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中生物第五讲 新陈代谢(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中生物第五讲 新陈代谢(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中生物第五讲 新陈代谢(三)

2 2003年理综考试说明中的范围(新课程版) 知识要点 能力要求 知道 识记 理解 应用 糖类代谢  血糖的调节 脂类、蛋白质代谢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 本讲我们主要复习二大部分内容:一是: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 二是细胞呼吸及植物体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有关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我们放到下一讲微生物代谢的复习中。 在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中对这二部分内容作了如下要求: 1.糖类代谢和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理解”水平,要求能够理解糖类代谢、血糖平衡的调节有关知识,并能分析解释糖尿病“三多一少”病症。 2、能够识记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途径,相比之下,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糖类代谢是重点。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常识,属于“知道”,要求可适当降低。 4、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属于”理解“水平。   细胞呼吸是物质氧化分解过程,属于异化作用的范畴,同学们要联系异化类型来理解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和意义,同时要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并加以比较。要植物体中,学习呼吸作用,一定要紧紧结合光合作用,加强与光合作用的比较,并能在具体解题中灵活运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是高中生物重点中的重点。 物质代谢是调节的基础,理清人和高等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代谢途径和相互转换关系,是复习高等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调节的基础。在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中对糖类代谢的要求比脂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高,要求能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葡萄糖在生物体内的来源和去路,来学习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过程和分析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病症。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互转化关系和有关的人体健康常识。 细胞呼吸是物质氧化分解过程,属于异化作用的主要部分,同学们要联系异化类型来理解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和意义,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并加以比较。 

3 教材知识体系 糖类代谢 血糖 80-120   mg/dL CO2+H2O+能量 肝糖元 肌糖元 脂肪,非必需氨基酸等 氧化分解 合成 转变 食物中糖类 肝糖元 非糖物质 消化吸收 分解 转化 尿糖 高于肾糖阈 ( mg/dL) 理清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变化途径,为学习和复习生命活动的调节奠定基础。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途径主要包括物质的来源和去路,课本以表解的形式归纳和整理了三大营养物质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变化去路,对氨基酸和脂肪来源未作归纳,因此在复习时要加以补充。 糖类代谢、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相关的神经、激素调节方式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理过程,有关的知识分散在三个章节内,我们在复习中加以归纳和补充,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网络。 1.血糖的代谢途径: 2.血糖平衡的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血糖含量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当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糖代谢也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整体的需要。这就需要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我们高中阶段主要强调激素调节作用。 ** 1.神经调节。科学实验表明,当刺激支配肝脏的交感神经时,会引起肝糖元的减少和血糖含量的增加刺激支配肝脏的副交感神经时,会引起血糖含量降低。科学家们还发现,把摄取糖与声音刺激多次结合以后,单独的声音刺激就能够引起几乎与摄取糖时同样的血糖含量增加,这说明大脑皮层在糖代谢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神经体液调节。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胰岛的活动对糖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这些内分泌腺的活动又受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含量。但是,胰岛的活动是受副交感神经和更高级的神经中枢所支配的。因此,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胰岛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因而血糖含量降低。   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代谢的异常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除三大类营养止物质外,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平衡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复习建议)   糖元是由许许多多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它微溶于水,能通过氧化分解或酵解而迅速释放能量。糖元除由葡萄糖合成以外,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也能合成。由单糖合成糖元的过程,就叫糖元的合成。糖元的合成,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进行。糖元还可以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丙酮酸、乳酸、某些氨基酸等转变而成。由非糖物质转变成糖元的过程,就叫糖元的异生作用。糖元的异生作用发生在肝脏中。 糖元是一种可以迅速利用的贮能形式(脂肪虽然贮能最多,但是不像糖元那样能被迅速利用),因此,糖元的合成和异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大量的食物经过消化,其中的葡萄糖被陆续吸收入血液以后,血糖含量会显著地增加。这时,肝脏可以把一部分葡萄糖转变成糖元,暂时储存起来,使血糖含量仍然维持在80~120 mg/dL的范围内当血糖含量由于消耗而逐渐降低时,肝脏中的糖元又可以转变成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含量还维持在80~120 mg/dL的范围内。可见,糖元的合成,不但有利于储存能量,而且还可以调节血糖含量。在某些生理状况下,如剧烈运动时,肌肉内的肌糖元经酵解生成了大量乳酸。乳酸由血液运输到肝脏,可以合成肝糖元。可见,糖元的异生作用,对于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肝糖元,防止乳酸中毒的发生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1 关于“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的教学 笔者建议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本节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代谢的途径主要包括物质的来源和去路,课本归纳了三大营养物质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变化去路,对来源未作归纳。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代谢间的联系,以及与健康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以及生活实际基础上的,因此具备讨论的基础和条件。   讨论前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对三大营养物质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变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理清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变化途径,为讨论奠定基础。由于课本已以表解的形式对这些变化途径作了归纳和整理,这一过程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对于后两部分内容可先不要求学生阅读,为讨论留下思维的空间。   可组织如下讨论:   (1)讨论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讨论时应注意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如糖类代谢,可提出:人体的血糖浓度维持在80mg·dL-1~120mg·dL-1,血糖浓度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当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仍能进行较强的体力劳动,血糖浓度仍能保持稳定,为什么?饭后体内血糖浓度能很快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水平,原因又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上作分析和归纳。鉴于一般的参考资料上都有三大类物质的代谢途径图解,这里不再作具体的归纳。   (2)讨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间的相互关系。联系实际提出下列问题:   ①北极熊冬眠前要摄取大量的食物,使自己积累厚厚的脂肪,冬眠后脂肪变薄。   ②把酵母菌放在含糖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菌体内脂类增加,个别脂类含量高达干重的40%。   ③用蛋白质喂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发现有50%蛋白质可转变成葡萄糖。   ④用蛋白质喂养动物,发现动物逐渐肥胖。   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三大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教师对这些转化过程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3)讨论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的健康。  ①有的学生不吃早饭就上学,结果到近中午时会出现头昏、乏力的现象;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到最后常会出现昏倒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出现上述现象可以采用什么治疗措施?   ②肥胖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根据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计算自己的体重是否属于肥胖?如果属于肥胖的类型,那么与你的饮食习惯有没有关系?尝试从代谢途径的角度作分析。有哪些措施可以防治肥胖?   ③脂肪肝也是目前的一种“富贵病”,你知道脂肪肝的形成原因吗?怎样防治?   ④“人体每天都必须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⑤有人说:“在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即使偏食也不会出现营养不良。”你认为这句话有道理吗?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三大类物质与健康的关系。   (4)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与归纳:   ①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上的共同点。从来源上看,三大营养物质从根本上说都来源于食物;由于三大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因此,它们都可来自于其他物质在体内的转化。从生化反应来看,都包括着合成和分解两个方面,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在细胞内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从反应的条件看,都需要酶的参与。从代谢的终产物看,都有CO2和H2O的生成,且都能释放出能量。   ②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上的区别。从功能上看,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类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生物体的成分和调节生命活动。从来源上看,蛋白质中的非必需氨基酸可来自于糖类的转化,而必需氨基酸只能来自于食物;氨基酸一般不能从脂类转化而来。从代谢终产物来看,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中有含氮的尿素。此外,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储存。   ③三大物质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有差异的,相互制约的,这也反映了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有序性、联系性、统一性、整体性。   ④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代谢的异常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除三大类营养物质外,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平衡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4 下丘脑 + + -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合成肝糖元、肌糖元、氧化分解、转变成脂肪 降低血糖 血糖高
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升高血糖 血糖低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下丘脑

