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苯及其同系物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苯及其同系物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苯及其同系物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

2 东莞市厚街镇是中小企业云集的地方。2年前,17岁的张红从农村出来打工,竟奇怪地染上一种重病。这种病是苯中毒引起的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比较危重。七眩晕、昏倒、流血不止,省职防院的诊断结果显示,这种类似于白血病的重症就是职业性苯中毒,张红在鞋厂工作时常用的一种黄胶水就含有苯。在广州白云区一家橡胶制品厂打工的周莲秀就是另外一位不幸者。周莲秀:“不知道是苯的时候都以为是白血病,因为我们每个人牙齿都出血、嘴巴发白、又没有力气、不痛又不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怀孕已经8个月的周莲秀被诊断为苯中毒,原因也是工作中常用一种黄胶水。周莲秀:“我自己欠了两万多块钱,身上有骨质增生。小孩是不是苯中毒,有没有问题,我都很担心。我恨这些厂里当官的人不负责任,把那些有毒的胶水引进厂,害我们这些打工的人。如果他们当初负责的话,我想不可能发生到这种程度,怎么会有几十人中毒呢。”其中一位姓谢的女工离开人世时,年仅25岁。有关部门的检测显示,该车间空气中苯浓度超标100%以上。打工者们说,从没想到,每天做活都要接触的胶水,竟然会要人的命。

3

4 主 要 内 容 甲苯、二甲苯

5 苯 中 毒 (Benzene poisoning)

6 一. 理化特性 芳香烃类化合物,有特殊芳香气味。 无色透明,易燃液体,极易挥发形成苯蒸汽。
分子式C6-H6 ,沸点80.1℃, 比重2.77g/mL。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及丙酮等有机溶剂

7 二、接触机会

8 煤焦油分馏或石油裂解生产苯及其同系物甲苯、二甲苯时;
苯用作化工原料,如生产酚、硝基苯、香料、药物、合成纤维、塑料、染料等;

9 苯用作溶剂及稀释剂,在制药、橡胶加工、有机合成及印刷等工业中用作溶剂;
在喷漆、制鞋行业中用作稀释剂; 住宅装璜、工艺品等制作方面 。

10 三、毒 理 (一)吸收与代谢 苯在生产环境空气中以蒸气状态存在,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仅能吸收少量。
吸收的苯约50%以原形由呼吸道重新排出。

11 主要在肝内代谢,约30%的苯氧化成酚类代谢产物, 形成酚(23.5%)、对苯二酚(4.8%)、邻苯二酚(2.2%)等;
苯在CYP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环氧化苯,进一步羟化形成氢醌或邻苯二酚。

12 酚类代谢物与硫酸盐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约30%)随尿排出。
测定尿中硫酸盐及尿酚的量可反映近期体内吸收的情况。 留在体内的苯,主要分布在骨髓、脑及神经系统等含脂肪组织多的组织内,尤以骨髓中含量最多,约为血液中的20倍。

13

14 苯 氧化 苯甲醇,环氧化苯 氧化 各种酚类 随尿排出 与硫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 二氧化碳和水 代 谢 粘康酸 氧 化 骨髓、造血毒性 作用于骨髓 尿酚 *苯接触程度指标 呼气苯 血苯

15 (二) 毒 性 苯属中等毒类。空气中苯浓度达2%时,人吸入后在5~10分钟内致死。 成人摄入约15ml苯可引起虚脱、支气管炎及肺炎。
大量吸入苯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长期接触一定量的苯,可损害造血系统。出现血象及骨髓象异常。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

16 大鼠经口LD50: 930 mg/kg;吸入LC50: 10000 ppm/7h。
兔经皮LD50: >9400 ul/kg。

17 (三) 中 毒 机 理 ①干扰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
(三) 中 毒 机 理 ①干扰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 骨髓基质是造血的微环境,在调节正常造血功能上起关键作用。苯代谢物以骨质基质为靶部位,降低造血正调控因子白介素IL-1和IL-2的水平;活化骨髓成熟白细胞,产生高水平的造血负调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

18 ②氢醌与纺锤体纤维蛋白共价结合,抑制细胞增殖。

19 ③损伤DNA,其机制有两方面: 一是苯的活性代谢物如苯醌、醌醇、苯三酚等,可与DNA共价结合; 二是代谢产物引发氧化性应激,对DNA造成氧化性损伤。 结果可诱发突变或染色体的损伤,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因骨髓增生不良,最终导致急性髓性白血病。

