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十章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2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经济学的诞生 二、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三、凯恩斯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四、经济学的发展 五、近三十年有代表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成果简介
3
学习经济学发展及流派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配置到相互竞争的用途上以达到最大效用或效益的学问,也即是研究在预算约束下,如何实现效用或利润最大。 自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发表至今,经济学已走过了230多年的路程,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经过无数先辈锲而不舍的奋斗,经济学成为了一门家喻户晓的学问,并设置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项,也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
4
学习经济学发展及流派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闭门造车,将前人的成就置于一边,一切从头开始,完全没有必要,也是有害的。学习经济学,熟悉前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一下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5
一、经济学的诞生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极其重要的经济思想,是近代经济学的起点,也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前驱,它萌芽于14、15世纪,兴盛于16 、17世界,衰落于18世纪 。 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 年)和让· 巴蒂斯特·柯尔培尔( 年)等。
6
(一)重商主义 特点是:主张发展工业,扩大对外贸易的出超,保证大量货币的输入,强调对外贸易中的多卖。只要出口货物总值大于进口货物总值,就不限制本国金银的输出。所以它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7
重商主义的理论要点: (1)重视货币,发展商业。 (2)重视对外贸易,谋求贸易顺差。 (3)重视发展本国制造业,培育和保护本国幼稚产业。
8
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1)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借助国家力量保证对外贸易通畅。
(2)主张借助国家力量(包括使用关税手段,汇率于段,配额手段,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和发展本国制造业,防止外来产品竞争。
9
(二)重农主义 兴起于18 世纪50至70年代法国的一个经济流派,其开山鼻祖是宫廷医官魁奈(Francois Quesnay, ),该学派另一位泰斗级人物是财政大臣杜尔阁(Anne-Robert-Jacques Turgot,1727—1781)。
10
1、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 (1)经济思想——“自然秩序” (2)思想核心——“纯产品”学说
11
2、重农主义的政策主张 (1)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市场。 (2)扩大农业自由贸易。 (3)整顿税制,对土地所有者单一课税。
12
(三)古典主义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标志的。 重要推动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等。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 。
13
二、古典经济学的发展 (一)边际效用学派与边际革命 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三点,即边际效用分析、边际生产力分析、一般均衡理论。
1、边际效用分析 (1)效用的本质、度量和比较。 (2)效用函数理论。 (3)资源最优配置和均等利益原理。 (4) 效用最大化原理。
14
(一)边际效用学派与边际革命 2、边际生产力分析 3、一般均衡理论
15
(二)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 马歇尔的主要贡献: 创造了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来研究个体市场,用曲线表明了供给法则和需求法则。
摸索出了一套精确衡量经济关系的弹性大小的数学方法; 长期和短期的划分。
16
三、凯恩斯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1)就业理论 (2)“有效需求”原理 (3)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规律 流动性偏好规律 (4)乘数原理 (5)经济周期理论 (6)总量分析方法代替个量分析方法
17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1)政策主张的出发点——国家干预经济 (2)政策主张的重心——财政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
18
四、经济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西奥多·舒尔茨、P·鲍尔、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加里·贝克尔等人。 (一)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具有两个理论基础,即渐进、和谐、乐观的发展过程论与市场均衡论。 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以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从而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
19
四、经济学的发展 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有三个基本观点: 一是主张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
二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 三是主张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20
(二)新凯恩斯经济学 传统凯恩斯主义在60年代的新古典综合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滞胀”问题 名义的工资和价格刚性
21
(二)新凯恩斯经济学 工资价格刚性问题是新凯恩斯主义中心问题。 1、名义刚性理论 (1)莱单成本论。 (2)菜单成本-实际刚性相互作用论。
(3)交错价格调整 (4)交错契约论 2、实际刚性理论
22
3、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同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基本点是一致的,都认为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不主张“微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医治失业和通货膨胀,他们倾向于“粗调”,用一种较为温和的说法,即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
23
3、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 从价格政策来看,主旨是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富有弹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但是建议过于原则化,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 从就业政策来看主张政府干预工资合同,但是总的看,就业政策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具体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 从货币政策来看,认为即使货币政策在已为公众所知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虽然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大为减弱,但是仍然在稳定物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信贷政策来看,政府应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干预信贷市场。
