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家

2 凸筆下的吶喊--賴和 賴和,1894年五月二十八日生於彰化。 原名賴河。 筆名: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
1942年 ,心臟病發逝世,享年五十。

3 凸筆下的吶喊--賴和 日治時最具台灣精神的典型人物,也是帶動台灣新文學走向蓬勃、興盛的領導者。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自此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 後世咸尊其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4 作品 一生創作的主題大致有三: 一、舊社會習俗的敗壞。 二、被屈辱的人民。 三、弱者的奮鬥。是殖民地抗議文學的標準模式。
『一桿秤仔』『不如意的過年』『善訟的人的故事』『浪漫外紀』…等。 新詩『流離曲』是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最長的一首詩。 『南國哀歌』則是悼念霧社事件起義的抗日同胞。

5 壓不扁的玫瑰--楊逵 楊逵,1905年出生於台南州新化邵大目降街(今台南縣新化鎮 )。 本名楊貴 。 筆名有楊逵、狂人、楊建文、公羊等。
1985年,病逝台中,享年八十。

6 壓不扁的玫瑰--楊逵 幼時接受日本教育的楊逵,曾赴日求學,從事社會運動之餘,也慢慢領悟到文學也是服務社會的一個媒介,因此而開始嘗試文學創作。
首位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的臺灣作家。 擅以劇本、小說、詩歌、散文等文類描繪平民百姓的生活,除了文學創作,他也辦雜誌、持續參與社會運動,將自己的左翼意識灌注到作品與行動中。

7 作品 以誠實的風格、樸實的結構、平實的筆觸,發揚了被壓迫者不屈不撓的民族魂。
作品充滿希望和遠景,瀰漫一股堅毅的行動力量,是一個理想的民族主義者與寫實主義者。 《送報伕》(日文作品) 《鵝媽媽出嫁》 《壓不扁的玫瑰》 《綠島家書》 《楊逵全集》

8 冷峻的人道關懷者--呂赫若 本名呂石堆,1914年出生於潭子鄉栗林村 。 「呂赫若」為筆名 。 1951年,據說他是被毒蛇咬死,得年三十八。

9 冷峻的人道關懷者--呂赫若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師範畢業,開始寫作生涯。
處女作『牛車』,1935年在日本「文學評論」發表。他以二十二歲的年紀,創作其他文學家必須歷練到三、四十歲,才能寫出的社會主義小說,他被視為文學天才。 總結他一生創作,以反封建、控訴日據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家庭組織的病態為主,同時對女性題材有深入的創見。

10 作品 文學歷程可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處女作到四年後負笈東京。 第二階段,日本時期,受日本作家菊池寬,久米正雄影響甚深。
第三階段,從日本歸來,創作手法、文學風貌更趨圓熟 。 第四階段,光復後,他熱情擁抱祖國,嘗試以中文寫作,文字稍嫌生澀。 『牛車』 、 『暴風雨的故事』、『前途手記』、『逃跑的男人』。 『季節圖鑑』、『藍衣少女』及長篇『台灣女性』 。 『合家平安』、『財子壽』、『風水』、『清秋』 。 『故鄉的戰事一、二』、『月光光』、『冬夜』 。

11 文學赤子的美麗與哀愁--龍瑛宗 本名劉榮宗。1911年出生新竹北埔 。 筆名-龍瑛宗 。

12 文學赤子的美麗與哀愁--龍瑛宗 他的出現與當時流行的抗議文學,旨趣相異,另外開闢一條文學新方向。但遭到當時文壇很大的爭議。
臺灣小說因他才出現現代人心理的挫折、哲學的瞑想以及濃厚的人道主義。他積極描繪出一個幸福社會的構圖,為反諷刺、反浪漫的代表。 到東京與日本文藝界會識。返台時,在船上得知七七事變。此後,側身以日人為主的外地文學派中。

13 作品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貘』『白色的山脈』『黃昏月』『午前之崖』 『蓮霧之庭』『歌』 『杜甫在長安』『勁風與野草』
苦悶與惆悵是他創作的心靈。 文學風格突破外向寫實窠臼,注重心靈葛藤寫實,融匯現代主義個人式的內省與質疑,及感覺派纖細唯美的色彩,充分顯露世紀末殖民地知識份子「美麗與哀愁」的思考角度。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貘』『白色的山脈』『黃昏月』『午前之崖』 『蓮霧之庭』『歌』 『杜甫在長安』『勁風與野草』

14 鐵血詩人--吳濁流 1900年出生新竹新埔。 1976年,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七。

