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課 裨海 紀遊選 郁永河 郁永河 郁永河形容硫穴「白氣五十餘道, 皆從地底騰激而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課 裨海 紀遊選 郁永河 郁永河 郁永河形容硫穴「白氣五十餘道, 皆從地底騰激而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課 裨海 紀遊選 郁永河 郁永河 郁永河形容硫穴「白氣五十餘道, 皆從地底騰激而出」
第五課 裨海 紀遊選 郁永河 郁永河 郁永河形容硫穴「白氣五十餘道, 皆從地底騰激而出」

2 課前引導 臺灣第一位觀光客:郁永河 西元1697年(康熙36年),就是距離今天約有三百一十個年頭的初春,郁永河由福建出發,揚起船帆從廈門到澎湖,從澎湖到台南,於二月在鹿耳門登陸,停留府城的兩個月間,備辦採硫、煉硫用具,於品名、用途、費用,都有詳細記載,實為前所未有的文獻。然後由南而北在台灣進行了為期六個月左右的採硫險遊,於同年的十月初七回福建述職。

3

4 追尋郁永河的足跡 ─青年壯遊台灣計劃人 台灣師範大學單車社

5 貝多羅就是俗稱的雞蛋花。 郁永河對它有細膩的描寫。

6 目次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介紹 八、延伸閱讀 三、文學成就 九、問題與討論 四、補充資料 十、牛刀小試
一、題解 七、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介紹 八、延伸閱讀 三、文學成就 九、問題與討論 四、補充資料 十、牛刀小試 五、課文賞析 十一、好站連結 六、文章結構表

7 題 解 《裨海紀遊》,又名:      《採硫日記》、《渡海輿記》。 作者描寫來臺採硫的過程,     及在臺所見所聞,以日記體書寫。

8 題 解 裨海,小海的意思。 戰國時代騶衍認為,中國境外之地 有九州,每一州「裨海環之」。
裨海,小海的意思。 戰國時代騶衍認為,中國境外之地 有九州,每一州「裨海環之」。 因臺灣位處中國大陸境外,四面環海,故以「裨海」借代臺灣,為書 命名。

9 題 解 康熙卅六年(西元1697年),郁永河進駐北投,僱當地居民開採硫磺。
 題 解 康熙卅六年(西元1697年),郁永河進駐北投,僱當地居民開採硫磺。 本文記載他前往硫土產地探察,沿途所見之風光,及在硫穴所目睹的特殊景觀。 郁永河採硫處 紀念石碑

10 題 解 作者所描寫的硫穴,就是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屬的硫磺谷地區(舊名大磺嘴)。 硫磺谷

11 硫磺谷簡介 硫磺谷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西南側,處於中正山南麓的一片草原邊,谷內熱氣滾
滾,白煙繚繞,一縷縷自谷地升起,是北投溫泉的源頭。斜對面則是龍鳳谷,設有許多溫泉浴室。 龍鳳谷

12 二、作者介紹 性好遊山玩水 受命渡臺採硫 沿西海岸北上 請原住民採硫 艱苦完成任務 啟航—郁永河搭上船隻,前往臺灣

13 性好遊山玩水 郁永河,字滄浪,清朝 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郁永河性喜遊歷,康熙卅年(西元1691年)到福建擔任幕僚工作,足跡遍及閩中山水。 公視「打拚」劇照。 郁永河站在甲板上,瞭望著臺灣的陸地

14 受命渡臺採硫 康熙卅五年,福州火藥庫爆炸,燬掉大量硝磺火藥,福建當局聞知臺灣北部出產硫磺,派人前往開採。郁永河自願受命渡臺。
康熙卅六年,郁永河從福州出發,海上航程遇到暴風雨,待平靜後抵達澎湖,一路航向臺灣,踏上嚮往已久的臺灣土地。

15 沿西海岸北上 郁永河在久居臺灣的同鄉顧敷公陪同下,率領隨從自臺南出發,由原住民駕牛車循西部海岸線北上。
四天晝夜不停前進,渡過無數溪流、懸崖陡壁、森林茂草。炎炎烈日又多蚊蚋蒼蠅,一路可謂極為艱苦。

