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諫逐客書 李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諫逐客書 李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諫逐客書 李斯

2

3 題解 作者:李斯 出處:《史記‧李斯列傳》 時代:秦王政十年(西元前二三七) 事件:鄭國渠事件
文體:本文文體為書,為臣下對君王之上書,即漢以後所稱之章〈謝恩〉、表〈陳情〉 、奏〈按劾〉 、議〈執異〉 ,與朋友間往來書信之「書」不同。 李斯寫作本篇時,仍於戰國末期,故上書秦王仍稱為「書」。

4 鄭國渠事件 韓國派遣水利家鄭國入秦,說服秦王興築水利,灌溉農田,鑿渠三百餘里,意圖使秦忙於內政,耗損秦之人力及財力,令其無力東伐。事見《史記‧河渠書》。 此事被察覺後,秦國宗室大臣皆進言於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因亦在被逐之中,遂上此書給秦王,諫言停止逐客,秦王讀此書後,乃除逐客之令,此即本文寫作之由來。

5 水利工程設計師─鄭國 鄭國是戰國末韓國水利專家。戰國末年,韓國倍受秦軍威脅,為緩和壓力,遂於秦王政十年,派鄭國至秦,遊說興修水利,以消耗秦之國力,秦王政遂徵民工築渠。後秦王察覺其意圖,欲殺鄭國,而即將被殺的鄭國,為了保命向秦王解釋說:「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後,對秦國也是有利的。儘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水渠卻是為秦建萬代之功。」

6 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後來聞名於史的鄭國渠,誠如鄭國所言的,它繁榮秦國的經濟良多。鄭國渠,又稱鄭渠,可灌溉四萬多頃田地(約今二百八十萬畝),使關中一帶成為農業精華區,因而提升了當時秦國的經濟和國防力量。唐以後逐漸湮沒。

7 作者─生平事蹟(方舟P71 ) 小筆記 1 (年少任郡吏,不甘坐守卑賤窮困) 2 (跟隨荀子,學帝王之術)
2 (跟隨荀子,學帝王之術) 李斯,楚國 上蔡人,年輕的時候曾當過管文書的小吏,儘管出身微賤,但對於高官爵祿的熱衷,竟是遠遠超越想像──這是他的「雄心壯志」、「人生目標」。根據史記 李斯列傳記載:有一次當班時,李斯看到在吏舍廁所裡的老鼠「食不潔」,每逢人或狗走近,往往驚嚇而逃,他也看到倉庫裡的老鼠「食積粟」,住在大屋下,不見人犬之憂,煞是輕鬆愜意。李斯不禁大歎:「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其所處之耳!」他以為,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環境是可以決定的。

8 李斯故居

9 政治生涯大危機─1諫逐客書 李斯投身呂不韋門下,得到賞識,很快地當上郎官,因此得以「滅諸侯,成帝業」說秦王。嬴政聽其計,升其為客卿,正當李斯以穩健步伐登上他夢寐以求的名利權位時,竟發生了「鄭國事件」。原來韓國派遣鄭國以修築渠道為名,用意是要消耗秦國資源。

10   此一「鄭國事件」便讓嬴政對客卿寒了心,因此下了逐客令,李斯眼見成功曙光即將消失,為免功敗垂成,便獻上了這篇具有極高文學與史學價值的諫逐客書。
  李斯的上書打動了秦王政,不但撤銷逐客之令,還復其官職,用其計謀,二十餘年間,統一天下,更以斯為丞相。

11 人物介紹 呂不韋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濮陽,是個有錢的大商人,在趙國邯鄲經商時,偶然結識秦國交給趙國的王室人質贏異人,他不但把自己寵妾趙姬送給他,生下一子贏政〈後來的秦始皇〉,更幫助他回國登上太子之位。 贏異人繼位,即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12 三年後秦莊襄王病卒,十三歲的贏政繼位,即後來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常與太后私通,後以「大陰人」嫪毐(音勞矮)偽裝成宦者而進獻給太后。甚得太后專寵。贏政發現母親趙氏與呂不韋、嫪毐有姦情,並傳出贏政為呂不韋之子,先誅嫪毐,後將呂不韋遷蜀,呂不韋不能自安,飲鴆(音陣)自殺。

