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临床应用抗菌药基本原则: 1. 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对抗菌药的敏感度。
2. 根据抗菌药的作用特点合理用药。 熟悉常用抗菌药的抗菌谱及细菌对其耐药性变迁情况。
2
3. 根据患者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用药。 新生儿、老人、妊娠妇女生理特点。 机体免疫机能状态。
3
4. 需严格控制抗菌药应用情况: 1) 病毒感染。 2) 发热原因未明者。 3) 皮肤粘膜局部应用。 4) 抗菌药预防应用及联合应用。
4
抗菌药预防性应用 须有明确指征。 内科预防: 1. 风湿热复发: 苄星青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
2. 流行性脑脊髓炎: 与病人接触,SD, 利福平。 3. 结核病: 异烟肼。 4. 疟疾: 进入疟区前, 乙氨嘧啶/磺胺多辛。
5
外科预防 1. 感染性心内膜炎: 青霉素/庆大霉素。 2. 口腔,颌面,胸部手术:头孢唑啉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3. 心血管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 万古霉素。 4. 胃,十二指肠,胆道手术: 头孢唑啉。 5. 战伤, 复杂外伤: 气性坏疽, 青霉素。
6
抗菌药联合应用: 目的: 提高疗效, 降低毒性, 减少延缓耐药性产生。 (1)繁殖期杀菌:青霉素、头孢菌素。
(2)静止期杀菌:氨基糖苷、多粘菌素、喹诺酮。 (3)速效抑菌:大环内酯、四环素、氯霉素。 (4)慢效抑菌:磺胺。 (1)+(2)→协同; (1)+(3)→拮抗; (1)+(4)→无关或累加;(3)+(4)→累加。
7
联合用药协同机制: 1. 作用机制不同。 2. 作用于相同机制的不同环节。 如磺胺+甲氧苄胺嘧啶, 双重阻断。
如磺胺+甲氧苄胺嘧啶, 双重阻断。 3. 改变细菌细胞壁或膜通透性。 如青霉素+链霉素。 4. 抑制抗菌药的灭活酶。 如亚氨培南+西司他丁。 5. 抑制不同的耐药菌群。
8
联合用药指征 (适应症): (1) 混合感染。 (2) 严重感染, 或伴有毒血症, 休克。 (3) 病因不明又危及生命严重感染。
联合用药指征 (适应症): (1) 混合感染。 (2) 严重感染, 或伴有毒血症, 休克。 (3) 病因不明又危及生命严重感染。 (4) 药物不易渗入感染部位感染。 (5) 易出现耐药感染或长期慢性感染。
9
注意: 1) 联合用药应有针对性, 避免盲目组合。 2) 避免联合应用毒性相同抗菌药。 3) 避免多种抗菌药联合。
10
抗菌药与其它类药相互作用 感染伴有其它病症时。 同时应用其它药时, 可能有药物相互作用。
11
抗菌药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应用 1. 肝代谢。 肝损害 2. 肾排泄。 肾损害
12
抗恶性肿瘤药物 antineoplastic drugs
13
1. 增殖细胞群 增殖细胞群中细胞生长繁殖: G1 期(DNA合成前期), S期(DNA合成期), G2期(DNA合成后期),
M期(细胞分裂期),
14
2. 非增殖细胞群 对药物敏感性低。 包括 G0期(静止期)C:复发根源。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C。 死亡C。
15
生长比率(GF): 增殖细胞群 / 肿瘤全细胞群 ×100%。 生长快肿瘤 GF 接近1。 生长慢肿瘤 GF 接近 。
16
抗肿瘤药物分类:
17
按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 作用于各期。 烷化剂、抗癌抗生素。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A) 仅对某期有效。
M期-长春碱、紫杉醇(G2)。
18
按作用机制分类: 1. 影响核酸合成(抗代谢药)。 甲氨喋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羟基脲、阿糖胞苷。 2. 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 顺铂、卡铂、 抗生素(丝裂霉素、博莱 霉素)、 喜树碱。
19
3.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 放线菌素D、多柔霉素、柔红霉素。 4. 影响蛋白质合成。 长春碱、紫杉醇、三尖杉生物碱。 5. 调节体内激素平衡。 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甲羟孕酮、他莫昔芬。
20
抗肿瘤药一般应用原则 序贯抑制、同时抑制、互补抑制。 根据肿瘤细胞增殖周期选药。 根据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选药。 药物毒性。 抗瘤谱。
给药方法。
21
毒性作用: 近期毒性: 骨髓抑制:多有。可恢复。 胃肠道反应:常见。 毛囊损伤:脱发。可恢复。 特有毒性: 肝、肺、肾、心、神经、内分泌等。
远期毒性: 第二原发癌、不育、致畸等。
22
