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专家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专家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专家组
 创建教研文化   构建学习型组织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专家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 洁 Xbyx.cersp.com 中国校本研修网

2 一、项目工作的回顾与进展 二、新阶段的工作思路与研究框架(略) 三、我们所倡导的校本教研

3 一、项目工作的回顾与进展

4 (一)项目启动(2003)   ● 2003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北京大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校本教研研修班,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教研员进行前期培训。   ● 2003年12月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项目中设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的项目。   ● 2003年12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上海市教委共同举办“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第一届项目工作会议,项目正式启动。

5 (二)明确内涵(2004)    ● 2004年9月,项目专家组在上海召开项目组工作会 议, 正式确立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84个区县为全国 首批“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梳理了校本教 研的主要理念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业支持机构和基地 学校的工作要求;就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展开研讨 。 ● 年底,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发函,印发“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工作会议纪要。该函认为,专家组会议对今后进一步推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此后,专家组的具体意见以《再造教师的学习文化——答两刊记者问》的形式发表。  

6 2005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长沙市 教育局在湖南长沙召开了第二届经验交流与项目工作研讨会。
项目组总结了项目启动一年来的工作进展:   1.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成共识;   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   深度调研是完善与重建教研制度的切入点;   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5. 项目工作推动了学校与专业支持机构的通力合作; 6. 城乡联动的教研机制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带来契机。

7 同时,项目组还分析和指出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应特别关注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校本教研;   2. 怎样使校本教成为教师内在的需求;   3. 专业支持机构面临破冰之旅;   4. 教研制度建设需要更为冷静的思考。

8 (三)区域推进(2005) ● 2005年,项目工作以关注农村、城乡联动、联片教研为重点,区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 2005年,项目工作以关注农村、城乡联动、联片教研为重点,区域推进取得重大进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 为了加强项目骨干的能力建设,教育部课程中心与项目专家组举办了五期项目骨干高级研修班,其中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学员还参加了海峡两岸的基础教育论坛,朱慕菊副司长到会报告。

9 项目组总结和概括了两年来项目工作的进展:
2005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山西省教育厅在 山西太原召开了第三届项目工作研讨会。 项目组总结和概括了两年来项目工作的进展:  1. 关注农村、关注边远地区成为项目推进的重点; 2. 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和基地自主发展意识在项目推进中 提高;  3. 以课堂改进和教师发展为核心,打破了培训、研究割裂 的局面,促进了不同部门的合作 ;  4. 大学课程中心深入中小学,共建基地成为新动向;  5. 教研员与四级教研网的重要地位在校本教研推进中凸现;  6. 在教研形态创新和功能扩展基础上开始制度创新和文化 再造 。

10 项目组还总结了进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本教研项目各地推进差异明显; 2.学校教研组建设亟待加强; 3.专业支持机构仍面临艰巨任务; 4.制度建设尚在萌生和发展阶段 。

11 (四)初步总结(2006)   ● 到2006年底项目启动三年来,广大基地区县的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在专业支持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基地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项目专家组搜集整理了前一段项目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以《校本教研在行动》为名交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 项目专家组到江西、湖南学习考察,进行专题调研,并通过小型研讨会的形式,深入思考研究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内涵及问题。 ● 教育部基教司“中国校本研修网”正式启动,成为项目工作交流共享、合作研修的重要平台。

12 1.区域推进,城乡联动,均衡发展,校本教 研全面推进,区域特色逐步凸现
 A.北京市教委为了有效推进全市校本教研工作,真正发挥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连续三年实行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以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为晴雨表,针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中的活动、内容、形式及效果等进行专项跟踪调研,不断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了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同时形成了有区域特点的推进模式: 海淀:区校两级、立体互动教研模式 朝阳:教研制度建设和区本、校本、人本三种模式 昌平:教师专业发展、教研组建设 延庆县:农村地区校本教研的内容、形式与制度

13  B. 上海市静安区基于“教师之间的差异是研修的重要资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局限于学校,要充分利用校际、区际(地区教育研究培训机构的资源联盟)、高校等资源”的理念,提出集约化、结构化、多样化和精致化的校本教研区域推进策略。    C.重庆市沙坪坝区自主研制出校本教研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本着“方向性、发展性、激励性”的原则,从制度建设、校本研修和发展状况三大方面对区域内校本教研工作组织专项督导,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推进。