13 人物介紹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帝王,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為秦莊襄王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4 心胸狹窄害同學─韓非之死   話說嬴政讀過韓非著作五蠹、孤奮之後,大為傾倒。之後動用了軍事力量得到韓非,秦王尚未重用之,李斯、姚賈妒嫉之心早已高漲,向其主百般詆毀之,嬴政因而下令治非,一代人傑韓非枉死獄中,秦王後雖懊悔,卻來不及了。觀看李斯陷害韓非之論詞,提出「終為韓不為秦,此自遺患也,不如以法誅之。」再對照諫逐客書所言,理論與實際作為兩者相當的矛盾,由此可看出李斯的胸襟狹窄,殊不寬宏。

15 人物介紹 韓非(約前281年-前233年),生活於戰國末期,為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為韓國的公子,與李斯一同拜荀子門下學習。
在韓非生長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當中最弱小的國家,但由於他患有口吃的毛病,所以多次上書韓王陳述他的思想,而不為所用。之後《韓非子》一書流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嬴政所讚嘆,甚至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16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他,但招李斯忌妒,對秦王進讒言,陷害韓非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又有一說,秦王想念下獄後的韓非,被李斯察覺,於是李斯先下手為強,派人毒殺韓非。

17 行政規劃的長才─ 廢封建,行郡縣   統一天下後,嬴政自稱始皇。當時李斯尚未晉升丞相,始皇曾就封王諸子議於群臣,眾人皆以為便,唯李斯不贊成封諸子或同姓者為王的,主因就在於「後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把周末至春秋 戰國的動亂原因做了個整理分析,認為原因是出於「所封子弟同姓者甚眾」,因此他不贊成始皇封國,始皇採納其議,便形成秦代的郡縣制。

18 遺臭萬年的決定─ 建議焚書,默許坑儒   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二一三年),咸陽宮的酒宴裡,齊人淳于越又提出分封立國建議,並且指出「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始皇交給丞相李斯論議,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19 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秦朝國館私藏《詩》、《書》等亦限期繳出燒燬,只留下關於醫藥、卜筮和種樹相關的書籍。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次年,盧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擊秦始皇。秦始皇派禦史查究,將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陽

20 縱觀這次「焚書之舉」起因,在於分封的問題,基本上是因為李斯的藉題發揮,用以剷除「善其私學者」──總言之就是愚民政策,認為如此一來不但可使帝國走向長遠,更重要的是可以保住自己的官位,畢竟消除了「善其私學者」這個潛在敵人,他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就更可以獨大,高官厚祿會更長久。

21 狼狽為奸的狠毒─ 害死扶蘇,擁立胡亥 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理應由太子,也就是始皇的長子扶蘇繼位,但是掌權太監趙高知道扶蘇不喜歡自己,於是和李斯合謀,隱瞞始皇已死的秘密,矯詔令太子扶蘇自殺,立秦始皇不學無術的次子胡亥為帝,專橫掌權數十年。

22 人物介紹 胡亥 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時間前209年—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兒子)、太子嬴扶蘇的弟弟。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途中時,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23 秦二世即位後,宦官趙高掌實權,並逼死李斯。在埋葬秦始皇時把全部工匠封死了在陵墓裏。秦朝的暴政激起了的陳勝、吳廣起義。二世被趙高逼自殺,時年24歲。以平民之禮葬。

24 人物介紹 扶蘇 (?-前210年),姓嬴,是秦始皇的長子,母親是鄭妃。因其母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寄托著無限的期望。

25 扶蘇個性寬和又孝順,行事作風與殘暴的秦始皇不同,當始皇東巡死於沙丘時,扶蘇和大將軍蒙恬一起守城,趙高和李斯為了自己的權勢著想,假詔賜死扶蘇,雖蒙恬覺得事情有異,但孝順的扶蘇不敢違抗父命,就自刎而死,蒙恬見事情已不可挽回,也跟著自殺了。國家大政就這樣落在權臣、奸相和昏君手中。

26 奸相末年的悲歌─東門黃犬 趙高與李斯密謀害死太子扶蘇之後,擁立胡亥為秦二世,兩人位極人臣,但趙高對李斯漸生猜疑之心,所以密謀誣陷,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與其次子被判腰斬於市。臨刑前與次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我想與你牽著黃犬到上蔡東門外逐兔,哪裡有可能啊 !〉,之後滅夷三族。一代奸相晚景淒涼,只能說權勢吃人、而這些追逐權勢的全是痴人。出自《史記·李斯列傳》

