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编 秦汉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编 秦汉文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编 秦汉文学

2 、秦及西汉散文 、《史记》 、东汉散文 、汉赋 、汉代诗歌

3 概说 一、秦汉文学的界定 秦汉文学是指秦、汉两代四百余年间的文学。一般来说,指公元前221至公元189年,即秦始皇嬴政26年统一全国至东汉灵帝刘宏中平6年。 包括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和东汉文学。

4 二、秦代文学概况 一、政治背景:秦国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及历法。 二、文化背景: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1、“焚书”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5 2、“坑儒” 曾一举坑杀了儒生460多人 (三)文学发展: “秦世不文”。 “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汉书·艺文志》记载秦有杂赋9篇,歌诗8篇,儒家羊子、名家黄公若干篇,皆不传于世。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作品是《谏逐客书》。

6 三、汉代文学概况 (一)政治文化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 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 整,自武帝后独尊儒术,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 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1、作家群体、文化学术由藩国向宫廷集中,文学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7 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
“汉 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如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 景之际。”(《汉书·地理志》) “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汉书·地理志》)流传 下来的《淮南子》就是出自刘安的宾客之手。

8 自武帝削藩后,文人群由诸侯国集中到君王身边,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大量招揽文士,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 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扬雄等。
2、作家关注社会与人生,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共振,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9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3)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两汉时期存在采诗制度,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文人的五言诗正是在模仿乐府诗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五言诗在 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又日益走向成熟。

10 3、文学发展。 (1)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由楚辞发展为汉大赋,辞赋成为重要的创作形式。
(2)  两汉叙事散文、政论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 (3)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 范,乐府诗也有许多五言名篇。

11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 秦代散文 一、李斯 1、 《谏逐客书》: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 人才
2、石刻文: 与秦始皇出巡、封禅所作歌功颂德碑刻文,存留的很少,如《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文》等,为我国最早的碑体文。

12 (1)结构组成:秦统一以前,由秦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又称《吕览》,总计160篇,共20余万字。
二、 《吕氏春秋》 (1)结构组成:秦统一以前,由秦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又称《吕览》,总计160篇,共20余万字。 (2)思想: 博取先秦诸家,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墨、法、农、阴阳。 (3)写作特点:风格平实质朴,洗练畅达,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13 第二节 西汉散文 一、西汉政论文 西汉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主要来探讨秦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如何巩固汉代政权。 二、汉初政论文散文创作
1、陆贾《新语》 陆贾是最先写西汉政论文的人。他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和西汉夺取天下的经验,一共写了十二篇文章,这就是后来的《新语》。

14 2、贾谊:《过秦论》 (1)其人。 (2)著述: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
其作品大体可 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 如《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还有一些是杂论。 (3)代表作《过秦论》 总结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人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应实施仁义,注重教化。

15 论述层次 秦创业——雄心勃勃 论点 秦日盛——所向披靡 论据 秦统一——势如破竹 秦灭亡——一败涂地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议 论)
秦教训— 不施仁政 论据 秦统一——势如破竹 秦灭亡——一败涂地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议 论) (叙 事)

16 3、晁错:《论贵粟疏》 上承贾谊的《论积贮疏》,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晁错:《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 三、《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一)《淮南子》 1编者及书名:原称《淮南鸿烈》,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 2)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淮南鸿烈》 “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17 2思想: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 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3写作特点:现实性与文学性。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但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 (《淮南子·要略》),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 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18 (二)董仲舒:《贤良对策》三篇 政治上提出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主张,思想上提出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成为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 (三)刘向

19 刘向简介及画像 刘向(前79-前8):汉高祖刘邦
同父异母少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字子政,本名更生。12岁任辇郎,20岁升为谏大夫。后迁光禄大夫,受诏校《五经》秘书。作为西汉大经学家和文学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刘向简介及画像

20 2、刘向的著作: ☆ 目录学之祖: 在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每校毕一书都编目记录,编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还为许多书撰写书录,如《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等,都是很好的散文。(《战国策》、《楚辞》、《荀子》) ☆历史故事集:著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杂举前代群书轶事编录而成的历史故事集,寓以劝戒说教之意,许多篇目富有小说意味,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 ☆ 政论文:《谏营昌陵书》、《战国策叙录》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2

21 (三)其他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上书谏吴王书》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喻巴蜀檄文》 东方朔的《答客难》 桓宽的 《盐铁论》 扬雄的《解嘲》、《解难》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

22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23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第二节《史记》的名称与体例 第三节《史记》艺术成就 第四节《史记》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24 《史记》的名称 司马迁之作原名为《太史公书》,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 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25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 书1 正史(二十六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 书1

