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變遷中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兩岸關係專題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變遷中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兩岸關係專題研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變遷中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兩岸關係專題研究

2 第壹部分:美中台三邊關係  美中台三邊關係是由三組雙邊關係所構成,分別美中關係、美台關係及兩岸關係,今天主要集中討論美中關係、兩岸關係以及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

3 壹、美中關係 一、美中關係的歷史規律 (一)美國對華政策自1979年以來,在其總統選舉年前後對台傾斜,在二次大選年中間則向中國大陸傾斜。
(二)1980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年,挑戰者會質疑現任者過於遷就中國,且通過反對黨控制國會多數,加深對執政黨的壓力。

4 (三)由於華府與北京有許多共同利益,新任總統就職後,在歷經一至二年的磨合期後,會修正其對華政策,改善美中關係。
(四)近三十年來惟一的例外,是2009年歐巴馬上任後,美中關係未經過磨合期,但是卻意外在2010年年初開始中美關係陷入低潮。主因是2009

5 年哥本根氣候峰會,歐巴馬受到中方羞辱及國內政治壓力所致;同時,2010年美國期中選舉,中國議題再度因中美貿易逆差及人民幣匯率是否貶值問題,成為美國期中選舉重要議題。
(五)台北也在選舉前一年進行操作,1995年李前總統訪美、1999有「兩國論」、2003年是「公投綁大選」,

6 2007年則是「入聯公投」;2008年總統大選前,則是先有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之大陸政策,如「開放陸生來台」、「承認大陸學歷」、「開放大陸農產品銷台」、「兩岸直航」等議題受到對受攻擊,同時,3月份的「西藏事件」成為選舉議題。

7 表一、美國大選年與中國議題 1980 1984 1988 1992 1996 2000 2004 2008 共和黨 候選人 雷根 Ronald Reagan 老布希 George H. W. Bush 杜爾 Bob Dole 小布希 George W. Bush 麥肯 John McCain 中國政策是否是議題 攻擊 方向 NA 民主黨 卡特 Jimmy Carter 孟岱爾 Walter Mondale 杜凱吉斯 Michael Dukakis 柯林頓 Bill Clinton 高爾 Al Gore 凱瑞 John Kerry 歐巴馬 Barack Obama

8 二、美中關係現狀─鬥而不破 (一)現階段美國對中的認知及主要政策考量 1、美國對中國之認知 (1)中國威脅論 (2)中國崩潰論 (3)中國責任論

9 2、美國的主要政策考量 (1)鞏固全球霸權地位 (2)維持東亞主導角色(交往與圍堵) (3)確定中共戰略意圖(戰略十字路口) (4)維持台海和平穩定(雙重嚇阻)

10 (二)現階段中共對美國的認知與主要政策考量
1、中共對美國的認知 (1)霸權主義 (2)潛在競爭者 2、中共的政策考量 (1)和平發展(和平崛起) (2)恢復並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11 (3)爭取東亞的政經主導權(東亞整合) (4)反對「法理台獨」 (柔性反獨)

12 三、美中實力的消長 (一)美國實力下降與國際體系的變化 199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瓦解,冷戰結束,美國取得最後勝利,並成為世界唯一的超強,「歷史終結」的論調在西方出現,全球處於單極的國際體系之下。但冷戰結束至今不到20年,

13 美國主宰的單極體系已面臨無以為繼的局面。原因有三:
1、美國的經濟競爭力衰退 2、美元做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 3、美國制度吸引力與軟實力下降

14 (二)中國崛起對國際體系的挑戰 1、毛澤東在1957年發動「大躍進」時,曾發出「超英趕美」的豪語,但歸於失敗。1979年在鄧小平主導下,中國展開經濟體制的改革開放,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下,竟然實踐了毛澤東的超趕夢。中國的經濟於2005年超越法國,2006年超越英國、

15 2007超越德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與日本。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後,中國快速復甦,預估今(2010)年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全球經濟力量的重組,勢必導致國際權力結構及意識形態的變化。