16 請原住民採硫 郁永河歷盡艱辛始抵北投,在惡劣環境中僱工採硫磺。
他請二十三社的原住民頭目飲酒,請求他們的幫忙,以布交換硫土。於是原住民相繼以獨木舟載硫土到工寮換布,工人便開始提煉硫磺。 郁永河採硫使用的工具

17 艱苦完成任務 許多人因水土不服,病倒返鄉,剩郁永河和一位病僕,時時督促原住民及工匠,日不少休。
夏天又遇颱風,茅廬被夷為平地,郁永河僅以身免。但他並不畏縮,雨止風息後,繼續工作。 經過他不斷的努力,艱難的採硫任務大功告成。

18 三、文學成就《裨海紀遊》 英文版 中文版

19 《裨海紀遊》簡介 郁永河喜愛遠遊,自願受命來臺採硫,是他一生最精彩的經歷。他的生花妙筆將東渡臺灣採硫的過程,及在臺灣所見所聞,詳細確實記錄成《裨海紀遊》一書。 成書體裁:日記體          (上中下三卷) 《裨海紀遊》 書影

20 《裨海紀遊》特色 ‧創作特色: 1.題材新穎,敘述條理井然 2.描寫細膩生動,文筆自然清新
3.加入個人看法,夾敘夾議,如認為 當時臺灣治安良好,是得力於明鄭 的嚴刑峻罰;對於原住民的備受欺凌,也流露人道關懷。 4.寫實精神

21 《裨海紀遊》價值 ‧是成功的記遊散文,對研究      三百年前臺灣的歷史、地理、  社會、種族等,都有極高的       參考價值。

22 《裨海紀遊》價值 《裨海紀遊》,是一部臺灣鄉土文學史上永不磨 滅的偉大寫實作品。……流貫整篇作品的是脈脈
搏動的濃厚人道精神;他用卓越的觀察力和分析 力,栩栩如生地記錄下來滿清領臺初期,離荷蘭 、明鄭三代不遠的漢番雜居的社會情況。他使用 正確、簡潔、有力的筆觸如實地描畫殆盡臺灣那 雄壯、美麗的風土;榛莽未闢的荒原、蠻煙瘴癘 的山河,莫不躍然紙上。 葉石濤〈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

23 《裨海紀遊》附錄 上卷所附:〈臺灣竹枝詞〉 (12首) 涵蓋臺灣的地理景物、風土民情, 讀來親切有味。
上卷所附:〈臺灣竹枝詞〉 (12首) 涵蓋臺灣的地理景物、風土民情, 讀來親切有味。 下卷所附:〈土番竹枝詞〉 (24首) 描寫臺灣平埔族的生活習俗, 刻劃栩栩如生。 價值:作者在每一首竹枝詞之後,都 自己作注,對了解詩意及臺灣當時 情況,實有莫大幫助。

24 郁永河其他作品 《海上紀略》: (以筆記形式,分則記載海外見聞,如〈海吼〉、〈天妃神〉、〈水仙王〉、〈琉球〉、〈日本〉等共九則)
《海上紀略》: (以筆記形式,分則記載海外見聞,如〈海吼〉、〈天妃神〉、〈水仙王〉、〈琉球〉、〈日本〉等共九則) 《番境補遺》: (補《裨海紀遊》所未記的臺灣原住民 生活習俗,也是以筆記形式分則記錄)

25 郁永河其他作品 《鄭氏逸事》:作者原以清朝立場作《偽鄭逸事》,《臺灣通史》將它改名
為《鄭氏紀事》。係為鄭成功、明軍參軍陳永華、永華季女陳氏等三人作傳。 《宇內形勢》:           描寫東南亞諸國及日本、琉球等地理位置,可見作者已具有世界觀。

26 四、補充資料 硫磺煉製 遭飛蟲攻擊 冒險家精神 以衣服換雞充飢 白日見鬼 今日硫磺谷(新北投龍鳳谷)

