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现 代 金 融 学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
2
学习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构成;掌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了解选择性信用工具和直接信用控制工具;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时滞。
3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 中央银行 准备金 基础货币等 操作目标 工具目标 货币供给量 利率 汇率 最终目标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成 中央银行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准备金 基础货币等 操作目标 工具目标 货币供给量 利率 汇率 最终目标 币值稳定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4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1.币值稳定(物价稳定)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2.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5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 定或调整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货币乘数,借以控制商 业银行信贷规模及其构成,间接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的一种货币政策。
6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 (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 (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规定。
7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 第一,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提高)将使货币乘数增大(减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系统信用扩张能力增强(减弱),货币供应量增加(减少)。 第二,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当中央银行降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在整个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和准备金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从而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减少),信贷规模扩张(收缩)。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均使市场利率降低(提高),从而刺激(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
8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法定准备金率最大的优点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强有力,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
局限性:(1)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2)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得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3)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9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 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 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 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 二是规定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票据的资格。
10
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如提高贴现率,这对货币供应量有两个层次的影响,一个层次是因为商业银行借入同量货币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使借款成本提高,银行便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数量,这就使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如货币乘数不变,则货币供应量减少。 另一个层次是银行因借款成本提高,出于盈利动机,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会相应提高,客户借款的借款成本也随之提高,客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减少,使银行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随之减少。
11
3.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有效性:(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 (2)再贴现政策通过对贴现对象的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3)再贴现政策作用缓和,可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局限性:(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2)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 (3)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12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公开买 卖各种政府证券如国库券、国债等以控制货币供应 量及利率的一种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制 (1)通过改变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而起作用。 (2)通过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13
2.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 优越性:①主动性;②灵活性;③可逆转性 ;④精确性。 局限性:公开市场业务开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足够大、交易活跃,且品种繁多,使中央银行能够利用这一市场迅速灵活地吞吐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也无从发挥作用。
14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优惠利率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消费者信用控制 4.不动产信用控制
15
三、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1.信用分配 2.直接干预 3.流动性比率 4.利率最高限额
16
四、间接信用控制 1.道义劝告 2.窗口指导
17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与作用 实现 改变 运用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工具 中介指标 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传递过程
18
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 1.相关性 2.可测性 3.可控性 4.抗干扰性 5.适应性
19
三、可供选择的主要中介指标 (一)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 1.准备金 2.基础货币 (二)可供选择的工具目标 1.货币供给量 2.利率 四、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20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时滞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利率传导机制 1.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时滞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利率传导机制 1.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准备金→货币利率→ 货币 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累积过程)一般物价水 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动 2.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21
3.托宾的q理论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三)信贷配给传导机制 1.银行借贷渠道论 R↓→MS↓→D↓→L↓→I↓→Y↓ 2.资产负债表渠道论R↓→M↓→r↑→NCF↓,P↓→资产状况恶化→L↓→I↓→Y↓
22
(四)汇率传导机制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传统体制下的直接传导机制 信贷计划指标 现金计划指标
与国民经济实物计划衔接平衡保证完成财政收支计划、物资供应计划、国际收支计划 我国货币政策的直接传导机制
23
(二)改革以来的双重传导机制 信贷计划 信贷限额 同业拆借利率 备付金率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信用总量 市场利率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操作目标 政策工具 最终目标 工具目标 信贷计划 信贷限额 央行准备金率 央行基准利率 再贴现 央行贷款 公开市场业务 其他 同业拆借利率 备付金率 基础货币 货币供应量 信用总量 市场利率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 国际收支平衡 贷款总规模 现金发行量 我国货币政策的双重传导机制
24
三、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的概念及其测算 经济形势变化 认识时滞 认识到采取政策行动的必要性 内部时滞 决策时滞 制定货币政策 操作时滞
作用于最终目标 认识到采取政策行动的必要性 制定货币政策 执行货币政策 认识时滞 决策时滞 操作时滞 市场时滞 内部时滞 外部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
25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 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 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概述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三)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1.外生货币论 2.货币变动的效应
26
(三)货币主义的短期有效理论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一)1984~1988年间的货币政策 1.1985年的紧缩货币政策 2.1987年的紧缩货币政策 (二)1988~1991年间的货币政策
27
(三) 年间的货币政策 (四)1996~2002年的货币政策 (五)2003年~2007年的货币政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