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朝的工商业较前代更加发展,大城市更为繁荣。经济繁荣的大城市中,市民阶层也必然随之而壮大,民间音乐自然而然地在大城市中得到集中与发展。这时,民间曲子与诗人的词得到空前的繁荣;曲子的繁荣又为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民间音乐日益显示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与生命力。 唐代音乐的精华,主要以宫廷燕乐为代表。宋代的音乐成就主要在民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朝的工商业较前代更加发展,大城市更为繁荣。经济繁荣的大城市中,市民阶层也必然随之而壮大,民间音乐自然而然地在大城市中得到集中与发展。这时,民间曲子与诗人的词得到空前的繁荣;曲子的繁荣又为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民间音乐日益显示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与生命力。 唐代音乐的精华,主要以宫廷燕乐为代表。宋代的音乐成就主要在民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朝的工商业较前代更加发展,大城市更为繁荣。经济繁荣的大城市中,市民阶层也必然随之而壮大,民间音乐自然而然地在大城市中得到集中与发展。这时,民间曲子与诗人的词得到空前的繁荣;曲子的繁荣又为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民间音乐日益显示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与生命力。 唐代音乐的精华,主要以宫廷燕乐为代表。宋代的音乐成就主要在民间。 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元以后,把各族人民分成贵贱四等。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生活,成为当时音乐艺术的重要主题,繁荣的元曲(杂剧和散曲)便是它最集中的反映。伟大作家关汉卿和其他杂剧作家的大量优秀作品所代表的,乃是当时时代的呼声。

2 一、宋词与姜蘷的创作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词人、诗人,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成年后出游扬州,旅食江淮,来往湘、鄂等地。终身布衣,为人狷介清高,时人评论他是“襟怀洒落如晋宋间人”,象魏晋时的高人隐士,不仅气质象,长相也是“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如神仙中人”。他的诗词作品多是吟咏湖山、感喟身世、追怀旧游、眷念情遇,也有反映南宋偏安、中原残破的忧时之作。前人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非常高,有人将他比“如盛唐之有李、杜”,“文中之有昌黎”;也有人评其词格“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细读姜白石的诗词,还可以感受到他在“终身布衣”的掩盖下,不时流露出怀才不遇、渴望施展才华的强烈愿望。如“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玲珑四犯》);“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一萼红》);“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卜算子》)。

3 这些都是文学史上的事情。也许有人还不知道,除了擅长诗词、书法,姜白石还精通音律,是一位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他曾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圣宋铙歌鼓吹》等著作,论述当时的乐器、乐曲及乐制。他传世至今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收有减字谱琴曲《古怨》、律吕字谱《越九歌》十首、工尺谱词调十七首。这部六卷本的歌曲集,为我们了解“清歌妙舞,急管繁弦”的宋代音乐面貌,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4 我国诗歌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很密切的。无论是“以乐从诗”、“采诗入乐”,还是“倚声填词”,都说明了这一基本特点。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原本都是能唱的,下面引用姜白石写的这首《过垂虹》,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那是1191年的冬天,姜白石去苏州看望另一位著名词人范成大,并在他那里住了一个多月。一天,漫步在花园中赏梅,范成大请白石谱一曲新腔咏唱梅花。姜白石一口气写了两首,范成大看后赞不绝口, 随后交给家中的歌女习唱。由于曲和词都写得非常美妙动人,再加上歌女中有一个叫小红的声情并茂的演唱,更是锦上添花。除夕之日,白石要回湖州老家,范成大以歌女小红相赠。是夜,大雪纷飞,船过垂虹桥,白石就船中情景,写下了这首《过垂虹》诗。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除夕之夜,小红的低唱,伴以白石道人幽咽的箫声,这有声有色的情景令人神往。“韵最娇”的两首“新词”,一首是《暗香》:

5 (一)《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6 “暗香”,顾名思义应是咏梅的,语出北宋词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其实表面上看是咏梅,描写的是梅边月下、笛韵悠扬的美景,而实际上则是在赏梅之时触动了旧情,忆起了西湖旧事,通过咏梅来怀念旧人。

