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唐江山主任临证经验介绍 罗源县中医院 陈 霖
2
陈霖简介 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唐江山主任医师的学术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福建省脾胃学会委员,罗源县中医院副院长,脾胃专科学科带头人,参编著作2部,在CN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
3
唐江山主任中医师 福 建 省 名 中 医 全 国 名 老 中医药专家传 承 工 作 室 建设项目专家
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 国 名 老 中医药专家传 承 工 作 室 建设项目专家 福 建 省 名 中 医
4
善用经方 亦重时方 病证结合 衷中参西 崇尚脾胃 顾护脾胃 师古不泥 博采众长 灵活配伍 一药多用
善用经方 亦重时方 病证结合 衷中参西 崇尚脾胃 顾护脾胃 师古不泥 博采众长 灵活配伍 一药多用 主要内容
5
一、善用经方 亦重时方
6
△经典是中医学的指南。经方是古代医家千锤百炼的临床经验总结。 经典著作是研习中医的必读著作,是中医学的指南。通过学习经典,不但可以学到古代医家千锤百炼的经验,而且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全貌。能继承者始能创新,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7
作为临床医生如果忽视对经典著作的掌握和研究,也就无法熟练而准确地精选古方治疗,特别是受历代医家赞誉的经方,其病机精辨 ,组方简练,配伍严密,药力精专,一旦选方切中病机,疗效往往极其显著。
8
△经方不仅能治疗慢性病,而且在攻克急危疑难疾病方面有很大潜力。 ⑴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汗证 邓某,女,39岁。2013年12月28日初诊。主诉:产后汗出不止10天。患者10天前顺产一男孩,产后至今,白昼时时汗出,进食后汗出量多,湿透衣衫,每日均更衣3-4件。自服“玉屏风颗粒”未见好转。诊见:面色无华,时时汗出,进食加剧,伴恶风,心悸,肢冷,口渴喜饮,饮食尚可,小便色清,大便2日未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9
中医诊断:汗证 阴阳俱虚 治 法:扶阳益阴,固表止汗 方 药:桂枝加附子汤合牡蛎散加减 桂枝9g 白芍9g 甘草3g 制附子(先煎)9g 黄芪15g 乌梅12g 麻黄根12g 煅牡蛎(先煎)30g 生姜3片 浮小麦30g 大枣5枚 煅龙骨(先煎)30g 2剂。水煎服,每日1剂。
10
一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汗出已止。 按:汗证有阴阳虚实之分,临床以气阴亏虚为多见本案患者因产后体虚而致多汗,临床并不少见。但因患者汗出量多,渗漏不止,故当属漏汗。根据《伤寒论》第22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故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益阴,调和营卫,合牡蛎散及龙骨、乌梅以加强益气养阴,固表敛汗之功,诸药合用,使阴阳得以调和,腠理得以固密。
11
⑵桃花汤治疗便血 张某,男,40岁,2010年7月3日初诊。主诉:晕厥1次,排黑便3天。患者因较为劳累,三天前解黑便2次后昏倒于厕,后急诊住院。血常规检查Hb为50g/l,大便OB为阳性,诊断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经给予西药补液、制酸、止血等治疗三天,仍排黑便,每日2-3次,要求服中药治疗。诊见:精神疲倦,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肢端欠温,小便正常,大便色黑,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既往有类似病史,曾行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
12
中医诊断:便血 脾胃虚寒 治 法:温中健脾,收敛止血,兼以化瘀 方 药:桃花汤加减 赤石脂(先煎)30g 白芨30g 海螵蛸30g 地榆15g 三七粉(冲服)6g 山药30g 炮干姜6g 炙甘草6g 生晒参(另炖)10g 2剂。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配合输血、补液等治疗。
13
服药2剂,大便转为棕灰色,再进1剂,大便转黄,后大便OB复查3次均为阴性,胃镜检查报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4
按:桃花汤出自《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本方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药组成,用于虚寒性便脓血。老师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尤其是反复出血,辨证为脾胃虚寒者。取赤石脂温涩之味,以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炮姜炭易干姜温中止血,山药易粳米益脾胃,配合人参益气固脱,白芨、地榆、三七以收敛、化瘀止血。诸药合用,达到温中益气,止血化瘀之功。
15
△经方是时方的基础,时方是经方的发展,两者合用,更胜一筹。 四逆散合四君子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老师认为IBS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肝失条达,肝木乘土,肝脾不和,脾失健运,肠道传导失职。肝脾不和是IBS的核心病机,调和肝脾是IBS最基本的治法。他认为四逆散虽然是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但其偏于舒肝理气,而健脾益气之功不足,为增强健脾益气之功,老师每以四逆散与四君子汤合用,名为二四汤,作为治疗IBS基础方。
