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代謝症候群V.S 三高 講師:張惠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代謝症候群V.S 三高 講師:張惠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代謝症候群V.S 三高 講師:張惠蘭

2 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 1.新陳代謝:人體為維持生命和修復機能,進行許多生化反應與能量轉變,涵蓋體內所有生理活動,包括荷爾蒙、內分泌及六大營養素,藉以進行體內外各式各樣的活動,然後向體外不斷排出代謝產物,維持體內的平衡,形成了所謂の新陳代謝。 2.新陳代謝速度大約是每10年5%。 3.影響新陳代謝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運動量、體重、氣候、內分泌或遺傳。

3 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 5.一般常稱為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專科
4.新陳代謝是西醫專有名詞,中醫提到的名詞是「代謝異常」。 5.一般常稱為新陳代謝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或內分泌專科 ※常見的新陳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尿酸症、肥 胖、骨質疏鬆症。 ※常見的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功能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內分泌失調、腫瘤等) 腎上腺功能障礙(庫氏症群) 泌乳激素過高 副甲狀腺功能障礙 腦下垂體疾病 性荷爾蒙功能障礙(更年期症群、性發育障礙等)

4 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 6.若體內新陳代謝失去平衡,體內或細胞內各種作用物質不平衡(過多或不足),過多則積聚體內產生不良影響,不足則代謝遲緩身體機能產生障礙。 *醣類代謝不良易產生血醣失調-糖尿病、低血糖。 *胺基酸代謝不良易產生尿酸過高-痛風。 *脂肪酸代謝不良易產生膽固醇過高-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症)。 *熱量代謝不良,易產生體重失調-肥胖或過輕。

5 新陳代謝 (Metabolism)概述: *跟以往相比突然變得很容易感到飢餓。 *腸胃蠕動變快(腹瀉)或變慢(便秘)。 *心悸、心跳加速。
7. 新陳代謝異常的自我檢測警訊,當身體出現下列這些症狀,請多加注意: *跟以往相比突然變得很容易感到飢餓。 *腸胃蠕動變快(腹瀉)或變慢(便秘)。 *心悸、心跳加速。 *沒有減重,但體重突然減輕。 *檢測基礎代謝的功能:不易流汗、易頭暈、易失眠、易倦怠、常打哈欠。 *檢測水分代謝功能:有水腫現象、易口渴、水喝的很多但排尿不多、喜歡吃重口味。 *檢測脂肪代謝功能:不喜歡運動、喜歡甜食及含糖飲料、喜歡吃油膩油炸、勾芡的食物。 *檢測血液循環功能:易手腳冰冷、易發生靜脈曲張、生理週期不正常、易長痘痘。 

6 何謂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指一群與新陳代謝異常相關的症狀,包括有腹部肥胖、高血壓、空腹血糖高、血中三酸甘油脂偏高和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為疾病前期,但數個組成份的結合,會使得發生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危險性增加。 這群危險因子與台灣十大死因榜中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密切相關。

7 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 根據衛生署2006年統計國人大十死亡疾病中,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一共佔了30.4%,超過了名列十大死因首位癌症的28.1%。 根據衛生署2009年統計國人大十死亡疾病中,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也佔了26.5%。

8 我國十大死因(98年) (1)惡性腫瘤 (28.1%) (2)心臟疾病 (10.6%) (3)腦血管疾病 (7.3%)
(4)肺炎 (5.9%) (5)糖尿病 (5.8%) (6)事故傷害 (5.2%) (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3.5%) (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3.5%) (9)自殺 (2.9%) (10)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 (2.8%) 代謝症候群:26.5%

9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 危險因子 檢查值 一粗 腹部肥胖 男腰圍大於90公分 女腰圍大於80公分 二高 血壓偏高 血糖偏高
血壓大於等於130/mgHg 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10mg/dl 血脂異常 三酸甘油脂偏高 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偏低 三酸甘油脂大於150mg/dl 男高密度脂蛋白小於40mg/dl 女高密度脂蛋白小於50mg/dl 具有三項或三項以上便符合代謝症候群

