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幼兒社會行為發展評量與輔導 組員 9923020 陳雅馨 9923050 江佩樺 9923054 陳雯汝 9923056 郭宇琦 9923076 李姿緣 指導老師:曹俊德.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幼兒社會行為發展評量與輔導 組員 9923020 陳雅馨 9923050 江佩樺 9923054 陳雯汝 9923056 郭宇琦 9923076 李姿緣 指導老師:曹俊德."—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幼兒社會行為發展評量與輔導 組員 陳雅馨 江佩樺 陳雯汝 郭宇琦 李姿緣 指導老師:曹俊德

2 第一節 幼兒社會行為發展

3 一、幼兒社會行為的意義 狹義而言,是指一個人與他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行為。
廣義而言,是指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地與社會環境發生互動,不僅影響他人,也受他人影響,產生人與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的交互作用 。 p.257

4 由以上的社會行為定義可知,人是生活在團體中,不僅自己影響他人,也受他人的影響,在彼此影響的情形下,形成個人的社會行為」
《張氏心理學辭典》對社會行為的定義: (1)受他人或團體的影響而發生的行為 (2)受到社會所節制的行為 (3)意圖影響他人或團體所表現的行為 (4)義同團體行為 由以上的社會行為定義可知,人是生活在團體中,不僅自己影響他人,也受他人的影響,在彼此影響的情形下,形成個人的社會行為」 p.257

5 二、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3至6歲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如下所述 (一)3歲幼兒
3歲幼兒能夠和2個以上的幼兒一起玩耍,不過這時期大部分的幼兒仍處於自我中心,對「人」、「我」的社會關係不是十分清楚 ,常會與其他幼兒發生爭執、打架或搶玩具之類的事情。 為了使幼兒有良好的社會發展,父母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與其他幼兒接觸,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們送到幼兒園,或者找鄰近的幼兒一起玩耍。 p.258

6 4歲的幼兒具有控制能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也特別喜歡他人的注意,例如:有客人造訪 時,會顯得特別雀躍,喜歡為人服務。
(二)4歲幼兒 4歲幼兒可用「衝出束縛」來形容他們。在群性的發展上,不像以前一心想取悅父母和遵守命令,例如:不聽父母的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打人或破壞東西等之類的行為。 4歲的幼兒具有控制能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也特別喜歡他人的注意,例如:有客人造訪 時,會顯得特別雀躍,喜歡為人服務。 p.258

7 (三)5歲幼兒 5歲幼兒有比較愉快和平穩的情緒,適應力也比以前強,他認識自我,也認識他人,內心充滿友愛,但是五歲的幼兒並不是很會交際的年齡,所以有團體活動時,事前最好有時間做一些「暖身活動」,活動才能順利進行。 p.259

8 6歲幼兒頗有獨立性與自主性,但自尊心強 不願受人批評、指責或責罰,情緒強烈,顯示出強烈的反抗性。
(四)6歲幼兒 6歲幼兒頗有獨立性與自主性,但自尊心強 不願受人批評、指責或責罰,情緒強烈,顯示出強烈的反抗性。 有典型的自我,過分的自信,容易和別人發生糾紛 p.259

9 派頓(Parten,1932)將幼兒遊戲的發展分為下列六個階段
不參與的行為 幼兒只是一時的興趣觀看某些事情,如果沒有好玩的事情,他就會自己坐在某個角落看著教室,無所事事地閒晃者。 旁觀者的行為 幼兒在旁邊觀看其他的小朋友玩遊戲,並且對這些小朋友說話及提出建議,但並不加入他們的遊戲。 獨自遊戲 幼兒只是一個人玩,而不在意其他人在做什麼,並無與人交談或社會互動的行為。 平行遊戲 幼兒所玩的玩具與其他小朋友一樣,但幼兒是以自己的意思來玩玩具,不是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沒有任何合作行為的發生,彼此之間會有一些不相關或沒有連貫的交談。 聯合遊戲 幼兒能夠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在遊戲的活動中,會與其他小朋友交換玩具並彼此交談。但幼兒各有自己的遊戲主題,彼此並不參與彼此的遊戲。  合作性遊戲 係指幼兒的遊戲是有組織的,有故事情節的,其中彼此的角色分明,彼此之間有互惠性或互補性的行動。此遊戲以3歲以後的幼兒為多。 p.259~260