27 方舟P72小筆記 1諫逐客書 2韓非之死 3廢封建,行郡縣 4建議焚書,默許坑儒 5東門黃犬

28 李斯的文學成就 一、石鼓文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曾多次巡遊各地並刻石表功。現存刻石共有七篇,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為句的韻文寫成,文辭整飭簡潔,讀來朗朗上口,是秦文學的獨創。

29  此類刻石文,大都以莊嚴典雅的文字,及雄偉氣魄,宣揚秦始皇的功德。文心雕龍 封禪篇說:「秦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泓潤,然疏而能壯,亦彼者之絕采也。」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頌贊體作品雍容華貴的風格,而貫以法家辭氣。秦刻石文堪稱碑銘之祖,漢 魏碑銘,莫不被其遺澤。

30 石鼓文 瑯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

31 二、小篆經典─倉頡篇

32 小篆是秦代所造,是秦代的標準字體,也是中國文字第一次整理的成果,完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原來戰國時代,各國自有文字語言,都不一致。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時,由李斯、趙高、胡母亥等人創造出的「通用字體」,範本以李斯的〈倉頡篇〉字體最多、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小篆的線條、筆畫都十分勻稱、規矩,體勢則方中有圓、剛中帶柔,脈絡圓活流暢,給人很整齊舒服的視覺美感

33 李斯手筆

34 三、對後代影響 (方舟p73 ) 李斯雖行法家之術,然於文學上亦頗有成就。其精於文字,作倉頡篇,又長於書法,工小篆,有小篆書跡傳世。
李斯善為文,據史記本傳記載,有乞焚書書、諫逐客書、賜扶蘇死書、上二世勸督責書、劾趙高書等篇。其中以諫逐客書最著,常為選家所收,如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及駢體文鈔等皆有收入,論者以為瑰麗排比,氣勢奔放,為駢體初祖,漢賦先驅。

35

36 課文 第一段 點出主旨,並 舉證說明逐客之非 臣〈李斯自稱〉聞吏〈秦國的宗室大臣〉議逐客〈在秦工作的外國人〉,竊〈李斯謙稱〉以為過矣。

37 昔繆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繆,音ㄇㄨˋ ,通穆〉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 ㄐㄧㄢˇ 叔於宋,來〈招來,使役動詞〉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此處「二十」,乃虛指其數,形容極多之意〉,遂霸西戎。

38 人物介紹 由余:由余,晉國人,曾入戎任職。 秦穆公以禮招致西戎的由余,後用其計謀伐戎,滅十二戎國,使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百里奚:百里奚字井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後,淪為晉獻公女兒陪嫁之奴僕,被送往秦國,中途逃脫回宛,為楚兵所執。秦穆公聞其賢能,以五張羖(音穀,黑羊)皮將其贖回,並任之為相,世稱「五羖大夫」。

39 人物介紹 蹇叔:岐州(今陝西岐山)人,曾遊於宋,後經百里奚推薦給秦穆公,被聘為上大夫。蹇,音ㄐㄧㄢˇ。
丕豹:丕豹,晉國大夫丕鄭之子,因其父被殺 ,逃至秦國,穆公任之為大將。 公孫支:公孫支,岐州人,曾遊於晉國,後歸 秦國,穆公任為大夫。 蹇叔

40 課文翻譯 臣聽說官員們建議驅逐客卿,臣私底下認為這是錯誤的啊!從前秦穆公尋找賢人,他在西戎那兒得到了由余,從東宛那邊贖回了百里奚,從宋國那裡迎來蹇叔,在晉國那兒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個人,都不是出自秦國的人,而秦穆公都重用他們,兼併了二十多國,於是稱霸西戎。

41

42 孝公用商鞅之法〈秦孝公以商鞅為相,實施其變法主張。孝公,即秦孝公,獻公之子。〉,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樂意為國效力 〉,諸侯親服〈親附聽命 〉,獲楚、魏之師〈大敗楚、魏兩國之軍隊。秦孝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三四○),商鞅用計,大敗魏軍,虜魏公子卬,同年又打敗楚軍。獲,俘獲,此處有打敗、戰勝之意。 〉, 舉地千里〈攻取土地〉,至今治彊。〈「強」之本字 〉

