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主讲教师:阚氏海
2
总 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3
组成由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及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所组成。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由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及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所组成。 功能 ★ 调节和控制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 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 人类的神经系统在机体内居主导地位,是一切生理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4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5
四、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以反射做为其调节活动的方式。反射弧任何一部分损伤,反射即出现障碍,如肌肉瘫痪、皮肤感觉丧失等。因此,临床上常用检查反射的方法来诊断神经系统的疾病。
6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脑 位于颅腔 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
脑 位于颅腔 脊髓 位于椎管 周围部: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脊神经 31对 脑神经 12对 内脏神经
8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颈节8个 胸节12个 腰节5个 骶节5个 尾节1个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延髓 脑桥 中脑 脑干
9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按与中枢相连部位分 脑神经 躯体神经 按分布对象分 内脏神经:内脏,心血管,平滑肌,腺体
感觉(传入)神经 运动(传出)神经 按与中枢相连部位分 按分布对象分 按纤维性质(方向)分
10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内脏运动神经纤维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1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 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 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 间质和支持细胞 无传递冲动的功能,数量多
12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 neuron 树突 功能 接受刺激 传导冲动 胞体 尼氏体 神经原纤维 轴浆运输 轴突
13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周围突 中枢突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1) 按突起数目分
14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2)按功能分
15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元 3.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外面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6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郎飞节
19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胶质 neuroglia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 室管膜细胞 小胶质细胞 1.特点: 数量很多
无传导冲动的功能 2.功能 支持、营养神经元 防御、修复损伤
20
神经元细胞是不可再生的 神经胶质细胞 有分裂增生的能力
21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中枢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聚 白质:中枢部,神经纤维集聚 皮质:在大、小脑,表面配布的灰质
髓质:在大、小脑,灰质深面的白质
22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神经核:中枢部皮质以外的,形态功能相似 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
纤维束: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 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神 经:在周围部,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
24
脊 髓 Spinal Cord
25
主要内容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26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的位置 位于椎管内 下端的位置: 成人平第一腰椎椎体下缘 新生儿第3腰椎下缘平面
27
二、外形: 2个膨大: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6条沟: 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
后中间沟 后外侧沟 6条沟: 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 第一节 脊 髓 脊髓spinal cord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低、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的各部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调控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位置和外形图17-1 脊髓外形简图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全长约42~45cm,最宽处横径为1~1.2cm。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的膨大,即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和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前者自第4颈节至第1胸节,后者自第2腰节至第3骶节。这两个膨大的形成是因为内部的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多,与四肢的出现有关。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自此处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filum terminale (图17-1),长约20cm,向上与软脊膜相连,向下在第2骶椎水平以下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的背面。 脊髓表面可见6条纵行浅沟,前面正中较明显的沟称前正中裂anterior median fissure,后面正中较浅的沟为后正中沟posterior median sulcus,由此沟向脊髓内部深入一薄层神经胶质性的后正中隔posterior median septum,深达中央管。这两条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此外,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posterior intermediate sulcus,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标志。 腰骶膨大 终丝
28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的外形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29
脊髓节段 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