27 郁永河採集硫土的方法極為原始,先在燒乾的大鑊內倒上十幾斤的油,再慢慢倒入乾的硫土,兩個人拿一根十字型竹竿,來回搗拌,硫就從土中分離出來。
硫磺煉製 步驟 1 步驟 3 步驟 4 步驟 2

28 遭飛蟲攻擊 郁永河來到八里分社(今臺北縣 八里鄉)時 ,前有淡水河阻隔, 他停車欲渡,結果「有飛蟲億萬,
郁永河來到八里分社(今臺北縣   八里鄉)時 ,前有淡水河阻隔,  他停車欲渡,結果「有飛蟲億萬, 如急雨驟至,衣不能蔽,遍體悉損」(《裨海紀遊》卷中),實在非常 可怕。

29 冒險家精神 郁永河來臺感受到許多危機,時時 會面臨死亡,但他有個信念:「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趣,通「趨」。
郁永河來臺感受到許多危機,時時  會面臨死亡,但他有個信念:「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趣,通「趨」。 此指危險的地方);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裨海紀遊》卷中)這種旅行家的冒險精神,值得學習。

30 以衣服換雞充飢 郁永河在北投採硫,農曆七月半之後,遇上強烈颱風,工寮被風摧毀,他為躲避風雨,涉水到山巖原住民
家暫住。晚上沒有東西吃,他就以 身上穿的衣服向原住民換一隻雞來 充飢(《裨海紀遊》卷中),其狼 狽可見一斑。

31 白日見鬼 郁永河採硫工作完成之後,準備 回福建,他命人到山間砍柴,派人 駕舢板在水邊等候。他看見有四人
郁永河採硫工作完成之後,準備  回福建,他命人到山間砍柴,派人 駕舢板在水邊等候。他看見有四人 並坐樹下,起先懷疑是砍柴先回來 的人,趨前要向他們詢問,那些人 卻突然都不見了。這時候他才發覺 自己見到鬼(《裨海紀遊》卷下)。

32 五、課文賞析 題材新穎 結構謹嚴 技巧高明 探險精神 今日硫磺谷

33 題材新穎 ‧作者所描寫的景物,都是他前所 未見,完全掌握了讀者好奇喜新 的心理,例如: ‧寫茂盛的林木 ‧寫樹上的禽聲 ‧如大十圍的巨木
  ‧作者所描寫的景物,都是他前所   未見,完全掌握了讀者好奇喜新   的心理,例如: ‧寫茂盛的林木 ‧寫樹上的禽聲 ‧如大十圍的巨木 ‧藍靛色的溪水 ‧「硫穴」 「大小不可辨名」 「耳所創聞」 「導人謂楠也」 「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  下,是沸泉也」 更是大自然的奇觀

34 結構謹嚴—第一段落賞析 ‧由於語言不通,原住民用手 「指」出硫土產地。這一「問」一「指」就成為整篇文章的張本。從 第一段 啟程
‧由於語言不通,原住民用手  「指」出硫土產地。這一「問」一「指」就成為整篇文章的張本。從 「明日」拉顧君偕往,可見作者迫不及待,「拉」字也顯示他的興致高昂。他們坐上獨木舟,命善於駕舟的原住民少年操楫到內北投社。 第一段 啟程

35 結構謹嚴—第二段落賞析 行程艱難,作者所描寫的茅棘, 既高且密,必須兩手排之,才能側體而入;加上炎炎烈日,暑氣 第二段 路途艱難
行程艱難,作者所描寫的茅棘, 既高且密,必須兩手排之,才能側體而入;加上炎炎烈日,暑氣 蒸人,幾乎使人窒息;而草下小徑,僅容蛇伏,人在草叢中,五步之內已不相見。 第二段 路途艱難

36  結構謹嚴—第三段賞析 沿途見到許多新奇景物,苦盡甘來,漸入佳境。作者寫無法辨其名的許多林木,有老藤纏繞,又有大如手掌的葉子,另一方面特寫令人稱奇的楠木。他又寫耳所創聞的許多鳥聲、使人幾忘炎暑的涼風,視覺之美又添加了聽覺、觸覺之美,真是美不勝收。 第三段 景物新奇