14 2. 教研组建设和回归常态教研成为关注热点, 出现了一大批生动的案例
  A.浙江省台州市在对教研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启动了“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全市普通高中教研组长培训、实施学科‘种子’计划、变评选为区域交流”等四项行动,将加强教研组建设,关注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作为推进校本教研的途径,全市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教研组。 B.山东省青岛市根据实施新课程的需要,采取错位排课、先行课和集体备课制度,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连环改进,大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

15  C.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采取课题运作方式,积极探索 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专业引领机制和保障 机制。加强片组建设,制定先进教研组建设标准;通过研 训一体学分化管理,提高了全员培训的实效。他们还注意 充分发挥区外专家的引领作用、本区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 校内骨干的专业带动,为校本教研提供地位保障、物质保 障和人员保障。  D. 海口市教育研训院实行“百强扶百弱”的城乡对口 帮扶工程,领导蹲点、校校对口、教师交流、骨干联动、 学生拉手;教研员定点定片教研;推行以乡镇中心校为基 地带动周边校的联片教研活动,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 水平。

16 3. 专业支持机构重心下移,与中小学深度合 作做研究,谋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做研究,谋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A. 教育部曲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深入3地市5所高中就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和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并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最后形成了8个系列的研究报告,为山东省全面推进高中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反馈的信息,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操作建议。 B. 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延庆县教育局建立长期的合作制度,研究中心的专家和研究生深入中小学的课堂,和一线教师面对面地研讨,持续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造教师民主、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文化。

17 C. 教育部辽宁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中山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大连市中山区风景小学建立起了合作研究的长效机制,以案例研究为导引、学校管理及教研制度的创新和资源建设为保证和两翼,扎实地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明显实效。课程研究中心这种“三结合”合作研究的模式正在中山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推广。 D. 福建省教研室和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与福州市台江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考核评估制度,鼓励和帮助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教师自觉成为专业学习者,在校本教研中幸福成长。

18 4. 网络研修,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跨学科、跨学校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
A. “中国校本研修网”(xbyx.cersp.com),是教育部基教司“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的工作平台。   研修网下设八个栏目:项目动态、学习资源、课例指引、今日教研、教师成长、幼教之窗、在线论坛和专题博客。其中课例指引、今日教研和教师成长是网站的特色栏目。

19  B.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下拨专款构建了由博客技术支持的教学研究平台:“天河部落”,现已成为教师个人研究学习的工具、区域教研的理想载体,教研室、教师、学生和家庭联系的绿色通道。网络教研支撑起天河教研的一片蓝天。  C. 上海市宝山区在63所基地学校创建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基础上,教育局正在逐步向全区所有中小学推行。网络技术条件支持下的教师电子档案袋即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平台的研制与推广,已成为宝山区捕捉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20 5. 不少省区已把校本教研纳入基础教育改革 重点工作,出现了一批较为完整的、有特 色的制度案例
   重点工作,出现了一批较为完整的、有特 色的制度案例 A. 山东省教育厅在系列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山东省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并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全省各地区予以实施。 B.浙江省教育厅把“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有效性”作为新时期教研创新的指导思想,把校本教研工作作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抓手,提出“以朴素的方式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方针。 C. 2006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校本研修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工作、长远规划和督导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校本研修工作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

21  D.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建立了群众性课例评比制度,形成了一种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众性课例评比”模式:以专题为引领,以课例为载体、以研修、培训为基础,以实践、反思为过程。
 E. 沈阳市沈河区建立教导主任诊断式培训制度,每个星期三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导主任针对学校在实施新课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汇智诊断,各学校教导主任轮流提出碰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和学科教研员参与,在互动交流中开展诊断培训。

22 6. 从教师需求出发,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革 新教师的在职学习方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A.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中心长期合作组成课题组,综合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改革实验,在通常的教师培训形式之外构建了一个以课例为载体,强调理论应用与实践智慧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师在职学习方式, 其主要成果《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200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3 基本估价 回顾三年项目工作,我们经历了让教师动起来(重视与参与)——怎么动(途径与方法)——动什么(内容与实质)的三个阶段。基本估价是:
项目工作得到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支持机构的高度重视,大批学校广泛发动起来,广大教师和研究者投入的热情空前高涨,项目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受欢迎的程度出乎原先的预想。

24 2.项目工作贯彻了“课改导向、重心下移。研修一体、注重实效”等原则,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隔阂正在打破,学校与专业支持机构有了实质性的合作,教研工作改进和培训方式转变有了明确的方向。
3.项目工作已成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奠基性举措,而且,各地均已创造了精彩纷呈的改革范例与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作出本体与方法论的总结已经具备条件,有望成为我国一项“为着实用的基础研究”项目。

25 二、新阶段工作的 思路与研究框架(略)