26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 书1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司马迁的生平: (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其一生大约“与武帝相始终”。 汉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写作《史记》,太初四年(前93年)完成。 有著名散文《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为咏怀之作。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 书1

27 陕西韩城芝川镇华池村 司 马 迁 像 司马迁像

28 二、《史记》的成书 (一)客观条件 1、历史与时代的要求:
西汉帝国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要求对以往历史作全面的总结,以巩固统治;且中国历来重视修史,历史的发展要求出现一部通史。 2、帝王的重视 : 汉武帝重视文化,收集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在太史宫,为编撰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条件。

29 《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实秘府。”
刘歆《七略》“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而且按照当时的制度,“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即都掌握在史官的手里,这就为编纂大规模的历史著作准备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30 (二)主观条件 1、家庭影响: “世典周史”。
父亲司马谈 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太史公自序》)。

31 2、学识渊博。 十岁左右诵读古文。 十七岁时,又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古文《尚书》 。

32 3、阅历丰富:三次漫游。 第一次:青年时期漫游。二十多岁南游江淮,北至齐鲁,复转而南游,过梁、楚以归。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三十五岁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过川、云、贵的一些地方。 第三次:随武帝进行“封禅”大典。 三十六岁又曾侍从武帝泰山封禅。 这些经历,使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为他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33 李陵 4、李陵之祸:发愤著书 天汉二年(前99年)发生了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天汉三年,遭受宫刑。太始元年(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担任中书令。

34 李陵

35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遭受了极大的耻辱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太上,最重要的是。 诎体,弯曲肢体。谓被绳索捆绑。 木索,木头作的手镣、脚镣 菙楚,古代打人用具,因此引申为杖刑的通称 。 金铁,铁制的枷锁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36 发愤著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之所趋异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

37 总结: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38 第二节 《史记》的名称与体例 一、《史记》的名称 “史记”一词,原本泛指历史书。司马迁自定原名为《太史公书》。

39 二、《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52万字,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由五个部分组成。

40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

41

42 三、《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 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项羽本纪》、《大宛列传》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 《吕太后本纪》 、《魏其武安侯列传》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 《酷吏列传》张汤、王温舒

43 汉武帝与卫子夫

44 (二)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于砀,至今血食。 ——《陈涉世家》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同势,权柄义),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项羽本纪》

45 (三)、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
如歌颂了四大刺客、再如歌颂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门下出身低下的门客等

46 荆轲刺秦王砖壁画

47 (四)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

48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就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就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 写人范围相当宽广,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且具有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历史事件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49 (一)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 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突显人物形象特征。

50 《项羽本纪》 1、巨鹿之战、 2、鸿门宴、 3、垓下之围

51 巨鹿之战 项羽率领5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军破釜沉舟,一举击败20万秦军,使秦军遭受巨创,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52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标志着楚汉相争的序幕从此拉开。

53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54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55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56 (二)在矛盾冲突中凸显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鸿门宴、如《刺客列传》荆轲与秦武阳面对秦王的不同表现

57 李斯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58 李斯 (上书言赵高之短,反为赵诬下狱)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知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59 李斯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60 (三)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史记·酷吏列传》:“(张汤)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61 刘邦的无赖性格表现 不喜儒生,有戴儒冠来见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列传》) 彭城大败于项羽,逃亡中“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夏侯婴 )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项羽本纪》) 项羽威胁欲烹太公,刘邦云:“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62 (四)、运用“互见法”,补足 《史记》在人物本传中,他突出描写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附带描写这个人物性格的其他方面。这样既不违背历史真实,避免重复,又不割裂人物的性格。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让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一些侧面。《项羽本纪》、 《郦生列传》写贪财好色、无赖本色,《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 。

63 (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如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出巡,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64 二、叙事艺术 (一)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 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 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 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 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且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故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 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 貌。

65 (二)编排人物传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1,根据具体情况把人物列入本纪、世家 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 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 项羽是秦汉之际主 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 本纪。 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 堪与王侯相比。

66 2,以时间为序排列人物传记,同时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
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 相连。 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 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

67 3、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 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 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 。更有利于叙事、展现人物风貌 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

68 (三)因果关系 的探索展示。 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敏锐的洞察力。 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 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本纪》)。 且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详写起因,略写结果。 《李斯列传》详写观鼠 《商君 列传》一文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 源于变法用法,他的人生悲剧也由此而引发。

69 (四)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复杂事件 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 清晰地勾勒出来 。 宏大场面: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70 三、浓郁的悲剧氛围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 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

71 (四)语言艺术 1、语言简练、质朴、生动传神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3、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72 第四节《史记》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葛洪《西京杂记》:“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先达称为良史之才。……及其序屈原、贾谊,词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 鲁迅《汉文学史要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73 第三章 东汉散文 一、汉书 (一)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体例沿用《史记》,又略有改变,改书为志,并世家入列传 。
由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 (二)纪年 起于汉高祖元年,迄于 (三)儒家正统思想:《汉书》思想不如《史记》深刻开阔,儒家正统思想的色彩较浓。如他批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奸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