15 鐵血詩人--吳濁流 他不同於早慧型的作家,有先天的敏銳,他是經由累積人生歷練,才發展出自己的創作。
由於戰爭激烈,作家紛紛歇筆,唯獨他冒險寫作,直到光復,他儼然成為連繫戰前、戰後臺灣新文學的橋樑,並且成為推動戰後臺灣文學的靈魂人物。 以提攜後進為主,創辦「臺灣文藝」培養許多鄉土文學作家。一般說來,他是屬於陽剛型的作家。

16 作品 他的創作觀一向建立於堅固的社會觀,思路清晰,兼有堅忍不拔的文學魂。
『亞細亞的孤兒』 『先生媽』『陳大人』散文『日本應往何處去』 『歸兮自然』『功狗』『五百錢之蕃薯』

17 台灣文學香火的傳承者--葉石濤 1925年出生台南 他是台灣的賈寶玉,人稱「石濤仔舍」。 現居台南,仍以七十三歲高齡,從事文學工作。
2008年去世

18 台灣文學香火的傳承者--葉石濤 台灣文學皇民化的少年,受過日本軍國主義徹底的教育。
他曾受聘「文藝臺灣」擔任助理編輯,因而與西川滿的「外地文學」關係密切。這個階段,由於不瞭解殖民地統治下,台灣民眾被欺凌的真實生活,並堅決相信在藝術無國界,和當時以台灣人為主的「臺灣文學」,關係惡劣。

19 作品 《臺灣文學史綱》、《臺灣鄉土作家論集》、《羅桑榮和四個女人》、《走向台灣文學》、《紅鞋子》
創作的風格而言,無多大的改變,仍耽溺於浪漫的異國情趣。內容則擴大了官逼民反的主題。他努力想轉向寫實主義。

20 荊棘道上的薔薇-王白淵 1920年彰化二水出生 。 1965年, 去世。

21 荊棘道上的薔薇-王白淵 日治時期組「台灣藝術研究會」,創辦《福爾摩沙》雜誌,亦任《台灣民報》撰述,積極參與政治社會文化運動。
一方面有自然主義的生命情調,熱愛繪畫藝術;一方面又有反抗強權的基本性格。藝術為其終生理想,而反抗強權則使其入獄多次,戰後亦然。

22 作品 文學創作,包括小說、論述,以及日文新體詩。其詩作或傳遞藝術理念、或剖析心思、或詠物抒情、或流露政治意識,具有鮮明的人道主義與現實批判精神。 《荊の道》﹝詩集﹞、《台灣美術運動史》

23 楊守愚 本名楊松茂 ,1905年出生於彰化 。 筆名有守愚、村老、洋、翔、靜香軒主人。 1959年辭世。

24 楊守愚 一九二七年開始從事小說創作,曾先後擔任《台灣民報》文藝欄、《台灣新文學》撰稿人,乃日治時期中文小說創作最多的作家 。
終身奉獻教育與文化工作。

25 作品 有為數不少的新詩作品,充滿昂揚的鬥志與批判精神,亦曾寫過劇本與雜文,在漢詩壇也有令人矚目的表現,創作力豐富,題材多方位展開。
《楊守愚集》《楊守愚作品選集》《楊守愚作品選集》《楊守愚日記》

26 謝春木  謝春木又名謝南光 ,1902出生,芳苑人 筆名「追風」 1969年於北京辭世。

27 謝春木 台灣早期民族運動的啟蒙者之一。 一九二五年擔任《台灣民報》編輯與記者,為文呼籲保障台灣人民的生存權。
  曾參加台灣文化協會,一九二七年與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織「台灣民眾黨」。一九三一年赴中國,留下一句「離開忘不掉的台灣,朝風雲緊急的大陸去了。」 謝春木不只是一個社會運動家,又是一個重要的文學家

28 作品 其文學作品具有開創性,影響台灣新文學的發展。
《她將往何處去—致苦惱的年輕姊妹》《無知的『神秘的自制島』》《臺灣人如是觀》《臺灣人的要求》

29 吳新榮 出生於1907年,台南將軍鄉人 字史民,號震瀛 1967年因為心臟病在台北去世

30 吳新榮 吳新榮和郭水潭、鄭國津、徐清吉、陳培初、黃清澤、葉向榮等人大都居住在台南濱海地區,這裡的土壤含有鹽分,又以產鹽聞名,所以就以「鹽分地帶」自稱。 「鹽分地帶」文學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和文化運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吳新榮正是公認的「鹽分地帶」集團的文化領袖。

31 作品 吳新榮是一個結合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人,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現出對家鄉土地人民的熱愛,充滿浪漫情調;另一方面勇於揭發社會黑暗面,對現實直言批判,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熱忱。 「亡妻記」 〈故里與春之祭〉 《吳新榮全集》 《吳新榮選集》

