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组员:鞠旭东、张欣、 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组员:鞠旭东、张欣、 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组员:鞠旭东、张欣、 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
免疫学之伤寒专题 组员:鞠旭东、张欣、 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

2 内容简介 (1).病原学特征 1.致病生物——伤寒杆菌 (2).传播方式 2.致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检查与防治 5.中西医概念区别

3 隔离玛丽的纽约荒岛 “伤寒“案例 玛丽·马伦于1900年至1907年在纽约市内担任厨师,这段时间内她造成22人感染伤寒热,其中1人不治身亡。不到两周,马马罗内克当地居民便开始受此病袭击。 1901年玛丽决定搬至曼哈顿,在新的家庭中帮忙厨务,但该户成员却开始发烧、腹泻,一位洗衣女孩因此死去。 随后玛丽改替一名律师工作,直到家中8名成员有7位染上伤寒,在照顾的过程中又将伤寒的感染向外扩散。 1904年,她在长岛找到一份新工作,两周内11个家庭中有6户因伤寒住院,玛丽便因此再转换工作,造成另外3个家庭的感染。 但她一直否认自己是带菌者,而且排斥任何的血液和排泄物检查。最后她被安置在名为北兄弟岛的小岛上任职技术人员。玛丽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验尸后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 (伤寒玛丽)

4 伤寒杆菌电镜照片 1.伤寒杆菌 1病原学特征 (1).病菌特性: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呈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菌,周身鞭毛,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这也是沙门菌属的特点)。长2~3μm,宽0.4~0.6μm。伤寒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或胆汁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 (D群,是沙门菌属中,根据菌体O抗原的种类,相同者分为一群的分类方法,共有42个群;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伤寒杆菌是肠道沙门氏菌的一个血清型,这里的血清型主要由O抗原决定,关系图:血清型→细菌表面的O抗原→特异多糖→与脂质A,核心多糖构成脂多糖→脂多糖与脂蛋白、脂质双层构成细菌外膜)

5 (3).毒素:内毒素,主要致病因子(不产生外毒素)
(2).抗原特性:O抗原:体抗原 H抗原:鞭毛抗原 Vi抗原:体表毒力抗原 (3).毒素:内毒素,主要致病因子(不产生外毒素) (4).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这两个抗原有助于实验室检查 (D群,是沙门菌属中,根据菌体O抗原的种类,相同者分为一群的分类方法,共有42个群;同时我们也可以说伤寒杆菌是肠道沙门氏菌的一个血清型,这里的血清型主要由O抗原决定,关系图:血清型→细菌表面的O抗原→特异多糖→与脂质A,核心多糖构成脂多糖→脂多糖与脂蛋白、脂质双层构成细菌外膜)

6 2传播途径 (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受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蝇虫媒介可引起伤寒散发流行。

7 二.致病机制 (由口进入) 类似于肠肝循环 肠道正常菌群失常 ,能进入小肠) 繁殖入侵肠粘膜(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 。
伤寒杆菌 胃(可被胃酸杀灭,但量多,或胃酸分泌、 肠道正常菌群失常 ,能进入小肠) 繁殖入侵肠粘膜(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 经胸导管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入肝脾,胆囊,骨髓等,大量繁殖 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 第2-3周,随胆汁入肠道,由粪便排出 (由口进入) 已致敏,加重肠道病变 肠道出血肠穿孔等 类似于肠肝循环

8   1.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
2.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 3.不引起肠道狭窄 4.在肠道外的脏器中,脾脏与肝脏的病变最为显著。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伤寒结节。

9 玫瑰疹 三.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病程的第一周。起病缓慢,体温阶梯上升,3-7天逐渐达到高峰。体温达到39-40度。可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轻度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肝脾肿大。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1、持续发热:高热,呈稽留热,未进行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谵妄、甚至昏迷。 3、相对缓脉:成人常见,合并心肌炎时不明显。 4、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10个以下。2-4天变暗消失。 5、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出现腹痛、便秘,右下腹压痛。 6、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

10 (3)缓解期:病程的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由于本期小肠病变仍处于溃疡期,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4)恢复期:病程的第5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正常。

11 四.并发症 (一)肠出血 (二)肠穿孔 (三)中毒性肝炎 为常见的并发症。病程2-3周,发生率2-15%。成人常见,与饮食不当、活动过多、腹
泻、排便用力过度等有关。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休克。 (二)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1-4% (三)中毒性肝炎 常发生于病程1-3周,发生率10-50%。 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增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肝衰竭少见。

12 (七)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孕妇可流产早产。
(四)中毒性心肌炎 常发生于病程2-3周,有严重的毒血症状,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 (五)支气管炎及肺炎 支气管炎见于初,肺炎多发生在极期,多数为继发细菌感染,少数为伤寒杆菌引起。 (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常发生在病程1-3周,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出现少尿、无尿,严重时出现肾衰竭。 (七)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孕妇可流产早产。

13 五.检查与防治 1.检查与诊断: (一)流行病学特点
(二)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 (三)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有确诊意义。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有辅助诊断意义。 (肥达反应是用已知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免疫凝集实验)

14 2.治疗:no.1一般治疗 (1)、消毒与隔离:按照肠道传染病进行消毒与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天送粪培养,连续2次(-),可解除隔离。 (2)、休息:早期应卧床休息,退热后活动。 (3)、护理: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大便变化,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4)、饮食:发热期流食、半流食,少量多餐,避免过早吃多渣过硬食物,预防肠出血、穿孔。

15 no.2对症治疗 1、降温措施:高热者宜物理降温,慎用阿司匹林。 2、便秘:用生理盐水300-500ml低压灌肠。禁用高压灌肠和泻药。
3、腹胀:少食豆浆、牛奶易产气食物,忌用新思地明等促进肠蠕动的药物。 4、腹泻:选择低糖低脂肪饮食,可服黄连素,忌用鸦片制剂。 5、肾上腺皮质激素:仅用于昏迷或休克严重患者。

16 no.3 病原治疗 1、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 (1)诺氟沙星:每次0.2-0.4g口服3-4次,疗程14天。

17 2、第3代头孢菌素 (1)头孢噻肟:每次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 (2)头孢哌酮:每次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 (3)头孢他啶:每次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 (4)头孢曲松:每次1-2g,静脉滴注,每日2次,儿童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天。

18 3、氯霉素:每次0.5g,每日4次,重型者每次0.75-1g,静脉滴注,每日2次,体温正常后减半量,疗程10-14天,新生儿、孕妇、肝功能异常禁用。
5、复方磺胺甲恶唑:用于敏感菌株的治疗,2片/次口服,每日2次。疗程14天。

19 no.4带菌者的治疗 1、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每次0.2g,口服2次,环丙沙星,每次0.5g,口服2次,疗程4-6天。
3、合并胆石或胆囊炎的慢性带菌者:病原治疗无效时,做胆囊切除。

20 六.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患者隔离至体温正常15天解除隔离。有条件5天和10天各做尿、粪培养,连续2次,(-)可解除隔离。接触者医学观察15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水源管理,饮食管理、粪便管理,避免饮用生水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对人群进行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接种。

21 肠出血

22 3Q everybody


Download ppt "组员:鞠旭东、张欣、 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