24
(三)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在当代诸多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个学派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一直居于重要地位,成为绝大部分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信奉的教义。 1、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过程 2、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观点 (1)对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发症的解释 (2)经济增长理论
25
(四)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进行激烈论战中逐渐形成的。主张回到李嘉图的传统去,建立一个以客观价值理论为基础、以分配理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主张通过改变现存的分配制度来拯救资本主义。 1、新剑桥学派的学说渊源 2、新剑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1)收入分配理论 (2)经济增长理论
26
3、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1)通过税收制度,如实行高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产税,以改变现行的收入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状态。 (2)要大力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3)要削减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军事开支 (4)要保护环境,开发新材料,新能源,以造福于社会。 (5)要实行严格的进口管制,扶持出口事业,以便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和通货膨胀,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6)政府要用预算中的盈余去购买公司股份,把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个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
27
(四)货币主义 货币主义(Monetarism),或称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兴起的一个重要经济学流派,创始人是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 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1)新货币数量论 (2)自然率假说 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首先,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其次,货币供给量可以在短期内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最后,货币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8
3、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 (1)反对凯思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2)推崇“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29
(五)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1、供给学派的兴起 2、供给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30
(六)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1、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31
(六)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积极行动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时,主要提出了三点看法:
第一,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抵消产量、就业或其经济总量的波动方面是不会取得任何成效的, 第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大部分是不确定的 第三,对于许多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知道它将会产生的结果,我们仍然无法判断这种结果是不是符合公众的意愿。
32
(七)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首先出现在西方,并且成为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后来逐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有张培刚、刘易斯、舒尔茨等 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及基本观点
33
五、近三十年有代表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成果简介
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来窥视经济学的演进状态,遂列出近20年经济学诺贝尔奖颁奖情况。 (一)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 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刘易斯: “二元经济”模型理论; 代表作:《经济成长理论》(1955)、《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1978)、《西印度的劳工》、《发展中国家与汇率和稳定》、《增长动力的衰退》等。
34
五、近三十年有代表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成果简介
舒尔茨: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个系统分析教育投资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率以及经济发展的学者。 代表作:《世界粮食》(1945)、《改造传统农业》(1964)、《经济增长和农业》(1968等。
35
(二)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劳伦斯·克莱因
劳伦斯·克莱因(1920— ) 美藉犹太人,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模型,是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建人。 代表作有:《凯恩斯革命》(1947)、《计量经济学教程》(1953)、《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学》(1985)等。
36
(三)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
詹姆斯·托宾( )美国经济学家。他对诸如经济计量方法,严格数学化的风险理论,家庭和企业行为理论,一般宏观理论,经济政策应用分析,投资决策,生产、就业和物价关系理论等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代表作:《新经济学的过去十年》(1972)、《增长过时了吗》(1972)、《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和经济计量学》(1975)等。
37