32 楊雲萍 生於1906年 ,臺北士林人 。 本名楊友濂 2000年8月6日心臟衰竭壽終正寢,享年九十有五。

33 楊雲萍 為臺灣史研究與臺灣白話文學創作的先驅,擁有豐富的文學創作與歷史研究成果外。
留學後,雖得名師指導,作品不僅沒有明顯增加,反而走向尾聲,主要是興趣改變,轉向歷史研究。

34 作品 為臺灣史研究與臺灣白話文學創作的先驅,擁有豐富的文學創作與歷史研究成果外。
留學後,雖得名師指導,作品不僅沒有明顯增加,反而走向尾聲,主要是興趣改變,轉向歷史研究。 《山河》詩集 ,《楊雲萍藏臺灣古文書》,罪與罰(雲萍)。女人呀(散文詩-泰戈爾著,雲萍譯)月兒(新詩-雲萍)。小鳥兒(散文詩-雲萍)吟草集(古詩-雲萍)。無題錄(隨筆-雲萍)。編後記(雲萍)

35 張文環 1909年生於嘉義梅山大坪村 。 1978年因心臟病辭世,享年七十歲。

36 張文環 一九四一年六月創刊(台灣文學)季刊,並結合、台作家,組織「啟文社」。(台灣文學)季刊計發行十期,歷時兩年半,是日治末台灣作家最重要的發表舞台,許多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都於(台灣文學)刊登 。 二二八事件敲碎了他對台灣未來的理想夢願,在一場血腥浩劫之後,張文環避居山中,將藏書資料付之一炬,幾乎完全停止創作,不再參與文壇活動,為了營生,輾轉而換職業 。

37 作品 張文環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其文涵融著民族精神與人道主義情懷,以台灣鄉土為舞台,描繪庶民的生活實景,藉以闡釋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現象,從而浮刻人性的諸多面貌,被認為是台灣文學之林中,永不褪色的璀璨光芒。 《早凋的蓓蕾》《重荷》《辣薤罐》《藝旦之家》《論語與雞》《夜猿》《頓悟》《閹雞》《迷兒》《生息於斯的「滾地郎」 》

38 王昶雄 原名王榮生 1916年出生於淡水。 2000年1月1日因胃癌病逝於台北,享年八十六歲。

39 王昶雄 台灣新文學運動「戰爭期」的重要作家之一。
除了純文學的創作之外,其與呂泉生教授也合作的台語歌曲,如:「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結與結」、「我愛台灣我的故鄉」、「失落的夢」,更是引起大眾的歡迎,成為膾炙人口的台灣風味之歌謠。 事牙醫的工作。忙碌的門診,使他無法像「文學少年」時期一樣,專注於文學上。然而,愛好文藝的他並沒有封筆,時有遊記、小品散文之作,最直得讚許的是他的中文,書寫文字流暢,毫無語言轉換之障礙。

40 作品 王昶雄對文學的認同,一直堅持著三個原則:(一)文學是不該穿制服的,任何環境下,總要有自己的個性。(二)文學的精神是自由的表現精神,文學精神存在的地方,就是自由存在的處所。(三)小說的構想和技巧,雖然無定法,但理應不斷的求新、求變。 《淡水河邊》 《漣漪》 《鏡子》 《奔流》

41 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鍾理和 1915年,出生屏東高樹廣興村 。 1960年肺疾病逝。

42 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鍾理和 一位傳奇性的作家,他那充滿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作品,都是以驚濤駭浪、百般折磨換來的人生經歷。
從來不寫阿諛奉承的文章,從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也未以日文創作任何文章,他以精湛的中文造詣,寫出平實、不炫奇,沒有憤怒,沒有咆哮,歷盡滄桑,只有淡淡的抑鬱…至純的人性自然的流露 。 為文學而生,為文學而死。

43 作品 鍾理和文學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傳達了生命的感動,看起來十分平凡的「故事」,卻一一都是認真生活、嚴肅看待生命的靈魂,散發出來的生命光芒,而這些「故事」的背後,又共同輻湊在「鍾理和」這個生命體身上,鍾理和的一生就是鍾理和文學的本體。 《夾竹桃》 《第四日》 《白薯的悲哀》 《祖國歸來》 《故鄉》 《海岸線道上》 《草坡上》 《蒼蠅》 《笠山農場》

