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社團經驗與大學生活 -- 談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社團經驗與大學生活 -- 談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社團經驗與大學生活 -- 談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社團經驗與大學生活 談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徐西森 博士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 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2 徐西森 教授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副教務長及諮商輔導中心主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
美國波士頓麻州大學諮商與學校心理學研究所學分班 國家考試諮商心理師 94年特考及格 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經費審查小組委員及訪評委員、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暨校務基本資料庫資料查核計畫訪視委員 教育部大學校院諮商輔導工作協調聯絡中心南區委員 考選部國家考試命題委員、法務部所屬機關假釋審查委員 高雄市政府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校長遴選委員;董氏基金會諮詢委員 救國團臺南「張老師」指導委員;高雄晚晴婦女協會顧問;台北一葉蘭協會 顧問;高雄少年法庭個案研究指導委員;統一、台塑、光慶營造和力晶半導體等企業及高雄、臺中等縣市文化中心與社會輔導機構講座 著有「諮商督導:理論與研究」、 「兩性關係與教育」、「輔導原理與實務」、「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人際關係理論與實務」、「教育概論」、「心靈管理」、「商業心理學」、「兩性教育方案與設計」與「完形治療的實踐(譯)」、「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譯)」等書十餘本,「掌握情緒、快樂的生活」等有聲書六套,及「網路沉迷行為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SAS取向諮商督導能力評量表之編製研究」等研究與專論百餘篇 榮獲教育部教育文化獎章、推展社會教育有功人員、輔導工作六年計畫有功人員、青年研究發明獎與人文社會學科研究著作獎;救國團輔導獎章與張老師金手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優良教師等等獎項

3 前言、後現代主義社會及其特色 對於前現代 / 現代思潮的解放與反動、放棄對「客觀絕對真實」的追求,以及我們對社會所建構之實在認知的時代。(Schneider, 1998) 形式/反形式、層次/ 無序、中心/ 去中心、主從關係/ 平等關係、確定性/ 不確定性、類型/ 變化、意向的/ 隨意的、群體的/個體的。(宋心蕙,民95; 徐西森, 92; Farmer, 1995) 人際的角色與作為/ 支持的角色、協調的角色、關懷的角色、激勵的角色、夥伴的角色、資源提供的角色

4 雇主的意見:教育的重點 未來職場需求的人才
1.良好工作態度 穩定度與抗壓性 3.表達與溝通能力 專業知識與技術 5.發掘及解決問題能力 學習意願及可塑性 7.外語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9.基礎電腦應用能力 創新能力 11.遵循專業倫理道德 能將理論應用於實務 13.對職涯充分瞭解及規劃 14.擁有專業證照 15.瞭解產業環境及發展 (資料來源: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民94)

5 一、人際關係的意義 1.又稱為「人群關係」,意指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交互影響的一種狀態,它是一種社會影響的歷程(Brammer,1993)。
2.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化歷程、一種影響力作用,也是一種行為模式,它是可以觀察、評量的,也可以經由學習、訓練來加以塑造、強化與改變。 3.影響人類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別異同、社經地位、教育背景、人格興趣、社交技巧、宗教信仰、族群意識和生態環境等(Segrin,1997;Turner,1991)。

6 二、人際關係的分類 1.依發展的時間不同,有常態性的人際關係與階段性的人際關係。
2.依發展內容的不同,有人我取向的人際關係與工作取向的人際關係。 3.依互動層次的不同,有深層次的人際關係與社交層次的人際關係。

7 4.依人數對象的不同,有個別式的人際關係與群體式的人際關係。
5.依功能目的的不同,有工具性的人際關係與人本式的人際關係等。 6.Devito(1994)認為人們習慣於依個人與交往對象的熟悉程度,將與自己有關係的人區分為認識的人(acquaintance)、朋友(friends)與親密的人(intimates)等三類。

8 三、人際關係的發展歷程 1.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與互動模式。 2.幼兒期是以自我中心來發展其人際關係。
3.兒童期的人際互動經驗則是大部分來自於與同伴遊戲和與家人相處的經驗。 Shaffer(1994)認為兒童對他人知覺的發展是大部分社會認知方面研究的重點。 4.青春期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面臨空前的挑戰。

9 4.成年後的人際關係發展則較有穩定性,其交往對象也大都來自於同質性高之職場環境與生活經驗中的社會人士,或是成長歷程中「未斷線」的老友。
5.老年人的人際交往對象,多半受到居住區域、社會參與和休閒嗜好等因素的影響。 6.社會心理學家 Levinger提出的「人際相互依賴模式」,將人類人際關係的發展區分為三個階段:單邊知覺(unilateral awareness)、雙邊表面接觸(bilateral surface contact)和互惠(mutuality)。