10 第二節 幼兒社會行為評量工具

11 一、幼兒社會行為的評量 除了用量表和訪談評量幼兒的社會行為外,也可以在教室中觀察幼兒與同儕的互動狀況,至於評量方面,最好由不同的人評估,但結果可能會出現一致和不一致的現象。 p.269

12 (ㄧ)一致的原因: 1.不同人在相同情境下,評量同一幼兒 2.在不同的情境下,觀察相似的行為 (二)不一致的原因:
 (ㄧ)一致的原因:   1.不同人在相同情境下,評量同一幼兒 2.在不同的情境下,觀察相似的行為  (二)不一致的原因: 1.評量者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觀察幼兒 2.也因為評量者的期望水準不同,就像 父母親注重合作和適應力、老師注重問 題解決的能力、其他幼兒則是主動和玩 遊戲的技巧 p.269

13 二、幼兒社會行為的評量工具 (ㄧ)利社會行為 (二)性別角色發展 (三)攻擊行為 (四)社會能力
國內大多由研究生修訂國外量表或依相關理論而編制的。依社會行為研究分為四個領域: (ㄧ)利社會行為 (二)性別角色發展 (三)攻擊行為 (四)社會能力 p.269

14 p.270

15 p.270

16 利社會行為量表 大多採用觀察法(國小以上多以量表或問卷進行),以了解幼兒的利社會行為,分為兩類: ㄧ、學前兒童利社會行為觀察表
 ㄧ、學前兒童利社會行為觀察表  二、兒童角色取替能力測驗 p.269

17 學前兒童利社會行為觀察表 目的:評估幼兒在幼兒園的利社會行為。 內容:
 1.幫助行為:指幼兒主動或被動給予急提供他人的幫助行為,包含協助他人的活動或相互合作等的行為。 2.安慰行為:指幼兒能主動或被動的慰問對方在生理或心裡通苦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嘗試緩和他人在情緒上的需求。 3.分享行為:指幼兒主動或被動的邀請對方和自己一起遊戲也邀請他人使用自己的玩具、食物等的行為。 p.270

18 兒童角色取替能力測驗 目的:了解幼兒在取替他人觀點的能力及協調不同人的觀點,以了解不同年齡幼兒社會認知結構的變化情形,並釐析自我中心與離化概念。 內容:  1.知覺性角色取替能力測驗:   (1)180度與90度不同方位之測試 (2)180度遠近關係之測試 (3)180度左右關係之測試 (4)180度遠近左右關係之測試 p.271~272

19 2.概念性角色取替能力測驗:以小貓爬樹的故事,已知幼兒對故事的了解,並附上圖片,幼兒的回應分為以下五種
(1)層級零:能知故事中人物的情緒狀態 (2)層級一:能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 (3)層級二:能從第二者的觀點反觀自己的想法 (4)層級三:能由第三者的觀點做公平的旁觀者 (5)層級四:能考慮到一個群體間的相互關係 p.271~272

20 性別角色發展量表 一、性別角色態度量表 二、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量表 三、兒童性別角色教養態度量表 四、性別特質問卷 p.271~272

21 性別角色態度量表 目的:評估幼兒對性別的了解與態度
內容:共有69項的題目,皆有照片做輔助,但照片中只有象徵性的事物,另外人格特質不易以照片呈現,所以沒有照片輔助說明。如表6-2 1.玩具與遊戲活動 2.人格特質 3.職業 4.家務工作角色 p.272~273

22 p.273

23 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量表 目的:評估幼兒性別角色的發展
內容:分為玩具、工作、人格特質三項,題目以圖畫呈現,每幅6x6.5公分。玩具和工作都以圖形表示,並畫有主角人物,如圖6-1。  1.玩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皆各有五項 2.工作: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皆各有五項 3.人格特質: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皆各有五項 p.274~275

