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元雜劇的興起 與發展
2
第二章 元雜劇的興起和發展 1.元雜劇的形成 2.元雜劇的體制及其 形式特點 3.雜劇發展概況
3
並從其他民間技藝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發展起來的。 諸宮調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 有說有唱,還有樂器伴奏, 和戲曲非常接近。
元雜劇的形成 元雜劇是直接繼承金院本、 又糅合了諸宮調的多種特點, 並從其他民間技藝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發展起來的。 諸宮調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 有說有唱,還有樂器伴奏, 和戲曲非常接近。 但諸宮調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來敍述故事,仍為敍述體,而不是戲曲的代言體,因此不是戲曲,甚至也不可能發展成為戲曲。
4
元雜劇的形成 1.元雜劇的形成 中國古典戲曲形成於北宋末年,但淵源久遠,經歷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個發展階段。關於戲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遠。從原始歌舞開始,後代宮廷、民間的許多娛樂表演都與此有關。 從元雜劇的直接源頭來說,則主要有兩條:一是從宋到金的說唱藝術——諸宮調;二是從宋到金的以調笑為主的短劇——宋雜劇、金院本。
5
但它的題材內容、組織結構、音樂曲調和講唱方式都給元雜劇以有益的啟示。 北雜劇就是在我國長期的戲劇發展的基礎上, 將宋金雜劇中表演、戲弄等
元雜劇的形成 但它的題材內容、組織結構、音樂曲調和講唱方式都給元雜劇以有益的啟示。 北雜劇就是在我國長期的戲劇發展的基礎上, 將宋金雜劇中表演、戲弄等 有價值的成分,與諸宮調中 曲白相生的體制和音樂聯套的方式, 加以綜合、提煉, 從而形成為一種新型劇種。
6
少數雜劇由於劇情複雜,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體制,如《西廂記》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認為是二十一)折。
元雜劇的體制及其形式特點 少數雜劇由於劇情複雜,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體制,如《西廂記》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認為是二十一)折。 有的雜劇還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頭中使之緊固的小木片,引申到雜劇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則相當於序幕;也可以放在折與折之間,起到過場戲的作用。
7
2. 元雜劇的體制及其形式特點 元雜劇的劇本結構,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
折,最早是無論什麼角色上下一場,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將元雜劇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宮調的一套樂曲唱完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樂單位。一本四折,就是指一個劇本採用不同宮調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間的科白,構成戲曲情節發展中的四個段落。 一本四折也符合戲劇衝突的形成、發展、高潮和解決這一完整過程的四個階段。
8
元雜劇的體制及其形式特點 楔子與折不僅在篇幅上有長短之別,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呂賞花時]或[仙呂端正好]或聯么篇。楔子裏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劇主唱角色。現存元雜劇大多加了一個楔子,沒有楔子或寫了兩個楔子的只占少數或極少數。劇本後面標明“題目正名”,一般是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的內容,習慣以最後一句作為劇名。
9
元雜劇的體制及其形式特點 元雜劇的角色分工較宋雜劇、金院本有重大變化,分工更為細密,主次更為明顯。一本戲中主要人物為正色,男主角稱為正末,女主角稱為正旦。末、旦之外,還有副末、貼旦、淨、孤、卜兒等。雜劇只有主要角色獨唱,稱“一人主唱”,正末唱為末本,正旦唱為旦本。其餘角色一般只有科白,沒有唱詞。
10
除曲辭之外,賓白和科泛都是構成雜劇的主要因素。賓白指劇中人物說白部分。古代戲曲以以唱為主,以白為輔,故稱賓白。
元雜劇的體制及其形式特點 除曲辭之外,賓白和科泛都是構成雜劇的主要因素。賓白指劇中人物說白部分。古代戲曲以以唱為主,以白為輔,故稱賓白。 元雜劇的賓白大體可分韻語賓白和 散語賓白兩大類,前者用詩詞或 順口溜式的韻文,包括角色出場的 上場詩和退場時的下場詩;散語賓白 用加工提煉的口語,比較通俗、 本色、質樸。賓白既可以插在 各支曲子之間,也可以插在曲子之中 (稱為“帶白”)。
11
元雜劇的體制及其形式特點 曲辭是元雜劇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是唱詞。每一折用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組成,並一韻到底。四折可以選用四種不同的宮調。元代流行的宮調有九種:仙呂宮、南呂宮、宮、中呂宮、黃鐘宮、雙調、越調、商調、大石調。這些宮調的調性即音樂情緒各有不同, 四折之中宮調的變換,也是 同劇情變化相對應的。
12
賓白不僅用於敍事,還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對於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
說法。 元雜劇還把有關動作、表情、效果 等舞臺指示叫做“科”或“科泛”。
13
雜劇發展概況 從元朝統一南北後到至治(約1289—1323)年間,特別是元貞、大德(1295—1307)之際,北雜劇十分繁榮。代表作家如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朴、紀君祥以及最著名的作品《竇娥冤》、《西廂記》、《漢宮秋》、 《梧桐雨》、《牆頭馬上》、 《趙氏孤兒》等, 都出現在這一時期。