26 (一)主要工作思路 1. 由前一阶段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延伸到以校为本的课堂教学改进上来。
根据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后项目工作的重心将进一步聚焦到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上来。主要工作思路是: 1. 由前一阶段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延伸到以校为本的课堂教学改进上来。 2. 由前一阶段全国84个制度建设基地扩大到依托各省、 市、自治区教研机构的全面推进上来。

27 (二)初拟研究框架 新阶段的项目研究框架由纵横两个维度构成,即横向的课堂教学的改进环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纵向的教研活动的发展机制(现状调研-活动创新-制度建设-文化再造)。研究重点为: 1. 校本教研本体与方法论研究 2. 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 3. 教师与学生行为的研究 4. 校本教研的领导与管理研究

28 (三)聚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新阶段校本教研工作正在聚焦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中来。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实质。无论是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者,是大学或教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是中小学教师,都有责任认真考虑:我们设计的教研活动是不是源自教师的实际需要?是不是有助于教师从容应对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不是真的具有价值?

29 三、我们所倡导的校本教研

30 你了解的 你想了解的 1. 2. 3. 你的理解

31 1. 我们倡导的校本教研 一个案例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特点

32 实例:高一物理“共振现象”的教学探究 课改实验教材在基地学校开始实验之后,教师能否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实施教学,构建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催生高层次思维活动形成的课堂教学方式?我校物理教研组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共振现象”就是其中的一节研究课。

33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介绍了美国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振动而塌毁、法国里昂士兵齐步走过桥引起桥梁坍塌以及声音振碎玻璃杯三个事例。
教材介绍:课改实验教材高一物理第六章 “共振现象”一课,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介绍了美国塔柯姆大桥因大风引起的振动而塌毁、法国里昂士兵齐步走过桥引起桥梁坍塌以及声音振碎玻璃杯三个事例。 第二部分:概念和规律。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实际振动,引入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并通过的实验装置探索驱动力频率与弹簧振子固有频率的关系,发现共振产生的条件。

34 第三部分:自主活动。通过音叉实验、带有偏心轮的可调速电机以不同速度转动时,长度不同的塑料片振动情况不同等实验,让学生体会共振产生的条件。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通过微波炉加热原理、音响设备、各种乐器的音腔、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激光的产生、核磁共振等的介绍,理解共振现象存在于物理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35 翟老师将教材中新课导入部分的三个事例全部介绍给了学生。
他先是播放了1940年美国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看着全长860米的大桥在风力的作用下开始晃动、扭曲、倒塌,学生们感到无比的震撼,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惊呼。 之后老师又给学生介绍上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一队士兵在桥上齐步走,引起桥梁坍塌,死亡226人的故事,当了解学生以前看到或者听说过该故事之后,老师又特地展示了实验员制作的士兵过桥,引起桥梁大幅振动的模型,也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接下来是声音振碎玻璃杯的图片展示和介绍。

36 介绍了上述三个事例之后,翟老师说:“上述的三个事例都和振动有关,但是什么样的振动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接下来,他开始按照教材的顺序,向学生介绍固有振动、阻尼振动以及受迫振动、共振等概念。 翟老师十分忠实教材,凡是教材上提到的知识,他都一一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大大小小的实验和录像就出现了9次,平均4.4分钟一次。 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是很活跃的,但当翟老师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习知识来解释新课引入时三个事例时,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自己只好代劳。

37 这节课引起了区教研员和学校物理教研组的同行们激烈的争论。
赞同的说“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材上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紧凑”;“自己研制的几个实验很有新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新疆伽什地震的有关资料及时充实到教学之中,注意和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的联系,丰富了教育资源”…… 反对的说“这样的教学安排就是在教教材,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实验太多,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整个感觉就象是走马观花”;“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连续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38 翟老师自己也感觉到这节课上的不理想。“教学的素材比较多,总想着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以上课时关心学生少了,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好时间以及如何完成教学计划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大家的讨论集中到新课导入部分,大家也提了很多看法。比如是不是三个事例都要用上?介绍事例的目的是什么?事例介绍如何和后面的概念学习加以衔接等等。

39 ⑴用较大的持续“风力”压“桥”,看一看“桥”会不会倒塌? ⑵用间断的且不一定大的力敲击“桥”,看一看“桥”会断吗?
王老师还向翟老师介绍了自己安排新课导入这部分内容的设想:只介绍塔柯姆大桥一个事例,然后如图所示,将树枝(在树支下挂一个弹簧振子)两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表示桥,用手指敲击树枝表示有风力作用。 ⑴用较大的持续“风力”压“桥”,看一看“桥”会不会倒塌? ⑵用间断的且不一定大的力敲击“桥”,看一看“桥”会断吗? 引导学生分析:桥倒塌的原因可能是风力周期性地作用所引起。当然也会与桥自身的因素(即其自身振动的固有周期)有关系。