5 > 增强 减缓 + - 拮抗作用 血糖高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降低血糖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 血糖降低
当人体不能正常调节血糖的平衡时,就会出现低血糖和糖尿病等病症。 高血糖: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 糖尿: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的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叫做糖尿(因此高血糖不一定出现糖尿,但出现糖尿则一般出会出现高血糖现象,一般主要是指肾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有时也会持续性出现糖尿。) 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出现持续性的高血糖和糖尿。

6 < 增强 减缓 + - 拮抗作用 血糖低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降低血糖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升高血糖 血糖升高
当人体不能正常调节血糖的平衡时,就会出现低血糖和糖尿病等病症。 高血糖: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 糖尿: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的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叫做糖尿(因此高血糖不一定出现糖尿,但出现糖尿则一般出会出现高血糖现象,一般主要是指肾脏功能发生障碍时,有时也会持续性出现糖尿。) 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出现持续性的高血糖和糖尿。

7 如何理解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现象 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
  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量不足,这样就使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发生障碍,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使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多食则使血糖来源增多,从而使血糖升高,同时由于胰岛素量的不足,抑制非糖物质转化的抑制能力降低,也会使血糖升高,当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肾糖阈)时,就出现糖尿。在大量排糖过程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水分,于是会出现多尿现象,同时由于水分的大量排出,使患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升高,在高级神经中枢产生口渴的感觉,产生多饮现象。   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出现体重减轻现象。