16 四、美中關係的未來─三種可能 1、強權衝突─中國挑戰美國霸權 「權力轉移理論」對未來國際體系發展持較為不樂觀的預測,從這個理論出發,因中國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將在2013年達美國的80%,美中關係將自2013年起更趨緊張;而從軍事

17 力量的角度分析,中國在2026年以後將軍事上對美國產生威脅。

18 2、霸權協調─實質上的美中共治 如果中美透過協商,共同解決國際經貿制度運作暨能源、全球暖化、人權以及國際安全等議題,不只可滿足中國參與國際決策權的訴求;從自由制度主義的角度來看,使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大國,更可規避「權力轉移理論」的預言,即霸權更替終需一戰的歷史

19 宿命。 3、朝貢體系─中國在部分區域建立支配力 上述兩種世界霸權發展可能方向的預期中,第一種對未來是持悲觀預期,即美中終將衝突;第二種是採取樂觀看法,即美中和平共處、共治世界,兩者均是以全球為範圍。未來世界

20 霸權發展的第三種可能性是中國不全面挑戰美國霸權,但是會在部分區域,如東亞及非洲建立其支配力。

21 五、美中關係小結─四種面向 (一)相互合作:台海、反恐、北韓、全球事務 (二)相互競爭:東亞、第三世界 (三)複雜互賴:經貿、軍控(反擴散) (四)潛在衝突:台海、能源

22 貳、兩岸關係 一、兩岸關係的歷史發展 (一)軍事對峙時期(1949-1958或1987) 1、主要戰役 (1)1949年古寧頭戰役
(2)1954年第一次金門砲戰 (3)1955年大陳戰役

23 (4)1955年一江山戰役 (5)1958年八二三砲戰 2、軍事對峙形成的原因 (1)國共內戰的延續 (2)美國圍堵政策

24 (二)法統爭執時期( ) 1、兩蔣時代主張「漢賊不兩立」聯合國中國代表席之爭, 2、1971年後台灣內部雙重承認及多體制國家模式探討

25 3、李登輝先生於1988年1月13日繼任總統之後,不排斥「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

26 (三)交流和緩時期( ) 1、1987年10月台北開放老兵返大陸探親,開啟兩岸交流 2、台灣對大陸經貿依賴日深,並享有極高順差

27 (四)意識對抗時期( ) 1、1999年7月9日李前總統的「兩國論」,主張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2、陳水扁前總統的2002年8月3 日 的「一邊一國」論。以及其後的「防禦性公投」、「公投入聯」等

28 (五)和緩修補時期(2008─今) 1、胡錦濤改變江澤民時對台政策,江規胡不隨 2、2005年連宋大陸行,為兩岸關係和緩啟開另一種途徑

29 3、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和緩兩岸緊張,全面對大陸經貿進行鬆綁 、外交休兵

30 二、兩岸關係的現狀 (一)中共對台政策 從1949年至今,統一台灣是中共的對台政策一貫且從未改變的最高戰略目標,惟達成戰略目標的策略、戰術作為與手段隨時空環境而改變。 毛澤東時期是以武力解放台灣為主軸;鄧小平時期發展出「和平統一、一國

31 兩制」的模式,但不放棄使用武力;江澤民時期則是沿續鄧小平時期 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胡錦濤主政下,中共對台政策與策略基調朝懷柔方向發展,但亦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且仍不放棄使用武力。胡錦濤說「爭取談、準備打、不怕

32 拖」,即為明證。 (二)中共對台政策的分析 1、從理性行為者模型分析 (1)理性行為者模型假設決策者是制定政策前,會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即在各種可能方案中選擇成本最低、效益(用)(utility)最高,或損失最小的選項)。因此,依據理性行為者模

33 型,吾人可假設中共決策者在對台政策的各種方案中,也是追求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方案。
(2)中共對台最高的戰略目標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而達成此項戰略目標的策略手段,與其付出成本有高度相關性。在政治、經濟、軍事、心理四種策略及手段中,以軍事手段的成本