C1 ~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T9 ~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 -L5 (T10 ~ 12) 与第10 ~ 12胸椎相对 S1 ~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性,但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因为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也可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Co)(图17-2)。 由于自胚胎第4个月起,脊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因此成人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不等,脊柱的长度与脊髓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成人,一般的推算方法为:上颈髓节(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节(C5~C8)和上胸髓节(T1~T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中胸部的脊髓节(T5~T8)约与同序数椎骨上2节椎体平对,下胸部的脊髓节(T9~T12)约与同序数椎骨上3节椎体平对,全部腰髓节约平对第10~12胸椎,全部骶、尾髓节约平对第1腰椎。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前、后根汇合形成脊神经,经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管。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的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cauda equina。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之间进针行脊髓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避免损伤脊髓。
30
马尾 前根 后根 蛛网膜下隙穿刺 后正中沟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前根 后根 终丝
31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H形) 中央管(终室) 白质
32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C5 L3 T8 S3 后角 中间带 侧角 (T1-L3) 前角
33
后角 后索 外侧索 侧角 (T1--L3) 白质前联合 前索 前角 网状结构
34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后索 C5 L3 T8 S3 外侧索 前索 白质前联合
35
胸核(背核 Clarke柱)---c8-L3节段非意识性本体 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 ~ 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的外侧部, 内脏运动运动有关
(一)灰质 Rexed 板层 10个板层 网状结构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板层Ⅲ 板层Ⅳ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 Ⅴ 板层Ⅵ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调节运动 板层 Ⅶ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胸核(背核 Clarke柱)---c8-L3节段非意识性本体 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 ~ 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的外侧部, 内脏运动运动有关 (一)灰质 脊髓灰质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脊髓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元,其中大多数神经元的胞体往往集聚成群或成层,称为神经核或板层。在纵切面上,灰质纵贯成柱;在横切面上,这些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horn。 根据Rexed(50年代)对猫脊髓板层的研究,Schoenen(1973年)和Schoenen与Faull(1990年)提供了被普遍认可的人类脊髓灰质的板层模式,将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Ⅹ命名(图17-5)。Rexed分层模式已被广泛用于对脊髓灰质构筑的描述。 板层Ⅰ(lamina Ⅰ):又称边缘层或Waldeyer层,薄而边界不清楚,呈弧形,与白质相邻,内有粗细不等的纤维穿过,呈海绵状,故又称海绵带,内含大、中、小型神经元。此层在腰骶膨大处最清楚,层内含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它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板层Ⅱ(laminaⅡ):占据灰质后角头之大部,由大量密集的小型神经元组成。此层几乎不含有有髓纤维,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故称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此层接受后根外侧部传入纤维(薄髓或无髓)侧支及从脑干下行的纤维,发出纤维在周围白质中,上、下行若干节段,与相邻节段的Ⅰ~Ⅳ层神经元构成突触。此层对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板层Ⅲ(lamina Ⅲ):与前两层平行。此层与板层Ⅱ相比,其神经元胞体多数略大,形态多样,但细胞的密度略小。该层内还含有有髓纤维。 板层Ⅳ(lamina Ⅳ):较厚,细胞排列较疏松,其大小不一,以圆形、三角形和星形细胞居多。 板层Ⅲ和板层Ⅳ内较大的细胞群称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此二层都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发出的纤维联络脊髓的不同节段,并进入白质形成纤维束。 板层Ⅰ~Ⅳ相当于后角头,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感受外界痛、温、触、压觉等刺激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故属于外感受区。板层Ⅰ~Ⅳ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更高的平面。 板层Ⅴ(laminaⅤ):位于后角颈部,除胸髓以外,都可分内、外两部分。外侧部占1/3,细胞较大,并与纵横交错的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网状核),尤其在颈髓很明显。内侧部占2/3,与后索分界明显。 板层Ⅵ(laminaⅥ):位于后角基底部。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最发达,分内、外侧两部。内侧部含密集深染的中、小型细胞;外侧部由较大的三角形和星形细胞组成。 板层Ⅴ~Ⅵ接受后根本体感觉性初级传入纤维,以及自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大量下行纤维,因此,这二层与调节运动有密切关系。 板层Ⅶ(lamina Ⅶ):占中间带的大部,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还伸向前角。此层含一些易于分辨的核团:胸核nucleus thoracicus,又称背核或Clarke柱,仅见于C8~L3节段,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主要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发出脊髓小脑后束上行至小脑。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 nucleus,在第Ⅶ层最内侧,第Ⅹ层的外侧,占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发出纤维到内脏运动神经元并上行至脑。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位于T1~L2(或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在S2~S4节段板层Ⅶ的外侧部,有骶副交感核sacral parasympathetic nucleus,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即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骶部),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板层Ⅷ(lamina Ⅷ):由大小不等的细胞组成。在脊髓胸段,位于前角底部;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仅限于前角内侧部。此层的细胞为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板层的纤维终末和一些下行纤维束(如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的终末,发出纤维到第Ⅸ层,影响两侧的运动神经元,直接或通过兴奋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运动神经元。 板层 Ⅷ — 中间神经元,影响γ与α运动神经元