乔治·斯蒂格勒 (四)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乔治•斯蒂格勒( ),美国经济学家,长期从事有着鲜明经验主义导向的研究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尤以在市场活动研究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所做的贡献最为重要。他还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价格理论》(1946)、《产出和就业的趋势》(1947)、《制造业的资本和报酬率》(1963)、《经济学史论文集》(1965)、《作为传道士的经济学家及其他论文》(1982)等。
38
(五)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拉尔·德布鲁
罗拉尔·德布鲁(1921— ),美籍法国经济学家,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德布鲁是数理分析法的改进者,其工作改写了现代数理经济学。 代表作:《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1959)、《竞争性经济的均衡存在》(1954)、《有限均衡的经济》(1970)等。
39
(六)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理查德·约翰·斯通
理查德·约翰·斯通( ),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践分析的基础。 代表作:《国民收入和支出》(与米德合写,1944)、《计量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1951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物量和价格指数》(1956年) 、《投入产出和国民经济核算》(1961年)、《建立经济和社会模型的若干问题》(1980年)等。
40
(七)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1918- ),意大利籍美国人,两个重要贡献:
一是与美国经济学家布伦伯格和艾伯特·安多共同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中的生命周期假说; 二是与美国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共同提出了公司资本成本定理,即“莫迪利阿尼—米勒定理”。 这两方面的贡献是密切的相互联系的,两者都说明家庭财富管理的必要性。 代表作:《国民收入和国际贸易》(1953),《计划生产、存货和劳动力》(合作,1960)等。
41
(八)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1919- ),美国经济学家,新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因对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契约与法制基础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奖。布坎南则相应地创建了公共部门的决策理论,被称作“新政治经济学”或“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经济学个人间相互交换的概念移植到了政治决策的领域中。 代表作:《价格、收入与公共政策》(与艾伦·克拉克·李等人合著,1954年)、《公债的公共原则》(1958年)、《赞同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与塔洛克合著,1962年)、《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与R.托尼逊合著,1972年)、《赋税的权力》(与G·布伦南合著,1980年)等。
42
(九)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
罗伯特·索洛 (1924- ),美国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做出了贡献,提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创立了一种论述经济增长背后的因素的理论结构。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衡量各种生产因素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根据索洛的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索洛的理论使工业国家愿意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大学和科学研究事业。 代表作:《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1956)、《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1957)、《增长理论:一个说明》(1969)等。
43
莫里斯·阿莱斯 (十)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莫里斯·阿莱斯(1911-),法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多市场经济模型”,重新系统地阐述了一般均衡理论和最大效益理论。他提出假定导向均衡的交换以不同的价格连续发生,并且在任何给定时点上,不同经营者作用的价格不必是同一的,在“可分配剩余”的驱动下,每一次交易都趋近均衡。阿莱斯的“多市场经济模型”涵蕴了存在竞争和不存在竞争的所有可能的市场形态。 代表作:《市场规律研究》(1947)、《经济与利息》(1947)、《资本税与货币改革》(1977)、《预期效用假设与阿莱悖论:关于不确定性条件下合理决策的讲座及阿莱的答辩》(1979,与哈根合著)、《市场经济的货币条件》(1987)等。
44
(十一)198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特吕格韦·哈韦尔莫
特吕格韦·哈韦尔莫(1911— ),挪威经济学家。对经济计量学的最重要贡献是在经济计量学中引入了概率方法。他特别重视经济分析中常被忽略的随机因素,他首次把统计学引入经济预测,得出从随机抽样的调查中推演经济理论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统计数字来验证经济理论并进行经济预测的方法。哈韦尔莫把随机模型看做是经济计量学的基础,这对经济计量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使经济学理论更加符合科学性。 代表作:《经济计量学的概率方法》(1944)、《经济增长理论研究》(1960)等。
45
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哈里·马科维茨 (十二)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哈里·马科维茨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同时荣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他们对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开拓性研究,为投资者、股东及金融专家们提供了衡量不同的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工具,以估计预测股票、债券等证券的价格。 威廉·夏普代表作:《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和资本市场》(1970)、《资产配置工具》(1985)、《投资学基础》(1989)、《资产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1963)等。 默顿·米勒代表作:《金融理论》(合作,1972)、)、《与风险相关的收益率:最新发现的再考察》(1972)等。 哈里·马科维茨代表作:《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1970)、《资产选择与资本市场中的均值——方差分析》(1987)等。
46
(十三)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纳德·哈里·科斯
罗纳德·哈里·科斯(1910— ),英国经济学家,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对经济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一是他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的雏形,并把交易费用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二是强调了交易费用,产权与经济效率的关系,构筑了产权理论的框架;三是以“科斯定理”为核心开创性地将经济理论应用到法学问题上,形成了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一法律经济学。 代表作:《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2)。
47
