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政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政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政治

2 第一讲 掌握方法 学会学习

3 【学习目标】 1、了解2007年政治学科高考的知识范围 2、了解2007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 3、了解历届高考政治学科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4 首先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观念 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学会自主学习 明确目标 了解内容 掌握学法

5 大前提→夯实基础 好抓手→培养能力 省力法→熟练解法
学习目标 大前提→夯实基础 好抓手→培养能力 省力法→熟练解法 提高考分 (三大共识)

6 学习内容 参考2006年高考大纲,四个部分,共51(大)个知识考点 1、基础知识 *经济学(17个知识考点) *哲学(20个知识考点)
*政治学(12个知识考点) *时事政治(2个知识考点)

7 经济学——六个单元(17个考点) 基本经济理论: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经济理论: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的经营者 三大产业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 税收与纳税人 我国的银行 公民的储蓄 交换: 商品服务市场 当代世界市场 对外贸易 消费: 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 哲学——四个单元(20个考点) 唯物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 反映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唯物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 反映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 运动和发展 规律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内因和外因 量变和质变 事物发 展的趋势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 实践 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人生价值 理想与现实 社会实践

9 政治学——四个单元(12个考点) 国家制度:我国的国体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家机构 我国公民与国家
国家制度:我国的国体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家机构 我国公民与国家 政党制度:政党与政权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地位 加强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 民族宗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的宗教政策 外交政策:当代国际社会 当今时代的主题 我国的对外政策

10 时事政治——两个部分(2个考点)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11 学习内容 方法:学会整理 要求:夯实基础 参考2006年高考大纲,四个部分,共51(大)个知识考点 1、基础知识 *经济学(17个知识考点)
*哲学(20个知识考点) *政治学(12个知识考点) *时事政治(2个知识考点)

12 夯实基础 —— 学会整理 目的:形成比较系统和牢固的知识网 内容:整理书本知识 整理社会热点 方法:清点 连线 呈面

13 夯实基础 —— 学会整理 清理知识考点 整理书本知 识一般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 线 形成知识集成块

14 夯实基础 —— 学会整理 清点 就是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51个知识考点,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内容、比较分析等途径把握该考点的基本精神,这是夯实基础的基础。

15 清点 我国的政体_(5)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合作制 人代制 自治制 1、含义: 2、地位: 3、基本原则: 4、优越性:
5、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关系: 6、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7、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议会制的关系: 8、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的关系: 合作制 自治制 人代制 民族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党派之间的关系

16 夯实基础 —— 学会整理 连线 就是以单元为基础,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各个知识考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元的知识网络(知识树)。

17 连线 货币 纸币 使用价值 商品 商品 经济 价值 价值 规律 价值量 含义 本质 职能 含义 对立 统一 基本属性 生产交换 交换价值
范畴 表现形式 产生 价值 含义 含义 价格 价值 规律 内容 价值量 形式 反比 作用 反比 决定 决定 社会劳动 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8 认识论 连线 系 反 统 作 决 化 用 定 检 验 正 指 确 导 认 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 认识 社会 科学理论 正确 是什么飞
系统化 决定 是什么飞 16字\两方法\三形式\两翅膀 巨大指导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完成了什么 含义 理论 实践—认识 认识论 辩证发展 离不开 创新 为什么要飞 前提和基础 目的和归宿 怎么飞 科学思维 基本特征    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什么飞 决定 实践 完成了什么 认识 认识—实践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形式作用 社会 反作用 为什么要飞 离不开 怎么飞 深化 是什么 真理 无限发展 扩展 为什么 主体 向前推移 更好地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 正视客观条件利用改变创造 怎么办 客观因素制约 客观世界 积累正确主观因素立场、观点、能力方法、知识等 主观因素制约 主观世界 连线 “两境界”

19 夯实基础 —— 学会整理 呈面 就是以主题的形式将分散在各个学科和各个课节中的最重要的主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本主题的知识集成块。

20 呈面 我国的对外开放 经济学:我国对外经济关系——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以及对外贸易的作用、原则
政治学:我国外交政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哲学: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运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历史学: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的对外开放史实及其比较和评价 地理学:我国开放地区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区位特征等 我国的对外开放