10 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 遺傳與環境因素 內臟脂肪堆積 胰島素阻抗性 代謝症候群 基因 年齡、性別 高脂飲食 缺乏運動 抽煙 壓力
神經荷爾蒙因素 腎上腺素荷爾蒙 藥物 1 遺傳與環境因素 發炎反應 血壓升高 血脂肪升高 動脈硬化 血管易栓塞 2 內臟脂肪堆積 胰島素阻抗性 3 代謝症候群

11 代謝症候群 危險因子 下列的因子會增加你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會: 1.年齡,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
危險因子   下列的因子會增加你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會: 1.年齡,年齡愈大,發生率愈高。 2.種族,亞洲人及西裔美國人發生比率較高。 3.肥胖。 4.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或曾經有過妊娠糖尿病的人。 5.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人。

12 代謝症候群治療目標 代謝症候群相關治療有下列目標: 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 腰圍<80公分。
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男生腰圍<90公分,女生 腰圍<80公分。 血壓:控制低於130/80毫米汞柱 血脂肪:總膽固醇小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小於150mg/dl,低密度膽固醇小於100mg/dl,高密度膽固醇小於45mg/dl 血糖值:糖化血色素小於6.5 飲食:合乎生理、生活需要適度攝取。

13 高血壓 當血壓升高,即意味著血液流動受阻礙。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爲血管變得過於狹窄,導致心臟要更用力,推動血液通過狹窄的血管。

14 高血壓的症狀 高血壓通常沒有症狀,也沒有任何的不適,一般是經由量血壓後才發現,不過臨床上也有因頭痛、頭暈、後頸部僵硬、胸悶的患者到門診看診而發現血壓偏高。因此平時最好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

15 高血壓的危害 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和高血壓直接或密切相關者,約佔一半,且四十歲以上的人口中,高血壓的盛行率約為十八%,平均每天約有5人因 高血壓 疾病而死亡,可知高血壓對國人健康所造成的威脅。 根據國民健康局2002年調查報告,台灣整體高血壓控制率僅有二至三成,狀況並不理想。國人因不良生活習慣及工作壓力大,15歲以上有21.5%,65歲以上國人有56.6%皆受高血壓疾病所苦,另調查顯示19歲以上民眾有高達3成3不知自己為高血壓患者,顯見加強民眾定期測量血壓,俾能隨時掌握自己的血壓情形,為血壓防治之重要工作。

16 高血壓: 如果收縮壓已經超過 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為90毫米汞柱以上,就是罹患高血壓,要趕快到醫院諮詢醫師!
血壓分類標準 血壓分類. 收縮壓 ( mmHg) 舒張壓( mmHg) 正常 <120 <80 高血壓前期 80-89 第一期高血壓 (輕度) 90-99 第二期高血壓(中、重度) ≧ 160 ≧ 100 高血壓前期 :指血壓值介於正常血壓與高血壓之間,雖沒達到生病階段,也不用吃藥,但必需要針對飲食及生活型態作改善,否則,很可能變成高血壓患者喔! 高血壓: 如果收縮壓已經超過 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為90毫米汞柱以上,就是罹患高血壓,要趕快到醫院諮詢醫師!

17 高血壓的日常注意事項 高血壓的飲食原則 (1)維持理想體重。 (2)限制含鈉量高的食物及調味品的攝取量。
(3)烹調選用植物油,並應限制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4)選擇新鮮食物。 (5)少用刺激性調味品。 (6)避免抽煙、喝酒。 (7)依營養師指示使用市售低鈉調味料。

18 *限鈉食物選擇注意事項: 肉魚豆蛋類:選擇新鮮肉、魚、豆、蛋類,勿選 (1)醃製、燻製、 滷製的食品(如火腿、肉鬆、皮蛋、燻雞、豆腐乳、香腸、鹹蛋、加味豆干等) (2)罐頭食品(如肉醬、魚罐頭等) (3)速食及其他加工食品(如漢堡肉、炸雞、 餡餅、肉丸、魚丸、滷味) 奶類:選擇低脂或脫脂奶,但勿食乳酪(含鈉量高)。 油脂類:烹調時多選用植物油(含飽和脂肪酸高的棕櫚油、椰子油除外)避免用奶油、瑪琪淋、沙拉醬、蛋黃醬等。 水果:選新鮮水果而非乾果(蜜餞、脫水水果)、罐頭水果、罐頭果汁等。 主食類:避免含鈉量極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的製品如 麵線、油麵、蘇打餅乾、麵包類、速食粥麵(米粉),披薩等。 蔬菜類:避免食用醃製蔬菜(如榨菜、酸菜、鹹菜、雪裡紅、梅干菜、筍乾等)、加鹽的冷凍蔬菜,加工蔬菜汁及蔬菜罐頭。 調味品類:含鈉量高的調味品如鹽、醬油、味精、豆瓣醬、沙茶醬、烏醋、蕃茄醬等均應節制。市售低鈉鹽、代鹽、薄鹽醬油使用仍需小心。 其他:如雞精、海苔醬、速食麵、炸洋芋片、爆米花、米果類、運動飲料等均含不少鈉量應小心食用。