(十四)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加里·S·贝克尔
贝克尔(1930— ),美国经济学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方面最富有独创思维的人之一,把经济理论运用于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把经济理论运用到过去同市场力量没有联系的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犯罪学和生物学等。他在研究人类行为时,总是力图用经济学的方法和观点去揭示其经济动因,在分析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时,始终把经济因素放在重要地位。 代表作:《歧视经济学》(1957)、《人力资本》(1964)、《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1976)和《家庭论》(1981)等。
48
(十五)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福格尔
(十五)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福格尔 道格拉斯·诺斯(1920— )美国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二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诺斯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 三是作为经济学家的诺斯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 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49
(十五)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福格尔
(十五)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福格尔 代表作:《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1961);《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1966);《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1971);《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与托马斯合著,1973)等。
50
罗伯特·福格尔(1926-)美国经济学家 对北美死亡率的经济解释,营养、劳动福利、劳动生产力的长期变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长期观察,对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行为数据的分析。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及数量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 代表作:《联邦太平洋铁路》(1960)、《铁路与美国的经济增长:计量史文集》(1964)、《美国经济史的重新解释》(与恩格尔曼等合著,1971)、《不公正时代:美国黑奴经济学》(与恩格尔曼等合著,1974)、《“科学”史学与传统史学》(与埃尔顿合著,1974)等。
51
(十五)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约翰·福布斯·纳什、约翰·海萨尼、 莱因哈德·泽尔腾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纳什(1928— )美国经济学家。名的“纳什均衡点” 海萨尼(1920— )美国经济学家。 “海萨尼转换”。使得博弈理论在分析不完全信息博弈时的困难得到了解决,将不完全信息博弈纳入到博弈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极大地拓展了博弈理论的分析范围和应用范围。 莱因哈德·泽尔腾(1930— ) 德国经济学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创立者
52
(十六)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
罗伯特·卢卡斯(1937— )美国经济学家。他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还为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公认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合作,1981)、《经济周期理论研究》(1981)等。
53
(十七)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詹姆斯·莫里斯、威廉·维克瑞 詹姆斯·莫里斯(1936 — )英国经济学家。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关于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奠定了委托——代理的基本的模型框架。 代表作:《关于福利经济学、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笔记》(1974)、《道德风险理论与不可观测行为》(1975)、《组织内激励和权威的最优结构》(1976)。 威廉·维克瑞(1914—1996),美国经济学家。对激励经济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推动了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领域的发展。 代表作:《累进税制议程》(1947)、《突变论和宏观经济学》(1964)、《公共经济学》(1994)。
54
(十八)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迈伦·斯科尔斯、罗伯特·默顿 ( 迈伦·斯科尔斯(1941- ),加拿大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 代表作:《期权定价和公司债务》(与费西尔·布莱克合写,1973)。 罗伯特·默顿(1944— ),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并推广了“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对期权定价理论作出了杰出贡献。 代表作:《使效用最大化的完整的认股权定价模型》(与萨缪尔森合写,1969)、《连续模型中的最优消费与证券组合原则》(1969)、《公司债的定价:利率的风险结构》(1974)等。
55
代表作:《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1970)、《论经济不公平》(1973)、《贫穷和饥荒》(1981)等。
(十九)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 阿马蒂亚·森(1933- ),印度籍美国经济学家。他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作出精辟论述。阿马蒂亚·森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四项主要贡献是,解决了名为“投票悖论”的问题、引入了个人选择的概念、挑战“阿罗不可能定理”、提吃料如何比较人际间的满足水平的方法。 代表作:《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1970)、《论经济不公平》(1973)、《贫穷和饥荒》(1981)等。
56
(二十)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伯特·蒙代尔
蒙代尔(1932——),加拿大籍美国经济学家。新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欧元之父”,他系统地描述了什么是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改写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理论,还是。 代表作:《国际货币制度:冲突和改革》(1965)、《货币理论:世界经济中的利息、通货膨胀和增长》(1971 )、《新国际货币制度》(合作,1977年);等。
57
(二十一)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
詹姆斯•赫克曼(1944— ),美国经济学家。发现了用适宜的方式处理样本选择问题的统计方法。对于研究人员难以观察到的个体差异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工具。 代表作:《评估福利状况》(与史密斯合著,1998)、《相关性随机系数模型的具变量方法》(1998);《社会项目的计量评估》(2002)等。 丹尼尔·麦克法登(1937— ),美国经济学家。他致力于对涉及生产关系、不确定状态下的决策、发展计划、福利经济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等领域大范围的经验调查。发展了已被广泛用来对个人和家庭行为进行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代表作有:《生产经济学:对理论与应用的双重探讨》(1978)、《利用经济计量学对离散数据进行分析》(1981)等。
