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单元二 走向高峰的中华文明 ——秦汉至宋元时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单元二 走向高峰的中华文明 ——秦汉至宋元时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单元二 走向高峰的中华文明 ——秦汉至宋元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1368) 七、宋元政治

2

3

4

5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6

7

8

9

10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宋元时期(907—1368年)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阶段特征:   ⒈政治:⑴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   ⑵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⑶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11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宋元时期(907—1368年)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阶段特征:   ⒉经济:   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⑵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进一步拓展。   ⑶商业突破“市”“坊”界限,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12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宋元时期(907—1368年)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阶段特征:   ⒊文化:   ⑴以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以及火药火器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⑵以宋词的繁荣、理学的兴起和元曲的兴盛为代表,传统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13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宋元时期(907—1368年)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阶段特征:   ⒋民族关系:   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14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宋元时期(907—1368年)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阶段特征:   ⒌对外关系:   ⑴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重新繁荣。   ⑵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15

16 (7)班郎仲红、邓成警、谢莎;(8)班盛尹桑、黄倩滢: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具体职责是什么?此三者属于中书门下吗?
(7)班谢莎:宋代的中书门下与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有何区别? (7)班林志:宋朝是否发生过君权被削弱的情况? (7)班张韩梦: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7)班郎仲红:通判是什么?其职责只是监察吗? (8)班檀治宇:宋朝地方是否有一定的财政权力? (8)班盛尹桑:宋代为什么会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

17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18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人教版必修一

19 (7)班谢莎:宋代的中书门下与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有何区别?
  史料一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20 皇帝 二府三司制 二 府 宋代:分割相权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分行政权 三司使 三司 机构 职能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事机构
二 府 机构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职能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事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无统兵权 官职及权利 同平章事,行宰相职 分行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 副相 三司使 三司

21   除在制度上让各个部门按专业分工外,皇帝有时还在人事安排上让官员互相牵制。如王安石变法时期,王安石作为宰相负责行政事务,枢密使则由文彦博担任,而文彦博恰恰是反对新法的,双方在一些事物上持不同意见时就需要宋神宗裁决,这也正是这位年轻皇帝的用意。这正符合作为祖宗之法核心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原则。 ——摘编自刘冲《中国古代中枢权力分割的实施及其原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10期

22 (7)班郎仲红、邓成警、谢莎;(8)班盛尹桑、黄倩滢: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具体职责是什么?此三者属于中书门下吗?
(7)班谢莎:宋代的中书门下与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有何区别?

23 (2007·广东文基·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2007·广东文基·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24 (2007·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2007·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25 (2008·海南单科·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2008·海南单科·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26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A错。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B错。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错。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所以选D。 【答案】D

27 (2009·海南单科·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2009·海南单科·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C.军政权   D.财政权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28 (2009·浙江文综·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2009·浙江文综·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29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30 (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31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答案】C

32 (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33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34 (2012·海南单科·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35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 【答案】C

36 (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37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宋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施行将兵法,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A

38 (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39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40   宋代,通过集权、分权的制度重建,两宋320年没有发生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得以巩固。若以分割相权而论,各部门都直接对皇帝,君主专制必然强化无疑。但事实上不是一面倒。
  (7)班林志:宋朝是否发生过君权被削弱的情况?

41   宋朝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号为二府”,二府三司的“一二把手”合称“宰执”,共同构成决策核心。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是台谏官的职责。请示皇帝的大事,皇帝要在宰执近臣的核心圈子里反复讨论,或个别咨询,或集体商议。一般事务则由宰执提出初步意见,皇帝批复。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42   至和、嘉祐间,嫔御(古代帝王的侍妾与宫女)久不迁(升职),屡有干请,上答以无典故,朝廷不肯行。或奏曰:“圣人出口为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批出谁敢违?”上笑曰:“汝不信,试降敕。”政府果奏无法,命遂寝。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仁宗卷》

43 庆历元年(1041),宋仁宗欲封刘太后侄媳王氏为遂国夫人,命知制诰富弼起草制书。但富弼封还词头,拒不草诏。封命遂寝。
  庆历元年(1041),宋仁宗欲封刘太后侄媳王氏为遂国夫人,命知制诰富弼起草制书。但富弼封还词头,拒不草诏。封命遂寝。   皇帝的诏敕,例由知制诰(或中书舍人)起草,如果他们认为诏敕不合理,有权封还,不予草诏。 ——吴钩《宋朝体制下君主为何不需要太能干》,腾讯大家

44 宋仁宗宠爱张贵妃(即后来的温成皇后),想任命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一个尊贵而无实权的官职),但因“廷论未谐,遂止”。
  宋仁宗宠爱张贵妃(即后来的温成皇后),想任命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一个尊贵而无实权的官职),但因“廷论未谐,遂止”。   久之,上……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   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   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摘编自《曲洧旧闻》

45   宋太祖曾立誓碑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誓词……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不遵守)此誓者,天必殛(灭)之”。后建炎(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中,曹勋自虏(金国)中(逃)回,太上(指被囚于北国的宋徽宗)寄语云,祖宗誓碑在太庙,恐今天子不及知云云。 ——摘编自南宋·陆游《避暑漫抄》