发展方向: 1、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剂。 诱导细胞分化成熟、逆转癌细胞表型。 维A酸。 2、细胞凋亡诱导剂。 中药-砒霜。
3、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 抑制恶变。
23
发展方向: 4、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5、肿瘤耐药性逆转剂。 6、肿瘤基因治疗(生物治疗)。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繁殖、血管生长因子、内皮细胞整合。 5、肿瘤耐药性逆转剂。 钙拮抗剂、环孢素等。 6、肿瘤基因治疗(生物治疗)。 基因修正、置换。 免疫性、病因性、自杀性基因治疗。
24
常用抗肿瘤药物
25
抗代谢药物: 拮抗叶酸、嘌呤、嘧啶等作用而干扰核酸尤其是DNA合成,阻止瘤组织分裂繁殖。 主要作用于S期。
26
甲氨喋呤(MTX) 抗瘤机制: 叶酸同型物,竞争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四氢叶酸合成。
27
应用: 儿童急性白血病,绒毛膜上皮癌。 其他: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等。
28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轻度。 脱发:易发生。
29
巯嘌呤 ( 6—MP) 抗瘤机制: 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嘌呤前体→肌苷酸 →鸟苷酸、腺苷酸 (-)↑ 巯嘌呤→硫代肌苷酸 体内↑
抗瘤机制: 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嘌呤前体→肌苷酸 →鸟苷酸、腺苷酸 (-)↑ 巯嘌呤→硫代肌苷酸 体内↑ 次黄嘌呤鸟苷酸转移酶
30
应用: 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起效慢,多维持用药。 大剂量用于绒毛膜上皮癌。
31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肝损伤。
32
氟尿嘧啶(5-FU) 抗瘤机制: S期作用强。 脱氧胸苷酸合成酶 脱氧尿苷酸 ----↑-→ 脱氧胸苷酸 影响DNA合成。
5-FU的体内转化物可掺入RNA或DNA中,干扰蛋白质合成。 对各期有作用。
33
应用: 消化道癌症,乳腺癌,有效。 卵巢癌、宫颈癌、绒毛膜癌、膀胱癌等。
34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轻。 脱发:易发生。
35
烷化剂 以自身烷基取代DNA或蛋白质分子的氨基、硫基、羟基等基团氢原子起烷化反应。 造成DNA结构和功能损害或使细胞死亡。
36
环磷酰胺 抗瘤机制: 经肝药酶转化为中间产物,进入肿瘤细胞,产生磷酰胺氮芥,与DNA发生烷化作用。 CCNSA。
37
应用: 恶性淋巴癌最好。 其它: 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卵巢癌、乳癌,有效。
38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中度。 脱发:易发生。 化学性膀胱炎,严重。
39
抗生素类 多柔比星(阿霉素)
40
抗瘤机制: 能嵌入DNA双螺旋链中形成复合物→阻碍DNA复制及RNA合成。 主要抑制G2期。
41
应用: 抗瘤谱广。 急性白血病,淋巴肉瘤。 乳癌、肺癌、骨肉瘤等。
42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胃肠道反应。 脱发:易发生。 心脏毒性(特殊反应)。
43
激素类 对激素敏感肿瘤细胞有特殊的激素受体蛋白,可鉴别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乳腺癌细胞有雌激素受体。
一般受体阳性者,内分泌疗法效果较好。
44
作用方式: 通过激素或激素对抗剂的作用改变体内激素平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45
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作用较好。 但一般耐药。 雌激素: 前列腺癌,绝经后乳腺癌。
46
雄激素: 晚期乳腺癌,绝经前后均适用。 抗雌激素: 乳腺癌。
47
植物药及其它 长春碱 长春新碱 喜树碱 羟喜树碱
48
抗瘤机制: 与微管蛋白上受体结合,使蛋白质聚合能力下降,导致纺锤丝形成障碍。 引起细胞结构异常,细胞死亡。
49
应用: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较好。 淋巴肉瘤、绒癌有效。
50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轻。 骨髓抑制:轻。 脱发:易发。 神经毒性:主要。
51
紫杉醇 有丝分裂抑制剂。 作用:促进微管形成。 应用: 卵巢、乳癌、肺、食道、头颈部、膀胱癌。 毒性: 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病变,肌痛。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