧分压(PO2),排出CO2,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

21 3. 激素治疗,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减轻脑水肿
4. 冬眠低温治疗,降低脑代谢率及耗氧量,减轻脑水肿的发生与发展 脑疝要求能早发现,争分夺秒进行有效的抢救,以解除颅内高压,缓解脑疝。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快速静脉输入脱水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暂时降低颅内压。同时紧急做好术前检查和准备。 手术方法包括颅内肿瘤切除,颅内血肿清除,CSF外引流或内引流术,颞肌下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内减压术等等,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22 【护理问题】 1. 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 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颅内压增高、血液循环受阻有关
1. 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 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颅内压增高、血液循环受阻有关 3. 体液不足/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呕吐及应用脱水剂有关 4. 有受伤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有关 5.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呕吐、长期不能进食有关 6. PC:脑疝、癫痫、应激性溃疡、急性脑性肺水肿等

23 【护理措施】 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最重要指标)、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警惕脑疝的发生。有条件者可作颅内压监测。

24 (1)意识 传统方法: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
(1)意识 传统方法: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 意识状态 语言刺 激反应 痛刺激 反应 生理反应 大小便能否自理 配合检查 清醒 灵敏 正常 模糊 迟钝 不灵敏 有时不能 尚能 浅昏迷 减弱 不能 昏迷 无防御 明显减弱 深昏迷

25 Glasgow昏迷评分法(GCS): 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正常),最低3分,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
睁眼反应 言语反应 运动反应 自动睁眼 4 回答正确 5 遵嘱活动 6 呼唤睁眼 3 回答错误 刺痛能定位 刺痛睁眼 2 语无伦次 刺痛能躲避 无反应 1 只能发声 刺痛肢体屈曲 刺痛肢体过伸

26 (2)瞳孔变化 (3)生命体征 (4)神经系统体征 (5)其他
病人伤后可出现持续的生命体征紊乱。监测时,为避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 (4)神经系统体征 锥体束征有定位意义 (5)其他 观察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有无剧烈头痛或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脑疝先兆。 注意 CT、MRI扫描结果及颅内压监测情况。

27 2. 一般护理 病人抬高床头15o~30o,昏迷病人取侧卧位,持续或间断给氧。
清醒能进食者,鼓励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但需适当限盐;不能进食者,遵医嘱补液,保持尿量≥600ml/d。 加强生活护理,适当保护病人避免意外损伤。

28 3. 防止ICP骤然升高的护理 4. 脱水治疗的护理 (1)卧床休息;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
(3)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避免用力排便。 4. 脱水治疗的护理 常用20%甘露醇,每日2~4次;可同时使用利尿剂。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29 5.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护理 常用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100mg静注,每日1~2次。
治疗中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如应激性溃疡和感染等,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30 6. 冬眠低温疗法的护理 (1)用药前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和神经系统体征。
(2)冬眠药物最好静脉滴注;用药后30min内不得搬动病人或为其翻身;物理降温需待冬眠药物应用30min后方可施行。 (3)降温速度以每小时下降1℃,体温降至肛温32~34℃为宜。 (4)留置尿管,记录出入水量,静脉补液,维持体液平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BP<100mmHg,P>100/分停药);预防冷伤、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5)冬眠低温治疗时间一般为3~5天,停用冬眠低温治疗时,应先停物理降温,后停冬眠药物。

31 【健康教育】 预防脑缺血、缺氧、中毒、炎症、癫痫发作及颅脑损伤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告知病人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诱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对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病人,应做好心理护理,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参与各项治疗和功能训练,如肌力训练、步态平衡训练、排尿功能训练等。


Download ppt "颅内压增高 病人的护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