8 脂类代谢 教材知识体系 脂肪 储存 消化吸收 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 食物中的脂类 转化 分解 糖类、氨基酸等 脂肪酸、甘油 氧化分解
转变 脂肪代谢与机体内多种内分泌腺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垂体和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时,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而胰岛的分泌活动则能够抑制脂肪的分解,同时也能够促进葡萄糖转化成脂肪。 脂肪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油脂摄入过多,脂肪酸直接合成脂肪;一个是糖类转化而来。 CO2+H2O+能量 糖元

9 蛋白质代谢 教材知识体系 氨基酸 各种组织蛋白质,以及酶和激素等 合成 食物中蛋白质 消化吸收 分解 组织蛋白质 糖类等物质 氨基转换
非必需氨基酸 含氮部分 尿素 脱氨基 不含氮部分 蛋白质在体内的合成与分解,在正常情况下总是保持着动态平衡,满足机体的需要。这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是分不开的。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都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则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脱氨基与氨基转换区别 在组织细胞中,氨基酸在脱氨酶作用下,氨基变成氨,以酰氨形式运送到肝脏,进一转换成尿素。而不含氮部分则进一步氧化分解或转变成糖类或脂类。 氨基转换作用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在转氨酶作用下,把氨基转移给酮酸,形成新的非必需氨基酸,如谷丙转氨酶,可以谷氨酸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合成丙酮酸。而数十种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中,因此,氨基转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在肝脏等脏器组织损伤或坏死时,细胞内酶释入血流,引起血清酶活力升高。由于整个肝脏内转氨酶活力比血清内该酶总活力高1000~1000倍,只要有1%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清酶活力升高1倍(假设所有释出的酶均保持活性)。因此,一般情况下,血清内转氨酶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即反映了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氧化分解 转变 CO2+H2O+能量 糖类脂肪

10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蛋白质 氨基酸 脱氨基 脱氨基 氨基转换 糖类 脂类
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在同一细胞内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即有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因此说这三类物质可以转化,但有条件。 1、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相互转化:  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一般情况下,在糖类供应充足时,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类,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脂类则主要在糖类相对不足时,才转化为糖类。 2、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转化  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通过氨酸转换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用蛋白质喂养动物,发现动物逐渐肥胖。 3、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相互转化   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上的共同点。   从来源上看,三大营养物质从根本上说都来源于食物;   从反应的条件看,都需要酶的参与。   从代谢的终产物看,都有CO2 2和H2O的生成,且都能释放出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上的区别。   从功能上看,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类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生物体的成分和调节生命活动。   从供能顺序上看,正常情况下,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从代谢终产物来看,蛋白质代谢的终产物中有含氮的尿素。   从在动物体内储存状况来看,糖类和脂肪可以储存,而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储存。 糖类 脂类

11 (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吃进的马铃薯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是(   )
 A.淀粉         B.麦芽糖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和水 (1999年广东) 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共同的代谢产物有( )  A.二氧化碳和尿素  B.胆固醇和氨  C.尿素和尿酸    D.二氧化碳和水 [精析]:   人吃的马铃薯是其块茎部分,其有机化学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吃进后在体内消化为葡萄糖,吸收到血液中的葡萄糖可合成糖元,可转化为其它有机物,但最主要的是通过有氧呼吸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故其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脂肪可以氧化,如果是彻底氧化,其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通过脱氨基作用可形成含氮的部分和不含氮的部分,其中不含氮的部分可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共有的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12 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是(  ) ①增加了氨基酸的数量  ②没有增加氨基酸数量 ③必需氨基酸      ④非必需氨基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13 2003 江苏 D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 (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

14 1、早晨在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的营养价值较低,其中原因之一是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主要用于(  )
A.直接合成组织蛋白和酶    B.脱氨基氧化分解 C.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    D.合成糖类和脂肪 B

15 2、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
2003 全国 2、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如下: ①②④ (1)反应①②③④中,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 。 (2)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 。 (3)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 1)①②④(2)呼吸作用生成水(3)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呼吸作用生成水

16 3、右图表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途径和产物,其中 X 和 Y 为代谢中间产物,→表示反应方向。
2000 上海 3、右图表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途径和产物,其中 X 和 Y 为代谢中间产物,→表示反应方向。 氨基酸 脂肪 糖元 (1)写出图中下列物质名称:A    , B  ,    E ,F 。 (2)人饥饿时首先使用的贮能物质是 ,当它数量不足 时,则动用 和 。 肝糖元 脂肪 蛋白质 (3)用图中标号依次写出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脂肪的代谢途径 (4)A物质分解过程⑧又称为 作用。人体所必需的A物质有一部分不能由过程⑦生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这部分物质称为 。 45、(10分)(每格1分) (1)氨基酸 脂肪 糖原 氧 (2)肝糖元(答糖原不给分) 脂肪 蛋白质 ⑤ ⑾ ⑨ ④ (3)淀粉→ D → X →C和甘油 →B (4)脱氨基 必需氨基酸 5  11   9   淀粉→ D → X →C和甘油 →B 脱氨基 必需氨基酸