16
陈某,男,20岁,学生。2013年6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腹泻1+年。患者因学习紧张、劳累,近1年多来反复腹泻,每于食后或精神紧张时即腹痛腹泻,泻下糊状便,曾行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服“蒙脱石散”、“整肠生”等药可暂时缓解。诊见: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糊状,时夹粘液,未见脓血,口粘口苦,饮食量少,睡眠尚可,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左关小弦,右关缓。
17
中医诊断:泄泻 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治 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方 药:二四汤加减 柴胡9g,白芍(炒) 15g,白术(土炒)15g,陈皮6g,党参9g,防风(炒)9g, 炙甘草3g,诃子肉(煨)9g, 黄连6g,木香(后入) 9g,野麻草30g,茯苓1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18
二诊(2013年6月19日),患者诉无腹痛,大便已正常,舌红苔薄腻,脉缓,药已见效,守方再服3剂。 三诊(2013年6月21日),患者病情稳定,无腹痛无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嘱服参苓白术散继续调治1个月以健脾固本,巩固疗效。
19
二、病证结合 衷中参西
20
△病证结合,可以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提高中医对疾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基本规律,针对基本规律,制定基本方,结合不同兼症、舌脉等表现,再稍作辨证,临床使用既方便也有效,且能体现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 △抗萎平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21
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枳壳、徐长卿、莪术、刺猬皮、木蝴蝶→行气活血 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 石斛、天花粉→养阴益胃
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枳壳、徐长卿、莪术、刺猬皮、木蝴蝶→行气活血 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 石斛、天花粉→养阴益胃 抗萎平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抗萎平异的基本药物组成与功效 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22
病证结合,不同证型辨证论治 ①偏湿热,加薏苡仁、黄连、白豆蔻、厚朴、茵陈 ②偏阴虚,去党参、莪术、徐长卿,加沙参、麦冬 ③偏虚寒,加乌药、高良姜、九香虫 ④偏瘀血,加蒲黄、五灵脂、元胡
23
抗萎平异汤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 黄芪、党参、白术→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纠正细胞的异常增植,诱导癌前病变细胞死亡。 蒲公英→保护胃粘膜,抑制幽门螺杆菌及免疫调节作用。 莪术、刺猬皮→改善微循环,促进病变恢复与炎症吸收,促进癌前病变病理改变的逆转。 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石斛→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防癌抗癌。
24
△现代药理丰富了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组方选药可参考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果,融入组方思路中,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中药药理作用仅仅提供参考,而不能作为主导,中医辨证思维的方式不能变。
25
三、崇尚脾胃 顾护脾胃
26
△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使之逐步完善。如《黄帝内经》指出“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廪气于胃”,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叶天士主张“养胃阴”等等。 △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7
△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根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以升脾气、降胃气为主,兼疏肝气、宣肺气以调畅气机再结合辨证论治,治疗脾胃病。如胃脘痛、便秘等病的治疗均以调畅气机为主,结合辨证论治。
28
对胃脘痛,根据通降失司、气机郁滞的病理基础,提出治疗胃脘痛应从通降入手,用药以轻灵流畅为要,气行则血、痰、火、湿、食等皆能消散,把理气止痛贯通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又提出通之法,应随其因而异,创立胃脘痛10种证型分别施治,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结合,治疗用药别具一格。