37 結構謹嚴—第四段賞析 越過五、六個險坡後,來到大溪。 溪水和石頭都呈藍靛色,經過導人 解說,這水源出硫穴,屬於沸泉。 第四段 接觸沸泉
越過五、六個險坡後,來到大溪。 溪水和石頭都呈藍靛色,經過導人 解說,這水源出硫穴,屬於沸泉。 作者親自用手指一試,果然不虛。 這段描寫,讓人感受到硫穴的熱, 從觸覺知道距離硫穴應該不遠了。 第四段 接觸沸泉

38 結構謹嚴—第五段賞析 五段寫硫穴的現身,首先是「林木忽斷」,其次「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相當奇妙。接著「望前 第五段 遠望硫穴
 結構謹嚴—第五段賞析 五段寫硫穴的現身,首先是「林木忽斷」,其次「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相當奇妙。接著「望前 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頗為神祕,經導人一指,才知是硫穴所在。不過是遠望硫 穴,但「風至,硫氣甚惡」,從嗅覺又讓人強烈感受到不可親近的威力。 第五段 遠望硫穴

39 結構謹嚴—第六段賞析 第一層:硫穴周圍「草木不生」,呼應前段「草色萎黃無生意」;「地熱如炙」呼應「履底漸熱」;又寫道堅 第六段 抵達硫穴
硬的巨石都抵擋不住硫氣的侵蝕。接著再呼應「白氣縷縷」,特寫白氣從地底噴出的情形,白氣「五十餘道」 「騰激而出」「沸珠噴濺」,描寫得相當壯觀。 第六段 抵達硫穴 第一層:硫穴周圍

40 第二層:作者攬衣靠近穴旁觀看, 只聽到像怒雷震蕩地底的聲音,又 好像是驚濤與沸鼎聲相間的聲音,
令人生懼。他聯想硫穴周圍,譬喻 為一個正在沸騰的大鍋子,自己就 好像行走在鍋蓋上,而之所以不會 陷下去,是因為有熱氣支撐它的緣故,譬喻貼切生動。 第六段 抵達硫穴 第二層:靠近穴旁

41 第三層:作者看到巨石間有個特大的硫穴,想作一次冒險,爬到石上俯瞰硫穴。沒想到穴中毒氣迎面撲來,
「觸腦欲裂」,急退百步才恢復正常。冒險雖然失敗,但更突顯出硫穴的神奇,使整個描寫達到最高潮。另 外他也發現了「聲如倒峽」的溪流,是第四段所見「沸泉」的源頭。 第六段 抵達硫穴 第三層:石上俯瞰硫穴

42 結構謹嚴—第七段賞析 末段結尾,作者循舊路回去,雖已 離開硫穴,但衣染硫氣,累日不散;而他也醒悟了剛到北投茅廬時,晝 第七段 賦歸
 結構謹嚴—第七段賞析 末段結尾,作者循舊路回去,雖已 離開硫穴,但衣染硫氣,累日不散;而他也醒悟了剛到北投茅廬時,晝 夜轟耳不輟的倒峽崩崖聲音,原以 為是瀑布,經過這次探險,才知道 是硫穴沸騰的聲音。可見聲音傳達 之遠,也給人留下無窮的餘味。 第七段 賦歸

43 結構謹嚴—句法整齊 每段的開頭分別是:「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
 結構謹嚴—句法整齊 每段的開頭分別是:「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  句法整齊,每段代表一個特殊景點, 而且四、五、六段和硫穴都有密切關係,如此層層推進,引人入勝。 大磺嘴全景

44 技巧高明—運用「摹況」 視覺摹況: 「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 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視覺摹況: 「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 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聽覺摹況: 「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 「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 之。」

45 技巧高明—運用「摹況」 嗅覺摹況: 「風至,硫氣甚惡」 「衣染硫氣,累日不散」 觸覺摹況: 「暑氣蒸鬱,覺悶甚」 「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46 技巧高明—善用譬喻 「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 「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 「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 搖曳青嶂間」
「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 搖曳青嶂間」 「一大沸鑊」比喻硫穴周遭是沸鑊, 貼切生動。 銅鑊:大鍋子