17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往往
2000 上海 4、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按每人每1千克体重1克计算。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1)两人血液浓度变化如右图,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 。 B (2)下列甲—丁4种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二人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是 。 49、(8分) (第4小题2分,其余每小题每格1分) (1) B (2) 丙 (3) 不足 过高, 经久不降 (4)A、C (5)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往往 ,而血糖浓度 。 不足 过高, 经久不降

18 2000 上海 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按每人每1千克体重1克计算。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A、C (4)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变成糖类 D、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 (5)健康人当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的         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    使血糖浓度升高。 49、(8分) (第4小题2分,其余每小题每格1分) (1) B (2) 丙 (3) 不足 过高, 经久不降 (4)A、C (5)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19 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细胞呼吸: 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有氧呼吸: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教材中提及的细胞呼吸的概念,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产物为CO2或其它有机物,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异化作用的主要内容。这个概念适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它的两个子概念。(三个概念并列比较)   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是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糖酵解——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并且发生氧化(脱氢)和生成少量ATP。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氢(这个氢被传递氢的辅酶携带着),同时生成少量ATP。 (3)氧化磷酸化——氢(氢离子和电子)被传递给氧以生成水,并且放出大部分的能量,以生成ATP。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谈到的有氧呼吸的三步化学反应,就是指这三个步骤。 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 本节的核心是呼吸作用的过程,如果学生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那么通过比较、归纳,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以及意义等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的内容,初步整理出有氧呼吸的3个阶段,明确3个阶段的生成物、进行场所。   (2)让学生尝试写出3个阶段的总反应式。学生书写第一阶段的反应式障碍在于对丙酮酸的分子式还不熟悉,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不难写出第一阶段的总反应式:C6H12O6→2C3H4O3+4[H]+ATP(少量)。写出第二阶段总反应式的障碍在于C、0无法配平,让学生讨论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能从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中得到启发,认为可能有水参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写出反应式:2C3H4O3+6H2O→6CO2+2O[H]+ATP(少量)。第三阶段的反应式就显得简单了:24[H]+6O2→12H2O+ATP(大量)。将3个阶段的反应式相加,就得出了呼吸作用的总反应式。这样的处理看似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但可以避免学生对呼吸过程的死记硬背,可以消除学生对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反应物中的6H2O为什么不与生成物中的H2O相约去”的疑惑,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3)教师向学生介绍无氧呼吸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思维点不是很多,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教师的讲解可把着重点放在无氧呼吸的过程(把下一黑体标题下的无氧呼吸过程提前)、产物上,从而为下一步的归纳和讨论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记忆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分子的原子数恰好是葡萄糖的一半,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乳酸;酒精是二碳化合物,因此,从三碳化合物丙酮酸转化为酒精,必须脱去一个CO2,一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脱去两分子的CO2。   (4)归纳无氧呼吸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讨论作归纳。从条件看:不需氧气,只需要相应的酶;从物质变化看:由于缺少氧,葡萄糖不能彻底分解,而是产生酒精或乳酸等;从能量变化上看:由于产物还贮存很多能量(如酒精要以燃烧产热,乳酸中含有营养),所以释放能量少。   (5)有了前面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已具备了比较归纳的基础,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点,自然就可以揭示出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的意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糖酵解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首先利用糖元(动物淀粉)作为呼吸基质,把它转变成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而生成乳酸,所以这个过程称为糖酵解。 ①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并且发生异构化以后,转变成1,6-二磷酸果糖。这就是说,一个六碳化合物变成带有两个磷酸的化合物。这一过程要消耗两分子ATP。 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为两个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这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处于平衡状态。当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而被消耗掉的时候,磷酸二羟丙酮也就跟着转变为磷酸甘油醛,参加到以后的反应中去。 由磷酸甘油醛转变为磷酸甘油酸的时候,脱出的氢被氧化型辅酶I(NAD)携带着,成为还原型辅酶I (NADH2)。在这个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携带着。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也生成ATP。 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过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这两个反应的能位下降较大,足以生成ATP。其他反应则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因此,一分子1,6-二磷酸果糖实际上可以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开始阶段用掉了两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得两分子ATP。 丙酮酸是呼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有氧条件下,它就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无氧条件下,它被NADH2还原成为乳酸,或者在脱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转变成为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为乙醇。这就是无氧呼吸的过程。 三羧酸循环的最初中间产物是柠檬酸,因为柠檬酸是一种三羧基酸,所以这个过程叫做三羧酸循环,也叫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简化过程是:丙酮酸在经过氧化(脱氢)和脱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C6),柠檬酸脱水成为乌头酸,乌头酸加水再形成异柠檬酸。