34 最高、其餘三類基本上屬於和平手段,相較於軍事手段其成本較低,因此,根據成本效益分析,吾人可將中共對台政策的成本與效益以二維座標表現。在圖一中,X軸的右方是指採取戰爭(非和平)手段、左方是採取和平手段來解決台灣問題。由於於戰爭的成本最高,因此愈往X軸右方成本愈高;

35 而愈往X軸左方手段愈和平、成本愈低。

36 圖一、中共對台政策成本與效益分析 (1949~2009)  D.胡錦濤時期 Y效益高 ● D4 (2008~今) ●D3 (2005~08) D1 ●(2003~05) ●D2 (2005)   ● C1 (1993~95) C.江澤民時期  ● C3 (1996~2002) ●C2 ( 1995~96)         X 和平手段 非和平手段  (成本低) (成本高) B. 鄧小平時期 (1979~92) A. 毛澤東時期 (1949~76)   效益低

37 2、以嚇阻理論分析中共對台政策 (1)嚇阻理論與理性行為者模型相同,其基本假設是決策是理性的過程,即決策者是根據成本效益的分析與計算以採取行動。胡錦濤主政後,台灣研究兩岸學者稱其對台政策是「硬得更硬,軟得更軟」。其中硬的一面,可用嚇阻理論加以解釋,而嚇阻理論告

38 訴我我們,嚇阻是否有效,取決於採取嚇阻作為一方的能力、意志與可信度。
(2)胡錦濤主政後,對台最強硬的兩項政策作為,一是發表「五一七聲明」,二是制定並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透過這些作為,中共明白表達其決心、意志及威脅的可信度,符合嚇阻理論

39 的描述。 (3)這兩項政策作為代表中共對台採取「戰略清晰」,明白劃出中共採取武力手段的紅線,其目的是在達到雙重嚇阻的效果,一則嚇阻台灣走向「法理台獨」,二則嚇阻美國勿輕易介入。 此外,中共至今在江西及福建佈署上千枚飛彈對準台灣。

40 3、以軟實力論分析中共對台政策 (1)軟實力(soft power,或譯為柔性權力、軟性力量、軟權力)的概念最初由曾任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於一九九○年提出。奈伊認為「軟性權力」是一個批判但又互補的觀念,他不否定「硬性權力」,但是只有「硬性權力」

41 並不足以成事,必須剛柔並濟。 (2)從胡錦濤主政下中共對台政策「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的發展趨勢來看,其政策及作為與奈伊提出的「軟實力論」的看法是若合符節的,即一方面以軍事及政治手段嚇阻台灣走向獨立,但另一面配合柔性作為來爭取台灣民心。同時在扁政府時期,胡政權對台

42 政策是嚇阻為主、軟實力為輔;馬政府上台後,對台政策則是以軟實力為主,嚇阻為輔。

43 (三)台灣的大陸政策 1、台灣的大陸政策選項─抗衡(對抗)或扈從 (1)根據學者Stephen M. Walt 研究前蘇聯解體後,十四個前蘇聯共和國與蘇聯主體俄羅斯,有三種不同的關係 A、全面抗衡,如波羅的海三小國

44 B、先抗衡、後扈從 C、自始至終扈從 (2)決定政策的因素 A、政治:西方國家的政治與軍事支持強度 B、經濟:該國與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差距與對俄羅斯的經貿依賴程度

45 (3)如果西方國家的政治軍事支持強,而該國的經濟發展領先俄羅斯,且對俄羅斯的經貿依賴低,則採取抗衡,反之採取扈從;有些國家則因先有西方支持,不經濟領先或落後,都採取抗衡政策,但後因失去西方支持,而改採扈從。

46 (4)台灣過去的政策選擇:過去六十年,由於美國的政治軍事支持台灣,且台灣經濟上領先大陸,故採抗衡政策。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對大陸經貿依存度日增,故使我抗衡政策面臨考驗,目前我方採取政治軍事抗衡,但經貿交流的政策。