44 張我軍 1902年,10月7日出生於今台北縣板橋市,原名張清榮,字一郎。 1921年,改名我。 1955年11月,因肝癌過逝。

45 張我軍 《亂都之戀》一書使台灣文人知道除了有嚴格體例的古詩外,還可用白話文寫詩,可稱是一種文學上的革命。
1924年4月6日,張我軍於「台灣民報」上登出一篇文章《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才一記打醒了許多人的春秋大夢,揭起了台灣新文學的大旗,欲打倒那陳腐頹敗的舊文學。 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有它重要的時代意義,代表著台灣人民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意識,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透顯出反日,反封建的時代精神。張我軍的重要性,即他是這一運動的開路先鋒,帶引起日後台灣文學界的波濤巨浪。

46 作品 《黎明》-翻譯 《山歌十首》、《採茶風景偶寫》、《在臺島西北角看採茶比賽後記》、《埔里之行》、《中國文藝》、《日本研究》、《中國文學》
翻譯的日文作品有千葉龜雄的《現代世界文學大綱》,西村真次的《人類學泛論》,夏目漱石的《文學論》,今中次磨的《俄國近代文學》、《法西斯主義運動論》,立淺次郎的《煩悶與自由》等書。

47 林獻堂 名朝琛,號灌園,以字行。 1881年11月1日出生於阿罩霧庄(今台中縣霧峰鄉) 1956年病逝東京,年七十六歲。
台灣民族運動的先驅者。

48 林獻堂事蹟 1907年於日本奈良旅行時與中國維新運動大將梁啟超會面,向梁請教台灣自治之道。
1910年首創詩社櫟社, 1915年5月成立公立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 1914年3月邀請板垣退助伯爵來台訪問,12月成立「同化會」(1915年即遭解散)。 1919年與蔡惠如等人成立「啟發會」,翌年改為「新民會」,且擔任會長,成立於東京。 1921年10月,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1946年5月當選第1屆台灣省議員。10月蔣介石來台巡查時與之會面。四個月後,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加上被列入指為「臺省漢奸」的黑名單,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獄之災。 1949年9月以養病為由離開台灣,寓居日本,留下了「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國花草有誰憐」傷感的詩句。

49 作品 著有《海上唱和集》、《東遊吟草》、《環球遊記》等,收錄於《林獻堂先生紀念集‧遺集》。

50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楊千鶴 1921年9月生於台北市。(還活著)

51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楊千鶴 因「哭婆」得到西川滿的肯定,服務於『台日』的事就順利地具體化進行,成為『婦人記者』,踏出了我新生活的第一步。」。
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主要寫些介紹台灣特色的記事,包括食、衣、住、行各方面。 也寫過不少採訪報導,其中包括畫家郭雪湖、種菊花的名人楊仲佐(畫家楊三郎的父親)、文學家賴和、詩人李騰嶽、靜修女中校長鈴木先生等等。

52 作品 《花開時節》

53 林芳年 本名林精鏐,筆名李秋華, 1914年3月出生於佳里鎮子龍廟, 終戰之後易名為林芳年。 1989年因肺癌於7月12日逝世,享年76歲。

54 林芳年 林芳年為橫跨兩代的台灣新文學作家,與巫永福、吳瀛濤、郭水潭皆為跨語言一代的詩人,也是光復後鹽分地帶代表作家,創作詩、小說及散文、評論,可說是全能作家。 1935年至1943年間,大量發表新詩、小說、文學評論,創作量豐富。 終戰後,因語言隔閡停筆二十多年,此時多發表關於企業管理的文章,如:<台灣糖業過去與將來>、<企業的科學管理>等。 1968年起重登文壇,發表小說<情脈>、<森走的自由>;散文<談風度>、<春窗雜筆>等。

55 作品 著有小說《失去歡樂的春天》、《情脈》、《森林的自由》、《瘦瘦的人生》等。

56 朱點人 原名朱石頭,後改名朱石峰。 1903年出生於台北艋舺。 朱點人為筆名,另有筆名描文、文苗。 1949年被捕,槍斃於臺北車站

57 朱點人 日治時期以漢文書寫的重要作家,張深切曾稱之為「臺灣創作界的麒麟兒」
1933年與王詩琅、郭秋生等組織臺灣文藝協會,發行刊物《先發部隊》,第一期後改名《第一線》再發行,對民間文學整理頗有建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朱點人由於不滿國民政府的統治與二二八事件的刺激,思想逐漸左傾,並且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被捕,槍斃於臺北車站 。

58 作品 早期作品傾向由男女戀愛表現知識分子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後期作品則寫實性與批判性較濃厚
《紀念樹》《無花果》,《蟬》《安息之日》《秋信》《脫穎》

59 參考文獻 http://cls.hs.yzu.edu.tw/laihe/A/a_01.htm


Download ppt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家."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