24 圖6-1餵幼兒吃飯的情境圖片 p.275

25 兒童性別角色教養態度量表 目的:評估父母在教養孩子時所表現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程度
內容:共有28題,由父母填寫,內容都是敘述父母對男孩及女孩的教養觀點 p.275~276

26 性別特質問卷 1.男性化特質:嚴肅的、豪放的、剛強的 目的:了解父母的性別角色觀念
內容:理論上採取性別二元化的觀念;為避免作假,這些項目的期望值均為正向,問卷包括60項屬於社會期待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以及正負向社會期待的中性化特質之形容詞。 1.男性化特質:嚴肅的、豪放的、剛強的 2.女性化特質:溫暖的、天真的、親切的 3.中性化特質:熱情的、樂觀的、風趣的 p.276~277

27 攻擊行為量表 對於攻擊行為的研究,大多採取情境中予以觀察。 一、幼兒攻擊行為觀察 二、學前兒童攻擊行為觀察表

28 幼兒攻擊行為觀察 目的:了解幼兒攻擊行為出現的情形 內容:陳湘筑依據蒐集的資料,分析出歸納幼兒的攻擊行為,主要有下列三種形式
1.肢體攻擊:中班幼兒出現踢、搶、推之動作。 2.口語攻擊:以代名詞罵人、以一連串字句訓人、嘲笑。 3.情感孤立:中班幼兒以會利用同儕力量去孤立他人的友誼範圍,造成他人的情緒傷害。 p.277~278

29 學前兒童攻擊行為觀察表 目的:觀察了解學前兒童攻擊行為
內容:在幼兒自由活動的時間之內,對幼兒做個別觀察,並採取時間取樣法,對10位幼兒分別做10次觀察,每次3分鐘,共計觀察 510次,觀察內容包括: 1.動作攻擊行為:包含搶奪玩具、發脾氣、毀壞物品等。 2.語文攻擊行為:包含嘲笑、告狀、威脅語氣、爭吵等。 p.278

30 社會能力量表 一、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中文編譯版) 二、照片式社交評量法 三、加州學前兒童社會能力量表 四、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測驗
五、兒童對友伴行為歸因與反應問卷 六、友誼概念問卷

31 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中文編譯版) 目的:可診斷、評量智能不足兒童之適應行為,做為教育安置之重要參考,協助人員了解學生在同齡團體上之相對地位及內在差異情形。 內容:  1.溝通領域:接受性語言、表達性語言及書寫能力。 2.日常生活技巧領域:個人的生活技巧、家庭的生活技巧、社區的生活技巧。 3.社會化領域:人際關係、遊戲與休閒。 4.動作技巧領域:粗大動作、精細動作。 p.278~279

32 照片式社交評量法 目的:評估幼兒的人際關係及在同儕中的地位,以判斷個人在團體中的人際吸引或受排斥的情形 。
內容:藉由幼兒口中了解同儕關係的方法之一,讓幼兒看照片指出他喜歡與不喜歡一起玩的朋友。 流程: 1.照片的拍攝 照片的處理  2.照片的置放 照片置放時間  3.施測流程 施測場所 p.280~281

33 p.281

34 計分方法:依Coie與Dodge的同儕地位指標,如表6-3 所示,將幼兒區分為五組 : 1.受歡迎組 2.被拒絕組 3.被疏忽組
4.受爭論組 5.一般組 計算方式為被提名一次喜歡給一分的正向分數;被提名一次不喜歡的則給一分的負向分數。 p.281~282

35 p.282

36 加州學前兒童社會能力量表 目的:評量幼兒在學校環境中人際互動和勝任社會責任的程度。 內容:六個分測驗。 1.工作能力 2.主動性
3.了解人己關係 4.禮貌 5.陌生及公共場合之反應 6.語言能力 p.283