47 2、扁政府時期 (1)扁政府任內,對中國大陸採取先溫和、後激進的政策。陳前總統對大陸的全面性對抗政策表現在兩個方面,在政治軍事上向美國一面倒;在經濟上對大陸採取「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在「戒急用忍」政策基礎上,

48 對台商前往大陸投資採取更嚴格的限制,並且反對兩岸直航。
(2)扁政府的大陸政策是內部因素造成。扁政府將選舉考量置於一切之上,故而大陸政策並不是扁政府的優先考量,而是國內政治考量下的附屬政策。故其大陸政策及對中共對台政策的回應

49 策略,大都基於國內選舉考量,本人稱之為「反中動員模式」之國內選舉操作。此種動員模式是一種以國內選舉獲勝考量,即「選票極大化」的角度出發,對選民進進行情感及意識型態動員,故而從國內政治計算來看,這是一種理性的作為。

50 (3)此種策略必須政策上激怒中共為前提,故而扁政府的大陸政策及其回應策略,一切以升高兩岸對抗為主要考量,並可能使台灣付出極大成本,故而從兩岸關係或國際關係的角度觀察,此種策略是相當不理性的。

51 表二、陳水扁及扁政府大陸政策選項 統一或獨立 對陳水扁的影響 兩岸(利益考量) 國際 (美日利益) 統一 落選 符合中共利益 不符美日利益
不統不獨 (維持現狀) 當選(2000)新中間路線 階段性符合兩岸利益 符合美日利益 獨立 當選(2004) 一邊一國 台獨時間表 公投綁大選 不符中共利益

52 3、馬政府時期 (1)馬政府的兩岸政策與主張與扁政府迴異,其主要原則是「不統、不獨、不武」,在政治上,馬政府強調兩岸應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為基礎,展開協商談判;在經濟上,馬政府主張台灣對兩岸經貿的限制應大幅鬆綁。

53 (2)馬政府的大陸政策主要原則「不統、不獨、不武」亦是在理性的選票極大化考量下所形成的原則,意在左右不得罪的情況下,爭取最多數的中間選票,而其經濟政策上對大陸的大幅鬆綁,則符合台灣利益,亦是理性的選擇;至於在政治談判上採取拖的態度,則仍是基於內部考量,擔心被戴上

54 「統」的帽子。而總體來看,對大陸是採取一種較為柔性之策略,企圖在抗衡或扈從之間,找出中間或第三條路出來。

55 表三、馬英九及馬政府大陸政策選項 對馬英九的影響 兩岸(利益考量) 國際 (美日利益) 統一 落選 符合中共利益 不符美日利益 維持現狀
統一、維持現狀或獨立 對馬英九的影響 兩岸(利益考量) 國際 (美日利益) 統一 落選 符合中共利益 不符美日利益 維持現狀 當選(2008) 不統、不獨、不武 階段性符合兩岸利益 符合美日利益 獨立 不符中共利益

56 圖二、兩岸對彼此政策之光譜比較 馬政府大陸政策 維持現狀 獨立 不獨 不統 統一 中共(胡政權)對台政策 獨 立 統一 五一七聲明 和平統一
獨立 不獨 不統 統一 中共(胡政權)對台政策 獨 立 統一 五一七聲明 和平統一 反分裂國家法 一國兩制 扁政府大陸政策 獨立 新中間路線 一邊 一國 四不一沒有 統一 入聯公投 台獨時間表與公投綁大選 廢 統論

57 表四、胡政權對台政策與扁、馬政府回應策略的理論與政策分析比較表
中共對台政策主軸 中共對台政策理論意涵 台灣回應策略 台灣回應策略的理論意涵 扁政府 壓制為主、懷柔為輔 理性,嚇阻為主、軟實力為輔 抗衡(政治與經濟層面的全面對抗) 選票極大化、國內政治理性(情感動員)、兩岸及國際關係上不理性(全面抗衡) 馬政府 懷柔為主、壓制為輔 理性、軟實力為主、嚇阻為輔 在抗衡與扈從之間尋求中間點(經濟交流、不排除政治議題協商) 選票極大化、國內政治理性(利益動員)、兩岸及國際關係上理性(柔性策略)