然后,异柠檬酸氧化脱羧形成α-酮戊二酸(C5),α-酮戊二酸再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酸(C4),琥珀酸经过脱氢氧化,最终成为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可以再与乙酰辅酶A相结合,再次进入三羧酸循环。这样下去,循环不已。每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生成两分子丙酮酸,然后这两个丙酮酸氧化脱羧,各进入三羧酸循环,共产生六分子CO2。 在三羧酸循环中,一共发生五次脱氢,其中四次脱出的氢被NAD携带着,另一次(从琥珀酸)脱出的氢被黄酶(FAD)携带着,以后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被氧化成为水。另外,!-在酮戊二酸氧化脱羧而生成琥珀酸的时候,也形成一分子ATP。 在三羧酸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丙酮酸被彻底分解,其他的酸是不被彻底分解的,所以它们只要有少量存在,就可以推动这个循环继续进行下去。其他的酸就像工厂里的传送带一样,把丙酮酸分子向前传送,并且逐步分解。 无氧呼吸: 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0 有氧呼吸的过程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酶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 [H] O2 生成物 CO2 H2O ATP 少量 大量 氧气 无关 需氧 教材中提及的细胞呼吸的概念,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产物为CO2或其它有机物,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异化作用的主要内容。这个概念适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它的两个子概念。(三个概念并列比较)   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葡萄糖分子并不是像燃烧那样一下子就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糖酵解——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并且发生氧化(脱氢)和生成少量ATP。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氢(这个氢被传递氢的辅酶携带着),同时生成少量ATP。 (3)氧化磷酸化——氢(氢离子和电子)被传递给氧以生成水,并且放出大部分的能量,以生成ATP。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谈到的有氧呼吸的三步化学反应,就是指这三个步骤。 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的教学 本节的核心是呼吸作用的过程,如果学生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那么通过比较、归纳,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以及意义等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的内容,初步整理出有氧呼吸的3个阶段,明确3个阶段的生成物、进行场所。   (2)让学生尝试写出3个阶段的总反应式。学生书写第一阶段的反应式障碍在于对丙酮酸的分子式还不熟悉,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样学生不难写出第一阶段的总反应式:C6H12O6→2C3H4O3+4[H]+ATP(少量)。写出第二阶段总反应式的障碍在于C、0无法配平,让学生讨论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能从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中得到启发,认为可能有水参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写出反应式:2C3H4O3+6H2O→6CO2+2O[H]+ATP(少量)。第三阶段的反应式就显得简单了:24[H]+6O2→12H2O+ATP(大量)。将3个阶段的反应式相加,就得出了呼吸作用的总反应式。这样的处理看似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但可以避免学生对呼吸过程的死记硬背,可以消除学生对有氧呼吸总反应式“反应物中的6H2O为什么不与生成物中的H2O相约去”的疑惑,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3)教师向学生介绍无氧呼吸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思维点不是很多,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教师的讲解可把着重点放在无氧呼吸的过程(把下一黑体标题下的无氧呼吸过程提前)、产物上,从而为下一步的归纳和讨论创设条件。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记忆无氧呼吸的产物。乳酸分子的原子数恰好是葡萄糖的一半,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乳酸;酒精是二碳化合物,因此,从三碳化合物丙酮酸转化为酒精,必须脱去一个CO2,一分子葡萄糖生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脱去两分子的CO2。   (4)归纳无氧呼吸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讨论作归纳。从条件看:不需氧气,只需要相应的酶;从物质变化看:由于缺少氧,葡萄糖不能彻底分解,而是产生酒精或乳酸等;从能量变化上看:由于产物还贮存很多能量(如酒精要以燃烧产热,乳酸中含有营养),所以释放能量少。   (5)有了前面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已具备了比较归纳的基础,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总结。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点,自然就可以揭示出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的意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糖酵解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动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首先利用糖元(动物淀粉)作为呼吸基质,把它转变成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而生成乳酸,所以这个过程称为糖酵解。 ①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并且发生异构化以后,转变成1,6-二磷酸果糖。这就是说,一个六碳化合物变成带有两个磷酸的化合物。这一过程要消耗两分子ATP。 ②1,6-二磷酸果糖是不稳定的化合物,它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很容易分解成为两个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甘油醛。这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处于平衡状态。当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而被消耗掉的时候,磷酸二羟丙酮也就跟着转变为磷酸甘油醛,参加到以后的反应中去。 由磷酸甘油醛转变为磷酸甘油酸的时候,脱出的氢被氧化型辅酶I(NAD)携带着,成为还原型辅酶I (NADH2)。在这个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被ATP携带着。以后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中也生成ATP。 在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过程中,能位是逐步下降的,但只有上述这两个反应的能位下降较大,足以生成ATP。其他反应则只有微小的下降,不足以生成ATP。因此,一分子1,6-二磷酸果糖实际上可以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共得到四分子ATP,但在糖酵解的开始阶段用掉了两分子ATP,所以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得两分子ATP。 丙酮酸是呼吸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在有氧条件下,它就进入三羧酸循环在无氧条件下,它被NADH2还原成为乳酸,或者在脱去羧基(放出CO2)以后转变成为乙醛,乙醛再被还原成为乙醇。这就是无氧呼吸的过程。 三羧酸循环的最初中间产物是柠檬酸,因为柠檬酸是一种三羧基酸,所以这个过程叫做三羧酸循环,也叫柠檬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的简化过程是:丙酮酸在经过氧化(脱氢)和脱羧(放出CO2)以后,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C6),柠檬酸脱水成为乌头酸,乌头酸加水再形成异柠檬酸。然后,异柠檬酸氧化脱羧形成α-酮戊二酸(C5),α-酮戊二酸再氧化脱羧形成琥珀酸(C4),琥珀酸经过脱氢氧化,最终成为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可以再与乙酰辅酶A相结合,再次进入三羧酸循环。这样下去,循环不已。每一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生成两分子丙酮酸,然后这两个丙酮酸氧化脱羧,各进入三羧酸循环,共产生六分子CO2。 在三羧酸循环中,一共发生五次脱氢,其中四次脱出的氢被NAD携带着,另一次(从琥珀酸)脱出的氢被黄酶(FAD)携带着,以后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被氧化成为水。另外,!-在酮戊二酸氧化脱羧而生成琥珀酸的时候,也形成一分子ATP。 在三羧酸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丙酮酸被彻底分解,其他的酸是不被彻底分解的,所以它们只要有少量存在,就可以推动这个循环继续进行下去。其他的酸就像工厂里的传送带一样,把丙酮酸分子向前传送,并且逐步分解。