43 人物介紹 商鞅:戰國衛人,姓公孫,名鞅,任秦相約十年,幫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富強,因功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故世稱商君、商鞅。
商鞅是法家「法制思想」的代表人物,曾經「徙木立信」。執法剛正不阿以致得罪太子,在秦孝公死後被處以車裂之刑。

44 課文翻譯 秦孝公採用了商鞅的新法,改變秦國的風俗習慣,百姓因此殷實興盛,國家也因此富強,百姓們都樂於為國效力,諸侯們都紛紛來親近、來歸服,俘虜了楚魏的軍隊,佔領了千里的土地,(以致於)秦國到現在都仍是安定強大的國家。

45 惠王用張儀之計〈指秦惠文王採用張儀的連橫策略,瓦解六國的合縱策略,終於打敗六國。惠王,即秦惠文王,孝公之子,名駟。張儀,戰國魏人,秦惠文王時,曾任秦相,獻連橫之計,破壞六國的合縱策略。 〉 ,拔三川之地〈攻取韓國境內黃河兩岸一帶地方。拔,攻取、占領。三川之地,本屬韓國,在今河南西北地區黃河沿岸,因境內有黃河、洛水、伊水,故稱三川。 〉,西并巴、蜀〈兩古國名,巴在今四川東北部,蜀在今四川西部 〉,

46 北收上郡〈本屬魏地,在今陝西西北部,惠文王十年(西元前三二八),魏國納上郡十五縣給秦國 〉,南取漢中〈戰國時楚地,在今陝西南部和湖北西北。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西元前三一二),秦軍敗楚,取漢中六百里之地,置漢中郡 〉, 修辭法:排比兼錯綜〈抽換詞面〉 并、收、取都是攻佔的意思。

47 張儀 張儀

48 包九夷〈兼併九夷。包,囊括、併吞。九夷,泛指當時的少數民族。九,虛數,形容數目極多 〉,制鄢、郢〈控制楚國。鄢,音ㄧㄢ,春秋時楚都,郢,音ㄧㄣˇ,戰國時楚都。二地為楚國先後建都之地,故以鄢、郢代稱楚國〉 ,東據成皋〈ㄍㄠ戰國時軍事要地,又名虎牢〉之險,割膏腴之壤〈肥沃的土地。膏,肉之肥者。腴,音ㄩˊ ,腹下肥肉。故膏腴引申為肥沃之意〉,

49 遂散六國之從〈拆散六國合縱的聯盟。從,通「縱」,指合縱之策 〉,使之〈代名詞,指六國〉西面事秦,功施〈音ㄧˋ,延及〉到今。
修辭:排比兼錯綜〈抽換辭面;包、制都是有吞併的意思〉

50 課文翻譯 秦惠王採用了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的土地,往西併吞巴蜀,往北收服上郡,往南攻取漢中,兼併眾多的蠻族,控制鄢郢,往東佔據成皋險要的地方,割取肥沃的土地,於是離散了六國合縱的聯盟,讓各個諸侯往西來事奉秦國,功績一直延續到現在。

51 昭王得范雎ㄐㄩ〈秦昭襄王得到魏國的范雎,以之為相 〉,廢穰ㄖㄤˊ 侯,逐華陽〈對仗,採范雎之言,罷廢穰侯,驅逐華陽君〉,彊公室,杜私門〈對偶,增強王室之權力,杜絕豪門貴族的私人勢力。杜,杜絕。私門,私家,相對於「公室」,此指穰侯、華陽君等豪門貴族的私人勢力 〉,蠶食諸侯〈譬喻,像蠶啃食桑葉般,逐步併吞諸侯, 〉,使秦成帝業。 修辭:對偶 、 映襯 、譬喻〈略喻〉

52

53 人物介紹 昭王:昭王,即秦昭襄王,秦惠文王之子,名則。
范雎:范雎,魏國人,入秦後,秦昭襄王任其為相,採遠交近攻之 策略,與較遠的國家結盟,而併吞鄰近國家。 穰侯、華陽:穰ㄖㄤˊ侯,即魏冉,封於穰,故稱穰侯。華陽君,名羋 (ㄇㄧˇ)戎,封於華陽。此二人皆為秦昭襄王母宣太后之弟,因二人擅權專政,范雎遂建議秦昭襄王將兩位舅舅罷免及驅逐。