40 重新设计 亲身的教学实践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了瞿老师很大的启发,他决定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 在新课导入部分,他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决定只讲一个事例,其余的留给学生课后讨论。考虑到塔柯姆大桥录像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他选定了这个事例。 怎样从塔柯姆大桥自然过渡到有关共振概念的讨论中去?瞿老师感觉到王老师给出的建议很好,但是和塔柯姆大桥还有有些距离,学生不一定能理解。他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构思出了一个模型。

41 从图示前方用电扇给上述模型施加一个风力,桥身向一侧发生侧移并产生微小的振动,将电扇的风速调节到最大档,桥身的侧移有所增大,但是振动的幅度依然很小。用书挡在桥身和电扇之间,快速地上下晃动书,发现桥身的振动幅度不大,非常缓慢的晃动,振动幅度也不大,当有节奏地晃动,并且频率适中时,桥身开始大幅度地振动。这一模型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塔柯姆大桥因风吹倒的过程。

42 第二次教学 这次的教学设计只安排了4次学生实验,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一个,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在新课导入部分,学生看了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录像之后,瞿老师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并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大桥倒塌。

43 哪些猜测有道理呢?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大桥模型,通过对学生猜测的不同情况的演示,学生逐渐明确了,周期性的风力是大桥倒塌的主要原因。
一个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猜测:“这座桥可能是豆腐渣工程”。他的猜测引起了大家的一阵笑声。老师也笑着说:“你的猜测合乎情理,不过据了解,桥梁倒塌的事故原因中没有提到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其他的同学也陆续提出了一些猜测,如“风力太大,直接把桥身吹翻了起来”、“因为风太大,作用在桥身上的风力过大,超过了桥能承受的限度,所以造成的倒塌”…… 哪些猜测有道理呢?教师出示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大桥模型,通过对学生猜测的不同情况的演示,学生逐渐明确了,周期性的风力是大桥倒塌的主要原因。 接着,瞿老师开始介绍受迫振动和共振。

44 再次反思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收获,我们邀请了一位特级教师张老师和骨干教师陆老师以及区里其他一些学校的老师一起听了瞿老师的第二次教学。 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新课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比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改进,从塔柯姆大桥的录像到桥梁模型过渡自然,通过建模,给学生提供了将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加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符合“从社会、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回归到社会、生活”的教学指导思想。

45 存在的问题是,从大桥的模型到受迫振动、共振概念的提出不是学生自己得到的,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46 第三次教学 为了解决第二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组的老师和瞿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张老师和瞿老师一道分析上课的录像,章老师自告奋勇地根据瞿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课,请瞿老师在听课中感受问题…… 综合大家的意见,瞿老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47 本案例给教研组老师们的启示—— 1.在课改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课程资源
● 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样的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眼中会有不同的作用。 ●上述塔柯姆大桥的课程资源也是如此,单就教材上的图片讲解一下是一种应用,找到录像给学生放映是一种应用,从录像出发抽象出桥的模型再过渡到共振现象的研究之中也是一种应用,让学生根据这一模型展开猜想和探究又是一种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好课程资源的作用,应该引起物理教师的深入思考。

48 2. 要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形成 ●“共振现象”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初关注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所以才出现了40分钟9种课程资源使用的“大容量”的课堂教学。 ●这种“大容量”多体现在知识的重复、变换角度的操练上,看上去教学节奏很快,内容很充实,但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共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能就事论事,还容易造成思维疲劳。 (杨浦高级中学常生龙等)

49 校本教研的目的 改进教学,发展自我 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

50 校本教研的方式 行动中学习 行动中研究 一边工作 一边研究

51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活动。

52 校本教研的过程  强化合作交流 开发差异资源

53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旨在从学校内部推进课程改革,使学校里所有的人都成为改革的动力。

54 校本教研的形式 以课为载体 重视非正式课题研究

55 校本教研的成果 强调个人的行动智慧 更多的是行为的改进

56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

57 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
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与要素 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 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 三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58 校本教研的一般流程 教学设计 反馈会议 课堂观察

