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关节骨科
2
目 录 创伤性休克的定义 创伤性休克的病理机理 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3
创伤性休克的定义 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4
创伤性休克的病因 交通事故(65%) 机器损伤(12%) 坠落伤 (12%) 其他伤 (11%) 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是暴力
5
创伤后休克的评估 1、脉搏检查,估计血压,评估心输出量。
2、毛细血管再充盈试验,再充盈试验迟缓是组织灌注不足最早的指证之一(正常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为2s) 3、评估意识状态,在无头部创伤情况下意识状态是脑血流灌注的可靠指证。患者有明显意识改变,可考虑严重组织灌注不足,护士运用外观预测对休克患者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6
病因机理 失血是创伤造成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休克的最常见的原因。休克的失血量随着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以及失血的速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1次突然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4(约 ml)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代偿地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如失血达到总血量的l/3(约1500m1)以上时,由于大量血液流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加上血红蛋白丢失,造成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缺氧,重要脏器机能紊乱和组织代谢失调,即发生休克。 失血
7
病因机理 严重创伤及所伴随发生的症状,如疼痛、恐惧、焦虑及寒冷、神经麻痹等,都可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刺激。如果这些刺激强烈而持续时,可进一步扩散到皮层下中枢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因而末梢循环的阻力增大,以致大量血液瘀滞在微血管网中,有效循环量减少而发生休克。 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8
病因机理 严重的挤压伤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组织细胞坏死。当压力解除后,由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和通透性增高,可导致大量隐性出血和血浆渗出,组织水肿,有效循环量下降;组织细胞坏死后,释放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和钾、磷等物质,引起电解质的紊乱。其中某些血管活性物质被吸收后,对血管通透性和舒缩功能有危害,使血浆大量渗入组织间隙中和瘀滞在微血管内,有效循环量进一步下降,亦可引起休克 组织破坏
9
病因机理 创伤继发严重的感染,细菌产生大量的内、外毒素,这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中毒反应,并通过血管舒缩中枢或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周围血管,从而使血循环在动力学上发生紊乱,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有效循环量减少,动脉压下降,导致中毒性休克。此外,毒素直接损害组织及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血浆的丢失,使创伤性休克的演变加速和程度加重。 细菌毒素作用
10
临床表现 1.意识神志与表情:休克早期,患者表现为烦躁、焦虑或激动.当休克加重时,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或意识模糊,甚则出现昏迷.但亦有少数患者休克初期神志清醒,仅反应迟钝、淡漠、神志恍惚,应引起高度重视 2.皮肤:苍白、口唇紫绀、斑状阴影、四肢皮肤湿冷。肤温低于正常。
11
临床表现 3.脉搏:虚细而数,按压稍重则消失,脉率为 次/分,有时寸口位桡动脉不能明显感触,需在颈动脉或股动脉处测定。在休克晚期出现心力衰竭时,脉搏变慢而且微细。 4.血压:一般来说,若血压下降超过基础血压的30%,而脉压差又低于4kPa,则应考虑休克。
12
临床表现 5.中心静脉压:正常值是0.588--1.176kPa,在创伤休克时,由于血容量不足,中心静脉压可降低。
6.呼吸:常有呼吸困难和发绀.发生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
13
临床表现 7.尿量:若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说明肾脏血灌流量不足,常提示有休克存在。
8.甲皱微循环:显微装置下观察甲皱处毛细血管,可发现血流变慢,血色变紫,血管床模糊,严重时红细胞凝集,血流不均,最后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14
治疗原则 创伤性休克应遵循“抢救优于诊断,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及时发现休克早期的症状,处理好呼吸道阻塞、活动性出血等情况,防止和避免增加损伤。
15
急救护理 卧位 接收到病人后,立即将病员安置在抢救室,给予中凹位,头躯干抬高20o—30o,以利膈肌下移,促进肺扩张;下肢抬高15o—20o,以利增加回心血量及排出量。有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并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16
急救护理 呼吸支持 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为防止缺氧引起低氧血症而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需达40%—50%,流量4L/min—6L/min,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者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