2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CO2+H2O+能量(大量) 葡萄糖 丙酮酸 C2H5OH+CO2+能量(少量)
线粒体   CO2+H2O+能量(大量) 葡萄糖 丙酮酸 C2H5OH+CO2+能量(少量) 细胞质基质 无氧 C3H6O3+能量(少量) 细胞质基质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植物除了进行上述的有氧呼吸以外,还可以进行另一种类型的呼吸作用,即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需要大气中的氧,有的组织也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这两种类型呼吸作用的基本区别在于,有氧呼吸的某些阶段需要大气中的氧参加作为反应物,但严格的无氧呼吸,无论在哪一阶段都不需要氧的参与。无氧呼吸也包括许多类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氧不是H+和e的最终受体,并且呼吸底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所以最终形成的产物有酒精、乳酸等。无氧呼吸作用,有的时候被称为发酵作用,但二者并非精确的同义词。这是因为有的发酵作用,如醋酸发酵,实际上是需氧的氧化作用。 1.酒精发酵  酵母菌和其他一些微生物,甚至一些高等植物,在缺氧条件下,都以酒精发酵的形式进行无氧呼吸。因为酵母菌和高等植物的细胞里,除了含有乙醇脱氢酶以外,还含有少量的乳酸脱氢酶,所以在进行酒精发酵的同时,还产生少量的乳酸。酒精发酵既然是一般无氧呼吸的主要形式,因此常常以酒精发酵过程来阐述无氧呼吸的途径。 酒精发酵的前一阶段,与糖酵解的所有步骤完全相同。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就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脱羧成为乙醛。但是,乙醛不与乙酰辅酶A起反应,也不参加三羧酸循环,而是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糖酵解产生的NADH2,还原为酒精(乙醇)。 酒精发酵所提供的可利用能量,只是在糖酵解阶段净得的两分子ATP。葡萄糖分子中原有的大部分键能,则存留在不能被酵母菌或高等植物利用的酒精中。因此,无氧呼吸是产生ATP的一种低效途径。但是,酒精发酵的产物在工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例如,啤酒、果酒、工业酒精等都是利用不同来源的酵母菌发酵制得的。 2.乳酸发酵  乳酸发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而只依靠酶的作用就能把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乳酸,并且产生两分子ATP。 由葡萄糖分解成为丙酮酸的步骤与上述的酒精发酵相同,只是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进行还原,生成乳酸,同时还原型辅酶I(NADH2)被氧化成为氧化型辅酶I(NAD),从而保证了乳酸发酵的持续进行。 乳酸菌可以使牛奶发酵制成奶酪和酸牛奶。泡菜、酸菜、青贮饲料能够较长时间的保存,也都是利用乳酸发酵积累的乳酸,抑制了其他微生物活动的缘故。