19 高血脂 血漿脂質(plasma lipids,簡稱為血脂)包括 膽固醇(cholesterol)、
三酸甘油酯( triacylglycerol, 亦稱為中性脂肪; TG) 磷脂質(phospholipids) 膽固醇是細胞膜結構的主成分,也是合成膽酸及固醇 類荷爾蒙的必需前驅物。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不能溶解於水性血漿,故須與脂蛋白元(apolipoprotein)形成非共價鍵形式的結合,而成為親水性的脂蛋白(lipoprotein),才能溶解於血漿,並隨著血液循環而灌流身體各器官組織。

20 高血脂 人類血漿中主要的脂蛋白包括 乳糜微粒(chylomicrons) 、
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VLDL)、 中密度脂蛋白( 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簡稱LDL)、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HDL)、 脂蛋白(a)(lipoprotein(a))。

21 LDL含大量膽固醇,佔血漿總膽固醇的60-70%,若清除效率差,導致血漿中濃度過高,則易滲入血管壁內,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故血漿中 LDL-C濃度高,患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危險性就越高。
HDL含大量的磷脂及少量的膽固醇(約佔血漿膽固醇的20-30 %),主要功能為自周邊組織輸送膽固醇回肝臟代謝,推測亦包括自血管壁帶走滲入的膽固醇,因而具有清潔血管壁的作用,血漿中的HDL-C濃度愈高,表示輸送血漿膽固醇回肝臟代謝的能力愈佳,罹患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機率就愈低。極低密度脂蛋白含大量的三酸甘油酯,其膽固醇含量約僅為血漿膽固醇的10%。

22 高血脂的症狀 高血脂猶如體內的恐怖分子,在平時不容易出現症狀,但若發病,即可能會因冠狀動脈硬化引發心肌梗塞而喪命。

23 血液浮層油,胖婦猝死 中時 〔記者徐夏蓮/台中報導〕台中市中西區衛生所結合健保成人健檢,昨天為社區民眾進行代謝症候群篩檢,西區衛生所主任廖文立指出,千萬別小看這項檢查,他曾診治一位才卅出頭的婦人,三酸甘油脂的檢驗數值高達二千,一週後通知她來看報告,家人說她已經走了。 廖文立說,這位婦人才三十多歲,體重九十多公斤,來抽血做代謝症候群篩檢,三酸甘油脂一般正常值在一百九十以下,她高達二千。

24 這位婦人死之前,只覺得自己有點胖、走路時有點喘而已,沒想到第一次抽血做檢查,卻連一週後的報告都來不及看。廖文立主任指出,這位婦人三酸甘油脂指數那麼高,家人描述她死前抱怨胸口很痛,來不及送醫就斷氣,疑是心肌梗塞,因為她抽血檢驗時,用肉眼即可看到她的血上浮了一層油。 他說,代謝症候群主因篩檢腰圍、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五項有三項不符標準,就代表健康亮紅燈,再不注意疾病隨時會找上門。

25 高血脂 分類 血脂濃度mg/dl 高膽固醇血症 總膽固醇(TC)≧200 混和型高脂血症
中華民國血脂異常分類之建議 分類 血脂濃度mg/dl 高膽固醇血症 總膽固醇(TC)≧200 混和型高脂血症 總膽固醇(TC)≧200且 三酸甘油酯(TG)≧200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三酸甘油酯(TG)≧200且合併TC/HDL-C≧5 或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

