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关于地理高考备考的思考
2
一.2011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内容对比
3
(一)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内容比较 大纲版 序号 呈现资料 主要考察内容 1-2 火山景观图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 3-5
美国东北部区域图 芝加哥文字资料 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 交通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钢铁工业发展的省会经济区位条件 6-8 高速铁路景观图 影响铁路选线的自然区位因素 交通线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9-11 区域地形和气温状况剖面图 大气垂直方向的温度变化规律 大气热状况与天气变化 大气热状况与区域判断 36 恒河三角洲地区区域图 热带季风气候资料图 相关文字资料 简述区域的气候特征和地形特征 说明区域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分析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39 河西走廊部分区域图 某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 某区域成为军马场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
4
新课程版 序号 呈现资料 主要考察内容 1-2 工业生产文字资料 工业区位选择 3-5 大豆生产文字资料 大豆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优势
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 6-8 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9-11 山区铁路工程景观图 景观图判读、外力地貌及其成因 铁路工程措施的作用 36 新加坡略图 热带雨林气候资料图 相关文字资料 水坝景观图 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提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37 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图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特点 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42 旅游地区图 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 43 区域剖面图及文字资料 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44 区域湿地变化统计资料 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5
(二)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特点 1.从宏观结构上看,地理试题秉承了多年形成的风格和特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内容比例恰当,试题即保持难度适中,又具有较明显的区分度。 2.从考察的知识内容上看,涵盖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大部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的判读;气候类型与天气现象;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交通运输建设及其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利用与自然灾害防治等。 3.从资料和信息的呈现形式上看,图文并重,图形多样,其中区域地理图、数据统计图、地理现象示意图、地理现象景观图等依然是重要的呈现形式。 4.从考查的能力要求上看,突出强调:①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能力;②判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③数据计算和分析的能力;④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影响因素和准确把握主导性因素的能力;⑤建构合理答题框架结构的能力;⑥准确、清晰的文字表述能力。
6
5.从试题的特色上看,主要表现为: ①试题情境的设置和资料的选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如利用了高铁、日本地震影响、中国大豆生产、水坝建设、自驾游等内容。 ②图形资料的信息容量加大,做到一图多用,例如全国大纲卷第9-11题《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图》;
7
③区域图及相关资料比较传统,例如全国大纲卷中美国东北地区图、恒河三角洲地区图和全国新课程卷中新加坡图等;
④个别试题资料解读难度较大,例如全国大纲卷第9、10题和全国新课程卷第9题,特别是全国新课程卷第9题,文字资料容易引起歧义。 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9~ll题。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8
二.新课标要求对高考地理复习的指导意义
9
1.一本为主,兼顾其他 “一纲多本”的教材设置,要求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授内容,而强调对多种版本教材的内容的兼容、交集、互补。但应特别注意:既不能将各个版本中的不同内容简单相加,也不应只注重各个版本教材中共有的内容。 2.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仍然体现了高考对学生能力的四项基本要求。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判读使用地图、理解题目要求、构建答题结构、规范答案用语等方面的强化训练。
10
3.强调案例的剖析和总结 与原有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数量有所减少,或与其他章节内容合并,同时教材中归纳总结性文字也相应压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案例的分析总结,而不是简单的讲述案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掌握此类问题的共性特点和内在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①在对章节内容进行归纳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升其层面,扩大其适用范围。(如农业地域类型特点) ②在教学和考察过程中,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堂剖析中用原案例,巩固练习时用近似案例;综合考察时用新案例。(如田纳西河——红水河——刚果河) ③强调案例的区域地理背景分析,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的学科特点。(如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11
4.对选修教材的高度浓缩 针对选修教材描述性、介绍性内容较多,考试要求难度相对较低的特点,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浓缩,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时,应尽量与相关章节(或相关区域)内容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气象灾害问题与大气环境、地质灾害与地壳变动、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的结合。 5.扩展知识的广度 从高考备考的角度看,新课标教材内容并不全面完整,不能完全满足高考要求,应对部分原有教材内容有所保留、补充和提升。如洋流的成因分析、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地球运动问题中点(直射点、交叉点等)、线(经纬线、晨昏线等)、面(黄道面、地平面等)、角(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等)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等。
