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客家年俗 力行國小 王薪維
2
壹、客家年俗由來 年關的傳說- 客家族群過年稱為「過年關」,因為在舊俗農曆年歲末時,債務人應向債權人清償債務,過年如過關,稱為過年關。客家族群的過年,自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走司命灶君開始,到正月二十日止,也有人認為農曆過年是自入年卦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出年卦至正月初五為止。在農曆過年期間,每天都有不同的意義。
3
貳、送灶神(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灶神由來的傳說
客家族群認為,灶神本係以崇敬先列某一賢主,賢主因受誣陷避禍,客家先人先賢人藏於最安全的地方-大灶,賢人將黑灰塗抹於臉上,官兵屢尋不獲,賢人因而避禍,代代相傳。
4
二、送神 送神的意思是拜請灶神帶領十方諸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以來人間的是非善惡,做為決定來年吉凶禍福的依據,主要為「善又善報,惡有惡報,勸化世人,行善積德」教化勸世的作用。 祭拜時上香、放鞭炮是請灶神等隨煙昇天的意思。祭拜甜粄圓是請灶神吃了甜食之後,在玉帝之前多美言,也就是揚善隱惡,好話報上天,壞化留人間,減少世間人來年的災難。
5
叁、入年卦(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 入年卦是經過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帶領十方諸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以來人間的是非善惡,玉皇大帝帶領天神到民間巡視,所以民間開始拼掃、擦清供奉的神佛,因為神佛不在,移動沒有忌諱,稱為入年卦是百姓準備過年的意思。
6
肆、辭年:年三十(年二十九) 年三十為過年的前一日,稱為「大年三十(年二十九)」
一、 台灣北部的客家人在年三十日子時開始,到清晨要拜畢天公,天公就是玉皇大帝,祭品中的雞不能用母雞,最好是閹雞全雞或公雞全雞。客家話雞字與家字音相似,全雞的意思表示全家團員吉祥如意的意思,這項習俗與中、南部的客家人不同。
7
二、 祭祖是客家人的特色,年三十日要到宗祠祭拜阿公婆。還要到村里的廟宇祭拜諸神及土地伯公,並且在家祭拜供奉的神明、灶神、門神等諸神,用甜粄、發粄、年柑、牲儀、春飯供奉。
客家話的春字與剩字音相似,表示富足吉祥的意思,長年飯是年三十晚煮很多飯,在過年的時候有長年不缺,或予整年無休的灶,有休息的機會,表示尊敬灶神的意思,感謝祖先神明一年來的庇祐、照顧,求來年的保佑、平安,稱為辭年。
8
三、 從前的客家社會,大部分作粗事,勞力謀生,早婚是為了解決勞力不足的方法,很多人家有領養童養媳(小心臼、花囤女),是早期客家社會的特色,小心臼在十三、四歲在圍爐之後,由長輩將男女生送作堆圓房。圓房的論據,在年三十圓房,萬事無忌諱,貧困的客家社會在年三十日,將花囤女送作堆,可節省請客費用,早日圓房生子,可以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也因此沒有守歲的習俗。 另外,客家人不守歲,而在就寢前,由當家的拿一枝紅紙搓成紙棒沾上花生油點火,帶領全家大小,到每一個房間查看尿桶,當家的開口問:「淨不淨?」晚輩則齊聲答:「淨!」據說這麼一來,往後一年全家都不換眼疾。
