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食道癌的新进展
2
背景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本课内容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治疗研究进展
3
食道癌 (Esophageal Carcinoma)
背景 食道癌 (Esophageal Carcinoma) 在世界范围内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8位 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6位 影响着全世界450000人 发病率还在快速上升 美国政府每年要花费大约11亿美金用于治疗超过30000名食道癌患者
4
背景 全世界约70%的食道癌病例发生在中国 年平均发病率为 17/10 万人 年平均死亡人数约为15万人,占全国肿瘤死亡率的21.8%
总5年生存率为15-25% 早期诊断 预后较好 发现较晚(进展期/转移期) 预后不好
5
食道癌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鳞状细胞癌 (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
最主要类型 高达90% 鳞状细胞癌 (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 食道癌 食道腺癌 (esophageal denocarcinoma, EAC) 较少见(如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小细胞癌)
6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不同类型食道癌的发病率与地域有关 土耳其 “亚洲带” 伊朗东北部 (Asian belt) 中国中部 哈萨克斯坦 中国北部
每年每100000人中有超过100人患SCC
7
美国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如芬兰、法国、新西兰),食道腺癌的发病率超过了鳞癌。
非洲裔美国男性:SCC为主要类型 美国 美国白种人:腺癌发生率上升
8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英国 食道腺癌的发生率快速上升 澳大 利亚 食道腺癌的年发生率增加了 4.2%以上 新加坡 食道腺癌的年发生率上升
9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癌基因 Myc基因 c-myc基因扩增在食道腺 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 晚期事件。 C-Myc L-Myc N-Myc
Sarbia等: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和腺癌标本才有c-myc基因扩增 Myc基因 L-Myc 国内杨立峰等:myc基因扩增率高的食道癌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及外侵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N-Myc myc基因过度表达的食道癌细胞 预示:高度恶性、侵袭、转移率高, 预后差。
10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47例样本中有16例MTA1基因呈高表达,且与食道癌发生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MTA1基因
Toh等 47例鳞癌 MTA1基因 食道鳞癌组织MTA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MTA1与食道癌 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 王俊平等
11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 抑癌基因 DPC4的低表达与 食道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DPC4
l74例食道癌组织 30例癌旁正常食道黏膜 DPC4在癌旁正常食道黏膜和食道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PC4 其他研究 DPC4的表达缺失与组织分化有关,分化越差的恶性肿瘤,DPC4的缺失率越高
12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PTEN PTEN在食道鳞癌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食道粘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李劲松等 Tachibana等
蒋虹等
13
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1.早期食道癌的内镜诊断 内镜下早期食道癌病变形态:充血型、糜烂型、斑块型、乳头型 充血型
14
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糜烂型 斑块型
15
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1)色素内镜:在常规内镜的基础上喷洒色素溶液于食道黏膜上,病变组织会与色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易于分辨。
可发现大量的癌前病变及微小癌、原位癌 (2)超声内镜:在传统内镜的顶端安装一个超声探头,是将内镜检查与超声检查完美结合的新技术。 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 判断 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 与周围组织的相关毗邻关系 对黏膜组织进行超声扫描 有无周围脏器侵犯 相关淋巴结情况
16
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3)放大内镜:一种具有高清晰/高分辨率的电子内镜,装备了可变焦的镜头 与解剖显微镜相同的观察水平
观察食道黏膜的微细结构的变化 (4)荧光内镜:将具有自然荧光物质经口服或注射后,在食道黏膜会产生特殊荧光,经内镜导入激光或紫光,激发组织产生自身荧光,用光纤探头采集此内源性荧光进行光谱分析。 (5)磁共振内镜:将核磁共振与内镜诊断技术相结合。
17
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2.食道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Fagundes等对182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P53表达率随病情进展逐渐增高。
诊断早期食道癌的 可靠分子生物学指标 2.食道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P53 Fagundes等对182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P53表达率随病情进展逐渐增高。 P53表达与食道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在食道癌变的早期阶段即可发生改变。 环氧化酶-2(COX-2) COX-2高表达的食道癌患者更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生存率明显降低。 G蛋白偶联受体56(GPCR56) GPCR56的表达改变可能是食道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独立预后因素 有望成为早期诊断的标志
18
治疗研究进展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其他治疗 1. 手术治疗:姑息手术、根治手术 2. 放射治疗:体外照射、腔内照射 3.化学治疗:
(1)联合手术的药物治疗:新辅助化疗可缩小病灶,对术前化疗有效的患者的生存有明显改善,较为公认的方案仍是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
19
治疗研究进展 (2)联合放疗的药物治疗: 近年的NCCN治疗指南推荐5-FU/DD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食道癌。
紫杉醇(PTX)、伊立替康(CPT-11)、多西他赛(DOX)、卡培他滨(xeloda)等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同期联合放疗也得到一定的认可。
20
特异性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IgG1单抗
治疗研究进展 (3)新靶点药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已进行多个靶点的I/Ⅱ期临床试验。 针对EGFR靶点 西妥昔单抗 特异性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IgG1单抗 顺铂与泰素帝加用西妥昔单抗的一线方案改善胃食道交界处腺癌的总有效率,但是对疾病进展时间及总的生存时间未见提高,西妥昔单抗也未增加顺铂及泰素帝的毒性。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 治疗胃食道交界处腺癌 68%的食道癌患者达完全缓解或近似完全缓解,术前及化放疗前联用西妥昔单抗未增加术后死亡率,目前正在进一步进行Ⅲ期研究。 可切除、局部进展期食道癌 前瞻性多中心Ⅱ期研究
21
到目前为止,食道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应用只限于
治疗研究进展 针对VEGF靶点 到目前为止,食道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应用只限于 I/II期临床试验 患者累计2年生存率达到了37%。该结果显示贝伐单抗联合泰素帝、顺铂、5-氟尿嘧啶治疗转移性胃食道腺癌可较好的耐受并且疗效显著。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 胃食道腺癌的最新结论
22
治疗研究进展 针对HER2受体 赫赛汀(trastuzumab,曲妥珠单抗)治疗食道癌主要应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rtor 2, HER2阳性表达的腺癌。 赫赛汀治疗HER2阳性表达的食道腺癌有效 惟一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
23
治疗研究进展 针对肿瘤干细胞 (CSC) 以“整体肿瘤”为生物标靶 以消灭“个体肿瘤干细胞”为靶点
24
治疗研究进展 4.其他治疗 解除食道梗阻 食道内置入支架 局部热疗 遏制肿瘤生长,激活机体免疫 结合放疗、化疗等进行综合治疗
25
治疗研究进展 辅助治疗手段 中医药 结合放化疗、手术,提高和稳定机体的免疫功能 增强对手术、放疗、或化疗等的耐受性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