26 高脂血症的飲食策略 (一)高膽固醇飲食原則 1﹒維持理想體重。 2﹒控制脂肪總攝取量。 3﹒(a)多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b)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之油脂。 (c)適量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4﹒少吃膽固醇含量高之食物。 5﹒常選用富含纖維質之食物。 6﹒盡量少喝酒。 7﹒適量調整生活型態:戒煙、規律運動。

27 高脂血症的飲食策略 (二)高三酸甘油脂血症飲食原則: 1﹒維持理想體重。 2﹒(a)多食用多醣類食物。 (b)減少單醣類食物攝取。
3﹒多攝取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 4﹒不宜飲酒。

28 高脂血症的飲食策略 (三)高脂血症食物選擇注意要項:
肉魚豆蛋類:選擇去皮禽肉,去皮低脂獸肉類(小里肌肉、里肌肉)、一般魚肉(秋刀魚、鮭魚、鮪魚、白鮪魚、牡礪等)、蛋白、加工豆類、未油炸之豆製品及麵筋製品(豆腐、豆干,麵腸、烤麵等)。少吃動物內臟、腦、魚卵、蟹黃、蝦卵等高膽固醇食物。 奶 類:選擇低脂或脫脂奶及其製品,避免全脂奶、冰淇淋等。 油脂類:避免使用飽和脂肪酸較高的動物油(如豬油、奶油、牛 油等)和椰子油、棕櫚油等。烹調時多使用橄欖油、芥花油、芝麻油、花生油、玉米油等。

29 水果類:避免吃含脂肪量較高的橄欖、酪梨、椰子肉等。
主食類:多食雜糧,燕麥、糙米、全穀全麥等高纖食品。 蔬菜類:多樣化選擇葉菜根莖類蔬菜且要足量攝取。儘量用無油方式如燙菜 煮菜、酸漬泡菜或用少油方式炒菜。

30 高血糖 甚麼是糖尿病? 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血液運送至全身,包括胰臟,會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如果沒有胰島素,或者身體各組織對胰島素不發生反應,則葡萄糖就不能被利用,於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當血糖升高到某一程度,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時,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 "漏" 出,所以稱之為糖尿病。 診斷糖尿病以測定血糖為主。

31 糖尿病分類 糖尿病是一種多樣性的症侯群,雖然其基本表現都以高血糖為主,但致病原因各異。 1979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提出了糖尿病分類與命名辦法
第一型(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其他情況所引起的糖尿病 另外還有葡萄糖耐受不良和妊娠性糖尿病

32 糖尿病的症狀 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影響血糖進入肌肉和脂肪組織,使血糖上升。當血糖高達180 mg/dl時,超過腎臟再吸收糖的極限,糖分便從小便中排出。 由於糖本身的滲透壓高,在糖分從小便中排出時,會伴隨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會出現尿多,口渴,多吃,疲倦,體重下降等典型症狀。其他症狀還包括手腳麻,視覺模糊,皮膚傷口不易復癒合,女性會陰發癢等。但也有些人,可能不覺得有任何不適的症狀。

33 糖尿病的併發症 各 種 感 染:糖尿病會引致各種感染 : 包括肺結核、尿路感染、霉菌感染等。長期的患者可能有血管的病變,形成以下併發症 。
1.眼病變:視網膜血管病變引致微管瘤,微血管增生,視網膜剝離而引致眼盲。 2.腎病變:蛋白尿、腎細動脈硬化引致腎功能衰竭。 3.神經病變:可引致周圍神經感覺過敏或缺失、陽痿、體位性低血壓等。 4.心血管病變:可引致心臟病、中風、閉塞性脈管炎

34 糖尿病的危害 依據衛生署統計,糖尿病死亡率近十年來已由1978年每十萬人口中6.5人,躍昇至1995年的33.97人,呈五倍之增加,而且從1979年以後長據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若就死亡率增加幅度而言,則為十大之首。 特別是65-74歲的老年人口中,若依現有死亡率趨勢推演,當二十一世紀來臨時,糖尿病很有可能成為該年齡群,僅次於各種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事實上,糖尿病與十大死亡原因之腦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無不息息相關,其嚴重性不可言喻。