47 永遠不屈的精神。 葉石濤 〈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
探險精神 這篇文章所隱含的特殊意義,就是作者不畏艱難,勇於探險的精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除了努力讀書之 餘,也要有行萬里路的雄心壯志,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學習,才能開展眼界,獲得真正的知識。 他的作品透露出來的 跟大自然抗爭的人類充滿鬥志, 永遠不屈的精神。 葉石濤 〈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

48 六、文章結構表

49 七、語文萬花筒 摹況修辭簡介 臺灣北部平埔族原住民— 凱達格蘭族 古今地名異稱 與臺灣地名相關 的燈謎
臺灣北部平埔族原住民—      凱達格蘭族 古今地名異稱 與臺灣地名相關 的燈謎 平埔族婦女與小孩(D. Maillart繪,年代待查)

50 摹況修辭簡介 1.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 視覺:「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本課「摹況」用法 1.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 2.舉凡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皆可作為描摹的題材。 視覺:「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聽覺:「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嗅覺:「風至,硫氣甚惡」 觸覺:「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51 凱達格蘭族 漢人進入臺灣北部前的原住民,分布在今基隆、淡水、北投、士林和臺北盆地(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內外) 特色:
母系社會,招贅制,產業由女兒繼承。 生活以農耕為主,漁獵為副,薯芋為主食,男女皆好飲酒。 善於行駛獨木舟,使用鐵器和陶器。

52 平埔族漁夫(英國攝影學家John Thomson攝於1871年,同治10年)
平埔族漁夫(英國攝影學家John Thomson攝於1871年,同治10年)

53 凱達格蘭族 普遍漢化: 凱達格蘭族與漢人接觸始於元代, 以硫磺和商人交易。後與漢人毗鄰 而居,接受漢化。至今後裔尚有居 住原址,但已失去語言和傳統文化。 紀念大道: 為了紀念最早在此定居的原住民, 特別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 凱達格蘭大道。

54 古今地名異稱 古名 今名 魍港 嘉義布袋虎尾寮 麻豆社 麻豆鎮 加老灣 臺南縣七股鄉 半線社 彰化市 大員 臺南市安平 竹塹社 新竹市 堯港
高雄岡山 諸羅山社 嘉義市 打狗嶼 高雄市 打貓社 民雄鄉 雙溪口 屏東縣東港 水沙連 日月潭 他里霧社 斗南鎮 大墩 臺中市 艋舺 臺北萬華 牛罵社 清水鎮 鷄籠 基隆 中港社 竹南鎮 貓狸 苗栗市 八里分社 八里鄉

55 與臺灣地名相關的燈謎 景美 風光明媚 學府之地 百姓勇猛 空中霸王 飲水思源 士林 民雄 高雄 知本

56 與臺灣地名相關的燈謎 永和 萬世太平 沃野千里 終年健壯 群峰相疊 豐年之兆 豐原 永康 萬巒 瑞穗

57 八、延伸閱讀 郁永河 詩選 位於北投圖書館 之石碑 郁永河「北投硫穴詩」

58 北投硫穴詩 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 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 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
  上蒼創造奇異的景物,高山上湧出了溫泉。   憤怒的雷聲在地心翻滾,有毒的氣焰震撼整個山巔。   碧綠的溪水,松樹長期枯槁,丹紅的山 頂,草色枯黃好像就要燃燒。   傳說中的蓬萊、瀛洲等仙山好像遠遠可以望到,我也想修練仙術,煮白石為糧,以迎接神仙的到來。 語譯 回原文

59 臺灣竹枝詞 之一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原注】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原注】 檳榔無旁枝,亭亭直上,遍體龍鱗,     葉同鳳尾。子形似羊棗,土人稱為棗子檳榔。 食檳榔者必與蔞根、蠣灰同嚼,否則澀口且辣。食後口脣盡紅。   檳榔只有一根主榦高聳雲霄,沒有分出旁枝,上面結了一大串垂下的青子,一顆一顆雜亂而散開。   把它摘下來加上蔞根、蠣灰一同咀嚼,把嘴脣全部都染紅了。 語譯 回原文