37 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測驗 目的:評量幼兒的人際問題解決策略以及替代思考的流暢性及變通性。
內容:測驗設計故事體及圖卡(圖6-2),以利幼兒容易了解人際問題的情境計有七個情境,包括: 1.結交朋友   5.停止他人的妨礙行動   2.參與遊戲   6.尋求協助   3.邀請朋友   7.獲得物體   4.引起注意 p.283~285

38 圖6-2 阿欣表達他想參加跳繩故事的圖卡 p.284

39 測驗係採個別晤談,每一個問題情境的故事主角有不同的名字。
施測過程: 測驗係採個別晤談,每一個問題情境的故事主角有不同的名字。 計分方法: 人際問題解決策略分6個類型及20個策略項目,如表6-4 所示。 p.284~285

40 p.285

41 兒童對友伴行為歸因與反應問卷 目的:評量幼兒對於人際事件的歸因與自己將會採取反應之情形。 內容:問卷計有九個假設情境,分別是:
  1.兒童眼睛被水槍噴到  6.手帕被踩髒   2.被撞跌倒受傷  積木被撞倒   3.被球丟到頭  故事書被撕破   4.鉛筆盒被撞掉  玩具被拿走   5.牛奶被撞翻潑到衣服 每個問題情境繪製一張配合該情境,產生負面後果,但友伴一圖不明的圖片。 p.285~286

42 友誼概念問卷 目的:主要評估幼兒對於選擇好朋友的動機、標準及期望。 內容: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及幼兒發展的觀點,分為:
  1.兒童友誼概念類別分析(表6-5)   2.兒童友誼概念階段分析(表6-6) p.286

43 p.287

44 p.287

45 三、幼兒社會行為的範疇 (p.260) 學齡前期是社會行為發展相當重要的階段之一,對學齡前的幼兒而言,許多研究大多著重在下列四個領域:
(一)利社會行為(心理分析論、認知發展論、社會學習論) (二)性別角色發展 (三)攻擊性行為 (四)社會能力 p.260

46 (一)利社會行為 意義: 所謂利社會行為,就是做出有利於他人的行為,表現正向的社會行為,例如:分享、輪流、合作、給予、幫助,以及照顧他人等都是,不論其動機是否包含利他的成分,或需要自我犧牲,這樣的行為均可視為利社會行為。 p.261

47 理論 心理分析論: 佛洛伊德(S.Freud)認為,一個未經社會化的個體,是以本我為中心,追求生理的滿足,是屬於快樂主義的傾向,但如何從自我為中心轉變成利他請向的人?孩子 可以從環境中向重要他人學習,學習成人社會中所期待的態度和行為,即為「認同作用」。 p.261~263

48 認知發展論 (1)認知結構的改變:隨著個體的成熟,孩子 必較能從他人的立場來看事情,同時也能了解他人內在的感覺,慢慢發展出利他的社會行為。
(2)道德層次的提昇:皮亞傑認為,孩子在五歲之前是屬於「無律期」,在認知的發展上不能顧到人我之間的關係,而且不能按團體的規範去判斷是非,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的認知漸漸進入「他律期」及「自律期」,比較能從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

49 社會學習論 (1)觀察學習: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觀察他人因為行為的表現受到鼓勵或懲罰時,他同時也學到如何表現適切的行為,並抑制不適當的行為。 (2)增強學習:從獎賞的觀點來說,如孩子因為幫助他人得到獎賞,這種行為因而獲得增強,下次有同樣情形發生時,孩子也會出現同樣的行為。

50 (二)性別角色發展 意義: 性別角色是指在某一社會文化傳統中,眾所公認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是經由社會行為組型來界定,包括內在的態度、觀念,以及外顯的言行、服裝等。不過性別角色的觀念隨時代而變遷,所謂男女有別,在現在代社會的差別程度已不若往昔明顯。 p.263