17
急救护理 迅速扩充血容量 1、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应分秒必争,迅速建立2条—3条静脉通道,使用大号静脉留置针选择健侧上肢大静脉或颈外静脉快速输血输液。创伤性休克抢救时,输液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应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胸部以上的损伤宜选下肢静脉。否则,可能造成废用性输血(输血未发挥作用即被排出),影响复苏效果。
18
急救护理 备血 护士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应立即常规采集血液标本,便于及时做交叉配血试验及一系列化验检查。
19
去除休克诱因 急救护理 医生应迅速制止外出血,首先迅速控制活动性出血。对于小动脉、静脉出血,可用小血管钳或丝线结扎。如有较大创伤面出血时,可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深部较大动脉、静脉出血可用小血钳夹闭出血点。四肢的血管出血可用止血带暂时止血。并注重准确记录上止血时间,每间隔1h开放止血带5min以防肢体坏死。夹闭时间,上肢不得超过1.5h,下肢不超过2h,有条件时进行清创术和止血。对于胸腹腔内大出血,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立即进行手术探查止血。 控制出血
20
药物治疗 急救护理 休克时,由于组织缺血、缺氧、体内酸性代谢产物蓄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根据实验分析报告给予碱性药物,如5%碳酸氢钠等,可直接提供碳酸氢根,作用迅速迅速准确。 纠正酸中毒
21
药物治疗 急救护理 患者在充分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多巴胺,以解除微动脉和微静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和重要器官血液供应,随时观察血压,一般将血压维持在12.0/8.0kPa时停用。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22
抗生素的应用 休克为危重表现,机体抵抗力降低,适当采用抗生素对防止局部或全身感染均有益,当肾功能不全而出现少尿时,应减少剂量,以防蓄积中毒,并应选用对肝、肾、造血、胃肠道和神经系统无害的抗生素。
23
做好术前预备 急救护理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创伤性休克患者多数伴有骨折、颅脑损伤、腹部脏器破裂及复合性损伤等,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因此,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做好各项检查、药物皮试、备皮备血等术前预备。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①血压变化是诊断和治疗休克的重要指标,尤其是脉压差变化意义更大。在抢救过程中,每隔15min—30min测量血压1次,并进行记录,直至血压稳定后,减少测量次数。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②注意脉搏的快慢、强弱,以对休克的转归做出判断。
③呼吸变化: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因此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护理 1、低体温是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凝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防治应予以重视,对体温不升者常规复温法多为热水袋加被服保温、低温电热毯复温、空气调温等,多功能生命监测仪体温监测等。 体温
27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护理 2、临床实践证实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影响体温、血压回升。在休克状态下用热水袋在体表加温是不可取的,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供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且易导致烫伤。 体温
28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护理 对于休克病员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外,还随时观察意识表情,意识表情常可反映脑组织血液灌流情况。 意识和表情的观察
29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护理 要注意观察皮肤的温度、湿度、冷热、充实感。 观察皮肤的色泽、温湿度
30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急救护理 准确记录每小时的尿量、颜色及比重,尿量是肾脏灌注状况的反应,也是判定休克极为重要的指标。休克患者常规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假如患者每小时尿量在30ml以上说明血容量已基本补充,休克缓解可适当减慢输液速度。pH值在7—8之间,以防止血红蛋白形成管型,阻塞肾小管。测量尿比重是为了观察肾功能的变化,正常尿比重为1.003—1.030,若在较长时间内比重偏低则提示肾功能障碍。 尿量的观察
31
心理护理 1.保持安静、整洁和舒适的病室环境,保证病人休息; 2.护士应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主动配合抢救;
3.保持镇静,做到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地工作,稳定病人和家属的情绪; 4.及时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指导病人和家属配合抢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谢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