54 課文翻譯 秦昭王得了范睢當宰相,廢掉穰侯,驅逐了華陽君,壯大王室的權力,杜絕私人的勢力,如蠶食葉般地逐漸侵吞諸侯,使秦國成就了帝業。

55 第一段小結 此四君〈穆公、孝公、惠王、昭王〉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假設語氣〉四君卻客而不內〈拒絕賓客,不予接納。卻,拒絕。內,通「納」 〉,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修辭:類疊兼錯綜〈抽換辭面〉

56 課文翻譯 以上這四位君主,都因為任用客卿而有顯著的功績啊!從這裡觀察,客卿有什麼對不起秦國的呢?假如從前這四位君王拒絕客卿而不接納,疏遠賢人而不重用的話,這就會使得秦國沒有富利的事實,也沒有強大的威名啊!

57 第二段 ─說明逐其民人而取其色樂珠玉,非王霸者之所為

58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得到崑崙山所產的美玉 〉,有隨、和之寶〈擁有稀世珍寶隨侯珠及和氏璧〉,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劍〈阿,音ㄛ,佩帶著名的太阿寶劍 〉,乘纖離之馬〈乘坐古時駿馬名 〉 ,建翠鳳之旗〈豎立以翠鳥羽毛作成鳳形圖案的旗幟 〉 ,樹靈鼉之鼓〈鼉,音ㄊㄨㄛˊ,以鱷魚類動物皮製成的鼓〉 。 修辭:排比、類疊兼錯綜〈抽換辭面〉

59 昆山之玉 昆山,即崑崙山,傳說崑崙山北麓和闐〈音ㄊㄧㄢˊ 〉出產美玉。

60 隨、和之寶 隨,春秋時的小國,相傳隨侯曾以藥敷治一條受傷大蛇,後來大蛇銜珠相報,故世稱此珠為隨侯珠。和,即卞和,春秋時楚人,曾於山中得一璞玉,兩度獻給楚王,皆不被採信,反而先後被斬去二足,直到第三次進獻楚文王,才獲證實為寶玉,世稱之「和氏璧」。

61 明月之珠

62 太阿之劍 太阿,寶劍名,相傳春秋時名匠歐冶子及干將曾為楚王鑄造三劍,太阿即為其中之一。阿,音ㄛ

63 纖離之馬

64 課文翻譯 現在陛下您得到昆山的寶玉,擁有隋侯寶珠和和氏璧玉,掛著明月珠,佩著太阿劍,乘騎纖離良馬,豎著翠羽的鳳旗,設置著靈鼉的大鼓。

65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ㄩㄝˋ,通「悅」〉之,何也?〈設問〉必秦國之所生而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犀牛角、象牙製成的器物 〉不為玩好〈排比〉 ,鄭、衛之女〈泛指來自外國的美女〉不充後宮,

66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ㄩㄝˋ,通「悅」〉之,何也?〈設問〉必秦國之所生而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犀牛角、象牙製成的器物 〉不為玩好〈排比〉 ,鄭、衛之女〈泛指來自外國的美女〉不充後宮, 這些寶物,秦國並沒出產其中任何一樣,可是陛下您卻喜歡它們,為什麼呢?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東西然後才可以用的話,那麼夜間發光的璧玉就不該擺飾在朝廷上面了;犀牛角、象牙的器具,就不該成為賞玩的寶物了;鄭、衛這些外國美女,就不該納入後宮了;

67 課文翻譯 這些寶物,秦國並沒出產其中任何一樣,可是陛下您卻喜歡它們,為什麼呢?一定要秦國出產的東西然後才可以用的話,那麼夜間發光的璧玉就不該擺飾在朝廷上面了;犀牛角、象牙的器具,就不該成為賞玩的寶物了;鄭、衛這些外國美女,就不該納入後宮了;

68 而駿馬駃騠〈音ㄐㄩㄝˊㄊㄧˊ,良馬名 〉不實外廄〈排比〉 ,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排比,西蜀所產的紅色、青色繪畫顏料不能拿來作為彩飾。丹青,即丹砂和青雘(ㄏㄨㄛˋ),兩種貴重的礦物質顏料。采,通「彩」 〉 。 修辭:設問─何也? 排比兼類疊