10 7.Devito(1994)的「人際關係形成模式」則將人際互動區分為六個發展階段:接觸(contact)、參與(involvement)、親密(intimacy)、衰退(deterioration)、修復(repair)和解離(dissolution)。

11 四、人際關係的研究方法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調查法 4.測驗法與測量法 5.質性研方法

12 (五)團體互動歷程的研究系統 1.團體情緒評定系統(GERS) 2.成員與領導者計分系統(MLSS) 3.口語互動分析系統(SAVI)
4.社會行為結構分析系統(SASB)

13 五、人際關係的理論 人際關係的研究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上受重視,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美國社會學家Cooley和Mead的大力推動,同時受了近代社會心理學、人類文化學的影響,以及對傳統及科學管理學派機械式組織理論反動而形成(彭文賢,民81;張長芳,民71)。

14 人際關係的研究領域相當廣泛,隸屬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的範疇,是一門科技整合的學科,包括了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行政管理學、大眾傳播學以及生態學等,這些領域的學者專家們都曾探討研究人際關係的相關議題,進而發展出相關的理論、模式與觀點。

15 (一)、人際需求論 Schutz(1958,1966)提出人際需求論,主張人際關係是否要開始、建立或是維持,得依雙方的人際需求相互配合的程度而定。包括感情需求(affection need)、歸屬(inclusiveneed)以及控制需求(control need)。

16 (二)、社會交換論 1.社會學家Homans (1950,1974)針對結構功能主義研究提出的,其理論衍生自行為主義心理學和基礎經濟學這兩個領域,強調對人和人的心理動機的研究。 2.個人的人際行為是為了獲得報酬(reward)和逃避懲罰(punishment),採取盡量降低付出的代價(cast)和提高回收利益的方式行動。 3.Thibault & Kelly(1959)認為「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和「其他選擇比較水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兩項因素會影響每個人的人際互動品質。

17 4.人際資源分配方法有三種: (1)公平分配 (2)各取所需 (3)正義分配 5.社會交換論的分支—公平論(equity theory), 重視人際親密關係中的公平性(Sears, Peplau & Taylor, 1994)

18 (三)、符號互動論 1.符號互動理論由學者Mead、Colley和Thomas等人所創,因其主要學者和理論皆源自於芝加哥大學,又稱為芝加哥社會心理學派或Mead社會心理學派。 2.符號互動論將社會看成是一種動態的實體,是經由持續的溝通、互動過程形成的。只要概念:符號(symbol)、詮釋(interpretation)、扮演他人角色(taking the role of the othger),以及心靈、自我和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

19 (四)、戲劇論 1.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個人用適當的言 語或非言語行為控制他人對於自己的印象形成的過程,又稱印象整飾,或稱為自我表演,它也是一種社交技巧。 2.互動場地:Goffman將人際互動場地分為前台(frontstage)和後台(backstage)。前台和後台的表演是互相抵觸的。

20 3.面子功夫:Goffman認為表面功夫是指個人採取行動,藉著注視、手勢、姿勢,以及言語的敘述,使他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透過表面功夫,可以控制人際之間的尷尬。
4.人際禮儀的四種類型 (1)表達式禮儀(presentation rituals) (2)迴避式禮儀(avoidance rituals) (3)維繫式禮儀(maintenance rituals) (4)認可式禮儀(ratification rituals)

21 (五)、平衡論 平衡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和完形理論家Heider(1958)所提出的。
平衡論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當個人與他人的態度、認知信念或情感行為不一致時,往往會促成個人態度的改變,意即用P-O-X三角模式來詮釋人際關係。

22 (六)、俗民方法學 俗民方法學又稱為人種誌(ethnomethodology), 是由社會學家Garfinkel(1967)在研究陪審團制
度時所提出來的。 Garfinkel研究藉由刻意破壞社會規範或常模,來 觀察個人如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如何從日常生活 互動中來建構社會秩序的方法。

23 1.計算:即是指「雙方對話的分析」。 2.指標變異性:人際行動在不同的情境與特殊 互動脈絡下,往往具有不同的 意義。 3.適應原則:透過經驗的累積學習,應付情境 的變化。 4.詮釋語言:瞭解語意不能單純就文法結構和 文字符號來考量,因為言行所隱 含的所屬背景情境的意義存在於 人際對話中。

24 六、社團人際的經營:十五多 多關心他人;多支持式領導;多讚美他人; 多激勵自己;多幫助他人;多瞭解他人;
多充實自己;多積極主動;多開放自我; 多一點微笑;多一點樂觀;多尊重他人; 多與他人溝通;多寬恕他人;多向他人請教。

25 結論:人我之間 以溫暖擁抱倔強 以寬厚接納苛刻 以熱情融解冷酷 以博愛薰化嫉世 (臺南市崇學國小師生資源回收創作品上題字)

26 意見交流與 經驗分享


Download ppt "社團經驗與大學生活 -- 談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