21 学习内容 根据高考大纲的规定,主要考查四大能力 2、基本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2 综合测试能力目标与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 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辨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思维 要求 目标

23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这是解答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这表现在: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背景材料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 如: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7090亿元,全行业经济效益总体指标高出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同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首位,电子产品出口增长52%,出口额已接近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上述材料表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信息产业 ①有效促进 经济的增长 ②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③将会大规模增加就业 ④将逐步取代传统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正确答案是A,答案要点蕴涵在题目的背景材料之中。

24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2、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去进行分析综合,这就需要:
在对信息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筛选和整理。尤其要鉴别和区别“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并充分利用好“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就是与问题直接相对应的信息。在试题中有些“有效信息”是直接可以发现的,有些则需要在理解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分析才能得到。 如: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兼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下列诗句中同属“有我之境”的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25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3、组织和运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是对第二项要求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目前的“综合能力”考试特征而设。它包括政治学科内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综合题目,也包括跨学科的综合题目,即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题目,它对于知识迁移的能力要求较高,必须要有能力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如: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本题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政治的,需要进行整合。

26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试题的形式就是指试题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题的内容是指试题的考核重点,主要是指试题在课本知识中的依托。要求我们在明确了试题的内容与形式之后,应当在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查找和甄选出恰当的知识,并且因试题的深度和广度而有所不同。 如: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这是因为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C、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D、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7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在是接着上一条的要求,进一步提出 运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对应的知识来说明,不能“答非所问”;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也应满足学科自身体系上的科学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选择题的部分,文科类问题在涉及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我们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究竟回答的是“是什么”,还是“为什么”和“怎么办”,后两者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问题。 如: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怎么样?)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是什么?)

28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3、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中的知识是基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本身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因此: 首先,要注意任何事物所包含问题的多维性。 其次,还要注意运用别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问题。 如:气象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德尔菲定律”揭示 气象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既在气象行业投资一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可以为本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 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试用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商品、价值规律、第三产业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解。

29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描述事物的现象就是要求考生能够针对试题所设计的情境进行初步的概括,用专业性的语言概述材料的要义;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对事物的表征性特点加以阐述,初步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包括: 第一,能初步领会背景材料所谈及的含义 第二,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特征性领会 第三,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如: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真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亦,彼也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都看不见

30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2、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简言之,就是要求我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如: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 这道试题要求我们透过“电多”“电少”的现象,理解电力生产的特殊规律,和电这种特殊的商品,实事求是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31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3、辨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如: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1)在历史上,美国出现过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既有大量欧亚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隶贸易,还有西进运动中的国内移民。回答 ①19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②简要分析《宅地法》对西进运动的影响,并指出西进运动的后果。 ③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2)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略)并分析 ①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什么?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3)结合以上材料(略),运用所学习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4)依据上述材料(略)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32 (四)论证和探讨 1、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这一条主要是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上述思维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应该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如:“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首先,要求从哲学层面上总结两者的相同点——比较; 其次,对两者相同点的总结要求上升到哲学层面——归纳与概括 再次,要求指出正确项和错误项——判断 又如:“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演绎

33 (四)论证和探讨 2、在论证中的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这属于文科类考试中回答主观性试题时的一条特殊要求。其关键在于要有严密的逻辑,类似于自然科学中公理的性质。“铁的逻辑”极其重要。 3、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这里有两个要求:一是综合运用;二是创新思维。 如: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本题既有课本知识为依托,但又给考生以开放的答题空间,而且所依托的课本知识广泛涉及中学文科课程各个部分,要历史、地理、政治学科中的许多内容相联系。 又如: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这里的“你认为的提问方式不仅体现了考查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要求,还体现了鼓励创新思维的命题思想。

34 学习内容 方法:重视过程 要求:提高能力 根据高考大纲的规定,主要考查四大能力 2、基本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5 提高能力 —— 重视过程 原因:过程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方法: 1、联系社会生活(重视思考多分析) 2、训练典型题例(每日10题9+1)

36 学习内容 3、解题方法 根据历年高考试题,重点是非选择性试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性试题 非选择性试题 *审题方法——“五定法”
*析题方法——“三环节” *组题方法——“三根据” *排错法 *排异法

37 谢谢大家! 同学们再见!


Download ppt "政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