12
【探讨问题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例题:我国某地在冬至日的正午时分,楼高与楼影长度相同,求该地所在纬度。 如果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Φ+δ|,很容易得出结果,但却有“超纲”之嫌。 建议在讲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阳光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纬度每远离1°,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减小1°。 这样,本题便可以解析为:冬至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我国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所在纬度是从南回归线向北推移45°,为21°34'N。
13
【探讨问题二:天气系统中易形成降水的部位】
例题: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图14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答案:偏北风 冷锋 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教材中主要强调在低压中心附近和低压槽处易形成降水,但在实际中,高压中心的外围边缘也是主要形成降水的区域。特别是在我国,冬季冷高压的东、南侧和夏季暖高压的西、北侧的边缘地带,冷暖空气频繁接触,是形成降水的主要区域。我国东部雨带的形成和进退,就是属于此类情况。
14
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
【探讨问题三:河流的左右岸与凹凸岸问题】 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图中 A.河流形成与距今2300万年前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②处底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15
按照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北半球河流应当是右岸侵蚀、左岸堆积,但在实际中,某一河段的侵蚀或堆积,不仅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还要受河水横向环流的影响,特别是在地处平原、曲流发育、流速较慢的河段,通常横向环流的影响更强烈,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情况。 此外,有些题目认定北半球河流的右岸更适合于建设港口,其实是以偏概全。港口建设不仅要考虑河流的自然条件,更应考虑当地的城市历史、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以武汉港口建设为例)
16
三.因需制宜,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
17
1.章节知识梳理法 按照教材自身的章节顺序,依据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要求,对主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知识点的总结、提升、迁移,并结合实际例题,使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防止简单重复教学内容。 利:方法熟悉,操作简单,对知识点覆盖面广,不易出现知识点的遗漏。 弊:复习耗时多,学生新鲜感较弱,主干知识和重点问题不突出,解决学生存在问题的针对性较差。
18
2.呈现方式合并法 将复习内容按照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和主要的呈现方式进行整合、重组,如区域图类、示意图类、景观图类、等值线图类、统计图表类、文字资料类等。 利:复习的针对性较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便于集中分析和练习,有助于提高图形判读和资料分析的能力,构建答题框架。 弊:内容整合工作量大,知识的系统性较弱。
19
3.试题目标归类法 将复习内容按照高考试题中主要的目标要求进行整合、重组,如描述特点类、分析成因类、叙述规律类、绘制图表类、对比异同点类、列举影响因素类、阐释措施方法类等。 利:复习的针对性较强,能够充分暴露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规范答题,有助于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对综合题的自信心。 弊:内容整合工作量大,知识的系统性较弱,还有可能形成僵化的答题套路,影响答题的灵活性。
20
4.区域载体引领法 以不同尺度或不同类型的区域地图为基本单元,将区域内各种相对独立或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尽可能全面的呈现、归纳和组合,运用区域的载体功能,综合性引领第二轮复习。在区域图的选择上,应注意广泛性与重点性相结合、规律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利:能够提高区域定位能力,便于对设定区域内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突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弊:区域选择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易形成对主干知识的疏漏,对提高答题能力的指导性差。
21
四.规范复习中的教与学 规者,规矩也。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矩,掌握严谨的答题结构。
范者,范例也。无范例难以效仿,研究范例,形成准确的答题用语。
22
规范一:理解题意 审阅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明确答题方向和答题方式,是正确完成试题要求的第一基础。 内容关键词(异同点、成因、主要影响、解决措施、区位优势、制约因素等):通常在句尾呈现,主要解决“答什么”的问题。 方式关键词(描述、说出、归纳、概括、说明、判断、对比回答、分别回答、分析回答、评价等)。通常在句首呈现,主要解决“怎样答”的问题。 条件关键词(据图、根据资料、运用数据、从XX角度等):呈现位置不确定,主要对答题范围或答案来源依据进行限制。
23
规范二:获取和解读信息 全面准确获取图文资料中的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解读、整合,是正确完成试题要求的第二基础。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捕捉资料中的关键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季节、时刻、人类活动方式及其变化、区域环境条件或资源特色、统计数据的极端值和变化趋势等。 2.在获取的同时注重解读信息:所获取的信息中,有些可以直接用于答题,但大多数信息需要通过解读体现其价值。 3.关注对景观图中信息的获取和解读:除常规的区域图形式外,景观图在试题中出现的比重有所增加,在复习备考中应引起注意。
24
例题: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略)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人口稠密,传统农牧业 劳力充足;环境压力大;生态破坏严重 山峰、等高线、数值 北高南低,高差显著;河流落差大 经纬度、国土轮廓、多座8000米以上山峰 低纬度地区、喜马拉雅山南侧迎风坡、热带季风气候区、南亚国家尼泊尔
25
例题:对比评价两区域地形条件,并说明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