58 三、兩岸關係小結 展望未來,預期中共對台灣的政策,仍將朝理性的方向發展,假設台灣的執政者,繼續維持現行大陸政策,則中共將會持續在「和平發展」的主調下,在對台政策採取懷柔為主的政策,全力以軟實力來爭取台灣;但為預防台灣內部的意外,除非兩岸簽署

59 和平協議,否則屬壓制性質的嚇阻佈署(如對凖台的飛彈),仍將扮演中共對台政策的輔助性角色。然而從政策面來看,台灣長期只向大陸要經貿利益,卻不給大陸政治上最起碼善意回應的情況不可能長久維持,故而馬政府未來將面臨中共日益沉重的政治談判壓力。

60 參、台美關係及美國的角色 一、美國現階段的兩岸政策 (一)對台基本政策與原則不變
對華政策上,美國仍將維持其自身定義下「一個中國」政策,同時,仍將依循三公報一法(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以及台灣關係法)來處理兩岸問題。

61 (二)美國政策上將逐漸向中共傾斜 美國體認到中國迅速崛起為亞太區域強權,中共與美國的兩國的經濟已緊密相連,美國政府與中共打交道的意願大增。未來美國在全球各種問題的處理上,有賴中共的密切合作,因此未來美國政府在政策上會朝向中共傾斜。

62 (三)美國已明確表明不支持台獨立場 美國為避免台灣內部操作台獨議題,造成台海局勢緊張、甚至擦槍走火,已採取戰略明確,反對法理台獨及任何型式台獨、將台灣未來處理與大陸關係的台獨選項剔除。

63 (四)樂見兩岸進行對話 美國政府希望兩岸爭議能夠「和平解決」,因此,樂見馬政府上任後積極與大陸進行協商對話。但也提醒馬政府在主權及國際空間問題上不可讓步。

64 二、兩岸未來政策的可能選項

65 (一)台灣的政策選項 和平統一(台灣公投或兩岸協統一,美國不樂見) 統 一 戰爭:台灣發動統一戰爭、戰勝或戰敗均統一(可能低
統 一 戰爭:台灣發動統一戰爭、戰勝或戰敗均統一(可能低 和平維持現狀 美國不介入) 台灣 維持現狀 現階段符合美利益 軍事對峙下維持現狀 和平獨立:台灣發動獨立公投獨立,大陸默許,美國樂 見,但大陸不可能許可 獨 立 戰爭獨立:台灣發動獨立戰爭、戰勝獨立(美國不介入

66 (二)大陸的政策選項 和平統一(兩岸協商或台灣公投統一,美國不樂見) 統 一 戰爭:大陸發動統一戰爭、戰勝統一(美國可能介入) 和平維持現狀
統 一 戰爭:大陸發動統一戰爭、戰勝統一(美國可能介入) 和平維持現狀 大陸 維持現狀 現階段符合美利益 軍事對峙下維持現狀 和平獨立:大陸改變政策、兩岸協商接受台灣獨立 (此邏輯上可能,實際不可能) 獨 立 戰爭獨立:大陸發動統一戰爭、戰敗或未獲決定性 勝利而致台灣獨立(美國可能介入)

67 三、美國的角色 (一)各種狀況中,維持現狀符合美中利益,在發生戰爭的情況下,只有戰爭是中共發動,美軍才可能介入,而美軍介入的可能性,將取決於幾項條件:1、美國的國家利益;2、美國軍力的相對優勢程度;3、美國民意的支持;4、戰爭時間的長短。

68 (二)從短期來看,美國維持台海現狀符合美國利益,美軍軍力與解放軍比較仍有絕對優勢,台灣因為實行與美國相似的民主制度,美國出兵防衛台灣獲得美國人民高度支持程度可能性大,唯一較無把握的是戰爭的時間長短。