51 理論 (p.264~p.265) (1)生物社會論:曼倪(Money)和艾哈特(Ehrhardt)認為,生物觀點造成兩性間的差異,是在於基因上的染色體(男性有Y染色體),和荷爾蒙的分泌不同所造成的。 (2)心理分析論:佛洛伊德認為,形成性別角色認同的原因是因為在性器期時,男孩將媽媽視為情愛的對象,產生戀母情結,希望取代爸爸的角色,並視爸爸為競爭得對象。 (3)社會認知論:班度拉(A.Bandura)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是來自孩子觀察模仿自己的爸媽、手足、同年齡的小朋友或受媒體的影響。 p.264~265

52 (4)認知發展論: 1.性別認同期:約3歲時,孩子能說出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但是還不能瞭解性別是一個不可能改變的事實。 2.約在幼兒3~6歲左右,一旦幼兒知道自己的性別,並認同自己的性別,他們就會開始尋找性別差異的相關訊息,並努力表現出符合其性別角色行為。 3.性別恆常期:約在6~7歲得幼兒,孩子能了解一個人的性別不因外表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5)性別基模理論:馬丁與哈維森認為,因幼兒已建立基本的性別認定,並將這些訊息融入性別基模中,他們會依據文化中所界定的男生和女生的性別角色,對外來訊息加以編碼和記憶,更符合社會文化的期待。

53 性別差異影響因素 生物學觀點:依據孩子生殖器的外觀,開始塑造孩子的性別。
社會環境的觀點:婦女產下男嬰時,會送油飯、紅蛋或紅龜粿給親人,以示慶賀,如果是女生,就沒有任何示意。 p.265

54 (三)攻擊性行為 p.266~267 意義: 所謂攻擊是以敵意的行動傷害別人或破壞物體的一切作為。 理論:
生物本能的觀點:這觀點無法解釋為何有些社會的人種比其他社會的人種更具攻擊性,且此觀點也忽略人類的學習能力。 挫折 — 攻擊的觀點:人類活動時,當他們遭遇到阻橈,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傷害他人的攻擊反應。 社會學習的觀點:孩子 可以透過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而學會攻擊,或者孩子的攻擊行為會受到正增強,而持續保留。 社會訊息處理的觀點:孩子 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及當時的情境等來處理當時的事件,然而,兒童的攻擊行為是因為在處裡訊息過程中發生偏差時所產生的。 p.266~267

55 方式: (1)直接攻擊 身體的攻擊:推人、拉人、打人或踢人等行為 以物品攻擊他人:威脅或罵人等行為 口語的攻擊:弄壞他人的玩具或其所有物等行為 破壞財物:拿玩具丟人或拿積木打人等行為 (2)間接攻擊:向第三者訴說,以報復侵犯者,或者是破壞對另一方具有重要意義的東西 (3)替代式的攻擊:攻擊沒有生命的物體或者攻擊另一人

56 (四)社會能力 (1)是種人格特質:學者認為社會能力就是溫暖、合作、樂於分享、熱心、同情、忠誠、善良和順從等人格特質,此觀點偏向個人人格傾向。 (2)是指幼兒的各種行為:學者認為社會能力包括個人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適應能力。 (3)是種人際互動的能力:學者認為社會能力應包括1.兒童對環境刺激的反應2.社會的有效性,係指孩子與他人互動的能力,是個人有效知覺人際互動與個人的社會角色。 (4)是種適應能力:學者認為社會能力是指幼兒是否能夠以有效的方法結交朋友、是否具有語言運用的能力、是否能夠主動發起及接受正向的活動、以及處裡情感的社會技巧能力。 p.267~268

57 第三節 幼兒社會行為的輔導策略 幼兒的社會行為除了受到孩子本身氣質、語言、智 能、健康和情緒等影響外,也深受家庭、社會、社會 環境的影響。
第三節 幼兒社會行為的輔導策略 幼兒的社會行為除了受到孩子本身氣質、語言、智 能、健康和情緒等影響外,也深受家庭、社會、社會 環境的影響。 一、利社會行為方面 二、性別角色方面 三、攻擊行為方面 四、社會能力方面 p.288