29
对泄泻,认为病虽发于大肠,但其病理基础在脾,无论何种证型,始终掌握“健脾胃而固中洲”的总则,再分别配以燥湿、消导、分利、固涩等诸法,在健脾胃中也常佐以风药,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之类,取“风能胜湿”、“升阳助中气”之意,并提出“涩肠止泻审时度势”的辨证观点 。
30
对便秘,根据《内经》“魄门亦为五脏使”的观点,认为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其发病与肺、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便虽出于魄门,然需气之斡旋,方能传导下行,把导气通降贯穿于各型治疗的全过程,引浊邪以出路,辨证选药必佐以枳实、莱菔子、槟榔、陈皮、沉香等行气之品,体现了了动静结合,以导行舟,气导舟行,常取立竿见影的效应。即使用攻下法,也少用大黄,因大黄易导致习惯性便秘。虚证便秘喜用大量生白术(60-90g);实证便秘用决明子配莱菔子,或瓜蒌配芒硝;虚实并存,兼而合用。
31
△顾护脾胃宜贯穿于诊治一切疾病的始终 脾胃位居中土,能灌溉四旁,不仅全身各脏腑的营养靠脾胃化生提供,药物的吸收、发挥药效,同样依靠脾胃。因此,无论病变在哪个脏腑,其药物的作用均宜通过脾胃吸收。再转输到病变部位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张景岳所提出“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恙。”
32
四、师古不泥 博采众长
33
△读经典要深刻理解方剂的主治病机,而不是主治疾病,这样临床上才能做到活用经方、时方,师古而不泥。
34
五苓散治疗寒湿泻 李某某,男,2岁。2013年11月9日初诊。主诉:腹泻水样便3天。患儿因不慎受凉后,近3天出现腹泻蛋花样稀便,日达5-7次,量多,不甚秽臭,伴小便量少,曾求治于西医,经服西药及静脉点滴(具体用药不详)治疗2天,病情未见好转,故又转诊于中医。诊见:泻下蛋花样稀便伴口渴尿少,哭闹不休,小便量少色清,大便腥臭,舌质淡红,苔薄白腻,指纹红,见于风关。
35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4.6×109/l N0.34 L0.66 大便常规:黄色,半液状,余(一)。
36
中医诊断:泄泻 寒湿泻 治 法:散寒除湿,化气利水 方 药:五苓散加减 桂枝4g 炒白术6g 猪苓6g. 茯苓6g 泽泻9g. 炮姜2g
中医诊断:泄泻 寒湿泻 治 法:散寒除湿,化气利水 方 药:五苓散加减 桂枝4g 炒白术6g 猪苓6g 茯苓6g 泽泻9g 炮姜2g 稻香陈6g 葛根9g 乌梅6g 神曲9g 防风6g 炒白芍6g 2剂,每日1剂,水煎2次,少量多次频服。 配合口服补液盐冲服。
37
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腹泻由每日5-7次,减少为每日2-3次,且质较稠,量较少,同时口渴减轻,尿量增多。药已见效,继守上方,再服2剂而愈。
38
按:五苓散出自第72条《伤寒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是主治太阳蓄水证,它具有通阳化气行水兼散寒解表之功。本案患儿属寒湿泻,应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为主,达到利前阴而实后阴的目的,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
39
△要善于学习国医大师及当代其他医家独特的临床经验,博采众长,以达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40
如用国医大师朱良春主任的仙桔汤治疗慢性结肠炎;用国医大师陆芷青主任的四子平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用名老中医祝谌予主任的过敏煎治疗过敏性疾病;用名老中医杨春波主任的清化饮治疗慢性胃炎。
41
五、灵活配伍,一药多用
42
△作为临床医生不仅要精于辨证,而且要善于用药,用药如用兵,临床上必须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配伍,达到一药多用。
43
以黄芪为例: 1)黄芪+白芨、乌贼骨、丹参、元胡、三七组成基本方→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2)黄芪+绞股兰、枸杞、莪术组成基本方→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3)黄芪+丹参、地龙、鸡血藤、川牛膝→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偏瘫
44
4)黄芪+山茱萸、生地、天花粉、葛根、苍术、丹参、元参→治疗气阴两虚糖尿病 5)黄芪+半边莲、大腹皮、猪苓组成基本方→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 6)黄芪+仙鹤草、生晒参、大枣、枸杞组成基本方→辨证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 7)黄芪+白术、茯苓、巴戟天、山茱萸、益母草、大黄、牛蒡子组成基本方→辨证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
45
结 语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如今老师仍辛勤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中医事业传道授业。我们后学者应以老师为榜样,努力学习老师宝贵的临证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
46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