甲 乙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甲 地势平坦、耕地广大、旱地种植业为主、田间林网 东部季风区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粮食产区、风沙威胁 乙 地势起伏、柑橘种植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东部季风区南方地区、酸性土壤、林果业
26
判读地球图形时,应注意:①图形所示的半球和地球自转方向;②晨昏线的位置及晨昏线与经线或极圈的相对关系;③重要经纬线的呈现位置;④参照性特殊时间位置。
27
判读或绘制地形剖面图时,应注意:①剖面线两端点处的海拔高度;②剖面线沿线通过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海拔;③剖面线所通过的特殊部位(如河流、陡崖等)。
28
判读等值线图时,应注意:①本图等值距;②图示区域内出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③等值线的不同组合形态;④等值线的疏密状况;⑤等值线的基本走向。
29
判读气候资料图时,应注意:①最冷、最热月气温值;②气温年较差;③全年降水总量;④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如果是天气变化数据统计资料图,则应注意:①气温、气压、降水的变化趋势;②数据强烈变化的时间和变化幅度。
30
判读数据统计图时,应注意:①数据变化的总趋势和阶段性变化的特点;②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③若包含两种以上地理现象,应注意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④数据空间变化的总趋势;⑤数据极端值的大小及其出现的空间位置。⑥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据比例关系等。
31
判读区域图时应注意:①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关系等);②区域所处的地形区和气候、植被、自然带类型;③区域优势资源条件及资源组合状况;④区域交通条件(主要交通方式、交通线密度和走向、交通枢纽等);⑤区域城市分布特点(城市数量、等级、分布规律等);⑥周边相邻区域。
32
规范三:描述回答 描述区域位置特点:应当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对小比例尺地图区域,一般描述其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大比例尺地图区域,一般描述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例题:(1)详细描述图示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说明该国可可、油棕带的位置。 答案: (1)该国位于北半球;属低纬度热带地区;位于非洲西部,南临几内亚湾。 (2)可可、油棕带位于该国南部(或纬度较低地区),临近几内亚湾沿岸。
33
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应按照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方面表述。(如东南丘陵)
描述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状态、典型地貌、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如云南) 描述气候特征:应从气候类型、气候三要素表现、水热组合状况、气象灾害或制约性气象要素等方面回答。(如华北平原) 描述河流特征:应从区域河网密度、河流长度、河流落差、主要补给类型(以上为水系特征)、径流量大小及径流量的变化、含沙量、冰期(以上为水文特征)等方面回答。(如黄河) 描述等值线分布特征:应从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范围、等值线数值变化的空间趋势等方面描述。
34
描述区域交通条件:应从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的密度、交通线的走向、重要交通枢纽等方面描述。(如长江三角洲)
描述区域经济特点:应从主要经济活动方式、优势经济部门、经济发展水平、重点经济区分布等方面描述。(如美国东北部地区) 描述区域城市特点:应从城市数量和规模、城市密度、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等方面描述。(如日本太平洋沿岸)
35
例题:描述欧洲一月等温线图中60°N以北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特点。
例题:简述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低山(山地)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以红壤为主。 该地区气温在0℃至-10 ℃ 之间,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
36
例题:(2008·北京卷)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答案: (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7
规范四:分析回答 分析回答类问题是Ⅱ卷中比重最大,难度最高对全卷得分影响对大的部分,因此应成为规范答题指导中的重点。分析答题中,应注意下列主要原则: 全面性原则:以综合的思维模式,全面探究各种因素在事物形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例如评价某一农业部门或农业地区的条件。) 主导性原则:牢牢把握住对事物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例如地形和气候两大主导性因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动态性原则:对于某些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显著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的因素(如交通运输、市场、政策等因素),应注意运用动态变化词分析评价。(例如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兴衰。)
38
例题: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的主要国家是拉美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 (3)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干湿季明显;干季需要水灌溉;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雨季需要排涝;山区适宜修建水库 (4)石油、煤、铁、水能等资源丰富;国家之间协作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水运便利(海运与河运);政策支持。
39
例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改革步伐加快,支柱产业从“一只鸡(机)、一碗面、一杯酒”(摩托罗拉手机、康师傅方便面、王朝葡萄酒)发展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八大优势产业。请从工业区位因素的角度,分析回答产生此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逐步完善;市场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例题:内蒙古东中部地区形成了一条绵延上千千米的“奶牛带”,饲养着130多万头奶牛,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这条“奶牛带”上分布着100多家乳品加工企业,乳产品产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出乳品加工业的工业布局类型名称;简述该地区乳产品产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乳产品产量逐年增加。 原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科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40