59 校本教研的条件 需要直接或间接的专业引领 需要支持性环境

60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特点】 1. 从熟练技术操作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 ● 追问实践 ● 不断向经验学习
  教研组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50多年来流程、环节变化不大,取向、内涵却有深刻变化: 1. 从熟练技术操作取向到实践反思取向 ● 追问实践 ● 不断向经验学习 2. 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行为 ●关注高层次认知和创造性思维   ● 对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予以同等的重视   ● 兼顾基础与发展的人本化思考

61 4. 从关注狭隘的经验到关注理念的更新和文化再造
3. 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 ● 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 关注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学生的学的关键专业知能 4. 从关注狭隘的经验到关注理念的更新和文化再造 ● 使学习和研究成为常态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62 教师关键专业知能(PCK) (P.L.Grossman)
① 一门学科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   ② 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③ 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   ④ 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策略的知识   教师知识基础框架,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成分PCK明晰化之后,利用PCK解决问题的教学技能也渐渐被开掘,这大大厘清了世界各国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以及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向度。

63 2. 我们是怎么做的 从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 同伴互助,让差异推动进取 需要一点研修的技能

64 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

65 目前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
“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愈加突出。 现有的学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

66 问题怎么来?

67 04年以前… 基本情况 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备课、听评课 1.备课:主要以个人备课为主; 2.听课:随意、没有一定的主题;
【一个实例】浙江省嘉兴市21世纪外国语学校 04年以前…  基本情况 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备课、听评课  1.备课:主要以个人备课为主;  2.听课:随意、没有一定的主题;  3.评课:泛泛而谈,缺少研究主题;两次教研        活动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性。 总之,是为活动而活动。 缺少主题、内容散乱、效果不好

68 04年 — 06年 第一阶段:关注活动的形式,让教师动起来。 □一课多上 □个人展示课 □同伴合作上课
  ● 开课形式     □一课多上  □个人展示课   □同伴合作上课     □抽签上课  □一案多上   □学生参与授课  ● 评课形式     常规办法、视频分析法、学生参与评课   ● 领导行为 参与活动过程,有研究的主题、后续行为的跟进。

69 04年 — 06年 第二阶段:关注值得研究的问题,让活动更有效。
● 三节试卷讲评课——《试卷讲评课操作建议》   ● 一案多上——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教师课堂观察存在问题——听课质量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笔记》

70 概述(节选) ◆本听课笔记,给你带来观察、记录或反思课堂的技术和方法。
◆如果你想整体观察课堂,从宏观上把握课堂脉络。则可以关注课堂教学结构,在示例中我们提供了四条听课线索(详见示例)。 ◆如果你想局部观察课堂,则可以从知识课段及教学行为两方面入手。 →对于知识课段,我们提供的策略是归纳某知识点或选择某课段,从中观察教师的处理策略,可以是具体的情景描述,然后进行换位思考或价值判断(详见示例)。 →对于教学行为,我们建议以“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为研究方法,进行观察描述,然后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详见示例)。 ◆掌握了三个主题的观察流程后,你就会发现课堂现象的丰富性。这时我们建议你可以综合性地观察课堂(组合听课法),为此我们提供了“自主关注”记录表。

71 06年 — 07年 起因 确立学校研究主题,围绕中心展开研究行动
●上学期,教学工作小结时,发现有部分老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归纳他们的做法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加强了“受控训练”和集体备课,并且以学案为载体;一位高中物理老师他教的班连续几年成绩名列前茅,就是采取了学案教学,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高中新课程实践的结果(以高一数学为例). 老教材:集合和简易逻辑、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新教材: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空间几何体、点线面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集合与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 增加的内容:空间几何体、点线面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72 06年 — 07年 制定行动方案,推进研究活动. ●思 考 明确教学的最终对象是学生,研究教师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研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教学研究有效性的检验和评估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提高了,是看学生对学科是否感兴趣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主体亲身体验的过程,谁也代替不了学生的自身体验。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能体现这一原则是教师的责任,学生怎么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而“教学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载体。 ● 行 动 “教学稿”推进方案