14
雜劇發展概況 3.雜劇發展概況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當時流行於北方的諸宮調、唱賺等說唱藝術和各民族民間歌舞等多種藝術養料,而約在金章宗(1189—1208) 至金亡(1232)這一段時期裏 形成的。元雜劇形成以後, 很快就在中國北方興盛起來。
15
元雜劇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 間內繁榮,是有多方面原因 的。 首先,元雜劇的發祥地山西、 河北一帶,本身就有著民間 藝術的深厚傳統和較為頻繁
雜劇發展概況 元雜劇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 間內繁榮,是有多方面原因 的。 首先,元雜劇的發祥地山西、 河北一帶,本身就有著民間 藝術的深厚傳統和較為頻繁 的演出活動,特別是諸宮調 和金院本的演出,對北雜 劇的形成和發展曾起了重 要的作用。
16
雜劇發展概況 山西、河北的一些地方,在宋、金、元時期受戰爭破壞較少,便於經濟的發展和演員的相對集中,這在客觀上為元雜劇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特別是元代的首都大都,更是成為集中北方各地的伎藝與優秀演員的中心,這對於各種藝術的相互競爭、吸收,對元雜劇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7
雜劇發展概況 其次,在元代,科舉考試制度被取消,大批知識份子為糊口、為發洩對元代統治者的不滿而投身於雜劇的創作。他們創作了許多作品,其數量之多,品質之高,影響之大,對於提高元雜劇的整體藝術水準和思想內涵,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元代統治者連年忙於征戰廝殺,他們對漢文化瞭解不多,因而造成元代思想文化統治比較寬鬆,作家所受到的思想羈絆也就較少,創作比較自由。這對元雜劇的繁榮十分必要。
18
雜劇發展概況 蒙古統治者對元雜劇的喜愛也對它的興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可以對儒學到底有什麼用不大在意,但卻很重視工匠、藝人的價值,他們中許多人的漢語文化修養不足以欣賞高雅的詩詞,他們的民族性格也難以對這種 純粹的書面文藝發生興趣, 所以歌舞伎樂為他們所 特別嗜好。
19
雜劇發展概況 另外,元雜劇的繁榮,與它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樣式,對廣大觀眾有著比諸宮調、宋金雜劇更大的吸引力。元朝統一南北之後,北雜劇也在向南發展,盛行於南北,構成了全國大繁榮的局面。這顯然與它得到廣泛的喜愛與廣泛的流傳有密切的關係。
20
雜劇發展概況 元雜劇作為一代文學的代表,首先在於它擁有眾多的作家和眾多優秀的劇作。元代鐘嗣成在《錄鬼簿》中就記載了九十多個雜劇作家和四百五十多本雜劇劇碼。明代初年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著錄雜劇作家一百九十一人,作品多達五百六十餘本。但實際上,元雜劇的數目遠遠不止這些,明代李開先曾說明初朱元璋對親王之國,“必以詞曲千七百本賜之”, 這一千七百本雖不 一定全是雜劇, 但從中也 可知道明初保存 的雜劇之多。
21
雜劇發展概況 一般研究者將元雜劇的發展歷史分為二個時期:前期和後期。其分界線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在此之前為元雜劇發展的前期,在此之後為元雜劇發展的後期。
22
《牆頭馬上》、《李逵負荊》、《張生煮海》、《瀟湘夜雨》、《趙氏孤兒》、《看錢奴》等。
雜劇發展概況 前期的元雜劇,是全盛時期,以大都為中心。這一時期,作家輩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朴、馬致遠、楊顯之、紀君祥、康進之、李好古、鄭廷玉等。 著名的作品有《竇娥冤》、 《單刀會》、《西廂記》、 《漢宮秋》、《梧桐雨》、 《牆頭馬上》、《李逵負荊》、《張生煮海》、《瀟湘夜雨》、《趙氏孤兒》、《看錢奴》等。
23
雜劇發展概況 前期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壓迫人民的願望,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把批判的矛頭對準了元代的“權豪勢要”,提出了元代社會需要解決的許多問題。前期雜劇還塑造了一系列敢於反抗民族壓迫的人物形象, 特別是楊家將、岳家軍等 英雄人物,寄託了 作家的 民族情感。
24
雜劇發展概況 另外,前期的元雜劇還有一大批愛情劇,這些劇作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婚戀觀,反映了廣大青年男女的普遍願望,又寫了一大批有關娼妓、家庭問題的作品,表達了作家對廣大被壓迫婦女的關注、 同情和讚揚。前期元雜劇還有 眾多表達故國之思和宣揚神道 觀念的作品,它們從不同的 側面表現了作家對現實的態度 和精神世界。
25
元代中葉以後,雜劇的演出 中心逐漸由大都轉移到臨安。 這時,大批作家南下,雜劇 創作雖然仍在繼續發展, 但勢頭已明顯地減弱,
雜劇發展概況 元代中葉以後,雜劇的演出 中心逐漸由大都轉移到臨安。 這時,大批作家南下,雜劇 創作雖然仍在繼續發展, 但勢頭已明顯地減弱, 著名的作家和作品都 明顯地減少了。
26
《錄鬼簿》和《續錄鬼簿》記載後期雜劇作家五十一人,作品七十八種。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鄭光祖《倩女離魂》、喬吉《兩世姻緣》、
雜劇發展概況 《錄鬼簿》和《續錄鬼簿》記載後期雜劇作家五十一人,作品七十八種。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鄭光祖《倩女離魂》、喬吉《兩世姻緣》、 秦簡夫《東堂老》等。 後期作品由於作者離亡國時間 較長,社會相對安定,作品對 社會干預批判的力度大大地削弱, 許多作家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提 出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作品 說教因素增加,愛情劇作多寫 兒女纏綿之情,增加了倫理道 德色彩。
27
雜劇發展概況 許多文人創作只是模仿前人,照譜填詞,所寫多為案頭之曲,難以演出。後期雜劇在藝術上沒有多大的發展,作品或追求語言的華麗典雅,或沿襲前人的舊套,特別是雜劇在南方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利,因而衰落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