69 而駿馬駃騠〈音ㄐㄩㄝˊㄊㄧˊ,良馬名 〉不實外廄〈排比〉 ,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駿馬、駃騠這些外地良馬,就不該充塞宮外的馬房了;江南的金錫不該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該拿來彩繪。

70 犀象之器─犀角杯、象牙雕

71 江南金錫

72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借代,充滿於堂下。下陳,本義是堂下,宮中侍妾站立之處,此處以充下陳者,借指地位低下的侍妾 〉 、娛心意、悅耳目〈對偶〉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以宛珠鑲飾的簪子 〉 、傅璣之珥〈鑲綴珠子的耳環。傅,通「附」,鑲嵌。璣,本是不圓的珠子,在此泛稱珠子。珥,耳飾、耳環。 〉

73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借代,充滿於堂下。下陳,本義是堂下,宮中侍妾站立之處,此處以充下陳者,借指地位低下的侍妾 〉 、娛心意、悅耳目〈對偶〉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以宛珠鑲飾的簪子 〉 、傅璣之珥〈鑲綴珠子的耳環。傅,通「附」,鑲嵌。璣,本是不圓的珠子,在此泛稱珠子。珥,耳飾、耳環。 所有用來裝飾後宮、充作姬妾、娛樂心意、取悅耳目的事物,如果都一定要秦國出產然後才可以的話,那麼鑲著宛珠的髮簪,嵌著珠璣的耳環,

74 、阿縞之衣〈齊國東阿所產的白色絹帛 〉 、錦繡之飾〈排比兼類疊〉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隨著時尚的變化而裝扮高雅合時 〉 、 佳冶窈窕〈容貌美艷,體態美好 〉趙女〈借代,指美女〉不立於側也。
修辭:借代、對偶、排比兼類疊

75 、阿縞之衣〈齊國東阿所產的白色絹帛 〉 、錦繡之飾〈排比兼類疊〉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隨著時尚的變化而裝扮高雅合時 〉 、 佳冶窈窕〈容貌美艷,體態美好 〉趙女〈借代,指美女〉不立於側也
東阿白絹裁成的衣服,織錦刺繡的飾物,統統不該進呈到陛下您的眼前了;而那些時髦高雅、容貌嬌艷、體態美好的趙女們,統統都不該立在陛下您的身邊了。

76 課文翻譯 所有用來裝飾後宮、充作姬妾、娛樂心意、取悅耳目的事物,如果都一定要秦國出產然後才可以的話,那麼鑲著宛珠的髮簪,嵌著珠璣的耳環,東阿白絹裁成的衣服,織錦刺繡的飾物,統統不該進呈到陛下您的眼前了;而那些時髦高雅、容貌嬌艷、體態美好的趙女們,統統都不該立在陛下您的身邊了。

77 宛珠之簪

78 傅璣之珥

79 阿縞之衣 阿縞,音ㄛ ㄍㄠˇ。阿,東阿,在今山東東阿。

80 佳冶窈窕趙女

81 夫擊甕叩缶〈對偶,擊陶器、敲瓦器作樂。缶,音ㄈㄡˇ,瓦器 〉 、彈箏搏髀〈對偶,彈著箏,拍打著腿。箏,樂器,有五絃、十二絃、十三絃等種類。搏,拍打。髀,音ㄅㄧˋ,大腿 〉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皆秦聲以外的異國音樂 〉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設問〉快意當前,適觀〈適合觀賞 〉而已矣。

82 修辭:對偶〈句中對〉擊瓮叩缶、彈箏搏髀 設問〈提問〉若是者何也? 映襯〈對比〉真秦之聲VS異國之樂

83 夫擊甕叩缶 、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皆秦聲以外的異國音樂 〉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設問〉快意當前,適觀〈適合觀賞 〉而已矣。 擊擊瓦甕、敲敲瓦盆,彈著箏、拍著腿,嗚嗚地唱著歌來愉悅耳朵的,這是秦國真正的音樂啊!鄭衛、桑間的歌謠,虞舜的《韶樂》、周武王的《象舞》,這些都是異國的音樂啊!現在我們都捨棄了擊瓦甕、敲瓦盆而改聽鄭衛、桑間的歌謠,不再彈箏拍腿而改採《韶樂》、《象舞》了,像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因為)快樂當前,適合欣賞罷了!

