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體育與健康 主講人:李昭勳 學歷:新竹師專普通科體育組(75級) 新竹師院初教系體育組(82畢)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體育與健康 主講人:李昭勳 學歷:新竹師專普通科體育組(75級) 新竹師院初教系體育組(82畢)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體育與健康 主講人:李昭勳 學歷:新竹師專普通科體育組(75級) 新竹師院初教系體育組(82畢)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

2 第四台的廣告,那一類商品最多? 減肥、塑身、健康食品 您願意花最多金錢買到什麼? 健康

3 健康的定義 國中健康教育課本: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等三方面安寧和平衡的狀態,而這三方面是互相影響的。

4 美國生理學家Karpovich 健康程度=完全的健康 ─ 疾病的程度 =全人健康 ─ 疾病的程度 1965年

5 健康程度的劃分(趙榮瑞) 非常低 低 高 身體的 心智的 社會的 情緒的 高水準的健康 夭 折 殘缺 症狀 徵兆 了 解 改 變 執 行
了 解 改 變 執 行 心智的 社會的 情緒的 疾 病 中間區 促進健康 健康程度的劃分(趙榮瑞)

6 運動對健康之益處 吃最營養的食物 +適度運動=健康 花錢看最好的醫生 菸酒不沾 -缺乏適度運動=不健康 (趙榮瑞)

7 健康體能 全人健康 不吸煙 性生活 安 全 營 養 醫學身體檢查 藥物濫用控制 壓力管理 精 神 癌症預防 健康教育 心血管危險 因子的減低
安 全 全人健康 營 養 醫學身體檢查 藥物濫用控制 壓力管理 精 神 癌症預防 心血管危險 因子的減低 健康教育 (Hoeger & Hoeger,1994)

8 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的主題軸 生長發展 人與食物 運動技能 運動參與 安全生活 健康心理 群體健康

9 健康的評定 全身健康檢查 腰臀比 BMI指數 體脂肪率 身體組成分析

10 全身健康檢查 抽血、驗尿、糞便檢查 胸部X光檢查、心電圖 胃部顯影、腹部超音波 身高、體重、血壓、心跳 鼻腔、中耳、咽喉 聽力、視力、眼壓
骨質密度、肺活量

11 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 「褲腰越大,壽命越短」
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  「褲腰越大,壽命越短」 當脂肪過度堆積在腹內,會引起很多代謝失調的病症,包括血糖上升、血壓上升、血脂不良等「代謝症候群」。 醫師建議,為避免罹患代謝症候群,男女應分別將腰圍維持在90和80公分。

12 腰臀比 腰臀比=腰圍/臀圍

13 代謝症候群 不是疾病的名字,而是病前症狀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危險遠比正常人高。

14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 2.血壓≧130/85mmHg。
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4.空腹血糖值≧100mg/dl。 5.三酸甘油酯≧150mg/dl。

15 小結 上述有三項或三項以上超出標準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腰圍是代謝症候群唯一外顯且簡易測量的重要指標,避免腰圍肥胖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第一步。 50歲以上民眾應積極監控自我腰圍尺寸,堅守「男不過90、女不過80公分」準則。

16 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策略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的生活態度及運動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主要原則 實踐飲食、運動、減重433原則

17 飲食、運動、減重433原則 ,飲食四原則(一少一多兩限制):減少總脂肪與飽和脂肪攝取、增加蔬菜、水果、豆類、全穀物及果仁類攝取、限制糖和鹽的攝取。 運動三叮嚀: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度運動量。 減重則應注意:減少熱量攝取、隨時注意容易引起食慾的行為、不要跳過正餐不吃或延後正餐時間,以免更加飢餓,造成吃更多的情況。

18 結論 代謝症候群指標是身體健康的警戒燈,但多數民眾因認知不清或疏於警惕,演變成困擾終身的慢性疾病。因此,除了注意上述事項外,還應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的生活、放鬆心情、減少壓力,定期健康檢查,了解身體所發出的警訊,減少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上身。

19 BMI (Body Mass Index)指數
BMI=體重 (公斤)/身高²(公尺) 我國常模

20 體脂肪率 體脂肪率=身體脂肪重/身體重

21 身體組成分析

22 身體組成分析

23 身體組成分析

24 身體組成分析

25 88年度十大死因排行榜 (行政院衛生署) 1.惡性腫瘤(23.73%) 2.事故傷害(10.37%) 3.腦血管疾病(10.11%)
4.心臟疾病(9.04%) 5.糖尿病(7.22%) 6.慢性肝病及肝硬化(4.14%) 7.肺炎(3.21%) 8.腎炎、腎徵候群(2.78%) 9.自殺(1.82%) 10.高血壓性疾病(1.48%)