46   制约君主专制的力量来自文官政治。科举制在宋代的完备使大批读书人进入官僚队伍。唐代虽然建立了科举制,但终唐一代,科举出身者在官员整体队伍中仍占少数。不问家世,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取方式,到宋朝才成定制。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科举造就了文官群体和他们的基本素质。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47 (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48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49   宋徽宗用佞臣,绕过封驳程序和台谏(御史台和谏院,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直接发布诏书,君主专制的一面被发挥出来,政治黑暗导致靖康之变。
  宋高宗将台谏官都换成秦桧一党,对岳飞实施酷刑逼供的万俟卨(mò qí Xiè)也是御史台的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50 (7)班郎仲红、邓成警、谢莎;(8)班盛尹桑、黄倩滢: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具体职责是什么?此三者属于中书门下吗?
(7)班谢莎:宋代的中书门下与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有何区别? (7)班林志:宋朝是否发生过君权被削弱的情况? (7)班张韩梦:宋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7)班郎仲红:通判是什么?其职责只是监察吗? (8)班檀治宇:宋朝地方是否有一定的财政权力? (8)班盛尹桑:宋代为什么会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

51 ①全国分设10个行省。②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52 行走,流动 行省 中书省 流动的中书省, 也就是中书省外派到地方的机构。 所以权力要受中央的中书省节制。

53 (2011·江苏单科·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54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答案】B

55 (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
  (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 ——《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   昔之有国家者,藏富之所,聚与诸省。 ——《金华集》卷九《重修广济库记》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八五《百官志》   请思考:行省与前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相比,在权力上有什么不同?   行省权力这么大,会威胁到中央集权吗? 行省掌握军权、财政权

56   以行政权的关键——官吏任免的人事权来看,元代地方官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每隔三年由中书省委派使者会同行省官及行台监察御史,迁调所在官吏,通过这项制度,始终将包括边远地区在内的各级地方官吏的铨调权紧紧地掌握在中央。总之,元代各级地方官吏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对绝大多数地方官的任用和铨调是无法干涉的。 ——摘编自袁廷虎《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14年9月上半月刊 行省掌握军权、财政权

57   行省是元代地方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元朝将军队的统属权委付于行省后,并没有让行省独立地行使其军权,而是禁止擅调军队、限制并惩办军将之权,通过授受牌符,直接布置调换戍兵和整点军队等环节加强对行省的控制,“诸行省非奉旨毋擅调军”。元朝后期,由于军情的需要,对行省的限制有所放宽,但行省始终受到中央的节制。 ——摘编自袁廷虎《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14年9月上半月刊 行省掌握军权、财政权

58 元朝以前汉中地区一直属于四川管辖。元代,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想一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9   元代行省区划主要以军事控制为目的,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极力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感,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等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种划分客观上有利于中央政府防止地方割据。 ——摘编自袁廷虎《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14年9月上半月刊 行省掌握军权、财政权

60   元统治主要由蒙古和色目人(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官员掌握权力,行省官员中只有平章以上得掌军权,而平章以上又不准汉人担任,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作为一个异族身份、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行省长官,即使大权在握,也很难想象他们会策动或者能够策动汉族官员搞分裂。 ——摘编自袁廷虎《关于元代行省制度教学的几点思考》,《历史教学》2014年9月上半月刊 行省掌握军权、财政权

61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2011·海南单科·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62

63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 【答案】B

64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请思考:元代行省在一个地方权力集中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中书省还要高(如:行省有军权,中书省没有)。从中央集权的角度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的模式才是最为有益的。

65 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1</ANSWER></POWERCLICK>

66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解析】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与题意元代不符,故A项错误;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不专门负责宗教和西藏事务,故B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从材料中“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可知,问题中“官”是负责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事务,故应隶属于宣政院,故C项正确;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故D项错误。 【答案】A

67 (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2</ANSWER></POWERCLICK>

68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时限,不能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事,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从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强化相权,故C项错误;“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 【答案】B

69   忽必烈只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凡遇到军国大事则由皇帝召集上述三个机构的长官商议,但实际起作用的却是皇帝本人及其怯薛(宫廷卫士)成员。在人员选任上,皇帝也有意让汉人与色目人互相斗争,而由蒙古人掌握最终权力。 ——摘编自刘冲《中国古代中枢权力分割的实施及其原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10期

70 (8)班赵晔雯:元朝只设中书省如何削弱相权增加中央集权?
(7)班谢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域划分来自元朝的行省制吗? (8)班王津:元朝行省制继承和发展了郡县制的什么?分封制、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8)班苏岚燊:宋元施行的政治制度与秦汉时期的,有没有相同之处? (8)班谢思琪:宋元时期宰相权力是否较唐代更为削弱? (8)班韦欣悦:宋元时期政治形势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71 (2012·山东文综·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2012·山东文综·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3</ANSWER></POWERCLICK>

72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 【答案】C

73 (2016·北京文综·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POWERCLICK><QUESTYPE>QUIZ</QUESTYPE><ANSTYPE>SINGLEANSWER</ANSTYPE><TIME>60</TIME><DIFFICULTY>3</DIFFICULTY><OPTION>4</OPTION><POINT>4</POINT><ANSWER>4</ANSWER></POWERCLICK>

74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从“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可知主要是从经济财政入手变法,并不是分散宰相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王安石提议改革应从财政入手,没有反映出与加强皇权有关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从经济方面论述,没有提及加强军事力量的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以通天下之利”表明了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之后说服皇帝同意变法的主要优点和目的都是集中在财政收入方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Download ppt "单元二 走向高峰的中华文明 ——秦汉至宋元时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