58 一、利社會行為方面 (一)父母和教師應以身作則 (二)提供學習利社會行為的機會 父母或老師往往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所以他們的任何行為都
會成為幼兒行為的一部分。Ex: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二)提供學習利社會行為的機會 1.提供相關影片或圖書 2.以戲劇表演呈現 3.故事的選擇 4.從團體活動學習 5.週末分享活動 6.當小幫手 7.小天使或守護神遊戲 8.參加公益活動 p.288~289

59 爸媽及教師應有彈性的職業觀,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潛能及
二、性別角色方面 (一)父母和教師應有彈性的職業觀 爸媽及教師應有彈性的職業觀,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潛能及 性向興趣,找尋適合自己的未來職業,不因孩子的性別 因素而受到限制。Ex:吳季剛從小喜歡玩娃娃,媽媽與阿 姨到處幫他買,結帳時還要想辦法避免店員用奇怪語氣 說:「怎嚜是小男生要買的呀?」 p.289~291

60 (二)不以刻板的性別角色教養孩子 1.讓孩子輪流做家事: 家長在家不要限定女生就應該洗碗、拖地等,而男生
就應負責修理電器或園藝的工作,除非孩子本身有興 趣,否則應讓男生和女生輪流做清潔及修理的工作。 2.選擇中性色彩的物品: 顏色容易刻板化男生女生的角色,所以成人應選擇中 性的顏色,例如黃色系的衣物。 3.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 p.291~292

61 (三)應慎選不具刻板性別角色的讀物 (四)提供幼兒學習性別角色的活動 研究指出,幼兒如果閱讀具有刻板角色的讀物一段時間
後,孩子的態度趨向刻板化。父母可以提供與刻板性別 腳色相左的繪本,例如《威廉的洋娃娃》、《紙袋公 主》、《紅公雞》、《灰王子》等,或許可刺激幼兒發 現不同的性別觀點。 (四)提供幼兒學習性別角色的活動 1.單元活動 2.學習區 3.玩具或教具色彩的選擇 4.角色扮演活動 p.292~293

62 三、攻擊行為方面 (一)避免以體罰制止孩子的行為 (二)避免孩子接觸暴力性影片 爸媽和教師有時對孩子某些不乖的行為會施予體罰,可能產
生反效果,如果用體罰方式抑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孩子同 時也模仿學會以肢體來抑制攻擊行為。 (二)避免孩子接觸暴力性影片 爸媽和教師應慎選適當的影片,避免孩子有接觸暴力影片的 機會,若孩子堅持要看,爸媽應在旁陪同,並適時做說明。 Bandura - bobo doll experiment p.294

63 (三)提供幼兒宣洩情緒的活動 1.體能活動 2.丟沙包 3.丟水球 4.撕紙 5.丟保齡球 6.繪畫或玩陶土 p.295

64 四、社會能力方面 (一)父母應採民主式的教養方式 3.民主式父母教養: 孩子比較不容易相信別人。 2.放任式父母教養:
1.獨裁式父母教養: 試圖控制孩子行為,未達到標準父母會懲罰,因此這些 孩子比較不容易相信別人。 2.放任式父母教養: 不參與也不干涉孩子行為,這些孩子的自控力會較低, 探索行為也較少。 3.民主式父母教養: 父母合理的引導孩子的行為,並鼓勵孩子交換意見,這 些孩子屬於最有自信、最自立、自我肯定、好探索、能 幹的一群。 p.296

65 (二)教導適宜的社會技巧 1.提供楷模: 2.促進關連的活動 使用布偶表演,可以呈現問題情境,以減少直接的威脅
感,而幼兒也會認同劇中布偶主角,已之為學習楷模, 以增進正向行為。 2.促進關連的活動 幫助幼兒更加了解團體成員的存在和其特徵,已達到社 會接觸。 p.297

66 3.促進解決衝突與合作的活動: 4.角色扮演: 幫助幼兒在衝突中協調糾紛。 教師可將孩子經常遇到的人際關係解決情境,讓幼
兒進行角色扮演,幼兒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過程 中學會正確的行為方式。 p.297~298