7 (二)《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8 这两首词的含义究竟是指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好在艺术欣赏见仁见智也是极正常的事情。作为咏物的名篇,其灵活的引用、清婉的音节、新颖流畅的词句,已经足够了,到底要表现什么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宋代学者张炎评价这两首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是绝唱”,应是恰如其分的。诗人杨万里称赞姜夔的歌曲创作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 有人可能会问,和着白石道人“吹箫”,小红是怎样“低唱”这“韵最娇”的两首“新词”的呢?今天我们可以从《白石道人歌曲》一书中找到答案,这可是一本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书啊。

9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音乐历史悠久、辉煌灿烂。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看,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特色,只是在某一个阶段这种结合密切些,而有些时候则不然,但总的趋势是音乐性越来越强。其实不仅诗歌,就是连文章也是有这种要求的,原因之一恐怕应该是汉语的四声、音韵等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了。如远在齐、梁时,沈约等人便主张“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到唐代出现了近体诗以至绝句,其产生也是受了音乐的刺激。而晚出的词、曲,其音乐性更是强于以往的任何诗歌体裁。 不要说唐诗、宋词能够演唱,就是诗经、楚辞、乐府,在过去也多是能和着乐器演唱的。《史记》中就有“《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意思是说,《诗经》中的这三百多首诗,孔子都是能够边弹琴边演唱的。但遗憾的是,那时候的记谱方法没有保存下来;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古代中国音乐的传承,很少将精力放在去完善记谱的方法上,而多是靠“口传心授”、“心领神会”来薪火相传。

10 因此,先秦的音乐是什么动静,我们只有面对着出土的钟、磬,而发思古之幽情;魏晋的歌舞大曲是怎样表演的,也只有透过现存文献的字里行间,再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甚至连隋、唐时期的音乐是什么模样,我们说起来都难免底气不足。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两点,一是不重视记录音乐的手段;二是这不完善的手段,还因了兵火战乱、改朝换代、民族迁徙而失传颇多。再加上中国的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太紧密了,讲中国音乐史,很多时候是围绕着诗经、楚辞、乐府、唐宋诗词、元明散曲等等打转转,一不小心,就将“中国音乐史”讲成了“中国音乐文学史”;即使小心,也难免被人指责为“没有音乐(声音)的音乐史”。

11 而由于有了《白石道人歌曲》,这种尴尬就部分地得到了扭转。因为收入这本集子的所有诗词作品,都配有俗字乐谱(是近世工尺谱的前身),识得乐谱便可知晓其音乐面貌。但是这种谱字毕竟是近千年以前的东西了,虽然一直在流传,可变化是非常大的,以至于普通人已无法识别。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将《白石道人歌曲》全部翻译为五线谱更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音乐面貌扫清了障碍。宋元以后,词的曲谱基本上就失传了,后人的创作只是按照格律来填词,完全脱离了音乐,成为了纯粹的文学形式。

12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这便是宋代词曲演唱繁盛情况的真实写照。与乐府、唐诗中的五言、六言、七言等方整性句式结构相比,宋词极富于变化,灵活性强,所以又称长短句。这种长短相间的乐句结构,更适合于表现细致复杂的情感变化,因此它很快就被新兴的说唱、戏曲所吸收,对我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的创作方式分为旧谱填词与自创新曲两种。前者一般是利用隋唐以来流传下来、影响较深远的民歌或歌舞大曲的片段(也就是词牌)填入新词;后者就是词人(音乐家)另创新曲了,如姜白石、范成大、周邦彦等人的“自度曲”。据记载,宋代也曾经刊印过几种大型的乐谱集,但除了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其它的都已经失传了。宋词在演唱时,由歌者手持“拍板”击拍,有时还有箫、筚篥或琴、琵琶等其它乐器伴奏。我们今天在读宋词的时候,总会在词牌中见到令、慢、近、引、犯等字眼,这几个字实际上都是音乐结构术语。下面分别来说一下。