9
四、客家社會的習俗,食 好年夜飯之後,長輩 給晚輩紅包過年,稱 為磧年錢,磧年錢就是 分紅包磧年與一般拜年 後才給紅包有差異。燕 京歲時記載「已彩繩穿 錢,編做龍形覆逾床 腳,謂壓歲錢,尊長之 賜小兒者亦謂稱壓歲 錢」,含有護佑祝福童 幼,平安成長之意。
10
五、客家人的年粄自入年卦 開始做,年粄有甜粄、 菜頭粄、發粄、芋粄、 菜包(又稱豬籠粄)、 粄圓,每樣粄有不同的 象徵。打粄和炊粄是客 語通稱,打粄圓稱為搓 板圓。長年飯及長年菜 為年三十日準備好,客 家人在三十日食菜包或 粄圓。
11
六、 一般漢民族是「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與客家人稍有差異,客家習俗是在年三十晚,廚房不要整理太乾淨,留些食物給錢鼠吃,表示錢鼠進來,錢財也跟著帶進來,一般人不會驅趕錢鼠,錢鼠很會繁殖,象徵多子多孫。也有傳說為了方便老鼠嫁女兒,除夕晚整夜要燈火通明。另外,除夕晚餵狗餵貓有一種禁忌就是不能出聲叫,據說叫狗會遭盜賊,叫貓明年老鼠會特別多。
12
伍、年初一 一、客家人都是吃齋(素)的,在年三十做好的長年飯是乾飯,早上食乾飯配合長年飯,表示食乾飯是實實在在,同時勞力為主的客家人,平常就食乾飯,年初一吃乾飯是很自然的習俗。相傳,若大年初一食粥,以後一年到頭都貧窮,都食粥。另一傳說,大年初一食粥,在外出時奔波遭雨淋之苦。
13
二、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在客廳,備有甜點零食,供賓客及家人食用,甜點含紅棗、花生、生仁糖、瓜子、麻荖、粄粿等,甜食好話「食甜甜錢來黏,食發粄錢銀發,甜粄甜甜錢銀黏」。客家人稱年糕為「甜粄」,習俗上,習慣大年初一不食甜年粄,等到初二早上,拜過祖先後才食,相傳大年初一食煎甜年粄,有「相煎何太急」之說。
14
三、在以前普遍貧窮的客 家族群,每日都得食 番薯或將番薯加在飯 內,為了要表示富 足,相傳在過年期間 (出卦之前)不食番 薯,如果食番薯會變 貧窮之意。
15
陸、年初二 客家與漢民族相同,年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日子,也稱為「迎婿日」,講究的家還要派人去迎接女兒歸省,轉外家攜夫帶子,手提雞臂(半隻雞)、酒、 甜粄等禮物,更不能忘了給父母親一個紅包。相傳,回娘家進門時,女兒和女婿要手牽手同時入門,向岳父岳母問安時要一口同聲,避免一前一後。女生單獨回娘家,稱為轉外家;男性陪同太太回娘家稱為轉妹家。
16
柒、年初三 以前人在年初一、年初二可以掃地,但不能倒垃圾,春節間掃地要由外往內掃,以免財富外流,掃地時只將垃圾掃到牆角人看不到的地方,到年初三才用壞掃帚、舊畚箕將垃圾裝起來,拿到郊外路邊,連掃帚、畚箕一起燒掉,比較功夫的人則順便點香燒金連垃圾一起燒毀,聽說是「送窮鬼」,將垃圾送走後,窮去富來。
17
扒、年初九(天公生) 天公生就是玉皇大帝聖誕,一般人非常崇拜,在拜天公前一天,全家要沐浴、齋戒,在正廳大門前,設供桌、清茶、酒水、金香燭炮等,自前一天午夜子時開始祭拜,九日當天不曬褲,尤其是女人的衣服。
18
玖、正月十五日 客家人不做元宵而做「菜包」吃。炮龍源自大陸客家地區的“舞火龍”。這種舞火龍以廣東豐順、興寧、五華、河源等縣的最具特色。龍身以紙紮成,繫上鞭炮,舞者赤膊,炮火燒身,舞至炮火停息,火龍被燒為止,其目的為驅邪祈求保平安為主。炮龍為苗栗市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炮龍活動是邀集舞龍隊舞龍遊街,而在特定路段由觀眾丟擲鞭炮,以增加熱鬧氣氛。
