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记者:张纯如 一个因追寻历史真相、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而名扬海内外的名字 。 张纯如(IrisChang)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记者:张纯如 一个因追寻历史真相、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而名扬海内外的名字 。 张纯如(IrisChang)"—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记者:张纯如 一个因追寻历史真相、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而名扬海内外的名字 。 张纯如(IrisChang)
—— 一个因追寻历史真相、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而名扬海内外的名字 。

2 个人简介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年,在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城校区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学的父母亲成长。 1989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 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同年,订婚。 199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和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Douglas )结婚,7月迁往旧金山湾区。 1995年,自由撰稿人,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撰写稿件。冬季,在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前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为期六星期的深入调查。 1996年,出版《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 1997年7月,前往中国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 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1998年,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 1999年8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被拍摄电视节目,成为历史探索频道节目专题之一。 2002年5月13日,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2002年8月,儿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Douglas)出生。 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国华裔史录》。 2004年11月9日,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以手枪自杀身亡。

3 如何走上新闻事业? 作品集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又名《蚕丝》)
张纯如出生在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的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盈都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祖父张铁君原籍南京,是一位著名的老报人。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性格文静的张纯如从小就喜欢写作,喜欢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游戏,而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当她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先攻读计算机专业,但到20岁时,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业学位,毅然转学新闻专业。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记者生涯。 作品集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又名《蚕丝》) 讲述了华人科学家钱学森为美国火箭科技作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后在中国发展起中国原子弹的历史。 《南京大屠杀》 是首部全面记录当年日军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曾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书评的最佳畅销书,引起英语世界对二次大战时日本在中国实施暴行的关注。1998年4月,东方出版社翻译的20万字《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中译本在北京出版。1997年,张纯如在接受一个主流杂志访问时说:“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才是重要的。” 《华裔美国人》 张纯如的《在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在美国洛杉矶出版。她还曾以此书主题巡游全美发表宣传讲演。《在美国的华人》讲述了美国华人150年的移民史,让早期华人所受的歧视公之于众。

4 闻名海内外的成名作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闻名海内外的成名作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但纯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因此她投入到了这个“揭示”工作中 ,在“火炉”南京,她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在评价《南京暴行》一书时就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而此时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哈佛历史系系主任、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准确了解,究竟是什么促使日本的指挥官和军队做出如此残忍的暴行。过去,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所忘记,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张女士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屠杀’,将二战期间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对数百万无辜者的屠杀联系在一起。日本和纳粹德国,南京发生的一切使他们成为精神上的帮凶、残暴的侵略者和最终犯下被称作‘对抗人性的罪行’的作恶者。” 

5 同事朋友的评价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曾帮助张纯如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他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 演讲台上的坚韧 2001年9月,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纯如第一个登台发言。她的演讲博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但也遭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的攻击。当场就有两个日本人站起来向张纯如发难,蛮横提出了所谓的“疑问”,张立即据理驳斥,批得两个日本人语无伦次。到会的许多专家学者也站在张的一边批驳日本人,两个日本人只得悻然离开了会场。

6 《在美国的华人》 《南京暴行》 右图为日本侵略者在南京暴行的平面试图

7 销香已陨 受震惊的朋友和同事都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能让张纯如这样的精力旺盛并充满热情的年轻女性去自杀
纯如的出版经纪人苏姗·拉比纳说:“我和她经常通话,最近她告诉我,她无法继续完成这个写作计划了。很显然,她感到很悲伤。” 纯如的丈夫道格拉斯也认为,是工作害了她。她多年来调查日军二战时期的暴行,从《南京暴行》到她近来准备写的新书,接触的全都是无比残忍和血腥的历史事实,一个个悲惨故事反反复复地让她陷入痛苦深渊,加上艰苦的采访和写作,最终导致她崩溃。 曾同张纯如一起工作过几年,并一直想让日本为过去的暴行而公开道歉的社会活动家丁先生(Ignatius Ding)说,张纯如目前正在对二战美军战俘的录像采访,已给她的精神造成负担。丁先生介绍说,张纯如最近曾去肯塔基州进行调查,可能“出了些问题”,“让她真的非常难过,然后就飞回了(位于圣约瑟的)家”。他不知道张纯如可能在肯塔基州遭遇了什么,也不清楚这些遭遇是否就是她自杀的原因。 虽然纯如的死至今还是一个未知,但是她对新闻工作的敬业,对探究事件的执着,仍深深即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同时,我认为值得我们记住和学习的也是她对追求实事的精神。

8 张纯如的丈夫道格拉斯(右一)爱恋地抚摸着静卧在灵柩中的妻子的头发,不忍爱妻离自己而去。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左三)、母亲张盈盈(左二)和弟弟(左一)也站在灵柩旁陪伴。

9 The End


Download ppt "记者:张纯如 一个因追寻历史真相、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而名扬海内外的名字 。 张纯如(IrisChang)"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