22 影响呼吸作用环境因素及与应用 因素 影响 应用 温度 温度直接影响酶促反应 低温保鲜 O2浓度
中耕松土 CO2浓度 CO2对有氧呼吸有抑制作用。 种子保存 含水量 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强。

2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有氧呼吸) 部位 叶肉细胞、幼茎皮层细胞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 场所 叶绿体
主要在线粒体 物质变化     无机物   有机物   无机物    CO2+H2O  (CH2O)  CO2+H2O 能量变化   光能  ATP   化学能  ATP+热能 联系 共同完成绿色植物的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 光合作用为有氧呼吸提供有机物和氧气,有氧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光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细胞中:   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耗氧量 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实测CO2消耗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生产量-呼吸作用消耗量

24 在夏至这天,假设下列地区温度相同且晴天,则同种植物有机物积累最多的地区是
A.哈尔滨 B.北京 C.上海 D.海口

25 5、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 A.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5、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 A.耗氧量减少,立毛肌放松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B   例 1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室温中移至5℃的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需氧量会发生的变化为:   A、两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   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增加   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   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   解析:当把小白鼠从25℃室温中移至5℃的环境中时,因小白鼠为恒温动物,要维持一定的体温,所小白鼠会相应提高呼吸速率,即增加耗氧量,以产生更多的能量以维持其体温。而青蛙是变温动物,共体温可能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不需要消耗过多的氧气来维持体温,当室温过低时这它将处于休眠状态,从而使其呼吸速率减缓,耗氧量下降。   答案:C

26 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外界氧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法是       。 A B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该器官CO2的释放与CO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重合为一条曲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     。 有氧呼吸 (3)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  倍。 解析:   (1)本曲线的横坐标代表氧气的浓度,纵坐标代表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相对值。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A点所处的横坐标为氧浓度接近0,纵坐标所处的值说明A点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可以得出的生物学意义为:A点植物体的无氧呼吸占绝对优势。由于是无氧呼吸,有机物没有被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只是被分解为一些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如二氧化碳和酒精,因此在A点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比较少的(与C点相比)。   (2)由A点到B点,氧气浓度逐渐上升,到B点时,氧气浓度大约达到3%水平,而无氧呼吸会受到氧气的抑制而减速,但对有氧呼吸而言,B点的氧浓度又过于低了,有氧呼吸的速率也很低,因此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由于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水平均较低,因此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3)B点到C点,从横坐标可以看,氧气浓度明显上升,且已经达到了大气的氧气浓度水平,由于氧气浓度的这种变化,植物体的有氧呼吸从B点到C点开始逐渐增强,并逐渐成为此阶段植物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由于有氧呼吸产生的是彻底的氧化产物,与A点的无氧呼吸相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4)蔬菜或水果在贮存过程中,如果呼吸作用过强,会使糖分等营养物质分解过多而影响其品质,同时过强的呼吸作用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热量,易使水果蔬菜霉变,因此在贮藏蔬菜或水果时,我们总是希望它们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都弱一些。从上面的分析可知,B点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最少,该点所处的氧气浓度无论对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都有抑制作用,在此氧气浓度下,有机物的消耗最少,呼吸产热最小,即最有利于果蔬的贮存。   答案:(1)无氧呼吸 (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  (4)B点所对应的浓度  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很慢。 1.5 (4)为了有利于贮藏这种植物,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 B      这个氧气浓度既明显降低有氧呼吸,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因此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很慢。

27 7、下图表示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表示鲜重的曲线是哪一条?光合作用开始于哪一点?( )
7、下图表示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表示鲜重的曲线是哪一条?光合作用开始于哪一点?(     ) A 重量 X A、X、O      B、Y、M      C、Y、O       D、X、Q Y   答案:A   解析: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真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一旦大豆幼苗长出真叶,光合作用开始进行,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开始积累,干重增加。 4.如果一定重量的黄豆全部萌发生成黄豆芽,黄豆芽中的有机物总量、有机物种类分别比黄豆中的 A.多、多 B.少、多 C.多、少 D.少、少

28 2000 广东 将动物的肝细胞研磨并除去ATP后,分别放入3只标号为I、II、III的锥形瓶中。实验装置和处理如图a所示。将实验用的3只锥形瓶的瓶口密封后,放入20℃水浴锅中,1h后的结果如图b所示。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1)实验中可以看到的明显变化是 由此可以推断 号锥形瓶中发生了 作用。 (2)该实验的全部结果说明                Ⅲ号酒精液滴左移 呼吸 肝细胞的呼吸作用需要葡萄糖和ATP

