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劉偉麟 助理教授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環境科技與管理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劉偉麟 助理教授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環境科技與管理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劉偉麟 助理教授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環境科技與管理系
104年度高級中等學校 節能減碳種子教師知能研討會 我國推動節能減碳 之現況與展望 劉偉麟 助理教授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環境科技與管理系

2 簡報大綱 前言 氣候變遷現象 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 我國因應氣候變遷之作法 結語

3 前言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當氣候系統的要素狀態改變時,氣候就會產生變化,短時間稱氣候變化,長時間稱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現象。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大氣層透過捕捉輻射使不同的氣溫相對穩定的效應。

4 前言 問題省思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是現在才發生的嗎?一定對我們不好嗎?
「節能減碳」之作法,與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之關係為何?

5 氣候變遷現象 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非常多,包括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例如: 大陸漂移 太陽輻射 地球軌道變化 火山活動 洋流變化 燃料燃燒
土地利用

6 溫室效應 (資料來源:UNEP,1996)

7 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 減緩與調適同為當前各國政府因應氣候變遷威脅的兩大重要策略。
自溫室效應被發現且由科學家提出警訊至今,聯合國及各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即著手研擬各種不同類型之減緩策略,包括: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開發新興與再生能源、發展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 然而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趨勢,已非靠人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能避免。因此,如何透過社會與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使人類能夠適應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在極端天氣事件與暖化效應下,持續謀求生存、生活與發展,是與減緩同等重要的工作。

8 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 (資料來源:經建會,2012)

9 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 減緩(Mitigation) 調適(Adaptation) 節能減碳是「減緩」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
以人為干預的方式,減少溫室氣體量或增加溫室氣體的儲存,以減緩候變遷問題發生速度規模。 調適(Adaptation) 為了因應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衝擊或其影響,而在自然或人類系統所做的調整以減輕危害發展有利機會。 節能減碳是「減緩」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 是重要但並非唯一(important but not the only)的方法

10 全球暖化概念圖 (資料來源:葉欣誠,2012)

11 我國因應氣候變遷之作法 101年6月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 103年5月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02-106年)
八大領域之行動方案 地方氣候變遷調適計畫

12 國家調適工作架構

13 可能的氣候變遷情境 台灣氣候變遷現況 臺灣平地年平均溫度在1911年至2009年期間上升了1.4℃。
近30年(1980~2009)氣溫的增加明顯加快,每10年的上升幅度為0.29℃,幾乎是臺灣百年趨勢值的兩倍。 大豪雨日數(日雨量大於200mm)在近50年和近30年有明顯增多的趨勢。 1993年至2003年間臺灣附近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為每年5.7mm。

14 可能的氣候變遷情境 台灣未來氣候變遷之推估 21世紀末臺灣地區的溫度上升幅度介於2.0℃至3.0℃之間(相對於20世紀末)。
未來冬季平均雨量多半都是減少的,而夏季是增加的。 暖化的氣候情境下,全球颱風個數偏少的機率偏高,但颱風增強的機率與極端降雨的強度可能增加。

15 災害領域 台灣地區面臨的潛在衝擊 洪災 坡地災害 極端降雨強度增加提高淹水風險,並衝擊防災體系的應變與復原能力
海平面上升易導致沿海低窪地區排水困難 暴潮發生機率增加導致淹水機會與時間增加、海岸侵蝕作用變大 坡地災害 降雨強度增加導致嚴重的水土複合性災害 侵臺颱風頻率增加提高二次災害風險與復原難度 大規模崩塌災害將成為坡地防災的重點

16 災害領域 旱災 豐枯水期降雨差異變大,提高水資源調度與管理難度 水庫淤砂量增加,影響水庫正常運轉
各類產業發展與農業用水增加,導致旱災風險提高

17 災害領域 總目標 調適策略 經由災害風險評估與綜合調適政策推動,降低氣候變遷所導致之災害風險,強化整體防災避災之調適能力。
推動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查與評估及高災害風險區與潛在危險地區的劃設。 加速國土監測資源與災害預警資訊系統之整合及平台的建立,以強化氣候變遷衝擊之因應能力。 檢視、評估現有重大公共工程設施之脆弱度與防護能力,並強化災害防護計畫。

