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解读
2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3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续)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4
二、课程目标 “工作中最重要”和“高中应该加强培养”的素质(%) 工作中最重要 排序 高中应该加强培养 专业技能 52.9 1 13.9 9
价值观 8.9 10 12.9 人际交往能力 46 2 27.8 4 心理素质 26.2 39.9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21.8 6 27 5 积极人生态度 16.3 8 18.6 生活自理能力 25.4 社会责任感 18.8 7 22.2 合作精神 10.5 11.5 11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9.6 3 竞争意识 28.9 31.3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
5
课程目标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程目标(续)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7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三、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8
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的设定避免了以彼此孤立的单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状况,使课程既关注学科群的内在联系,又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体现了高中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9
科目 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10
在学习领域统摄下的各个科目不再局限于单科的逻辑体系,而是强调彼此间的关联,而且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向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回归。
11
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12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13
引入模块这一概念的意义: 一是能使课程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由此走出具有封闭性的传统的学科逻辑的束缚,开始更加灵活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需求。 二是能使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topic)为组织线索,便于学生从事探究学习。从“内容驱动”(content-driven)到“探究驱动 ”(inquiry-driven)。
14
三是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中的绝大多数模块都要求学生每周学习4课时,半个学期完成,如成绩合格即可获得2学分。这便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即便暂时学习某一模块失败,也可及时得到补救。
15
每个模块都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模块举例 语文 必修课程 每个模块都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 选修课程 语文1 语文2 语文3 语文4 语文5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系列5
16
语文选修课 系列一:诗歌与散文 系列二:小说与戏剧 系列三:新闻与传记 系列四:语言文字应用 系列五:文化论著研读
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个小模块 如:唐诗选读,中外戏剧选读,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精读,新闻通讯的阅读与写作
17
生物 必修模块 生物一:分子与细胞 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生物二: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分子基础
生物一:分子与细胞 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的代谢 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生物二: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 生物的变异 人类遗传病 生物的进化 生物三:稳定与生态 植物的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的内部环境与稳定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的保护
18
生物选修模块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微生物的利用 酶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选修二:生命科学与社会
微生物的利用 酶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选修二:生命科学与社会 生物科学与农业 生物科学于工业 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选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基因工程 克隆技术 胚胎工程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生态工程
19
美术 系列一:美术鉴赏 系列二:绘画•雕塑 系列三:设计•工艺 系列四:书法•篆刻 系列五:现代媒体艺术 均为选修模块,5选3,获得3个学分
20
音乐 系列一:音乐鉴赏 系列二:歌唱 系列三:演奏 系列四:创作 系列五:音乐与舞蹈 系列六:音乐与戏剧表演
从6个模块中任选2-3个,获得3个学分
21
四、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计116学分)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外语 数学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技术 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艺术 艺术或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22
选修课程 I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选I的课程标准由国家制订。 是必修课程的拓宽或加深。 至少22个学分。
23
选修课程 Ⅱ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选Ⅱ的课程标准由学校自主研制。
至少6个学分。
24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
只有基础学力扎实,学生的自主选择才更有方向、更有成效;要形成扎实的、有助于其个性发展的基础学力,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
2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如果说各类学科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科逻辑与学生的经验的关系的话,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指向于学生基于直接经验建构自己对世界意义的理解,生成自己的观念,它因而超越了任何学科逻辑的限制,它是学生的自主空间。
2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类科课程形成一有机整体。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27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 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28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 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
29
五、学分制 学分制(credit system)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程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学生毕业应获得的总学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必然要求学分制这种弹性化管理制度。
30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31
通过规定普通高中毕业要求的总学分(144学分),描绘社会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理想人格形象的基本期待;通过规定必修学分(116学分),描绘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所需达到的共同基础;通过规定必选学分(28学分)和提供大量任选课程,为满足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供广阔空间。
32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33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34
六、课程内容 时代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35
基础性 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6
选择性 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国家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37
七、课程实施与评价 1.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38
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39
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40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
41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42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43
5.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