29 2000 上海卷 B 一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练,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右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 )
2000 上海卷 一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练,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右图。图中P、Q、R三曲线依次代表             (    ) A、O2、CO2、乳酸    B、乳酸、CO2、O2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 B 在长跑锻炼中,由于供氧不足,肌细胞要进行无氧呼吸补充供能的不足,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会暂时积累在肌细胞中,因此其浓度逐渐升高。CO2是有氧呼吸的代谢产物,当肌细胞转为以无氧呼吸方式供能时,CO2含量不再升高,且随血液循环运走细胞内的CO2,改善细胞供氧状况。答案为B。

30 1999 广东 C 右图中能够说明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和短跑结束后血液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 A、 曲线a B、 曲线b C 、曲线c
1999 广东 右图中能够说明运动员在短跑过程中和短跑结束后血液乳酸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   ) C A、 曲线a B、 曲线b C 、曲线c D 、曲线d

31 2003 全国 C 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 (甲)风干, (乙)消毒后浸水萌发, (丙)浸水后萌发,
2003 全国 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 (甲)风干, (乙)消毒后浸水萌发, (丙)浸水后萌发, (丁)浸水萌发后煮着冷却,消毒。 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C 有关探究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对4份不同处理过的种子堆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判断;即联系种子萌发时水分存在的形式与代谢的关系,以及消毒和未消毒对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来分析。这道题涉及到的4个选项实际上组成了4个对照组。要求考生分析其间的差别。当然题设条件应该是“对干重相等的4份相同新鲜(或有生命活力的)种子进行不同处理”,也就是说,除了有不同处理外,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未消毒的且代谢旺盛的一组,消毒的种子表面无微生物的呼吸产生的热量而比未消毒的能量少。

32 A 在温室中栽培作物,如遇持续的阴雨天气,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对温度的控制应当 ( ) A 、 降低温室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在温室中栽培作物,如遇持续的阴雨天气,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对温度的控制应当    (   ) A 、 降低温室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B 、 提高温室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C 、 提高温室温度、昼夜恒温 D 、 降低温室温度,昼夜恒温 A A

33 2003 江苏 D 同一植物体不同部分的呼吸强度可以不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幼叶的比老叶的高 B.萌发种子胚的比胚乳的高
同一植物体不同部分的呼吸强度可以不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幼叶的比老叶的高   B.萌发种子胚的比胚乳的高   C.枝条尖端的比基部的高   D.老根部分的比根尖的高 D D、D

34 不为零,因为在b实验条件下,呼吸速率不为零
2003广东 光合作用受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影响,图中4条曲线(a、b、c、d)为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CO2浓度下,马铃薯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a光照非常弱,CO2很少(远小于0.03%);b适当遮荫(相当于全光照的1/25),CO2浓度为0.03%;c全光照(晴天不遮荫),CO2浓度为0.03%;d全光照,CO2浓度为1.22%。  (1)随着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以净光合速率为指标)最适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 (2)当曲线b净光合速率降为零时,真光合速率是否为零?为什么?                          (3)在大田作物管理中,采取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提高净光合速率? (      ) A.通风 B。增施有机肥 C。延长生育期 D。施碳酸氢铵 35.(6分) (1)逐渐提高 (2)不为零,因为在b实验条件下,呼吸速率不为零 (3)A、B、D 逐渐提高 不为零,因为在b实验条件下,呼吸速率不为零 A、B、D

35 光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细胞中:
  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氧气释放量+呼吸作用耗氧量 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实测CO2消耗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生产量-呼吸作用消耗量 无光照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细胞中: 温度与温差

36 (3)在右边方格内绘制O2生成总量和光强度间关系曲线。
43.下图是测定光合作用速度的仪器。在密闭小室内放有一新鲜叶片和二氧化碳缓冲液,缓冲液用以调节小室内C02的量,使其浓度保持在0.03%。小室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管内水柱的移动距离测得。在不同强度光照条件下,测得小室内气体体积如下表所示(表中气体体积的单位是微升/平方厘米叶面积/分。“+',表示增加,“-',表示减少。光强度单位为千勒克司)。 (1)光强度为0时,小室内减少的气体是 ,减少的原因是 (2)光强度增加时,小室内增加的气体是 ,增加的原因A.同样大小新鲜叶片和水 B.同样大小死叶片和缓冲溶液 C.同样大小纸片和水 D.同样大小死叶片和水 (3)在右边方格内绘制O2生成总量和光强度间关系曲线。


Download ppt "高中生物第五讲 新陈代谢(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