13 “令”又名小令,分单叠或双叠,是宋词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就是酒席间的一种文字、文学游戏。如今我们从唐人的诗文中,尚可体会出唐代酒令技艺的丰富多彩,但具体情形如何,很可惜,到北宋时便已“皆不能晓”了,仅从繁多的名目、律令看,其宗旨是想使酒筵区别于一般的狂饮,而更加富有文学和艺术的意味,想来应是很文雅别致的。如【调笑令】、【浪淘沙令】等。 “慢”又名慢曲,曲调较长,最短的也要八、九十个字,如【卜算子慢】,长的有一百三十多字的,如【声声慢】、【木兰花慢】。 “近”又名近拍或过曲,其规模一般界于令和慢之间。最短的【好事近】是四十五字,最长的【剑器近】是六十五字。 “引”在速度和规模上与“近”相似,一般较慢,原是歌舞大曲中歌唱开始的部分,如【祝英台引】等。

14 “犯”又称犯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句法相犯,就是把原来分属于几个曲牌的乐句联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曲牌;另一种是指转调,即宫、商、角、徵、羽间不同调式的转换,如宫犯商、商犯羽之类。我们在读词的时候,还会遇到诸如“减字”、“偷声”、“摊破”等词汇,说的也都是词调在音乐上的变化。 宋词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最经常碰到的一对概念就是“豪放”与“婉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主要指的是音乐风格的不同。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两种风格的代表人物苏轼和柳永的词,前者要“关西大汉,操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后者应是“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铜琵琶、铁绰板、红牙板都是伴奏乐器,可见词是能唱的。

15 二、宋元的说唱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面貌,是从多个侧面反映出来的,这和西方的情况不同。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其音乐成就多反映在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独奏曲、歌剧音乐、舞剧音乐等领域;而中国的情况,如果不将曲艺、戏曲一起加以考察,就很不全面了。

16 宋代诗人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写到:“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形象生动地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夕阳洒满村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陆续从田间回来。村中硕大的古柳树下围满了人,原来是一位身背着书鼓的盲艺人正在中间唱曲。唱的内容是汉代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看来这位讲唱艺人的水平不低,所有来听的人都被他讲的故事打动了,以至于艺人走后多时,满村的人还在谈论着蔡中郎(伯喈)的是与非。在参考了其它文献以及能够反映那时民俗生活的绘画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表演,与今天仍在流行着的各类弹词、大鼓极为相象。在当时,这些被称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陶真。再往前追溯的话,隋唐时讲唱佛经的变文,也是其源头之一。实际上这种演出方式在民间从未中断过,明代的话本小说如《金瓶梅词话》等,在每一回的开始和结尾处的那段韵文,还很明显地保留着演唱的痕迹,如第四十九回的开始:“宽性宽怀过几年,人死人生在眼前。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总由天。平生衣禄随缘度,一日清闲一日仙。”实与我们今天的曲艺唱词无异。

17 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但为什么没有出现过象巴哈、贝多芬那样的伟大作曲家?这个疑问的潜台词是: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比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客观地讲,在某些方面确实是这样。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以及现当代的诸多流派;诸多的体裁(如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等);众多的作曲家;众多的作品等。这样一比,我们确实有差距。可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应忽视这样的事实:中国音乐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在这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曲艺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曲艺艺术深深地植根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依托了这样的手段予以充分地表达。一千多年前的“俗讲”、“变文”;到宋元时期的瓦舍、勾栏、诸宫调;再到今天的大鼓、弹词、坠子、时调、牌子曲,曲艺就像一棵长青树,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我们的戏曲音乐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这个特色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18 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溯其源的话,有人认为应是古代宫廷中的俳优。俳优是专供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艺术活动包括歌、舞、乐、优四项,说故事、讲笑话也是重要的一门。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僧人们在宣扬佛法时,为了招徕听众,常用讲唱的方式进行,便出现了俗讲、变文。除了讲佛经,也用这种形式讲唱民间传说、英雄事迹。我们今天从韩愈的《华山女》一诗和晚唐吉师老的《看蜀女转昭君变》一诗中,不仅可以看出俗讲在唐代演出的盛况,还可以了解在唐代已有女艺人在讲唱变文。“转”是婉转之意,形容唱的好听;“变”是指变文,对应的是经文,就是以变化多端的方式说佛经。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着的“转变”一词的来历。到了宋代,专事讲唱之事的人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他们“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有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得以“只凭三寸舌褒贬是非,略转万余言讲论古今”。元、明、清时期,先是盛行词话,如《金瓶梅词话》、《大唐秦王词话》等,从文体上看,与我们今天的大鼓、弹词是很近似的。到后来,道情、莲花落、霸王鞭、二人转、子弟书、八角鼓等陆续出现,曲艺舞台真正繁荣发展的时期到来了。