20 ④癌基因的激活。肿瘤的发生往往并非单一癌基因的激活,通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癌基因突变的协同作用。
苯致急性髓性白血病可能与ras、c-fos、c-myc等癌基因的激活有关。

21 ⑤影响免疫系统,从分子免疫学角度,芳香族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后极易形成自身抗原,诱发机体产生变态反应,造成血液细胞的损害。

22 四、毒作用表现

23 (一)急性中毒 急性苯中毒是由于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汽所致。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尿酚和血苯可增高。

24 (二)慢性中毒 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候群的表现。造血系统损害以白细胞数减少最常见。

25 造血系统损害以白细胞数减少最常见,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数低于4×109/L有诊断意义。除数量变化,中性粒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时,示有退行性变化。

26 此外,血小板亦出现降低,皮下及粘膜有出血倾向,血小板数减至80×109/L有诊断意义。出血倾向与血小板数往往不平行。
中毒晚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尚可引起白血病。

27 (三) 局部作用 皮肤经常直接接触苯,可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以致皲裂,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

28 五. 诊 断

29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 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方可诊断急性苯中毒。
对可疑患者,可测定血苯和尿酚。

30 慢性苯中毒的诊断 根据较长时期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临床表现主要有造血抑制,亦可有增生异常,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及现场空气中苯浓度测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慢性苯中毒; 根据GBZ ,慢性苯中毒可分为以下几级:

31 观察对象 苯作业人员的血液检验发现有以下改变之一种,在3个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仍无好转,且不能找到其他原因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苯作业人员的血液检验发现有以下改变之一种,在3个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仍无好转,且不能找到其他原因者,可列为观察对象。 a)白细胞计数波动于4~4.5×109/L b)血小板计数波动于60~80×109/L(6~8万/mm3);

32 c)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400万/mm3),女性低于3
c)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1012/L(400万/mm3),女性低于3.5×1012/L(350万/mm3);血红蛋白定量男性低于120g/L(12g/dL),女性低于110g/L(11g/dL); d)周围血细胞计数增高、出现幼稚或形态不正常的血细胞。

33 慢性轻度中毒 在3个月内每1~2周复查一次,如白细胞计数持续或基本低于4×109/L(4000/mm3)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2000/mm3)。常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4 慢性中度中毒 多有慢性轻度中毒症状,并有易感染和(或)出血倾向。符合下列之一者: a)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4000/mm3)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9/L(2000/mm3),伴血小板计数低于60×109/L(6万/mm3); b)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L(3000/mm3)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1500/mm3)。

35 慢性重度中毒 出现下列之一者: a)全血细胞减少症;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白血病。

36 处 理 原 则

37 治疗原则 急性中毒 应迅速将中毒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立即脱去被苯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暖。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急救原则与内科相同,可用葡萄糖醛酸,忌用肾上腺素。

38 慢性中毒 无特效解毒药,治疗根据造血系统损害所致血液疾病对症处理。

39 其他处理 急性中毒:病情恢复后,轻度中毒一般休息3~7天即可工作。重度中毒的休息时间,应按病情恢复程度而定。

40 观察对象:根据职业禁忌证,应调离苯作业岗位。
慢性中毒:一经确定诊断,即应调离接触苯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工作。在患病期间应按病情分别安排工作或休息。轻度中毒一般可从事轻工作,或半日工作;中度中毒根据病情,适当安排休息;重度中毒全休。 观察对象:根据职业禁忌证,应调离苯作业岗位。

41 四、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苯环上一个或几个氢原子被氨基(NH2)或硝基(NO2)取代而生成的一类衍生物。氨基或硝基亦可与卤素(主要是氯和溴)烃基(甲基、乙基等)或羟基共存于苯环上,因此,可以形成很多种化合物。但最基本的化合物是苯胺和硝基苯

42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大多属于沸点高、挥发性低的液体或固体,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
(一)理化特性和主要接触作业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大多属于沸点高、挥发性低的液体或固体,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或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染料、炸药、农药、橡胶、塑料、油漆、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工业。苯胺还应用于制药工业,三硝基甲苯作为炸药广泛应用于国防、采矿、开掘隧道。

43 (二)毒理 1.吸收、代谢和排出 这类化合物大多为脂溶性的,故易经皮肤吸收。气温升高、皮肤出汗时吸收更为迅速。有的化合物以粉尘或蒸气形态存在于空气中,亦可经呼吸道吸收。