73 “教学稿”收集、展示、宣传,倾听学生意见,和金老师商讨。 (以本校教师、东庐中学等“教学稿”为载体) 教科室 主任
日期 内容 责任人 3月29日—4月3日 调研阶段1 “教学稿”收集、展示、宣传,倾听学生意见,和金老师商讨。 (以本校教师、东庐中学等“教学稿”为载体) 教科室 主任 4月10日—4月18日 调研阶段2 各学部开一节公开课:主题是以“教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评课时学生参与,让学生比较效果。 教务处长 4月15日 下午3:30 小结阶段1 处室以上领导交流,对“教学稿”在我校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 校长 4月13日—4月18日 单独交流,目的是征求中层领导的意见、渗透“教学稿”的好处。 (其中仲、张、尹已实施,效果较好)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74 日期 内容 责任人 5月7日—5月18日 骨干教师单独交流,目的是征求骨干的意见、渗透“教学稿”的好处、并让其在教学中实践。
各自在学部内寻找骨干教师,进行实践。 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5月10日—5月16日 调研阶段3 各学部开一节公开课:主题是以“教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评课时学生参与,让学生比较效果。 教务处长 机动 邀请专家对“教学稿”进行讲座或交流 6月底 小结阶段2 骨干教师、中层以上领导对“教学稿”编写方法、框架等进行汇总、研讨。 副校长 暑假期间 小结阶段3 1.“教学稿”编写方法培训; 2.全体教师分学部对“教学稿”的实施进行研讨,并制订相关的计划; 3.相关制度出台——主要是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教学稿”的编写过程、编写要求、使用方法等方面。

75 重难点和关注的焦点的关系 高一物理教学稿27 《圆周运动实例分析》 07.4.12 05数学 6.1 矩形(3) 教学稿 思考
05数学 6.1 矩形(3) 教学稿 思考 本节关注的焦点:处理圆周问题的关键在于找什么力提供向心力,然后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矩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应用; 2 、理解掌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 会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重难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定理证明. 重难点和关注的焦点的关系 实例分析一:汽车转弯问题 思考1:汽车在水平路面上绕圆形弯道转弯,它做圆周运动吗?那么它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呢? (重点)思考2:如果汽车在半径为R的圆形弯道转弯,车速过大会造成什么结果?为什么? (难点)思考3:高速公路转弯处该如何修建?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例1(略) 一、想一想 如图,是一扇门,现有一根足够长的绳子,你能检验此门是一个矩形吗? 1.学生的参与度. 2.有效的笔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 实例分析二:汽车过凸形桥问题 思考1:质量为M的汽车以速度为V匀速通过一水平桥面,如图,问此过程中汽车对桥面的压力为多大? (重点)思考2: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形桥以速度为V前进,若桥面的圆弧半径为R,请求出汽车通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的压力? (难点)思考3:若汽车行驶在凸形桥上,速度增大,汽车对桥的压力将如何变化?汽车的速度能无限大吗? 思考4:课本思考题。 二、证一证 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____ 已知: 求证: 证明: 三、赛一赛 7道巩固练习题

76 问题怎么来?本土经验中寻找起点 ●开展教学现状诊断 ●将教学教研情况调查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切入点

77 教研工作的切入口 教学实际问题之间找准结合点。 ● 组织培训力求传达、宣讲、辅导与切实 满足实际教学教研需求相融合。
● 组织教研活动应在引导学习与研究解决 教学实际问题之间找准结合点。 ● 组织培训力求传达、宣讲、辅导与切实 满足实际教学教研需求相融合。

78 校本教研中嵌入大群体培训的策略探索 普遍的常态课诊断 参照目标的倾向性问题发现 结合直观课例的代表性案例分析与归纳 讨论与理解操作的基本方式
倾向的 方向的 关键的 普遍的常态课诊断 共识引导个性 纲举而目张 参照目标的倾向性问题发现 解剖麻雀 问题引导与联系自己的讨论互动 结合直观课例的代表性案例分析与归纳 样本分析 以特殊看一般 讨论与理解操作的基本方式 在明确一般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实践个性 求同存异的比较实践(有参照点引导与实践比较 / 变式 迁移) 个别与一般 我与他 个性风格 能力实际 忌空 忌散 忌糊 忌拔苗助长

79 清理、优化学校本土的教研经验 筛选、提炼能普适性应用的成果 ◈ 已经有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 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 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趋势中寻找挂钩点 ◈ 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清理、优化学校本土的教研经验 筛选、提炼能普适性应用的成果

80 教改实践需要平衡兼顾的智慧 出现偏颇 平衡兼顾 打破旧平衡 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其大成的智慧 问题解决为中心
概念和技能不能落实 平衡基本技能、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 兴趣作为出发点 知识不总是好玩和容易的 平衡长效核心知识和学生活动兴趣 强调应用 应用情境混乱导致知识更加难懂 对应用情境要做恰当的教学加工 依靠别人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弄清什么条件下合作学习才最有效 强调合作 教改实践要有不走极端而达到顶尖的集其大成的智慧