19 据统计,中国的曲艺曲种约有四百个左右,传统曲目所表现的题材与传统戏曲剧目基本相当。比如列国、三国、两魏、水浒、红楼、目连、木兰、秋胡、董永等故事,都是共存于传统的戏曲与曲艺之中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两者也相互借鉴,相辅相成。更由于曲艺的简便易行,或一副竹板儿、或一面书鼓、或一把弦子,不要化装彩匣,不要行头衣箱,有舞台能唱,没有舞台也能唱,戏曲不到之处或不到之时,差不多仍听到曲艺的声音,看到曲艺的身影。曲艺、戏曲的相互借鉴,也反映在音乐上,民国年间刘宝全就把皮黄、梆子的一些声腔化入了自己演唱的《大西厢》、《马鞍山》中;苏州弹词也对皮黄的唱调有所吸收。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和唱,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根据流传地区、伴奏乐器、演唱方式的不同,被分成若干个类别,如弹词类、鼓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道情类、走唱类等等。 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自己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有一些艺术特征是共同的:

20 (一)以“说”、“唱”为主。多数曲艺是似说似唱、又说又唱。也有的在又说又唱的同时,还加上舞蹈的,如二人转、什不闲、莲花落、凤阳花鼓、车灯等。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求曲艺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洗炼精美并易于上口。 (二)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一个曲艺演员可以模仿多种人物)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或者说,曲艺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唱故事,而戏曲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演故事。 (三)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曲艺表演可以在舞台上进行,也可划地为台随处表演,因而曲艺听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所说、唱的内容比戏剧具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四)为使听众享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并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坚实的功底除了要刻苦磨练外,也来自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认识。

21 (一)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发源并流行于苏州地区,用苏州方言说唱,是江、浙、沪一带最重要的曲种。
弹词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噱、弹、唱”。其“说”融合了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可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内心独白和互相对话,又能以说书人的口吻进行叙述、解释和评议。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弹”和“唱”是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自弹自唱,互相伴奏,互相烘托。在说、弹、唱的同时,运用嗓音变化、形体动作和面目表情的变化等来创造各种角色,穿插轻松诙谐的“噱”头,使苏州弹词成为一种高度发展的综合性说唱艺术。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理”、“味”、“趣”、“细”、“奇”。理,是指情节的合情合理,深刻真切;味,是指曲折含蓄,回味无穷;趣,是指形容绝倒,妙趣横生;细,是指细节生动,刻画入微;奇,是指结构奇巧,引人入胜。弹词的唱篇一般为七字句式,有时酌加衬字,讲究平仄格律,按苏州语音押韵。崇尚咬字清晰和行腔韵味,在规范的基本曲调内又可随内容而作即兴发挥,以适应各种书目唱篇,所谓"一曲百唱"。

22 苏州弹词的演出形式分为单档(一人)、双档(二人)和三档(三人)等数种。多演唱长篇书目,每天一回的的话,可以连续唱两、三个月。其传统书目都为长篇,题材以男女情爱、家庭纷争、冤狱诉讼等为主,约五十余部,广为流传者有《三笑》、《玉蜻蜓》、《描金凤》、《白蛇传》、《珍珠塔》、《落金扇》、《双珠凤》等。在唱长篇之前所加唱的与正书无关的短段,被称之为开篇,原为定场、试嗓之用。每篇三四十句,格律类似旧体七言诗。这实际上是吸收了宋元以来的话本、小说在正文开始之前缀以诗词歌赋的做法。