69 (三)惟中長期來看,美國未來在中國的利益可能超過其維持現狀的利益,隨著解放軍現代化,美軍的相對優勢也將降低(但有一項重要變數是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有效程度及是否涵蓋台灣),美國民意在上述情況下,是否支持美國出兵防衛台灣也不無疑問,而戰爭時間也可能更為延長,

70 故而時間的優勢站在北京那邊,美國出兵協防台灣的可能性將隨時間而降低。

71 第貳部分─我國國家安全威脅 壹、國家安全威脅的分類 一、傳統安全威脅
國家安全威脅區分為傳統的軍事、外交等安全威脅,以及非傳統安全威脅。此兩種威脅的根源,來自於冷戰結束以來國際戰略環境變遷與威脅性質的演變。傳統國家安全概念關切國家如何免於外來的軍事威脅,以及如何

72 免於政治性的壓制或脅迫,關切領土完整、國防安全和政治獨立自主等議題。

73 二、非傳統安全威脅 非傳統安全威脅是指國家內部性的非軍事威脅因素,除了經濟或社會的人為侵害之外,還源自於大自然形成的天然災難,如地震、風災、水災、火山爆發、海嘯及其引發的後續衝擊。如2004年年底的南亞大海嘯,造成28

74 萬人死亡,其傷亡人數足以和傳統中型規模的韓戰或越戰人數相比。美國911事件之後,國際恐怖主義攻擊成為各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加上全球化造成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擴散與提升,各國更為重視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國土安全的影響。

75 貳、中共對我國國家安全威脅 一、傳統安全威脅 (一)政治威脅:中共對臺將外交、兩岸與國內政治和經濟問題,融合成為政治或非軍事手段,企圖達成「不戰併臺」目的。近年更明顯將防獨置於促統之上,並藉國際力量向我施壓。中共認為以往處理兩岸問題都是被

76 動應付,無法主導未來趨勢,為扭轉此現象,中共主動出擊,圖謀主導兩岸政策發展。如推動「反分裂國家法」,希望透過立法,將兩岸未來走向規範在有利於中共的方向,並為將來採取軍事行動尋求合乎國際法的政治戰略優勢。中共對臺政策從2008年起,採取進一步的軟性基調,以擴大兩

77 岸統合的戰略框架。 中共認為美國是影響兩岸關係的關鍵,因此透過「經美制臺」手段,拉攏美國對臺施壓,未來中共會更加擴大及靈活運用各項策略,要求美國暫停對臺軍售。鑑於我國內部政治陣營壁壘分明狀況,更積極強化區分打擊策略,先縮小打擊面,以獨派人士為打

78 擊重點,積極拉攏非獨人士,刻意加以區分打擊與運用,企圖營造利於軍事打擊的政治戰略優勢。上述種種手段,已對我國政治安全造成影響。

79 (二)外交威脅:中共從未改變封鎖及孤立我國國際活動空間的作法,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無論是政府或非政府國際組織或會議,中共採取的排擠與封殺動作從未停歇,手段包括對我友邦的政治威脅、經濟利誘、外交施壓、誤導國際文宣媒體等。中共並企圖透過各種外交手段,達到封鎖我

80 國際活動空間、孤立我國外交地位,對我國最基本的安全已產生嚴重危害。目前兩岸提倡外交休兵,其實也是緩和中共外交打壓的策略之一。

81 (三)軍事威脅 1、不對稱作戰能力:中共鑑於本身與西方國家現代軍力差距,除不斷更新傳統軍備之外,更積極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企圖以不對稱優勢打擊敵軍潛在致命弱點,或以突襲行動取得首戰決勝優勢。

82 2、常規武力現代化:中共近年對於常規武力現代化也極為重視。例如:空軍方面,持續自俄羅斯購進先進空中預警機、蘇愷27型、30型戰機及自行研製高性能戰機;海軍方面,則陸續向俄羅斯購進現代級驅逐艦與K級潛艦,並自行建造驅逐艦、潛艦與航空母艦。預估未來中共海、空軍力,在