26 89年度十大死因排行榜 (行政院衛生署) 1.惡性腫瘤(25.35%) 2.腦血管疾病(10.71%) 3.心臟疾病(8.48%)
4.事故傷害(8.45%) 5.糖尿病(7.59%) 6.慢性肝病及肝硬化(4.16%) 7.腎炎、腎徵候群 (3.11%) 8.肺炎(2.65%) 9.自殺(1.99%) 10.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1.48%)

27 生活型態變項的偏高值 膽固醇(>6.2mmol/L) 收縮壓(>140mmHg) BMI指數(>27.2Kg/m) 抽煙 家族病史

28 與體脂肪過多相關的疾病 冠狀動脈心臟病 高血壓 糖尿病 高血脂 癌症 膽囊疾病 月經異常 生殖激素功能障礙

29 肥胖症 坐式生活過多的文明病。 大多為心理疾病,少部分為病毐感染。 預防方法─良好的生活習慣。 1坐息 2飲食 3運動 減重的方法─
1坐息 2飲食 3運動 減重的方法─ 1行為改變 2飲食控制 3運動處方

30 減重 常見的減重方法: 1減肥葯(茶) 2斷食 3抽脂 4被動式減肥機 5XX減肥法 6塑身 7雞尾酒療法 … … … … …
1減肥葯(茶) 2斷食 3抽脂 4被動式減肥機 5XX減肥法 6塑身 7雞尾酒療法 … … … … … 幾乎所有的減肥商品或減肥法均有副作用。

31 減重 運動並非減重最佳方法,飲食控制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32 減重 運動所耗的熱量 食物所產的熱量

33 減重 Output >Intake,即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的熱量。 擬訂飲食控制食譜,改變行為模式,配合體適能做有氧和肌力訓練計畫。

34 減重需注意的事項 每日飲食攝取熱量不可低於基本代謝熱量,食物要均衡攝取。 選擇中、低強度的運動。
良好的行為控制,不要因某一天運動量增加,而容許自己增加熱量。 避免應酬,以免破壞既訂飲食計畫。 三餐定時,避免零食。 長期控制體重,勿有太大波動。

35 適當的飲食

36 減重需注意的事項

37 減重需注意的事項

38 減重需注意的事項

39 體育的定義 經由身體活動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 其目的包括對身體的認識及操作、對健康的認識及習慣的養成。
亦可達到德、智、體、群、美五育發展的目的。

40 體育的發展 由必修課程改為選修課程,由專項訓練改為休閑活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結合醫學與科學─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追求完美的表現─成為人文的一部分。

41 鍛鍊身體對健康的益處: 一、預防心血管疾病。 二、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 三、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 。 四、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
五、降低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 六、預防骨裂→骨質疏鬆會引起骨裂。 七、保持身體活動的能力。 八、控制體重與改變體型。 九、減緩心理應激。 十、延年益壽。 (趙榮瑞)

42 運動與免疫 適度運動 過度運動

43 經常運動可增進心臟功能 60(次)×60(分)×23(時) ┼150(次)×60(分)×1(時) =91,800(次)
72(次)×60(分)×24(時) =103,680(次)

44 經常運動可促進血流功能 肌肉的微血管數量增加。 訓練肌的微血管開放程度較大。 血流的分佈因而較廣。
增進血流量,並提高有氧耐力和身體運動能力。

45 經常從事有氧耐力運動 可改善血壓 有氧耐力訓練可降低收縮壓約10mmHg以及舒張壓約8mmHg,因而有效的改善高血壓。

46 從事有氧運動可增加血量 提升最大氧攝取能力
有氧耐力訓練增加血漿量,增加抑尿素(ADH)和醛類脂醇,促進腎臟保留水分而增加血量。 運動可增加血漿蛋白,尤其是蛋白素因而維持正常的血液滲透壓,使水分得以保存在血液中。

47

48 從事有氧運動可增加血量 提升最大氧攝取能力
有氧運動增加紅血球數量,降低了血比容(紅血球百分比),因而增加了血量,減低了血液的粘度(viscosity),增加了血流的速度,增進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 有氧運動可提升最大氧攝取能力,促進能量的代謝。

49

50 有氧運動可改進肺功能 有氧運動可訓練控制呼吸的肌群,使呼吸更輕鬆,改進肺功能,對部分氣喘患者有幫助。

51 運動可改善神經肌肉功能 缺乏運動可導致肌肉萎縮
感覺運動整合 運動可改善神經肌肉功能 缺乏運動可導致肌肉萎縮

52 運動可以減少鈣質流失 避免骨質疏鬆

53 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改善身體組成、避免致命慢性疾病發生。

54 運動不一定增進健康,唯有正確而適當的運動才能促進健康。

55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56 離開時請只留痕跡 勿留ㄌㄚ ㄐㄧ

57 感謝您的參與

58 The End


Download ppt "體育與健康 主講人:李昭勳 學歷:新竹師專普通科體育組(75級) 新竹師院初教系體育組(82畢) 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