23 《宫怨》是弹词传统唱段中的优秀之作,从篇幅上看是典型的开篇。故事说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相约到百花亭饮宴,届时贵妃久候而不见玄宗的到来。忽然太监高力士来报,玄宗已去正宫。贵妃非常懊恼,甚觉寂寞无趣,遂独自饮酒解闷。这个唱段最早见于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题《西宫夜静》。唱词起首两句及结尾都采用唐诗。格律谨严,词藻雅丽,形象鲜明,又通俗易懂。后段点出“伴君如同伴虎狼”及向往民间生活的主题。 这段唱腔缠绵委婉,腔多字少,抒情性强,是“俞调”腔系的代表作。所谓“俞调”,是指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弹词“四大名家”之一的俞秀山所创之腔调。清末的黄协埙在《凇南梦影录》一书中是这样评价“俞调”的:“俞调系嘉、道间俞秀山所创也,婉转抑扬,如小儿女绿窗私语,喁喁可听。”“俞调”还吸收了苏滩、昆曲和京剧的一些唱腔,长于人物内心的刻画,适宜表达凄清哀婉的感情

24 《宫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贵妃独坐沉香榻,高烧红烛候明皇。 高力士,启娘娘,今宵万岁幸昭阳。 娘娘听说添愁闷,懒洋洋自去卸宫妆。 将身靠到龙床上,短叹长吁泪两行。 想正宫,有甚花容貌,竟把奴奴撇半旁。 衾儿冷,枕儿凉,见一轮明月上宫墙。 劝世人切莫把君王伴,伴驾如同伴虎狼, 君王原是个薄情郎。倒不如嫁一个风流子, 朝欢暮乐度时光,紫薇花相对紫薇郎。

25 (二)京韵大鼓 大鼓,或称与鼓书,是中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主要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湖北大鼓等数十种。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不同曲种有高矮之别),以鼓签(竹制)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或“犁铧片”。大鼓的文学脚本称为鼓词,基本为七言或十言的上下句体。作品(即曲目)有短篇、中篇、长篇之分。人们往往称唱短篇为唱大鼓,唱中、长篇为唱大鼓书。大鼓的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体,唱腔曲调多源于流行地的民间音乐及地方小调,并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音乐唱腔是区别不同大鼓曲种的主要标志。

26

27 京韵大鼓的写景抒情小段《丑末寅初》,是一首历经了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它像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以极简练的笔触,既通俗又优雅,把黎明时刻的几个典型场景,渔翁、樵夫、书生、佳人、牧童等活动特点,似画卷一般徐徐展现在听众面前。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的标记,用的是天干地支的一套方法。年、月、日、时,表现每一个时间单位,都要用相应的“干支”二字组合,连过去的算命先生给人算卦,也是先找对方要过生辰八字。丑时寅时相交的那一刻,就是每天清晨天刚刚亮的时候。

28 《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减去了辉煌。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那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架上的金鸡,不住着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行囊,出离了店房,遘奔了前面那一座村庄。渔翁出仓解开缆,拿起了槁,架起了小船,漂漂遥遥逛里逛荡,惊动了那水中的那鹭鸶,对对鸳鸯,是扑扑愣愣两翅儿忙,这才飞过了那扬子江。打柴的樵夫,就把这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障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乒乓,他是念佛烧香。农夫清晨早下地,拉着牛,套上犁,一到南山去耕地,耕得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念书的学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带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丝绦,足下蹬着福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踉跄,他是走进了这个书房。绣房的佳人要早起,我只见她,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她是俏梳妆。牧牛童儿不住地连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着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挎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得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这个山歌是野调无腔,这不越过了小溪旁。

29 (三)单弦牌子曲 单弦牌子曲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原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旗籍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也是一种说唱艺术,唱时用弦子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这是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 “八角鼓,响叮当,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爱根在正黄。黄盔黄甲黄战袍,黄鞍黄马黄铃铛。……”

30 这是一首名叫《接爱根》的满族情歌,它描写清代满族八旗子弟保卫祖国疆土英勇打败罗刹(即沙俄),妻子喜迎丈夫凯旋时所唱的歌曲。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说,八角鼓是由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它的八个边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作八角鼓。 单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演唱,一人以三弦伴奏而得名,当时称“双头人”,也有自弹自唱的。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艺名随缘乐)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贴出的海报上写着“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自此才以单弦的名称作为一个独立的曲种传开。如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雪遗音》卷三中之《酒鬼》。单弦牌子曲的早期曲目以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貌的为多;也有一些曲目改编自戏曲故事;更多的则是根据《聊斋志异》、《今古奇观》、《水浒》等小说改编的曲目。以故事性强,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取胜。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单弦:《风雨归舟》。