84 課文翻譯 擊擊瓦甕、敲敲瓦盆,彈著箏、拍著腿,嗚嗚地唱著歌來愉悅耳朵的,這是秦國真正的音樂啊!鄭衛、桑間的歌謠,虞舜的《韶樂》、周武王的《象舞》,這些都是異國的音樂啊!現在我們都捨棄了擊瓦甕、敲瓦盆而改聽鄭衛、桑間的歌謠,不再彈箏拍腿而改採《韶樂》、《象舞》了,像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這是因為)快樂當前,適合欣賞罷了!

85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 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占據、據有 〉海內 、制諸侯之術也。 

86 課文翻譯 (既然所有事物都是這樣,為何)現在我們用人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不問好壞,不論是非,只要不是秦國人就趕走掉,只要是客卿就統統驅逐掉。這麼說來,陛下所看重的竟是美色、音樂、珍珠、寶玉了,而所看輕的竟是人材啊!這並不是統御天下、控制諸侯的方法哪!

87 第三段─說明卻客而為他國所用,非秦之福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音ㄑㄧㄤˊ,通「強」〉則士勇〈排比〉 。是以太山〈即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推辭、排斥〉眾庶,故能明〈轉品,彰顯〉其德〈排比、譬喻〉 。

88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一年四季都充實完美 〉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泛指古代著名君王。史記以五帝為黃帝、顓頊(ㄓㄨㄢ ㄒㄩˋ )、帝嚳(ㄎㄨˋ)、唐堯、虞舜。三王,則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及周文王、武王 〉之所以無敵也。 修辭:排比─地廣..國大..兵彊.. 排比兼譬喻〈略喻〉─太山..河海..王者.. 轉品─明

89 課文翻譯 臣聽說土地廣大的話、米糧自然眾多,國家闊大的話、百姓自然眾多,軍隊強盛的話、那士兵自然就會勇敢。所以泰山是不排斥任何土壤的,所以才能夠成就它的高大;河海是不挑揀任何細流的,所以才能夠成就它的深廣;君王是不排斥任何百姓的,所以才能夠顯揚他的德行。因此,地是不分東西南北的,百姓是不分本國外國的,(春夏秋冬)四季都充實美好,鬼神自然降下福澤,這是五帝三王之所以天下無敵的原因。

90 今乃棄黔首〈借代,指百姓、人民。秦時,對百姓的稱呼為黔首,或曰指人民髮黑,或曰指百姓以黑巾裹頭。黔,音ㄑㄧㄢˊ,黑色。 〉以資敵國〈捨棄百姓來幫助敵國 〉 ,卻賓客以業〈轉品,成就其事業 〉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纏裹其足,引申為止足不前 〉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引用,借敵寇兵器而供給盜賊以糧食。藉,通「借」。齎,音ㄐㄧ,贈送、給予。〉者也。

91 修辭:映襯─「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借代─黔首 轉品─業〈N→V〉 引用─藉寇兵而齎盜糧〈戰國策 秦策

92 課文翻譯 現在(我們秦國)卻要拋棄百姓而去幫助敵國,斥逐賓客去成就別國諸侯的事業,使得天下的賢人都退避而不敢往西了,退縮裹足而不敢進入秦國來,這正是所謂的借兵器給寇敵、送糧食給盜賊哪!

93 第四段 ─ 總結 說明逐客則國危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 損民以益讎〈使仇敵得益,音ㄔㄡˊ,通「仇」 〉 ,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94 課文翻譯 東西不是秦國出產的,值得珍寶的還有很多很多;賢人不出自秦國,而願意效忠的也還有很多很多。現在(我們秦國卻)驅逐客卿去幫助敵國,傷害百姓去讓仇人得利,對內虛耗自己的國力,而對外結怨諸侯,想奢求國家沒有危險,這是做不到的事情啊!