81 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注重知识的科学性) 已有知识 新的知识 建立联系 合理 实质 奥苏贝尔: 知识固着点的性质 换一个形式检验
已有知识 新的知识 建立联系 合理 实质 奥苏贝尔: 知识固着点的性质 换一个形式检验 我国教师: 合适“潜在距离”的 严格的“变式训练” 铺垫是成功的奥秘 是有效手段

82 有意义活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气质和能力)
已有“ 工具” (知识、经验、判断力) 新的“ 任务” (问题解决、项目实施) 自行整合 参与度 完成度

83 为保持学生高思考力努力 给思维和推理“ 搭脚手架”; 为学生提供元认知方法; 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 维持对证明、解释或意义的强调;
任务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 在概念间建立联系; 适当的探索时间。

84 高思考力水平下降的因素有六类 ①情境问题常规化(学生希望降低要求,教 师包办代替); ②重点转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与完整性,
不注重意义、理解、概念获得等方面; ③时间过多或过少; ④课堂管理问题; ⑤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指向不明或学生 缺乏兴趣); ⑥教师对学生低层次结果或过程迁就(如本 来要求学生解释思考过程,却接受了学生 不正确或不清晰的解释)。

85 误区之一 ● 满足于旧有认识,未关注与课程理念的差距,有时甚至经反思而倒退 ● 未能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与成长。
● 未能摆进自我,缺乏对自我经验的省察,对原有行为的挑战 ● 满足于旧有认识,未关注与课程理念的差距,有时甚至经反思而倒退 ● 未能找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与成长。

86 需要两个“支架” ★ 寻求自身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 ★ 寻求理想与现实(教学策略与学生实际获得)之间的差距

87 ● 其它研究(Sparks,1986;Singh&Shifflette,1996)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
● 乔依斯与许瓦斯(Joyce&Showers,1982)等组实验发现,教师在课程培训的同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能有同样的表现。 ● 其它研究(Sparks,1986;Singh&Shifflette,1996)也发现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

88 大部分教师欢迎合作中的学习,但又对常规的集体教研不满意、欢迎非正式的同事交流。应关注:松散环境中的策略安排,集体合作中的氛围营造。
你认为哪种教研活动更有效 大部分教师欢迎合作中的学习,但又对常规的集体教研不满意、欢迎非正式的同事交流。应关注:松散环境中的策略安排,集体合作中的氛围营造。

89 在集体教研活动中最擅长做和最经常做的是 问题意识差。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

90 知识共享的处方性模型 << << ● 公开自我的技能 ● 倾听与回应的技能 1 2 3 4
盲区 隐藏区 未知区 自己已知 自己未知 他人已知 他人未知 未变化的 1 2 3 4 更加开放 知识共享 正在公开自我 正在倾听与回应 << << 1 开放区 (Joseph Luft & Havry Ingham, 1984) ● 公开自我的技能 ● 倾听与回应的技能

91 问题解决的技能模型 ● 行为问题化的技能 ● 建构性反思的技能 (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1 2 3 4 问题解决 未变化的
1 开放区 盲区 隐藏区 未知区 未变化的 正在边缘建构 正在问题化 问题域 ● 行为问题化的技能 ● 建构性反思的技能 (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92 拓展校本教研新时空 xbyx.cersp.com

93 “中国校本研修网”(xbyx.cersp.com)下设八个栏目:项目动态、学习资源、课例指引、今日教研、教师成长、幼教之窗、在线论坛和专题博客。其中课例指引、今日教研和教师成长是网站的特色栏目。

94 同伴互助之误区 ● 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有时是信任为主的支持性环境不够,有时则少了一点互动技巧
● 互助中,没有源于教学工作实际的共同问题,或者不善于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 ● 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有时是信任为主的支持性环境不够,有时则少了一点互动技巧 ● 止于评论,缺乏教师在实践中推理的行为跟进过程 。

95 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与技能 ★ 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 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改进,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 同伴互助的基本技能:
  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改进,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 同伴互助的基本技能:   · 经验共享的技能   · 问题解决的技能   · 公开自我、倾听回应的技能   · 问题梳理、建构性连接

96 ● 走进“课堂”做研究——以“课堂”观察为出发点
● 走出“课堂”讲故事——叙事反馈,共同面对教学

97 两个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问题之一 许多本该达到解释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此下降为记忆水平,“ 满堂灌”或“ 满堂问”(填空式问答,懂的要问、不懂的不问);有的课把教学混同于学科习题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思考力水平明显下降。 问题之二 许多正在实验探究水平的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最简捷的方法得出答案,“ 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学生亲自投入的思考力水平。