19
拾、掛紙(正月十六日起) 客家人稱掃墓為掛紙,過去家庭經濟普遍拮据的家庭,男的受雇做長工,女的為婢女,僅過年期間能與家人團圓,在正月半後,年假就結束了,上工前要先祭拜祖先,所以選在正月十六之後掛紙,告別祖先,祈求保佑外出謀生平安。
20
拾壹、天穿日(正月二十) 天穿日是客家人才有的節慶,這天,一般農村婦女用過年用的甜粄,以油煎熟,或用“油堆子”蒸好,煎時甜粄要攤開不能捲,在上面插上針線,稱做“補天穿”。傳統上,農民在補天穿時都會在家做其他的工作,而不下田耕作;因深信「這天下田會觸怒天神,全年將出現天旱」的古老傳說。 “天穿日”相傳是女媧補天的日子。蘇軾有詩句說:「一枚煎粄補天穿」,正是指客家人過天穿的情形。據清代俞士燮《癸巳存稿》卷11《天穿節》條中考辨,認為“天穿日”就是24節氣中的雨水,取“雨水屋穿漏”的意思。
21
六堆客家歲時節慶 農業社會的美濃客家,過年從臘月二十四日的送神揭開序幕。俗傳24日式灶神帶著諸神向天庭述職的日子,這天,每一戶人家以水果、五穀、湯圓等敬奉諸神,希望能使諸神「多言五穀」,另外希望湯圓的甜蜜能使諸神向玉皇大帝奉報一年的功過,能「多說好話」,使來年趨吉避凶,招福避禍。 臘月二十五日,客家人謂之「入年假」或「落年假」,一只從這天開始過年。家家戶戶升火蒸煮各種年糕及粄食。在美濃有一種說法,即「過年不准鹹」,固年糕板時都以甜食為主,一家大小「食甜,講甜話」。入了年假,家裡門窗要貼春聯及門紙,祖先牌或神位前,必須燃香不絕,表示「點長年香」,較富裕的人家,從此日起便不熄燈。
22
年三十除夕當天,客家人在凌晨都得先設高台拜天公,天亮後還得分頭到村莊各處的角頭廟中敬神,名謂「完神」,意指感謝眾神過去的保佑。當天吃團圓飯前一定要先祭祖酬神,全家到正廳吃「年夜飯」或飲「守歲酒」,然後放爆竹,稱「辭年」;通宵點燈,叫「點年光」。這天煮飯很多,因為要吃到第二天,意謂由今年吃到明年,所以年夜飯又叫兩年飯。 新年初一,客家人不興往返拜年,而都要到附近廟堂上香,俗稱「行香」。美濃人過年有「初一食齋,勝過歸年齋」而茹素者,大多還是擔心祭祖的三牲因九至腐壞而吃葷,且飯桌上還要有蛋,客語的蛋和「春」、「剩」同意,一方面迎春,一方面希望吃剩有餘。
23
年初二轉「妹家」,美濃客家人非常注重轉妹家,在娘家,女兒、女婿先要向丈母娘及岳父拜年,若是新婚夫婦,離開時則岳父岳母要送給女兒、女婿兩隻雞,叫帶路雞,和兩條綁著花帶帶著蔗尾的紅甘蔗回家,意思要女兒「千百子孫」、「有頭有尾,白頭偕老」。 初三「送窮鬼」的日子,家家戶戶清埽垃圾,以香紙送出屋外,在路旁焚燒香紙相送,意謂著「窮去富來」,並以紙炮示「發」。這一天叫「三重日」(生蟲日),避免入園採菜,也不過門作客。在美濃,這一天亦焚燒門前紙,「火燒門前紙,客人尋頭路」。
24
初四晚上,家家戶戶準備牲禮祭灶神,叫做「等神」。據說灶神在臘月二十四日那天回天庭報告,到初五早上回來,所以每家皆要準備牲禮接駕。這天,每戶人家也準備開工出年假了。
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的誕辰,以年糕果品祭神。在美濃廣善堂,亦至今日仍舉行「行聖蹟」的敬字惜紙禮俗,並在美濃河邊拋撒紙灰「送字紙」。 二十三日為「天穿日」,此日不可外曬衣服,只能晾於室內。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