18 災害領域 重大建設與開發計畫應重視氣候變遷衝擊。 推動流域綜合治理,降低氣候風險。
強化極端天氣事件之衝擊因應能力,推動衝擊與危險地區資訊公開、宣導、預警、防災避災教育與演習。

19 維生基礎設施領域

20 維生基礎設施領域 台灣地區面臨的潛在衝擊 資源面 生產面 輸送面
使用資源的短缺,資源利用性之變異性加大(尤其指水資源),此外在環保及天然地質地理條件的限制下,臺灣地區維生基礎設施可資使用選址的區域面積不足。 生產面 氣象因子產生的負荷增加(風、雨量),天然災害風險增加,影響生產及操作。 輸送面 氣象因子產生的負荷增加,天然災害風險增加,影響輸送系統的功能。

21 維生基礎設施領域 使用面 氣候變異下,使用量的增加或減少。

22 維生基礎設施領域 總目標 調適策略 提升維生基礎設施在氣候變遷下之調適能力,以維持其應有之運作功能,並減少對社會之衝擊。
既有法令與相關規範之落實與檢討修訂以強化設施的調適能力。 建立設施安全性風險評估機制及生命損失衝擊分析模式。 擬定落實維生基礎設施分等級之開發與復建原則。 落實維生基礎設施維修養護,以提昇其於氣候變遷作用下之調適能力。

23 維生基礎設施領域 加強各管理機關協調機制與產業、學術界資源之整合,以因應氣候變遷之衝擊。 提升維生基礎設施營運維護管理人力素質及技術。
建置維生基礎設施營運管理資料庫及強化監測作業。 研發基礎設施之氣候變遷調適新技術。

24 水資源領域

25 水資源領域 總目標 調適策略 在水資源永續經營與利用之前提下,確保水資源量供需平衡。
水資源永續經營與利用為最高指導原則,並重視水環境保護工作。 由供給面檢討水資源管理政策以促進水資源利用效能。 建立區域供水總量資訊,並由需求面檢討水資源總量管理政策以促進水資源使用效益。 以聯合國推動之水足跡(water footprint)概念促進永續水資源經營與利用。

26 土地使用領域 台灣地區面臨的潛在衝擊 高度100公尺以上的地區,其環境脆弱與敏感的程度相對高,但高達34%的農業使用分佈高度100公尺以上地區,另建成環境使用分佈在高度100公尺以上的地區約25%。 土地環境結構脆弱之法定保護區面積占臺灣總面積62.4%。 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以及零星分布東部宜蘭平原與花東縱谷地區之都市計畫地區,僅占臺灣國土總面積12%,卻聚集了全臺灣近80%的人口。

27 土地使用領域 總目標 調適策略 各層級國土空間規劃均須將調適氣候變遷作為納入相關的法規、計畫與程序。
將環境敏感地觀念落實在國土保育區的劃設與管理。 因應氣候變遷,加速與國土空間相關計畫之立法與修法。 建立以調適為目的之土地使用管理相關配套機制。 定期監測土地使用與地表覆蓋變遷,並更新國土地理資訊系統資料庫。

28 土地使用領域 提升都市地區之土地防洪管理效能與調適能力。 檢討既有空間規劃在調適氣候變遷之缺失與不足。

29 海岸領域 台灣地區面臨的潛在衝擊 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岸地形變遷 海平面上升亦導致沿海低窪地區排水困難、土壤鹽化問題
颱風暴潮發生頻率增加引發淹水、土壤鹽化災害 颱風暴潮頻率增加使海污事件規模擴大 時雨量及日雨量增加導致淹水機會與時間增加 枯水期增長加劇河口揚塵現象 海水溫上升及酸化威脅海洋生態系 地層下陷地區面臨氣候變遷威脅程度增大 海岸人工化弱化沿海地區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之調適力