74 苏武牧羊 清•任伯年作 苏武牧羊

75

76 (四)《汉书》的文学性 首先简炼准确地勾画人物,使其心理神情也跃然纸上。 其次, 语言典雅醇厚,细密精当。 二、其他东汉散文: (一)政论文: 1、王充《论衡》 ★ 作者: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人。少孤,后受业太学,师事班彪。

77 ★ 共85篇,20余万言,现存84篇,缺《招致》篇。 ★ 创作宗旨:“疾虚妄” 即批判、纠正世俗的虚谬。 ★ 特点: 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批驳各种虚妄之论;文字准确精炼,通俗易懂,接近汉代口语,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日趋骈丽的文风中独树一帜。

78 2、王符《潜夫论》 由85篇组成的政论文集,成书东汉中期,也为愤世疾俗之作,对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制度进行指斥,切中时弊。 3、仲长统 《昌言》 4、崔寔《政论》 5、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79 (二)历史散文 叙述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事: 赵晔《吴越春秋》 袁康《越绝书》 (三)其他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为今存最早的游记,

80 第二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1 ※ 第四章 汉赋 第一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 第四章 汉赋 第一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一、赋体的起源说: ★1、 由《诗经》“六义”中的“赋”衍化、发展而来。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赋自《诗》出” 第二节 赋体的兴起与演变1

81 2、赋体与“隐语”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承接的关系——赋体具 有民间文学性质。(北大 费振刚《汉赋的起源》)
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法写了“礼、知、云、蚕、箴”五种事物。

82 二、赋体的含义: 铺陈写物,“不歌而诵”的一种文体。抒情成分少,重于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83 三、汉赋的发展阶段。 一、形成和发展阶段 1、 骚体赋阶段:高祖初年(前206)—武帝初年(前140) 模仿楚辞而作。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二个阶段

84 2、散体大赋阶段: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大约二百年时间
。赋的鼎盛期,作家作品最多。国势强大,君主提倡,“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方的国势、繁华的都邑、丰饶的物产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等。

85 3、小赋兴起:东汉中叶之后。 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文治武功、专以铺采摛文为能事的散体大赋衰微下去,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 开始这一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还有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最具代表性的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东汉小赋成为六朝抒情赋的先声。

86 汉代诗歌

87 本章重点 一、汉乐府民歌 二、《孔雀东南飞》 三、《古诗十九首》

88 第一节 汉代乐府民歌

89 一、乐府的含义: 官署名称:乐府本意是音乐机关。 诗体名称:由乐府机关制造、采集并配乐演唱的歌诗。

90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
一、乐府的含义: 本意是指古代音乐机关。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 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91 二、汉乐府诗的保存 保存在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92 郊庙歌辞:是专供朝廷祭祀燕飨用的乐歌。 相和歌辞:是流行在当时的江南世俗乐歌,含有“丝竹更相和”之意。 鼓吹曲辞:是武帝时代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的曲辞,其中杂有不少文人的抒情言志的作品。

93 三、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94 (一)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代表作:《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

95    东 门 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瓮 )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粥)。上用(为了)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时时脱落)难久居。”

96 (二)揭露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代表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古歌》。

97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旅谷,未经耕种生长的谷子。 旅葵,冬葵,叶子可食。

98 (三)反映婚姻爱情生活。 代表作:《上邪》、《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白头吟》、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99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命:古与“令”字通,使。衰(cuī):衰减、断绝。

100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101 有所思 有所思, 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 当风扬其灰。
有所思, 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 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 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 勿复相思。 相思与君绝! 绍缭(shào liáo) 缠绕

102 (四)揭露上层社会荒淫腐朽的生活 如《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邪行》

103 四、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104 一、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二、汉乐府的叙事性较以前大为加强 三、汉乐府开始弄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 四、体制上的开拓和创造。

105 第二节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6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诗意图2

107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诗意图3

108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109 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 暗暗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110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111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12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113 一、东汉文人诗 1、班固的《咏史》: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借西汉缇萦救父 一事咏史来寄托自己的感慨,语言质朴,渲染修饰极少。
2、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艺术成就较高。

114 二、《古诗十九首》 (一)、的收录、作者、时代: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115 地位: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对后代文人五言诗产生不小影响。

116 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一)、游子、思妇作品。 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

117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18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19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120 (二)艺术成就 1、善用比兴、寄托深远 2、抒情曲折,深邃感人。 3、语言浅近凝炼、质朴感人


Download ppt "第二编 秦汉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