35 高血糖 以美國糖尿病學會標準,正常(無懷孕)成人空腹血漿中血糖是<115 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140 mg/dl。若有下列情況,就可診斷為糖尿病: 隨時測得的血糖(無論空腹與否的所謂隨機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同時合併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包括多喝、多尿、多吃、體重下降等症狀。 空腹靜脈血糖有兩次 是140mg/dl或以上。 空腹靜脈血糖 <140mg/dl,但給予口服75公克葡萄糖(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的靜脈血糖 是200mg/dl或以上,加上試驗過程中有一次血糖是200mg/dl或以上

36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 (l)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劃,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
(2)均衡飲食,依飲食計劃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肉魚豆蛋類和奶類。 (3)維持理想體重,切忌肥胖。 (4)多選用含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 (5)少吃油炸、油煎、油酥和油炒的食物,以及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含 油脂高的食物。 (6)減少含膽固醇高之食物,如腦、肝、蛋黃等。

37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 (7)食物儘量清淡,烹調法儘量採用燉、烤、滷、燒、清蒸、水煮、涼拌等方 式。
(8)少吃加糖食物及精緻食品,適量選用甜味劑調味。 (9)儘量避免喝酒。 (10)飲食不可太鹹,避免攝取加工及醃製食物。 (11)注意運動時食物補充及方式,以免低血糖發生。 (12)當延緩用餐時,應事先進食少許點心,或隨身攜帶糖果以防止低血糖發生。 (13)當生病無法進食一般食物時,需用軟質或流質飲食代替,以少量多餐方 式;並多補充水份。

38 預防之道要知道 從平時做起 健康每一天 遠離 代謝症候群

39 飲食、運動、減重433原則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根據治療性的生活型態改變準則,提倡飲食、運動、減重433 原則,方便民眾遵循,其中包括了飲食四原則(一少一多兩限制):減少總脂肪與飽和脂肪攝取、增加蔬果、水果、豆類、全穀物及果仁類攝取、限制糖的攝取、限制鹽(鈉)的攝取。運動三叮嚀:持之以恆、循序漸進、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度運動量。減重三法寶:減少熱量攝取、避免易引起食慾的行為、不要跳過或延後正餐。  

40 飲食四原則 飲食四原則 一、減少總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攝取,轉而攝取不飽和脂肪,並逐步將反式脂肪酸從飲食中剔除。
飲食四原則 一、減少總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攝取,轉而攝取不飽和脂肪,並逐步將反式脂肪酸從飲食中剔除。   ■過多脂肪的攝取是心血管疾病與一些癌症的危險因子。  ■FDA食用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減少罹患冠心病。 ■反式脂肪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應減少食用人造奶油、酥油、及使用這些原料之烘焙和點心食品。 二、增加水果、蔬菜、豆類、全穀物、以及果仁類的攝取

41 三、限制糖的攝取,含糖量較高的飲料、餅乾、糖果,大部份只提供熱量;過量攝取不僅造成熱量過多,也容易造成其他營養素攝取不足。
四、限制鹽(鈉)的攝取,特別留意「隱形鹽份」,如醃漬物、味精(含鈉)、豆瓣醬、味噌、蕃茄醬、醬油、胡椒鹽等調味料的攝取。

42  運動三叮嚀 一、持之以恆地運動。 二、以漸進規律的方式來增加運動量。 ■從輕度運動,例如:慢走(4公里/小時),漸進至中度,例如:快走(6.4公里/小時)、騎腳踏車,視身體狀況增加至重度活動,例如:快走(10公里/小時)游泳。 三、規律的運動次數: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度活動量。  

43 減重三法寶 一、減少熱量攝取,但不影響滿足感。 ■細嚼慢嚥,研究顯示,大腦需要至少15分鐘的時間才能接收到已經進食的訊號。 ■增加蔬果的攝取量,蔬果可提供飽足感,卻不會增加過多的熱量。 ■使用較小的盤子,讓食物份量看起來大一些。 二、隨時注意容易引起食慾的行為,例如看電視時吃洋芋片。 三、不要跳過正餐不吃或延後正餐時間,以免更加飢餓,造成吃更多的情況。

44 謝 謝 收 看


Download ppt "代謝症候群V.S 三高 講師:張惠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