规范五:答题方式 答题四忌: 多多益善式:对试题要求不明确,答题缺乏针对性,自信心不足。 一气呵成式:没有构建合理的答题结构,不注意自然与人文、有利与不利、主导与一般的区别。 随心所欲式:知识储备混乱无序,缺乏规范性训练。 口语表达式:混淆平时课堂回答问题与考试答卷要求的区别。 答题要求: 1.运用地理术语、专业词汇回答问题,避免口语表述。 2.回答因素时用名词,回答成因时用陈述句。 3.除描述性题目要求外,答案中必须体现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运用“由因导果”“由果推因”的方式组织答案。 4.注意答题结构、层次、排序,避免随心所欲和多多益善式答题。 5.评价恰如其分;书写工整规范。
41
例题:“湖广熟,天下足”,图示区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结合所学地理知识,简述(或分析回答)其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
例题:“湖广熟,天下足”,图示区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结合所学地理知识,简述(或分析回答)其形成发展的有利条件。 地势平坦;水热配合好;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 【请对该答案进行评价】
42
五.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分析 用设定区域承载专题(部门)地理的内容;将专题(部门)地理的内容落实在设定区域中。
43
(一)区域地理题的常见呈现形式 区域地理题常见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区域图(轮廓图、政区图、地形图、等值线图、专项事物分布图、数据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等。
44
(二)区域地理题的考察内容 区域位置确定:确认设定区域;描述区域位置特点。 区域特征描述:描述等值线空间分布特征;描述自然地理现象或人文地理现象特征。 区域现象成因分析或条件评价:多角度分析综合原因或综合评价;单一角度主要原因分析或主要条件评价。 区域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或主要部门;开发利用的主要意义和作用。 区域问题及解决措施:主要问题的表现、影响或危害;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45
(三)区域定位 目的:确定区域位置(是哪里);描述区域位置特点(在哪里)。 依据:经纬线及其度数、海陆轮廓、特征性地理事物图像、提示性地理名称等。 描述角度:对小比例尺地图区域,一般描述其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大比例尺地图区域,一般描述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四)特征描述【见前面】 (五)成因分析或条件评价 适用范围:多数情况下,成因分析多用于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讨,条件评价则多用于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探讨。 核心依据: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 探讨原则:全面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46
(六)开发利用 呈现形式:通常是以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呈现,既可以是具有区域优势的传统经济活动,如某类农作物种植、某种工业产品生产;也可以是新兴的经济活动,如新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出现、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新资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等。 主要依据:农业活动主要依据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活动主要依据资源及其组合状况、交通、市场、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意义和作用: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经济效益主要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或优势条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收益。社会效益主要是增加就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促进社会安定。生态环境效益主要是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47
(七)问题及解决措施 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区域自然条件的不利或缺陷。如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地势崎岖、重大自然灾害等。 2.某种资源或能源的短缺,如煤炭、油气和电力供应紧张、水资源不足,以及交通运输困难等。 3.由于污染或生态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如城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8
解决问题的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改造类:运用技术手段,改造不利因素,向有利方向发展。 规避类:通过合理规划和提高认识,降低产生问题的可能。 预防类:运用技术手段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实现预报、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治理类:对已产生的问题开展综合性治理,做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 调整类:通过政策引导,开展产业或部门结构的调整。 救助类:通过政策、经济、技术等因素,实现灾害救援、灾情评价、灾后重建等。 区域发展中问题表现不同,成因各异,但它们所揭示出的最核心的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人类发展与区域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既包括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9
六.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重要知识节点
所谓节点,是指在地里复习的全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牵左挂右、联系相关章节、体现学习能力的关键性知识点或知识体系。 在第二轮地理复习中,把握和运用知识节点,可以突破章节的束缚,提高复习效率。 同时,高考中的许多试题,都是运用知识节点原理,创设出有一定难度的试题情境和问题。
50
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 包括: 季节的划分:主要有天文四季、统计四季、气象四季等。
某一地理现象在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时间变化和相同季节不同地区的之间空间差异: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河流径流量、气温与降水、植被景观、农业生产活动、旅游景观欣赏、气象灾害等。【多以描述现象和说明规律为主】 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季节性联系:例如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与河流水文特征、天气气候与自然灾害防治等。【多以分析成因为主】