98 实例: 课题: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背景:普通学校,中等偏上教育水平的中年教师 于是我们对一堂典型的几何课作了深度观察与研究。
上海教科院与普陀区教育学院合作,利用录象带分析等技术,对60节课堂教学组织了现场观察和分析。发现普遍采用的“边讲边问”正在取代以往“一讲到底”的形式。 于是我们对一堂典型的几何课作了深度观察与研究。 课题: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背景:普通学校,中等偏上教育水平的中年教师

99 按课堂全息记录制作的教学程序表(片断)

100 按课堂全息记录制作的提问技巧检核表(片断)

101 提问分析 (1)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各教学环节中所问问题统计表 一堂45分钟的课问105个问题连上课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 项目
复习提问 讲授新课 例题讲解 巩固练习 课堂小节 合计 教学时间 3’50” 9’37” 11’40” 17’40” 3’37” 46’14” 问题数量 20 26 27 30 12 105 每问题平均占时 11.4” 22.2” 25.9” 35.3” 18.1” 26.4” 一堂45分钟的课问105个问题连上课老师自己也不敢相信

102 (2)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答
如: 正方形有哪些性质? 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吗? ②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吗?应该是几度? 对角线 中心对称 ③对角线怎么样? ④一条对角线和一条边所夹的角应该是几度? ⑤一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几个怎样的三角形? ⑥两条对角线把整个正方形大大小小分成多少个等腰三角形? ⑧正方形的对称中心在什么地方? ⑦正方形是不是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⑨正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⑩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轴对称 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103 (3)课堂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 提问与答问水平频次统计表
教师提问中记忆性问题居多(74.3%),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学生记忆性回答(42.9%)和机械判断是否(37.1%))占据回答的绝大部分

104 (4)课堂提问技巧单一不利学生思考 提问技巧类别频次统计表
学生齐答比例很高(41.9%),回答问题方式单一,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教师多次打断学生或消极批评(13.3%)。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86.7%),不利学生思考。

105 语言互动分类频次统计表 课堂内主要使用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方式(第⑧、 ⑤、⑥、⑦类,共占61.0 %),行为具有结构性,对学生的回答有限制。
学生自主取向的教学方式(第① 、②、 ③ 类,仅占4.3%)运用极少,学生主动发表自己观点或提出问题(第⑨ 类,为0)没有出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106 得失分析表 特征 得 失 目标引导,边讲边问 在大班授课下,便于明确目标,统一进度和步调,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
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缺乏对创造性、批判性气质的关注 以勤补拙,小步快进 利于集中学生注意,使大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有效学习状态 未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和开展合作交流学习 教师主导,注重基础 利于中差生扫除教学障碍,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未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统一步调不利于发展个性

107 教师访谈 采访者:这堂“边讲边问”课,你在“讲”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教师 :我这个人良心很好,“讲”的时候我是想把我所知道的所有有关知识系统、完整地交给学生。 采访者:你在“问”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 教师 :“问”的时候是想看学生是否收到我交给他们的知识,讲过的每个问题都问一遍,我才可以放心离开教室。 采访者:那么你的这堂“边讲边问”课有没有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呢? 教师 :当然没有。

108 误区之三 ● 只谈理论与原则,缺乏以案例为载体 ● 罗列现象,抓不住关键事件 ● 只有教育叙事,缺乏穿透经验的理论方式。

109 专业引领的有效途径 ★引导教师学会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 · 听中学:言传(文本知识,以听讲为主)
 ★引导教师学会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 · 听中学:言传(文本知识,以听讲为主) · 做中学:意会(实践感悟在做中学) · 听懂以后做出来:内化(明言知识融会贯通) · 做好以后说出来:外显(实践智慧逐步清晰化)

110 3.几点建议 1. 以“做”为中心 ● 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校本教研有主题(问题引导)
● 骨干领导的“领跑”——课改积极响应者的领做 ●“我带你,你帮我”、大家帮大家(“ 捆绑式”) ●任务分解、 责任分担 ●做透、看透、想透

111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以做为中心,教学做融为一体。

112 2. 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
2. 养成对家常课质量经常检视的习惯,不断积累有效的实作性经验 ● 进一步提高备课、观课、评课的成效,提高家常课的质量。 ● 研修从家常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开始。让研究成为常态。 

113 3. 三个关注点 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
3. 三个关注点   ● 关注学科内容及其实质   ● 关注小组学习  强调集体智慧,建立教师与教师、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学习的行动主体。   ● 关注主体悟性  强调“学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注重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

114 点击中国校本研修网, 查阅项目工作相关信息:


Download ppt "“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专家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