58
乔治·阿克劳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二十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乔治·阿克劳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乔治•阿克尔洛夫(1940— ),美国经济学家。是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在次品市场模型中对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结果的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他提出了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模型是“柠檬市场”,并对“劣势选择”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迈克尔·斯宾塞(1943— ),美国经济学家。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为了避免与逆向选择相关的一些问题发生。 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1943- ),美国经济学家。他提出了现代经济学最优理论的非均衡量,指出,标准新古典模型中有关信息的假设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59
(二十三)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丹尼尔·卡尼曼、弗农·史密斯
丹尼尔·卡尼曼(1934— ),以色列经济学家。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弗农·史密斯(1927— ),美国经济学家。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率先采用了“风洞测试”的新方法研究选择性市场设计,他的研究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
60
(二十四)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伯特·恩格尔、克莱夫·格兰杰
罗伯特·恩格尔(1942— ),美国经济学家。他建立了描述经济时间序列数据时变波动性的关键概念—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并发展了一系列波动性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他不仅为研究员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还为分析家们在资产定价、资产配置和风险评估方面找到了捷径。 克莱夫·格兰杰(1934— ),英国经济学家。他在利用数学模型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方面的实证研究,给全世界打开了一扇窥探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大门,应用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对股市和汇市浩如烟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预测今后的走势。
61
(二十五)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芬恩·基德兰德、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1943— )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1940— )1977年和1982年合作发表的两篇学术论文, 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 二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者开展更广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62
(二十六)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伯特·奥曼、托马斯·谢林
以色列经济学家奥曼(1930—)和美国经济学家谢林(1921—)进一步发展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并开始涉及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他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 奥曼从数学的角度、谢林从经济学的角度,都感到从博弈论入手有可能重新塑造关于人类交互作用的分析范式。 谢林发现许多人们所熟知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奥曼发现一些长期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利用正式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进行深入分析。
63
——德蒙·费尔普斯 (二十七)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费尔普斯(1933— ),美国经济学家。他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律”,从而正式确立了经济增长理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对当时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他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代表作:《经济增长的黄金律》(1966)、《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跨期最优失业》(1967)、《动态货币工资与劳动力市场均衡》(1968)、《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力量》(1977)等。
64
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
(二十八)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 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 莱昂尼德·赫维奇(1917— ),美籍俄罗斯经济学 埃里克·马斯金(1950— ),美国经济学家。 罗杰·迈尔森(1951— ),美国经济学家。 他们三人的主要经济学贡献是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此外,借助“机制设计理论”,人们还可以确定最佳和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
65
(二十九)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1953— ),美国经济学家。他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成熟的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以及产业内贸易。 代表作:《期望减少的年代》(1988)。
66
(三十)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埃莉诺·奥斯 特罗姆、奥利姆·威廉森、
奥利弗·威廉姆森(1932— ),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 代表作:《市场与等级制》(1975),《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985),《治理机制》(1996)等。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933— ),美国经济学家。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务的创新制度理论,为面临“公地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代表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990)。
67
本讲结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