60 臺灣竹枝詞 之一 臺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 一片平沙皆沃土,誰為長慮教耕桑? 臺灣西邊俯臨大海,東邊一望層層山巒連綿千里之長。
  臺灣西邊俯臨大海,東邊一望層層山巒連綿千里之長。   山地外的一片平原都是肥沃的土地,有誰能作長遠計劃來教他們耕種呢? 語譯 回原文

61 土番竹枝詞 文身舊俗是雕青,背上盤旋鳥翼形。 一變又為文豹鞹,蛇神牛鬼共猙獰 【原注】
 半線以北,胸背皆作豹文,如半臂之在體。(按:半線,今彰化市。)   文身是刺青的舊俗,背上刺有盤旋的鳥翼形狀。   在半線以北則變成豹的斑紋,這些刺青都像牛鬼蛇神般的兇惡。 語譯 回原文

62 土番竹枝詞 男兒待字早離娘,有子成童任遠颺。 不重生男重生女,家園原不與兒郎。 【原注】 番俗以婿紹瓜瓞,有子不得承父業, 故不知有姓氏。
番俗以婿紹瓜瓞,有子不得承父業,     故不知有姓氏。   兒子去入贅很早離開母親, 有兒子長大就隨他遠走高飛。   這裡的人不重視生男反而 重視生女,家裡的田園原來就 不傳給兒子。 語譯 回原文

63 土番竹枝詞 種秫秋來甫入場,舉家為計一年糧。 餘皆釀酒呼群輩,共罄平原十日觴。 【原注】
 秫米登場,即以為酒,男女藉草劇飲歌舞,   晝夜不輟,不盡不止。   種高粱到了秋天剛剛收成完畢, 計算留下全家一年所需要的糧食。   其他都拿來釀酒招呼親朋好友, 大家在草原上唱歌跳舞,喝了十天 十夜,不喝完不停止。 語譯 回原文

64 九、問題與討論 火山噴氣口上的硫磺結晶 硫氣孔所冒出的白煙

65 一、作者探察北投硫穴的動機何 在? 郁永河以喜愛遠遊而自願來臺採硫,他到北投以布和原住民交換硫土,當他看到原住民用獨木舟載硫土時,引
一、作者探察北投硫穴的動機何 在? 郁永河以喜愛遠遊而自願來臺採硫,他到北投以布和原住民交換硫土,當他看到原住民用獨木舟載硫土時,引 起他的好奇,想要一窺硫土產地的情況。所以一方面是想要探奇攬勝,一方面大概也是採硫職責所在。

66 二、本文重點在於描寫探察硫穴的 過程,文章結構有何特殊之處?
二、本文重點在於描寫探察硫穴的 過程,文章結構有何特殊之處? ‧作者從次段到六段,寫整個探察硫穴過程,每段開頭分別是:「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 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句法整齊,每段代表一個特殊景點,四、五、六段和硫穴的關係尤其密切,如此層層推進,引人入勝。

67 三、請指出本文中你所欣賞的 譬喻,並說明其理由。
三、請指出本文中你所欣賞的 譬喻,並說明其理由。 本文作者善用譬喻: 1.「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 2.「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 3.「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4.「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   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 耳」等皆是。 (請學生任選自己所欣賞的譬喻,並說明理由)

68 四、作者抵達硫穴之後,又從 哪幾個角度觀察、描寫?
四、作者抵達硫穴之後,又從 哪幾個角度觀察、描寫? 1.他先從硫穴的外圍觀察、描寫:「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出地尺許。」 2.接著再走到穴旁觀察,描寫:「余攬衣即穴旁視之,……熱氣鼓之耳。」 3.最後從石上俯瞰觀察、描寫:「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急退百步乃止。」

69 五、作者探奇攬勝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行事也非常小心謹慎;從本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先問地點:「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 2.找朋友陪同:「明日拉顧君偕往」 3.慎選交通工具駕駛:「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 4.請嚮導:「呼社人為導」