95 文章特色 諫逐客書的文意、段落分析,已見於課本簡析的部分,此處不再重複細談。由於本文不論是在說理議論方面,或文學技巧上,都有極優異之表現,因此教冊的賞析內容,即針對這兩方面加以分析討論。

96 文章特色 一 內容富說理性,議論堅強有力 1 廣徵博引史實典故,善用譬喻以說理 2 針對利弊得失立論,切中肯綮
一 內容富說理性,議論堅強有力 1 廣徵博引史實典故,善用譬喻以說理 2 針對利弊得失立論,切中肯綮 二 具有賦化的傾向,展現高度的文學技 巧; 大量運用排比對偶句,使文氣充沛有力。

97 一 內容富說理性,議論堅強有力 1 廣徵博引史實典故,善用譬喻以說理:
一 內容富說理性,議論堅強有力 1 廣徵博引史實典故,善用譬喻以說理: 諫逐客書一文在內容上的一大特色,即是博引史實例證作為論據,使得文章立論堅強有力。例如在文章第一段中,為了說明逐客之過,李斯從反面論證用客之功,列舉秦國歷史上的四位賢君善用客卿而輔佐秦國強大的明證,因此李斯於此得出「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的堅強論證,至此李斯巧妙的以用客之功來反證逐客之過,達到全文之旨意。

98  2 針對利弊得失立論,切中肯綮: 李斯之上書,善於揣摩秦王心意,故其議論說理均能直指核心、切入重點。例如在文中,咄咄逼人的李斯反質秦王「客何負於秦哉」?何以他國的色樂珠寶可用,而他國之客卿卻一律驅逐?李斯更進一步的逼迫秦王思考,如此「重物輕人」之結果,絕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併吞六國、統一天下本是秦王長久以來的野心,李斯一語道穿,擊中要害,當然使秦王心悅誠服,願意接受其說。

99 至文章最後兩段,李斯再度針對逐客之得失立論,並明白告訴秦王,在當時戰國時代的環境裡,逐客之舉只會造成「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的局面,而當天下之士果真「裹足不入秦」時,欲「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好大喜功的秦王,面對李斯如此肯切之警告,當然唯有俯首聽命,撤銷逐客之令了。

100 李斯之諫逐客,本是為己遭受不平之遇而上言,但其於上書中,絕口不言及自己之冤屈,反是極力針對秦國之利弊得失進言,彷彿完全是為對方著想,而絲毫無個人之私。此種掌握對方心理的辯論技巧,說服力尤強,李斯說理辯論策略之高明,令人歎為觀止。

101 二 具有賦化的傾向,展現高度的文學技巧 本篇諫逐客書,在文辭上鋪陳排比,大量運用排比對偶,使得文章句式整齊而又富變化,而全文文字優美華麗,音韻鏗鏘動人,使散文呈現賦化的傾向。以下又可就其文學技巧,分兩點討論:

102 1大量運用排比對偶句,使文氣充沛有力: 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對偶句式,造成文章句式整齊,氣勢充沛的效果。在第二、三段中,尤其連用排比,例如第二段中,「今陛下」以下,由「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一直到「樹靈鼉之鼓」七句;以及其後以「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領句,下接「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皆是以同樣的句式排比呈現,使得文氣豐沛雄厚,讀來鏗鏘有力。

103 而第三段中著名的「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屬排比對偶句,更是成為後世傳誦的名句。

104 2 句式整齊,然文辭變化多姿: 本文的另一項文學技巧,是文中雖多用相同排比句式,但文字卻多變化轉換,例如上文所述的「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於句中變化「充」、「實」、「用」、「采」等字,又如「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等句中,變化「西取」與「東得」,以及「迎」、「來」字動詞,使得句式雖同,但文辭卻不堆砌重複,而造成變化多姿之效果。

105 總結而言,李斯之諫逐客書一文,雖不脫戰國策士議論縱橫捭闔之餘風,然平心而論,春秋戰國時期,「楚材晉用」的情形本是常態,秦王若是一味堅持逐客,的確會造成大量人才流失,甚至國力衰退之局勢,尤其逐出之人才若為他國所用,反使敵對的六國富強,破壞了秦國稱霸天下之大業,到時秦王又豈僅是後悔莫及而已!

106 李斯寫作本文,說理議論精當,辯論技巧高明,又能兼顧文學技巧,使得氣勢奔放,文采燦然,非但完全打動秦王之心,也使本文成為千古以來議論說理之名篇。

107 跟隨荀子,學帝王之術

108

109


Download ppt "諫逐客書 李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