67 個案討論 一、幼兒基本資料 韋小寶,幼兒園大班,爸爸在貿易公司工作,媽媽在銀行工作,家中獨子。他個性非常好動,常跑來跑去,無法安靜地坐著吃一頓飯。最近常有些小朋友跑來告狀:「老師,韋小寶打我!」「老師,韋小寶撞我!」老師自己也觀察到韋小寶常一個人自己玩,沒有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玩耍。 經老師觀察發現,韋小寶很喜歡團體生活,也喜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因為方法使用不當,導致別的小朋友不喜歡與他一起玩,甚至討厭他。 p.229

68 二、「照片式社交評量法」評估結果 為了進一步了解孩子在班上的人際同儕關係,以及其他小朋友對他的接納度,教師做了「照片式社交評量法」,希望由小朋友的回答中更客觀地知道這位小朋友的同儕地位。小寶班上有27位小朋友,評量結果如表6-7和表6-8所示 p.229

69 小寶是15號,班上沒有小朋友提出喜歡和他一起玩,但卻有22位小朋友不喜歡與小寶一起玩。
p.229

70 表6-7 同儕評量及提名紀錄錶(一) p.300

71 p.300

72 表6-8 同儕評量及提名紀錄表(二) p.301

73 p.301

74 計算過程: 喜歡次數累加和: 計算每位孩子被喜歡的次數 其他孩子被喜歡的次數累加和,依此類推 第1位孩子:提名喜歡他( )有 9位。
第1位孩子:提名喜歡他( )有 9位。 第2位孩子:提名喜歡他( )有 3位。 第3位孩子:提名喜歡他( )有 2位。 第4位孩子:提名喜歡他( )有 6位。 其他孩子被喜歡的次數累加和,依此類推 p.302

75 不喜歡次數累加和: 計算每位孩子被不喜歡的次數 其他孩子被不喜歡的次數累加和,依此類推 第1位孩子:提名不喜歡他(+)有 1位。
第2位孩子:提名不喜歡他(+)有 1位。 第3位孩子:提名不喜歡他(+)有 0位。 第4位孩子:提名不喜歡他(+)有 0位。 其他孩子被不喜歡的次數累加和,依此類推 p.302

76 喜歡次數標準分數(Z分數)的計算 4. 不喜歡次數標準分數(Z分數)的計算 社會影響力= 喜歡次數標準分數+不喜歡次數標準分數 社會偏好度=
喜歡次數標準分數-不喜歡次數標準分數 p.302~304

77 根據所算出喜歡及不喜歡的標準分數和社會影響力、社會偏好度,可查出每位幼兒的同儕地位。
p.304

78 p.311

79 三、父母和教師如何根據孩子的社會行為予以輔導
(一)教導孩子適當的表達方式 老師除了可以替小寶向婷婷解釋,老師也要求小寶向婷婷道歉。 (二)進行角色扮演 透過角色扮演、戲劇表演,讓孩子在表演過程中學習到正確的社交技巧 p.313

80 讓孩子扮演小主人,學習如何接待小朋友,及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
(三)學習當小主人 讓孩子扮演小主人,學習如何接待小朋友,及如何與其他小朋友相處。 (四)試著發掘孩子的才能,請他指導其他小朋友 學會與他人相處之道,恢復自己的信心。 p.313

81 設計團體遊戲,學習如何與其他小朋友接觸。 1.合作遊戲 2.肢體接觸遊戲 3.優點大轟炸 4.大家來分享
(五)設計團體遊戲 設計團體遊戲,學習如何與其他小朋友接觸。 1.合作遊戲 2.肢體接觸遊戲 3.優點大轟炸 4.大家來分享 p.313~314

82 The end


Download ppt "第六章 幼兒社會行為發展評量與輔導 組員 9923020 陳雅馨 9923050 江佩樺 9923054 陳雯汝 9923056 郭宇琦 9923076 李姿緣 指導老師:曹俊德."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