70 5.同伴相互呼應:「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6.小心嘗試、渡水:「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 7.先作客觀評估:「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

71 十、牛刀小試 文學步道上的郁永河詩句石碑

72 牛刀小試 第一題 【複選】有關〈裨海紀遊選〉一文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選自《郁永河集》 (B)裨海代指臺灣 (C)為一記遊散文
牛刀小試 第一題 【複選】有關〈裨海紀遊選〉一文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選自《郁永河集》  (B)裨海代指臺灣  (C)為一記遊散文  (D)硫穴為現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屬的硫磺 谷地區  (E)隱含作者不畏艱難,勇於探險的精神。 (A)〈裨海紀遊選〉 節選自《裨海紀遊》一書。

73 牛刀小試 第二題 【複選】下列關於郁永河之敘述,何者正確? (A)字滄浪,晚清時人,性喜遊歷
牛刀小試 第二題 【複選】下列關於郁永河之敘述,何者正確?  (A)字滄浪,晚清時人,性喜遊歷  (B)至臺灣採硫,乃以銅錢與番人交換硫土,事成返閩復命  (C)記遊之文常以日記體撰寫,文筆自然清新 (D)詩富有寫實精神,以寫臺灣地理風貌的〈臺灣竹枝詞〉,及原住民風俗習慣的〈土番竹枝詞〉,最為膾炙人口  (E)居臺灣三十餘年,著有《臺灣紀遊》、《海上紀略》、《番境補遺》等書。 (A)清初人 (B)凡布七尺,易土一筐 (E)並未定居臺灣, 任務完成即返閩復命。

74 牛刀小試 第三題 〈裨海紀遊選〉文中擅用「摹寫」的方式為文,下列敘述,何者沒有「聽覺」的摹寫? (A)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牛刀小試 第三題 〈裨海紀遊選〉文中擅用「摹寫」的方式為文,下列敘述,何者沒有「聽覺」的摹寫? (A)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B)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  (C)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 靛色。 (D)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 (D)有觸覺與視覺,而無聽覺。

75 牛刀小試 第四題 ‧下列有關〈裨海紀遊選〉中文句之翻譯 何者錯誤?
牛刀小試 第四題 ‧下列有關〈裨海紀遊選〉中文句之翻譯 何者錯誤? (A)「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茅草叢下 有一條小路,狹小彎曲,只能讓蛇藏身 (B)「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坐上了獨 木舟,讓二位原住民少年划船 (C)「扶杖躡巉石渡」:拄著手杖踩著高大的 岩石渡河  (D)「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先前聽 到像急流衝入峽谷崩毀山崖,不停轟擊耳 朵的巨響。 (A)僅能讓蛇趴伏著。

76 牛刀小試 第五題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牛刀小試 第五題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以上詩文選自郁永河〈臺灣竹枝詞〉, 試問所描寫的植物應是:  (A)西瓜 (B)檳榔 (C)香蕉 (D)甘蔗。

77 番社釆風圖 第十一圖 渡溪 本圖描寫土官、通事乘竹筏渡溪,平埔族村人浮水推筏的情景。
 第十一圖 渡溪 本圖描寫土官、通事乘竹筏渡溪,平埔族村人浮水推筏的情景。 他們欺壓善良的平埔族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 來北投採硫磺的郁永河直斥他們是「社棍」。

78 十一、好站連結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http://140.109.185.220/
臺灣第一人 郁永河 臺灣歷史地理資源網—古地圖與舊地名

79 影片教學資源 公共電視影片--「打拚」臺灣人民的歷史 第三集 帝國邊陲 故事大綱:以郁永河為主角(朱陸豪飾),從臺南一路北上,在其著作《裨海紀遊》裡,寫下沿途所見景象,透過戲劇還原當時社會、歷史面貌。

80 圖片來源 http://blog.roodo.com/raininglight/archives/684583.html


Download ppt "第五課 裨海 紀遊選 郁永河 郁永河 郁永河形容硫穴「白氣五十餘道, 皆從地底騰激而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