30 海岸領域 總目標 調適策略 保護海岸與海洋自然環境,降低受災潛勢,減輕海岸災害損失。
強化海岸侵蝕地區之國土保安工作,防止國土流失與海水入侵,並減緩水患。 保護及復育可能受氣候變遷衝擊的海岸生物棲地與濕地。 推動地層下陷地區地貌改造及轉型。 因應氣候變遷的可能衝擊,檢討海岸聚落人文環境、海洋文化與生態景觀維護管理之工作體系。

31 海岸領域 建置海岸與海洋相關監測、調查及評估資料庫,並定期更新維護。
海岸地區從事開發計畫,應納入海平面上升及極端天氣狀況評估,同時檢討建立專屬海岸區域開發的環境影響評估與土地開發許可作業準則之可能性。

32 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 台灣地區面臨的潛在衝擊 能源供給 產業 個別能源供給設施與所在區位安全性的影響 整體能源供需平衡受到的影響
能源設施受災後連帶的影響 產業 設備修復及更新。 能資源成本增加。 製程改變。 服務供應鏈中斷(如對特定稀有資源過於依賴)。

33 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 訂單移轉損失。 交貨延誤賠償。 趕工成本。 保險成本。

34 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 總目標 調適策略 發展能夠因應氣候變遷的能源供給與產業體系。 建構降低氣候風險及增強調適能力的經營環境。
提供產業因應能源及產業氣候變遷衝擊之支援。 掌握氣候變遷衝擊所帶來的新產品及服務。 加強能源與產業氣候變遷調適之研究發展。 通盤檢討能源、產業之生產設施與運輸設施之區位及材料設備面對氣候變遷衝擊的適宜性。

35 能源供給及產業領域 節能減碳方面,有關節約能源及開發新興與再生能源等重要議題,屬於因應氣候變遷之減緩策略。
行政院已結合相關部會規劃「國家節能減碳總行動方案」積極推動。

36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領域 台灣地區面臨的潛在衝擊 生產力下降 影響農民收益 糧食價格上漲,影響民生物價 供給不穩定, 價格波動大
糧食安全問題 生態系功能下降,衝擊物種的適應存續能力

37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領域 總目標 農業生產調適策略 發展適應氣候風險的農業生產體系與保育生物多樣性。 依風險程度建構糧食安全體系。
整合科技提升產業抗逆境能力。 建立多目標與永續優質之林業經營調適模式,並推動綠色造林。 建立農業氣象及國內外市場變動之監測評估系統。

38 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領域 生物多樣性調適策略 強化保護區藍帶與綠帶網絡的連結與管理。 減緩人為擾動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
強化基因多樣性的保存與合理利用。 強化生物多樣性監測、資料收集、分析與應用,評估生物多樣性脆弱度與風險。

39 健康領域 台灣地區面臨的潛在衝擊 氣候相關蟲媒傳染性疾病(登革熱、恙蟲病、日本腦炎等) 發生的時間拉長及發生空間擴散。
夏季傳染性疾病發生時間拉長。 冬季心血管疾病與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下降。 東南亞地區氣候相關傳染性疾病或病媒移入導致境外傳染病本土化(如:瘧疾、屈公熱)。 增加食物中毒與營養不良的可能性。 增加夏季心血管疾病與呼吸道疾病死亡率。

40 健康領域 高溫季節伴隨強降雨後(尤其水患發生),相關傳染性疾病(鉤端螺旋體、類鼻疽、桿菌性痢疾)爆發。
長期乾旱(50日以上)使相關傳染性疾病發生機會增加(恙蟲病、桿菌性痢疾、A型肝炎、登革熱)。

41 健康領域

42 健康領域 總目標 調適策略 有效改善環境與健康資訊彙整體系,以提升全民健康人年,希望降低每五年氣候變遷相關之失能調整人年5%。
強化法令施行之效能。 增進環境與健康相關部門之績效與分工。 落實各級單位之防災防疫演練。 強化氣候變遷教育與災後防疫知能。 持續進行健康衝擊與調適評估。

43 健康領域 擴大疾病相關評估相關資料庫之匯併。 強化監測系統之建置與維護。

44 結語 面對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作為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是落實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基礎。
「節能減碳」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應教導學生更完整的觀念與做法。

45 簡報結束 謝謝聆聽


Download ppt "劉偉麟 助理教授 桃園創新技術學院 環境科技與管理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