83 質的方面可能在2010年超越我國 3、資訊作戰:中共積極研發新型電子戰裝備,希望藉此形成電子戰戰場的局部優勢,並於戰時奪取制電磁權。在資訊戰能力上,2010年時,中共可具備癱瘓敵人指、管、通、情關鍵科技及散播高難度網路病毒能力;擁有電磁脈衝武器系統及邏輯炸彈;

84 另外成立資訊作戰模擬中心及建立資訊作戰部隊等,使中共具打擊臺灣軍隊士氣及癱瘓我指揮中樞的能力。
4、精準攻擊:美國軍方評估2010年左右,中共巡弋飛彈50%精準到著彈點在5~10公尺內,彈道飛彈可精準到30~45公尺內,將對我政、軍指揮設施構成嚴重威脅。

85 二、來自中共的非傳統安全威脅 1、經濟威脅:近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的快速成長,使我國對大陸貿易依存度逐年攀升,顯見大陸已對我產生「磁吸作用」,可能造成延緩臺灣產業升級、產業空洞化及對外貿易出口面臨大陸產品競爭的結果。在國際經貿關係上,我國一直被排除於區域內經濟整合的運作,在中共強力阻撓下,

86 我國在東亞區域的政府組織會議中,除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幾乎被摒棄於外。馬政府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旨在突破我在區域整合過程中被邊緣化的困境。

87 2、統戰威脅:近十餘年來,隨著兩岸互動交流頻繁,中共對我統戰活動增加許多不同內涵,在兩岸交流日漸回溫的情況下,中共統戰活動可以在民間合法的架構下進行,並且在兩岸氛圍和戰難分的情況下,更難認清中共的統戰企圖。中共以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為目的,並以此作為發展國際

88 關係與外交的重要原則,打壓臺灣外交生存空間,將臺灣問題定義為內政問題,作為兩岸談判的限制框架,藉以鞏固中國極權統治基礎,提供合法性的藉口。

89 3、融合恐怖主義攻擊的非傳統軍事威脅:中共強調結合軍事與非軍事手段的各項軍事威嚇行動,是一種軍事威脅結合恐怖主義手段的策略運用。按照恐怖主義的界定,中共動輒以戰術導彈部署威懾臺灣,以針對性軍事演習宣誓不放棄對臺動武,或以「非和平手段」進行攻擊等暴力威脅行動,皆企圖使國人心生畏懼,藉以達成

90 不戰而降的政治目的。這樣的企圖與手段完全合乎「國家型」或「政府型」恐怖主義特質。更何況中共在戰略思維中融入有關「超限戰」與「不對稱戰」觀念的內涵,在本質上就是恐怖主義攻擊的具體實踐。

91 三、我國面臨的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由於兩岸交流活動頻繁,開放大三通,使兩岸格局呈現渾沌狀況,利於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運用與發展。兩岸之間亦競爭亦對立、亦合作亦衝突、亦冷戰亦妥協,造成敵我意識不明顯,中共對我威脅內涵,從傳統軍事外交擴大或轉移到非軍事層面。

92 1、海上航道安全:我國經濟仰賴對外出口貿易,故海洋航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由於臺灣海島地形與離島戰略價值,使往來其間交通航道重要性大增,如遭遇共軍襲擊或恐怖主義攻擊,對以經貿為主的我國而言,將造成嚴重影響,更凸顯海上航道安全的重要性。

93 2、毒品犯罪:毒品問題不僅影響國家社會治安的穩定,也造成經濟與社會問題,非法毒品交易雖然祕密進行,但對經濟、政治、社會與環境造成的嚴重後果,卻顯而易見。毒品與直接間接犯罪行為有密切關係,面對組織性的毒品犯罪,採取禁制作為效果有限,臺灣地區有關毒品犯罪問題