44

45 2.中毒机制 (1)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内含有二价铁(Fe2+),能与氧结合成氧化血红蛋白,故有携带氧的功能。当苯胺等毒物进入血液后,则可使血红蛋白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并与羟基牢固结合而不易分离,这样就不能把氧释放到组织中去,同时也阻止了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受到影响而造成机体组织缺氧

46 (2) 溶血作用: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而形成的氧化性中间物,可使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从而引起红细胞膜破裂而溶血。此外,这些氧化性中间物还可作用于球蛋白分子中的巯基,使球蛋白变性,形成沉淀物而出现于红细胞中,即“变性球蛋白小体”,亦称赫恩滋小体(Heinz body)。含该小体的红细胞极易破裂,这是溶血的又一原因。赫恩滋小体是直径1~2μm的折光颗粒,圆形或椭圆形,常位于红细胞边缘,也可在浆内见到,多为1~2个。它出现的多少和早晚,常与毒物性质和中毒的严重程度有一定联系。

47 (3) 肝损害 (4)泌尿系统损害 7)晶体损害 (6)致癌作用 (5)皮肤损害和致敏作用

48 1.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 (1)急性中毒: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1.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 (1)急性中毒: 1)轻度中毒:口唇、耳廓、舌及指(趾)甲轻度紫绀,可伴有头晕、头痛、乏力、胸闷。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10%~30%,一般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49 2)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皮肤、粘膜明显紫绀,可出现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30%~50%之间;轻度溶血性贫血,赫恩滋小体可高于20% ;化学性膀胱炎。 3)重度中毒: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重度紫绀,皮肤、粘膜呈铅灰色,出现意识障碍,高铁血红蛋白含量高于50% ;严重溶血性贫血,赫恩滋小体可高于50%;较严重的肝、肾损害。

50 (四)急救与治疗 1.急救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的衣服,并注意保暖。如皮肤也被污染,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勿用热水)彻底清洗。按内科急救原则对症处理。 2.治疗高铁血红蛋白症的首选药物是美蓝(methylene blue),以1%溶液5~10ml加到20ml2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给药。静注葡萄糖时加入大剂量维生素C,也有助于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慢性中毒时针对神经衰弱综合征、贫血及中毒性肝损害等,给予对症治疗

51 甲苯(toluene)、二甲苯(xylene)
一、理化性质 比苯的毒性小,可替代苯作溶剂 易挥发的液体,气味似苯 几乎不溶于水 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冰醋酸、二硫化碳混溶。

52 (2)慢性中毒 1)慢性轻度中毒时有明显的持续性的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紊乱。轻度贫血,白细胞可能降低,可能查见变性球蛋白小体,网织红细胞增加。 2)慢性严重中毒时,出现明显贫血,肝损害。

53 二、接 触 机 会 用于制苯、甲酚、苯甲酸、苯甲醛、混合二硝基甲苯、邻甲苯、磺酰胺等,这些中间体是合成纤维、药物、染料、农药、炸药等的原料。
可用作汽油添加剂和各种用途溶剂。 苯甲酸和苯甲醛萃取剂

54 三、毒 理 进入途径及代谢 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皮肤吸收。
三、毒 理 进入途径及代谢 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皮肤吸收。 进入体内的甲苯、二甲苯主要分布于含脂丰富的组织,以脂肪组织、肾上腺最多,脑、骨髓和肝次之。

55 甲苯少量以原形经肺排出; 80~90%氧化成苯甲酸,并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随尿排出; 另有少量苯甲酸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尿排出。

56 二甲苯60% -- 80%在肝内氧化,主要产物为甲基苯甲酸、二甲基苯酚和羟基苯甲酸;其中甲基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为甲基马尿酸,随尿排出。

57 甲苯肝内氧化 苯甲酸 甘氨酸结合 马尿酸 尿排出
代谢和排泄: 甲苯肝内氧化 苯甲酸 甘氨酸结合 马尿酸 尿排出 二甲苯 甲基苯甲酸甘氨酸结合甲基马尿酸 尿排出 少量原形 呼吸道排出 尿排出

58 四、毒 性 作 用 急性毒性:中枢神经的麻醉作用和局部粘膜刺激作用; 无明显的血液学改变 慢性毒性:神经衰弱综合症;粘膜、皮肤炎症
目前常混合暴露,称为混苯(苯、甲苯、二甲苯)

59


Download ppt "苯及其同系物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