31 《风雨归舟》 卸职入深山,隐云峰,受享清闲。 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崖前。 忽见那西北乾天风雷起,乌云滚滚黑漫漫。 唤童儿收拾瑶琴至草亭间,忽然风雨骤遍野起云烟。 吧哒吧哒冰雹把山花打,咕噜噜沉雷震山川。 风吹角叮当啷的响,唰啦啦大雨似涌泉。 山洼积水满,涧下似深潭。 霎时间雨住风儿寒,天晴雨过风消云散。 急忙忙驾小船登舟离岸至河间。 抬头看望东南,云走山头碧亮亮的天。 长虹倒挂在天边外,碧绿绿的荷叶衬红莲。 打上来的滴溜溜金色鲤,唰啦啦放下钓鱼竿。 摇桨船拢岸,弃舟至山前。 唤童儿放筏来,收拾蓑衣和鱼竿。 一半鱼儿卤水煮,一半在那长街换酒钱。

32 这是一段旧时文人乐于歌咏的隐归题材。从情趣上看,与《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秋江夜泊》、《渔歌调》、《泛沧浪》、《山居吟》等的追求是一致的,隐居深山,自在逍遥。由于以前这类的演唱多是旗籍子弟间的自娱自乐,所以,细致地描绘自然景色,借景抒情,就成了“岔曲”最拿手的本领。这段唱在传统单弦曲目中属大岔曲,与我们前面说到的岔曲多由六句构成不同,而是在三、五、六句间分别加入了大量的垛句。这些垛句与原腔句紧密相连,中间没有过门,一字一音,一气呵成。在演唱上徐疾相济,整散结合,听起来起伏顿挫,清晰悦耳。著名单弦演员石慧儒( ),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将此曲录制成唱片。她自幼学唱,8岁便能登台演唱,能广泛吸收各家所长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石慧儒的嗓音甜脆遒劲,运腔婉转,感情充沛,极有气势。她还能低弦高唱,通过声腔,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

33 三、《琴论》与《唱论》 《琴论》的作者成玉磵,是北宋政和(1111——1117)间的琴家。他在《琴论》里,强调琴曲内容的表达是琴的表演艺术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得意为主”的主张。 他认为要完美地表达内容,首先要做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程度,就是说内心能够自如地驾驭技巧;第二步就要做到“心手俱忘”的地步,就是说要摆脱全部技巧的束缚。这时才能臻于出神入化的境界。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他认为必须下苦功,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要成年累月的刻苦磨练。但是在刻苦磨练的同时,又必须要求“悟”,就是要领会技巧的全部要领与每一技巧、每一声音的用意。不然,既使用功很勤,也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他还认为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要有所成就,必须要达到合规矩而又出于规矩的境界。他把这种境界的求得,比作小孩学书法:刚学时当然要严守师法,但到了技精艺熟的程度。就一定要跳出去,不受师法的束缚。

34 《唱论》的作者燕南芝庵,元代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探索歌唱艺术的论著。
《唱论》对歌唱的技巧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在咬字、运腔上,提出“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等声乐美学标准;在气息运用上,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等多种技巧要求;在歌唱风格上,他归纳了“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带烦、瓢唱”等多样化的特色;在技巧处理上,重视“一声、一句、一曲”各个环节的连贯性。 《唱论》十分推崇声乐艺术的作用,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他还指出要掌握好歌曲的技巧方法和感情表现,关键在于长期磨练,强调“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 《唱论》 一书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声乐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是古代对于歌唱艺术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


Download ppt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音乐 宋朝的工商业较前代更加发展,大城市更为繁荣。经济繁荣的大城市中,市民阶层也必然随之而壮大,民间音乐自然而然地在大城市中得到集中与发展。这时,民间曲子与诗人的词得到空前的繁荣;曲子的繁荣又为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条件。民间音乐日益显示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与生命力。 唐代音乐的精华,主要以宫廷燕乐为代表。宋代的音乐成就主要在民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