94 日益嚴重化、複雜化與多樣化,必須整合不同部門的功能與資源,方能克竟全功。

95 3、資訊科技安全:資訊科技與發展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指標。資訊科技愈發達,對資訊安全維護的依賴愈深。更何況資訊安全威脅來源廣泛,如何做好國家資訊與通訊安全建設,降低數位落差,使全民權益、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獲得保障,是現今各國資訊安全最迫切的難題。

96 4、金融安全:如果兩岸關係惡化,中共以經濟為手段,對我經濟發展進行破壞性抵制或金融不正常限縮作為,輕則造成社會動亂,重則影響國家安全。如果中共以超限戰模式對我金融資訊運作系統實施破壞,將使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

97 5、大規模傳染病:兩岸交流及開放三通使原本受到臺灣海峽隔絕的各種傳染性疾病,增加散布到臺灣的管道。如果再度爆發口蹄疫與SARS等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勢必增加經濟與社會成本,必須統合農政及衛生部門力量妥為因應。全球化趨勢下各項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也隨之突破以往的地理

98 區域阻隔,在全球流竄。如禽流感不僅在亞洲國家傳出災情,目前連非洲及北歐也傳出禽類動物感染的案例,使候鳥的飛行路線成為恐怖疾病的可能傳染路徑。

99 6、重大災害:由於氣候及地理因素,我國曾發生多次震災、風災、水災及土石流等天然災害,破壞程度可比擬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不僅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影響國內治安及穩定。人為災變則以核電廠事故最為嚴重,不僅對人員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影響,也將重創我國經濟。

100 7、非法移民:海岸線開放及臺灣經濟發展的需求,使偷渡事件急遽增加,嚴重危及我國國境安全。如果偷渡客從事各項情報特工或犯罪行為,更成為我國政治、經濟與國家安全的隱憂。非法移民來源複雜,不僅形成治安與社會問題,更易成為恐怖份子或共軍遂行潛伏、破壞攻擊的管道。

101 8、糧食安全:由於氣候變遷、能源短缺與生質能源發展的影響,造成國際糧價上升,也使非洲及拉丁美洲發生糧食危機。在全球化趨勢下,我國雖可維持95%稻米自給率,但在玉米、小麥及大豆自給率甚低的情況下,容易受到國際糧價波動的影響。糧食屬於戰略物資,必須充分儲備,方能因

102 應緊急狀況時的需求。政府應制定短期與長期糧食政策,善用我國農業發展的科技與優勢,對糧食安全採取各項預防性安全作為。

103 9、社會安全:受到經濟發展遲緩,以及貧富差距擴大的影響,國內社會安全與穩定也受到波動。族群與意識型態對立,每逢選舉受到政治人物激化與操弄,似無緩和跡象;民眾對大陸政策統獨未來走向的差異觀點,容易被媒體及國會誇大成為政治對立的議題。另外,失業問題導致自殺與犯

104 罪案件頻傳,對社會安全與穩定造成重大影響,而光怪陸離社會病態現象的發生,也讓民眾感受社會安全的危機。

105 四、我國國家安全威脅小結 如何反制與因應非傳統安全威脅是國家安全政策的重要內涵,但須有效兼顧不同層面事務的發展,運用全國政府與民間資源,建立總體防衛力量,才能達成保衛國家安全的目的。尤其必須以全民國防整合國防部門以外的政府機構,並動員民間特有專長與。

106 資源,以有效因應非傳統安全威脅以全民國防為核心的國家安全危機處理機制,不僅是國家安全的要素與重要後盾,更可作為危機處理的基礎與後援。除了平時與災害防救體系結合,遂行緊急應變功能外,戰時可有效支援軍事作戰,進而發揮外攘強敵、內防災害的功能。透過嚴密的防衛動員

107 體制,推動與達成全民國防,才能有效捍衛國家安全。

108 總結 一、美中台三邊關係朝較不利我方的趨勢發展 二、中共仍舊是我國家安全最大威脅 三、台灣應全力爭取美國政治與軍事上的持續支持
四、國軍應有清楚的敵我意識,並做好獨立自主的作戰準備。

109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變遷中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兩岸關係專題研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