36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板层 Ⅸ— 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躯干肌 前角外侧核:四肢肌 α-运动神经元: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关节运动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调节肌张力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支并发分支与其形成负反馈环路 板层 Ⅹ— 中央灰质:接受某些后根纤维 板层Ⅸ(lamina Ⅸ):是一些排列复杂的核柱,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位于前角的最腹侧。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内、外侧两大群。内侧群又称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的固有肌;外侧群又称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的纤维支配跨关节的梭外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此层内的中间神经元是一些中、小型神经元,大部分是分散的,少量的细胞形成核群(如前角连合核),发出轴突终于对侧前角。有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Renshaw细胞,它们接受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而它们本身发出的轴突反过来与同一个或其它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部分其它下行传导束和后根部分纤维的终止处。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肉失去了来自运动神经元的支配,表现为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称弛缓性瘫痪。 板层Ⅹ(lamina Ⅹ) :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 Ⅹ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肌梭
37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10个板层 1、后角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38
2、中间带 背核(胸核) C8-L3
39
中间内侧核
40
中间外侧核 T1-L2 骶副交感核S2-S4
41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3、前角 前角运动神经元 前角内侧核 前角外侧核 α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
42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Rexed板层结构 灰质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Ⅰ层 后角缘层 Ⅱ层 胶状质 Ⅲ、Ⅳ层 后角固有核 Ⅴ层 后角颈、网状核 Ⅵ层 后角基部 Ⅶ层 中间带 Ⅷ层 前角基部 Ⅸ层 前角运动细胞群 Ⅹ层 中央管周围
4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 主要由长的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以及短的固有束组成
44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上行传导束) 楔 束 薄 束 薄束 传递T5以下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 传递T4以上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深感觉) 占据后索,为脊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
45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上行传导束) 传递同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薄束 楔束 颈部由内向外: S L T C
损伤表现:感觉丧失在同侧(患侧) T5 脊神经节 T6
46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上行传导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传递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至小脑
47
白质(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脑侧束 外侧索前部 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 前索 粗触觉、压觉 浅感觉
为脊髓灰质Ⅰ和Ⅳ~Ⅶ神经元的中枢突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后的上行纤维
48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上行传导束) 脊髓丘脑侧束 传递对侧肢体1~2个节段以下的痛温觉 颈部由外向内: S L T C
损伤表现:感觉丧失在对侧(健侧) 1~2个节段以下 脊神经节
49
脊髓丘脑前束
5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起自大脑皮层中央前回 皮质脊髓侧束 交叉后的纤维,行于外侧索后部 皮质脊髓前束
未交叉的纤维,行于前索
51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皮质脊髓束 白质(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止于同侧脊髓灰质Ⅳ-Ⅸ层(前角外侧核) 支配四肢肌
止于双侧脊髓灰质 前角内侧核 支配躯干肌 ● ● ● ● ● ● ● ● ● ● ● ● ● ● ● ● ● ● 四肢肌 躯干肌 躯干肌
52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功能:完成大脑皮质对脊髓运动功能的控制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损伤表现:一侧损伤,表现为同侧(患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又称硬瘫。躯干肌不瘫痪。
5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白质(下行传导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兴奋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参与肢体远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前庭脊髓束 兴奋伸肌,抑制屈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网状脊髓束 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顶盖脊髓束 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活动 内侧纵束 协同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
54
3 7 4 1.薄束 2.楔束 3.脊髓小脑后束 4.脊髓小脑前束 5.脊髓丘脑侧束 1 6.脊髓丘脑前束 7.皮质脊髓侧束 2
1.薄束 2.楔束 3.脊髓小脑后束 4.脊髓小脑前束 5.脊髓丘脑侧束 6.脊髓丘脑前束 7.皮质脊髓侧束 8.皮质脊髓前束 9.红核脊髓束 10.顶盖脊髓束 11.前庭脊髓束 12.内侧纵束 13.网状脊髓束 14.固有束 1 2 3 7 9 4 14 5 13 12 11 8 6 10
55
二、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1)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上行: 感受器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肌运动 大部分内脏运动 下行: 脑 脊髓
56
二、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功能:(2)反射中枢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屈曲反射 内脏反射:排尿反射、竖毛反射
病理反射:跖反射,即Babinski征
57
二、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牵张反射—单突触反射 感受器:肌梭 腱反射 肌张力反射 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
肌张力反射指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轻度、持续、交替和不易疲劳的紧张性收缩,使肌有一定张力。 是保持身体平衡和维持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也是进行各种复杂运动的基础。
58
二、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脊髓的损伤表现 脊髓全横断 脊髓休克 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综合征) 脊髓前角损伤(脊髓灰质炎)
脊髓全横断 脊髓休克 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综合征) 脊髓前角损伤(脊髓灰质炎) 中央灰质周围病变(脊髓空洞症)
59
几种脊髓损伤 Brown-Sequard综合征
60
几种脊髓损伤 脊髓空洞症
61
小 结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概念)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和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的板层结构)
小 结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概念)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和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的板层结构) 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在脊髓的位置、走行及功能 脊髓半横断时损伤了哪些传导束?有哪些临 床表现?为什么?
62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努力吧!你会成功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