51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 包括: 运动模式和规律:例如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等。【解读各种物质循环示意图】 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天气系统及天气现象的变化、大陆沿岸的气候差异、地形地貌的形成、水热交换与物质迁移、水资源的收入与支出、区域内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特点等。【以资料和案例分析为主】
5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包括: 地理环境整体性:即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例如区域分异的原因、三种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主导因素、典型地区、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对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影响等。【应当注意:后者常以世界特殊气候分布区呈现,如回归雨林、美洲大陆西岸狭长气候带等】 区域差异的具体表现:例如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划分及其内部差异、某大洲自然区域差异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表现等。【紧密结合区域地理内容,强调对设定区域综合自然环境的描述,以及对主要自然现象的成因分析】
53
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 包括: 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例如主要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各种区位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等。
区位条件的改造和发展变化:例如对自然区位因素的改造措施、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变化原因、各种区位因素改造和变化的结果等。【例如产业转移的原因和产业承接区的条件】 典型农业区或工业区主要区位条件分析:对设定区域农业或工业活动区位条件的利弊分析评价。【此类问题既可以是在一定条件下讨论如何发展,也可以是在一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讨论具备哪些条件。既强调全面性,又突出主导性分析】
54
自然资源 包括: 自然资源的类型和主要特点:例如自然资源按属性分类(土地、气候、水、生物、矿产)和按形成条件分类(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主要共性特点等。 典型区域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利用:例如某区域内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开发条件评价等。 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例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主要方式、资源调配的意义和影响、国内外典型调配工程的分析、调配工程沿线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等。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例如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主要防治措施等。
55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包括: 人地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例如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反馈作用等。 代表性区域环境问题:例如各种主要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成因、危害,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等。 可持续发展: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基本原则、主要行为方式等。 人地关系模式:利用人地关系模式图,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环境问题、课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56
七.关于回归基础的几点建议
57
1.利用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反复熟悉地形区分布、大气环流、洋流分布等基础知识,并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58
2.利用重要经纬线,对区域进行宏观控制、块状分割或同线串联,以便缩小讨论范围,细化区域自然特点、对比区域异同点。
59
3.选择部分典型区域,描述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对设定区域内的特色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代表性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由同一区域迁移到不同内容】
60
4.以某项地理现象为题(如某种气候类型、某类自然灾害、某种自然资源、某项经济活动等),列举能够体现该现象的不同区域。——【由同一内容迁移至不同区域】
例如:列举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域。 西欧、北欧沿海、美国西北部沿海至加拿大西部沿海、智利南部沿海、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等地。 例如:说出世界油气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 西亚波斯湾地区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地中海沿岸和撒哈拉北部、北美洲墨西哥湾沿岸和阿拉斯加、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西非几内亚湾沿岸、西欧北海、俄罗斯西伯利亚、中亚里海沿岸等。 中国的东北、华北、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沿海大陆架等。
61
5.强调对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各种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天气与气候、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等)进行对比复习,找出其间的差异,并将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对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或由此产生的结果等。 例如:降水条件、水分条件、水源条件、水资源条件有何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降水条件:区域内大气降水的数量和时间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状况; 水源条件:区域中可利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主要影响因素是河流的数量、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补给类型; 水分条件:区域内大气、地表、地下、土壤中的水量,主要影响因素除影响大气降水的因素外,还有大气蒸发因素; 水资源条件: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可支配的水量,体现着区域内水分条件与人类活动对水分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
62
获取、吸收 分析、置疑 总结、提高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